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RCS保护问题总结
RCS-978变压器保护常见的故障
1、装置报保护板长期起动怎么处理
答: CPU板起动元件起动时间超过10s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保护
处理办法:运行中出现请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和定值,可检查装置状态中开入量状态,通过开入状态的启动开入变位确定是哪一侧启动,检查相关侧定值;若用户是试验时出现,基本都是加量时间过长,只需注意实验方法即可。
2、装置报TA断线怎么处理
答: 差动回路、零差回路TA断线、短路等的总的TA断线报警,但装置无法判断具体位置只发告警信号,根据“TA断线闭锁差动控制字”可选择闭锁差动保护
处理办法: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及装置采样,恢复正常后,复位装置或断电重启才可以恢复正常。判据:
差动保护起动后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认为是故障情况,开放差动保护,否则认为是差回路TA异常造成的差动保护起动。
i)任一侧任一相间工频变化量电压元件起动; ii)任一侧负序相电压大于6V;
iii)起动后任一侧任一相电流比起动前增加; iv)起动后最大相电流大于1.1Ie。
通过‘TA断线闭锁差动控制字’,引起差动起动的差回路异常可只发报警信号,或额定负荷下闭锁差动保护,或任何情况下闭锁差动保护。当‘TA断线闭锁差动控制字’整定为‘0’时,比率差动、零序或分侧比率差动不经过TA断线和短路闭锁。当‘TA断线闭锁差动控制字’ 整定为‘1’时,比率差动和零序或分侧比率差动经过TA断线和短路闭锁,比率差动不经过TA断线和短路闭锁;当‘TA断线闭锁差动控制字’ 整定为‘2’时,比率差动、零序或分侧比率差动均经过TA断线和短路闭锁。工频变化量比率差动保护始终经过TA断线和短路闭锁。
3、装置报各侧及支路TA断线怎么处理
答: 此回路TA断线、短路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保护
处理办法: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及装置采样,恢复正常后复位装置或断电重启才可以恢复正常。
判据:根据总的TA断线报警及该支路的TA异常同时满足时报该支路TA断线。
4、装置报公共绕组TA断线怎么处理
答: 此回路TA断线、短路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保护 处理办法: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及装置采样,恢复正常后复位装置或断电重启才可以恢复正常。
判据:根据总的TA断线报警及该支路的TA异常同时满足时报该支路TA断线
5、装置报差动保护差流异常怎么处理
答: 未引起差动保护起动的差回路异常报警,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保护。处理办法: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和TA极性及装置采样 判据一:当任一相差流大于差流报警定值(Ibj_set)的时间超过10秒时,发出差流异常报警信号,不闭锁差动保护。差流报警定值应避开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不在中间时产生的最大差流,或其他原因运行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差流。
判据二:当任一相差流满足下式的时间超过10秒时发出差流异常报警信号,不闭锁差动保护。差流报警起始定值应避开变压器的励磁电流。公式参考说明书中(3-6-1-1)
● 注意:
RCS—978HB采用方法二,其它型号采用方法一,因此 在不同装置中含义不同。
6、装置报零序差动保护差流异常怎么处理
答: 未引起零序或分侧差动保护起动的差回路异常报警,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装置。
处理办法: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和TA极性
告警判据如下:当零序或分侧差流大于定值的时间超过10秒时发出零序或分侧差流异常报警信号。
7、装置报各侧TV异常怎么处理
答: 此TV回路异常或采样回路异常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保护
处理办法:
1、检查CPU和MON的采样值、二次回路接线,确定是二次回路原因还是硬件原因。
TV 异常判别判据如下:
(1)、正序电压小于30V,且任一相电流大于0.04In 或开关在合位状态;(2)、负序电压大于8V。
满足上述任一条件,同时保护起动元件未起动,延时10 秒报该侧母线TV 异常,并
发出报警信号,在电压恢复正常后延时10 秒恢复。在异常期间,根据整定控制字选择
是退出经方向或电压闭锁的各段过流保护还是暂时取消方向和电压闭锁,以上各节均有 详细说明。
● 注意:当某侧电压退出时,该侧TV 异常判别功能自动解除
8、装置报管理板长期起动怎么处理
答: MONI板起动元件起动时间超过10s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保护
处理办法:运行出现请用户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和定值,可检查装置状态中开入量状态,通过开入状态的启动开入变位确定是哪一侧启动,检查相关侧定值;若用户是实验时出现,基本都是加量时间过长,只需注意实验方法即可。
处理办法:运行出现请用户检查二次回路接线和定值,可检查装置状态中开入量状态,通过开入状态的启动开入变位确定是哪一侧启动,检查相关侧定值;若用户是实验时出现,基本都是加量时间过长,只需注意实验方法即可。
9、装置报不对应启动报警怎么处理
答: CPU板动作元件与MONI板起动元件不对应只发告警信号,不闭锁保护 处理办法:置现场服务单,现场检查,必要时需更换相关插件。
10、装置报面板通讯出错怎么处理 答: 人机面板与CPU板无法通讯
处理办法:检查人机面板与CPU连线,检查CPU板是否在升级程序。仍无法恢复置现场服务单
11、装置报管理板DSP出错怎么处理 答: MON板上DSP损坏闭锁保护 处理办法:更换MON板处理
RCS-9000线路保护常见问题
1、RCS-931应用在专用光纤方式时应用的最长距离是多少
答:
1、若采用64Kbits/s波特率,最大传输距离为100kM,工程中最长有93kM的;
2、若采用2M/s传输波特率,最大传输距离为50kM。
2、距离保护定值中的接地偏移角如何整定?
