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重点部门监督管理办法
医院重点部门监督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对“三重一大”的监督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充实和完善我院重点部门监督管理办法。
一、重点部门
根据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招标办公室、药剂科、医学工程部、总务部、规划建设办公室、医疗保险办公室等为医院重点部门。
二、监督范围和内容
(一)对人事工作的监督
1、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人事工作的要求,人力资源部应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制度。做到推荐干部要充分发扬民主,考察干部要全面深入了解德、能、勤、绩、廉的表现情况。任用干部必须如实记录拟任人选的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的情况。
2、认真执行省卫生厅职称晋升、聘任工作的有关规定。
3、人才引进及毕业生分配工作中的推荐、考察、面试、决定、择优录用等程序要公开,结果要公示。
(二)对财务工作的监督
1、财务工作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医院所有收支均纳入医院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严禁设立账外账、“小金库”和公款私存等。
2、对国家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执行情况以及各项收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
3、严格执行《票据法》、《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认真落实医院经费开支、程序及审批权限的有关规定(如礼品及招待开支等)。
(三)对招标工作的监督
1、凡是利用医院资金采购额度单次在5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后勤物资、基建工程、维修工程等各类高值项目均应纳入招标采购范围。政府招标的药品、耗材等在进入医院时都必须严格按医院制订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进行。
2、招标投标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信守信的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和质量价格比最优相统一。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程序,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议标等不同的方式,防止虚假招标、干预招标、串标和非法挂靠等问题出现。
(四)对药事委员会和药剂科工作的监督
1、药品要实行集中招标,不使用非招标药品。
2、严格执行招标价格。
3、新药引进首先由有关专家论证,初步筛选引进品种,再经医院药事委员会(随机抽取委员名单)审批后方可引进。
4、药品采购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药品管理原则,保证药品质量,不准“统方”。杜绝药品购销中的“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
5、按规定对负责采购、保管、进药等工作岗位的主要人员定期轮岗(2年轮岗一次)。
(五)对总务部、规划建设办公室、医学工程部、医疗保险办公室等处(科)室的工作在重点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并按有关文件要求进行监督。
三、监督办法
(一)重点部门选聘兼职监督员,对本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并按有关要求定期汇报所监督范围的情况,如发现特殊情况应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二)纪委、行政监察与审计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每半年对上述重点部门进行检查(采取座谈会、听汇报或个别谈话、查看会议记录等方式)。
(三)纪委、行政监察与审计办公室对在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定期轮岗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四)纪委、行政监察与审计办公室、财务部等部门要按照《医院招标投标工作监督管理办法》对招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五)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应从招标开始即成立由纪检、行政监察与审计办公室、财务部等有关专家参加的工程廉政领导小组,必要时邀请驻地检察部门有关领导参与对工程中的每个重要环节进行监督。
本管理办法自文件发布之日起执行,2006年10月印发的《医院重点部门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是增强医院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各级重点学科建设,规范重点学科管理,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巩固和发展学科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快速发展,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提高。
第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具备一定优势和配套合理的实验室条件,具有承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逐步成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开放型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
第四条 重点学科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院级重点学科。
医院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有计划、合理地培养一批院级重点学科,争取通过3~6年的规范建设,建成更多的校级、省级重点学科,并力争使部分省级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准。
第二章 申报和评审
第五条 重点学科申报和评审每3年开展1次,以二级或三级学科为申报单位,原则上从硕士生培养点或联合培养点中择优选择。
医院鼓励相关学科(科室)交叉联合,共同申报。第六条 院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
(一)有2个以上稳定的科研方向,有较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二)学科带头人在该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声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硕士生导师资格,年龄一般在52岁以下;
(三)学术队伍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一般要求有2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3~5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高学历的学术骨干比例较高;
(四)长期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已培养过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得到社会好评;
(五)目前至少承担2项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近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曾经出版专著,或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第七条 校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八条 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
(一)已被确认为院级或校级重点学科且经过至少3年以上 重点建设;
