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忧保—预防失业 稳定就业
《关于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发布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对于有效帮助广大职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全面发挥失业保险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正值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的关键阶段。《通知》的发布,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提出的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职工提升技能的政策的实际举措,对于全面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布《通知》的背景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对职工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广大职工通过学习培训尽快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以便适应生产经营和市场变化的需要。设立技能提升补贴,能够有效调动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他们努力学习技能,提升技能水平,进而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需要。
2.减少失业、稳定就业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主要表现在部分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不能满足技术升级、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而造成了下岗失业现象。使用失业保险基金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是聚焦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就业中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政策的落地实施,有利于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稳定就业基本盘。
3.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通知》对于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作出的明确具体的规定,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落实国务院国发28号文件的实际行动。《通知》的发布,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参加失业保险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使更多的劳动者受益,也有利于运用大数法则使失业保险这个社会稳定器更加稳固。与此同时,《通知》的发布,进一步增强了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更加有利于全面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作用。
《通知》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规定了技能提升补贴的申领条件。《通知》规定,要得到技能提升补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依法参加失业保险,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36个月(含36个月)以上;二是自2017年1月1日起取得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部分规定了审核程序
1.职工在证书核发之日起12个月内,到本人参保地经办机构,申领技能提升补贴;
2.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证书联网查询、与失业保险参保信息比对等方式进行审核;
3.审核通过后,直接将补贴资金发放至申请人的个人银行账户或社保卡。
4.补贴的申请、审核的具体程序和操作办法,由省级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本着方便、快捷、安全、审慎的原则制定,并主动向社会公开。
第三部分规定了补贴标准
1.补贴标准由省级人社、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收费标准等因素综合确定,并适时调整。
2.补贴标准应根据取得等级证书有所区别。取得初级(五级)证书的,补贴一般不超过1000元,中级(四级)一般不超过1500元,高级(三级)一般不超过2000元。
3.各省(区市)可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研究制定本地区紧缺急需的职业(工种)目录。补贴标准可向紧缺急需职业(工种)倾斜。
4.同一职业(工种)同一级别只能申请并享受一次补贴。
第四部分规定了资金使用。文件规定:
1.在失业保险基金科目中设立技能提升补贴科目,所需资金从该科目中列支;
2.各省(区市)要将补贴支出纳入失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规范运作,保证资金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等
第五部分提出了工作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提高审核效率;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四是加大宣传力度。
《通知》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通知》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增强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是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方向。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从保障基本生活向提高职业技能扩展、受益人群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向参保职工扩展,是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通知》关于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职工提升职业技能的规定,完全符合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思路和方向,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对于引导失业保险基金用于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通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如何使广大职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治理失业、促进就业的重点和难点。缺乏技能是部分劳动者就业或再就业的短板。《通知》聚焦重点难点问题,针对短板,规定了职工提升技能补贴的具体政策。这项政策接地气、有力度,对于激发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对于从源头上减少失业,稳定就业非常重要。
第三,《通知》具有便捷的可操作性。《通知》规定的政策对象明确具体;《通知》要求,制定审核程序应遵循方便、快捷、安全、审慎、公开的原则;《通知》规定的补贴标准既兼顾到地区的差别,也提出了初中高级证书补贴需要掌握的不同限额;《通知》还规定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具体支出科目。这些明确具体的规定,便于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操作办法,有利于政策尽快落地和贯彻实施。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失业保险工作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维护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预防失业、促进就业。2014年,为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激励企业承担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76号),规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实施兼并重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等企业稳定就业岗位。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将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的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所有企业。随着政策在各地的贯彻落实,失业保险基金有效用于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发挥了稳定就业岗位的积极作用。2016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961亿元,其中,防失业、促就业支出545.8亿元,占56.8%。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明显增强。