答: 意义:阻抗偏移角应用于接地、相间距离I、II段中,用于提高距离保护抗过渡电阻的能力。
1、接地距离偏移角:为扩大测量过渡电阻能力,接地距离Ⅰ、Ⅱ段的特性圆可向第一象限偏移,建议线路长度≥40kM时取0°,≥10kM时取15°,<10kM时取30°。
1、相间距离偏移角:为扩大测量过渡电阻能力,相间距离Ⅰ、Ⅱ段的特性圆可向第一象限偏移,建议线路长度≥10kM时取0°,≥2kM时取15°,<2kM时取30°
3、重合闸用到的线路电压可否接100V对该电压的极性有何要求?
答: 可以接100V,100V或57.7V均可
对于RCS-901/902/931高压线路保护可以不考虑极性问题,因此不管线路电压用的是哪一线电压还是哪一相间电压,极性如何,保护能够自动适应。对于RCS-941/951中低压线路保护定制单中有“定角度差定值”
固定角度差定值:用于检无压或同期的方式,线路电压UX可接入相或相间电压,该定值指检同期时线路电压UX相对于母线电压UA的角度,典型的整定值如下表: 线路电压相别 A B C AB BC CA 整定值(度)0 240 120 30 270 150
4、如果零序过流保护如果某一元件不投入,定值该如何整定?
答: 对于各零序电流定值,均应大于零序起动电流定值,零序过流Ⅰ段定值≥零序过流Ⅱ段定值≥零序过流Ⅲ段定值≥零序过流Ⅳ段定值(零序反时限定值)≥零序起动电流定值。
5、如果阻抗保护如果某一元件不投入,定值该如何整定?
答: 仍应按整定原则和配合关系整定,如III段阻抗大于Ⅱ段阻抗,Ⅱ段阻抗大于Ⅰ段阻抗,Ⅱ段阻抗对本线末端故障有灵敏度;
6、装置的软压板和硬压板的关系如何
答: “投主保护压板”、“投距离保护压板”和“投零序保护压板”这三个控制字和屏上硬压板为“与”的关系,当需要利用软压板功能时,必须投上硬压板,当不需软压板功能时,必须将这三个控制字整定为“1”。
“投闭重三跳压板”和屏上硬压板为“或”的关系,“投闭重三跳压板”置“1”时,任何故障三跳并闭锁重合闸,一般应置“0”。不管“投闭重三跳压板”置“1”还是“0”,外部闭重沟三输入总是有效。
7、为何做距离保护时装置总是加速保护动作?
答: 做距离保护时开关必须在合位,否则长期开放手合闸加速。建议用户合上开关
8、装置报容抗定值整定出错是怎么回事?
