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案件管理办法
案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公司诉讼与非诉讼案件管理工作,依法、及时、高效处理诉讼、非诉讼案件,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诉讼是指本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以下合称为“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以本公司为当事人的各类诉讼及仲裁案件,包括:民事诉讼案件、劳动争议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执行案件、申请复议案件以及各类仲裁案件等。公司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的,依照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所称非诉讼是指本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以本公司为一方当事人,采取协商、调解(司法机关/仲裁机构主持的除外)等方式解决有关纠纷或争议的法律事务活动。
如无特别约定,本办法所称纠纷案件包括诉讼案件及非诉讼案件。
第三条 诉讼案件直接影响公司的合法权益及声誉,因此公司应本着诚实信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尽量避免诉讼案件的发生;对发生的诉讼案件应充分重视,及时、妥善处理,有效规避、控制风险,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第二章 管理部门、职责、权限
第四条 纠纷案件管理实行业务部门和法务部分工管理、密切配合的原则。纠纷案件发生部门或纠纷案件涉及事项的主管部门是纠纷案件管理的业务部门,法务部是纠纷案件管理的归口部门。
第五条 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提供纠纷案件涉及的事实情况及证据材料;
(二)参与纠纷案件处理讨论;
(三)根据需要承担部分纠纷案件处理事务工作;
(四)负责与纠纷案件相对人的商谈和解工作;
(五)负责协调纠纷案件处理涉及的费用支出及收取(律师费除外);
(六)建立非诉讼案件工作台账和档案管理制度;
(七)根据纠纷案件处理需要承担的其他工作。第六条 法务部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纠纷案件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牵头负责纠纷案件的司法程序处理;
(三)负责纠纷案件处理涉及的外聘律师费用管理;
(四)会同业务部门制作重大案件专题汇报并供本公司管理层和相关部门阅知;
(五)建立诉讼案件工作台帐和档案管理制度;
(六)负责纠纷案件的报备工作;
(七)签收、发送法律文书(非诉讼案件除外);
(八)根据纠纷案件处理需要承担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 纠纷案件处理完结前(诉讼案件应在裁决/调解书生效前),案件处理的参与者不得泄露案件的信息内容,坚持保密原则。如违反保密规定,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泄露公司商业秘密和其他秘密事项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纠纷案件为重大案件。对于重大案件,法务部应报有关管理层审批,并形成专题汇报供本公司管理层和相关部门阅知。
(一)涉案标的额为人民币100万元(含)以上;
(二)案件主体或标的涉外(含港澳台),单个劳动纠纷案件除外;
(三)涉及公司整体利益或处理结果对本公司有重大影响;
(四)法务部认定的其他重大案件。
重大案件之外的其他案件为一般案件,对于一般案件,由法务部会同业务经办部门决定,在必要时可报公司管理层审批。
第九条 纠纷案件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性文件、合同类文件的出具,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
第十条 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及本公司的有关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参与纠纷案件管理。
第三章 非诉讼案件管理
第十一条 公司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如发现本部门难以处理,需要公司法务部和/或律师提供支持的案件及事项,应积极了解情况并与纠纷对方当事人协商,及时填写《非诉讼案件情况登记表》(见附件一),经部门负责人签署处理意见后,连同纠纷情况说明、相关资料等,报法务部。
业务经办部门应根据法务部的具体要求,提供或补充提供详细的情况说明及资料,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第十二条 法务部对业务经办部门提交的《非诉讼案件情况登记表》及案件资料进行分析,于3个工作日内提出法律意见或建议,并及时通知业务经办部门,同时督促经办部门妥善处理。在必要时可报请公司管理层批示处理意见。
第十三条 非诉讼案件处理原则上由业务经办部门负责;法务部提供法律服务与支持。对于重大纠纷或疑难法律事务,由法务部联系公司常年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作为纠纷处理的参考;或请公司常年法律顾问协助处理。
纠纷处理过程中涉及专业、疑难问题,或需要协调公司其他部门共同处理时,业务经办部门应根据公司相关制度的规定,及时书面上报CEO,由CEO统一协调处理。
第十四条 非诉讼案件发生后,各部门及各所属公司应充分重视并积极处理;杜绝隐瞒不报、推托迟延的情况,避免因纠纷处理不当、不及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章 诉讼案件管理
第十五条 业务经办部门对需要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案件,应提前个工作日(凡涉及到诉讼时效的,最迟应在诉讼时效到期2个月前上报)填写《拟起诉案件审批表》(见附件二),连同相关证据资料、情况说明报法务部。
法务部对《拟起诉案件审批表》及证据资料进行审查,于3个工作日内提出法律意见或建议,必要时报请公司管理层审批,并在3日内将处理意见书面通知案件经办部门。
第十六条 案件经办部门应在收到法务部书面通知后 个工作日内确定案件承办人员,由案件承办人员具体负责诉讼案件的处理。
第十七条 业务经办部门对需要提起诉讼或仲裁案件的时效负责,确保诉讼、仲裁案件在法定的诉讼时效内启动法律程序。
第十八条 确定起诉后,由法务部负责制作诉讼文书,或在必要时将案件材料提交外聘律师,由律师起草,并由其确认。并在确认诉讼文书后7日内,办理完毕立案相关手续。
第十九条 对于公司被动应诉案件,由法务部统一接收法院或仲裁委员会送达的起诉状、仲裁申请、应诉通知书等法律文件。
第二十条 法务部应在收到应诉案件的法律文件后,通知案件所涉及的业务经办部门,并提供诉状或仲裁申请书、应诉通知书等法律文件复印件。
业务经办部门应于收到法务部转发的法律文件后3个工作日内填写《应诉案件情况登记表》(见附件三),备齐相应的证据材料、情况说明,并确定具体经办人,经部门负责人签署处理意见后报法务部。
诉讼案件处理的对接程序及相关诉讼手续办理由法务部负责协调,应在起诉状、仲裁申请、应诉通知书等法律文件送达后7日内办理完毕。
第二十一条 法务部应加强对外聘律师的监督和管理,定期了解案件的进度。与此同时,案件承办人员应积极与律师沟通,如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有可能对案件处理产生影响,应尽快通知法务部和律师,以便及时调整诉讼策略。
第二十二条 案件经办部门认为需要提起上诉的案件,应于裁判文书送达后7个工作日内填写《拟上诉案件审批表》(见附件四),连同裁判文书、相关资料报法务部。
法务部对案件经办部门报送的《拟上诉案件审批表》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提出法律意见或建议,必要时可报请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处理意见。
上诉案件的办理程序,参照本办法关于起诉案件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公司决定不予上诉的案件,法务部应将处理意见及相关裁判文书及时转发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负责裁判文书的履行。
第二十四条 公司申请执行或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的审批、办理程序,按照本办法关于起诉、应诉案件的相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五条 诉讼案件承办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应对案件的情况作详尽的了解,有权调查、收集相应的证据材料,公司各部门应全力配合,不得无故推诿、拖延、拒绝。
第二十六条 对于诉讼案件办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事项,经办人可随时向法务部咨询,由法务部提供法律服务与支持。对于疑难法律问题或重大法律事务,由法务部联系公司常年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或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对于诉讼案件办理过程中涉及的专项问题,经办部门可向法务部作出书面通报,由法务部协调相关部门或所属公司协同处理,或报请公司领导批示处理意见。
第五章 档案管理
第二十七条 非诉讼案件的具体经办人员应建立案件档案,一案一档。
案件档案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案件的合同、协议、票据、往来函件、履行资料等。对于已处理完毕的案件,应在15日内,完成整理订卷,并交本部门档案管理机构存档。第二十八条 诉讼案件的具体经办人应在收到判决/裁定/调解/裁决书后20日内整理归档,并将案卷移交法务部。案卷应包括但不限于:案件受理通知、应诉通知书、起诉状或仲裁申请书、相关证据、答辩状、代理词及判决、裁定、裁决书等。
第二十九条 法务部应及时将诉讼案件案卷交公司档案管理部门归档,并负责对公司的诉讼案件存档情况登记造册备查。
第六章 监督与检查
