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一带一路”项目融资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创新“一带一路”项目融资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作者: 何伟文
时间:2016-09-22 11:37:44
工程管理14级2班 蒙铭惠
编者提示:
习近平主席8月1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他指出,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项目融资的重大贡献
近三年来,一批有影响的大项目之所以能够落地,同20多个国家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产能合作,巨大的融资支持是极重要的因素。
中国进出口银行为肯尼亚蒙内铁路首期建设资金38亿美元的85%提供贷款,为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所需建设资金2.6亿美元的85%提供15年期低息贷款。国开行为印尼雅万铁路51亿美元投资的四分之三筹资。
中国为“一带一路”成立了丝路基金,宣布对非援助600亿美元(包括50亿美元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35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和出口信贷额度,为中非发展基金和中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各增资50亿美元,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并承诺为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建设成本约164亿美元,系俄进行中的最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
在区域和多边层面,2016年1月正式开业的亚投行获得了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广大国家的热烈响应。第一批贷款已经放出。稍早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也成为坚实的后盾。
在商业银行层面,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银行合作正在积极推进。
今后,这些金融机构将继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
现有融资模式的不足和风险
目前,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更多是通过政府间合作、政府融资支持的大项目来启动。在起步阶段,这种融资模式是常见的、必要的。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它内在的局限性会逐步显现,难以适应“一带一路”更大的建设规模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风险集中
由于国家政策性银行承担主要融资,项目风险一旦发生,自然集中在自己身上。世界经济论坛、英国经济学人智库等机构的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许多国家的政治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安全风险和政府管理风险都比较高。
政治风险: 一些国家政府更迭后,我国同前任谈妥的大项目发生变数;或者虽无政府更迭,也出现变数。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昆明至缅甸漂皎铁路、斯里兰卡科隆坡港、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阿根廷核电站、墨西哥高铁等。虽然经过我国政府不懈努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科隆坡港项目挽回,阿根廷核电项目也有望继续,但毕竟历经曲折,代价不菲。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经过努力,也有可能恢复或局部恢复;缅甸漂皎铁路则很难恢复,墨西哥高铁项目更是彻底结束。
基础设施风险: 主要在中亚国家。其中蒙古该指数在90以上(我国不足30),塔吉克斯坦在80以上,吉尔吉斯斯坦约75。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能合作容易遇到效率低下、投资收益低下等风险。中国石油公司投资4.3亿美元(同样需要政策性银行融资)建设的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巴尔塔炼油厂,设计年产能力85万吨。由于当地交通运输条件差,直到2015年初,只能保障相当于产能6%的原油供应。
安全风险和政府管理风险: 集中在中东、西亚和北非国家。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评估,该地区安全风险最大的是伊拉克,风险指数为96(100最高),而全球平均是38。其次是埃及,为54。其他国家安全风险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更普遍的是政府管理风险,有6个国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9(这已经很高了)。其中伊拉克88,伊朗79,沙特71,科威特和埃及68,约旦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巴林(58)和阿联酋(57)。可见,该地区虽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十分可观,且海湾产油国相当富足,但落后的管理和效率对大项目的实施带来很大的不安全性。又据该智库称,中国在印尼雅万铁路项目上赢了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不需要印尼方提供担保。这无疑蕴含很大风险。
给借贷国特别是非洲国家带来沉重负担,难以长期持续和扩大,且易引起对方疑虑。
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蒙巴萨至内罗毕)长485公里。终极规划是延长到乌干达、卢旺达和南苏丹,作为区域一体化更大战略的组成部分。总投资预计140亿美元,是肯尼亚1963年独立以来的最大项目。其中第一期蒙内段预计投资38亿美元。其中85%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由中国路桥公司按中国标准建造。
协议达成后不久,肯尼亚国会交通委员会和公共投资委员会及政府种族与反腐委员会开始调查以下问题:一是为何无竞争?根据肯尼亚法律,大型公共工程必须经过招投标。二是中方给出的建造成本是每公里560万美元,而国际成本是200万美元;邻国埃塞俄比亚更高段的电气化复线铁路、地形更为复杂,造价为480万美元。三是中路桥没有履行40%原材料在当地采购的承诺。虽然它没有阻止项目的进行,且2015年12月在南非约堡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上,肯尼亚又获得中国15亿美元贷款,将铁路从内罗毕向西北方向延伸至奈瓦沙,但非洲对中国的负债不断上升,日益成为问题。如果继续上升,无非是两个结果,要么非方无力承担新的大项目贷款,要么中国必须准备减免债务。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上,中方宣布援非600亿美元的同时,也必须承诺债务减免。长期下去,国家也要遭受损失。
中老之间万象至中国边境的高铁项目谈判中,融资成为一个难点。英国经济学人智库称,有迹象表明,老挝官员对中方起初提出的贷款规模和利息感到惊讶。最后达成的协议是中方贷款4.8亿美元,为期20年,还本优惠期5年;老方则承诺以五个钾矿抵押。2016年项目开工后,老挝国内争论仍在继续。
应发展PPP成为项目融资的通行方式
习近平主席在8月17日的大会上提出,要“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习主席的这段重要讲话,不仅指出了现行融资模式的不足,也指出了“一带一路”融资体制创新的总要求。
当前,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通行做法。据美国基础设施PPP公司(www.xiexiebang.com)统计,2014年世界签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PPP融资的项目金额达到718.19亿美元,完成融资484.85亿美元。2015年前三个季度合计签署金额307.82亿美元,完成融资439.34亿美元。据该公司网站显示,8月中旬每天约有5个新的PPP项目在进行(包括计划中、招标、融资结束、签约等)。例如8月16日发布的消息包括:美国加州UC Merced 2020项目,金额11.38亿美元,融资结束;厄瓜多尔波多-玻利瓦尔港口项目,金额7.5亿美元,签约;8月17日发布意大利博洛尼亚共生电站项目,金额28.10亿美元,正在招标;等等。
今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应当积极导入PPP模式。在政府参与并贷款的同时,寻求私人资本参股。对东道国而言,减少了负债,增加了私人公司的风险共担。对私人公司而言,利润前景良好的项目不仅可以带来收益的增加,还可以扩大市场。这里的参股方可以是承建的中国企业,也可以是当地私人企业,或第三国企业。
私人公司除了参股外,也可以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Bulid-Operate-Transfer)方式。对东道国政府而言,不仅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而且有利于降低运营风险。同样,这个方法可以是第三国公司参与。
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中也已被完全接受并积极推广,但尚难总结出成熟的经验。目前推广中的实际问题也不少。我们需要在国内加紧积累经验,运用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同时一些方法和具体模式可以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探索和试验。
我们不能只从本国需要出发,替别国做规划,还需要另一个方向,即沿线国家需要什么。以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为例,据世界银行等机构公布的土耳其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有38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50亿美元,主要领域是交通和物流,其中投资额8亿美元以上项目有12个。
须让融资模式更加多样化
根据经合组织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现在到2030年,世界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需要70万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极其庞大,光靠政府资金和多边开发机构(世行、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亚开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银行等)是远远不够的。世界银行2016年度承诺的贷款总额只有610亿美元。亚投行每年直接贷款也是有限的。而世界资本市场潜在的资金可供量是690万亿美元,或差不多等于上述70万亿美元需求的10倍。因此,无论多边开发机构还是相关国家政府,其贷款只是基础性、领头性,目的是广泛吸引私人资本参与。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吸引私人资本,首先应当积极吸引中国和东道国私人资本参与。但这远远不够,应当拓宽视野,超出项目所在国范围,从全球考虑。
