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议“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互免签证
“我国正在大力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而这一切的实现,对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出了紧迫要求。我建议,尽快推进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对华签证便利,最大限度地实现相互简化签证手续及互免签证!”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向南都记者透露了他今年准备的提案。三个提案都跟“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合作战略有关。
据他了解,截至2014年底,中国与外国互免签证国家93家,主要是针对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对持普通护照中国公民实施免签、落地签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而涉及一带一路大约65个主要国家中,外交、公务护照互免的有32个,私人普通护照团队旅游互免的仅有2个、单方面允许中国落地签的有18个。
对此,朱鼎健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推动实现类似申根签证某些特点的一些区域性统一签证;其次是提高商务人员签证和出行的便利性,可借鉴APEC商务旅行卡模式——加入的经济体相互为其商务人员提供多边长期签证和快速通关礼遇;三是增加对工作签证特别是短期工作签证的安排模式;建议推行多种免签方式灵活组合的免签政策。比如考虑在某些大型国际活动、赛事、论坛期间,根据所在国及邻近区域的具体情况,实行“时段性免签”、“区域性免签”等政策;最后,建议最大程度地给予进入香港和内地的外国人签证的便利性。例如,对于有中国签证的外国人,从中国内地进入香港想再回中国内地以及对于没有中国签证进入香港,想从香港进入中国内地的外国人等等情况,建议应最大程度地给予进入香港和内地的外国人签证的便利性。
除了建议推进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对华签证便利外,朱鼎健还提出“设立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常设‘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论坛”的设想。他表示,“一带一路”跨越三大洲,覆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达65个之多,沿线有着多元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为此,必须实行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两条腿走路。
第二篇: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姓名肖金鸿 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剧锦文 经济日报[N]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4/2 第13版 2.《“一带一路”的三重使命》.中国政府网.2015-03-28
第三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信息(蒙古、俄罗斯、中
亚五国)
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是中国的邻国或近邻。上述七国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220.8亿美元,占全世界总量的2.84%;人口21428.3万,占世界总人口的2.97%;人均GDP10323美元。
该区域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和原料输出。依靠矿产开采等大型项目的开发,蒙古和中亚五国的经济保持普遍增长势头,2014年增长率在4.3-10.3%之间,但俄罗斯受国际油价下跌和外部制裁影响,经济增长率仅为0.6%。我国与该区域国家产业互补性强,主要进口油气、矿产资源,并出口机电、交通设备及轻工产品。近年来,双边贸易量、我对东道国投资额及投资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合作深度广度不断加大。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蒙古和土库曼斯坦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上述国家设立投资企业已达2655家。
该区域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相对较低,银行业资产占GDP比重较小,均不到100%,不过总体而言,其银行业稳定性和盈利性较好,但俄罗斯在较为不利的外部环境下资本流出情 况比较严重。在银行业与监管合作方面,共有6家中资银行在该区域的俄罗斯、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设有9家一级机构(6家子行、3家代表处);七国中,俄罗斯、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在华亦设有12家一级机构(除1家分行外,其它均为代表处)。中国银监会已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央行签署了MOU,并与俄央行签署了跨境危机管理合作协议。此外,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分别签署了本外币互换协议。
蒙 古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上,北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西、南与中国交界,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国土面积约156.65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或高原,平均海拔1,600米。人口约290万,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文字为斯拉夫蒙文、回鹘式蒙古文。全国以喀尔喀蒙古人为主,佛教(喇嘛教)为国家第一大宗教。首都乌兰巴托,是全世界年均气温最低的首都,仅为-2℃。
一、经济概况
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80多种,矿点8000多个,主要有铜、煤、铁、金、铅、锡、锌等,另外锰、银、铬、钨、钼、铝、磷矿、萤石、石棉、石墨、石 油等也储量丰富。重点项目包括力拓公司开发的奥尤陶勒盖铜金矿项目、中国神华集团开发的塔本陶勒盖煤矿等。
2014年,蒙古国GDP初值218442.5亿图格里克(折合美元120.2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后(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实际增长7.8%。2010-2011年,蒙古国GDP增幅高达17.3%,主要受益于矿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自2012年以来,由于国家政治环境较为复杂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等内外因素,蒙古国经济一落千丈,蒙古货币图格里克近3年年均贬值20%,外汇储备截至2014年年末仅有16.50亿美元,FDI同比下降高达60%。全国CPI增长率达12.80%。
中蒙贸易、投资方面,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国。蒙古国90%的产品均出口至中国,大约30%的产品需从中国进口。2014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68.41亿美元,其中我国进口50.73亿美元,同比增长36.77%,出口17.68亿美元,同比下降3.07%。我国主要进口产品包括:焦煤、铜、钼等矿产品以及羊绒羊毛制品,出口产品包括:机械、家用电器、日用品、水果鲜蔬等。截至2014年末,在蒙注册中国企业已有7000余家。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
蒙古国唯一银行业监管机构为蒙古国中央银行(Bank of Mongolia,简称“BOM”)。蒙古央行成立于1991年,其前身 为1924年由俄罗斯与蒙古两国共同出资建立的蒙古国贸易与工业银行。其在管理上独立于蒙古国政府,拥有相当的自主管理权,但在行政上仍需坚守议会的监督。
