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6.1 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4.6.1 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4.6.1 克和千克的认识|人教课标版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
2、电脑,多媒体课件;
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第二篇:认识整时 人教课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设计
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
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在黑板上贴7时的钟面)
b.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
c.(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
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d.(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习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1234&&&2.巩固。
a.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0时、6时、2时。)
b.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5时、12时)。
c.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1时、11时)。
d.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e.四人一组,说几时,拨钟。
3.总结。
a.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b.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4.认识电子钟
a.嘟嘟现在改掉了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我们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吗?
b.(课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间)看,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c.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黑板上贴7:00)
d.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e.嘟嘟去哪儿了?(课件演示嘟嘟背着书包上学去)嘟嘟确实改正了缺点,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练习
1.练习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课件演示嘟嘟来到游乐场)
b.我们在游乐场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发钟面头饰,课件演示嘟嘟带着1时的头饰。)
c.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教师带学生唱找朋友)
d.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
e.问: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学们真聪明,去海洋馆看表演吧。(课件演示海狮顶球)
2.练习二:老爷爷出难题。
a.这儿是游乐场的聪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爷爷不让嘟嘟进去,他给嘟嘟出了道难题。
b.(课件演示:过一小时是几时)请大家举起小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3.老爷爷让我们进去看表演了。(课件演示动物表演:小狗做算术)
总结
1.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今天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开放题
1.(教师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6)这是几时?少了根针,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2.(教师在1和2间贴上时针)现在是几时?我们下节课再来和嘟嘟一起认识它。
<<<1234&&&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面与认识整时两大部分。
一、课的结构与教学流程。
二、设计思路。
认识整时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另外,在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睡懒觉、上学迟到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
三、各部分的设计说明。
导入部分:抓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看动画,听故事,创设情境。
2.小猪嘟嘟还在睡觉,他的桌上放着什么&&引出闹钟。
3.我们一起来看看嘟嘟的小闹钟出示钟面。
新授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两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对正确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围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1234&&&新授二:故事继续发展,学习逐渐深入,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在兴趣的激发下,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口说、眼看、脑想。
1.&&嘟嘟的闹钟响了很久,我们看看是几时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引出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2.长长的分针指向几?短短的时针指向几?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3.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共同小结,知识点以儿歌形式出现,易记易懂。
4.告诉嘟嘟都几时了,他要迟到了(课件动画演示起床、上学、8时进入校园、迟到、老师批评)他到校都几时啦?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8时的认识及时巩固了新知。
5.通过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学生说,学生拨钟几个环节巩固新知。
6.去看看嘟嘟今天迟到了吗?在情境中学习电子钟。
练习部分:找朋友老爷爷出难题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
专家评析
整个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童话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活动氛围。很好地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采用童话故事的情节,以小猪嘟嘟一天的生活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将做钟面、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
时间和刻度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这节课在情境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早晨睡懒觉7时起床而迟到,8时到校,老师批评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即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1234&&&
第三篇:人教课标1-5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新课程必修1—5文言知识点辑录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介宾后置)2.晋军函陵(军:名动,军)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4.是寡人之过也(句式)
5.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已经)6.焉用亡郑以陪临?(焉:何,为什么。)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8.邻之厚,君之薄也(句式)9.行李:出使的人10.共其困乏(共:通供)1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前)1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13.秦伯说(说:通悦)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夫:那,这)15.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16.吾其还也(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17.亦去之(去:离开)荆轲刺秦王
