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时间:2019-05-14 10:0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第一篇:《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2007年9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9月26日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工业污染监督,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重点工业污染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煤炭、火电、冶金、化工、焦化、建材、制药等行业的工业污染。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领导,制定任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保证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防治目标的实现和年度计划的完成。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其行政首长是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以及任期内的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实现情况。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设区的市、环保治理重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市、区)人民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 公众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排污企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应当研究处理,给予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检举人、控告人反映的情况,经查证属实后,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应当给予奖励。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有关规划,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划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要求,组织开发建设。

第九条 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污染物减排计划,并逐级分解排污总量。排污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核定指标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第十条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禁止在城镇规划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污染环境的生产及流通设施。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超过3年方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应当责成并监督建设单位采取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实行区域、流域限批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者对生态破坏严重、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区域、流域区段,暂停对污染防治设施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第十三条 排污企业已投产项目未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审批其新增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对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有关内容尚未作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其评价结论负责。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要求,采取污染物减排措施,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

本条例所称的环境保护设施包括:

(一)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粉尘、烟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污染的防治设施;

(二)污染物排放计量仪器和监测采样装置;

(三)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控装置;

(四)各类环境保护标识;

(五)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设施;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环境保护装置、设备和设施。第十七条 重点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实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专业监理资质的机构,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施工进行现场监理。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确需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在受理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建设项目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后,主体工程方可带负荷运行。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排放的污染物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要求。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环保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建设项目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满时生产负荷达不到验收要求的,经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先按实际生产负荷,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阶段性竣工验收。待建设项目生产达到规定负荷后,建设单位应当申请环境保护设施正式验收。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当对建设项目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不合格的,不予通过验收。

第二十条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作为评价企业环境行为等级的依据。第二十一条 排污企业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需要领取排污许可证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限期治理期间,领取临时排污许可证;试生产期满或者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后,换领排污许可证。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二条 排污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排污企业应当保证防治污染设施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故意不正常使用;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事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重点工业污染自动监控系统。排污企业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安装污染自动监测设施,并与全省统一的污染自动监控系统联网,确保正常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污染自动监控系统依法对排法企业采取监控措施。

第二十五条 排污企业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作出限期治理决定。

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因不可抗力情形需要延长的,应当经原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六条 限期治理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治理计划,定期报送治理情况,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采取限制生产、限制排放、停止生产等措施,使其污染物排放符合限期治理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并闭,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应急方案进行检查。

第二十八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事故报告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减轻或者消除污染。

第二十九条 重点工业污染监督管理实行政府组织、环保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联合执法制度,建立环境违法违纪案件移送机制。

第三十条 排污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当纳入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情况,应当定期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事环境保护执法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监察机关依法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人员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实施监察。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在建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令停止建设,恢复原貌;已投入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

逾期不停止建设、恢复原貌或者未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强制拆除的费用由排污企业承担。

上述区域划定前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停止建设或者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停止建设、不补办手续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依法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建设项目未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主体工程擅自带负荷运行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的规定,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颁发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列入淘汰名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生产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逾期不拆除,可能使当事人转移财物或者逃避法定义务的,采取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生产设施、设备、运输工具、物品等措施。

第三十九条 排污企业不履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业、关闭、停止建设、停止试生产、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等决定的,可以依法及时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二)违法审批、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的;

(三)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2007年9月26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重点工业污染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煤炭、火电、冶金、化工、焦化、建材、制药等行业的工业污染。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领导,制定任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和实施计划,保证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防治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完成。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其行政首长是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以及任期内的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实现情况。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设区的市、环保治理重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市、区)人民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

公众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排污企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应当研究处理,给予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检举人、控告人反映的情况,经查证属实后,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应当给予奖励。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有关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划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要求,组织开发建设。

第九条

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污染物减排计划,并逐级分解排污总量。

排污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核定指标内。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禁止在城镇规划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污染环境的生产及流通设施。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超过3年方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应当责成并监督建设单位采取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实行区域、流域限批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者对生态破坏严重、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区域、流域区段,暂停对污染防治设施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第十三条

排污企业已投产项目未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审批其新增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对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有关内容尚未作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其评价结论负责。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要求,采取污染物减排措施,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

本条例所称的环境保护设施包括:

(一)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粉尘、烟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污染的防治设施;

(二)污染物排放计量仪器和监测采样装置;

(三)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控装置;

(四)各类环境保护标识;

(五)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设施;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环境保护装置、设备和设施。

第十七条

重点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实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专业监理资质的机构,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施工进行现场监理。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确需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在受理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建设项目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主体工程方可带负荷运行。