蒙古央行最主要的目标是确保国家货币图格里克的稳定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维护资金、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稳定。主要职能包括:发行货币并管理其流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担任政府的财政中介,监督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组织以及管理银行间的支付和结算活动,管理官方外汇储备。
俄罗斯
俄罗斯国土面积1712.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4 全国总人口约1.437亿(截至2013年末),共有193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79.8%。该国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和总统制,现由85个联邦主体组成,包括3个联邦直辖市、4个民族自治区、22个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1个自治州。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中部, 面积10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51万人,是有860余年历史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全俄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
一、经济概况
2014年,俄罗斯延续了近年来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1.84万亿美元,增长率仅为0.6%,创08年金融危机后最低水平,全年资本外流1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已超过2008年水平;外国直接投资仅186亿美元,同比下降70%;年末外债5995亿美元,较年初减少1294亿美元;卢布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由年初1美元兑32.66卢布跌至年末56.26卢布,贬值72%;联邦财政赤字3280亿卢布(约58亿美元),约占GDP的0.5%。为抑制通胀水平、稳定金融体系,俄央行全年6次上调关键利率,从5.5%上调至17%,并累计向金融市场投放约790亿美元,俄年末国际储备跌至3855亿美元,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商品进出口双降,全年出口4936亿美元,同比降5.7%,全年进口3080亿美元,同比降9.8%。俄产乌拉尔原油年末每桶 54.5美元,较年初每桶108.5美元下跌约50%,对以能源为支柱的俄经济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资源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开展经贸合作领域众多、前景广阔。我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俄罗斯是我国第九大贸易国。2014年,双边经贸额9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2014年我国对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亿美元,俄对华实际直接投资5000万美元。中俄双边贸易额的中期目标是在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中国对俄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机械、电子、鞋类、纺织服装、皮革、家具、汽车等产品,俄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原油、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木和煤炭、木材和化工产品等。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
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1990年7月成立,作为中央银行,进行银行监管与调节,对信贷机构和银行集团合法合规经营(是否遵守银行法、反洗钱法、反恐融资安排等)以及执行中央银行的标准化文件和义务等情况进行日常监管。俄罗斯金融市场局于2004年3月成立,负责调整金融市场法律规范、管理和监督金融市场(不包括银行、审计业务),包括对保险业、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商品交易所、交易所经纪商的管理和监督,对俄罗斯法律有关打击滥用内幕信息和市场操纵的要求进行监督。俄罗斯金融监测局2002年2月 成立,负责打击洗钱活动和反恐融资,并协调该领域其他联邦行政机构的运作。
按照法律,俄联邦中央银行负有银行体系监督和调节的职能。从1996年12月以后,中央银行具体负责监管活动的执行机构是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地方分支机构,委员会主席由中央银行行长任命,一般由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兼任。
俄银行体系的监管模式为单一的集中监管,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银行。2013年7月25日,俄总统普京签署关于成立统一金融监管机构的法案。俄金融市场局对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养老金投资等领域)的主要监管职能划归至俄央行。俄已在央行基础上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政府对金融系统的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降低系统性风险。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首都阿斯塔纳。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九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相当于整个西欧国家面积之和。全国分 为2个直辖市(阿斯塔纳市、阿拉木图市)和14个州。人口约1740万,共有13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为哈萨克族(64.7%),其他民族有俄罗斯族(23.7%)、乌克兰族、乌兹别克族、日耳曼族和鞑靼族等。哈萨克语为国语,哈萨克语和俄语为官方语言。5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此外还有东正教、天主教、佛教等。
一、经济概况
哈萨克斯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储量约50亿吨(预测蕴藏量170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3.2%,列全球第9位,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阿联酋、委内瑞拉、俄罗斯和利比亚等国。天然气储量约2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5%,预测蕴藏量146亿立方米。铀矿已探明储量1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25%,居世界第二位。铜矿已探明储量为345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5%,居世界第四位。钨矿储量200万吨,占全球总量5%,居世界第一位。
金融危机前10年是哈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总量扩充5倍,外贸额增长6倍,经济实力占中亚五国总量的三分之二。金融危机爆发后,哈经济增长速度骤减。2008年GDP增幅降至3.2%,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1.2%。2010年至2012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恢复以及能源和金属等国际价格稳定,哈经济开始强劲反弹,出口开始增长。石油工业是哈萨克斯坦的支 柱行业,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2013年-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乌克兰危机的外溢效应使哈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受到了波及和冲击,俄罗斯经济因与欧美国家的相互制裁而遭到重创。在全球石油需求疲软,国际油价一跌再跌的背景下,2014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仅为4.3%,远低于此前政府制定的6%的目标。根据哈萨克斯坦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2015年哈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中国是哈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列俄罗斯之后。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中哈两国贸易额占整个中亚地区与中国贸易额的70%。据哈海关统计,2014年哈中进出口贸易总值171.82亿美元(占哈2014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7.2%),同比下降24.43%。其中,哈向中国出口98.15亿美元(占哈出口13.4%),同比下降31.71%;哈从中国进口73.67亿美元(占哈进口27.5%),同比下降11.92%。我方主要出口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主要进口铜及铜材、钢材、原油等。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
