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拉尔五措并举力促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海拉尔五措并举力促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010年为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呼伦贝尔市经济中心城市,在工业发展方面,海区将继续坚持做强二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措并举力促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围绕项目建设,抓好投资促发展。2010年计划实施工业项目26个,其中海拉尔产业基地计划实施项目17个,计划2010年完成32亿元,园区外实施工业项目9个。重点支持谢尔塔拉产业基地及海拉尔产业基地轻工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推动园区道路、供热、绿化、变电站、给水、消防站、供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全力抓好新开工、续建项目,积极推进项目前期。
二是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重点加强运输机械、修造厂、风电设备制造、电力设备和电缆生产等产业延伸项目的招商工作。加强对大唐集团年产700万吨谢尔塔拉露天煤矿项目、大唐集团400万吨/年褐煤提质项目、福建华鹰公司2.9亿立方米城市煤制燃气项目、山东瑞星集团3052合成氨联产尿素等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
三是走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强我区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主干道路、集中供热、综合楼、绿化程、纬四路东段、变电站工程建设,加大入园项目推进力度。结合周边旗市市场需求,认真谋划矿山机械、运输机械、修造厂、电力设备和电缆生产、压力容器和辅机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项目及产业延伸项目。
四是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加强规模以上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加大对制酒、造纸、乳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好重点项目和技改项目工作。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唐2×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扎罗木得水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早日开工建设。五是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努力培育群体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对非公经济工作的领导,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非公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围绕“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非公经济发展领域,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信息、通信、房地产等产业的市场竞争。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作,实行强强联手,增强融资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篇: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荐]
实施三项措施,着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着眼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规律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保持我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招商选资。加快资源招商步伐,突出“****”与**高速等主要干线的区位优势,加快对接**高新园区**园区建设,全力完成园区拆迁任务,加强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开发新兴物流项目,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基地型、龙头型大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项目。严格执行规划。严控界限,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高质量建设配套设施,高起点营造工业集中区环境,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2、推动转型提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创新安全管理新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实行“**挂钩联系”服务模式,持续开展“****”活动,加强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协调工作,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把扩大投入作为保增长的动力,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练好内功,保持生产经营健康稳定。积极扶持零部件、钢铁、**等传统产业发展,引导规模企业做大做强,促使企业进一步进行市场整合、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资源分配等,加快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学习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家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拓宽视野,突破自我,推进管理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化管理架构,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开拓型企业家队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市级技术中心**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为重点,全力引进我镇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领域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利用新技术、合作开发产新产品,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主动服务。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增强服务工作的灵活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奋力推动我镇工业经济跨越提升。
第三篇:安定多措并举力促劳务产业转变升级
安定多措并举力促劳务产业转变升级
安定讯(通讯员 王学武)安定区把加大劳务输转作为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坚持多措并举抓落实,使劳务产业在转变中不断升级,成为安定百姓增收致富的一大亮点。2010年,全区共输转城乡劳动力11.2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0.08亿元。
抓培训——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以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为目标,各乡镇、街道充分利用农村“小三讲”和党员冬训的有利时机,采取办班培训等方式,大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法律法规、就业形势、务工常识、权益维护等务工知识的培训教育;定西职中、称钩等乡镇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电焊、服装加工等专业培训;区农广校、就业中心、南川培训基地、德盛汽修培训学校紧盯市场需求,积极与用工企业联系,广泛开展以建筑、机械制造、家政、汽车维修等为主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劳务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全年共举办各类劳务培训班56期,培训务工人员2.5万人次。
抓基地——促进供需双方有机对接。2010年新春伊始,该区邀请北京、天津、浙江、山东等地及区内用工企业43家,成功举办了安定区2010’春季人力资源推介对接洽谈会,用工单位与求职人员现场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6300多个,21个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与北京进出口服装有限公司、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25家省外企业签订了8000多人的用工协议,并建立了长期性劳务合作关系,有效拓宽了劳务输转渠道。
抓输转——积极拓展订单劳务市场。区劳务办和各乡镇(街道)积极拓展订单劳务市场,先后向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东城保安公司、北京中纺汉东制衣公司、常熟市亚立克聚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织输送务工人员1500多人,特别是在区劳务办和符川、高峰等乡镇的共同努力下,60名务工人员免费乘飞机赴天津天纺公司务工,开创了安定劳务输转史的崭新局面。
抓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各乡镇、街道在全方位寻求、对接劳务基地的同时,凡组织输送务工人员,都要派出分管领导或劳务站长与务工人员一路同行,既加强了对用工单位的实地考察,同时也督促用工单位按期与务工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明确了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工作岗位等具体事宜,使他们得以安心、顺心的工作,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在外务工人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抓创业——实现“回归经济”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政策到位、关怀到人、服务到家”为总抓手,采取宣传引导、政策倾斜、融资扶持、周到服务等具体措施,积极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开绿灯、建平台、架金桥,促进了“回归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吸纳引进回乡创业人员5100多人,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1600多个,年创经济收入 3亿元,吸纳消化当地富余劳动力2.6万多人,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加快科技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创新 力促转型升级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 杨 桦
近年来,兴文县按照全市“拓展工作年”和“科技春天行动”要求,以科技富民强县为目标,坚持突出“三创新三培育三拓展”工作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不断推进全县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激励引导,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按照产业扶持方向,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金为支撑,民间、外资等各类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2010年,我县科学技术经费预算支出达
1.3%以上,要求乡(镇)科技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0.5%以上,其他单位也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科技工作。一般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费用不少于年销售收入的1%,中型以上企业要达到2%以上。同时,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搭建各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带动更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二、着力成果转化,创新开展科技项目储备争取和实施