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排放的污染物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要求。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自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建设项目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满时生产负荷达不到验收要求的,经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先按实际生产负荷,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阶段性竣工验收。待建设项目生产达到规定负荷后,建设单位应当申请环境保护设施正式验收。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当对建设项目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不合格的,不予通过验收。

第二十条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作为评价企业环境行为等级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排污企业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需要领取排污许可证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限期治理期间,领取临时排污许可证;试生产期满或者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后,换领排污许可证。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二条

排污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排污企业应当保证防治污染设施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故意不正常使用;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事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重点工业污染自动监控系统;排污企业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安装污染自动监测设施,并与全省统一的污染自动监控系统联网,确保正常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污染自动监控系统依法对排污企业采取监控措施。

第二十五条

排污企业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作出限期治理决定。

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因不可抗力情形需要延长的,应当经原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六条

限期治理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治理计划,定期报送治理情况,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采取限制生产、限制排放、停止生产等措施,使其污染物排放符合限期治理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

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应急方案进行检查。

第二十八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事故报告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减轻或者消除污染。

第二十九条

重点工业污染监督管理实行政府组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联合执法制度,建立环境违法违纪案件移送机制。

第三十条

排污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当纳入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情况,应当定期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监察机关依法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人员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实施监察。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在建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恢复原貌;已投入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逾期不停止建设、恢复原貌或者未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强制拆除的费用由排污企业承担。

上述区域划定前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停止建设或者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停止建设、不补办手续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依法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建设项目未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主体工程擅自带负荷运行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的规定,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污染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颁发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列入淘汰名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生产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逾期不拆除,可能使当事人转移财物或者逃避法定义务的,采取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生产设施、设备、运输工具、物品等措施。

第三十九条

排污企业逾期不履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业、关闭、停止建设、停止试生产、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等决定的,可以依法及时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二)违法审批、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的;

(三)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试 行)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和控制可能发生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指导和规范全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带来的危害和损失,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山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山西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3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法规范、科学处置。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各类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组织体系与职责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在省政府和省卫生厅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和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指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1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组及其职责

2.1.1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组

成立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组(以下简称省应急领导组),负责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协调工作。组长由省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局长担任,成员由省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药品安全监管处、药品市场监督处、稽查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和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主要负责人组成。

2.1.2省应急领导组职责

(1)领导、组织、协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市、县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研究确定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指导意见。

(3)审议批准省应急领导组办公室提请审议的重要事项。

(4)负责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的发布。(5)向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报告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2.2 省应急领导组办公室及职责 2.2.1省应急领导组办公室

省应急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局办公室(省局应急办),办公室主任由省局分管办公室的副局长担任。

2.2.2 省应急领导组办公室职责

(1)贯彻落实省应急领导组的各项工作部署,处理省应急领导组日常事务工作。

(2)收集、汇总和报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件以及监督管理的综合信息。应急处置信息,及时向省应急领导组报告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3)负责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取证、刑事追究,舆论引导,经费保障,储备药品调用等所涉及部门的协调工作。

(4)承办省应急领导组交办的其他事宜。2.3 应急处置工作组

根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省应急领导组下设应急处置工作组,内设综合协调组、事件调查组、危害控制组、媒体协调组、专家咨询组等应急处置工作组,依职责开展相关应急工作。各工作组职责如下:

(1)综合协调组:由省局办公室牵头,组长由省局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省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药品安全监管处、药品市场监督处、稽查处、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处室(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负责省应急领导组会议的组织和重要工作的督办;负责应急值守、综合协调工作;编写省应急领导组工作动态和日志;负责保健食品化妆品重大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送,通报处置进展情况;负责提供应急经费及交通工具;负责协调组织调运应急救援设施;对受影响人群进行相应安置处理,保障应急现场安全和救援秩序等;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事件调查组:组长由省应急领导组根据事件性质和情况指定。成员由省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药品安全监管处、药品市场监督处、稽查处、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处室(单位)有关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负责调查事件原因,评估事件影响,提出调查结论、防范意见和处置建议,为事件处置提供依据;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危害控制组:由省局稽查处牵头,组长由省局稽查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省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药品安全监管处、药品市场监督处、稽查处、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处室(单位)有关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负责对相关产品采取召回、下架、封存等紧急控制措施,严格控制流通渠道,防止危害蔓延扩大,控制事态发展,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对相关产品追踪溯源;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媒体协调组:由省局政策法规处牵头,组长由省局政策法规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省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信息中心等处室(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负责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宣传报道组织工作;负责新闻发布和媒体采访接待工作;负责舆情收集分析,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5)专家咨询组:由省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牵头,组长由省应急领导组根据事件性质和情况指定,成员由省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会同省局办公室从山西省保健食品化妆品专家库中选取。主要职责:负责对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分析、评估;负责提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有关样品的检测方案和要求,综合分析检测数据,为查找事件原因、采取控制措施、评估事件发展趋势、制定现场抢救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

