第一篇: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文档
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导,确保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结合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实际情况,特制定《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码《指导意见》)。
第二条 农村公路一般应当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车能力。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利用土地,结合村镇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农村公路建设应优先考虑危桥、险涵的改造。
第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原则上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执行。各地应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一般采用二级、三级和四级公路三个技术等级,即县通乡公路采用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乡际公路采用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乡通行政村公路采用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
第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要贯彻环境保护,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的原则,尽量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工程设计要合理选用具体技术指标,尤其是路线平、纵、横设计,在满足交通要求的情况下,可选用中、低值。农村公路应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公路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对农村公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将对公路沿线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章 控制要素及路线
第五条 农村公路应进行绿化。每侧应栽植1行以上乔木,每侧绿化带宽度不得超过3米。绿化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地、有经济价值的树种。绿化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时做好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到沿线环境与公路建设相协调。
第六条 路面宽度应符合表3.1的规定
表3.1路面宽度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车道数 ≥2 2 2 1
路面宽度(m)≥9 6.5—7 6 3.5-5.5
第七条 土路肩宽度应符合表3.2的规定。
表3.2 土路肩宽度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车道数 2 2 2 1
土路肩宽度(m)0.75—1.5 0.5—1.0 0.5—1.0 0.50—1.50
第八条 采用3.5米宽的单车道、交通量较大且路段较长时,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并使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路面宽度不应小于5.00米,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米,间距不宜大于500米。丁字路口的路面宽度应适当力口宽,以提高转弯半径。
第四章 路基路面
第九条 基本要求
1、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既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2、对于旧路改造,要对原有路基路面进行分析研究处理,充分考虑原有路基路面的材料结构,使之符合路基路面的标准要求。
3、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各结构层厚度,有条件时应按规范进行计算确定。各市可根据道路实际情况,依据交通量发展前景以及路面使用年限,选择合理的路面结构方案。
4、二、三级公路的路面应优先选用沥青砼路面,也可采用水泥砼路面; 四级公路原则上应采用水泥砼路面。路面面层厚度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 路面面层厚度要求
公路等级 路面面层类型
沥青砼厚度(cm)水泥砼(cm)二级公路 5—9 22 三级公路 5 20
四级公路 行车道宽度为3.5-4.0m1 8
第十条 新建农村公路一般规定:
1、路基宜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填筑,一般路段路肩边缘应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0.5m以上,保证路基有足够的水稳定性。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路基压实。路基填方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4.2的规定。
表4.2 路基压实度要求
填挖类别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路基压实度(%)二、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零填及挖方 0—30
填方 0—80 ≥95 ≥94 80一150 ≥94 ≥93 >150 ≥92 ≥90
注:表列数值以重型舌头试验活刀准。
2、路面底基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土)、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石灰稳定粒料(土)、石灰工业废渣、填隙碎石等或其它适宜的当地材料铺筑,其设计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20cm,道路等级高且重载交通量大时选高限。
3、路面基层应采用二灰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等半刚性材料,其设计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30cm,道路等级高且重载交通量大时选高限。
4、在摊铺沥青砼或铺筑水泥砼路面前,应对基层进行沥青下封处理。
第十一条 改建(路面)农村公路一般规定:
1、对于原有老路代表弯沉值符合表4.3的要求,原有老路可不进行补强处理。
(1)对于原有老路为沥青路面时,应对原有路面病害进行彻底处理后,再铺筑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
(2)对于三、四级公路原有老路为砂石路面或泥灰结石等路面类型时,应对原有路面病害进行彻底处理,并进行单层或双层沥青表处后,再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面层。当原有老路路拱不符合要求时,还应对原有老路进行整平,整平层最小施工厚度不应小于10cm.表4.3 不需补强的原有老路代表弯沉值的要求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单车道
原有老路改建为沥青砼路面 不需补强老路代表弯沉值(10-2mm)≤50 ≤60 ≤80 ≤100 原有老路改建为水泥砼路面 不需进行基层补强的老路代表弯沉值(10-2mm)≤100 ≤140 ≤180 ≤200
2、对于原有老路代表弯沉值不符合表4.3的要求,应对原有路面病害进行彻底处理,并采用二灰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等进行补强,补强层施工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cra,再铺筑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
3、老路需拓宽时,拓宽部分应按新建公路进行设计。
第十二条 四级公路特别规定:
1、对于符合以下全部条件的乡通行政村四级公路,经市交通局批准同意后,可采用沥青路面,并报省交通厅备案。
(1)属于16个贫困县地区的。
(2)具备集中拌合、机械化施工条件的。
(3)属于乡通单个行政村的。
2、采用沥青路面的四级公路应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1)对于新建的四级公路,路面底基层应采用水泥稳定粒料(土)、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石灰稳定粒料(土)、石灰工业废渣、填隙碎石等或其它适宜的当地材料铺筑,其施工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cm;路面基层采用二灰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其施工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cm;沥青路面采用单层沥青表处,上铺不小于3cm细粒式沥青砼。
(2)对于老路为稳定的砂石路面或泥灰结石路面时,对病害进行处理后,沥青路面可采用单层或双层表处加铺不小于3cm厚的沥青砼;原路面为稳定的沥青表处时,可直接力口铺3—4cm沥青砼;老路为路基稳定的土路时,可加铺不小于15cm水泥稳定碎石或二灰碎石,采用沥青下封或表处后,可直接加铺不小于3cm的沥青砼。有条件的,也可采用18cm水泥稳定碎石,上加改性沥青微表处结构。