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项目,可以积极探讨和另一个有实力的国家共同投资。例如中法合作共同投资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两国政府都提供贷款,同时积极吸引中法两国企业参与投资参股。不仅考虑参与亚投行的国家,还应考虑美日资本,积极吸引它们参与。笔者2015年参加第十届喀交会(新疆喀什)暨中巴经济走廊论坛,接触了美国一家投资公司骑士集团。该集团和喀什经济开发区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在纽约OTC上市交易,筹集资金。他们参与“一带一路”的兴趣很高,认为是良好的商业机会。美国驻华使馆经济处官员也表示,美国国内企业界压倒多数的意见认为“一带一路”对他们来说是商业机会。
积极吸引知名跨国公司参与联合投资。它们有良好的信誉和知名度,与世界各大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基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更易获得融资来源。
对大项目成立商团,即若干企业共同组成项目集团。在商团基础上再组织银团。它们可以凭借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为项目发行专项债券,在债券市场融资。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同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非洲债券市场等的建设。
还应同各类专业基金建立广泛的关系,或者为某个大项目设立专项基金。
要特别注意中东阿拉伯国家雄厚的银行资源,建立灵活多样的商业银行联盟,或中东发展基金。中国参与,但专项用于中东阿拉伯地区。
为了更好地获取稳固的金融资源,还需要同各类世界知名的金融专业咨询公司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例如关于PPP融资,在特定项目上,可以聘请InfraPPP公司为顾问。该公司依托麦肯锡和ACSIridium公司,在许多国家为私人投资者、赞助商、运营商、开发机构及政府公共机构提供基础设施PPP咨询服务,包括进行项目财务分析,提出融资模式建议,帮助寻找融资和再融资来源。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又一重大领域。这里主要是政府支持下的企业投资,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除争取从本国政府得到信贷支持外,更需要积极进行当地融资和国际融资。
运用“双向思维” 拓宽融资思路
创新融资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项目本身的风险程度和盈利前景。我们常常从中国本身出发考虑互联互通路线,考虑产能合作如何对我有利。例如泛亚铁路,开东中西三条线路可以把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同整个东盟陆上连接起来。这点无疑是需要的,但有很大局限,即视野过于狭小,常常以我国利益为出发点,然后看看是否对沿线国家也有好处。这种考虑当然没错,但只是一个方向。我们不能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替别国做规划。还需要另一个方向,即反过来,沿线国家需要什么,根据它们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的需要,近期需要上哪些项目,中期和远期又需要什么项目和规划,然后再看是否也符合我国需要,有无参与可能,以及如何参与最符合当地利益,同时最符合我国利益。
当我们根据第二个方向,仔细看看沿线各地区和各主要国家近期项目、中期项目和远期规划时,就会发现我们的视野太狭窄,沿线国家多如牛毛的项目甚至没有中国的影子。
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宏大,项目极多。仅肯尼亚、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三国,2011~2014年就有13个PPP项目落地。合计投资额约6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是肯尼亚拉姆燃煤电厂,投资额20亿美元。其次是坦桑尼亚辛比昂·乌邦戈电站,投资12.94亿美元。另有8个项目在进行前期工作,合计178.9亿美元。除了铁路大项目外,肯尼亚计划建设装机容量1兆瓦太阳能电站,投资22亿美元。
西亚地区则以土耳其和伊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据世界银行等机构公布的土耳其近期基础设施38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50亿美元,主要领域是交通和物流。其中投资额8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2个。
伊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更大。根据同一来源公布的近期部分共18个项目清单,总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其中12个项目投资额都在20亿美元以上。除南帕斯气田外,正在建设的德黑兰地铁6、7号线投资额就达80亿美元。
包括沙特、埃及、阿联酋、以色列、伊拉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约旦和巴林在内的中东、北非和海湾地区,更是当前世界上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地区之一。仅沙特主要项目投资总额即超过2180亿美元。其中朱拜工业城投资额800亿美元,拉比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和贾赞经济城投资各为270亿美元,利雅得地铁1、3、6号线合计投资305亿美元。正在筹办2022年世界杯的卡塔尔,仅与世界杯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就达2250亿美元。
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四国,以印度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世界银行收集的近期印度2.5亿美元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过650亿美元。
东盟10国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外,基础设施都有巨大欠账,英国经济学人企业网络列出的部分进行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有130个,合计投资额超过250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是连接新加坡和吉隆坡的高铁。这130个项目中,金额15亿美元以上的有34个。
上述所列仅是冰山一角。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发达国家在那里对项目的争夺,远远超出我们所知。这些项目都是本国政府提出的,出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具有坚实的当地基础和本国政府支持。如果我们根据这个方向选择,不失时机地抓住那些与“一带一路”指向吻合,又符合我国利益的项目,并以此为起点,就容易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也更利于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还只有不到三年,还处在婴儿期。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绩,的确令人鼓舞。今后,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既大胆尝试,又精密科学,一定可以不断创新融资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更大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和稳固的金融保障。
第二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思考[范文模版]
【篇一】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正值“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春日好时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千山万水,赴约而来,齐聚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此次论坛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各国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共面风险、共享发展、共逐美好未来。
六年前的秋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大理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六年来,“一带一路”顺利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成功转入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的全面推进阶段。如今,“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引发了并肩偕行、逐梦未来的时代共鸣。
“一带一路”以同舟共济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新潮流。当前国际形势下,逆全球化暗流涌起,贸易保护主义、内顾倾向加重,孤立主义、单边主义等一些思潮抬头,对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并且与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发展潮流不谋而合,顺应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强烈愿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直面时代挑战,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激活各国潜在能力;
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合力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商品、资金、人员、技术的流通,实现百花齐放、共同繁荣。如今,“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开启了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征程。
“一带一路”用睿智东方力量探求互利共赢新道路。“一带一路”建设中各项惠及民生的举措,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的‘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蒙内铁路在建期间,为肯尼亚提供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
通过“一带一路”,偏居一隅的瓜达尔从小渔村成长为世界知名港;
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经济带来“革命性变化”,赢得巴基斯坦各界人士赞叹……现如今,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同沿线国家共建的82个境外合作园区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带给众多发展中国家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历史的驼铃再度回响,神秘东方的古丝绸之路于今再现辉煌,给世界带来合作共赢,给人民带来幸福希望,融聚各方信任,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继续前行的坚定力量。