2.4相关处室和单位职责

省局办公室(省局应急办):负责省应急领导组日常事务工作;负责应急值守、综合协调;负责省应急领导组会议的组织和重要工作的督办;编写省应急领导组工作动态和日志;负责重大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和安全监管综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送;负责提供应急资金及交通工具;负责协调组织调运应急救援设施;对受影响人群进行相应安置处理,保障应急现场安全和救援秩序;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政策法规处:负责安全事件的新闻管理,组织并承担新闻发布,制定新闻宣传报道方案,组织起草新闻通稿和对外咨询口径;负责接待新闻媒体采访,监测、收集相关舆情信息;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负责提供事件涉及保健食品、化妆品品种、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的专业背景资料等技术支持;负责对事件涉及产品的市场监控,协助稽查处对事件涉及的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安全监管相关问题进行核实;负责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常监管工作信息的收集;联合省卫生厅开展临床病例调查;向省应急领导组报告调查、检查情况,提出应急处理的意见或建议;承办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药品安全监管处:配合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对疑似生产保健食品化妆品的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药品市场监督处:配合保健食品化妆品处对疑似经营保健食品化妆品的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和市场监控,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稽查处:负责对事件涉及保健食品化妆品的市场监控,对事件涉及的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安全监管相关问题进行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负责组织对引发安全突发事件的保健食品、化妆品依据确定的检测方案和要求进行检验检测,必要时协调其他机构开展检验检测工作;负责将检验结果汇总、分析,上报省应急领导组。3 预防与预警

3.1预防工作

(1)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与预测。各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要与公安、卫生、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建立安全突发事件信息通报机制,及时收集研判和预测,把握重点及时上报。

(2)建立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制度。省局相关处室依据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相关环节监测工作。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测工作,通过日常监管和投诉举报系统等收集汇总安全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监测潜在的安全事件隐患。

(3)完善高风险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尤其是高风险品种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管,强化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不断提高市场规范水平。

3.2预警

各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根据监测信息,对辖区内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可能危害公众健康的风险因素、风险级别、影响范围、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分析评估意见,及时向上一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报告。

省应急领导组根据各市级应急领导机构提交的风险评估结果及监测数据情况,研究确定向公众发布保健食品化妆品风险提示信息和使用指导信息,对可以预警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进行预警。

3.2.1预警分级

按照安全突发事件波及的范围、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预警级别一般分四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Ⅰ级为最高。根据事态的发展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级别可升级、降级。县级以上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根据相关信息对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判,启动相应预警。

3.2.2预警行动

Ⅰ级预警措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Ⅰ级预警后,省应急领导组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

Ⅱ级预警措施。省应急领导组发布Ⅱ级预警后,根据可能发生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和造成的危害,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做好启动Ⅱ级响应准备;

(2)组织对事件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随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根据情况调整预警级别;

(3)及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协调、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4)及时向社会发布所涉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警示信息,宣传避免、减少危害的科学知识,公布咨询电话;

(5)及时向省政府、省卫生厅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向有关部门通报预警信息。

市、县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应急机构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相关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监测;

(2)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Ⅲ、Ⅳ级预警措施。市、县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应急机构参照省应急领导组Ⅱ级预警措施,制定Ⅲ级、Ⅳ级预警措施。

3.2.3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Ⅰ级、Ⅱ级预警级别的调整与解除:省应急领导组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和事件发生地区对事件的处置情况、评估结果,认为预警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趋势好转或可能性消除,应及时宣布降低或解除预警,并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Ⅲ级、Ⅳ级预警级别的调整与解除市、县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负责。

3.2.4预防预警系统

省、市和县(市、区)三级应急机构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指定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各级应急组成员单位都要指定联络员、联络电话,报省、市应急机构备案。4 应急响应

4.1事件分级

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4.1.1特别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Ⅰ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Ⅰ级):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的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在50人以上;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人数超过10人以上。

(2)同一批号保健食品或化妆品短期内引起3例以上患者死亡。

(3)超现省政府处置能力的,需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处置的。

(4)其他危害特别严重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

4.1.2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Ⅱ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Ⅱ级):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的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在3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涉及人数5人以上,10人以下。

