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现代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大连现代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一)物流结点是物流集散和提供多种物流服务的物理空间,是物流实现过程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根据大连物流总量和结构分布,根据现有各种物流结点功能状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规模、适当超前的原则,确定大连市物流结点的地理位置、规模和功能。
(一)大连市物流结点的三级结构
布局的基本模式:“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结点”三层结点模式。不同层次的物流结点,对应的物流服务功能不同,高层结点对于低层结点的服务范围和内容有“包含”或者“次序”关系,因此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直达物流配送结点之间要有机衔接、合理分工。
一级结点——主要服务于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的大型的、多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二级结点——以区域物流、专业物流和分拨业务为主的专业物流中心。三级结点——主要承担城乡直达配送的各类配送站点。
除了大连市区的三级物流结点外,在大连市外以及国外建立远程物流结点。主要在集装箱、粮食、石油、水产品等货源地或消费地建立物流基地。
(二)一级结点——综合物流园区的布局与规划
根据大连市物流结点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需要,将一级物流结点划分为三种类型:着手规划建设大孤山半岛国际物流园区和甘井子陆港综合物流园区;调整完善大连港老港区市域物流园区;远期待开发羊头洼综合物流园区、金州铁路编组站物流园区。
1.开发区大孤山半岛国际物流园区
(1)空间建设模式:将整个大孤山半岛辟建为国际物流园区。形成以大窑湾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心,以大连新港物流区、北良港物流区、保税区物流区和双D港物流区为一体的环岛带状物流园区。
园区规划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大窑湾国际物流园区4.85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确定的物流区),新港物流区1平方公里,北良港物流区1.2平方公里,保税区物流区5平方公里,双D港物流区1平方公里,开发区城市配送物流区0.5平方公里。
(2)主要物流货种:集装箱、汽车、油品、粮食、矿石、机电产品等。
(3)主要功能:存储、分拣包装、展示、交易、信息浏览与交换、结算、中转运输、保税和商务服务等功能。加速这一区域的港区(保税区)一体化进程,争取将这一区域建设成自由港区或自由贸易区。
(4)发展目标:2005年,实现物流业务量5000万吨,物流业务总收入20亿元;2010年9000万吨,物流业务总收入35亿元。
(5)开发建设模式:大孤山半岛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管理由开发区统一负责,具体开发建设由多元投资的开发企业完成。在开发建设中,近期重点抓好大窑湾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完善功能,使其成为综合物流园区的示范区和多功能服务区。北良港物流区、新港物流区根据现有基础适时推进,其他区域作为远期开发的后备物流区,根据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滚动发展,逐步向其他区域延伸。要抓紧做好这一区域的控制性规划,为将来物流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2.甘井子陆港综合物流园区
(1)空间布局模式:在沈大高速公路后盐出口的两侧,建立甘井子陆港物流中心区。根据需要和可能向南关岭、周水子、革镇堡现有仓储区拓展,形成以后盐物流区为中心,其他物流区功能分工合理的物流集中区。
(2)物流园区的主要物流种类:汽车及零配件、机电产品、建筑材料:木材、钢材、水泥、陶瓷、石料等、农副产品、大件日用消费品。
(3)主要功能:以区域物流和生产资料物流为主,主要承担山东以南与东北经济区的物流和为企业生产提供的生产资料物流。后盐物流中心是陆港物流园区的核心功能区,重点建设和强化其展示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交易功能、结算功能等。而在其他物流区主要是存储、分拣包装和配送功能。(4)发展目标:全区2005年,实现物流进出总量1000万吨,物流业务总收入3亿元。
(5)建设规模:后盐物流区是甘井子陆港的核心区,控制性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起步期规划面积0.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和完善物流业务综合服务功能和面向整个陆港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根据物流业务发展的需要,可逐步向西部或金州、开发区方向延伸。3.大连港老港区市域物流园区
(1)空间建设模式:以大港区、黑嘴子港、香炉礁港为依托,以大连火车东站西站、双兴商品城、黑嘴子水产批发市场、香炉礁装饰材料市场、香炉礁旧物市场为一体,形成以内贸集装箱和城市配送物流为主的临港物流园区。(2)主要物流种类:以城市居民生活消费资料物流为主,其次为杂货、客滚、粮食、部分生产资料、成品油等。主要货种有:内贸集装箱;蔬菜、水果;生活日用品、小商品、小家电;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办公用品;烟、酒、糖、茶、饮料;服装鞋帽、装饰品等。
(3)主要功能:主要服务于城市生产、经营和消费物流,主要功能是交易、分拣、配送和信息服务。
(4)建设规模:这一区域基础较好,不需要新开发土地,主要是对现有功能的调整和资源整合,对有些重点功能区和重要设施进行改造,加快提升其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功能。
(5)发展目标:2005出入园区物流总量5000万吨,商品交易额100亿元,物流业务总收入10亿元;2010年出入园区物流总量8000万吨,商品交易额150亿元,物流业务总收入14亿元。4.羊头洼综合物流园区和金州铁路编组站物流园区
(1)旅顺羊头洼港在发展区域物流方面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优势。羊头洼港目前客滚吞吐量已达600多万吨,烟大轮渡投入运营后,物流量将会明显增加。但由于羊头洼轮渡港工程刚刚启动,物流集聚效应的形成尚需3年以上的时间。目前,旅顺口区已在羊头洼港划出0.67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主要为连烟轮渡服务的物流园区。应从现在着手制定园区规划,搞好园区的功能定位,把物流园区建设纳入烟大轮渡配套项目,适时推进工程开发建设。
(2)金州铁路编组站物流园区地处编组站东南,与大连市区、开发区,与周边港口及大窑湾国际物流园区、甘井子陆港物流园区构成点扇空间结构关系,又有近3平方公里开发面积,比较适合作为大孤山半岛和甘井子陆港物流园区的辅助园区。但由于物流总量的局限和前三个物流园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加之土地开发成本较高,许多设施需要新建,所以将金州编组站物流园区列入远期规划区。
(三)专业物流中心
专业物流中心是以某类专业物流的系统整合和集散为主要服务内容。专业物流中心可以设立在综合物流园区之中,也可以独立于综合物流园区之外。专业物流中心主要是为专业物流中从事仓储、运输、代理、交易等各类企业提供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专业物流系统的资源整合,提高运作效率。1.专业物流中心的选择原则和标准
(1)行业龙头:具备带动专业物流发展的综合经济实力。(2)物流生成中心:最大或较大规模的交易(批发)市场。
(3)服务功能齐全:在信息、金融、代理、仓储、运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4)辐射半径较大:区域性或国际性的专业物流服务中心。2.专业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
专业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对各类专业物流资源具有系统整合和为各类专业物流企业提供多功能服务。专业物流中心除了必要的存储、运输、配送等功能外,重点强化信息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标准、安全、检测服务中心、保税仓储服务中心、物流资源配置中心等功能。3.专业物流中心的网络体系
专业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一般设立在大连市城区或近郊区,但交易市场、配送场站、生产加工基地则分布在各个区、市、县。特别是要利用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和北三市的东西大通道,建设起与城市专业物流中心相配套的物流结点,形成城乡网络化、一体化的专业物流体系。4.专业物流中心体系设计(1)空港航空物流中心。依托周水子国际机场,建设航空物流中心。
基础和优势:目前周水子国际空港开通国内外航线88条(国内75条,国际12条,地区1条),其中,2001年机场货物吞吐量突破8万吨。已建成航空货运仓库9500平方米和理货大棚6000平方米,年内建成6000平方米的海关二级监管库和2万平方米的货坪。空港物流的信息化也有一定的基础。
发展目标:2005年,空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3万吨,2010年,达到21万吨以上,其物流业务收入将有平均10-15%的增长。
建设重点:在周水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土地中划出2万平方米,建设空港物流中心。建设和完善公共信息系统,建立现代化的仓储设施、运输设备,提高通关效率。网络体系:围绕航空物流形成区域和城市配送网络。
(2)粮食物流中心。依托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重新构建为大连市北方粮食物流中心。
基础和优势:已形成由21个省市386家会员单位组成的粮食经营网络,有良好的专业仓储和运输设备和功能较强的交易市场。2001年,粮食交易量达到361万吨,粮食运输总量达1200万吨,全国粮食交易量名列第一。
发展目标:2005年粮食交易量达1000万吨,粮食交易额100亿元;2010年,充分发挥专业物流中心的作用,粮食物流量可达3000万吨,物流业务收入8亿元。
建设重点:全面规划、建设、完善公共信息系统,开展网上交易;在内陆沿海腹地建立物流基地;完善和强化融资结算功能。
网络体系: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连港、北良港、国家粮食储备库、革镇堡粮食仓储库、华农集团、中粮麦芽、庄河大米批发市场等。
(3)石油及制品物流中心。确定大连新港及周边相关地区为核心功能地区。
基础和优势:现有港口吞吐能力近4000万吨,油品存储能力近期可达115万吨,石油加工能力1650万吨,船队运能近100万载重吨。
发展目标:2010年石油及其制品的物流总量4000-5000万吨,存储量达到355万吨,海港吞吐能力超过6000万吨,石油加工能力2800万吨,船队运能达到250万载重吨。物流业务总收入20亿元。
建设重点:30万吨原油码头建设、寺沟油港搬迁改造、新港镇整建制搬迁至开发区。
网络体系:本地主要功能区有新港区(含30万吨级原油进口码头)、西太平洋石化、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寺儿沟港区、保税区等内外海陆运网——满洲里等陆路油气进口口岸至大连沿线陆路运网及包括中远、中海在内的辐射海内外的海上油气运网。
(4)汽车及配件物流中心。确定大连保税区汽车城为进口汽车物流中心,甘井子陆港物流中心区为国产车、二手车和汽车零部件物流中心。
基础和优势:已形成大连保税区、后盐机动车两大交易市场和10家汽车贸易商行。2001年,保税区汽车城交易额达50亿元。
发展目标:2005年,汽车交易额80亿元,汽车物流业务收入4亿元。
建设重点:将甘井子陆港物流中心区建设为国产车、二手车的交易中心和汽车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强化保税区汽车仓储交易功能,并适时将其保税功能向市区延伸。
网络体系:大窑湾汽车码头,革镇堡、保税区汽车仓库,市区内各汽车销售场站。
(5)水产品物流中心。依托辽渔集团的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组建大连水产品专业物流中心。
基础和优势:辽渔集团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靠近渔港,具有一定的加工基础、冷藏设施,有一定规模的批发市场和知名度,铁路、公路、海运交通条件优越。2001年交易量50万吨。发展目标:2005年交易量可达80万吨,物流增值收入3亿元。2010年,交易量可达到120万吨以上,物流收入4.5亿元。
建设重点:建设完善公共信息系统,改善仓储、运输设备的水平,为全市水产品物流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网络体系:渔港:大连湾、董家坨子、交流岛、龙王塘、皮口、长海县等;批发市场:大连湾批发市场、黑嘴子市场;水产品运输配送:空运、水运、陆运;水产品加工基地:大连市区、金州区、长海县、庄河市等。
(6)水果蔬菜物流中心。依托大连港老港区、双兴商品城和中海果蔬物流基地等建设蔬菜水果物流中心。
基础和优势:目前大连市蔬菜水果交易额为30亿元,中海物流已建立以蔬菜水果运输为主南北绿色通道,大连港、羊头洼已成为联结山东与东北地区跨海蔬菜水果运输枢纽。
发展目标:2005年,蔬菜水果进出物流量达2000万吨,交易额60亿元,物流业务总收入5亿元;2010年,物流量300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物流业务总收入9亿元。
建设重点:建设蔬菜水果物流专业信息平台,加快跨海和南北绿色通道建设,将大连建设成蔬菜水果的生产出口基地和中转基地。
网络体系:大连港老港区、羊头洼港、双兴商品批发市场、长兴市场、金州区北乐市场、普兰店丰荣市场、星台镇、庄河兰店蔬菜生产基地、瓦房店李官和李店市场等。
(7)建筑(装饰)材料物流中心。依托南关岭或周水子现有基础建设大连建材物流中心。
基础和优势:目前全市建材物流量1600万吨,商品交易额40亿元,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建材仓储、批发、配送体系。
发展目标:2005年,建材物流量达2500万吨,商品交易额60亿元,物流业务总收入4亿元;2010年,物流量达4000万吨,商品交易额100亿元,物流业务收入6亿元。
建设重点:建材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建材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建材物流信息公共平台。
网络体系:钢材交易市场、木材市场、泉涌建材批发市场、革镇堡建材仓储库、金州陶瓷批发市场、兴业装饰材料市场、香炉礁装饰材料市场、普兰店市双塔石材市场、庄河华丰家具等。
(8)机电产品物流中心。依托大连机电产品中心市场或经销机电产品的骨干企业,建立大连机电产品物流中心。
基础和优势:2000年,大连市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59.7亿美元,革镇堡有一批机电产品仓储库,华北路有相对集中的机电产品销售市场。大连是加工业基地,有较大的机电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空间。
发展目标:2005年,大连机电产品的物流量600亿元,物流业务收入5亿元;2010年,机电产品的物流量800亿元,物流业务收入7亿元。
建设重点:建设多功能的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建设区域和市区物流配送体系。
网络体系:大连市、辽宁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公司,大连老港区,华北路机电产品一条街,革镇堡仓储库、瓦房店轴承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
(四)直达配送物流节点
三级物流结点是与一、二级物流结点紧密相联,直接为各类物流需求主体生产和生活提供真正的“JIT”配送服务的各类配送中心、配送站点。三级结点一般用地规模较小,接近消费地,周围的交通条件较好。
在城市三级物流配送节点一般应当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大宗生产资料、直通中转物流在一、二级节点就可以完成。三级节点服务半径2-5km左右,与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有级次关系。根据大连市区的空间结构和物流分布应在大连老港区建立主要为生活服务的配送中心,在周水子或南关岭规划一个为生产和经营服务的配送中心,在开发区规划建设一个为开发区生产企业服务的配送中心。