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正式从原苏联独立,开始建立本国独立的金融体系。1993年4月13日颁布实施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银行法》,1995年8月31日颁布实施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银行与银行经营法》。根据上述两个基本法律的规定,哈萨克斯坦实行二级银行体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Kazakhstan)(以下简称“国家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为哈萨克斯坦银行体系的第一级,商业银行和其他性质的银行处于银行体系的第二级,因此,在哈萨克斯坦通常将除国家银行以外的各银行称作“二级银行”。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银行作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的授权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国际性银行和国际性金融机构开展交往活动。哈萨克斯坦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体制,国家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独自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监管范围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家银行归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直接领导,在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内独立运作。国家银行行长和副行长由总统任免,国家银行的组织结构、人员编制和薪酬制度由总统批准,国家银行的章程、报表、发行货币的设计式样由总统批准。
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物价稳定。为实现该基本目标,国家银行承担如下职能:
——制定并实施国家货币政策; ——保证支付体系的稳定运作; ——实施外汇调控与外汇监管; ——促进并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调节、控制和监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确保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开展货币统计和对外部门统计领域的活动。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关注的重点有:公司业务发展战略、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反洗钱等等。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共和国(Kyrgyz Republic),简称吉尔吉斯斯坦,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首都比什凯克。全国分为7州(省)2市:楚河州、塔拉斯州、奥什州、贾拉拉巴德州、纳伦州、伊塞克湖州、巴特肯州和比什凯克市、奥什市。国土面积19.9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80万。共有80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人口为419.3万人,占总人口72.6%;乌兹别克族人口为83.6万人,占总人口14.4%;俄罗斯族人口为36.9万人,占总人口6.4%。70%以上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国语为吉尔吉斯语,俄语为官方语言。
一、经济概况
吉尔吉斯斯坦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黄金、锑、钨、锡、汞、铀和稀有金属等。其中锑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独联体第一位,锡产量和汞产量居独联体第二位,羊毛产量和水电资源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三位。
吉尔吉斯斯坦国民经济以多种所有制为基础,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主要生产原材料。21世纪初,吉调整经济改革方针,稳步渐进地向市场经济转轨,推行以私有化和非国有化改造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保持了低增长态势,工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物价相对稳定,通膨水平也降至独立以来最低水平。根据吉尔吉斯国家统计委员会数据,2014年1-12月吉尔吉斯国内生产总值为3972.8亿索姆(约合74.3亿美元),同比增长3.6%。其中,工业产业同比下降1.6%,农业产值下降0.6%,建筑业产值增长24.9%,服务业产值增长4.1%。此外,2014年1-2月,吉尔吉斯国内通货膨胀率为10.5%。2014年1-12月,吉尔吉斯的侨汇收入为22.36亿美元,较2013年22.68亿美元略有减少。尽管总金 额有所下降,但侨汇仍然是吉尔吉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是拉动吉国内需的重要动力。2014年吉尔吉斯斯坦货币索姆对美元贬值19.71%,主要是受到外部环境震荡的影响,包括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受制裁、哈萨克坚戈大幅贬值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美元升值等。
中吉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有着约1100公里的共同边界。吉尔吉斯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穿越的地方,它的楚河畔的托克马克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701~762)的诞生地。2014年1-11月,吉尔吉斯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1.087亿美元,同比下降15.4%;其中,吉方出口额为3030万美元,同比下降10.6%,吉方进口额为10.784亿美元,同比下降15.5%。吉中贸易在吉国外贸总额中的占比为17%,中国为吉尔吉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自华进口额占吉总进口额的21.3%,中国为吉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主要进口商品为服装及服装配件(1.35亿美元)、铸铁和钢铁(0.95亿美元)等。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
吉尔吉斯坦的银行监管机构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the Kyrgyz Republic,简称NBKR),即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货币吉尔吉斯斯坦索姆。其属于非营利性质的独立法人实体,对外代表吉尔吉斯共和国参与国际活动。1997年7月29日发布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银行法》规定了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银行的总体 目标是通过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和维持物价稳定;因此其首要任务是维持国家法定货币吉尔吉斯斯坦索姆的购买力,和保持国家银行支付系统的稳定运作。为了执行其分配的任务,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银行依法独立管理,并从事以下活动:
1.制定,确定并实现金融政策; 2.调控和监管银行和金融信贷机构; 3.研究、开发并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 4.全权负责发行货币; 5.促进支付系统的有效运作;
6.制定开展银行业务,银行体系核算及报告的法规。2014年,为稳定吉国内货币市场上索姆对美元的汇率,吉国家银行出售外汇总金额达5.2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据悉,此前四年吉国家银行出售外汇的金额分别为:2010年2.63亿美元、2011年2.81亿美元、2012年0.43亿美元和2013年0.15亿美元。尽管如此,2014年1-12月吉国货币索姆对美元和欧元仍然大幅贬值,贬值幅度分别为19.7%(从1美元:49.2索姆到1美元:58.9索姆)和6.4%(从1欧元:67.7索姆到1美元:72.1索姆)。
此外,为维持吉国内货币市场的外汇供需平衡,2014年前11个月吉国家银行便已动用外汇储备总额达2.68亿美元。1月27日,吉尔吉斯国家银行宣布将银行贴现率提高5 个基点,达到11%。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中亚东南部的内陆国家,境内多山,约占国土面积的93%,有“高山国”之称,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首都杜尚别。全国分为3个州(省)、1个区、一个直辖市:戈尔诺-巴达赫尚州、索格特州、哈特隆州、中央直属区和杜尚别市。国土面积14.31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16.04万。共有86个民族,主体民族为塔吉克族占68.4%、乌兹别克族占24.8%、俄罗斯族占3.2%。此外,还有鞑靼、吉尔吉斯、乌克兰、日耳曼、朝鲜、哈萨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其他民族占3.6%。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为国语,俄语为族际交流语言。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帕米尔一带属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
一、经济概况
塔吉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全、储量大。已探明有铅、锌、铋、钼、钨、锑、锶和金、银、锡、铜等贵重金属、油气和石盐、硼、煤、萤石、石灰石、彩石、宝石等50多种矿物质,其中有30多处金矿,总储量超过600吨;银矿多为与铅、锌伴生矿,储量10万吨,大卡尼曼苏尔银矿为世界最大银矿之一;锑储量占整个独联体的50%,在亚洲占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泰国;塔共探明有140处建材原料矿,其中40处已经开采,多处的储量可维持20~25年甚至更长的开采,为生产砖、惰性材料、陶瓷石膏、面板、水泥等建材提供了原料保障。石油储量1.131亿吨,天然气8630亿立方米,但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塔水力资源丰富,位居世界第八位,人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位,占整个中亚的一半左右,但开发量不足10%。
塔吉克斯坦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苏联解体后的政 治经济危机以及多年内战使塔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损失总计超过70亿美元。1995年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国家经济政策,并推行私有化改制。1997年国民经济开始步出低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2000年10月成功发行国家新币索莫尼,初步建立国家财政和金融系统,开始逐步完善税收、海关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塔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塔政府采取系列应对措施,随后塔经济逐渐增长。但另一方面因本国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发展对国际社会依赖甚重,同时能源短缺和缺乏支柱产业问题仍然突出,外债压力大,塔全面发展经济任重而道远。
塔吉克斯坦GDP总量和人均GDP在中亚垫底,侨汇收入将近占GDP总量的一半。2014年塔吉克GDP总额为456亿索莫尼,约合92.4亿美元,经济增长6.7%,增速同比下降0.7%。其中,工业增长5.1%,农业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零售贸易总额增长6.5%,对外贸易总额为5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6%,失业率2.5%,通胀率7.4%。2014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4.9349索莫尼。
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塔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快速增长,从几百万美元发展到每年近20亿美元。2014年1-9月双边贸易继续快速增长,贸易总额为18.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54%。其中,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出口17.67亿美元,中国自塔吉克斯坦进口0.37亿美元。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投资合作前景广阔。截至2014年6月底,塔吉克斯坦吸引外资总额为26.59亿美元,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投资额为4.67亿美元,是塔吉克第二大投资来源国。我国新疆与塔吉克斯坦地缘接近,新疆在塔吉克斯坦投资日趋活跃,截至2014年4月底,我国新疆地区在塔吉克斯坦投资企业共计25家,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建材生产、制造加工、商贸服务等行业。
中国是塔吉克斯坦第一大债权国,中国金融机构对塔吉克斯坦融资开展顺利。截至2014年9月,中国对塔吉克斯坦贷款超20亿美元,已成为塔吉克斯坦第一大债权国。目前,我国对塔吉克斯坦放贷的金融机构为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
塔吉克斯坦的银行监管机构为塔吉克斯坦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Tajikistan,简称NBT)。国家银行系塔吉克斯坦的中央银行,也是塔吉克斯坦索莫尼的发行机构。它由国家全资拥有,向塔吉克斯坦议会下院负责;但同时它也依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独立安排及执行其任务活动,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干涉。
塔吉克斯坦国家银行的法定主要目标为维持国家货币塔吉克斯坦索莫尼购买力的稳定,发展和巩固共和国的银行体系,维持结算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主要职能是制定和 实施货币政策;担任政府的银行,代理政府处理财政事务;开展经济和货币数据统计及分析,并以此为据,为政府行政提出经济方面的建议;监督和规范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担任运营不当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促进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的高效运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发行货币并组织流通;管理国家的外汇储备;代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负债;保持国家的收支平衡等。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中亚内陆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另一个是列支敦士登),首都塔什干。全国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个直辖市(塔什干)和12个州:安集延州、布哈拉州、吉扎克州、卡什卡达里亚州、纳沃伊州、纳曼干州、撒马尔罕州、苏尔汉河州、锡尔河州、塔什干州、费尔干纳州、花拉 子模州。国土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7.5万。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兹别克族占80%,俄罗斯族占5.5%,塔吉克族占4%,哈萨克族占3%,卡拉卡尔帕克族占2.5%,鞑靼族占1.5%,吉尔吉斯族占1%,朝鲜族占0.7%。乌兹别克语为官方语言,俄语为通用语。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其次为东正教。