第三十条 公司各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开展工作;法务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各部门的非诉讼、诉讼案件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及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凡在检查或日常工作中发现各部门未按本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的,有权督促其限期改正。
第三十一条 法务部应对检查工作予以总结,并在检查工作完成后7个工作日内出具工作检查报告,提交公司领导,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法务部应及时通报相应部门及各所属公司并限期整改。
第七章 问责与考核
第三十二条 公司工作人员如有下列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应将相关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于未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给予批评并限期改正;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还应给予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触犯《刑法》的,依法报请有关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及要求办理案件;
(二)在办理案件过程中谋取私利、收受回扣的;
(三)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拖延、推诿、不予配合的;
(四)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及时、准确报告纠纷案件情况的;
(五)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第三十三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为的,除给予相关责任人员处分外,相应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公司法务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一、《非诉讼案件情况登记表》
二、《拟起诉案件审批表》
三、《应诉案件情况登记表》
四、《拟上诉案件审批表》
第二篇:中国工商银行诉讼案件管理办法
中国工商银行诉讼案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行诉讼案件管理,增强法律风险控制能力,维护工商银行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我行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诉讼案件,是指中国工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直属机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民事、劳动或行政法律纠纷,需要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事项。
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事项适用本办法。
总行以及境内分支机构、直属机构发生的诉讼案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境外分支机构的诉讼案件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条
诉讼案件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一)直接处理本行发生的诉讼案件;
(二)审批、指导和处理下级行发生的诉讼案件;
(三)审批、选聘、委托诉讼案件代理律师;
(四)组织、协调本行和下级行的案件执行工作;
(五)审核、管理诉讼费用和律师费;
(六)对诉讼案件进行统计汇总、分析论证和调研总结;
(七)检查、指导和考核下级行的诉讼案件管理工作;
(八)与处理诉讼案件有关的其他工作。
第四条
诉讼案件管理的目标是,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维护我行合法权益,提高案件的诉讼效益,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诉讼案件给我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第五条
总行对分支机构及直属机构(以下简称各级行)的诉讼案件处理权限实行授权管理,纳入法人授权管理体系。
下级行诉讼案件处理权限,由上级行根据该机构的法律风险控制能力、诉讼案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区别授权,动态监管。
下级行应当根据上级行的授权范围及授权要求管理辖内诉讼案件。超过本行权限的案件,应按规定上报审批,并遵照上级行的批复处理。严禁越权审批或处理案件,严禁以任何形式规避上级行的授权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级行应加强诉讼成本核算与控制,以最小的诉讼成本谋取诉讼利益最大化,杜绝不计成本或成本大于效益的滥诉行为。
第七条
各级行应当重视诉讼案件的执行工作,认真做好诉前分析论证及财产保全工作,提高债权受偿率和胜诉执行率。对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我行承担的义务,当事行应当及时履行,避免损失扩大。
第八条
对被诉及败诉的案件,当事行应当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改进经营管理制度,防止此类风险再次发生,同时,有关部门应按规定严肃查处内部有关责任人员,惩前毖后,清除隐患。
第九条
诉讼案件管理工作由各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归口统一管理。法律事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尽职做好与诉讼案件管理有关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
起诉案件的处理
第十条
拟以本行为原告起诉的案件,当事行和有关部门应当事先提交起诉申请和相关资料,报送本行或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申请起诉的单位应当在下列时限之前,向法律事务部门提交起诉申请和相关资料:
(一)本案诉讼时效届满前60天;
(二)本案保证期间届满前60天;
(三)与本案相关的其他法定期间届满前30天。
第十二条
起诉申请应当详细陈述本案的具体情况和起诉理由,并对债务人有无财产可执行做出分析和说明。
下列资料应当与起诉申请一并提交法律事务部门:
(一)全部合同、借据、会计凭证、债权具体数额及相关证据资料;
(二)诉讼时效是否连续及相关证明;
(三)债务人(含担保人)的现状和债务履行能力;
(四)抵押物或质物的现有状况、价值及权属关系证明;
(五)债权债务变更材料;
(六)已经采取非诉讼手段清收的情况及效果;
(七)与本案有关的其他资料。
案件资料不完整或有缺陷的,法律事务部门可要求申请起诉的单位予以补充,有关单位有责任及时补充、完善案件资料。
第十三条
法律事务部门收到起诉申请和相关资料后,应及时对案件事实和起诉理由进行审查,同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诉前论证。
第十四条
诉前论证应当以审查案件事实和起诉理由为基础,重点对下列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案件法律关系及定性;
(二)现有证据的充分性及证明效力;
(三)诉讼成本分析;
(四)诉讼风险及诉讼结果预测;
(五)诉后执行情况预测;
(六)分拆诉讼标的可行性;
(七)采取非诉讼手段清收的可能性;
(八)选择最适合的法律手段。
第十五条
根据诉前论证的结果,法律事务部门应提出起诉审查意见。对于不同意起诉的案件,应当说明理由并退回申请单位另行研究解决办法;对于同意起诉的案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审批。
第十六条
凡是超过本级行审批权限的案件,应当先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行内起诉审查和诉前论证手续,然后以行文报送上级行审批。
报送上级行审批的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案件事实及诉前论证;
(二)本行处理意见及理由;
(三)需要上级行批准的事项。
第十七条
下级行报送审批的案件,由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负责审批。对事实不清楚、材料不齐全、诉前论证不充分的案件,上级行可要求下级行予以补充后再进行处理;对于情况紧急的案件,可先予口头答复,随后正式批复。
第十八条
经上级行批准起诉的案件,下级行应当在收到批复30日内提起诉讼;超过时间未起诉的,应当在15日内书面向上级行报告未起诉原因,并取得上级行同意;否则,上级行原先做出的批复自动失效,下级行如果继续诉讼,应当重新上报审批。
第十九条
凡报经上级行审批同意起诉的案件,下级行应及时向上级行报告案件审理情况。法律文书生效后,应当在20日内将诉讼结果、执行措施书面报告上级行。
第二十条
对一审判决不服,拟上诉的案件,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对终审判决不服,拟申请再审或提起抗诉的案件,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应当根据债务人(含担保人)可供执行财产状况以及抵(质)押物状况,合理确定诉讼目标和标的金额,制定周密、可行的诉讼方案,不得盲目诉讼。
第二十二条
经审批决定起诉的案件,由法律事务部门负责处理相关诉讼事务,委派本行法律事务人员代理诉讼或与相关部门人员共同代理诉讼,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律师代理诉讼。
法律事务部门或外聘律师在办理诉讼案件事务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和支持,及时提供与案件有关证据和其它资料,并根据需要参与案件诉讼工作。
