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健康村评估指标(试行)
苏州市健康村评估指标
一、核心指标(4条)
1、建设健康村纳入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总体规划 •
2、农民医疗、养老、贫困救助等各项社会保障覆盖率≥99% •
3、农民基础健康知识知晓率(≥85%;≥90%;≥95%)•
4、农民基本健康行为形成率(≥70%;≥75%;≥80%)
二、组织管理(4条)
5、建设健康村领导小组和职责分工有
6、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每年进行评估有 •
7、农民家庭参与率(≥50%;≥60%;≥70%)•
8、建立群众性业余文体队伍
三、健康服务(7条)
9、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符合省、市标准10、60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0%;≥90%;100%)•
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量化管理人数逐年增加
12、村内饮食店和各类公共场所行业卫生管理符合《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13、职业健康监护覆盖率
(≥40%;≥60%;≥80%)•
14、职业卫生现场监测覆盖率
(≥60%;≥70%;≥80%)•
15、各村民小组设立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阵地完善 •
四、健康环境(5条)
16、村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完好率(≥95%;≥98%;100%)•
17、区域集中式自来水使用率
(≥90%;≥95%;≥99%)•
18、水冲式无害化户厕覆盖率
(≥90%;≥95%;≥98%)•
19、农村“三清”工作良好
•20、病媒生物(鼠、蚊、蝇、蟑螂)密度控制在省 级卫生村标准范围
五、健康社会(5条)
21、近三年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 •
22、近三年无集体性食物中毒 •
23、无违禁农药销售和使用
24、外来流动人口纳入规范化管理比例
(≥85%;≥90%;≥95%)•
25、孤寡老人照料普及率
(≥90%;≥95%;100%)
六、健康人群(5条)
26、有效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 •
27、体育人口比例(≥60%;≥65%;≥70%)•
28、健康家庭比例(≥30%;≥40%;≥50%)•
29、建立村级“健康学校”,经常开展健康讲座,每年大于6次。•30、村民对生活现状满意率(≥70%;≥80%;≥90%)
健康村的备查资料
资料应该是用来反应或证明健康村建设过程,是健康村建设中所留下的痕迹。健康村的标准是按健康促进理念而设置的,随着健康村建设过程的不断推进,相关指标会不断提高。
备查资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一、核心指标
1、所谓核心指标,就是申报健康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至少在递交健康村申报材料时,相关调查、统计记录资料要齐全。
2、社会保障:养老金发放、基本医疗保障、贫困救助等福利制度健全,并有相关记录资料。
3、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统计表
4、村民健康行为形成率统计表,其中可以有吸 烟、科学饮食、锻炼可以作单项统计
5、具体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的记录资料。
二、组织管理
1、成立村建设健康村的领导小组(文件形式),领导小组成员的分工。
2、根据基线调查表结果,对照标准,找出一至二项急需解决的问题(健康促进项目)。
3、制定健康村建设的三五年规划以及实施方案,规划的目标要按评估标准来设定,近中期目标主要有是否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是否有环境、服务、条件方面的改变,如安全用水普及率、改厕率等,群众参与率、知识知晓率、行为改变率等,远期指标主要有各类发病率的下降,群众健康水平上升等)。同时确定一个健康促进的具体项目。
4、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三、健康服务和管理
1、社区服务站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有“六体一体”功能资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施及人员配制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
2、以家庭为单位,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建档和分析,统计常见慢性病的发病率。
3、医生在诊疗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对慢性病病人随访和行为干预资料。
4、村内大小食品加工及销售单位统计表
5、村办企业有劳动保护制度,开展防护知识培训、有毒有害职工的健康档案等资料齐全,有发放劳动防护用品的记录。
四、健康环境及设施
1、村民改水、改厕的统计表
2、公共厕所的位置、类别、管理,垃圾筒数量、设置、处理,人员管理
3、绿化面积及管理和“三清”工作相关资料齐全
4、健身设施、老年活动室设施
5、企业的三废处理(村企一览表)
6、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宣传标识、标牌等
五、健康社会
1、有三年来治安事件、集体性食物中毒相关统计表
2、有农药安全销售和使用的告村民书和发放记录。
3、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和孤寡老人照料的相关资料。
六、健康人群
1、村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统计
2、村民健康教育学校:管理人员、制度、设施、教师、课程安排、活动记录
3、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讲座、义诊、咨询、资料入户、知识竞赛、告村民书,等等
4、、健康家庭的评比:评比标准,总户数、参与活动户名单、荣获健康家庭称号名单。
七、效果评价
1、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统计表
2、村民健康行为形成率统计表,其中可以有吸烟、科学饮食、锻炼可以作单项统计
3、满意度调查统计资料。
八、重点项目(健康促进项目)
(一)健康促进项目计划书及实施方案
1、为什么要定这个项目(通过基线调查,征求群众意见,确定二至三个群众急需解决的健康问题,从问题的急需程度、成本与效益、可操作性等几个方面考虑,确定一至二个项目)
2、项目要达到的目标(近期及远期)
3、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化多少费用、用多少人力等
(二)项目实施过程的记录资料
(三)总结与评价资料:对照计划,通过调查与统计,总结出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哪此方面存在不足,今后如何改正?