第十三条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农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得低于表4.4的要求。
表4.4水泥砼路面弯拉强度标准值要求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双车道 单车道
弯拉强度标准值(Mpa)4.5 4.5 4.0 4.0 第十四条 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农村公路,如重载车辆较多的矿区公路等应结合实际交通量及交通组成情况进行专项设计。
第五章 其它
第十五条 桥梁一般规定:
1、新改建桥梁,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交通组成、原桥使用状况等因素以及所在公路的使用任务确定原有桥梁利用改造方案。
2、新改建桥梁,应采用标准跨径。一般中小桥宜修建简支梁桥,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可修建拱桥。
3、新改建桥梁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原则上采用公路一II级标准。单车道四级公路新建桥涵设计,无重载交通时,可采用公路一Ⅱ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倍。
4、桥梁设计应本着经济、合理、安全的原则,尽量减小桥梁长度和跨径。泄洪和通航不受影响时,应尽可能采用填河改涵方式,以降低工程造价。
5、原有桥梁应本着经济、安全的原则合理利用。
(1)大中桥应进行专业技术鉴定,达不到荷载等级的可采取加固、部分利用、限载或拆除新建等方案;小桥应对其行车的安全性进行论证,确定是否利用。
(2)旧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跨径,并以新旧桥共同受力为宜,提倡桥梁加宽与加固同步进行,并达到荷载等级要求。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技术和其他因素不能加宽、加固的桥梁应设置窄桥或限载标志。
第十六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设置必要的公路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七条 各市应根据本指导意见,依据各市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八条 本指导意见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厅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篇:四川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四川:明确规定“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厅公路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标准。
一是:要求农村公路应按照等级路标准建设,县道应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村道应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二是:规定了路基路面宽度,乡道采用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
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5米、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硬(土)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
三是:对特殊地区建设标准区别对待,三州及盆周山区部分工程量大、地形地质复杂及交通流量小的路段建设,经技术经济论证,并报市(州)交通运输局(委)现场复核批准后,乡道和村道可按单车道设计,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且两边设置不小于0.5 m的硬路肩,错车道数量不少于每公里3处。四是:对农村公路路面结构作了规定,通乡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应采用沥青砼或水泥砼路面
第三篇: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
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根据《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江苏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实施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境内从事农村公路建设活动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农村公路质量,是指有关农村公路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和部、省有关文件以及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工程合同对建设农村公路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第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以改善和发展农村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工程质量为龙头,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进度、投资的关系,通过加强质量教育,增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推动全省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第五条 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目标是质量意识明显增强,质量行为进一步规范;所有农村公路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优良率达到85%以上。
第六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实行建设单位全面负责,设计单位负责设计质量,施工单位负责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单位 负责工程监理质量,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
第七条 农村公路建设要严格执行《江苏省交通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层层分解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实行质量公示,明确工程质量责任人。
县、乡人民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负领导责任,公路建设管理机构负技术责任,交通质量监督部门负监督责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负直接责任。
各单位的工程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工程项目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工程技术方面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第八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必须建立“政府监督、工程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检评单元质量控制,以抓好工序质量保证分项工程质量,以分项工程质量保证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整个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九条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有关规定。农村公路三级及三级以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执行,四级公路由省厅另行制定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各参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各有关质量标准和规定。
第十条 试验检测工作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各县(市)交通局应建立一个中心试验室,中心试验室应能承担在建农村公路建设常规检测任务。中心试验室管理按照《江 2 苏省交通工程试验室管理办法》执行,应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由各市交通局质量监督机构负责验收。试验人员应通过市质监站培训后方可承担试验检测工作。各项试验检测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试验规程进行操作,施工自检、监理抽检必须达到规定的频率要求,试验检测资料应使用统一印制的表格。