答: 保护采样到的电容电流和计算得到的电容电流不相符
(大值的0.75倍大于小值),且两者中大值大于0.1In;
产生该报文的原因可能是:
1、定值整定错误,2、运行方式变化如旁路带路
3、光纤传输路径在收发路径上不一致。
9、装置报通道连接错误怎么处理
答: 本侧的通道A应和对侧的通道A互联,本侧的通道B应 和对侧的通道B互联。当两个通道出现交叉连接时,保护自检报告中报“CHA连接错误”、“CHB连接错误”。
10、装置报通道异常怎么处理
答: 两侧装置通讯有问题,发告警信号 对装置影响:闭锁主保护
11、装置报远跳异常怎么处理
答: 有两种情况会报“远跳异常”:
本侧开入量“发远跳”,延时4S报“远跳异常”—远跳开入异常;
本侧装置接收报文开关信息“收远跳”,延时4S报“远跳异常”
报收远跳开入异常;
在收远跳开入异常情况下,不执行远跳的起动及出口跳闸的操作。
12、装置报纵联码接收错是怎么回事 答: 接收侧装置接收报文中,读取“对侧纵联码”,与本侧
定值“对侧纵联码”比较,如不等,报“纵联码接收错”。
13、装置报角差整定异常是怎么回事?
答: 母线电压UA与线路电压UX的实际接线与固定角度差定值不符。
装置实时监测的线路电压与母线A相电压的角度与整定值的差
大于100,TWJ不动作或线路有流,且线路电压和母线电压均
大于40V,则经500ms延时报角差整定异常。对装置影响:
不闭锁保护,角差恢复正常后, 经500ms延时角差整定异常信号复归。
14、装置报控制回路断线怎么处理
答 TWJ和HWJ都为0 TWJ和HWJ均不动作,经500ms延时报控制回路断线。
控制回路断线则重合闸放电
15、装置报TWJ异常怎么处理
答:
1、线路有电流但TWJ动作,经10秒延时报TWJ异常。
2、三相长期不一致。发告警信号 对装置的影响:不闭锁保护
16、装置报TA断线怎么处理
答: 电流回路断线,发告警信号
1、自产零序电流小于0.75倍的外接零序电流,或外接零序电流
小于0.75倍的自产零序电流,延时200ms发TA断线异常信号;
2、有自产零序电流而无零序电压,则延时10秒发TA断线异常信号 对装置影响:不闭锁保护
17、装置报线路TV断线怎么处理
答: 线路电压回路断线,发告警信号
如果装置整定为重合闸检同期或检无压,则要用到线路电压,开关在合闸位置时检查输入的线路电压小于40伏经10秒延时
报线路TV断线。对装置的影响: 不闭锁装置
18、装置报外部跳闸异常怎么处理
答: 外部跳闸开入长期有效达10秒,发告警信号 对装置的影响:不闭锁装置
19、装置报TV断线怎么处理
答:
电压回路断线,发告警信号 三相电压向量和大于8伏,保护不起动,延时1.25秒发TV断线异常信号; 三相电压向量和小于8伏,但正序电压小于33.3伏时,若采用母线TV则延时1.25秒发TV断线异常信号,若采用线路TV,则当 任一相有流元件动作或TWJ不动作时, 延时1.25秒发TV断线异常信号。装置通过整定控制字来确定是采用母线TV还是线路TV。对装置的影响: 闭锁部分保护
20、装置报突变量长起动怎么处理
答:突变量起动持续超过10秒,发告警信号。对装置的影响:不闭锁保护
21、装置报零序长期起动怎么处理
答: 零序起动持续动作超过10秒,发告警信号 对装置的影响: 不闭锁保护
22、装置报光耦电源异常怎么处理
答: 装置的24V或220V光耦正电源失去 对装置的影响:闭锁保护装置
处理办法:检查开入板的隔离电源是否接好 检查装置
DC(104)与OPT(614)DC(105)与OPT(615)之间连线
23、装置报直流电源异常怎么处理 答: 直流电源工作不正常 对装置的影响: 闭锁保护装置
处理办法: 测量外部直流电压的开入DC(101)与(102)间电压,如外部如 外部正常,可通过更换DC插件解决。
24、装置报跳合出口异常怎么处理
答: SIG插件上的出口三极管损坏 对装置的影响:闭锁保护装置 处理办法:可通过更换SIG插件解决
25、装置报定值出错怎么处理
答: CPU插件上的定值区内容被破坏 对装置的影响:闭锁保护装置 处理办法:可通过更换CPU插件解决
第二篇: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总结(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总结
(一)所属分类:民法
赵虎律师
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与知识产权,这三个方面的法律事务常常联系在一起。比如:有的公司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可能同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侵犯了其他合法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有的经营者销售假冒商品,可能同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商标法》的规定,侵犯了消费者和商标权人的权益。近些时候,本人接触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案件较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也有些研究。有些朋友经常询问我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我把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下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赵虎律师
------
1、购买衣服后发现布料的成分与衣服吊牌或者标签明示的不一样怎么办?律师解答:
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可见,服装上应该正确、真实的标识布料的成分以及各种成分的含量。
如果服装等商品上没有正确的标识布料的成分,可以要求更换或者退货。如果属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商品,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属于欺诈消费者的,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要求以商品价款为基数双倍赔偿。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和销售者协商,双方可以委托都认可的鉴定机构对产产品进行鉴定。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法院申请对衣服的成分进行鉴定。
2、购买商品遇到霸王条款怎么办?