“一带一路”以踏石留印态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东方智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审慎思考,并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精神践行于我国波澜壮阔的外交中。《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非盟《2063年议程》、蒙古国的“发展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波兰的“琥珀之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与各国协调对接,加强了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牢固基石;
“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背后,是各国之间形成的密切合作、利益相通关系,经济融合、产业相交,共同组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不竭动力;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未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是因为它不仅仅是贸易往来这么简单,还有穿行在这条路上的人们将自己的文化如同珍贵的香料种子一般,带往异国,播撒生根,如今我国更是积极推动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与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同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了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人文内涵。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21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度过了许多困难,获得了许多成就,现在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方还有一座座山峰需要翻越,还有一个个险滩等待跋涉”,我国将继续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同各国携手奋斗、共同执笔,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追逐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篇二】
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在交通物流领域同样落地有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重要务实合作举措,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开行方向、频次、运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助推了“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进程,构筑起中欧经贸文化交流的“黄金丝路”。
过去,我国对外开放更多强调“引进来”,更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而今,我国正在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面加强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位于我国周边。这些国家与我国存在众多互补互利机会,如很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市场规模狭小等发展瓶颈。我国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了比较明显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产能优势,能够满足沿线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各个地区、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大有裨益。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将进一步激发与沿线国家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潜力,极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言,有利于推动产业有序对外转移,为企业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对于周边和沿线国家而言,可以分享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推动各国发展布局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市场的潜力,创造投资与消费需求,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有利于形成沿线国家相互助推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突破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局,缩小南北差距,为全球经济平衡发展、良性发展作出贡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使我国与沿线各国优势得到有效整合,激发和释放巨大潜在生产力;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增添新动力、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深刻调整。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推动区域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中更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形成更加包容、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进而有利于我国以及相关国家更好地分享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红利。
这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盛会。过去三年多,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金融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中欧班列驰骋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一带一路倡议迸发勃勃生机,成果惠及世界,赢得众多点赞。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绘就的新蓝图引领下,必将进一步凝聚更多共识、明确合作方向、推动项目落地、完善支撑体系,通过加强协调、消除障碍,做大做好合作蛋糕,让一带一路焕发出更强大的感召力,展现出更蓬勃的生命力,释放出更独特的吸引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是一次冲散阴霾、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正能量的盛会。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投资和贸易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双边和多边、区域和全球合作势头渐起,各国都将其视为发展的重要抓手。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设定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议题总体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线,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支撑、人文交流、生态环保和海洋合作等重要领域进行讨论,就是要集众智、汇众力,共同搭建合作新平台,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篇三】
当前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进行了深刻调整,面对各国的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它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新路径,新方向;
新动力,新平台。一带一路,针对各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治理体系的短板,创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国际机制,涵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现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的统一,缓解了当今全球治理机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时性难以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提振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士气与信心。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战略,融入中国梦和世界梦,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推动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篇四】
我一直很喜欢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而今天中国正在用行动诠释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带一路”的倡议,正在为这世界的前行慷慨解囊,用互利共赢的理念谋求着全球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它从来都不是一份传播一份书写“中国经验”的说明书,而恰恰是送出去的一份致力于当地发展的邀请函。