第二篇: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
行业纳税评估指标
(试行)
第一部分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
一、税负对比分析法
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
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而税负对比分析法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税负背离行业税负进行有效监控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模型:
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税负对比分析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
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二、工业增加值评估
(一)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 其中: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纳税额增长率当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基期应纳税额当期工业增加值基期工业增加值100%
基期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评估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为 1,对弹性系数<1的,可根据造纸行业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确定一定区间作为预警值。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
工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
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业增加值
2.评估方法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三、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投入产出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以及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
(一)投入产出比模型: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应用中该模型的分析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行业或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及企业评估期原材料的耗用数量,测算出产品生产数量,与企业账面记载产品产量相比对,同时结合产品库存数量及销售单价等信息进行关联测算,并与企业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对比,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单位产品定耗模型的应用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是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单位换算,以免出现错误;(3)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等企业可利用该法关联分析收购发票开具的真实性。
四、能耗测算法
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
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适用税率(征收率)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此法就是根据生产耗用的电力、水、煤、气等能量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企业纳税疑点和线索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纳税人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电力、自来水发票复印件;或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3)在实际分析中,应选取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五、工时(工资)耗用法
工时耗用法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及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并与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工资耗用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的金额表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生产耗用的工时或者工资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或者关键生产环节工时(工资)标准应相对稳定,相关数据应易于收集和计算;(2)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时(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3)生产工时总量(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配比。
六、设备生产能力法
设备生产能力法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指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引进的设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验、认可的标准性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是指设备在实际运转时的生产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有一定出入。随着各个行业国标、强制性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的出台和完善,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设计生产能力。
设备生产能力法就是按照纳税人投入生产的单位设备生产能力,测算、分析纳税人的实际生产量,进而核实应税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造纸业、水泥制造业、微粉、发电等行业。该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通过设备生产能力、生产耗用的时间测算产品的生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涉税疑点和线索。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设备生产能力可从随机文件中得到。随机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等。产品说明书对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较为重要;(2)实地查看时要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3)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第三篇: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附件1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大于1的,应分析是否存在效益差、资不抵债的情况,有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及避税问题。