(2)同一批号保健食品或化妆品短期内引起1至2例患者死亡,且在同一区域内同时出现其他类似病例。

(3)短期内2个以上市,因同一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发生较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

(4)其他危害严重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4.1.3较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Ⅲ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Ⅲ级):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的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在2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涉及人数3人以上,5人以下。

(2)短期内一个市内2个以上县,因同一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发生一般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

(3)其他危害较大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

4.1.4一般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Ⅳ级)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Ⅳ级):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的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在10人以上,20人以下;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涉及人数3人以下。

(2)其他一般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

4.2分级响应

4.2.1 Ⅰ级响应

发生特别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Ⅰ级),由省政府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Ⅰ级响应,在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和指导下,省应急领导组作好应急处置工作。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省应急领导组及办公室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核实,确认后报省卫生厅、省政府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在接到省政府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应急预案的命令后,省应急领导组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及有关保健食品化妆品专家尽快赶赴现场。

(3)到达现场后应成立应急处置工作组或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的总指挥由到达现场的省政府最高领导担任,副总指挥由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省局主要负责人、事故发生地的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应立即召开现场会议,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以下工作:①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②开展伤员现场救治工作;③组织专家组根据事件原因、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等调查事件原因,分析发展趋势,并提出下一步防范措施。现场指挥部在征求各方意见后,确定具体应急方案。

(4)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应急处置工作组统一指挥下,按照应急方案提供增援或保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救援和紧急处理行动。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件危害链。

(5)现场处置工作实行动态报告制度。省应急工作处置工作组及时向省应急领导组报告突发事故的应急工作情况,特殊或重要情况随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6)省应急办及有关单位,应加强应急值班,落实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值班,做好记录。(7)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向媒体发布突发事故的动态,公正舆论,稳定人心,消除恐慌。

(8)及时向有关部门、毗邻或可能涉及的省(市)通报情况。

4.2.2 Ⅱ级响应

发生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Ⅱ级),由省政府或省局启动Ⅱ级响应。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省应急领导组及办公室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核实,确认后报省卫生厅、省政府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省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政策法规处、稽查处、药品市场监督处、药品安全监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应急处置工作组或现场指挥部,成立综合协调组、事故调查组、危害控制组和媒体协调组,选取有关专家咨询组建专家咨询组,尽快赶赴现场。

(2)到达现场后,省应急处置工作组或现场指挥部应立即召开现场会议,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开展以下工作:①危害控制组应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保健食品或化妆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对质量可疑的保健食品或化妆品进行抽样送检;已流入社会的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对源头和流通、使用渠道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会同公安、卫生、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协调有关单位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②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伤员救治工作。③事故调查组和专家咨询组应根据事件原因、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等调查事件原因,分析发展趋势,并提出下一步防范措施。省应急处置工作组在听取各处置小组和专家咨询组意见后,确定现场具体应急方案。

(3)各应急处置小组在省应急领导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应急方案和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开展紧急处理行动。协调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全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件危害链。

(4)现场处理工作实行动态报告制度。各应急处置小组及时向省应急工作处置组报告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省应急处置组及时向省应急领导组报告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情况,特殊或重要情况随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省应急领导组及时向省卫生厅、省政府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5)组织对相关保健食品、化妆品进行统计、溯源,并根据情况组织对相关产品扩大抽验,由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等组织开展检验检测,除按照标准进行检验外,同时开展非标准方法的研究和检验检测。必要时,委托其他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6)责成相关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紧急召回相关产品和每日统计上报召回情况。

(7)省局及有关单位,应加强应急值班,切实落实值班制度,设专门值班室,安排双人24小时值班,做好值班记录。

(8)媒体协调组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向媒体发布突发事故的动态,公正舆论,稳定人心,消除恐慌。

(9)及时向有关部门、毗邻或可能涉及的省(市)通报情况。

4.2.3 Ⅲ级、Ⅳ级响应

发生Ⅲ级、Ⅳ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市、县级保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分别启动Ⅲ级、Ⅳ级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程序可以参照Ⅱ级响应程序,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分别制定Ⅲ级、Ⅳ级响应应急处置措施。

必要时,省局派出工作组,指导、协助当地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事发地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应及时向上一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报告事件处置情况。省应急处置工作组根据情况和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对事件涉及保健食品、化妆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将事件情况通报有关市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应急机构和相关部门。

省应急领导组对较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密切跟踪,对处置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市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对一般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密切跟踪,对处置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

4.3信息报送与处理 4.3.1信息来源

(1)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单位与引发安全突发事件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报告的信息;