降低费率、援企稳岗。2015年起,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与援企稳岗政策同步实施,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助力企业稳定岗位,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在2015年降低费率的基础上,2016年5月再次降低费率。截止去年9月,已有22个省份失业保险费率降至1.5%,10个省份降至1%。加上2015年降费,两年共减轻企业负担900亿元。2017年起,费率为1.5%的省份再次降低费率至1%,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与此同时,为帮助去产能企业安置好职工,从源头上稳定就业,2016年,发放稳岗补贴259亿元,增长104%,惠及企业46万户,涉及职工4832万人,增长179%。
坚持扩面、改善待遇。各级人社部门始终坚持失业保险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扩大覆盖面,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基金收入稳步增加,失业保险制度的基础更加巩固。2016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089万人,同比增加762万人,增长4.4%;累计484万名失业人员领到了失业保险金,同比增加3.6万人;失业人员月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1051.4元,比上年末增加91.1元,增长9.5%。失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享受待遇人数的增加以及待遇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劳动者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失业风险,也使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提升技能、积极治本。《通知》对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职工提升技能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人社部安排失业保险基金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适应产业升级和岗位技能要求,进而预防失业、稳定就业,是积极主动地治理失业、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帮助职工提升技能是从源头上减少因技能素质不足而下岗失业的根本性措施,也有利于减少和降低由于下岗失业给职工及其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工提升技能,而不是等到职工失业以后再进行救济,是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化风险为机遇的好政策;同时,也是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无忧保—广东省大力推进工伤预防体系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加强工伤预防体系建设,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2012年至2014年,广东省提取使用工伤预防费10118万元、9395万元、7805万元,有力支持了工伤预防工作的开展。
“我们对工伤预防费实行预算管理,提取的费用由社保经办机构会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提出下用款支出计划,报同级人社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纳入人大预算管理,发生支出时据实列支。同时,我们加强了费用结算支付管理。” 日前,谈到工伤预防体系建设,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左孟新如数家珍。
建立费率浮动机制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为了做好工伤预防工作,广东省人社厅指导各地制定了 《工伤保险费率浮动管理办法》,并且根据工伤保险费收支率、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定期调整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推动工伤预防重心下移到企业。
深圳市对于工伤保险费收支率低于30%则分档降低缴费费率,高于100%的单位再根据工伤发生率(以2.0‰为基准)分档提高缴费费率; 对于应下浮或执行基准费率单位发生因工死亡的,按行业基准费率上浮一档执行; 对于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的单位,下浮一档执行。
针对行业工伤风险情况,广东省人社厅开展了工伤预防项目研究,掌握工伤发生规律,理清工伤风险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为开展工伤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东莞市邀请专家团队研究制定了 《五金模具行业工伤预防标准》,目前正在5家企业推广。
中山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了五金行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了用人单位工伤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的能力。
广东省还建立了工伤预防费绩效评估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首先,优化项目评估流程。用款单位撰写绩效自评报告上报人社部门进行总体评价,通过绩效评价,改进、调整和优化工伤预防经费支出方向和结构。
其次,量化项目评估指标。他们实行三层级指标设置,科学规划全年项目工作落实情况,对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最后,强化项目监督管理。工伤保险职能部门每月对资金投放、预拨、使用进行检查; 财务和基金管理部门每年年底检查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提高工伤预防技能
近年来,广东省人社厅通过“社保部门出资、多部门联合、专业机构提供培训服务” 的方式,开展工伤预防培训教育,突出在4个“注重”上。
注重部门联动。他们发挥人社部门的经费优势,安监部门行政执法的职能优势,卫计和住建部门的管理优势,多部门联动,对参保企业进行培训,形成合力,提升了培训效能。
注重方式方法。他们针对培训内容和对象,采用讲授法、实操演练法、案例研讨法、宣传娱乐法等进行培训。
注重重点推动。他们以高危行业、高危岗位、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为培训重点,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回头看活动检验培训效果,使受训企业的工伤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注重互动参与。广州、东莞、佛山等市开展了职业健康持续改善计划培训项目,以高风险行业参保单位为对象,运用双向互动模式,鼓励生产一线职工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提出改善工作环境建议,协助企业建立内部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增强了职工劳动保护意识,改善了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减少了工伤事故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省为职业健康培训项目投入了745万元,对340家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危害因素较高的参保企业的近6万名职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 广东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处长李辉介绍说。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构建齐抓共管格局
做好工伤预防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为此,广东省人社厅建立了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参保企业积极性。
他们与安监部门对参保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考评,对工作好、工伤事故发生率低的企业给予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支持用人单位的工伤预防项目经费,激发了参保企业的积极性。比如,深圳市从2006年起,社保局与安监局联合举办 “工伤预防先进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召开工伤预防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并在主流媒体上对数十家先进企业事迹连续报道。
广东省各级工伤保险部门与安监、职业卫生、住建等部门,在工伤预防宣传培训、信息共享、监督检查等方面开展合作。省人社厅与住建厅、地税局、安监局举办培训班,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政策培训。
广州市人社局与安监局联合制定了 《关于联合开展工伤预防及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检测工作的通知》,共同开展工伤预防工作,加强高危行业和事故多发企业的检查和监管。
珠海市人社局、安监局、总工会等部门成立工伤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部署全市工伤预防工作。
东莞市社保局与安监局成立了工伤事故预防工作小组,社保部门接到重大工伤事故的报案后,及时通知安监、卫生部门,要求参保单位明确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另外,广东省人社厅还建立了职业危害防控机制,促进早期发现预防,他们把噪音、粉尘、有毒有害等职业病危害企业列为工伤预防的监控重点领域。
自2010年以来,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顺德等市,通过基金补助参保职工职业健康体检与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等方式,对部分企业劳动作业环境提出整改建议,协助企业建立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职业健康检查与有害因素检测数据库,在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职业病的 “三级预防” 机制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累计投入工伤预防经费6600万元、补助职业健康体检33.67万人次,从源头上抓职业病防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三篇:就业失业登记证