律师解答:
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发现买卖合同是商家已经打印好的格式合同,这些格式合同之中可能就存在只对商家有利的霸王条款。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真看。遇到格式条款一定要认真看一遍。有许多消费者当遇到商家拿出的格式条款的时候,看到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小字就不愿意再看了,仅看一下价款就在最后签名处签字。殊不知,一个买卖合同除了价款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售后服务、退换货、赔偿条款等等。如果不认真看是不能发现其中是否存在有特别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的,而签了字往往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对消费者非常不利。②、协商改变霸王条款。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不能变更,如果发现格式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可以与商家协商改变或者删去。现在很多行业的竞争很激烈,商家未必不会同意。而且,现在很少独家经营的商品,如果商家不愿意改变霸王条款,可以另找他家。
③、不是所有的格式条款都必然有效。如果已经购买了该商品,也签订了格式合同,而格式合同之中又存在霸王条款,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产品质量问题并不一定就没有办法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合同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除了以上法律规定外,如果格式条款中存在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的条款应该特别指明。所以,即使签订的是格式合同,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可以请求其中的霸王条款无效的。
3、购买的手机的手机总是自动关机,已经到销售商处维修了一次了,但是没有给几天再一次出现了同一问题。找销售商要求退货,销售商态度很好,但是就是不给退就管修怎么办?
律师解答: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保修、更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结合其他的法律规定,产品自售出之日起7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产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换货或者修理。在三包期内,修理两次,仍不能正常使用的产品,应该由销售者负责换货或者退货,消费者应该有权利选择换货还是退货。
所以,如果产品经过两次修理仍然不能正常使用,销售者应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退货。如果拒不退货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4、何谓三包?三包一般为多长时间?
律师解答:
三包指经营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承担在一定时期内包修、包换和包退的法律责任。
三包期限的确定有三种方式:
①、法律、法规有规定期限的,按照规定执行。
《摩托车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摩托车„三包‟有效期为一年或者行驶6000千米,超过其中一项,则„三包‟失效。”
《家用视听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八条规定:“家用视听商品的三包有效期分为整机三包有效期、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根据《实行三包的家用视听商品目录》VCD、DVD的三包有效期整机为一年,主要部件为2年。”
《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八条规定:“微型计算机商品的三包有效期分为整机三包有效期、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的整机三包有效期为1年,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为2年。”
根据《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手机整机三包有效期为1年,电池为6个月,充电器为1年,外接有线耳机为3个月等。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规定: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
②、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期限的,经营者可以与消费者约定,其中经营者采用格式合同、店堂告示等方式与消费者约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个月。
③、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期限,经营者与消费者也没有约定期限的,为6个月。
5、赠品出现了质量问题,经营者以已经在发票中注明赠品“不修不退不换”为由拒绝修理和退换怎么办?