第四篇:抗生素评估指标[001]
富锦市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检查评估标准 标项指标内容 指标要求 检查方法 准扣分标准 目 分 1-1-1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 组,院长任组长,医务、药学、护理、医院感染、教育、无组织、无记录不得分;组成人员不符查阅文件、有关记录 10 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要求扣3分;缺一项管理制度扣2分 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1-1院长是抗菌药物 1-1-2医院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 团队,制定并落实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定期评查阅文件、有关记录和无组织不得分;监督、检查不到位扣3动第一责任人。建立健 10 估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指导临床资料 分;发现问题无整改措施扣2分 全院、科二级抗感染药 1 合理用药。物管理组织,各级管理组有一个科室缺评价小组扣5分;有一个组织职能明确,协作机1-1-3临床科室成立合理用药评价小组,负责本科室合理织抽查科室;查活动记录 10 科室评价小组无活动记录扣2分;对存制健全。用药的管理、指导工作。管在的问题整改效果不明显扣1分 理1-1-4抗菌药物收入占医院药品收入的比例比去年下降下降比例不足10%扣10分,不足10%,查阅资料 20 部10%。每少1个百分点再扣1分 分 1001-2-1实施方案有目标、有整治事项及具体的时间进度表 查阅资料 9 缺一项内容扣3分 分 1-2医院有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1-2-2抗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科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不得分;追究制度活动方案与管理措施 查阅资料 11 医师晋升、评先、评优重要指标。实行责任追究制。不落实扣3分 无培训、无记录不得分;少一类人员扣51-3积极有效地推进1-3-1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活动方案、管理制度、抗查阅相关培训制度及记 15 分;1人不知晓扣2分 专项整治活动开展 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知识的培训,并有培训、考核记录。录,抽考医护人员 — 1 —
1-4-1医院有抗生素管理奖惩规定,对合理应用的前十名无规定不得分;有规定未落实酌情扣1-4医院实施奖惩 查阅资料 15 给以奖励,不合理应用的前十名公布并处罚 5-10分 发现临床科室自行采购、调剂抗菌药物2-1-1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现场抽查当日门诊处方 6 的处方或医嘱,扣3分/例 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及住院病历 2-1 采购渠道符合要 求 发现临床科室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的抗2-1-2 临床科室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
现场考查 4 菌药物处方或医嘱,扣2分/例 物。
2-2-1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严格使用省药品集中采购中发现使用中标目录外的品种扣2分/种,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标目录内的品种(非公立医院除外),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10 非批准、公布通用名称抗菌药物,扣4 应目录》、现场考查 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分/种 2-2-2 是否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 2 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要求>60%以上品种在国家目录内,每下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仿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10 采应目录》、现场考查 降5%扣2分 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购管
2-2-3 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三级医院不得超过50种,二级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10 品种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理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 应目录》、现场考查 100 2-2 品种管理符合要 2-2-4 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分 10 品规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求 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 种 应目录》、现场考查 2-2-5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10 品规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应目录》、现场考查 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2-2-6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10 品规超过1个扣2分,扣完为止 应目录》、现场考查
2-2-7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品规超过1个扣1分,扣完为止 超过4个品规。应目录》、现场考查 查阅医疗机构《药品供 2-2-8 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5 品规超过1个扣1分,扣完为止 应目录》、现场考查 — 2 —
2-3-1 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现场检查备案表 10 无备案表扣10分;未及时更新扣5分 部门备案。考查《医疗机构抗菌药无相关制度不得分,无相关内容扣3分, 2-3 备案管理与临时2-3-2 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5 无会议记录扣2分 采购20分 内容、相关会议记录 2-3-3 建立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无相关程序扣5分,同一通用名抗菌药录的抗菌药物临时采购程序。