在近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让每个人都清晰的看到了“一带一路”带给周边经济的客观成果,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凭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多的国家接受,促进这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为人民开辟了一个新的成长路径。它让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帮助各个国家缩小发展的差距,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真正为世界奏响共同发展的交响曲。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的访问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今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次召开,4年来的时间里我们看见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带一路”的倡议,真正实现了国际,地区,企业,政府,民间社团,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切实有效的实现了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要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从“五通”到“五路”,“一带一路”建设将更好地承载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对互联互通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和平生活的追求,它为世界经济增长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致力于互通互利,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共同谱写这“一带一路”世界交响曲新的篇章。“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在发展中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个方面共同促进着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在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沿线国家建立了一条发展经济,商品流通,国际合作的桥梁。一带一路联接欧亚,促进周边国家发展,帮助我们实现坐着高铁穿越欧亚,有利于带到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让各国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同时联接国外众多国家,为各国学子实现了心中所向往的留学生活,“一带一路”的到来,直接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至此,中国的自贸区总数达到了11个,未来进口产品将会越来越便宜。一带一路不仅仅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在搭乘高铁的路上,每经过一个国家,都方便人们去旅行,再也没有转机的烦恼,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对于普通百姓的福利。正如网络流行语“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让更多的人可以走出国门,同时也让更多的进口商品变得平价,让梦想照亮了现实。
最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蕴含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广阔的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契机。它为企业走向国际舞台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有利于帮助企业把自身产品、技术、服务输出到沿线国家,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换句话说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黄金时代。企业在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的契机,凭借自身的创新技术,在生产、销售、服务,售后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实现全方位产业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在今天这个大数据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为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过去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习近平主席通过可视化的数据为我们展现了丰厚的成果: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投资达40亿美元。4年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抵达中国市场的通关时间缩短了90%,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业务的世界排名从93名跃升至38名,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学生来到深圳学习4g基站搭建………让无数国家,许多企业都插上了筑梦飞翔的翅膀,让梦想照亮了现实。
而中国移动作为这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企业,更应该凭借“一带一路”的良好平台,拓展自己的海外市场,正如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这样说过,我国移动支付更是走在世界前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支付是推进战略实施的前哨和重要支撑。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支付行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为我国支付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国移动完全可凭借自身强大的通讯技术,传播手段参与到很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上,在凭借自身强大的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通讯远程技术为思想文化的传播,国际合作交流,经济贸易的往来插上腾飞的翅膀。
【篇五】
近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闭幕,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并取得一系列具体成果。这次峰会进一步扩大了“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强化了世人对这一国际合作的信任和信心。
“一带一路”峰会上所洋溢的开放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带一路”虽是由中国首倡,但它也属于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本身非常重要。“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实现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项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这个倡议提出来之后,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论述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之后,到目前,近六年的时间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原则、科学内涵,以及目标路径发表了一系列非常重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指导性强的论述。这些理论基础指明了“一带一路”建设正确方向、规划了宏伟蓝图、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带一路”不断扩大的朋友圈,走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之路。在“一带一路”这个平台上,只有互利共赢的善意和完善实现这一目标途径的意愿。各国来这里合作的目的很单纯,各国的目标就是发展,“一带一路”是帮助大家共谋发展,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在不久的将来,“一带一路”的合作会越来越红火,合作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正如习近平主席开幕式上振聋发聩的演讲那样:“在共建‘一带一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是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正是符合了这样的“道”,“一带一路”才能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支持,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篇六】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自“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提出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是所取得的成果却令世界瞩目与震惊。
随着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的逐渐增加,特别是许多欧洲发达国家的加入,使得“一带一路”的影响真正走向了全世界。美国和日本也由最初的质疑与偏解,变成了现在无声的观望或者想加入的跃跃欲试。因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习近平主席提出,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目前,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达80多个,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一直在严格的标准与明确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发展将会更加可持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宗教习俗迥异,发展路径差异大,简单化一的制度安排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成为社会动荡根源。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多边主义遭遇挑战,发展不均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与国际道义相契合,在当前世界形势下,更具现实意义。“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等倡议,深契国际社会人心。“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把中国的发展理念分享出来,解决世界各国如何在千差万别的利益和诉求中实现共商共享、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有学者将“一带一路”比作“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浪潮当中一股引领全球化的‘清流’”,“给世界绝大多数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国家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也是全球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向多边化、机制化转变,将成为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也必将成为一条真正的共赢之路!