(2)医疗机构报告的信息;

(3)相关技术机构检测的数据和分析结果;(4)经核实的公众举报信息;(5)经核实的媒体披露与报道信息;

(6)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其他国家和地区通报的信息。

4.3.2报告主体

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者发现其生产、经营的保健食品、化妆品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损害的情况;发生可能与保健食品、化妆品有关的急性群体性健康损害的单位;接收安全事件病人治疗的单位;相关技术机构、有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发现安全突发事件相关情况;有关部门接到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或举报,应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4.3.3报告时限和程序

(1)发生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涉及单位或责任人应立即向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2)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安全突发事件报告或发现有可能造成人身健康损害的安全隐患时,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逐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对特别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必要时,在向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的同时,可直接向省人民政府报告。省局在接到Ⅰ级、Ⅱ级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向省政府、省卫生厅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4.3.4 报告内容与方式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1)初报。来不及形成文字报告的,可先用电话报告,然后30分钟内报送书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影响范围,受害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与体征、已经采取的措施及报告单位、联络人员和通讯方式。

(2)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调查情况和原因分析结果、产品控制情况、事件影响评估、进一步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事件的发展态势等。

(3)处理结果报告采取书面形式,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应急处置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等详细情况。

4.4应急处置

4.4.1现场应急处置原则

(1)按照“先控制、后处理”的原则,迅速实施限期处置,优先控制疑似产品,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

(2)尽可能控制、追回已流出的产品,把安全突发事件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4.2 先期处置

事发地县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构接到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到事发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报告有关信息的同时,采取以下处置措施:

(1)对相关保健食品或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保健食品或化妆品生产企业不在本行政区域的,应立即通报企业所在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其组织对企业进行现场调查;

(2)组织对相关保健食品或化妆品进行封存、溯源、流向追踪并汇总统计;对相关保健食品或化妆品进行抽样,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检测,相关信息及时上报;

(3)根据情况可在本行政辖区内对相关保健食品或化妆品采取暂停销售使用、封存等紧急控制措施。4.5信息发布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按照应急响应级别,由各级政府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以人为本、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新闻通稿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事件的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对于较为复杂的安全突发事件,可分阶段发布,先简要发布基本事实。当发生跨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时,要及时通报应急处置信息,并按权限发布。4.6响应终止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隐患或相关危害因素消除后,安全事件处置工作终结。省应急领导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检测评价确定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省应急领导组批准,解除应急状态。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特别重大、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省应急领导组根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提出善后处理意见,报请省政府同意后,由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执行落实。根据事件调查和认定的结论,依法对相应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处理措施。

5.2 总结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宣布启动省、市两级应急领导机构要在一周内做出客观、全面的调查评估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

(2)事件结论及评估情况;

(3)应急预案的效果,预警预防能力、应急反应决策能力、现场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等及对预案的改进建议;

(4)应急处置工作经验、教训,必要的附件。应急保障 6.1 信息保障

建立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网络,完善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应急信息沟通方式,实现各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以确保及时互通信息。

6.2 技术保障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或鉴定机构承担。当发生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时,受省应急领导组委托,相关检测或鉴定机构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和规定实施检测或鉴定,为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6.3 医疗保障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积极争取卫生行政部门的协助和配合,做好医疗救治和有关调查工作。对于稀缺急救药品,省应急领导组应积极联系有关单位组织货源。

6.4经费保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将应急处置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

6.5 宣传培训

省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应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工作采取分级管理原则,由各级相应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组织实施。

6.6 应急演练

省应急领导组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每两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级的应急演练。附则 7.1 名词术语

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保健食品、化妆品在生产、储存、运输、消费等活动中,对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事件、严重保健食品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重大制售假劣保健食品化妆品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事件。

7.2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本预案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7.3奖励与责任

对在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7.4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7.5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8 附录

8.1 山西省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图

8.2 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第四篇:监督简介监督重点

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简介

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于2007年8月在原邹城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卫生监督职能的执行机构,现有职工39人。具体职责是:组织落实市卫生局指定的卫生监督工作任务;依法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及其他健康相关产品,以及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检查;负责全市相关卫生许可审核;对辖区内危害公共卫生的中毒事故、重大疫情和卫生行政处罚案件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罚建议,查处违法行为。建所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健全考核奖惩、监督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卫生监督措施,确保无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服务承诺

为大力推进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承诺如下:

一、坚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公平公正。

二、严格执法程序,做到着装规范、举止文明、亮证执法、文明执法,态度热情,严禁冷、硬、拖、顶现象。

三、推行阳光政务,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即法规标准公开,职责公开,许可条件、程序公开,监督监测程序、频次公开,许可、监督、处罚等办事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坚持廉洁行政,严格执行“卫生监督员六不准”、市委“五条禁令”,坚决杜绝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行为。

五、提高办事实效,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杜绝不作为行为,坚决查处各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违法行为。

监督举报电话:5213698,3235000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8月在原邹城市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具体实施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现有职工106人。具体职责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一切为了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全面落实疾病防控措施,推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先后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及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资质认证复审,具备78个产品、116个参数产品的卫生检验检测能力。承担着卫生部疾病监测点、全球基金艾滋病、疟疾等项目工作,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学组副组长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承诺

为大力推进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全市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承诺如下:

一、坚持办事公开,即办事依据、具体职责、收费依据标准、监测频次数量、办事结果五公开。

二、文明热情服务,实行挂牌上岗、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制度,推行礼貌用语,“马上就办”,立说立行。

三、加强质量控制,严格卫生技术服务程序、标准,确保公开、公正、科学、有效。

四、严格办事程序,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内外科、胸透等一般项目合格的现场办结,血、便等检查异常的5个工作日内转相关监管部门通知复检;采检、送检的产品,根据检验项目要求,15个工作日内出具检测报告(特殊情况按约定办理);接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

五、恪守职业道德,认真执行市委“五条禁令”,忠实履责,服务到位。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投诉电话:5213698、3235000

2012年卫生监督工作重点

一、继续推进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完善学习考试激励制度,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稽查,做到依法行政。

二、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违法企业(单位)建立“黑名单”,强化追踪整改情况,做好案件移送,加大惩治力度。

三、进一步规范卫生行政许可,提供高效便民的服务。依托行政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内部信息平台,完善审批程序,提高窗口服务的便捷性、透明度。

四、全面推进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加大市政供水、城区自备水、农村集中式供水特别是学校饮水卫生监管,重点做好消毒技术指导、卫生许可审查工作。

五、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督促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做好消毒产品、集中消毒餐饮具企业监督管理工作。

六、加大学校、托幼机构监督指导力度,督促落实学生健康检查、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控等措施。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职能衔接,加强医疗机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控制监督管理。

七、做好卫生监督协管指导工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完善舆论信息监测、报告、处置制度,妥善防范和处理好突发舆论事件。

2012年疾病控制工作重点

一、强化能力建设。协调筹建疾控大楼,改造主办公楼;充实检测检验仪器设备;优化队伍结构;加快人才引进培养。

二、科学规范管理。强化学习考试激励措施,健全岗位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发挥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完成机构绩效考评工作。

三、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推动省级示范化门诊和数字化门诊建设进程,规范接种服务,一类疫苗合格接种率95%以上,二类疫苗接种在济宁市保持领先位次,落实消灭脊灰、消除麻疹等疫苗针对性传染病防控措施。

四、加大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健全应急预案,及时规范处置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疫情管理,规范疫情处置,突出抓好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确保不出现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

五、巩固慢病、地方病防治成果。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干预,实施省部减盐防控高血压、死因监测等项目工作,确保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有效落实。做好碘缺乏病、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争创全国慢病防治示范市。

六、提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检验与控制水平。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提升卫生检验检测技术实力,强化公共场所、尘毒危害企业、医疗机构和托幼机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工作。广泛开展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

七、深化“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活动,提高工作实效。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规划目标。

会议简介

2月17日,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召开2011/2012职工大会,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彦生,卫生局长王巍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卫生局党委副书记、监督所所长、疾控中心主任刘开军作政务工作报告。

张彦生在讲话中就贯彻落实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提出要求。他指出,要加强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做好各项工作,让人民满意,让政府放心;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把贯彻落实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融入到工作之中,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去抓,常抓不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做好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各项工作,为建设美丽幸福新邹城作出积极贡献。

王巍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健全制度,抓好落实。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责任重大,十项指标中疾控有五项、卫生监督有一项,一定要抓好落实。三是廉洁从政、树立形象是一个永久的主题,要认真抓好干部队伍廉政建设,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要结合“三好一满意”活动,搞好服务,形成合力,扎实做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

刘开军在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了2011年的工作,认真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对2012年的卫生监督和疾控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会上,对2011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刘开军就职工提案作了解答,卫生监督所副所长肖龙彬作财务工作报告,疾控中心副主任程学志作工会工作报告,疾控中心副主任马景文作关于修改管理制度的报告。经讨论,一致通过四个报告。疾控中心副主任解瑞峰主持会议。