各区市县,三级物流配送节点主要完成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消费品、粮食及农副产品、重要的地方工业产品的集散职能。服务半径较大,专业性与综合性服务职能相结合。三级物流配送节点主要是在调查现有三级物流节点(重要的批发市场、商业零售中心)的基础上,根据各类物流的性质、合理的服务半径、现有基础分布情况补充完善,合理规划建设。
(五)仓储资源开发与整合
充分利用大连现有仓储资源,通过功能提升和优化重组,将其列入各类结点的规划建设之中。一是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三级配送站点要尽量利用现有仓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功能浪费。二是鼓励各种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发利用现有仓储设备,通过并购、租用、合作等形式盘活存量资源。三是各仓储企业加快企业经营模式转型和业务流程再造,尽快转向现代物流企业。
(六)市外物流结点
根据物流业网络化、虚拟化发展的需要,一些物流结点可以设立在货物的产地或消费地。从大连的物流特点出发,可以在腹地建立若干物流结点。也可以选择在物流量较大的国外城市建立物流结点,形成区域化、国际化的物流结点网络。
1.集装箱物流结点。目前已有哈尔滨、长春、延吉、沈阳4个集装箱干港,要在巩固和提高这几个干港功能的同时,再开辟新的集装箱物流场站。必要时,可以在仁川、釜山、北九洲等地设立集装箱场站。
2.粮食物流结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仓储基地。
3.水产品物流结点。主要在产区和销区建立水产品配送场站。
第二篇: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http://www.xiexiebang.com2007-12-21 14:55:08国家信息中心
为适应“十一五”时期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宏观指导。
一、“十五”时期广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总量大、增速快
广州工业经过“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时期特别是后半段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工业总产值677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五年净增产值367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净增量的2.7倍;2001~2005年年均增速18.3%,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加快2.6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五”后半段工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三年合计新增工业总产值约3000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新增额5倍左右,基本相当于“九五”末期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16.5%,比“九五”时期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5%,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二)结构日趋优化
1.广州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在汽车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增产带动下,重工业生产不断加速。2004年2月,全市重工业产值首超轻工业,标志着全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步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2005年,全市轻重工业比重为41.6:58.4,重工业比重较2000年大幅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态势明显。
2.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目前,汽车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新材料等全市七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化、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均增速约31.3%,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8.0%上升到42.8%,同比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所占份额不断扩大。2005年,支柱产业实现利润2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比重超过六成,充分显现其强有力的龙头带动作用。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3%,比2000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30.1%,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约50.5%,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4.名牌战略取得新进展。2005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中约有四成来自名牌产品企业的创造,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21个,省名牌产品146个,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7%和16.57%。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32个,超5亿元的品牌56个,超亿元的有143个。
5.各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十五”时期,我市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国有、三资、民营企业同步大发展,多元结构生机显现的良好局面。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7.5%的比重,创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5.7%;与此同时,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6.8个点,充分显示我市国有企业经过改革重组生机勃勃。据统计,2005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和职工人数分别比2000年减少118户、6.66万人,但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却分别增长了37.7%和111.7%。二是三资企业仍是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年三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99.7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5.0%,比2000年提高约18个百分点,在我市各类企业中比重最高,增速最快,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三是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1458.1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1%,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1.09亿元,比2000年增加0.5亿元,户均产值提高91.2%;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00多户、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77户、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8户。
(三)效益竞争优势突出
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屡创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点以上,比全省高30个点以上,比2000年大幅提高61.5个点。
2.工业盈利水平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广州工业以不到全省1/5的产值创造了全省近1/4的工业利润,利润率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84.09亿元,相当于2000年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3.2倍,分别相当于东莞、佛山利润总额的3.5倍和4.8倍。在全国六个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深圳、广州)中,广州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资产贡献率和资金利税率均排名第一。
3.综合能耗水平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每元工业利润耗电量均比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低。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每万元0.46吨标准煤、1.6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每万元0.36吨标准煤、1.31吨标准煤,与全国工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等五城市比较,广州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最低。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万元工业产值粉尘排放量及污水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约一倍和50%以上。
虽然“十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有待继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层次不高,实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集中度不够高,带动力强的特大型企业少,部分行业的产业链缺乏关键环节;工业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规划滞后于城市规划,工业集聚地的专业化和特色不明显,难以充分发挥产业相互支撑和配套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能力不强等。
二、发展环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化延伸和再配置为广州工业融入世界经济利用两种资源和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工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而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在发展工业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近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截至2005年末,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40家落户广州(占全省的比重高达80%),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广州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一年近2000亿元的市场购买力,使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及创业的乐土。
二是国内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为广州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氛围。“十一五”期间国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使经济又具备了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另外整个世界经济在此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可以预期进入国内的外资以及对外的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张,我市工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领域将在外资外贸企业的带动下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全面链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传统产业在竞争刺激与高技术改造下不断更新装备、优化产品结构,竞争力将日渐增强。这种优化产业结构的增长模式,将为我市的工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前提。从国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一批特大型冶金、石化和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业和消费产业(如汽车)加速发展,我市正是在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上具备相对的规模和优势,这样国内的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内涵将为我市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是CEPA协议实施和泛珠三角等区域的发展给广州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粤港澳“大珠三角”整合成功和优势互补以及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对广州而言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广阔和深远的经济发展腹地,在转移低附加值产业的同时,通过“腾笼换鸟”,为承接高档次的产业转移腾出了空间,也使珠三角周边区域甚至周边省区可以获得广州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而发展壮大自身的区域经济,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为广州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是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为充分发挥广州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供了重要条件。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极大,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从产业链的配套衔接看,正好可为珠三角发达的加工制造业提供石化、钢铁等上游产品,从这个方面说广州在区域内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1998年省八次党代会明确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2003年初,又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广州的汽车、钢铁等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和南沙开发等给予了较大的支持;省委、省政府制订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全省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作出引导和调整,强调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这更为我市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二)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加剧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广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压力。