第二十三条
案件起诉以后,当事行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了解有关信息,适时调整诉讼策略,努力实现诉讼目标,争取最有利的诉讼结果。
第二十四条
对重大、疑难的案件,当事行可请求上级行给予指导和支持。对特别重大的案件,上级行可以组成专家顾问团,以会议研讨、现场指导、异地协调等方式,帮助下级行做好诉讼工作。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经二级分行或其上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决定,不予起诉:
(一)借款人、担保人均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我行尚有未能收回的债权;
(二)借款人死亡或依法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我行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三)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且无财产可执行,我行尚有未能收回的债权;
(四)借款人对我行负有多份债务,其中一份债务已申请强制执行且无效果,其他债务既无法履行,也无偿债担保;
(五)借款人或担保人无财产可执行;
(六)没有胜诉的可能、胜诉后收回资产可能性很小、诉讼成本大于诉讼效益或者单纯为了保持诉讼时效而起诉的;
(七)有其他不能起诉的因素。
第二十六条
依本办法规定不予起诉的案件,当事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非诉讼方式继续追偿,或依法进行债权转让、重组和处置。不予起诉的案件形成的损失,可根据行内有关规定予以核销处理。
第三章
被诉案件的处理
第二十七条
以本行为被告或第三人的被诉案件,由法律事务部门负责管理。
第二十八条
法律事务部门接到法院被诉通知后,应立即对案件进行研究分析,向有关部门了解或收集相关的情况、证据和资料,制定应诉方案。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助提供资料、证据,配合做好应诉工作。
应诉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案件事实情况;
(二)结合案件事实对本案风险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论证;
(三)结合与该案有关的确定或不确定因素,对本案诉讼结果进行合理预测;
(四)本案的诉讼策略及相关工作安排。
第二十九条
对于超过本行处理权限的被诉案件,当事行应当首先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做好应诉准备,并于接到应诉通知后15日内逐级报送至有审批权的上级行审批。
报批文件内容应包括:案件基本事实、应诉方案、费用预算、诉讼结果预测、诉讼代理事宜的具体安排等。
第三十条
对本行确实存在过错且有可能败诉的被诉案件,当事行应当主动通过协商、和解等方式,化解诉讼风险,尽可能减少实际损失。
第三十一条
被诉案件的相关诉讼事务处理工作,按照本办法第二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被诉案件败诉后,当事行应逐案做出败诉案件分析报告。对法院判决裁定所确认的基本事实、法律关系的定性、法律适用及判决结果等相关内容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对案件暴露的内部风险隐患、管理漏洞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防止再次发生此类被诉案件。
第三十三条
各级行应按月向上级行报告被诉案件情况。
一级(直属)分行应在每月7日前向总行报告上月辖内新发生的被诉案件情况,同时填报《被诉案件统计表》,并将被诉标的金额超过百万元的个案应诉方案一并作为报告附件。被诉案件情况报告包括:新发生的被诉案件总体情况及百万元以上被诉个案情况。
第三十四条
被诉案件情况报告中的百万元以上被诉个案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涉案当事人名称及诉讼地位;原告的诉讼理由、依据的事实、具体诉讼请求、诉讼标的金额;案件受理法院、应诉通知送达时间、证据交换时间、首次开庭时间;已经查明且有证据支持的事实;
(二)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我行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及相关法学理论,结合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对本案风险进行客观、详细地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与该案件有关的确定或不确定因素,对本案诉讼结果进行初步预测;
(三)对该案被诉原因及相关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关的风险防范建议;
(四)已经或准备采取的应诉措施。
第三十五条
一级(直属)分行应按月向总行报告的百万元以上被诉个案包括:
(一)单笔被诉标的金额100万元或等值外币(含)以上的案件;
(二)在60天内相同原告以相同或相似诉讼理由起诉我行,诉讼标的金额合计超过100万元或等值外币(含)的案件;
(三)在60天内不同原告以相同诉讼理由起诉我行,诉讼标的金额合计超过100万元或等值外币(含)的案件。
总行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一级(直属)分行应向总行报告的被诉案件标的金额标准进行调整。
第三十六条
上级行应根据下级行被诉案件的发案数量、涉案标的、诉讼结果等因素,确定重点监测行名单,采取现场检查、指导等方式,督促其减少被诉风险和损失。
第四章
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第三十七条
以我行为原告获得胜诉的案件,债务人在生效法律文书规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的,当事行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申请执行。
第三十八条
当事行应根据对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的调查掌握情况,灵活采取执行措施,努力提高执行效果;同时,主动做好与法院、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执行胜诉法律文书。
第三十九条
当事行应注重现金执行工作,想方设法查找被执行人的现金财产,尽可能扩大现金执行成果。
第四十条
对异地执行的案件,当事行可请求我行当地分行给予协助,也可以请求上级行对有关工作予以协调,当地分行应积极配合。
第四十一条
对于以我行为被告或第三人且败诉的案件,当事行应主动与法院或对方当事人沟通,通过采取执行和解、债务抵销等措施,尽可能减少实际损失,防止损失扩大或被强制执行。严禁发生因拖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导致上级行被变更为被执行人或增加对外赔付损失等现象。
第四十二条
当事行履行败诉义务后,应及时采取诉讼或非诉讼手段,依法向相关债务人或第三人追索,尽可能挽回我行损失。
第四十三条
对确有错误的败诉生效判决,当事行可采取申请再审、提请抗诉等法律救济手段,维护我行合法权益。
第五章
外聘律师管理
第四十四条
处理诉讼案件及有关的法律事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律师进行代理。
各级行可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本行法律人员代理诉讼案件,以节约诉讼成本。
第四十五条
外聘律师由法律事务部门归口管理,行内其他部门不得自行外聘律师。
按规定由上级行审批的诉讼案件,其代理律师应由上级行审批同意或聘请。未经上级行审批同意,当事行不得自行外聘律师或与律师签订协议,也不得先行向律师支付任何形式的费用。
第四十六条
外聘律师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集体决定、择优选聘;
(二)标准统一、公开透明;
(三)节省费用、控制成本;
(四)全程监督、动态考评。
第四十七条
各级行应成立外聘律师评审小组。评审小组设在法律事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吸收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外聘律师评审小组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审定诉讼案件的外聘律师人选;
(二)审定外聘律师的代理费用和代理方案;
(三)审定本行的《外聘律师资料库》;
(四)监督、考评外聘律师。
外聘律师评审小组采取集体审议、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有关事项。
第四十八条
本行人员在聘用律师过程中应当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严禁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或幕后交易等违法违纪行为,严禁利用工作之便为本单位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四十九条
外聘的执业律师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择优选聘: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技能;
(三)具有丰富的金融法律实务经验;
(四)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五)具有较为突出的执业业绩。
第五十条
各级行可参考当地法律服务市场公认的评价方法、本行与外聘律师的合作经验以及对律师的考评记录,择优形成外聘律师资料库,作为备选的合作对象。
第五十一条
聘请律师代理诉讼,原则上实行风险代理,将律师代理费用同诉讼结果及执行结果挂钩,督促外聘律师尽职代理。
外聘律师确定后,应当与其签订代理协议,并约定律师的保密义务。
第五十二条
在律师代理诉讼过程中,当事行应及时与律师沟通情况,研究诉讼对策,对律师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并做出评价。对未尽职履行职责或者因工作失误给我行造成损失的代理律师,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六章