第五篇:2017年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完整名单

2017年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完整名单

一、产业转型重点项目

(一)高端装备制造

太重集团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

太重榆液长治液压有限公司高性能液压产品自主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00兆瓦双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制造项目 晋能光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晋中2000兆瓦异质结高效单晶电池和组件项目 江铃重汽完善整车四大工艺及新建柴油发动机项目

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晋城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 山西华夏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铝合金车身研制基地项目 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新型显示成套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山西玛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纳米膜技术智能健康饮水机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山西铃木电梯有限公司年产2万台电梯续建项目

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现代煤化工装备(合成气/蒸汽联产气化炉)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山西华腾燃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燃气设备制造项目 大同市森源激光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激光再制造项目

中德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台(套)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业项目 山西双环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风力发电关键结构件生产线建设项目 山西宝龙达锻造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高级双相不锈钢阀门零配件项目 山西德奥电梯有限公司二期立体车库制造项目

山西北方北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生产研发及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山西汤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双金属复合一体式制动鼓项目 中铝华润吕梁轻合金基地一期轻合金项目

山西国澳崇基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电梯和立体车库生产线项目

夏县同利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便携式智能电机现场能效测试仪生产线项目 太原天鑫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山西数控机床产业园项目 大同轻型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大同通航产业园项目

国营东华机械厂年产100万台汽油机增压器薄壁铸钢涡轮箱建设项目 山西绿丝梦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辆电动重型工程机械项目 山西清慧新建年产5000万件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结构件项目 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改项目

山西一辰暖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水动能潆射供热机组系列产品制造项目

(二)节能环保产业

山西兴恒和电器设备有限公司高效节能电磁感应采暖炉产业化项目 山西天元绿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山西省投资集团蓝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00万升工业尾气净化装置项目 首钢长治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区项目

朔州市巨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建设生活垃圾衍生固体绿色智慧能源燃料项目平鲁区年产60万吨超细粉煤灰项目 中晶环保科技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

交城县华能集团高变质无烟煤清洁高效利用及大型干粉加压气化技术研发与示范科研基地项目 山西省文化产业园项目 山西省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项目 孟母文化养生健康城项目 山西聚力集团环保装备制造项目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山西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知网”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项目 吕梁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高性能云计算中心项目 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村淘农村电商项目 大同市互联网+服务产业园项目(打捆)离石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山西广电网络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项目 浪潮集团长治云计算中心项目 吕梁华为云服务大数据中心项目

太原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基于“互联网+”与北斗精准定位的智慧停车系统建设项目 山西省基础教育物联网学生学习与安全应用示范工程 山西华瑞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选址系统(ILS)建设项目 阳泉市开发区众盈企业服务中心云谷创业科技园项目 宏凯集团电子产品综合产业基地项目

山西云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卫星信息技术应用产业项目

(四)生物产业

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柴胡等9种中药饮片标准化建设项目 太行药业中药提取技改项目

山西康宝公司口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疫苗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 山西库邦年产80吨医药中间体生产及科研基地项目 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血液制品建设项目 忻州甘净养肝系列产品项目

山西培森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年产800万人份新型疫苗研发生产项目 山西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年产乙撑胺10000吨建设项目

山西新天源药业有限公司交城年产5000吨β-内酰胺抗生素中间体产品项目 山西纳德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片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产业化项目 山西云中医药生物制药生产线项目 山西嘉兴制药生产线项目 中实集团大健康项目

山西华元医药集团头孢类抗生素及西药多剂型生产线项目 山西紫晨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王老吉顶养系列大健康产业园项目

(五)新材料产业

介休市博创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材料产业园项目 山西同誉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铝合金汽车轮毂项目 山西中兴环能公司纳米碳材料项目 山西晋投玄武岩公司玄武岩岩棉项目 大同市装配式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项目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条电力机车受电弓碳滑条工程项目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汽车锂电池电解液项目 中云芯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性能冷轧硅钢项目 兰花集团年产50万吨纳米新型材料项目 山西恒晟塑业有限公司聚丙烯静音管材管件项目 山西科瀛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材料科研产业基地项目

山西中科忻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亿AH镁基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 山西利国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性能取向硅钢项目 山西三元炭素年产2000吨沥青碳纤维生产项目 山西三元炭素年产2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山西玉竹活性石灰制造有限公司针状硅酸钙新材料项目

山西朔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精细陶瓷产品建设项目 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年产3万吨特种煅烧高岭土项目 太钢高端碳纤维千吨级基地二期工程年产5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 大同瑞城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装配式绿色集成产业基地项目