律师解答:
现在商场、超市搞活动提供赠品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促销手段了。但是这些赠品并非经营者的好意馈赠,其价值已经包含在了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之中了。实质上并非是一种赠与关系,仍然属于买卖关系,不适用法律关于赠与的规定。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没有对赠品做出特别的规定,但是在“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表述中并没有排除包含赠品。所以,即使是赠品也应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三包责任、质量保证、退换货等规定。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所以,如果经营者提供的赠品有质量问题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承担维修、退换的责任。”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经营者在发票上注明的“不修不换不退”属于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其内容应该是无效的。
第三篇: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总结(二)
6、最终解释权在谁手里? 律师解答:
许多商家提供的格式合同最后都有一句话“本合同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某某商场(专卖店)所有”。许多消费者也有疑问:是不是签订这样的合同的解释权就是经营者的了?其实未必,很多时候这只是经营者美好的愿望。
首先,发生争议的时候,合同的解释权属于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而非经营者。第二,《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在发生争议提请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时,不但不会因为合同约定经营者有最终解释权而听信经营者一方对合同的解释,而且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还会作出不利于经营者一方的解释,因为一般情况下经营者是格式合同的提供者。所以,当经营者以合同约定自己有最终解释权而作出不利于消费者一方的解释时不要轻易相信,可以通过协商、诉讼或者向消费者协议投诉的方式解决,可以由中立的第三方对合同条款进行解释。
7、购物时遭遇搜身怎么办? 律师解答:
消费者在超市、商场购物时被怀疑盗窃了超市、商场的商品而被超市、商场的管理人员或者保安要求搜身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毫无疑问,经营者是没有权利对消费者进行搜身的。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专门规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这两部法律规定了禁止非法搜查公民(消费者)身体和保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所以,作为经营者是没有权利要求搜查消费者的身体的。如果遇到经营者想要强行搜查消费者的身体或者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迫使消费者答应被搜查,消费者完全可以报警,请求警察的帮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已经被经营者强行搜身,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经营者赔偿自己的精神损失。
8、购买的进口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车轮掉了一个,造成司机重伤。该汽车的生产厂家在日本,但是在中国有其品牌商,是起诉中国的品牌商还是需要起诉日本的生产厂家。律师解答:
《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所以,即使是进口的产品,因为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消费者也可以向该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商请求赔偿。销售商先对消费者进行赔偿,再根据责任原因向生产者追偿。如果销售商本身无力偿还或者破产的情况下,消费者请求生产商赔偿成为了唯一的途径。一般情况下,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的损失的可以在侵权行为地法院起诉,被告为该进口商品的生产者。但是,这种情况下存在着诉讼周期长,判决执行困难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产品侵权案件的受害人能否以产品的商标所有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批复》规定:“任何将自己的姓名、名称、商标或者可资识别的其他标识体现在产品上,表示其为产品制造者的企业或个人,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的„产品制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如果该进口商品在中国注册的商标的商标权人是中国法人,比如其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或者该产品虽然生产地在国外,但是面向中国销售的产品上标明了商标权人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的企业名称,可以认为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为产品制造者或者生产者,可以以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为被告,请求其承担法律责任,这样对在中国的消费者维权来说更加有利。
9、参加展销会是购买的商品,展销会结束后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该找谁赔偿? 律师解答:
现在各式各样的展销会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在非常普遍,许多的参展商来自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展销会的时间一般也比较短,长则一个星期,短则一两天。当我们在展销会上购买了某件商品,发现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时候,非常可能展销会已经结束,再去展销会找销售该商品的参展商已经人去楼空。这种情况下如何来保护消费者权益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后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所以,如果是在展销会举办期间发现购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可以向参展商(即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请求赔偿。在展销会结束后,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请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不能以商品并非自己销售或者生产为由拒绝赔偿。
10、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损害的,可以要求经营者赔偿哪些损失,这些损失如何计算? 律师解答:
《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所以,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残疾生活辅助具费、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都以实际发生的损失为准。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如:2010年北京40岁居民伤残等级30%,那么就是26738(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30%(伤残等级)=160428(元)
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如:今年北京居民丧葬费为48444(元,2009职工年平均工资)/12(月)×6(月)=24222(元)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如:今天北京40岁居民死亡赔偿金为:26738(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534760(元)。
11、在某一超市购买了电器,电器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去找该超市赔偿,发现该超市已经改头换面,被另一个大型超市并购。新的超市以商品并非自己出售为由拒绝赔偿,怎么办?
律师解答: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合并、分立非常常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所以,新的超市以商品并非自己出售为由拒绝赔偿是违法的。因为既然并购了原来的企业,那么原来企业的债权、债务也发生了转移,应该由并购的企业承担。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向法院起诉。
(赵虎 律师)
第四篇:死者名誉权保护问题
自1987年天津已故艺人荷花女的母亲起诉连载小说《荷花女》的作者及刊登 小说的报纸损害其女儿的名誉权以後,十多年来有关死者名誉的诉讼不绝如缕。各地各级人民法院已审理的著名案件的起诉人有:武术家海灯和尚的养子范应 莲、「红色牧师」董健吾的子女、科学家李四光的女儿、音乐家王洛宾的儿子、旧上海闻人虞洽卿的儿子、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外孙、蒋纬国过去的恋人施利聆的 儿子等。法院受理有关死者名誉的诉讼,其主要依据是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於审 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高法解答》)第5条的规定:「死者名誉受 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 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本文将分析这一规定的法律地位,指出这一规定与我国民法与宪法的矛盾冲 突之处。上引《高法解答》第5条规定保护死者名誉,法律依据何在?已见诸文字的 解释有三种,兹分别评述如下:
一 死者有没有名誉权?