诉讼费用及成本管理
第五十三条
各级行应当按照节约诉讼成本、保证合理需要的原则,采取单笔授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本行诉讼费和律师费的管理。
第五十四条
拟起诉的案件,事前应详细估算诉讼费用,科学预测诉讼结果和执行结果,确保通过诉讼至少可以收回诉讼费垫款。
诉讼费用的列支根据行内有关规定执行。律师费用据实列支,不得在诉讼费垫款科目核算。
第五十五条
凡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的诉讼案件,相关的诉讼费用一律不得在诉讼费垫款科目列支。
第五十六条
以我行为原告起诉的案件,胜诉执行后收回的现金或资产变现后收回的现金,应当首先冲抵相关诉讼费用垫款,再依次冲减债权本金、表内应收利息和表外应收利息。
第五十七条
被诉案件败诉后形成的经济损失,各级行应当在两年内予以消化解决,不得长时间挂账。
第七章
诉讼案件统计分析和档案保管
第五十八条
各级行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认真做好诉讼案件的统计分析和档案保管工作。
第五十九条
各级行应依托中国工商银行诉讼案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案件系统),及时录入诉讼案件信息,确保诉讼案件各项指标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第六十条
各级行应当为案件系统配备系统管理员或系统操作人员。
系统管理员负责案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本行用户管理,为用户设置操作权限及密码;
(二)处理系统出现的各种故障,调查分析故障原因;
(三)负责系统使用、维护和故障情况的统计,定期进行分析,向上级行提出改进建议。
系统操作人员负责案件系统的具体操作,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诉讼案件台账;
(二)在法院起诉案件受理通知、被诉案件应诉通知或裁定送达本行3日内,及时、准确地将案件信息录入系统;
(三)及时向本行系统管理员报告操作故障,协助做好系统维护工作。
第六十一条
各级行应当制定系统操作规程,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数据丢失及非法改动。
第六十二条
各级行应当对本行诉讼案件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经审核无误录入的数据,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修改和删除。录入内容确实有误的,必须按照系统提供的方法加以改正。
第六十三条
各级行应建立诉讼案件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对本行诉讼案件的特点、原因以及诉讼案件暴露出来的业务风险点和管理漏洞等进行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改进建议。
诉讼案件统计分析实行半年报制度。各一级(直属)分行应于每年7月20日和次年1月20日前向总行报送《诉讼案件统计分析报告》和《被诉案件分析报告》。
第六十四条
各级行应建立诉讼案件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归集各种档案资料,保证诉讼案件原始资料真实完整。案件资料在诉讼过程中由承办人负责管理,结案后,除重要凭证原件退回有关业务部门外(可留存复印件),全部案件资料应及时移交本行档案管理部门集中保管。
第八章
奖 惩
第六十五条
各级行法律事务人员运用法律手段清收资产、挽回或避免损失、节省律师代理费及相关诉讼费用,应当给予奖励。各一级分行、直属分行可以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奖励办法,并报总行备案。
第六十六条
发生下列情形,应根据行内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一)违反诉讼案件授权管理规定,越权审批、瞒案不报;
(二)违反规定擅自外聘律师;
(三)因工作失误造成诉讼证据材料丢失、灭损或超过诉讼时效,导致案件败诉;
(四)案件胜诉后未及时申请执行,导致超过申请执行时效,造成损失;
(五)隐瞒案件实情,导致诉讼不利,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
(六)败诉后拖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导致上级行被变更为被执行人或增加对外赔付损失;
(七)违反案件系统管理规定,录入数据不实、擅自修改或删除系统内容,造成不良后果。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原《中国工商银行经济纠纷案件管理办法》(工银发[2001]46号)废止。
抄
送:各一级分行营业部,三峡、苏州分行,各数据中心,软件开发中心。行内发送:各部室。
中国工商银行办公室
2004年9月21日印发
-20-
-1-
第三篇: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管理办法
吉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及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处罚案件档案(简称案卷),是指在依法办理行政处罚案件中形成的、反映执法活动全过程、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案件的档案管理。
第四条
行政处罚案件档案应当由档案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案件档案的规范、完整和安全。
第二章 立卷装订
第五条 行政处罚案卷包括简易程序案卷和一般程序案卷。
第六条 简易程序案件可以合并立卷,20至50案装订成一卷;一般程序案件原则实行“一案一档一号”的立卷原则,也可以分为正卷、副卷。
第七条 简易程序案件立卷材料及装订顺序:
(一)卷内目录表
(二)卷内材料部分 1.当场处罚决定书
2.必要的证据材料【现场笔录、询问笔录、与案情相关的情况说明】
3.行政处罚收据或执行情况记录 4.其他文件材料
第八条 一般程序案件立卷材料及装订顺序:
(一)卷内目录表
(二)综合材料部分(隔页纸)1.立案审批表 2.行政处罚决定书
3.对当事人制发的其他法律文书 3.1.询问通知书 3.2.责令改正通知书
3.3.实施强制措施决定书[含(场所、设施、财物)清单] 3.4.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 3.5.延长(查封、扣押)期限决定书
3.6.(检测、检验、检疫、技术鉴定)期间告知书 3.7.(查封、扣押)财物移送通知书 3.8.先行处理物品通知书
3.9.分期(延期)缴纳罚款通知书 3.10.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3.11行政决定履行催告书
4.送达回证:上述文书中,没有设置一体式送达回证的文书,送达所填写的送达回证[送达处罚决定书、检验报告等] 5.听证笔录
(三)证据材料部分(隔页纸)
1.当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询问笔录及其提供的与案情相关的陈述材料
2.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2.1.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法人单位证书 2.2.个人:公民身份证明、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2.3.委托代理人: 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及其委托代理证明文件;
3.证据复制(提取)单【涉案行为或物品相关的进货单、销售记录、台帐、财务记录、图片等】
4.证人证言材料【所有身份证明材料均附于其提供的证言或者书证之后】
5.鉴定结论【含抽样取证记录】 6.现场笔录和现场检查图片材料; 7.其他作为证据使用材料【巡查记录等】
(四)财物处理及其他材料部分(隔页纸)
1.财物处理单据 1.1.罚没款收据
1.2.物品处理记录[含销毁记录和图片] 1.3.其他财物处理材料 2.其他材料
2.1.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2.2.案件移送函 2.3.行政建议书
2.4.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场所、设施、财物)委托保管书
2.5.委托鉴定书
2.6.当事人提交的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的申请 2.7.强制执行申请书
(五)副卷(隔页纸)【分副卷则不需隔页纸】 1.副卷目录表 2.案件来源登记表
3.投诉、申诉、举报等案件来源材料 4.指定管辖通知书
5.案件调查终结报告【涉嫌犯罪案件情况调查报告、案件销案报告】
5.行政处罚案件有关事项审批表【实施强制措施审批、强制措施延期审批、解除强制审批、处罚建议审批、延期结案审批、分期或者延期缴纳罚款审批、物品处理审批、涉嫌犯罪移送审批等】
6.行政处罚决定书草拟稿 7.案件核审表 8.案件集体讨论记录 9.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 10.听证报告
11.行政处罚案件结案报告
12.其他有关材料【预警通知书、(建议去掉)协助调查函、检查建议书、行政处理告知记录、、回访表等】
第九条 案卷封面推荐采取打印,目录及卷内文书材料应当使用打印或钢笔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内容要完整、准确。
第十条 案卷装订前应当清除文书材料上的全部金属物,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如下处理:
(一)文书破损的,应当进行修补或者复制,复制件放于原件之前;
(二)文书纸面超过A4纸的,按卷面大小折叠整齐;
(三)文书纸面过小或者装订后影响字迹的,以A4纸进行粘贴;
(四)以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为证据的,应当在案卷中标明载体的形式、录制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载体的数量、内容、责任者、存放地点等;