一方面,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各城市与区际竞争将更趋激烈,而工业又处于其中的焦点地位。各城市都力争获得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工业资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争夺、占领和控制工业市场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构成了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二是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对广州工业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求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步降低。而依据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十一五”期间又是我市重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环境承载力将受到进一步挑战。同时,国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以及社会民众对环境标准的提高,从政策和社会层面进一步减弱了环境的承载力,这些都对我市工业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广州工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了严重制约。虽然我市工业近年来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还不够快,创新链条中的研发、转化环节还有待加强;现有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还比较低;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确立,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够多。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我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削弱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
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广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较大障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市场。而我市目前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服务业十分发达,而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设计管理、咨询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体系发育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我市工业门类中主要产业链的延伸、优化和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而且影响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融合与拓展,将会制约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市现代制造业发展及传统工业在改革改组和改造中重新焕发活力构成较大障碍。
三、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为特征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把广州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基本原则: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汽车、造船等机械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制药、钢铁、轻纺等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集中力量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二是集约经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推进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三是以点带面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薄弱环节,努力促进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发挥聚集效应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主要工业集聚地。五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把发展广州工业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广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规模目标——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3.5%左右。
品牌影响目标——形成超过200个国家和省级工业名牌产品,全市名优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0%左右。
发展后劲目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55%。
环境支持目标——循环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迅速发展,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四、“十一五”工业重点发展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努力形成广州工业新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以广石化扩能项目、南沙石化基地等为重点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业,以计算机及零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机械装备工业、钢铁工业、轻纺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汽车产业
1、发展目标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零部件与整车协调发展,按照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零部件产业为突破口,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把汽车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根植性。到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左右,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把广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亚洲地区主要汽车文化发展中心之一,形成以电子商务平台与连锁销售店相互支撑的全国汽车营销体系和物流体系。
汽车整车: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30万辆,产值2000亿元左右。
零部件: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出口产品,把广州发展成为部分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
摩托车:到2010年,摩托车年产量达到350万辆左右、产值20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5—8个在国内有突出影响的摩托车品牌。
2、发展重点
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汽车需求迅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优势,利用“外资外技”和“民资民营”两方力量,以广州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汽车企业为载体,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以轿车产品为拳头,龙头企业积极带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齐头并进,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
(1)乘用车产业:扶持乘用车生产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高档轿车和经济型轿车产品。重点扶持广州本田汽车扩能、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扩能和广州丰田汽车等项目建设。
(2)商用车产业:以合资建设商用车项目为契机,加快大中型客车、专用汽车、轻型货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促进企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做强。做强做大五十铃、骏威等客车生产企业,形成客车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依托广州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商用车、广东明威专用车、广日专用车有限公司等重点商用车生产企业,研究开发各种型号的载货汽车、牵引车以及各类专用汽车等商用车产品;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争取2010年批量生产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产品。
(3)汽车零部件产业:把汽车零部件工业作为产业的重点,与整车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引进吸收和联合开发相结合之路,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并逐步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通过合资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研发体系。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转变。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底盘零部件、车身及附件、通用零部件及满足现代汽车生产要求的安全、环保、节能等功能性零部件和轮胎、汽车化工等相关产品。促进重点乘用车项目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力争使其产品进入乘用车生产厂的国际采购网络之中。
(4)摩托车产业: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整合做强。通过引导企业整合,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集团,提高整体实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适应海外和农村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新车型。在提高摩托车行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炼油、乙烯及石化深加工、汽车和电子化学品、涂料及其他有原料和市场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低污等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壮大中间学科产品。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向化工园区聚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到2010年,石化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2200亿元,年均递增18%左右。主要目标是:
炼油:加工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
乙烯: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建成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合成树脂和化工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总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以上。建设30万吨/年聚氯乙烯(PVC)装置。
精细化工:精细化率大于50%,初步形成表面活性剂、高档涂料油墨、食品饲料添加剂及电子、汽车、造纸专用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使其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精细化工行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水平。
2、发展重点
以炼油、乙烯为龙头,重点发展原油加工、乙烯、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1)炼油和乙烯。按“就地发展、加快进度、注重环保”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油化一体的优势,大幅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建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基地。
(2)聚乙烯和聚丙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化聚烯烃装置,建设百万吨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其他树脂生产基地。应用新催化剂技术、聚合技术、应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提高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发展达到经济规模、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ABS、丙烯酸及其酯类、芳烃等其他市场短缺的石油化工产品。
(3)聚氯乙烯。发挥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优势,积极引进技术和投资,平衡乙烯资源,建设30万吨/年PVC装置,配套建设20万吨/年离子膜氯碱装置。
(4)涂料。汽车漆: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资合作,发展高档轿车用涂料,高起点地建设万吨级汽车漆生产基地。高耐候建筑乳胶涂料:发展耐候性能10年以上、耐沾污性好的建筑涂料,如硅丙乳液和氟碳乳液等高档基料乳胶漆。功能性涂料:利用广东稀土资源丰富的条件,开发稀土发光涂料;开发耐热涂料、防火涂料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至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要超过1800亿元,年均增长18.5%。