一、经济概况
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为3.5万亿美元。截至2014年,探明有近100种矿产品。其中,黄金探明储量3350吨(世界第4),石油探明储量为5.84亿吨,凝析油已探明储量为1.9亿吨,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055万亿立方米,煤储量为18.3亿吨,铀储量为18.58万吨(世界第7),铜、钨等矿藏也较为丰富。截至2014年,乌兹别克天然气开采量居世界第11 位,黄金开采量居第9位,铀矿开采量居第5位。
乌兹别克斯坦是独联体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经济实力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蓝金”(天然气)。但经济结构单一,加工工业较为落后。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发达,棉花产量占前苏联的2/3,生丝产量占前苏联生丝产量的49%,洋麻产量占前苏联的90%以上,羊羔皮、蚕茧和黄金产量分别占前苏联的2/
3、1/2和1/3。轻工业不发达,62%的日用品依靠其他共和国提供。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在中亚地区举足轻重,天然气、机械制造、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轻纺和丝绸等工业都比较发达。
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144.9万亿苏姆(约合627.8亿美元),同比增长8.1%。其中,工业产值75.2万亿苏姆(约合325.82亿美元),同比增长8.3%;农业产值37万亿苏姆(约合160.31亿美元),同比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33.7万亿苏姆(约合146亿美元,增长10.9%);建筑业产值19.8万亿苏姆(约合85.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零售业总额58.6万亿苏姆(约合2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欧洲复兴发展银行刊发报告称,2015年预计乌经济增长7.8%,通胀率预计仍将保持在11%。俄罗斯经济发展状况对乌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表现在自俄汇款下降和两国贸易额下降。
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双边贸易额42.71亿美元,同比下降5.76%。其中,中方出口26.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中方进口15.96亿美元,同比下降16.79%。中方贸易顺差10.79亿美元。从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对乌出口主要商品为工程机械、空调、冰箱等机械设备及器具,金额5.85亿美元,占我对乌出口额的21.87%,同比下降0.05%;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金额3.17亿美元,占我对乌出口额的11.85%,同比增长32.24%;天然气管道等钢铁制品,金额2.77亿美元,占我对乌出口额的10.37%,同比下降38.17%;货车、起重车等车辆及其零配件,金额1.93亿美元,占我对乌出口额的7.23%,同比增长9.43%;钢板等钢铁制品,金额1.91亿美元,占我对乌出口额的7.12%,同比增长15.20%;塑料及其制品,金额1.76亿美元,占我对乌出口额的6.59%,同比增长2.54%。我自乌进口主要商品为天然气,金额8.03亿美元,占进口额的50.28%,同比下降17.02%;其次为棉花,23.9万吨,同比下降23.9%,金额5.26亿美元,占我自乌进口额的32.92%,同比下降21.26%;天然铀,金额2.14亿美元,占我自乌进口额的13.39%,同比下降4%。
截至2014年7月,中国对乌投资已达76亿美元,包括直接投资61亿美元,中国政府优惠贷款15亿美元。直接投资流向为:油气领域97.8%,电信领域0.6%,皮革制鞋领域0.5%,纺织领域0.3%,其他领域0.8%。优惠贷款流向为:能源领域23.4%,化工领域17.9%,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17.3%,交通领域25.2%,住房市政领域5.7%,农业领域4.6%,教育领域1.7%,电信领域1.6%,其他领域2.6%。目前,乌共有488家有中国投资的企业,其中72家为中国独资企业,中国公司在乌注册代表处共71家。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
乌兹别克斯坦为两级银行体系,即一级银行(中央银 行)、二级银行(商业银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简称CBU)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央银行,是乌兹别克苏姆的发钞行,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塔什干。依据《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第124条以及《银行和银行活动法》第1条,央行是一个法人实体,一个公共机构,由国家全资拥有。但其在经济上是独立地管理控制自己收入及成本,国家不承担其债务责任。而在行政上中央银行对国家议会负责,但不受其领导。
乌兹别克斯坦中央银行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本国货币乌兹别克索姆的稳定以及维持其购买力,调控物价,主要职责是制定、发布以及实施货币政策,比如通过信贷和外汇业务改变货币供应量,组织和提供有效的支付系统,执行和监督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发行国家的纸币和硬币,提供经济统计数据,担任政府的经济顾问,以及担任国家对外的财政代理人,储备和管理官方外汇储备。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西南部的内陆国,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首都阿什哈巴德。全国划分为1个直辖市(阿 什哈巴德)及5个州:阿哈尔、巴尔坎、达绍古兹、列巴普、马雷。土库曼斯坦国土面积49.12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中亚国家。土库曼人口近700万,人口密度约14.25人/平方公里。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土库曼族占90%以上,其余为乌兹别克、俄罗斯、哈萨克、亚美尼亚、鞑靼、阿塞拜疆等民族。土库曼语为官方语言,俄语为通用语言。土库曼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俄罗斯族和亚美尼亚族信仰东正教。
一、经济概况