特殊感染患者临时采购,须现场检查特殊需要临时 5 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超1次扣1分 按临时采购程序审批,同意后方可采购,同一通用名抗菌采购审批表 未审批同意采购的,一票否决 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3-1落实分级管理制3-1-1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无抗菌药物分级目录扣5分,每1人超 10 查阅资料 度 物的处方权限 权限扣2分 3-2-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抽查出院病历 10 比例超过60%扣5分,每超过5%扣1分 3-2-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查阅资料 10 比例超过20%扣5分,每超过10%扣1分 3-2临床应用指标 3 超过40DDD扣2分,每超过10DDD扣43-2-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查阅资料 10 临分 床3-2-4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不超过30% 查阅资料 20 比例超过30%扣10分,每超过5%扣2分 应用3-3-1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指征 查阅资料 10 发现一例无指征用药扣1分 1003-3-2手术预防用药于术前30-120分钟开始,24小时结分 3-3预防用药 查阅资料 10 一例不符扣2分 束 3-3-3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不超过30% 查阅资料 10 一例不符扣2分 未开展处方点评扣10分,开展但点评医3-4-1每月点评不少于25%的医生所开具的处方、医嘱,3-4处方点评 查阅资料并抽查处方 10 生数不足25%的每下降1%扣1分,处方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 点评量未达到50张/人的,每人扣1分 — 3 —
未建立信息平台的不得分,未正常运转
4-1-1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 查阅信息化平台 20 扣10分 4-1-2定期分析本单位及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4 4-1抗菌药物临床应查阅资料 15 未及时、定期分析评估扣15分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监用监测 4-1-3对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测未实施干预扣10分,干预措施不明显酌且频繁超适应证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不查阅资料 20 检情扣分5-15分 良反应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测4-2-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体查阅资料 15 比例小于30%扣5分,每下降1%扣1分 不少于30% 系4-2微生物标本采集 无合格率不得分,无合格分析酌情扣5建4-2-2有送检标本合格率分析 查阅资料 10 分 设1004-3-1定期对病原体分布、种类、药敏及院内感染情况进无汇总分析不得分,未向全院通报扣5查阅资料 10 分 行综合分析,并向全院通报 份 4-3耐药菌监测 4-3-2根据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查阅资料 10 无预警不得分,无措施扣5分 取不同应对措施 — 4 —
第五篇: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来源:评建办搜集整理
录入日期:2006-2-12
(本文由评建办搜集整理,主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评估委员会秘书处“评估问题答疑”、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在线答疑、陈德祺教授等专家评估讲座。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学校类别
原则上按校名,特殊情况下可按学生比例,由专家决定(陈德骐教授解释)。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能判定学校类别的,应以当年建校批文为准来判定是综合类、工科类、还是财经类学校。
2、学院规模
学院规模一般分为自然规模和折算规模,自然规模是指各类别及层次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相加所得的学生总人数。折算规模是按各类学生当量数计算的规模。
各类学生的当量数折算办法为:普通专科生为1,成人脱产班为1,函授生为0.2,夜大生0.5,一年以上非学历教育(含进修生、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为1,中专生为1。计算生师比、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3、学院规划
学院规划一般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校园发展规划。
4、教育观念
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5、学院的定位
是指在一定时期学院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学院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学院的位置。
6、教育思想
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7、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中心地位应该体现在:
①学校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②教学经费比重处于什么地位,有没有稳定来源;
③非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服务的程度;
④学校有哪些体现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执行如何;
⑤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落实得如何。
8、产学结合教育的界定
①干部、教师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②产学合作的有关组织和协议对合作内容的描述;
③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培训等服务状况与成果;
④企业干部、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研究、教学过程、学生就业等状况;
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有合作协议,而且还要有整套实际的教学及实训工作过程记载及对学生的评价。
9、生师比
生师比按不含评估学期的前一个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3)
学生数按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
教师数=专任教师+校内“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兼职教师+返聘教师。
这里的“兼职教师”包括主要观测点2.1.3特指的兼职教师、外校或社会兼课教师(临聘)。“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指任课的校、处领导及非教师编制的教学行政人员。系、部正副主任属专任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和返聘教师计入专任教师。
计算生师比时,兼任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双肩挑”、返聘教师)的折算人数:
兼任教师数=兼任教师总学时数÷240
(绿皮书P277之22)
(学时数按学年计算,一学期120学时折算1人;一学年240学时折算1人。实践教学1周=15学时。双肩挑人员也要折算,见绿皮书P249)
本校与外校联办学生在外校(联办校)学习,但招生指标,学籍,毕业证的颁发在本校的学生不计入学生总数,联办学校的师资,校舍,场地等办学资源也不计入相关项目。(绿皮书P276之12)
非专任教师按是否任教并规范管理、相对稳定计算,不是按学校外聘教师信息库计算。(绿皮书P277之27)
10、兼职教师