第一种解释是,死者有名誉权。这种意见始见於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对天津 已故艺人荷花女名誉案的批覆:「荷花女死亡後,其名誉权应依法保护,其母有 权向法院起诉」。其後,最高法院於1990年对海灯名誉案的批覆中重申这一意 见:「海灯死亡後,其名誉权应依法保护,作为养子,范应莲有权向法院起 诉」。
这里所说的「依法」中的「法」意指1987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 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和第120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
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但是,名誉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民事案件的原告必须是被侵权者本人。别人(如亲属、律师或其他人)可以在本人的授权下代办有关诉讼事务,但任何人都 不能未经授权而以被侵权人的名义提起诉讼。在有关死者名誉权的诉讼中,权利 的主体已死,逝者已也,他或她既不可能诉讼,也不可能授权。最高法院把提起 诉讼的权利交给死者亲属,就形成学者魏永征所说的「(原告)所主张的并不是 自己的权利」的状况,违反了上述「民事案件的原告必须是被侵权人本人」的原则。
其实,公民一旦死亡,他的权利义务也就随之消失。这一点在《民法通则》 第9条中规定得很清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 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第9条对公民(自然人)的定义适用於《民 法通则》中所规定的所有权利义务,当然也适用於第101条和120条所保护的名誉 权。换言之,《民法通则》并未保护已故公民的名誉权。最高法院两个批覆中关於死者有名誉权的意见於法无据。
从常理、逻辑上讲,把权利、义务的终点定在死亡之时是很有道理的。人死 了就不可能再履行纳税、服兵役的义务或其他任何义务了。同样,人死了也不可 能再享受选举、婚姻、劳动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权利了。把名誉权单列出来允许死 者保留,似乎名誉权是一种与别的权利义务都不同的「权後之权」,於常理、逻 辑上都说不通。
1993年《高法解答》第5条中不再谈保护「死者的名誉权」,而代之以「死 者的名誉」。按照魏永征的说法,删掉这「权」字,是因为最高法院已意识到主 张死者有名誉权於理於法不合。
二 生者有没有名誉继承权?
既然死者不能把名誉权带走,那就留给其亲属,让亲属像继承房屋、存款 一样地继承过去。这样就形成第二种解释,即公民有「名誉继承权」。虽说没有 人正式、公开提出这种主张,但因为这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自然的推论,有的学者(如魏永征)为说明、解释的方便而把这种观点列出来讨论。
正如魏永征所指出的,从法律上说,亲属只能从死者那儿继承有形的财产如 房屋、存款,而不能继承无形的义务如纳税的义务、服兵役的义务,也不能继承 无形的权利如选举的权利、婚姻的权利、劳动的权利或姓名权等等。这一点从 《民法通则》第76条和第149条以及其他法律的有关条款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这样的法律规定也是符合常理和逻辑的。要是权利和义务可以像财产一样的 继承,那岂不是说儿子可以使用已故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名字,可以以 他们的名义签订合同,以他们的名义投票选举,结婚离婚?或者说,女儿必须代 替已故的父亲服完未服完的刑期,父亲必须代替已故的儿子服兵役,等等。从现 代人的眼光来看,那岂不是乱了套吗?
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世袭继承某些权利、权力与义务曾经被看作是理所当 然的。许多民族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制度。
中国古代史上的匈奴部落的单于死後,儿子不但能继承父亲的称号、权力,而且也继承父亲的婚姻权。西汉王昭君出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後,他的儿子不但继承了单于的称号与权力,同时也继承了父亲与王昭君的婚姻关系。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历史上的奴隶制度就是臭名昭著的世袭继承义务的制度。在汉族历史上,由於世袭制度的广泛应用,名誉与名誉权常常不仅是属於个人,而且更属於家族,尤其是皇族、王族与望族。对已死的皇帝不敬就像对活著的皇帝不敬一样可以引来大祸。印度历史上的种姓制度可以说是名誉权世袭继承制度发展到了极端的例子。
现代各主要国家大都已取消了权利与义务的继承制度。按照现代法理,权利与义务「是不可能转让、抛弃和继承的」,它们与生俱来,每人一份,活著的时候你不可以把它们送人,死的时候你既不能把它们带走,也不能把它们留给後代。因此,从常理与逻辑上说,名誉权与其他所有的权力与义务一样,也是不可
继承的。
三 生者有没有「已故亲属名誉权」?