第三篇:浙江创新融资模式
浙江创新融资模式:股权激活产生上百亿流动资金
新华网8月3日电,资金一度告急的纺织企业浙江加佰利公司在得知浙江省《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出台后,立即以绍兴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3600万股权作为质押登记,获得贷款80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记者了解到,近期在浙江先后出台的《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两项举措,创新了企业融资的模式,短时间内通过股权激活,产生了上百亿流动资金。企业在重拾信心的同时,获得了融资、重组、转型、升级的机会。
中小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今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加快等综合因素影响,浙江经济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工业增速回落;三大需求实际增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有关数据显示,前4个月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21%。
在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同时,宏观调控信贷紧缩更使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浙江民营企业集中,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和一些困难企业面临收贷与借贷的双重压力,资金链随时面临断裂的危险。
来自浙江银监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小企业资金供求矛盾尤为突出,今年一季度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50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全年增量的8.6%。
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歇业关停,这在浙江连续10年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工商牵线金融和企业共同盘活股权
股权,是公司企业投资者的法律所有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投资者对企业拥有的各项权利。然而在企业成立之后,投资者的出资就成为了不能随意处分的“死”股权。
去年颁布的《物权法》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也可以出资、出质,并且应到工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不少企业向工商部门提出股权出资、出质登记申请的要求,但由于至今未出台具体办法,工商部门一直苦于无法操作。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占浙江省GDP总量60%以上的民营企业,一举一动都关乎整个浙江经济发展的走势。但是浙江的企业还太年轻,还不具备像国际知名大企业那样的抗压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工商部门要做媒人,要帮企业和金融部门牵线搭桥,在大形势趋紧的情况下,组织自救。企业股权出资、出质就是这个桥梁”。
浙江省工商局分别于2007年底和2008年6月先后在全国创新性出台了《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和《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
股权出资,是指投资人以其持有的公司股权作为出资,投资于其他公司的行为。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可以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财产出资。而股权恰恰符合公司法律制度确立的非货币出资“可评估、可转让”的基本要求。浙江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企业改制、资产重组较为频繁,对股权出资、出质需求迫切。
股权出质,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公司股权出质给债权人,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股权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股权的价金优先受偿。《物权法》的实施,使“死”股权转化为“活”资金成为可能,而《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使可能成为可行。
沉淀“死”股权产生流动“活”资金
浙江省工商局出台的两个《办法》突破了股权出资的障碍,使“虚拟资本”作为出资形式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可大大降低企业上市和重组、改制成本。
浙江煤炭地矿局局长朱绍寅告诉记者,他们企业原本需要一次性拿出5000万元货币资金,用来出资成立浙江中煤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实施后,只需以其控股的五家子公司的股权和1500万元货币出资即可,大大节省了资金成本。
“股权出质登记”可以锁定企业的股权,使得企业将股权质押给银行后,无法转让,银行贷款的信心提高,进而提高了企业贷款成功率。
截至7月15日,自《公司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出台以来,浙江省各级登记机关已办理股权出资的有17家,股权出资涉及85亿元。《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出台至今,已办结全省股权出质登记的企业近40家,股权出质数额为20亿股,融资金额15亿元。原本“沉淀”的股权资本被激活后已经产生了上百亿的流动资金。
据悉,浙江37万多家公司制企业,注册资本有11856亿元。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长郑南源认为,两个《办法》有利于盘活存量资本,大量公司股权“沉淀”的资本可能成为“活动”的资金流,股权将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解读《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虚拟资本”出资有了制度保障
《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共18条,明确了股权出资的定义。即投资人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不包括港澳台人士)或在中国大陆依法设立、具备公司投资主体资格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股权公司是住所在湖北省内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被投资公司是住所在城市圈内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股权出资五道槛
新出台的《武汉城市圈公司股权出资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在股权出资时严格限定了5道门槛:投资人用于出资的股权权属清晰、权能完整,且已足额缴纳;用于出资的股权应当由法定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股权和其他非货币财产出资额之和不得高于被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70%;以股权出资,股权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且其他股东同意放弃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以股权出资的,应当经被投资公司全体股东一致同意作价。
改制和拟上市企业将受益
“最受益的将是改制和拟上市的企业。企业上市和重组、改制的成本大大下降。”湖北省工商局总经济师李跃春说,过去,在企业上市时,要将优质资产股权置入新公司,只有通过先用资金设立公司,然后再用这部分资金回购股权的方式。如果突破股权出资的障碍,企业的融资或改制成本大大降低。
他说,目前,公司制企业越来越多,省工商局出台这一办法,正是从让更多企业发展的角度,本着“非禁即许”的原则考虑的。这一法规的出台,意味着“虚拟资本”作为出资形式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允许股权出资,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战略重组的成本,有利于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以设立企业集团为例,过去企业必须拿出大量的现金先成立集团母公司,再由母公司收购子公司的股权才能实现控股。如我省过去办理的湖北省能源集团与长江电力重组,省国资委将其在长江证券的股权投入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市大型百货零售业重组,武汉市国资经营公司持有的鄂武商、武汉中百、武汉中商三家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投入新组建的武商联股份有限公司。现在子公司的股东只要通过股权出资,就能直接设立母公司并实现控股,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缓解了企业现金流紧张的压力,激发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内生性动力,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股权变静为动
日前由浙江省工商局紧急研究出台的《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为众多中小企业荡开了解困的涟漪。
这两个《办法》规定:目前凡是在浙江省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东人数在200人以下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都在受益范围内。股权出资、出质,就是将一贯被视为企业“死资产”的股权“起死回生”,使得股权可以经专业机构估价后直接作为新注册公司的注册资本或者获得股权质押贷款。目前,股权出资、出质仅在上海、重庆等少数城市开展登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出台具体办法。浙江省此次在全省范围内将其全面铺开,其广度和力度均属国内少见。记者从浙江省工商局企业处了解到,截至7月底,仅股权出质一项,浙江全省已有55家企业办理登记,累计登记股权29亿股,获得融资30亿元。