2.发展重点
以广州开发区、保税区、南沙开发区、番禺区和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主体,在着力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等两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下六大类产品和技术。
(1)通信设备类:重点发展3G(第三代移动通信)、NGN(下一代网络)、高速路由交换、宽带无线接入、数字化短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重点突破无线、光通信核心模块与器件,增强本地基础产品配套能力,强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2)计算机及零部件:发展高性能服务器、高档商用及家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打印机、可擦写光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以及多媒体移动终端等适应3C融合的技术和产品。
(3)软件:发挥广州软件的研发优势,巩固广州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软件产品开发主要定位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机械、石化、汽车、轻纺、钢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所需的工业控制、行业应用软件,积极参与和介入汽车电子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带动软件业的全面发展。
(4)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生产环节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带动、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以消费电子、通信类专用芯片为发展重点。同时重点发展新型光电显示器件,如光电子器件芯片、光学晶体基片、光电子信息处理设备、TFT-LCD、OLED平面显示器、超高亮度LED以及电子触摸屏等产品。
(5)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汽车数字音视频播放系统、电子控制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专用电子传感器及元器件。继续发展自动柜员机、数控设备、信用卡制卡等专用电子设备,特别要努力开拓专用设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6)家用视听设备:主要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彩电、网络电视、平面显示彩电、新一代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式摄录一体机及其它新型显示技术产品、音频、视频的数字压缩与传输技术产品、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机顶盒、便携式数字音频(如MP3)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四)医药产业
1.发展目标
推进医药工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吸纳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做大产业的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发展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制药,加快海洋药物的发展。
(1)优化产权结构。以引进外资、吸纳民资推动医药产业改革重组,争取到2010年形成国有股份企业、外资、民营企业比例合理的产权结构。
(2)迅速扩大经济规模。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左右;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其中1-2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5-8家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医药商贸流通额超过500亿元以上,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贸企业。
(3)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形成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三者并驾齐驱的现代医药产业结构。
(4)优化产品结构。到2010年,全市医药产品形成优化的梯队结构,其中销售收入超5亿元大产品5个、超1亿元大产品达到20个以上,开发新药30个以上并实施产业化,争取有5个以上的制剂产品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2.发展重点
(1)大力实施中药现代化。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中药新产品;加强中药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快速的组分药效筛选系统;加强中药复方研究,促进新剂型、新工艺在复方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名优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逐步形成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标准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系统;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水平,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制药业接轨。发展现代化中药工程技术,重视制药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大力发展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突破生产用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高效表达,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手段,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检测分析,建立规范的检测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分离、纯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大力发展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及新型制剂。重点开发抗菌素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具有相对优势的原料药。建立先进和高效的化学药创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五)机械装备产业
机械装备涵盖工业七个大类,其中,本规划提及重点发展的八大领域涉及五个大类(未含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合计4430亿元,占比96.3%。而在这八大领域中,汽车和电子两大领域的3600亿元与前面的支柱产业交叉重复,其他六大领域产值合计830亿元。
1.发展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行业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机械行业整体素质和装备国民经济的能力,争取在2010年前后,实现我市机械装备工业“一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一批”的目标。
一个基地: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技术领先、生产规模大、产业优势显著、市场影响力强的机械装备工业制造基地。2010年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以上,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27%左右,使机械装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5%左右。
两个中心:形成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装备工业研发中心和辐射全国的机械装备维修服务中心。
三个一批: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机械装备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5~8家超100亿元、10~15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30个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3位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下同)和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壮大我市机械装备工业研发机构,建立一批服务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的大型机件加工、数控加工、激光加工、维修服务中心和CAD/CAM/CAE/CAPP中心。
2.发展重点
(1)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领域。2010年,汽车产量13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培育2~3家500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若干家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
(2)电子信息及通信装备领域。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8-1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培育10个以上名牌产品。
(3)船舶制造领域。不断提高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船舶制造与维修同步发展,争取海洋工程方面有新突破,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10年,造船能力200-30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1-2家10~5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4)楼宇成套装备领域。保持电梯生产制造的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性能最先进的智能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加工基地;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楼宇智能化控制研发、制造和管理服务中心,实现楼宇装备业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拓展。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
(5)数控机械装备领域。建设全国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生产研发服务中心,迅速扩大数控机床生产规模;开创数控激光机床生产装备新领域,建设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数控激光加工服务中心。2010年数控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培育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6)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建成生产规模居于全国前列的重型机械生产研发基地,争取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型汽轮机生产基地。2010年重型机械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2-3家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5-8家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7)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大力发展中低压系列输配电成套设备及输配变电智能自动化控制设备,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建设品种齐全的高中低压和特种变压器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心。2010年,输变电及发电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3-5家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
(8)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扩大大型、高速软硬无菌灌装生产线、固体食物包装生产线和激光喷码、贴标打包机等包装机械的生产规模,拓展医药加工和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新领域。2010年包装机械装备领域总产值达到50亿元。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骨干企业。
(六)钢铁产业
1.发展目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广州钢铁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重点培育2-3家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0年粗钢产量达500万吨左右,钢材产量700-1000万吨,钢铁工业产值500亿元左右,把我市建成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钢材品种,实现产品的升级,到2010年钢材板带比提高到60%以上。钢板(带):加快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电工板及不锈钢板。型钢:主要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发展棒材、钢筋、线材等品种。钢管:主要发展用于油气输送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铁:重点支持广钢集团为满足炼钢要求进行的高炉迁建项目。粗钢:适度扩大炼钢能力,使之与轧钢相配套。
(2)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推广先进成熟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工业,从总体上提高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耗量和污染排放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和改进,使吨钢综合能耗低于0.7吨标煤,吨钢耗新水低于6吨,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3)发展冶金物流业。以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冶金物流,继续发展壮大“广州金属材料交易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冶金电子交易及物流中心。
(七)轻纺产业