(五)不能附卷保存的物证可拍摄成照片附卷。
(六)案卷一般采用三孔一线的方法用线装订,左侧装订,文书材料的左边和下边必须对齐,装订线以不妨碍卷内文书材料阅读为原则。
(七)案卷厚度以不超过2厘米或者200页为宜,过多时可以分正卷、副卷装订。
第十条 案卷正副卷页码应当分别编排,页码应当标注在每页的右上角,如有反页则标注在左上角,封面、封底、卷内目录、隔页纸、无文字的不编页码。
第十一条 案卷页码应当使用打码机顺序标注,页码标注通常采用三位数标注法,如“001”;卷宗材料超千页的,可以采用四位数标注,如“0001”。
第十二条 案卷使用卷绳装订成册后,应当在加封处盖上骑缝印,在案卷材料最后一页与案卷底皮相接处加盖截封印章,印章上应有“截封”字样,并标明办案机关和截封日期。
第十三条 有关行政处罚文书的文号、内容填制一律按照国家工商总局2009年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使用手册》的规定及市局制定的《行政处罚文书制作规范》的具体要求填制。
第十四条 内办结的行政处罚案件完成立卷装订后,由办案人员妥善保管。于次年1月份之前,由办案机构统一呈报同级法制部门登记后,移交档案管理部门保管。如因工作需要,也可以采取即时归档方式。
第三章 档案管理
第十五条 案卷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前,承办机构负责人应当对立卷装订质量进行检查,确保移交案卷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第十六条 与案卷有关的电子文件或者有关证物应当随纸质案卷一并移交。
第十七条 档案管理部门接收移交的案卷时,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案卷可以要求案件承办机构重新装订完善,案件承办机构应在10日内将重新装订完善的案卷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案卷移交时应办理移交手续,建立移交登记。移交登记包括:时间、案卷名称、案卷页码、移交人签字、接收人签字、备注等内容。
第十九条 案卷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后,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进行归档分类、编目、编制检索工具等工作。
第二十条 案卷归档后,任何人不得私自增加或者抽取案卷材料。
第二十一条 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案卷查借阅制度》和《案卷查借阅登记簿》,履行查借阅登记手续。案卷查借阅登记簿应当包括:时间、案卷名称、查阅用途、查阅事项、查阅单位、查阅人签名、查阅证件、借卷归还时间、备注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下列单位或者个人经本级局局长(含副局长)批准后,可以借阅案卷:
(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
(二)案件的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
(三)案件的利害关系人及其委托代理人;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因工作需要;
(五)其他依据有关规定可以借阅案卷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二十三条 借阅案卷时,单位应当出具介绍信及经办人员的身份证明;个人应当出具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应当出具委托人身份证明、委托书及本人的身份证明。不能出具的,不得借阅案卷。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借阅案卷的人员应当在档案管理部门办公场所查阅案卷,案卷管理人员应当陪同。经批准,案卷借阅人员可以复印案卷的有关材料。复印时,案卷管理人员应当陪同。
第二十五条 除上级机关调取及本单位工作需要外,原则上不得将案卷带出档案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 依照有关规定应当对借阅人保密的案卷材料,借阅人不得查阅。比如:实名举报材料、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材料等。
第二十七条 借出的案卷不得转借其他的单位或个人使用。
第二十八条 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催还查阅或借出的案卷,归还时应认真验看,如发现案卷被拆,文件材料短缺、涂改、增删、污损等情况,应立即本单位负责人汇报并及时追查。
第二十九条 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案卷的接收、审核、保管、利用、编研和统计工作;
(二)负责日常档案、资料的借阅和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三)与案卷管理有关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条 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变动时,交接双方必须逐卷逐件进行清点,编制移交目录,严格履行移交手续,工作交清后方可离职。
第三十一条 案卷保存期限为永久。
第三十二条 案卷应当按有关规定与其他门类档案一并定期向本级政府档案馆移交。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出现下列情形的,将依据有关规定对责任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处理:
(一)案件承办机构未按照规定期限移交案卷的;
(三)故意瞒报、漏报有关材料、证物,将文件、资料据为己有,拒绝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归档的;
(四)案卷丢失、损毁或者不负责任、失职失责给工作带来贻误和损失的;
(五)档案管理人员违反制度规定,擅自借阅案卷并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应当处理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四条 行政复议、行政赔偿案件的立卷、归档及档案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市局在本规定实施前制定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按照本规定执行;本规定与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有关规定不符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办法
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办法的通知
人社厅发〔2016〕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
为加强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规范执法办案行为,提高案件查办质量和效率,强化执法监督制约和控制,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现将《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16年4月28日
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规范执法办案行为,提高案件查办质量和效率,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根据《社会保险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关于加强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工作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制度,加强案件科学化、规范化、全程化、信息化管理。
第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基金监督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归口管理工作。
上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办和案件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执法办案流程和法律文书格式,实现执法办案活动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第六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执法办案活动信息化管理。
第七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办和管理工作需要,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和机构参与案件查办或者案件管理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
第二章记录管理和流程监控
第八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理台账,对社会保险欺诈案件进行统一登记、集中管理,对案件立案、调查、决定、执行、移送、结案、归档等执法办案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监控和管理。
第九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准确地登记和记录案件全要素信息。
案件登记和记录内容包括:案件名称、编号、来源、立案时间、涉案对象和险种等案件基本信息情况,案件调查和检查、决定、执行、移送、结案和立卷归档情况,案件办理各环节法律文书签发和送达情况,办案人员情况以及其他需要登记和记录的案件信息。
第十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案件流程监控制度,对案件查办时限、程序和文书办理进行跟踪监控和督促。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案件查办期限要求,合理设定执法办案各环节的控制时限,加强案件查办时限监控。