第十一条 农村公路建设执行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工程质量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村公路工程的质量事故、质量缺陷和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有权向交通主管部门或质监部门进行检举、控告和投诉。
质量事故处理实行“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有关责任人没受到处理不放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程序依法处理工程质量举报。
第十二条 各参建单位应大力加强参建人员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抓好典型、示范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总结、积累我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经验。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建立工程质量月检查制度和工程质量月报制度,建设单位应在每月25日将上月26日至本月25日的工程进度、质量等情况报各市质监部门。
第二章
建设单位质量管理
第十四条 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农村公路 3 建设责任主体,应组织成立相应的工程质量管理机构,机构建设和人员素质必须满足工程质量管理和技术上的要求。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要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组织落实质量责任制。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要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和质量创优指导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有关建设程序,按照有关规定选择相应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签订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施工合同文件,必须有工程质量条款。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主动接受质监部门对其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开工报告制度,工程开工前必须按规定向质监部门办理质量监督申请;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质监部门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整改意见;工程完工后,应由质监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质量评定。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依照有关公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规范和合同文件,组织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开工前应组织施工图设计审查和设计交底;施工中应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应及时组织交工验收。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应重视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都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建立工程档案,完工后交养护管 4 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服务,加强对参建乡(镇)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参建人员的技术水平。
第三章
设计单位质量管理
第二十二条 设计单位必须按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相应农村公路项目的设计任务。设计单位应主动接受质监部门对其承担设计工作的资格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明确各阶段的责任人,优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对公路工程设计质量负责。
第二十四条 设计文件必须编制规范,依据资料完整,方案论证充分,保证公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消除差、错、碰、漏现象。
第二十五条 设计单位应及时提交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对重要农村公路项目,设计单位应加强现场服务,随时掌握施工现场情况,解决施工中设计的有关问题。
第二十六条 设计单位应对农村公路工程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提出评价意见。
第四章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
第二十七条 重要农村公路项目施工单位应有公路施工、养护施工三级或三级以上资质;项目经理须有三级或三级以上证书,一般农村公路项目施工单位资质应符合市交通局确定的要求。施工单位应主动接受质监部门对其质量工作行为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严禁将中标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转包和违规分包。
第二十九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有关公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合同组织施工,并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
第三十条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和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自检和交接检工作。
第三十一条 施工单位要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施工组织计划必须有质量保证措施,重点部位和关键工序必须责任到人。
第三十二条 工程发生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向监理、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及时报告。
第三十三条 竣工的农村公路工程项目必须符合有关公路工程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并按规定向建设单位提交完整的技术档案,试验成果及有关资料。
第五章 监理质量管理
第三十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制度,重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推行社会监理制度。
第三十五条 对实行社会监理的项目,监理单位不低于公路工程监理丙级资质;大桥工程不低于公路工程乙级资质,监理组长必须持证上岗。
第三十六条 对通乡(镇)的农村公路项目,不实行社会监理时,由县(市)交通局和公路管理机构抽调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监理组,或者由项目业主质量管理人员与设计单位派出的设计代表联合组成监理组,负责项目监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对通行政村的农村公路项目,县(市)交通局选派有监理从业经历、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担任监理组长,乡(镇)、村经过专业培训的参建干部组成工程监理组,负责项目监理工作。
第三十八条 监理组长、道路、桥梁监理工程师等重要技术人员必须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
第三十九条 各监理组须将组织机构、到岗人员及监理工作计划报市质监站审核。
第四十条 监理单位应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审查施工工艺;监督、检查合同中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实施;纠正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承包合同的工程和施工行为;提出或审查设计变更;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参加质量事故处理和工程验收。
第六章
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管理
第四十一条 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十二条 省厅质监站负责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工作研究,推广和探索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的成功经验。
第四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工作由各市质监站为主体进行,各县(市)质量监督部门或质量监督人员应积极配合。