主要观测点2.1.3的兼职教师不是指学校内兼课的“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返聘教师以及外校的兼课教师,而是特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11、青年教师
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年龄计算截止到评估学期的前一学期末。
12、在读研究生
计算青年教师学历结构时,良好、合格标准可包含在读研究生、省教育厅人事处举办的高等学校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学制2年)结业或在读,优秀标准则必须是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者方可计入。
13、高级职称
一般指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良好、合格标准中,原中等专业学校批准改建高职6年内,原中专的高级讲师也可计入高级职称人数,改制超过6年的高级讲师不再计入。
14、专任教师
是指具有教师资格证、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和专门从事实践项目指导与实践训练指导的实验或专业技术人员。
评估强调教师在岗而不是在编,因此,计算专任教师时,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均可计入“专任教师”。
既从事行政工作又从事教学工作的具有高教教师资格证书的双肩挑人员可以作为专任教师,在进行统计和分类时这类双肩挑人员可同时出现在专任教师名册和行政人员名册中。(与第9点解释有矛盾)
“专任教师结构”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包含“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可计入专任教师,否则不计。(绿皮书P277之17)
专任教师的周学时≤12按不含评估当学期的上一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0、28)
相近专业的教师可以交叉使用,如某老师既是甲专业的教师,也可以是乙专业的教师,但分析专业教师状况时不能交叉统计。(邢永昌2006-3-3在教育部高教教学评估网的答疑)
15、教学和科研成果
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必须是在本校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是与所任课程有关的,专兼职教师有这样的成果都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0)
16、双师素质教师
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当有教师资格证书并符合上述所列条件。列为专任教师的企业专家不要求有教师资格证书。
“双师素质”由校领导组织校内专家作定性分析,专家组进校后也要作定性分析。
17、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应根据指导项目的技术含量区别对待。纯技术操作的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技师职称,至少是高级工技术等级的能工巧匠。其他实践指导教师则应具备所指导专业技术的中级以上职称。
“评估问题答疑”中的解释是:由学校规定,学校对实训指导教师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专家组进校后要作定性分析。
18、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必须是专任教师。(绿皮书P277之30)
19、教学行政用房
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不包括学生宿舍。教学行政用房、校舍的面积按建筑面积而不是实际面积计算。有时一个大楼内既有图书馆,又有计算机房,甚至行政办公室,这种综合性建筑可按各自占有的建筑面积计算。
20、建筑面积计算
学校租赁的其他单位的房舍,有长期合同且属自己独立使用的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6)
21、教学仪器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合格可含订有一年以上合同期的租赁的仪器设备),计算生均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生均仪器设备值,工科、农林院校,合格标准为≥4000元/生,优秀标准为≥5000元/生
22、教学设备利用率
教学设备利用率不作定量指标,作为定性指标考察,由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因为计算很复杂。但是若发现利用率太低或设备没有使用痕迹的专项,必要时就需计算。
23、图书馆藏册数
图书馆藏册数=纸质图书+折算后电子图书
总册数:理工农医类,合格为15万册,优秀为25万册。
生均册数:工科、农、林院校,合格为60册/生,综合院校,合格为80册/生。生均册数是指纸质图书,不含电子图书和电子光盘等折算。(有一种说法是生均册数包括电子图书,总册数不包括电子图书)
图书馆藏首先是生均册数要达到高职(专科)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合格”标准,其次是总册数要符合要求。
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书册数,开放时间达到有关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在蓝皮书的文件及图工委均有规定,可参见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绿皮书P277之32)
24、藏书量
藏书量以印本图书的“册”为当量,这些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并入藏为读者可以利用的。
其它载体类型文献的折算办法为:
期刊、报纸每一合订本算为1册;
缩微胶卷1卷为1册;
缩微平片10片为1册;
幻灯片每50片为1册;
视听资料(含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影碟等)每盘为1册;
光盘未注明册数的每片按1册计;
软盘每个软件包为1册;
电子图书按所订购的种(册)相应为1册;
电子期刊以每种的一个为1册;
未注明册数的数据库按1GB为200册计。
25、按专业要求藏书
藏书的分类方法,应由学校图书馆按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要求分类。
26、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指近三年事业费决算表中列支的:
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
图书资料购置费
教学业务费(含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
教学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
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
教学改革经费
课时补贴费
教学成果奖励(绿皮书P257)
教学交流活动经费(绿皮书P257)
校本教材编写(绿皮书P257)
等等
生均值按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分别计算。(绿皮书P257)
27、教学目标
也称为教学任务,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
28、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至少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实习大纲及指导书、教学日历等。“基本齐全”指文件的齐全率不低于95%。
29、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
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是指: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执行情况是否吻合;教学计划变动是否频繁;必须调整时是否有规范的申报和审批手续。