第十二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案件查办程序规定,设定执法办案程序流转的顺序控制,上一环节未完成不得进行下一环节。
第十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案件查办文书使用管理规定,设定文书办理程序和格式控制,规范文书办理和使用行为。
第三章立案和查处管理
第十四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立案查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应当遵循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原则,坚持有案必查、违法必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法律法规规章适用准确适当、法律文书使用规范。
第十五条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辖。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主要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社会保险基金主要受损地管辖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六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立案管理制度,对发现的社会保险欺诈违法违规行为,符合立案条件,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立案查处。
第十七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查处的重大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应当在立案后10个工作日内向上一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告。
立案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案件名称、编号、来源、立案时间、涉案对象、险种等案件基本信息情况以及基本案情等。
第十八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立案查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应当指定案件承办人。
指定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具备执法办案资格条件,并符合回避规定。
第十九条案件承办人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措施和时限,开展案件调查或者检查,收集、调取、封存和保存证据,制作和使用文书,提交案件调查或者检查报告。
第二十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对案件调查或者检查结果进行审查,并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不同情况,作出给予或者不予行政处理、处罚的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事先告知程序,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陈述、申辩权以及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的,应当制作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并按照规定期限和程序送达当事人。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查询行政处理、处罚决定执行情况,对于当事人逾期并经催告后仍不执行的,应当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及其执法办案人员应当严格执行罚款决定和收缴分离制度,除依法可以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第二十三条对于符合案件办结情形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结案。
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认定为案件办结:
(一)作出行政处理处罚决定并执行完毕的;
(二)作出不予行政处理、处罚决定的;
(三)涉嫌构成犯罪,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并被立案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案件办结情形。
第二十四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跨区域调查案件的,相关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协助调查。
第二十五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部门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加强与审计、财政、价格、卫生计生、工商、税务、药品监管和金融监管等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第四章案件移送管理
第二十六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移送制度,按照规定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社会保险欺诈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案件移送。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查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过程中,发现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犯罪线索的,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向纪检监察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
第二十七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移送涉嫌社会保险欺诈犯罪案件,应当组成专案组,核实案情提出移送书面报告,报本部门负责人审批,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
作出批准移送决定的,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并附涉嫌社会保险欺诈犯罪案件调查报告、涉案的有关书证、物证及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向公安机关移送,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在移送案件时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并抄送。
作出不批准移送决定的,应当将不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
第二十八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疑难,性质难以确定的案件,可以就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证据固定和保全等问题,咨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九条对于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立案通知书后及时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十条对于已移送公安机关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公安机关查询案件办理进展情况。
第三十一条公安机关在查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过程中,需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协助查证、提供有关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和证据材料或者就政策性、专业性问题进行咨询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配合。
第三十二条对于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立案后撤销的案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接收公安机关退回或者移送的案卷材料,并依法作出处理。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公安机关作出的不予立案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
第三十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席会议、案情通报、案件会商等工作机制,确保基金监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衔接顺畅,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
第三十四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与公安机关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情况,分析社会保险欺诈形势和任务,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加强预防和查处的措施。