第四十四条 各市质监站应制定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实施细则,负责做好农村公路项目质量监督工作,定期向省站汇报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工作的总体情况。
第四十五条 质监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以设计文件、相应技术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为工作依据,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制定监督大纲,明确监督工作重点,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工序质量监督检查,有效规范参建单位和人员质量行为。
第四十六条 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覆盖率必须达到100%。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巡回检查和重点抽查。
第四十七条 工程完工后,根据建设单位申请及时进行质量监督评定,参加验收工作。
第四十八条 县(市)质监部门应加强质监人员培训工作,提高质监人员质量监督工作水平。
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九条 对在农村公路工程质量检查中发现问题和公路工程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以及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制度》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各市交通局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交通厅负责解释。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
交公路发【2011】7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为加强“十二五”时期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建设能力和发展质量,更好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对“十二五”时期全国农村公路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公路总量不断攀升,结构持续优化,管理不断加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附属设施不完善、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建设管理能力,既是农村公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行业支持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农民群众便捷出行,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基本要求,深化前期工作,提升建设能力,消除薄弱环节,提高发展质量,构筑安全、耐久、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地方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健全农村公路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引导全社会参与,调动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继续保持和营造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社会环境。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资金、政策向薄弱地区倾斜,缩小地区差别。统筹城乡发展,路网形成与城乡辐射功能相结合,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健全农村公路协调发展机制,在协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提供安全、耐久、便捷、畅通的农村交通保障条件,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广泛、更完善的公路交通服务。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改善安全状况,让人民群众走上安全路、放心路。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发展目标,既立足实际,避免资源浪费,又坚持适度超前,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和路网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路网规模、建设重点、技术标准,坚持发展与财力相统筹、速度与能力相匹配、需求与民意相结合。
——坚持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探索完善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公路建设模式,着力健
全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培育建设能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和管理能力。注重典型示范,注重经验总结,以深化改革调整完善制度,以制度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发展目标。
——提高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增强网络覆盖能力。到“十二五”末,农村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
——提高建设管理能力,改善工程质量状况。到“十二五”末,农村公路建设体制更加完善,管理措施更加规范,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使用政府投资的农村公路项目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工程实体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县道、乡道建设项目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
(四)建设重点。
——西部地区重点实施以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通达、通畅工程。——东中部地区重点实施县道、乡道改造和县、乡、村连通工程。
——实施危桥改造和渡改桥工程,基本完成县道、乡道中桥及以上现有危桥改造,在此基础上启动村道中桥及以上危桥改造工程。
——完善安全保障等附属设施,改善安全运行状况。
三、政策措施
(一)注重源头管理,优化前期工作。
1.科学编制和实施规划。农村公路区域规划编制应综合考虑国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当地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根据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资金供给、交通需求等因素,区分重点地区、一般地区,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数量,防止因盲目追求规划数量而导致建设资金的不足,影响耐久性。应与村镇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其他路网和运输方式的衔接互补。坚持统筹编制规划、按轻重缓急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调查研究,对因村镇规划、农经社情发生变化或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调整规划的,在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后可作适度调整。规划一经确定,应保持严肃性和稳定性,严格执行。
2.加强计划管理。充分发挥计划调控作用,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均衡、协调发展。在项目计划安排上,既要兼顾公平,重视农民群众诉求,优先安排未通公路地区的通达工程,加快实施对出行需求迫切、交通条件急需改善地区的项目,确保有一条出行通道,又要注重效益,优先安排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大、交通量增长快的项目和断头路项目。要提高计划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项目库,做好项目排序和储备,纳入计划的项目须符合规划要求且能够保证完成前期工作,并对社会公布。协调好项目实施与资金的关系,确保项目资金最大程度地满足,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协调好农村客运站(亭)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建成后的管理养护问题,把管养工作作为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对管养主体不明确、管养责任不落实的地区应减少计划项目安排和资金支持。