1.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轻纺行业协调,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到2010年,实现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2400亿元,年平均递增10%左右,努力实现轻纺工业“一个平台、四个一批”目标。
一个平台:全力构筑广州轻纺产品集散交易平台,凭借华南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资源,在广州做国际性、电子化、高度集聚的批发市场,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要强化结算、信息、展示和服务功能,向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异地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把广州轻纺批发市场从传统型的集散地培育成为聚集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现代轻纺产品物流中心。
四个一批:一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2家产值100亿元以上、3-5家50-100亿元、20家以上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品牌: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个左右,省名牌产品50个左右;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规模的生产基地:建设全球最大钢琴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牛仔服装生产制造销售集散基地、全国三大花边生产基地之一。四是形成一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左右。
2.发展重点
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食品、家电等行业为龙头,促进轻纺产品向高档化、智能化、实用化、方便化、艺术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1)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人们追求时尚的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等。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形成工业总产值约630亿元,年均递增12%左右。
(2)纺织及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已具有扎实基础的牛仔服装、特色服装、高档面料,打造“穿在广州”城市名牌。到2010年形成工业总产值约55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
(3)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制造业。以皮鞋及皮制品为龙头,打造全国乃至亚洲皮革业的制造、信息和时尚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年均递增15%。
(4)家电业。以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为龙头,全力打造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之一和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认证、标准化中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5)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聚乙烯管材管件,聚丙烯发泡片材,芯层发泡、玻璃钢排水管道、内壁螺旋构造的PVC排水管道和低发泡PVC型材与板材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0亿元,年均递增8%。
(6)造纸印刷业。以林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大新闻纸生产制造基地之一。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30亿元,年均递增9%左右。
五、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一)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导向
广州市工业布局规划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坚持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进行新一轮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特色集群区基础上,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加速东部重点地区和南沙地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在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向外转移,形成一个都市型工业圈(城市中心区建成区)、二条重点产业发展轴(南拓和东进)、四大工业组团(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组成的工业集聚发展区,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本市工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广州工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规划布局导向如下:
1.两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轴:
南拓——做强南部:沿沙湾水道以南的番禺东南地区——南沙地区,包括黄阁、南沙龙穴岛、万顷沙、新垦地区。开发建设南沙地区作为广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卫星城。
东扩——做大东部:东部包括黄埔、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和和新塘地区。依托东部现有工业基础和优越的东部高快速交通走廊优势,扩大东部产业规模,建设广州工业重要的东部板块。
2.四大工业组团:发展形成4个规模大、效益高、园区集中、产业综合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组团,分别是:南部组团、东部组团、北部组团和中部组团。工业产业集群组团规模集中、优势突出,以产业集群带动群体空间优化,实现工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广州工业发展的重点。
(1)南部组团:包括南沙和番禺南部,主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临港产业集群和珠宝产业集群等。继续发展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黄阁、灵山以南规划广州市新的重化工业基地。
(2)东部组团:范围包括萝岗、增城新塘和黄埔,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纺织产业集群等。充实完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区为广州科学城)、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延伸东部产业组团,与增城新塘工业区连接,承接产业发展势头,成为广州市东部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北部组团:包括花都和从化,整合花都的新华、花东、花山、狮岭等工业集聚区,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中心,以空港经济为载体,大力发展皮革皮具、橡胶、珠宝、飞机维修、零件制造、高科技产业及与之相配套的飞机租售与经纪、区域总部、高级商住、物流与交易等生产服务业。
(4)中部组团:范围包括中心城区,以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地方特色工艺品、工业设计等都市型工业集群为主。
(二)工业布局调整目标
到2010年,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的工业调整,解决市中心区内工业企业污染扰民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的基本格局,建立和完善南部和东部重点发展区工业新城的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努力使新建企业入园率达到9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户数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内的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要加速培育新白云空港产业集群区、科学城科技生态产业园区和南沙临港经济区等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区,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拉动产业簇群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调整完善工业布局空间。到2020年,建成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布局体系。
(三)工业分类布局调整要点
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线,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的产业联系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工业行业,形成一个符合广州市工业发展实际,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格局。
1.支柱产业布局
(1)汽车产业布局
加快发展以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乘用车、广州丰田等乘用车生产为龙头,包括轻型车、大型客车、豪华客车、多用途车等各类商用车在内的整车制造业及零配件制造业。新引进的汽车整车生产布局于广州汽车城工业园和花都汽车产业基地、南沙丰田汽车城、永和汽车工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等核心区域内发展。其中,北部组团的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以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位于花都中心城区西南部,跨炭步镇和赤坭镇,总体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规划15平方公里,以花都汽车城为中心,以布局新引进的整车生产为主,加快推动东风日产整车扩产、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东风日产发动机项目的建成投产,配套布局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摩托车生产,延长汽车产业链,并以汽车研发、汽车贸易为辅助功能。东部组团的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区,包括广州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包括永和汽车工业园和开发区东区)和增城新塘工业加工区(即南香山产业园),以布局整车生产为主,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在广州开发区汽配产业园)和摩托车生产(主要在南香山产业园、从化明珠工业园)。以广州本田为龙头,加快广州本田第二工厂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南部组团的南沙汽车产业集群区,主要布局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汽配A区、珠江管理区汽配B区及横沥镇汽配C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以南沙广汽丰田汽车城为中心,布局汽车整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快丰田乘用车项目的建成投产,争取更多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落户。
(2)石化产业布局
石油化工产业主要是重点推进黄埔石化基地、南沙临港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三大集聚区建设。东部石化基地主要布局在广石化工业区、黄埔工业区、黄埔姬堂精细化工基地及开发区东区、永和片区发展,以广石化炼油和乙烯扩建为契机,整合有限土地资源,扩大和延伸化工产业链,实行油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最终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级塑料—终端产品”产业链。南沙临港石化基地主要布局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为将来引进千瓦吨炼油及百万吨乙烯超大型油化一体化龙头企业打好基础,逐步形成小虎石化工业园、黄阁工业园、万顷沙石油化工工业集聚区等石化产业聚集区,全力构建南沙临港现代化石化工业区。
(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等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体集中布点在以下区域:黄花岗科技园、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南沙资讯科技园,逐步形成以一带两区为主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基地。向东形成一条由黄花岗科技园向东连接天河高新区、天河软件园、广州科学城、高唐高新产业区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向南依托南沙工业区形成南沙资讯产业园;向北依托白云国际机场,紧跟国际电子产业发展最新趋势,重点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以天河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广州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整合南沙开发区以及花都区等资源,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加工等产业,规划建设广州市集成电路制造园,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开发区为主体,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区域服务体系,将其建设成为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软件工业:主要以天河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以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和穗港合作的南沙资讯科技园为主体的广州软件园的基础设施,加快高唐新区和软件产业孵化中心的发展,构建广州信息港,吸纳和孵化一批规模软件企业,培育软件核心技术,将其建设成为广州软件领军企业的大本营,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除在以上区域集中布局外,也可以在不对周边地区扰民的前提下,布局于中心城区中。此外,汽车电子主要布局在花都汽车城、南沙汽车产业园区等;基础元器件主要布局在广州科学城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保税区电脑工业城、天河科技园等地发展;光通讯行业主要在广州科学城发展。