既然死者没有名誉权,亲属又不能继承死者的名誉权,那麽,《高法解答》第5条规定死者的亲属可以为死者的名誉而诉讼「侵权」,这究竟是甚麽权呢?我们未能查到最高法院解答这个问题的书面文件。不过法律学者魏永征提供了下列解释:「我国司法解释关於死者近亲属有权对死者名誉损害起诉的规定,实质
上是把死者名誉视为死者近亲属的一种合法利益加以保护的。同时在程序上也解决了像施利聆案那样死者继承人所主张的并不是自己的权利的困难。」
这就形成了第三种解释:公民有「已故亲属名誉权」。请注意这一权利同「已故亲属的名誉权」之间的区别。前者的权利主体是活著的人,是说公民有权拥有名誉好的已故亲属。後者的权利主体是死去的人,是说死去的人有权拥有好的名誉。
「已故亲属名誉权」的具体内涵是甚麽?为甚麽要保护它呢?魏永征解释说: 我国司法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死者名誉应予保护。死者名誉实际上是指死者生前 的名誉,亦即对死者生前行为表现的社会评价。如果死者名誉可以被任意诋毁而 不受到任何制裁,这不仅对死者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而且也不利於宏扬社会正 气、维护安定团结。死者名誉遭到不法损害,受到不利影响的首先是他的近亲 属,他们会陷於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创伤,还可能受到社会的非议、歧视 和疏远,以至丧失某些本应得到的利益。这意思就是说,既然死人不能有权利,活人又不能继承那权利,那就把它说成是 活人本来就有的权利。但是,「已故亲属名誉权」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引出了法律 依据和立法程序、立法职权的问题。
《民法通则》第101条和第120条只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没有保护公民的「已故亲属名誉权」或这一类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01条和第120条不是《高法解答》第5条的依据。不仅如此,整个《民法通则》各个条目中,没有一条保护「已故亲属名誉权」或类似这样的权利。《高法解答》第5条在整个《民法通
则》中都找不到依据。
这并不奇怪。因为《民法通则》在界定公民权利与义务时采用目前法制较健全的各国通用的划线方法。一是以「生、死」划线,如上文已经解释的,人在出生以前或死亡以後在法律上不算公民。二是以「人、我」划线,义务仅限於公民本人的行为,权利也仅限於公民本人的际遇,两者都与亲属或其他任何死人或活人无关。
譬如,公民有「纳税义务」。不履行这一义务的就可能被判罚,严重的甚至可能被判刑。但是公民没有「亲属纳税义务」或「已故亲属纳税义务」。如果你的外祖父曾偷税漏税,不管他是否还活著,都不能罚你的款、判你的刑。
再譬如,公民有「婚姻权」。你的配偶要与你离婚,必须得到你的同意或法庭的判决,而法庭在判决之前必须依法听取你所提供的事实,考虑你的愿望与主张。但是公民没有「亲属婚姻权」。如果你的父母决定离婚,你不能根据「父母婚姻权」要求法庭阻止他们离婚或要求赔偿。公民更没有「已故亲属婚姻权」。如果你的父亲不幸逝世,你不能根据「已故父亲婚姻权」阻止你的母亲与另一人的自由结合。
上文提到的「死者的名誉权」的概念(第一种解释)打破了「生、死」这条线。对此最高法院已经意识到了,所以代之以「已故亲属名誉权」的概念(第三种解释),却不料又打破了「人、我」这条线。对此最高法院似乎还没有意识到。
这就是说,「已故亲属名誉权」是一个由最高法院或学者提出来的民事权利新品种。《高法解答》第5条规定保护这一崭新的权利,已超出了《民法通则》的范围,超出了解释法律的范畴,是在立法了。
根据《宪法》第58条,法律的制订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第123条和127条,法院与最高法院是审判机关而不是立法机关。也就是说,最高法院不应该在《高法解答》或任何其他法院文件中立法,否则就违宪了。
如果最高法院、学者或其他任何人认为「已故亲属名誉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他们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所规定的有关程序提议全国人大修改或补充《民法通则》甚至《宪法》。由於他们并没有这样做,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成文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已故亲属名誉权」或类似的概念,当然也就谈不上保护这一权利了。
虽说「我国司法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死者名誉应予保护」,但立法并不只是司法界与学术界的事情。有关名誉权的立法也直接影响到新闻界、文学艺术界、教育界、政界、以及我国社会的所有其他各个阶层。这也是《宪法》规定立法权属於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全国人大,而不属於未经选举产生的司法界或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普遍认为」不是一个在法律上可以遵循的严格程序。如果仅仅根据某些人认定的「普遍认为」就在法定的程序之外随便立法,就违反了「司法不能违法」的基本原则,从一点上侵蚀了整个法律体系的正当、完整与权威。
总而言之,关於保护死者名誉的三种法律解释都解释不通,在新的解释被提出来之前,应当认为《高法解答》第5条在民法中於法无据,且违反了《宪法》第58条、123条和127条的精神。因此,法院接受和审理有关死者名誉的诉讼是错误的。
四 保护死者名誉於法无据
以上的分析说明,我国《宪法》与《民法通则》以「不作为」的形式未对死者名誉提供保护。本节将说明,我国宪法还以「有作为」的形式主动地禁止对死者名誉提供保护。这就是《宪法》第35条。《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是绝对的呢?换句话说,《宪法》第35条
是不是保证了中国公民说任何话、出版任何东西而不受法律惩罚的广泛权利呢?不是。当一个公民的权益与另一公民的权益相互冲突时,至少两者之一要受到限制,或者两者都可以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这是常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种自由或权利是绝对的。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找出这些冲突之处,尽可能合理地分派无可避免的限制,并在整体上将这些限制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在我国《宪法》中,以上道理更是在第51条中做了明文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那麽,怎样的「自由」和「权利」才可以被认为是「合法」的,可以被用来限制公民受宪法保护的言论、出版自由呢?