3.强化资金保障。完善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社会各界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中央补助资金应全额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严格用于备案的项目,不得挪作他用或分解使用。在中央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地方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同步加大财政投入。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统筹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实现事权和财权统一、权利和责任匹配。推动建立和完善多种方式筹资和资金多元化的机制,鼓励地方投资实行奖补结合的政策,发挥补助资金的激励杠杆作用,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二)严格控制,提升建设能力和工程质量。
1.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农业经营开发、客货运输、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因素合理确定,对交通量增长快的地区应适当考虑提高建设标准,预留发展空间。东中部地区县道、重要的乡道和西部地区的县道新改建工程宜采用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西部地区通乡公路宜采用四级(双车道)以上公路标准。通村油(水泥)路除受到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外,应采用等级公路标准。
2.深化设计管理。农村公路设计应遵循“安全、实用、经济、环保、耐久”的原则,在具体技术指标选择时,既要立足当前需要,又要考虑远期改造升级的需要。要加强经济技术论证,禁止超越经济条件追求高指标和高标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交通安全、排水防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线位资源和道路设施,减少征地拆迁和土地占用。穿越场镇、学校等人员、交通相对密集的路段,可适当增加路基、路面宽度,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高安全性。桥涵等构造物宜采用施工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养护的型式,提倡采用标准跨径,路面结构应选择当地耐久的材料。
3.规范招投标工作。符合法定招标条件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当公开招标,对采用施工图一阶段设计的简易项目可适当简化招标程序。为便于施工组织和减少招标工作量,对工程规模不大、技术相对简单的同区域或临近项目,可采用多项目捆绑式招标。加强招投标监督指导和基层招标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各地可根据《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和《简明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简易招标文件范本。对于由乡(镇)组织的农村公路招标活动,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派人现场监督和指导。鼓励在施工和监理单位中开展“优质优价”、“优监优酬”活动,发挥激励引导作用。
4.严格建设管理。农村公路除规模较小的村道外,应按国家规定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要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建设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参建单位责任。建设单位应具备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过程管控,促进参建各方认真履约。施工和监理单位应配备必要的人员、机械设备和试验检测仪器,优化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强化过程控制和中间验收,确保施工质量。要全面推行信用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建立市场清退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公示制度,工地现场应设置公告牌或采用媒体刊登等方式公布项目名称、责任单位、工程规模、建设工期、投资额等项目信息及举报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5.鼓励专业化施工。稳步提高农村公路机械化、专业化施工水平,加强技术、人员保障,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向精细化方向转变。东中部地区农村公路和西部地区的县道、乡道建设应主要由专业化队伍承担,采用机械化方式施工。西部地区的通村油(水泥)路建设,除路基改建或简易的附属工程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由当地村民实施外,也要逐步由专业队伍实施。鼓励农村公路路面和桥梁采用标准化方法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耐久性。认真实施工程质量责任登记制度,落实岗位质量责任,做到各工作环节、各分部工程有管理措施、技术要求和人员责任,使各工序衔接不断档、不缺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构筑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岗位安全职责,增强防范意识,把安全生产工作抓实、抓好。
6.强化质量监管。坚持和完善农村公路“政府监督,专群结合”的质量监督模式,县道、乡道建设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的政府监督为主,村道建设继续坚持“专群结合”模式,在政府监督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形成重点突出、控制有效、全面覆盖的质量监督机制。每个县级单位宜建立或指定一个具有相应资格的工程试验室,开展工程质量抽检和检验评定工作,使质量监督工作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强化巡查和重点抽检,严格原材料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7.加强项目验收。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前应履行验收程序,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开放交通。县道和投资额较大的乡道原则上按项目进行验收,其他项目可通过以乡(镇)为单位分批捆绑验收,技术简单的小型农村公路项目可将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合并进行。地
市级和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通过验收工作认真总结项目建设的经验和不足,落实管养主体和责任。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应责令整改。技术简单的小型农村公路项目的具体标准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本地情况研究提出。
(三)消除薄弱环节,提高服务能力。
1.推进危桥改造和渡改桥、渡口改造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渡改桥、渡口改造的实施力度,逐步减少危桥数量。加强桥梁巡查,及时更新病危桥梁数据库,对仍具有一定使用能力但受制于资金等因素暂时不能改造的,应进行技术检测评估并采取加固措施。科学实施渡改桥、渡口改造工程,统筹考虑,优先改造有安全隐患和交通流量大的渡口,努力解决农村水网地区、江河两岸和岛屿居民的过渡难和渡运安全问题。
2.完善农村公路安保等附属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应根据需要同步实施安保等附属设施。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应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逐步完善安保等附属设施,实施前应科学分析,认真排查安全隐患点,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分期分批整治。总结推广既有的安保等附属工程建设经验,鼓励探索既能够节约成本又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提升安全防护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公路绿化工程。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灾害易发地区农村公路的环境特点分析,制定符合实际的防治标准和技术指南,加大防护、排水等设施建设,加强组织抢修和保通工作,提高农村公路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
(四)坚持科学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1.重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农村公路建设应贯彻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尽可能利用原有路基,避让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区。积极采用符合当地实际的路面结构型式,科学选择筑路材料,注重与沿线环境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协调。山区农村公路建设要做好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排水和防护设施建设,避免大挖大填、扰动山体、破坏植被。