申报材料:
1、求职者的户口本;
2、求职者的身份证;
3、求职者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一张;
4、求职者的毕业证及相关证件。
办理程序:
1、需要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乡劳动力,应持证件到办证所在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求职登记;
(1)填写《求职登记表》,要如实填写本人的年龄、学历、职称、职业资格、专业特长、健康状况等基本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证件和证明;
(2)工作人员详细核定求职登记情况和验查各种证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3)初高中毕业生,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参加所在地就业前培训,培训合格后由市就业培训中心注册盖章;
(4)市内各区所办的《就业失业登记证》,需到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审核盖章并加盖照片骑缝钢印。
(5)各县(市)所办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由县(市)劳动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机构直接办理。
2、本市内各辖区的求职者应在本人户口所在区的劳动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机构办理;
3、本市各县(市)的劳动者在本县(市)求职就业的,在本县(市)劳动就业服务的职业介绍机构办理;
4、本市用人单位集体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
5、本市各县(区)和外地劳动者,在本市范围内求职就业的,在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办理。办公地址:中国石家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槐安西路48号。联系电话:89631829
1、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0周岁),有劳动能力,进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劳动者和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初次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时向户籍所在地县级劳动就业服务局申领。
具有石家庄市常住户口的2011年及以后择业期内无就业经历的普通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使用和管理,按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方案》的通知”(石办字[2011]48号)规定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程序办理。
2、劳动者在申领时,应如实提供本人相关信息和证明材料:
(1)本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
(2)户口簿(居住证明)。
(3)本人近期二寸免冠照片2张。
(4)本人毕业证书复印件1份。
(5)《〈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登记表》1份。
(6)具有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务的,提供国家认可的相关证书。
(7)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8)进行就业登记的,提供本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本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街道社区证明等资料。
进行失业登记的,提供本人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或注销营业证明、或无工作证明等。
3、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审查核实提交的个人资料,确定就业、失业状态。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可委托街道(乡镇)或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或工作站对申领人员状况进行初审。
4、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将个人资料录入河北省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打印制证,加盖发证部门印章和钢印后发放。
5、符合发放范围且资料齐全的,10个工作日内办结。
6、《就业失业登记证》遗失或损毁的,由本人在市级以上报纸声明。凭登报声明和有效身份证明(处于实现就业状态的还需提供就业单位证明)申请补发。
7、登记失业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和户口本、《就业失业登记证》和相关材料到户籍地劳动就业服务局办理审验手续。审验时间为发证时间的对应月份。劳动就业服务局也可委托街道(乡镇)或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或工作站进行。未经审验的,注销失业登记。
第四篇:就业和失业登记
就业和失业登记办事指南
一、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办理机构
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可以具体经办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
二、《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重要性
《就业失业登记证》是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登记的载体,是记载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合法凭证,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一)劳动者申报就业登记
劳动者就业后10日内进行就业登记。应由本人如实填写《就业登记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常住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理就业登记。
(二)劳动者申报失业登记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需求、处于无业状态的本县城镇户籍常住人员可以到户籍所在地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进行失业登记。进城务工人员、县外人员在我县城镇有常住地且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符合条件的可到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进行失业登记。
(三)特别强调
1.用人单位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劳动者办理参加或停止缴纳社会保险手续时,应先办理用(退)工备案;
2、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后未及时进行就业登记的,不得享受各项就业扶持优惠政策。
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使用
1、就业援助对象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及其“就业援助卡”中标注的内容申请享受相关就业援助政策;
2、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个体经营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标注“个体经
营税收政策”)申请享受个体经营税收优惠政策;
3、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凭所招用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证》(标注“企业吸纳税
收政策”)申请享受企业吸纳税收优惠政策。
四、新旧证的衔接工作
1.对持原《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和《职工失业证》目前正在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劳动者,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后不改变正在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审批期限。
2.劳动者可正常进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申请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接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第五篇:就业失业登记表
《就业失业登记证》申领表
说明:登记失业类型:
1、从学校毕业或肄业;
2、从用人单位失业;
3、个体业主停止经营;
4、失地、失林劳动者;
5、退役且未纳入统一安置;
6、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教;
7、其他人员:①进城务工人员(含非本省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后失业的;②其他失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