浙江省衢州市首家以股权出资形式组建的浙江通顺集团,以10位自然人股东名下的5家子公司股权,经专业会计事务所评估后作价3457万元出资组建,从而实现集团化运作,以此促进资金、销售、市场信息等资源共享,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成为《股权出资登记试行办法》、《股权出质登记暂行办法》两项创新性举措的直接受益者。
浙江省工商局企业处负责人阙利民透露,就目前来看,以股权出质方式成功获得融资的,以企业金融类股权居多。在浙江省工商局首家办理股权出质登记的绍兴纵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其在绍兴市商业银行2500万股股权出质给了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获得了3亿元银行贷款。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出台后,让“死”股权变“活”,一解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一些企业获得贷款后立即购买原材料恢复生产。同时,股权出质也调动了银行的积极性。由于股权出质登记锁定了企业股权,使企业将股权质押给银行后,无法转让;再加上企业在工商局进行股权出质登记,无形中工商局就扮演了“担保人”的角色,这更给银行吃上定心丸,进而提高企业贷款成功率。
目前,股权出资、出质让企业静态资本变为滚动的现金流,使经济存量转化为现实经济能量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据介绍,浙江省共有公司制企业30多万家,通过股权出资、出质登记,理论上能激活的资金可超过1万亿元。
第四篇:投资关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投资关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2017年5月14-15日,中国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惊人的巨大成功,赢得了海内外高度赞誉。对于我们来说,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深入学习、思考和落实。
一、“一带一路”倡议为何能成为全球共识与论坛取得的丰富的、沉甸甸的多个合作协议与项目工程相比,“一带一路”由几年前的地区倡议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更具有全球战略意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目前正处于“回挡”阶段(犹如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前进过程遇到障碍产生的一种现象),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日益盛行,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所推行的保护主义思想和政策,令很多国家和经济体感到非常茫然,亟需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扛起推动全球化的大旗,“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可谓顺世界潮流而为;二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充分运用和发挥了数千年儒家文化“和”“容”“共”等思想精髓,理念和宗旨的阐释也运用了国际语言,正好契合了“一带一路”沿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迫切需求。
二、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定位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时,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有专家认为它是中国为了对抗当时美国主导的TPP协定,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首先,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精神和要求,核心就是在全球化纵深推进背景下加快构建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新体制。其次,应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经济格局再平衡和全球政治格局再平衡的发展趋势,不仅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我国构建“开放型新体制新格局”的战略框架和战略抓手。最后,需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超级大战略,也是一个影响全球平衡和格局的超级大战略。习主席提出倡议的方式是“借古树今”,从其涉及的地域、内容以及创新等方面来看,都远远超越了全球现有的各种协定、合作以及治理体系等范畴,“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广泛、复杂、开放以及新型的合作与发展平台。从覆盖地域来看,倡议是开放包容的,目前涉及的国家已经不局限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将来肯定要着眼于全球视野。从合作内容来看,倡议所提出的“五通”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政策沟通和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如何实现大发展;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资金融通,设施联通如何得到实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民心相通这个内在吸引力(也是倡议的核心软实力),其他“四通”会持续多久,发展多深。从创新方面来看,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吸取多年来全球治理“说得多、落实少”的经验教训,不仅只停留在倡议、共识、宣言等国家领导人层面,还建立了高级别的领导协调小组和专门的常设工作机构,明确2018年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领导人峰会论坛,在国家部委和各种企业层面都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常态化和系统化的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一带一路”伟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握“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现状和问题农业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民心产业,“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都是依赖农业的发展中国家,不言而喻,农业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农业越来越成为国家外交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论坛期间,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外交部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为下一步推进农业合作提供了原则、思路及机制等。总的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合作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较好的发展态势。农业政策沟通不断加强,技术交流不断扩大,农业贸易与投资不断增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农业国际合作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认识问题。尽管农业在很多国家都很重要,但由于其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技术壁垒强等原因,经常出现“政府重视、企业忽视、媒体藐视”等普遍问题。过去四年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也有这个问题,国内媒体把主要眼光放在了港口、铁路、电力等领域,关心农业合作的相对不多。二是系统问题。我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呈现“技术交流和进出口贸易相对较多、政策沟通与农业投资相对较少”的特点,而成熟稳定的农业国际合作迫切需要这些领域全面发展和协调配合,单一方式的农业合作时代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三是风险问题。尽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具有显著的资源潜力,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充斥着政治动荡不稳定地区以及全球政治议题上的“火药桶”,这会对我国在该区域开展农业合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风险不仅来自政局动荡,更多的还来自沿线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国内某大型国有企业2008年在哈萨克斯坦数十万公顷耕地的投资就碰到当地涉农政策频繁变动的难题,现在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经验问题。过去我们经常说,国内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一些农业企业在海外投资“不差钱”,但很多贸易投资活动仍很艰难,主要是我们的农业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时间短、理念不新、经验不足,“地主思想”和“单干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五是投资环境新挑战。新世纪以来,国际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更加关注外国投资对本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否会造成冲击。农业是一个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面临东道国方面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文化保护等标准性要求,如澳大利亚明确要求外国投资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审查。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可能会显著增加经营成本,致使海外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同时影响投资项目的时间周期。此外,农业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往往面临劳工与社会文化融入等复杂问题。