大同市蔡氏矿纤维制造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8万吨无机矿纤维生产线项目 山西贝特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高端人造石墨生产线建设项目 侯马北铜铜业年处理铜精矿150万吨综合回收项目 山西恒亿天嘉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石墨烯纳米材料项目

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宽辐镁合金连轧板材项目 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镁合金挤压电脑板项目

(六)新能源

阳泉采煤沉陷光伏技术领跑基地(打捆)芮城县农光互补光伏领跑技术基地 普通光伏电站(30个)(打捆)晋北风电基地(大同市)晋北风电基地(朔州市)晋北风电基地(忻州市)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比亚迪太原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 山西成功集团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

山西成功投资集团汽车变速器制造有限公司新建自动变速器生产线项目 临汾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钢壳圆柱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

山西华晟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业项目 大同北宇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低速电动汽车项目 亿能公司临汾新能源汽车建设项目

二、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项目

(一)岸港网 大同航空口岸建设 五台山航空口岸建设 运城航空口岸建设

山西中鼎铁路货运物流有限公司太原枢纽(北六堡)物流中心 临汾铁路口岸

大同农产品国际陆港项目(肉类指定口岸)中国移动山西有限公司太原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二)铁路

大同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山西段 太原至焦作城际铁路 大同至原平高速铁路 新建阳泉北至大寨铁路 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 蒙西华中铁路(山西段)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2号线

(三)公路 长治至临汾公路

霍永高速公路永和至永和关段 西纵高速公路右玉至平鲁段 神池至岢岚高速公路 阳城至蟒河高速公路 闻垣高速公路古城联络线 祁县至离石高速公路 丰润至黑峪口高速公路

(四)水利 古贤水库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水利项目(打捆)中部引黄工程 小浪底引黄工程 东山供水工程

(五)旅游业

平遥古城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中国天鹭湖)乔家大院景区资源整合与综合开发项目 晋中新建广誉远中医药产业项目 榆社县云竹湖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 太行神龙湾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 大析城山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 大禹渡景区建设项目

襄汾县燕村荷花园温泉度假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古杏花村遗址复建项目 文水世泰湖景区建设项目 太原植物园

黎侯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长治百里生态文化旅游长廊项目

(六)科技创新 省转型综改示范区(打捆)、中试、小试及产业化项目419项(打捆)

(七)铝工业

东方希望晋中(灵石)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

(八)现代煤化工 潞安集团煤制油项目

山西焦煤集团飞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烯烃项目 晋煤集团高硫煤洁净利用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

晋煤集团年产100万吨甲醇制清洁燃料技术改造项目(芳烃、烯烃)中海油煤制天然气项目

(九)特色食品

山西宝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宝迪食品产业一体化项目

汾阳市汾州裕源土特产品有限公司汾州核桃园高新技术综合加工项目

(十)现代农业

正大集团新型农牧食品绿色循环综合示范暨“产业扶贫”合作项目 繁峙县兆丰农林基地五台娘娘山农林生态园 静乐县新建山西安华静乐新农产业示范园

(十一)现代物流 太原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 山西兰花国际物流园区 侯马公路枢纽货运中心 山西永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太原润恒现代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交易中心 阳泉农产品批发市场 山西晋善晋美农产品批发市场 大同晋北物流园 运城晋南物流园

运城开发区鸿盛德物流公司新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鸿德港储国际物流基地 山西潞卓商贸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十二)城乡人居改善 太原晋阳湖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项

(十三)教育

山西师范大学整体搬迁项目

下载《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卫生监督超重点

    第一章 卫生法基础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卫生法: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国家意志,以权力、义务为内容,旨在确认、调整和......

    人大监督要有重点

    人大监督要有重点用好监督权,对开展人大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很有助益,同时也是开展好人大工作的重要环节。人大监督要坚持“议大事、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关键要......

    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精选5篇)

    山西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行为,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

    2015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名单[优秀范文五篇]

    2015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名单 回复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确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确定2015年为“项目提质增效年”。各级各部门要继......

    医院重点部门监督管理办法

    医院重点部门监督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对“三重一大”的监督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

    集团公司重点监督工作计划清单

    集团公司重点监督工作计划清单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监督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

    集团公司重点监督工作计划清单

    集团公司重点监督工作计划清单提纲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监督二、围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监督三、围绕“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抓监督四、围绕规范权力运行抓......

    解读党内监督条例若干重点

    解读党内监督条例若干重点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我们约请权威部门编辑了这组"解读"文章,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理解《条例》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