2.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加强农村公路宏观政策、战略规划、法规制度、标准体系的研究,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归集工作亮点,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或标准规范。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公路发展的支撑作用,注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含量。加强基层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的业务素养和责任心,带动整体素质提高。
3.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应主要由公共财政解决,避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规范使用“一事一议”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不强制参与建设。农村公路立项、计划、实施等工作要广泛征求农民意见,使农村公路适合农村地区,贴近农民需求。工程建设中应尽可能使用当地劳动力和运输工具,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公路建设不得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构建由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交通运输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村公路联合发展机制。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领导,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以效能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逐级分解建设目标,完善工作制度,落实相关执行机构和人员,细化责任,建立以单位和个人为责任主体的考核体系,形成管理硬约束和良性循环。
(二)强化指导协调。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发展重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调查研究,重视发展差异性,做好分类指导和示范引导。要加强业务指导,通过组织培训班、发放技术指南、实地技术指导等方式,培养基层人才,普及基本常识,帮助基层和农村解决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工作水平。
(三)强化宣传引导。农村公路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省级交通运输
主管部门应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辟农村公路专栏,重点报道本地区农村公路工作动态,宣传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横幅、村务公告等,通过集中宣传、专题报道的方式,分阶段、有重点地宣传农村公路,让基层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了解农村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和有关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监督检查。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考核监督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定期对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实体质量及实施效果等进行综合督查,重点督查农村公路项目在质量、安全、资金、廉政等方面的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要构建多层次的监督体系,采取明查暗访、重点督办、公示举报等方式,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使监督检查常态化。
“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再上新台阶。各地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报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章)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主题词:公路建设意见
------------------
抄送:各省、自治区公路局,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上海市公路处,重庆市公路局,部内有关单位。
------------------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2011年12月6日
第五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直属机构: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对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仍然偏低,路网结构不完善,养护管理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着力改善广大农村的公路交通面貌,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目标,科学编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总结推广天长市“村村通油路”试点的经验,全面启动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建设,并实现40%的行政村通油路。至2010年,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目标,从根本上改善我市广大农村的公路交通面貌,形成与国省道干线网相衔接、布局合理、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农村公路网。继续抓好农村“出口路”建设,即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以及连接国省道干线公
路等对外出口公路的建设;抓好农村“经济路”建设,即资源开发公路、旅游公路和贫困地区联片开发公路等经济效益好、交通量相对较大的重要公路的建设;抓好农村“循环路、断头路”建设,即逐步打通具备建设条件的循环路、断头路,把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连接起来,使乡村公路网络化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优先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培植经济财政强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中确定的重点乡镇的交通建设,提升交通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思想,统筹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的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上述重点乡镇都要建设一座三级客运站,其他乡镇80%以上要建成一座五级客运站。与此相适应,在客流集中的客运班线上建设一定数量的便民候车亭,不断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上述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村公路网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为总要求,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认真编制本地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规划由各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编制,市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规划应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发展和改革、交通主管部门备案。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以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有关规定,加快建立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捐资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市分成的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大
部分要集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也可从土地增值和资源开发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乡镇人民政府可从财政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并逐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