土库曼斯坦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芒硝、碘、有色及稀有金属等。土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1亿吨和24.3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四位。英国著名国际咨询公司“Gaffney, Cline&Associates”称,仅土南约洛坦气田的储量就高达4-14万亿立方米,为世界第二大单体气田。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土库曼斯坦的支柱产业。土主要农作物包括棉花、小麦和稻米等。农业主要是棉花和小麦种植。1991年独立后,土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油气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GDP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政府在加快油气兴国和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同时,注重经济平衡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大对建筑、农业、通信、纺织等领域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加大对科技和创新领域投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土库曼斯坦2014年GDP总量为402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10.3%,其中,工业增长11.1%,建筑业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超过490亿马纳特(1美元合3.5马纳特)。外贸总额达330亿美元,建筑业投资超过510亿美元。2013年,中土关系实现战略升级,9月双方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是土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天然气进口国。2013年,中土贸易额为100.3亿美元,同比下降3.3%,其中中方出口11.3亿美元,同比下降32.9%,进口88.9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中方主要向土出口铁路设备、机械、电器、黑色金属、化纤、鞋和服装等,自土进口天然气、生丝、棉布、棉纱、皮毛和甘草等。截至2013年4月,在土注册中资企业共22家,其中油气企业11家,中资企业参与实施的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65个,涉及油气、通讯、纺织、交通等领域。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
土库曼斯坦实行二级银行体制,土库曼斯坦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of Turkmenistan,简称CBT)为一级银行,成立于1991年,是土库曼马纳特的发钞行,也是二级银行(除央行外其他银行)的监管行,其总部位于阿什哈巴德,主要目标是维持土库曼马纳特的购买力以及稳定,开发及强化土库曼斯坦的银行系统。主要职能是建立必要的法律条件 和保证土库曼斯坦的银行体系稳定运行,发布实施货币政策,发行货币并组织其流通,确保支付系统有效运作,监管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维持物价稳定,保护债权人和信贷机构的存款人的利益,对犯罪和恐怖主义的募集资金依照法律充公,管理外汇储备。
第四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资料
“一带一路”背景资料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即: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众多邻国的门户和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和保障。中国已同除印度、不丹外的12个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未划定的中印、中不边界地区也总体保持稳定安宁。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边境地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依托。边境口岸作为通道节点,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前沿窗口作用显现。中国开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规划和建设,与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开通公路通路13条,铁路8条。此外,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输电线路、光缆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果。这些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打下物质基础。
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丝路新图
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一带一路”带来发展机遇 那些行业受益?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给国内产业发展将带来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连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
中国的港口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
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空间。
二、“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5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压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
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在“一帶一路”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全球贸易环境不佳,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
(以下略)
第五篇: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
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
摘要:在国家安全战略中能源安全问题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其实质就是为了保证美国的国家能源安全,进而保证美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确定了我国未来的国家战略走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我们应充分认清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能源合作的方法路径,不断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能源安全;
一、我国能源安全现如今面临的严峻形势
作为石油大学学子,对于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石油方面,都应该比较清楚,现如今,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严重不足,国家能源进口通道对海洋过度依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1、我国能源情况现状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共占油、气储量的89%和54%,其产层以白墨系和第三系为主,三叠系、侏罗系次之。因此,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生油和储油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油气地质的一大特色。后备可采储量不足,供需缺口大。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难度大,导致中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开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
所以说,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国务院已经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必须寻找新的能源通道,建立多样化的能源供给线,增强国家的抗击风险能力。