1.秦将王翦破赵(破:打败,攻克)2.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得:能够)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4.诚能得樊将军首(诚:如果)5.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才。有以:有---的办法)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处境艰难)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9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10.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可以用来)1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
12.荆轲有所待(所+动词≒名词性结构。所等待的人)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顷之;不久。迟:意动,认为---迟缓)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的原因)1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后。知其事之宾客)16.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17.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意动。认为---奇怪)18.群臣侍殿上者(定后)19.事所以不成者(所以:---的原因)鸿门宴
1.沛公军霸上(军:名动,驻军)2.珍宝尽有之(有:占有)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的)4.素善留侯张良(素:平时。善:交好,友善)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动词)6.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
7.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故:交情)8.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
9.孰与君少长(孰与:和„比较,哪一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0.要项伯(要---邀)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的原因。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指以外的变故)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全,都。倍---背)13.蚤---早14.不如因善遇之(因:趁着。遇:对待)
15.若入前为寿(若:你)16.若属皆且为所虏(且:将要,快要。被动)
17.客何为者?(宾前)18.臣死且不避(且:尚且,还)19.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须臾:片刻,一会儿。如:往,到。因:趁机)
20.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句末语气词,常在疑问句末)
21.大王来何操?(大王操何来?宾前)22.会其怒,不敢献(会:正赶上,适逢)23.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去:距离)
2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duó 估计)25.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安:哪里。宾前)2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句式)
二册
兰亭集序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咸:全,都。)2.是日也,天朗气清(是:这)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所以:用来„
信:实在)4.夫人之相与(相与:相处,相交往)5.曾不知老之将至(曾不:连„都不„)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斯:这)
赤壁赋
1.举酒属客(属:zhǔ嘱)2.凌万顷之茫然(定后。凌茫然之万顷。)◆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乎:---的样子)3.客有吹洞箫者(定后。有吹洞箫之客)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而今安在哉(宾前)◆知不可乎骤得(乎:句中舒缓语气)
5.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不能:连„都不能)◆苟非吾
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苟:假如。虽:即使)7.相与枕藉乎舟中(相与:
互相。乎:于)
游褒禅山记
1.卒葬之(卒:死)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独:只,仅)
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些。)
4.不出,火且尽(且:将要)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自己。夫:这)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如“吉人自有天相”)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语气词,表反问,难道)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的原因)
三册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凶: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3.弃甲曳兵而走,或百
步而后止(走:跑。或:有的人)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只是,只不过„罢了是:这)5.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后置)6.未之有也(未有
之也.宾语前置)7.非我也,岁也(判断)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和„有
什么区别呢)
劝学
1.虽有槁暴(虽:即使.有--又)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乎:于 知—智)3.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如狐假虎威)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水:名动)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后:利的爪牙,强的筋骨)6.用心一也(用:因为)
过秦论
1.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如“因循守旧”)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爱:吝惜以:用来致:招纳)3.追亡逐北(北:败北,溃败的军队)4.因利乘便(因:趁着,凭借)◆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云,景:名状 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5.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动 使
---退却)◆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动)◆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
下之民(弱:使动)◆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因:凭借)6.率疲敝之卒,将
数百之众(将:率领)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表停顿。所以:用来„受---授)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代词,那,那些)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一乎:于。二乎:比)4.吾从而师之(师:意动)5.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次乎(之所以=所以:„的原因。其:语气词,表推测,大概)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把宾提前)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相:
互相。耻:意动)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10.弟子不必不如师(不
必:不一定)11.不拘于时(被动)
四册
苏武传
1. 稍迁至栘中厩监(稍:渐渐。迁:升迁)2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数:
shuó屡次,多次)3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辈:人)
4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行háng:辈)5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
动)6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后:留在汉之匈奴使)7 厚赂单于(赂:赠
送礼物)8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财物)9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阴:暗地里。相与:一起,互相)10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
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会:正好,恰好。素:向来,一直。候:拜访)
11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幸:希望。蒙:蒙受,得到)12其一人夜
亡(其:其中的。亡:逃掉)13虞常生得(被动)14张胜闻之,恐前语
发,以状语武(发:暴露,揭露。以:把。状:情况)15虞常果引张胜(引:
招供)1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以何复加,宾前。降:使动)
17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壮:意动。候问:问候。收
系:逮捕监禁)18欲因此时降武(因:趁。降:使动)19汉使张胜谋杀
单于近臣,当死(当:判处)20幸蒙大恩,马畜弥山幸:幸而。弥:满)
21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通过。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畔---叛;于蛮夷为降虏,状后。
何以见汝为?宾前。为:语气助词)2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24若知
我不降明(若:你)25白单于(白:告诉,禀告)26绝不饮食。天雨雪
(饮食,yìn sì 给吃,给喝。雨:yù 动词,下)27明年(第二年)28因
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厚:一向关系好)29信义安所见乎(宾
前,信义见安?见---现)30劾大不敬(被动)3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无。被动)3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前,为谁乎?)3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34 虽蒙斧钺汤蠖,诚甘乐之(虽:即使。诚:的确。甘乐:意动)35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36武留匈奴
凡十九岁(凡:总共。岁:年)张衡传
1衡少善属文(属:zhǔ 连缀,写)2虽才高于世(于:比)3举孝廉不行,连
辟公府不就(被动。不行:没有去。辟:征召)4作《二京赋》,因以讽谏(讽谏:
讽喻规劝)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奇:意动。累:lěi 多次)6安帝
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雅:素常)7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后,以:用)8伺者因此觉知(因:凭。此:这)9验之以事(状后,以事验之)
10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宾前)11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出:离开
朝廷)12衡下车(下车:官吏初到任)13阴知奸党名姓(阴:暗中)
14上书乞骸骨(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3.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送给;用)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5.王问:“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宾前)◆而君幸于赵王(被动)6.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怎么办)◆璧有瑕,请指示王(请;请允许我。指:指出。
示:给---看)7.相如因持璧却立(后退)8.礼节甚倨(傲慢)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道歉;坚决)1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估计;只不
过;假装)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诚:实在。被动)12.间至赵矣(小
路,从小路)◆大王遣一介之使(介:个)13.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对待)
◆毕礼而归之(归:使动)1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表并列)15.鼓瑟(弹
奏)16.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互相)17.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趁
机)18.秦王竟酒(完结)19.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且相如素贱
人(素:向来,本来)2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的原因;离开;只是)21.且庸人尚羞之(就是,即使;尚且;以之为羞)2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2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2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代自己)
五册
归去来兮辞
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2.奚惆怅而独悲(奚:为什么。)
3.载欣载奔(一边„一边„)4.三径就荒(就:接近,近于。如:金就砺则利)5.复驾言兮焉求(求焉:宾前 焉:什么)6.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乐:意动)7.曷不委心任去留(曷:为什么,怎么)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前,欲之何。之:动词)9.乐夫天命复奚疑?(奚疑:疑奚。宾前)
滕王阁序
1.十旬休假(官员十天休息一天,称休沐)2.闾阎(里巷的门---房屋---
平民)3.命途多舛(舛chuǎn:不顺,艰难)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益:更。宁:哪)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处境艰难,困厄)
6.一介书生(介:个)
逍遥游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表选择。是---,还是---)
2.置杯焉则胶(焉:兼词,于此,在这里。胶:粘着地)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前,莫夭阏之者)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表反问,哪里用得着„?之:动词,往,到)5.适莽苍者(适:往,到)6.之二虫又何知?(之:代词,此,这)7.奚以知其然也(宾前。以奚知其然也? 奚:什么,哪里。)8.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特:独)9.斥鶠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彼:它。且:将要。奚:什么,哪里。适:往,去。奚适---宾前=适奚)10.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加:更加。劝:勉,努力)11.彼且恶乎待哉?(宾前,彼且待恶乎哉?待:凭借,依靠。恶:何,什么)陈情表
1.臣以险衅(以:因为)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鲜xiǎn:少,无)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考察推举。孝廉:孝顺方正的人)
4.举臣秀才(举:推举,举荐)5.拜臣郎中,除臣冼马(拜,除:授予官职)6.臣具以表闻(具:详尽)7.刘病日笃(笃:甚,程度深)
8.不矜名节(矜:自夸)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无法„)
10.非独蜀之人士(独:只,仅)
第四篇:可能性人教课标版 数学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事情是确定的,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1、每组2个口袋,1个装6个红球,1个装3个绿的和3个蓝的。
2、每组一个小正方体,写上1、1、2、2、3、33、4张不同图案的A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游戏探知
第五篇:认识千克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莲沁小学:郑灿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出比较方法
1.任意选一位学生,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相比,你想说些什么呢?(高——矮、大——小、男——女、轻——重、胖——瘦、白——黑)2.老师重,学生轻。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物品的轻重。瞧,今天老师带来了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腰果。
3.师:猜一猜,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袋食品究竟哪袋重,哪袋轻呢?
4.师:找到办法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 5.(生交流)还有别的方法吗?
6.如果要知道这袋红枣到底有多重呢?就要请谁来帮忙了呢?“秤”是最好的帮手。
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你见过秤吗?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过了哪些秤?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让我们一起欣赏。
3.刚才我们欣赏的那些秤,都是一些常见的秤,都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比如有些卖菜的阿姨经常就使用这种秤: 台秤。
三、认识千克
1.了解台秤,初识千克。
(1)(定格放大)仔细观察台秤,你都看到了什么?
(2)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它是用来放要称的物品的,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为了让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它放大再放大,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数,一根指针,字母kg)
(3)在称物品时,如果红色指针指着1,你知道表示重多少吗?(1千克)你们听说过千克了吗?了解千克的有关知识吗?