设立市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中心,发挥其融资功能。“十一五”期间,每年分别由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市交通局投入200万元,各县、市政府投入100万元,区政府投入50万元,计每年筹集1050万元作为市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中心的资本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积极申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省交通厅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补助以及其他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项目资金,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库区资金、农业综合
开发资金,并从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重点用于山区、库区和贫困乡镇的农村公路建设。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征好、管好、用好交通规费,确保小机养路费、客货运附加费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比例不低于60%,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
农村公路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以及施工环境保障工作,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所需费用由各县、市、区自筹解决,并无偿提供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中的用地、用水和取土。公路用地内的电力、通讯、广播等杆线由各产权单位自行迁移或升高。与公路建设有关的地方税收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足额征收,可由各级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再专项投入农村公路建设。
积极落实村级组织“一事一议”政策,鼓励和提倡按每个农业人口每年不少于6元的标准,筹资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广泛发动农民利用农闲投工
投劳修建乡村公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定,不得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提倡采取个人捐资、受益单位和个人赞助等形式,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有条件的乡镇可依法开发农村公路两侧的土地,取得的土地收益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各乡镇、行政村可在农村公路两侧大量植树,林业收益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三、切实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工程质量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资金能力和交通发展前景,合理制定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工程造价。
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做好项
目前期工作,规范审批程序。
加强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推行挂牌施工,创建优质精品工程。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质量责任,保证工程质量。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质量监督、监理覆盖面要达到100%。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地方政府领导负责制。工程竣工后,项目审批部门要组织或委托市、县交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和评定,发现问题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加强建设资金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交通部《关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确保来之不易的资金足额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中列支其他费用支出。
四、建立长效稳定的管理养护机制,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管理养护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和发展中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的思想,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履行全市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职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履行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职能;将市、县地方公路局、站更名为“农村公路管理局”,履行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职能;乡、村分别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和农民道班,负责本区域内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积极改革和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要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建立健全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
护相结合制度。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承包责任制,通过统筹建养、民养公助、自建自养等方式,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不断扩大养护里程,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
各地要根据本地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各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对乡村公路养护给予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加强工作协调和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加强农村公路的全面养护。实现从重视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从仅重视公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公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
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加强路政管理,建
立乡规民约,坚决制止侵占和损害农村公路的行为。要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依法保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保障农村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为调动各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对各地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先进县、市、区实行以奖代补。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严格的农村公路建设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那一世范文网-http://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目标考核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定期检查督促。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通过努力,构建领导重视、部门协同、地方负
责、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新机制,全面完成“十一五”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