2.世界能源大国**依旧存在,能源供给面临众多变数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地30多个国家以及俄罗斯,其中6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多数国力弱小,国内政治宗教冲突严重,受西方国家影响较深,政局表现出极大的非自主性。2010年底“茉莉花革命”爆发至今,受政治体制、经济危机、地缘政治、宗教矛盾等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出现了持续动荡,近20个国家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从当前情况看,这一地区局势虽有所缓和,但下一步走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各种政治、宗教和部落势力之间的角力仍将此起彼伏,美欧等外部势力将继续通过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式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在我国对这一地区油气资源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其未来局势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与其油气合作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使我国能源供给安全继续面临着诸多变数和一系列严峻挑战。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是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二是独裁不得人心,必须搞好适合自己国家的民主,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三是国家必须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宁。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国民应当为了自己的国家富强努力学习努力奋斗。四是西方列强国家都是无耻国家。尤其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民。像对待中东北非的阿富汗、伊朗、利比亚、也门等都 是这样。必欲置之而后快。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心一意谋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才能才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能源进口通道单一,运输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我国能源进口的运输方式比较单一,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个方向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但按设计输送能力计算每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进入我国的石油总量仅为5700万吨,其中最高的中缅油气管道2200万吨,而中哈、中俄原油管道则仅为2000万吨和1500万吨①。2013年通过陆路管道输送天然气总量仅为280亿立方米②。按照2013年我国石油2.89亿吨、天然气530亿立方米的进口总量计算③,仅占石油进口总量的19.7%、天然气进口总量的52.8%。同时,由于我国能源海外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没有直通的陆路油气管线,所以60%以上的油气进口仍主要依靠海运。而海运油气中80%以上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航道,线路十分单一。当前,我国能源海运沿线多个国家与西方大国冲突加剧,其国内政局不稳、暴力恐怖事件多发。尤其是马六甲海峡、亚丁湾及其附近海域海盗猖獗,全球三分之二的海盗袭击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区域,能源运输极有可能由于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军事干预、恐怖袭击、政治对立和经济要挟等因素被切断。加之,这些航线还处于美国、印度海军的威慑之下,一旦中美、中印之间发生政治军事冲突,有可能通过切断我海上运输通道予以对抗,从而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因此,我国能源进口对海洋通道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对马六甲航道的过度依赖,使我国能源运输安全面临极大风险。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从能源供给来源、进口途径和合作深度、广度等多个方面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出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可以实现我国能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一带一路”战略所覆盖区域,涵盖了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等油气较为富集国家和地区。根据BP2014年的统计,中东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47.9%和43.2%,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5.5%和16.8%,非洲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7%和7.6%,中亚里海沿岸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球储量的7.8%和28.5%④。我国过去能源的来源区域过于集中,能源进口的50%以上来自于政治局势较为动荡的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较好地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使我国能源进口来源更为广泛、风险更为分散,有效避免对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极大提高我国的能源进口安全。
利于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我国能源进口通道和运输方式单一,能源进口过度依靠海运,进口通道中的“马六甲困局”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国家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东南亚国家与我南海相邻,海上运输距离较短,可选航道多,且运输路线无海峡;俄罗斯和中亚诸国与我国西部、北部接壤,公路、铁路连通,尤其中亚里海沿岸、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富足,地理位置邻近,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优势。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区的能源合作,建设多线并行的陆路油气管道和海上运输通道,从而打通我“南下”东南亚海上能源运输通道,构筑“北上”俄罗斯和“西进”中亚的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甚至可以通过逐步连通中亚、南亚国家油气管网,最终实现我与中东地区的陆路油气管网连接,从而通过陆路管道获取中东油气资源,减少我对海运尤其是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实现我国能源进口途径的多样化。
益于实现我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长期以来,我国与能源供给国的合作多数仅局限于就能源合作谈能源合作,是点对点、一对一的纵向能源合作模式,而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大国则在能源问题上竞争多于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以双边及大小多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通过推动开发投资、商品贸易、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多项合作,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目标。这种通过经贸、人文、能源等互为支撑、相互关联、互为依赖的合作有助于从深度、广度、程度等多个维度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以及与亚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合作的多边化,为确保我能源合作持续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主要路径选择
在“一带一路”构想提供的战略支撑和机制保障下,我们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能源安全和能源合作重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针对俄罗斯政治形势,借势用力抓住合作新契机。