第三十五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与公安、检察机关实现基金监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的共享,实现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移送等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
第五章重大案件督办
第三十六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重大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督办制度,加强辖区内重大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
重大案件督办是指上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下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查办重大案件的调查、违法行为的认定、法律法规的适用、办案程序、处罚及移送等环节实施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七条上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案件性质、涉案金额、复杂程度、查处难度以及社会影响等情况,对辖区内发生的重大社会保险欺诈案件进行督办。
对跨越多个地区,案情特别复杂,本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查处确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督办。
第三十八条案件涉及其他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协调相关行政部门实施联合督办。
第三十九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督办单位)确定需要督办的案件后,应当向承办案件的下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下简称承办单位)发出重大案件督办函,同时抄报上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第四十条承办单位收到督办单位重大案件督办函后,应当及时立案查处,并在立案后10个工作日内将立案情况报告督办单位。
第四十一条承办单位应当每30个工作日向督办单位报告一次案件查处进展情况;重大案件督办函有确定报告时限的,按照确定报告时限报告。案件查处有重大进展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四十二条督办单位应当对承办单位督办案件查处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
对于承办单位未按要求立案查处督办案件和报告案件查处进展情况的,督办单位应当及时询问情况,进行催办。
第四十三条督办单位催办可以采取电话催办、发函催办、约谈催办的方式,必要时也可以采取现场督导催办方式。
第四十四条对因督办案件情况发生变化,不需要继续督办的,督办单位可以撤销督办,并向承办单位发出重大案件撤销督办函。
第四十五条承办单位应当在督办案件办结后,及时向督办单位报告结果。
办结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案件名称、编号、来源、涉案对象和险种等基本信息情况、主要违法事实情况、案件调查或检查情况、行政处理处罚决定和执行情况以及案件移送情况等。
第六章案件立卷归档
第四十六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社会保险欺诈案件立卷归档管理制度,规范案卷管理行为。
第四十七条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办结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收集、整理案件相关材料,进行立卷归档。
第四十八条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应当分别立卷,统一编号,一案一卷,做到目录清晰、资料齐全、分类规范、装订整齐、归档及时。
案卷可以立为正卷和副卷。正卷主要列入各类证据材料、法律文书等可以对外公开的材料;副卷主要列入案件讨论记录、法定秘密材料等不宜对外公开的材料。
第四十九条装订成册的案卷应当由案卷封面、卷内文件材料目录、卷内文件材料、卷内文件材料备考表和封底组成。
第五十条卷内文件材料应当按照以下规则组合排列:
(一)行政决定文书及其送达回证排列在最前面,其他文书材料按照工作流程顺序排列;
(二)证据材料按照所反映的问题特征分类,每类证据主证材料排列在前,旁证材料排列在后;
(三)其他文件材料按照取得或者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第五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确定案卷保管期限和保管案卷。
第五十二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建立案件电子档案的,电子档案应当与纸质档案内容一致。
第七章案件质量评查
第五十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社会保险欺诈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本区域内社会保险欺诈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加强案件质量管理。
第五十四条案件质量评查应当从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程序规范、文书使用和制作等方面进行,通过审阅案卷、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执法办案形成的案卷进行检查、评议,发现、解决案件质量问题,提高执法办案质量。
评查内容主要包括:
(一)执法办案主体是否合法,执法办案人员是否具有资格;
(二)当事人认定是否准确;
(三)认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确凿;
(四)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准确、适当;
(五)程序是否合法、规范;
(六)文书使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记录内容是否清楚,格式是否规范;
(七)文书送达是否符合法定形式与要求;
(八)行政处理、处罚决定和执行是否符合法定形式与要求;
(九)文书和材料的立卷归档是否规范。
第五十五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案件质量评查。
案件质量评查可以采取集中评查、交叉评查、网上评查方式,采用重点抽查或者随机抽查方法。
第五十六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合理确定案件质量评查标准,划分评查档次。
第五十七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应当成立评查小组。
评查小组开展评查工作,应当实行一案一查一评,根据评查标准进行检查评议,形成评查结果。
第五十八条评查工作结束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将评查结果通报下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第八章案件分析和报告
第五十九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分析制度,定期对案件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开展业务交流研讨,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和能力。
第六十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会保险欺诈案件专项报告制度,定期对案件查处和移送情况进行汇总,报送上一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于半年和结束后20日内上报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情况报告,并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情况表(见附表),与社会保险基金要情统计表同时报送(一式三份)。
专项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情况及分析、重大案件和上级督办案件查处情况、案件查处和移送制度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以及案件管理工作情况。
第六十一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情况通报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通报本辖区内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发生和查处情况。
通报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情况,可以在本系统通报,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公开通报。
对于重大社会保险欺诈案件可以进行专题通报。
第六十二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社会保险欺诈案例指导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收集、整理、印发社会保险欺诈典型案例,指导辖区内案件查处工作。