由於《宪法》是根本大法,对《宪法》规定的任何自由、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自由)的合法限制不能源自任何下位法,而只能源自《宪法》本身,否则就是非法限制。例如,《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民法通则》第101与第120条关於公民的名誉权的规定则可被视为《宪法》第38条的具体化。关於(活著的公民的)名誉权的争论,实际上就是一些公民或媒体的受《宪法》保护的言论、出版的自由与另一些公民的同样受《宪法》保护的关於名誉的权利发生了冲突。《民法通则》第101与120条规定在世公民的名誉权受到法律保护,实际上也就是对言论、出版 自由的限制。这种限制是合法的,也就是合於《宪法》,因为《民法通则》第101与120条源自《宪法》第38条。但是,公民死亡就不再是公民,名誉权既不能在死後继续保留,又不能遗传 给子女,而所谓「已故亲属名誉权」又於法无据,也就是於《宪法》无据。这就 是说,《宪法》没有规定保护「死者名誉权」、「名誉继承权」、「已故亲属名誉权」或类似这样的权利。所以,「死者名誉」不属於《宪法》第51条所说的那种「合法权利」,不可以用它来限制任何受《宪法》保护的权利或自由,其中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也就是说,在公民名誉的问题上,在《宪法》第51条所提供的框架下,《宪法》第38条构成对《宪法》第35条的合法限制;但在死者名誉的问题上,第38条不对第35条构成任何限制;而且,在死者名誉的问题上,《宪法》中也没有任何其他条款对第35条构成任何限制。既然《宪法》本身没有对《宪法》第35条进行任何限制,作为下位法的任何其他法律法规条例当然也不可能对《宪法》第35条构成任何合法限制。由此推 论,《宪法》第35条禁止对有关死者的言论、出版作任何司法限制。《高法解答》第5条保护死者名誉的规定违反了《宪法》第35条关於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
五 结论
我国现行法律是不是保护死者名誉?回答是否定的。而且,司法保护死者名誉违反了受宪法保护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由於司法判案必须遵守现行法律,所以司法保护死者名誉是错误的。
但是,法律应该不应该保护死者名誉?死者名誉受损害,不是如魏永征所说「对死者」「不公平不合理」吗?已故亲属的名誉遭诋毁,在世者「会陷於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创伤,还可能受到社会的非议、歧视和疏远,以至丧失某些本应得到的利益」,难道法律就不管了吗?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
它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许多关於立法的原理和原则。它超出了本文的篇幅所能容纳的范围,只能留给以後的文章了。
赵心树 复旦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五篇:17.耕地保护问题
“耕地保护问题”背景: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侵占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坚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
二、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靠的是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全国乱设开发区,多则占地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相反,违法占用耕地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在有些城镇,动辄圈地几十平方公里,但经济实力又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三、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有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着城市越大越好的观念,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领导干部则把出让土地当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错误理解和片面强调“以地生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在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他们对于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甚至非法干预对土地的执法工作,给耕地保护执法制造了障碍。
“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亿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
二、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18亿亩耕地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道理。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我们国家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的不要去用“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划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少占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