(4)称一般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kg是千克的符号。(板书: 千克、kg)(闭上眼睛,再记忆一遍)
(5)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指到几就是几千克。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6)你会用这种秤称物品吗?(用秤称一筒挂面)
行,那你来露一手,称给大家看一看。不过老师有个小小要求,边称边说。你怎么知道是1千克重呢?
2.操作体验,认识千克。(1)活动一:掂一掂
①这两袋食盐重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
②两袋食盐就重1千克。想不想自己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呢?先把两袋食盐放在一起。
③下面根据老师的要求来掂一掂。左手掂一掂。放下。右手掂一掂。
闭上眼睛,再掂一掂。用心好好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④师:1千克有多重呢?1千克就有小朋友掂的这两包盐这么重。下面像刚才那样再来掂一掂这一大袋味精。它也重1千克。
(2)活动二:称一称。
①想不想自己动手称一称。我选两组的小朋友来称一称。一个人负责称,一个人负责数个数。其余同学观察指针的变化。称什么呢?
②称果冻(个数一样)。称一称1千克的果冻有多少个?生汇报,师板书个数。
③那1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生汇报,师板书个数。④师:咦,同样都称的是1千克的苹果,一组称的是3个,另一组称的却是4个。
⑤学生交流想法。
⑥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就不一样。单个物品重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少;单个物品轻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多。
3.活动三:称鸡蛋。
①(拿出鸡蛋)这是什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②师:到底有多少个?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③老师这儿有这样的一袋鸡蛋,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称一称、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注意要小心轻放!
④汇报。
⑤师小结:一般像这样大小的鸡蛋,1千克大约有15个或16个。如果小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可能是17,甚至有18个。如果是大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也许只有15个或14个。
(4)活动四:估一估,称几千克。
①刚才我们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受了1千克有多重,那你现在来拎一拎这袋果冻是不是也重1千克呢?
②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噢,原来这袋大米重2千克。2千克有多重呢?谁想来掂一掂?
③其实小朋友桌上就有2千克的物品,你们发现了吗?两袋食盐加一袋味
精。
④自己掂一掂。
过渡: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解决一些关于千克的数学问题。
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蔬菜区”。
首先来到“蔬菜区”。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1)白菜:这是一颗大白菜,你知道它重几千克吗?你怎么知道它重2千克?
(2)芹菜:这幅图可要看仔细了,与刚才的有些不一样。(3)南瓜。
(4)冬瓜。你怎么知道它是重8千克呢?其实用这种秤来称物品,很简单,一眼就知道它重几千克了。
2.“水果区”
(1)看,老师还带来了西瓜。请你来说一说西瓜大约重几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理解“净含量”。
(1)老师还带来了一袋盐水鸭。咦,你怎么知道它重1千克呢?
有谁知道“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吗?它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小结:“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大米和4袋大米。4.理解“载重量”。
(1)乘过电梯吗?一般电梯上都有类似“载重量”这样的标志: 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最大重量。
(2)载重5000千克就是指最多只能运5000千克的货物,不能超过5000千克。如果这辆大卡车载的货物超出了5000千克,那就属于超载了。超载是很危险的,我们今天认识了千克就可以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载了。看来数学知识还真有用呢。
五、拓展知识
1.体重:感受几十千克。
(1)我们已经知道1千克有多重,感受到几千克有多重。那你的体重是多少?
(2)那么20千克有多重呢?30千克有多重呢?想不想感受一下?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3)在玩游戏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每个小朋友的体重先不要告诉你的同桌,这可是个小秘密。
①互相抱一抱;②估一估对方的体重;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4)游戏完了,请一组汇报。
(5)现在都知道你的同桌有多重了吧。下面再次互相抱一抱,体会你的同桌的体重。
2.举重:感受几百千克。
说到体重,我还想起了与重量有关的体育竞赛项目: 举重。这是奥运会冠军陈艳青,她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举起了138千克,以总成绩244公斤获得了金牌。小朋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小朋友30千克,那么陈艳青就相当于举起了四、五个小朋友这么重的物体。感觉怎么样?
3.你知道吗?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了解有关“千克”的知识。比如:假期出去旅游,乘飞机或乘火车时就得了解这些小知识,请看。
(2)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六、实践大行动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后请小朋友: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