30、英语等级考试要求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均算。
31、累计通过率
是指(考试通过学生数/应届全部学生数)的比率。
32、专业剖析
由专家组抽取一个强项专业和弱项专业剖析,或称为主体专业和新建专业。但已经由上级立项或鉴定的改革试点、精品或示范性专业不再检查。一般不剖析尚无毕业生的专业(但也不一定)。对较弱或较新的专业主要查基本条件(专业论证、教学计划、设备、师资等方面)。
专家解释:专业剖析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来进行的。专业剖析不搞另一套打分,而是从纵向上来采集信息,与面上采集的信息结合起来作综合判断。2006年版广东省评估指南绿皮书提供了专业剖析要点和专业剖析指标体系,有些学院按这个体系准备专业剖析。
33、新办专业
是指毕业生超过一届不足三届的专业。
34、主体专业
是指代表学院水平的专业。
35、试点专业、教学成果的时限
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不必是在三年以内的。
36、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它们在实现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解释为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即是培养什么人)和基本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它(培养什么人和这样培养)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上分析,它规定了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从外延上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要素。如果说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那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就是实质性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凭借性要素。
37、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7个”是指两者加起来共7个。
38、学生期末考试卷
包括所有考试课程期末试卷和主干课程的考查试卷。邢永昌教授答疑:有些学校有一些课程(包括选修课)是采取考查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没有统一的试卷,有的采取的是小论文、学习小结等,学校也规定了各专业统一考试课程不得超过一定比例,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种情况下应实事求是对待,向专家组说清楚。
39、专业(专业基础)、基础、公共课的划分
许多学校的教改实践已打破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各校情况不一样,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例如专业课有的称为“技术课”、有的称为“专业技术课”、有的称为“职业课”,很难统一,因此,沿用“老三段”的称法,统一暂用“专业课”提法。各校自行归类,其内涵各专业应是明确的。
40、实践性教学
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41、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
是指每门课实际开出的实验、实训课的课时数与每门课按教学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验、实训课时数之比。
42、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包括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管理人员,系(院、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等。
4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
44、录取新生报到率计算
看两项指标:
1、报到人数÷招生计划数;
2、报到人数÷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数。
还要根据省内对报到率的统一解释,观察学校在省内所处位置。
45、毕业生就业率
包括签约率、上岗待签约率、自主创业率和升学、出国率。
46、近二、三年
评估时间所在学期不计入。
47、大多数
评估方案中提到的“大多数”,可按2/3左右来掌握。
48、对学校综合评价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
从学校获得的各种奖励、受到的各种表彰及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统计等方面来判断其在省内处于什么水平。(绿皮书P276之11)
49、特色
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
(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人才特色等;
(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
(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50、创新
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51.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不提供样卷(评估材料汇编蓝皮本供参考)。问卷调查应该在自然状态下随机取样。
52.“学生评教”原始材料的归档位置
多个指标中要求提供学生评教材料,该材料主要归档在质量控制材料中。
53.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分专业列出,标明实训项目和利用率,利用率按专业分学期统计,应统计一个学年的。学校应提供实训指导书。(绿皮书P276之38)
54.全校专业设置一览表
该表中“分年级学生数”是指目前在校的三个年级学生数,而不是专业开设以来各年级学生数。(绿皮书P238之41)
56.文科类专科学校的实验、实训如何考核?
按教学计划规定考核。(绿皮书P238之44)
57.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已体现在其他的一、二级指标中,这里指的是其他三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① “两课”教改及成效;
② 课内外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状况。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 五个学科的定位状况;
③ 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状况;
④ 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陈德祺教授)
58.职业能力考核
要注意三个问题:
(1)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相适应,即考取高级技能证书或其他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对有些专业还要有一个争取和等待的过程。因为还要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暂时可以考取中级技能证书,但必须争取尽早匹配。
(2)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3)通过率达到标准。
①通过率不是取证率。通过率按人算,不是按证算,1个学生取得几个证书,但只能算1人通过。
②通过率应在毕业班统计。
③通过率要与该省、市、自治区的最高、最低及平均通过率进行对比。
(陈德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