(4)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基因药物、现代中药和生化药品产业,着力打造三大生物医药平台,即以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的产业化平台及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医药物流平台。主要布局在: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番禺现代产业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从化明珠工业园。其中:广州国际生物岛重点构建由实验系统、信息支撑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生物技术支撑体系;广州科学城主要构建由生物科技创新基地、专业孵化器和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组成的企业孵化系统。重点规划建设面积12.1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增强其产业集聚、辐射功能,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生物医药各特色批发市场,构建现代物流平台;重点打造由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广州科学城两大核心聚集区、若干扩展区和辐射区组成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此外,广州市域外围地区集中建立从化明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若干个医药产业园区,吸引国际知名及自主创新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同时逐步把原有市区的制药厂集中搬迁出去。
2.传统优势产业布局
(1)钢铁产业布局
以集装箱板、不锈钢板生产为主导,进一步强化开发区钢铁产业基地并带动增城新塘等地钢铁工业发展;以JFE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南沙现代化临港钢铁产业基地,生产汽车板、船用板等高档精品钢板,带动番禺区原有钢铁产业的升级改造。主要布局在开发区东区精品钢产业集聚区、南沙万顷沙钢铁工业集聚区、番禺鱼窝头钢铁工业集聚区、增城新塘钢铁工业集聚区等地区发展,最终形成广州钢铁工业的东部、番禺和南沙三大板块。
(2)船舶产业布局
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快与国内外一流造船企业合作,将广州建成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主要布局在南沙区的沙仔岛造船工业园、芳村区白鹤洞造船基地、增城新塘修造船基地、黄埔区文冲工业集聚区等地。
(3)纺织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增城市。其中,增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新塘环保工业园和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两大核心区域内。花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以位于炭步大涡村的广州纺织产业基地为中心,整合炭步镇原有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未来从区内其它城镇搬迁过来的服装纺织企业组合集聚而成。
3.特色产业布局
(1)珠宝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番禺区。其中,花都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新华中心城区、机场商务区等核心区域内。以现有规划占地5000亩的花都(国际)金银珠宝城为基础,建设集生产、加工、展示、专业鉴定、人才培训、物资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基地;同时,在机场商务区附近建设珠宝交易中心,打造国际性珠宝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珠宝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新华金银首饰加工区,加快推进台湾珠宝园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金银首饰企业和台湾珠宝企业。番禺珠宝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及市桥、沙湾、榄核、大岗等加工集聚区内。利用番禺“钻汇珠宝采购博览中心”做大珠宝汇展业,培育面向全球的珠宝物流基地,提高其在本地的附加值,建成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珠宝加工基地、交易中心和展销展示基地。
(2)皮革皮具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在花都区西北部以狮岭镇为中心的地域。高标准规划和开发好皮革皮具工业园区,采取集中开发、低成本出租的办法,将那些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引进园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区;依托“中国皮具之都”的产业优势,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皮革皮具节,促进皮革产业“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协调发展,不断扩大我市皮革皮具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打造提升“中国皮具之都”的品牌,继续保持全国规模最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最具活力的皮革皮具贸易城的龙头地位。
(3)都市型产业布局
主要布局于荔湾、越秀、海珠等老城区。其中,在荔湾老城区继续盘活旧厂房及场地资源,以荔湾设计港为依托,重点发展冲口滨水创意产业带和大坦沙广佛时尚岛项目,将周门路一带发展为广州创意设计一条街,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广告、手工艺、动漫等都市型创意产业,打造岭南创意产业湾,力争成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全国十大服务外包基地;以东沙科技工业区为基础,发展高增值、高科技、高效益的工业项目,努力实现城区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重点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产业为主体的总部型、多功能型的工业区域。海珠区在继续打造中大布匹市场和石溪印刷包装城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联星文化产业园项目。同时,发挥广州美院的优势,以在全国具领先地位的视觉艺术及设计业、广告业为主要突破点,连带促进图书出版及流通发行、中小民营媒体、动画漫画、数字娱乐、教育培训、会展交流等行业发展。
4.临港产业布局
依托南沙深水岸线资源及广阔的陆域,按组团式生态型模式进行布局,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其中,汽车工业基地由位于黄阁镇和小虎岛北部的整车、发动机生产区和汽配园A区、珠江管理区内的汽配园B区及横沥镇内的汽配园C区组成,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石化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5~17涌之间、南沙港快速路西南侧、洪奇沥水道东侧围成的地区及三民岛,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万顷沙14涌和17涌之间,东联蕉门水道,西靠南部快线,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造船工业基地位于龙穴岛中北部,规划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可利用码头岸线约4.2公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位于黄阁镇东部小虎沥西侧,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此外,依托新白云国际机场,大力发展空港产业。主要布局在北部组团花都区的东北部、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北面约2公里处,包含了花东、花山两镇的部分用地,总规模8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工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航空物流产业和机场商务业,打造广州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物流中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分工合作,提升产业软环境竞争力。
全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加强协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发展软环境。经贸部门负责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根据职能分工,支持各重点产业及关键项目的发展,在财政、技术、招商引资、市场开拓、名牌培育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加强产业规划和协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集中力量提升机械装备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成套设备,使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要发展成套设备企业,全面组织设计、制造、集成和维护,把广州打造成区域性制造中心。要在继续抓好乘用车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把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力延伸汽车相关产业,全面夯实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石化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条衔接协调发展。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要大力引进具有前沿核心技术的大型项目,加速扩大产业规模,壮大通信设备、消费类电子制造业,突破新材料和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领域;医药产业要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改革力度,加强医药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和储备,加快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和中成药产业,培育以广药集团为龙头,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区的“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打造我市生物医药国际化集群。鼓励扶持各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在产业链条中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建立大中小企业协作机制、工贸联动机制,推动集中采购、联合营销等,从而延伸产业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
遵循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加快重点产业板块、工业集聚地的发展,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由经贸部门会同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存量调整优化,增量集中提升”的总体思路,制订产业集约用地的导向政策,完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项目评估办法和标准,提高投资率、产出率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加大扶持力度,对专业性工业集聚地主导产业的新办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探索缩短项目建设中规划、用地等审批时间的新办法。鼓励支持各区、县级市大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的特色工业集聚地,将工业集聚地与中心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每个中心镇建设1个以上工业集聚地,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各工业集聚地良性互动的格局。引导扶持各相关园区和企业把国企改革、中心区“退二进三”与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机制。对不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要求的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工业集聚地搬迁,腾出土地吸纳符合产业集群要求的新企业落户,以促进其集聚发展。
(四)加大工业投入,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扩大利用外资,激活民营资本,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保持每年安排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企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视财力许可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大产业融资力度。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重点引资项目库,创新引资利益共享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建立经贸部门与商业银行融资沟通机制,帮助企业拓展间接融资,探索企业债券、信托产品等筹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优质企业的快速扩展。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中小企业利用深圳中小企业板直接融资,形成我市重点产业上市公司板块。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五)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完善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将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拥有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名牌作为企业享受政府扶持和重点服务的条件,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技术创新优势企业群体,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能弥补技术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一批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促进相关技术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大力推进各类研发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自身之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关键技术、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不断提升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能效指南、资源效率和技术水平准入制度。大力推广工业废弃物及生产过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六)培育壮大名牌,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