四、如何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水平基本思路是:依据农业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不断探索、创新、细化和完善相关内容,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蓬勃发展。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提高沿线国家农业企业主体与媒体的关注和认识。采取研讨、对话、推介等多种方式,改变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很热、主体媒体较凉的局面,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重大意义的认识。二是农业教育与科技交流合作先行。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提升我国农业国际合作的软实力。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大规模的科技交流合作,这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大规模的教育交流合作,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环节都很迫切和重要。三是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优势和企业主体作用。我国农业地域广、类型多,在农业模式上可以与很多国家对接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在市场、贸易、科技、装备以及资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要学会打复杂的“组合拳”。要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和提高企业在更大领域配置农业资源的能力,支持他们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重构农产品和食品供应链和价值链并占据主导地位。四是不断创新农业国际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等。鉴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完善现有对外农业合作的统一归口管理体制,建立常设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快对海外农业产业园等新模式的探索。五是加强常态化的政策沟通协调,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建设保驾护航。不仅要加快相关农业政策协调频率和加大协调力度,更要学习如何成为区域乃至全球农业治理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一军)
第五篇:“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经济发展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经济发展建议
[提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分别从海路和陆路两个方面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我国今后20年的战略性政策。广西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那么,广西究竟该如何抓住此次机遇呢?本文从广西自身优势,以及当前面临的形势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6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中央政府当前大力提倡的经济发展战略,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此政策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预计如果该战略顺利实施的话,将会给中国带来20年以上的政策红利。广西作为毗邻东南亚的边境省份,历来就有对外贸易的传统,又是我国唯一既在“一带”又在“一路”上的省份,其究竟有着哪些优势和劣势,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呢?广西该如何利用自身特点,乘国家政策之东风发展经济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战略涵意
“一带一路”战略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两条: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前者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进入中亚、中东以及欧洲,后者从四川、云南出境,经缅甸、泰国进入印度、中东等地。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覆盖我国所有沿海省市,经一些港口出发后抵达亚澳非欧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旺盛,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三成,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丰富,涉及贸易、资金、基建、人文、对外政策等方面,同时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意义极其重大,对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广西自身条件分析
(一)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对外,毗邻东南亚使其能够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实现与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广西还构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这三大平台,并承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深化了与东盟的合作;对内,广西处于东、中、西部交汇区,是连接华南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向东可以承接来自粤港澳的资金、技术,向西可以引借云贵川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政策优势。广西本来就是国家开发政策密集区,既有西部大开发政策,又有沿边地区开放政策,既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试点政策,又有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政策,现在再加上“一带一路”战略,已成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密集区,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政策优势能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梦寐以求的东风。
3、交通优势。广西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海陆空三位联动的便捷交通。陆运方面,广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展都居全国前列,并与东南亚实现多路联动;海运方面,随着广西玉铁铁路开通,北部湾四大港口实现了与广西铁路网全网互通。其中,防城、钦州、北海这三港合组为北部湾港,借助规模优势与集聚效应,希冀将其建设为西南出海最便捷通道,能与广州、泉州、杭州等港一较高下;空运方面,广西现有7座民用机场,能与东盟各国实现良好沟通。
4、人文优势。广西各族人民与部分东盟国家人民在血缘、语言、生活习俗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京族与越南民众,傣族与泰国民众,很多都是有亲戚关系的,有利于与这些地区人民打交道。且广西拥有众多居住于“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国家的华侨,目前,拥有广西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有700多万人,这是一座人文资源的富矿,可以善加利用,打好“侨牌”。
5、人力资本优势。广西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原因,人力成本相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廉很多,但同时相对于东盟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来说在受教育程度、敬业程度上有优势,这对于广西引进外资、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广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广西全区GDP仅为1.6万亿元,排全国第18位,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全区还有接近1/5的人口尚未脱贫,扶贫任务艰巨。并且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2014年广西城镇化率为45.2%,比全国的54.1%低8.9个百分点。这些都会对广西的“一带一路”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及科研基础较薄弱。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是教育水平。2014年,广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为307.14万人,占总人口的6.53%,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18%,比全国低近10个百分点;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研发工作的广西为11.7人,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任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才是地区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广西在此方面急需加强。