围绕“科教立县”发展战略,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大项目调研、论证力度,重点储备、申报、争取、实施一批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加大对特色效益农业、煤硫化工、盐卤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产品的支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加大脱毒洋芋、木薯、猕猴桃、僰乡脆李、竹类、烤烟、蚕桑等优质新品种以及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着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特色示范园区。二是研发、引进山地乌骨鸡、有机茶叶、竹笋保鲜、淀粉精深加工、食品包装、农副产品综合开发等新技术,加大产业链培育力度,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和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以煤、硫、盐、水泥等资源综合开发新技术应用为重点,创新煤矿故障监测诊断及灾害预防控制技术,引导企业利用煤矿瓦斯、水泥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发以及洗选煤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四是加强硫化工高附加值产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五是加强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苗医药发展、疾病防治、石漠化综合整治、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等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三、突出示范带动,创新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行动
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和管理机制,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培养人才、促进发展”的选派原则,围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科技项目的实施,拓展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特别将已掌握专业技术、有创业激情的返乡农民工选派为科技特派员。将同一产业或科技项目的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首席科技特派员制度,定期开展学术和经验交流,开展科技特派员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推动科技人才服务基层与创新创业。
四、整合科技资源,着力培育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企业、行业、社会“三方”区域创新体系。要通过整合优质科技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等多项措施,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我县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在行业和区域创建各类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
盟,引导和带领区域和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丰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完善“三级” 科技服务体系等,努力为社会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五、强化智力支撑,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针对制约我县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务实开展科技人才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需求送培科技人才到大专院校进修或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的科技水平。二是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才培训。依托科技项目,特别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科技项目,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立足实践进行培训,通过项目实施完成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对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训。通过对科技管理人才培训,提高其科技管理与服务水平,使科技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专业化,为科技发展搞好服务。今年继续选派10名以上的各类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培训。
六、立足资源优势,不断拓展科技交流合作领域
一是围绕我县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全面推进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等院校在新型化工、能源、建材、特色效益农业等产业的全面合作,在矿山安全生产、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兴文山地乌骨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根据企业产品特点、技术支撑需求及发展方向,引导企业与相关院校所进行对接,共建研发中心,使企业成为高校院所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强、能尽快实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四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科技进步奖励大会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开展科技进步成绩突出通报活动,对我县科技进步有突出贡
献的企业和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努力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培育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七、坚持突出“三性”,不断拓展科普宣传服务平台
坚持突出科学技术普及的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以编制《兴文县“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契机,在抓好“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等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同时,加大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力度,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中科协Ⅳ科普大篷车”、《科技大观园》电视专题栏目、“石海科技网站”宣传平台的作用,普及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结合科技特派员行动、科技项目实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工作,努力提高科技普及覆盖率。
八、积极宣传引导,不断拓展知识产权战略内涵
大力宣传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及《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提高我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提高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进机关、进企业、进社会活动,开展好“专利宣传月”和“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普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围绕我县重点企业、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促进行动,推动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设立机构、配备人员、建立制度、落实经费。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应用和产业化。继续开展专利资助与奖励工作,鼓励发明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第五篇:淮安市四措并举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淮安市四措并举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一)重抓主导产业。加快特钢、IT等1000亿元级主导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形成600万吨盐、400万吨纯碱等盐化工生产规模的“中国新盐都”,到2015年,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
(二)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到2015年,纺织、机械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过500亿元,轻工、建材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过300亿元。
(三)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国凹土之都”和“一核四园”为载体的省级软件及信息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四)加快产业集聚。打造特钢、盐化工综合开发等6个全国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太阳能综合利用等8个全省特色产业基地和10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提升县(区)开发区规模档次,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产业特色。(6月27日省委办公厅《快报选编》)(综合来稿)
淮安市苦炼内功推动“十二五”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一培”即加大培育新增长点力度。牢牢扭住项目建设之纲,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扶持,加大企业上市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企业上市10户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超800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50户、超100亿元企业10户、超500亿元企业1户以上。“一构”即加快构建淮安特色工业产业体系。重点实施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五年行动计划,依托现有良好产业基础,全力实施千亿元主导产业培育,改造提升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6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建设,把富士康科技城及出口加工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盐化工园区建成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特钢产业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一提”即注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到2015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