第六十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社会保险欺诈案件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己办结案件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十四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查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7个工作日内,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门户网站进行公示。
第六十五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险欺诈违法信息记录和使用机制,将欺诈违法信息纳入单位和个人诚信记录,加强失信惩戒,促进社会保险诚信建设。
第九章监督检查
第六十六条上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下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情况以及案件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行政层级执法监督。
第六十七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健全执法办案责任制,明确执法办案职责,加强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和问责。
第十章附则
第六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六十九条本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
附表:________年(上半年)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情况表
http://
第五篇:律师事务所案件项目管理办法
律师事务所案件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突出河南律师事务所团队精神和集体办案优势,最大限度地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打造律师事务所市场品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河南律师事务所实行重大项目管理制度。
第三条重大项目管理体现重大项目集体协作、项目利益集体共享、项目责任集体承担的原则。
第四条河南律师事务所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项目的认定、审批和项目部负责人选任等重大事项。
第五条重大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
二、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
第六条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由组成。
第七条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担任。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主持管理委员会会议。
第八条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依照本办法负责重大项目的认定、审批。
第九条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依照本办法负责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的选任,负责项目承办人员对分配异议的复议决定,该复议决定为最终分配方案,任何人应当无条件执行。
第十条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实行无定期议事规则,重大案件的认定和案件承办人员的选任实行集体议事、多数通过、书面决定原则。
三、重大项目
第十一条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就河南律师事务所受理的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依据以下规则认定重大项目范围:
1、代理费(包括风险代理费)在万元以上(含万元)的诉讼案件;
2、有重大政治影响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诉讼案件;
3、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个人提供法律服务收费在万元以上(含万元)的费诉讼案件;
4、其他律师事务所收费在万元以上(含万元)的费诉讼案件。
第十二条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重大项目范围随本所的发展情况及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具体调整办法由项目管理委员会书面制订。
四、重大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符合以上条件的重大项目,由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认定,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签署案件审批表,交由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在两日之内成立重大案件项目组。
第十四条重大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选任人员。选任人员应当符合自愿、双向选择的要求,不得强制选任。
第十五条重大项目组的组成人员原则上为3人以上(含三人),项目组的组成人员原则上从本律师事务所产生。项目单位或者个人指名某律师承办的,项目负责人应将该律师列为项目组成员。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外援的,必须经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
第十六条凡同意本办法的本所律师,对于自己经手的符合重大项目条件的案件,或者项目负责人对于自己负责的案件,认为不需要组成项目组,不需要任何本所律 师协助,能够独立胜任该项目工作的,可以向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由其本人独立完成项目工作。
第十七条本所律师将可能开拓到的、或者已经谈妥的重大项目不提交本所重大项目委员会研究决定,擅自将项目介绍到其他律师事务所的,以违反本所规章制度、工作纪律论处。
第十八条重大项目负责人负责确定项目组组成人员名单、制定项目组工作计划,经重大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制定的计划,卓有成效地开展项目运作。
第二十条重大项目组人员应当遵守项目计划,服从项目负责人的指挥,积极参与项目工作。
第二十一条重大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制定书面结案报告并报管理委员会。报告应当包括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说明、对项目组人员进行的绩效评价及劳动报酬分配方案等。
第二十二条重大项目部收支由律师事务所财务部门进行专门账户管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需要支出费用的,必须由项目负责人审查同意并经项目委员会主任批准后,由该项目部专门账户支出。
五、利益分配
第二十三条重大项目的收费标准、收费办法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及河南律师事务所的财务规定。
第二十四条重大项目的分配制度应当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第二十五条重大项目收入的分配制度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重大项目收费向律师事务所缴纳30%(税后)以后,扣除为项目支出的费用,剩余部分为项目收费进行分配;
2、重大项目的信息费按项目收费的5%(税后)比例提取;(信息是指提供有关案件来源、背景、关系人或其他重要信息)
3、重大项目的缔约费按不超过项目收费的15%比例提取;(缔约是指为重大项目委托方进行缔约的过程,进行的策划、谈判等促成协议成交的行为)
4、剩余项目收费由项目负责人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向项目承办人员进行分配;
5、项目承办人员对分配有异议的,可以书面项重大案件管理委员会书面申请复议。
第二十六条如果项目开拓(含信息来源和缔约过程)是由本所律师依靠个人力量独立完成的,则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1、2款规定的信息费、缔约费由该律师个人支配。
六、项目监管
第二十七条为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保证工作质量,律师事务所设立项目监管委员会。委员会由组成。项目监管委员会由担任。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主持监管委员会会议。
第二十八条项目监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1、检查项目的收费、利益分配等财务情况;
2、对项目管理委员会违反本所项目管理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
3、对项目负责人的行为损害律师事务所的利益时,要求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纠正;
4、提议召开临时重大案件项目管理委员会会议。
5、项目监管委员会主任列席或者委托项目监管委员会其他成员列席项目管理委员会会议。
七、责任
第二十九条因重大项目组人员违反项目计划,或违反项目负责人指令,或违反职业道德,或律师执业纪律,或违反河南律师事务所规定,或违反与河南律师事务所之间的聘用协议,或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约定造成案件项目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八、附则
第三十条本管理办法具有协议属性,将视为与本律师事务所人员之间聘用协议中的条款,本律师事务所人员签字后对其产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