当前,俄罗斯面临着复杂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首先是近年来美国在非常规能源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对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大国地位形成了巨大冲击。尤其是2009年以来随着页岩气产量不断提升,美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开始加大对欧洲和亚太地区天然气出口。其次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升级,因克里米亚问题导致的美国、欧盟等与俄罗斯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在诸多领域采取较为苛刻的相互制裁手段。再次是当前全球能源供求形势和价格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油价进入下行通道并大幅下跌,对俄罗斯能源经济造成了重创。在此形势下,俄罗斯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合作势必受到影响,进而使俄在能源供求上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恶化、国内产能提升后劲不足的双重挑战。过去,中俄能源虽有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但由于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与防范,使得中俄能源合作在深度、广度上受到多重阻力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前俄罗斯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我国应抓住这一能源战略机遇期,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为契机,将俄罗斯作为我能源合作的重点方向,借势用力加大与其能源合作力度。
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构建中亚能源合作新重心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是世界公认的能源供应基地,尤其是里海沿岸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近年来,我国先后修建了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持续增强,尤其是在天然气领域,我国进口的天然气50%以上都来自中亚国家。但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利,特别是因地处亚洲腹地,缺乏将油气运往国际市场的海上通道,所以在经济发展和能源出口等问题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时,不能只单向考虑我国的能源进口需求,而应发挥经济与地缘政治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我国在工业、农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科技、文化合作,拉动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应发挥我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陆路边境线长、内陆地区油气管网完善和沿海省份出海口众多的地缘优势,积极运作为中亚国家提供油气东出太平洋的合作项目,帮助中亚各国实现能源出口,以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带动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中亚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对我国能源供给意义重大,因此应将其作为能源合作的新重点,加大与其合作力度,提高其能源进口比重。积极稳妥介入中东北非,寻求能源合作新突破中东北非地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是世界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战略中能源合作应重点关注的区域。过去,我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一些成绩,尤其是在与沙特阿拉伯等相对较为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上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与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国的能源合作却因这些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当前,美国因战略重心东移和本国非常规能源产量猛增,对这一区域的控制力有所减弱,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应利用美国减少对中东北非地区能源依赖和其在该地区战略收缩的契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相对稳定国家的能源合作,而对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机会与危机并存的国家,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后,伺机稳妥分批加强能源合作,以寻求新的突破。
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能源进口新通道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中俄、中亚、中缅三条陆路能源进口通道,而作为我国在印度洋方向唯一陆路能源进口通道的中缅油气管道虽已建成投产,但因缅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在未来运行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多变数。为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应在印度洋方向考虑开辟新的出海口,适时再建设一条新的能源进口通道。鉴于我国与巴基斯坦具有最友好的“全天候”全面伙伴关系,我国在其俾路支省投资建设的瓜达尔港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阿拉伯海北部、扼波斯湾出口,紧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产油大国,有便利的航线通往阿拉伯半岛、北非等地,且我国已获得该港经营权,并于2013年7月与巴方正式达成在瓜达尔港与新疆喀什之间以修建铁路、公路等运输通道的形式,建立一条“中巴经济走廊”。在此背景下,规划建设中巴油气管道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此,适时推进中巴油气管道建设,开辟印度洋方向能源进口新通道,将大大缩短我油气进口的海运距离,大幅降低我对马六甲航道的依赖,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依靠传统友好关系,稳固建立东非能源新支点,我国海上“一带一路”战略最远端的东非地区,近年来已成为中东非洲地区乃至世界油气资源储量增长的热点地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的海岸区域蕴藏着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与北非和西非地区相比,由于对东非地区油气勘探不足,勘探强度较低,因而东非油气资源产量未来将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东非的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家与我国有着良好的传统友好关系。同时,这些国家政局较苏丹等国家稳定,且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濒临印度洋的沿海地区,便于通过海上进行运输。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应考虑在这一具有巨大潜能的能源富集区建立我国未来能源供给的新支点,做到早谋划、早进入,实现早突破。避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问题而带来一系列影响国家战略的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