3、市场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市场化改革进程较为缓慢,政府职能转变还没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就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市场化程度。目前,广西民营经济占比刚过一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另外,广西无论干部还是群众,思想开放程度都比较低,走出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非常不利于国际化竞争。
4、海洋经济欠发达。广西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三个良港,但是海洋经济却并不发达,2014年广西全区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968亿元,这与广西的临海省份地位十分不相称。与此同时,广西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的优势发挥都有赖于海洋工程、造船等方面实力的支撑,然而与上海、广东等地相比,广西的海洋工业技术较弱,生产率较低,严重阻碍了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优势的发挥。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及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带来的机遇。现今国家推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对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作出全面部署,广西的定位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新高地,并且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这些都为广西加快沿海港口建设、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和广西与东盟合作经济带来新的机遇。
2、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宏观环境,对于广西而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其宏观经济环境。世界第二的GDP总量,世界第一的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的资金储备量,这些都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各方面建设。
3、珠江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随着珠江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根据雁行理论,其必然会向附近欠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广西因距离、人力成本等优势存在,势必为其转移的理想目的地。2014年7月,国家通过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将其定位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这将极大地加快珠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粤港澳产业向广西转移。
(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挑战
1、各省竞相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挑战。“一带一路”囊括了各省级地区,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我国沿海所有的省份。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相比,广西无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产业实力、金融实力还是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人们思想开放程度,都差一大截。更重要的是,以上各省与东盟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一点是广西最难具备的,对广西发挥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影响很大。
2、中国与越南的关系错综复杂。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中越关系直接影响到广西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格局。可以这样说,只要中越关系一天不稳定,广西在国家政策方面就永远也比不过云南,因为国家是绝不会在有战争危险的地区进行过多的建设的。
3、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挑战。2014年9月,长江经济带战略批准实施,这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建设“π”型经济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份,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和中南地区的湘、鄂、赣等省份直接参与到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去,享受政策优惠。这将给广西发挥“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带来强有力的挑战。
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加强与粤港澳地区合作,积极迎接产业转移。广西应当利用与粤港澳地区毗邻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的转移,当然不包括那些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企业。带动广西产业的发展,实现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以此来促进华南、西南两大经济板块之间的对接互动,加强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合作。
(二)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合作载体。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的影响力,加强经济开放性。与此同时,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积极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一系列产业园区。深化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的联系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足的资本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广西应该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对港口、铁路、海洋工业等进行投资,同时通过引进粤港澳资金,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海陆兼备的优势。
(四)科教兴区,以人为本。通过对广西劣势的分析可知广西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大、中专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对科研进行投资,在培养本地科研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外来人才,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做到以人为本,人才强省。
(五)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广西应当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促进广西民营经济中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同时,地方政府要勇于改革放权,由指导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摆脱条条框框,给予民营经济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六)发挥人文优势。在对广西进行优势分析中有一条是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民族联系比较密切,同时侨胞较多,广西有必要强化这些优势,积极促进区内民众与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同时吸引侨胞回国投资、旅游等,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广西优势的强化奠定民意和社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志勇等.北部湾崛起新路――全球视角的港航强桂战略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2]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4]吴柏强.北部湾港的北部湾速度[J].珠江水运,2012.[5]庄礼伟.由越南国会否决“高铁”想到的[J].同舟共进,2010.12.[6]张弘林.SWOT分析方法及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3.2.[7]任晓宇,覃顺梅.广西产业结构分析及宏观政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8]陈中春.广西沿海港口发展变迁的历史与政策因素研究(1949-2005)[D].广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