高层次、宽领域推进名牌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促使企业从做工厂向做品牌转变;加强工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保护工作,提高产品的专利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含量;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集成世界资源迅速把名牌做大做强,形成知名度高、名牌密集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展名牌的内涵和领域,加快推动名牌从工业向服务业延伸。进一步加快区域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产业的集聚发展;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州牌”的内涵和影响力,从产品品牌延伸到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多渠道、多层次、组合式地把广州名优产品整体性推向全球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联动推进,举全市之力促进广州名牌产品的大发展;强化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完善工业名牌奖励制度,对创立、拓展和保护名牌产品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奖励。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以推进大型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加快工业产品智能化及工业生产过程数控化的进程,通过企业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促进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整体竞争能力。
(八)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提升产业内源竞争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的精神,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要扶持一批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快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上规模、上水平的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培育5~8户产值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把发展民营工业作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九)发展流量经济,提升产业服务竞争力。
充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形成区域制造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属材料、粮食、煤炭、石油、塑料、珠宝等大宗原材料采购交易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市流量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交易平台,推动生产性企业从单一的产品生产向现代化的服务领域延伸,强化供应链的管理尤其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提高产业链条内相关企业借助现代交易平台配置资源的能力,最大范围拓宽市场和利润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系列工业原材料交易中心,加快关键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形成相关品种具有权威性的“广州价格”,实现资源、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速流动,增强对华南、东南亚乃至全球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服务业,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中,向技术研发、工商设计、采购及物流配送、连锁经营、资本运营、代理服务等环节集聚,推动生产服务业向生产和销售环节渗透,做大流量经济,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产业竞争最终在于人才竞争,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要有针对性地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培育企业管理、科研专家、高级技工、策划专家、营销专家等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形成机制,壮大企业经营人才队伍,加快职业经理人的认定、评估、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管理体系。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和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一线工人队伍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智力环境,以重点产业、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来广州发展。
第三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规划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问题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经历着复杂的时空转化过程。在宏观上是社会过程、经济过程以及生态过程等在土地利用空间上的动态映射,在微观上是政府、居民、企业等主体之间以及其与土地利用实体之间并行的局部作用的适应过程在空间上的表达。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模型可以作为这种特征的数学映像,从而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目前国内外关于复杂地理计算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复杂地理计算模型在许多方面已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地理空间演化的理论和动态模型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应用复杂地理计算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地理系统的空间复杂性问题。
其中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为理解和认识地理时空演化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薛领,杨开忠,2002)。元胞自动机(CA)在模拟复杂空间系统时有很多优势,在一些领域正慢慢补充和取代一些从上至下的分析模型。近年来,元胞自动机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增长、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模拟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比较有效地反映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的复杂性特征。1997年Y C.Xie借助GIS和CA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有效地模拟;黎夏、叶嘉安、刘小平、杨青生等(1999、2001、2002、2005、2006)将约束性CA模型应用到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中,利用CA和GIS自动生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基于CA构建城市扩张的动态选址模型等;刘耀林等(2004)将元胞自动机模型与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层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构建城市空间动态扩展模型,并以海南省琼海市为例进行了验证。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型方式,单纯的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的土地利用空间演化模型仅能以局部邻域空间元胞的互作互动,在离散地理空间的演化规则作用下,模拟基于空间现象交互作用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但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往往难以有效反映。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建立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基础上研究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的一类模型,其突出特点是能够反映复杂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复杂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从而考察复杂系统在不同情景(不同参数或不同策略因素)下的变化行为和趋势,提供规划空间布局决策支持。
但是,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数量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反映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多智能体建模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除归纳和演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研究方法,是进行复杂系统分析与模拟的重要手段(王铮,2005)。以多智能体理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化模拟的动态模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行为,然而该类模型在表达空间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不能充分表述和利用城市空间信息。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是不同尺度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把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与其它空间模型,特别是经济学模型相互耦合来进一步提高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土地利用复杂系统的表达能力,是当前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模型非常关注的问题。Theobald等在1994年开始讨论了GIS、元胞自动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的可能性;Wu等把微观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宏观经济学模型相联系,建立混合模型进行城市发展过程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White等人也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在最近的研究中正尝试把区域发展模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相联系,来模拟城市和研究区域的整体发展;黎夏、叶嘉安、刘小平、杨青生等将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结合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模拟;何春阳、史培军等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进行土地利用情景模拟。这种复合合模型大大拓宽了单个地理模型的应用范围和模拟功能,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四篇:南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任务书
南通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产业集群的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产业集聚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一般地,产业集群综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功能,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从而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市场或科层组织所不拥有的整体竞争优势。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十一五”,正是南通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提升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地位的赶超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腾飞的关键期,南通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步跨越发展,实现全面腾飞。“十一五”时期,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中包含“科学发展走在江苏前列,产业全面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集约型、集群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构筑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基地。因此必须根据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空间开发有序的要求,制定好全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规划,明
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域,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全面构建以“大南通”为核心,沿江、沿海、沿路为重点的支柱型产业集群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区域板块。
二、规划范围
南通市域一市六县(市)行政范围,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集中发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精心培育特色产业集聚区,壮大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高地,依托现有基础,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若干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
四、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
通过规划,紧紧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通过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做大已有集群规模和培育新兴产业板块并举,重点发展船舶配套、集成电路元器件、精密机械、新材料、家用纺织品、服装面料、化工、电动工具等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融入国内外产业链的知名产品群和一批产业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避免市域产业集群的同质性。力争“十一五”末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加速推进产业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强化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经济载体功能,促进集中发展和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先行示范、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区域竞争力。
五、规划设计要求
㈠ 编制工作基础及依据
1、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5年)
2、南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南通市工业发展和布局“十一五”规划
4、南通沿江沿海空间发展规划
5、南通沿江开发详细规划
6、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南通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年)
8、南通港总体规划
9、市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工业集中区规划研究
㈡ 规划内容要求
1、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对南通市现状工业产业门类、规模、空间分布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分析南通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存在问题。对照规划目标,明确发展战略。
2、研究08年苏通大桥建成对南通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特点,并与南通周边城市的产业(主导)进行比较,提出南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类型及相应发展阶段。
3、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大南通”为核心,做到产业集聚与区域不平衡并行发展,重点推进生产要素向“三沿”(沿江、沿海、沿路)地区、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向特色工业集中区聚集,提出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
4、重点确定沿江、沿海、沿路产业集聚带及各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形态、用地规模、集聚效应等。
5、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6、推进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㈢ 规划专题研究
1、南通船舶修造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船舶工业是人类进入近代工业时代的综合性先导产业之一,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是关系到国防安全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本次规划必须专题对南通船舶修造业进行专题研究,在认真分析南通船舶工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区域布局目标和修造、配套发展的重点及方向,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提出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建议等。
2、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南通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纺织工业尤其是现代纺织业是南通市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如何应对当今纺织品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大做强南通的纺织业,加快实现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这是近一段时期内南通纺织工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
本次规划应在认真分析南通纺织工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成为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及可能性;近远期发展战略、目标;着重在培育纺织大企业,做强产业集群等上认真研究规划,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政府相关政策建议引导等,形成南通现代纺织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3、南通机械电子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当代电子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融合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而形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和发展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装备是诸多发展领
域的基础,是南通现阶段国民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本次规划必须认真对南通现状机械电子信息产业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环境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估,提出南通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方向、目标,重点在分产业导向、产业空间布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发展的对策、措施,在市域空间布局上为南通机械及电子信息产业化发展上提供规划支撑。
4、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专题空间布局规划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南通市是全国15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化工行业是南通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品种丰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
本次规划应在分析研究南通化工行业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环境和市场进行认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南通化工行业发展战略、重点及产业发展对策措施,并在市域空间布局上给予落实,形成南通化工产业及配套空间布局规划。
六、成果要求
1、成果构成成果应充分表达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纸主要包括区位图、市域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工业集中区分布现状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纺织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化工业空间布局现状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空间结构图、市域产业集群分阶段布局规划图、市域船舶修造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现代纺织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机械电子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市域化学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图等。市域图纸比例1/100000~1/200000;市区图纸比例1/10000~1/50000。
2、成果形式
⑴ 中间成果及评审材料各20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含彩色缩印图)和附件统一装订为A3格式,至少10套;
⑵ 展示用不小于A1比例的彩图一套;
⑶ 供汇报展示用演示文件1份(为ppt格式);
⑷ 上述成果的电子文件2套(文字为doc格式,图纸为dwg格式,效果图为jpg格式),必须提交CAD图纸的(.dwg)格式电子文件。
七、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外地设计单位在南通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周。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规划设计单位必须与《环境影响评价书》的编制单位及时有效沟通。
八、规划时间要求1、2006年6月中旬前完成前期准备及现状调查。
2、2006年7月底前完成初步研究及方案。
3、2006年9月底前完成中间成果。
4、2006年11月底前完成评审成果。
5、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最终成果并提交甲方。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
二00六年四月
第五篇:浅谈现代物流
浅谈“现代物流”
这十多年来,中国的物流业发展非常迅速,假设回到十多年前,我们问什么是物流,回答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精准。
下面通过分享几则小故事,谈一谈我对“现代物流”的认识。
一、分工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现代物流一定不能单打独斗,一定要有分工和合作。分工就是根据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资源所在,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且一定要通过跟供应链其他环节的合作,来打通整个物流链和供应链。
二、标准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住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乏、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住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的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住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他也会很好地执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员工执行起来往往会导致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
在现代物流中,标准是一种接口,国际物流、国际联运,包括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对接,信息系统的接口,它一定要由物流标准化来支持,我们的企业运作,也要有物流标准,要由它标准的物流流程来支持,否则人为的因素太多,海量的数据,繁杂的业务,就没有办法提升运作的效益和质量。
三、体制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粥每天都不够喝。刚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流一个。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腐败伴随着强权产生了,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这样又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于是,有人提议,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可是每天经过互相攻击、扯皮下来后,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均,也只能认了。大家倒也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在这个故事中,勿庸置疑,“轮流分粥,分者后取”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游戏(分粥)方式,人人都能喝到相对平均的粥,人人都没有意见,人人都有了更多的快乐。其实,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甚至是一个国家,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能够建立一套“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并将这种游戏规则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个人都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相互监督,达到天下人都能喝到相对平均的粥之目的。
做现代物流,特别是在物流的整合,物流的协作这方面,一定要要建立一个类似“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这样一个游戏规则,让大家一起共同去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实施的时候,一定要责、权、利相结合,所以有这么一个游戏规则,大家才能合作好,才能发展的好。
四、沟通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后经过解释,大家恍然大悟。孔子感慨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沟通很重要,在物流业当中,一定要去做外部关系,一定要做好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比如说,我的货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能不能很快的就上火车,能不能很快的上轮船,这可以提升效益。再比如说农产品物流中,当我们的农产品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过长的话,会带来很多问题,腐烂,变质,食品也是一样的。所以在物流业当中,可以这么说,“沟通是第一生产力”。
五、控制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那为什么称你为神医呢?”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物流在运作的过程中,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从采购、运输、仓储、包装一直到流通加工,每一个环节当中,都要有相应的控制的策略和方法,特别是现在,不断有高新技术的出现,GPS,GIS,可视化的管理,对物流可以有一个很好的追踪和控制,让物流活动可以顺畅的进行。
分工、标准、体制、沟通、控制这五个词就是我对“现代物流”的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