(二)有3个以上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三)学科带头人在该学科领域中有较高声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资格,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四)学术队伍的学历、年龄和技术职务结构合理,一般要求有3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至少1名在50岁以下)和6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至少1名在45岁以下),高学历学术骨干比例较高。
(五)长期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已培养2届以上硕士生或博士生,毕业生得到社会好评,近3年来获得过省级以上教学(教材)成果奖;
(六)目前承担至少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科研经费10万元以上;近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曾经出版主编专著和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第九条 凡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的学科,均可向医院提出申报院级重点学科,医院组织专家评审后予以确认;凡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学科,均可向医院提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校级和省级重点学科的推荐工作,由医院根据重点发展方向、学科水平与贡献进行初审后择优向上级部门推荐。
第三章 管理组织
第十条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组织。
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和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各重点学科的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十一条 各重点学科须成立由学科带头人任组长的学科建设小组,负责本学科建设的日常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硕士生导师资格,德才兼备,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学术造诣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
第四章 运行管理
第十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实行目标管理,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滚动建设。
各重点学科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科学制定每阶段目标和周期建设总体目标,并根据评价体系进行自我考评。
第十三条 被确认重点学科的,须填写《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书》,明确学科总体学术水平发展目标,列出逐年建设目标和量化指标。
第十四条 重点学科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拥有学科内部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确定 主攻目标,带领全体成员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力争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标志性成果;注意选拔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第五章 目标管理 第十五条 医院根据重点学科等级和医院发展要求,分别向各重点学科提出周期目标和目标。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形成特色诊疗项目和特色专科。
第十六条 院级重点学科除完成医疗、教学任务外,还应完成以下具体目标:
(一)每2年至少申报并获批厅级以上课题1项,或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奖1项;
(二)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以上;
(三)每2年至少举办省级以上学术活动1次;
(四)每2年至少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1项。第十七条 校级重点学科除完成医疗、教学任务外,还应完成以下具体目标:
(一)每2年至少申报并获批厅级以上课题1项,或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奖1项;
(二)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以上;
(三)每年至少举办省级以上学术活动1次;
(四)每2年至少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1项。第十八条 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除完成医疗、教学任务外,还应完成以下具体目标:
(一)每年至少申报并获批厅级以上课题1项,或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奖1项;
(二)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以上;
(三)每年至少举办省级以上学术活动1次;
(四)每年至少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1项。第十九条 各级重点学科经过3年建设,应达到该级重点学科建设要求的预期目标,并取得较明显的标志性成果。
院级或校级重点学科经过3年的建设,应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申报条件指标。
省级重点学科经过3年的建设,应达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标准并通过评估验收,创造申报上一级重点学科的条件。
第六章 经费及管理
第二十条 重点学科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医院匹配经费、横向学科建设经费及学科自筹经费等。
对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医院按上级拨款1:1~2的比例给予配套经费;院级重点学科由医院拨款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标准为:每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培养周期投入不少于200万元;每个校级重点学科、医院重点学科1个培养周期投入不少于100万元。
科研业务经费标准为:省级重点学科每年10万元,校级重点学科每年5万元;院级重点学每年3万元。
医院建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管理账户,经费按下拨。第二十一条 学科建设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仪器设备费,是指用于重点学科建设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运输以及相应配套软件费用等。
(二)实验室修缮费,是指用于改善实验室条件的修缮费用。
(三)科研业务费,是指以申请省部级以上课题为目标的前期预研经费,以及从事本学科有前景的重大科研课题的补充费用等。
(四)图书资料费,是指购置本学科所需的有关图书、杂志、资料检索等费用。
(五)人才培养费,是指用于学科业务骨干在科研项目上所需的进修和培训费等。
(六)学术交流费用,是指用于承办学术会议、邀请本学科知名专家讲学及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等。
(七)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应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由学科带头人按计划支配使用,同时须接受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重点学科的经费报销按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第七章 检查评估与奖惩
第二十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以3年为1个周期。每年进行1次年终总结检查及考评,每3年进行1次验收评估。
对完成学科建设任务,达到评估标准的重点学科,滚动进入下一期建设;对管理不善,达不到学科建设规划及计划要求者要予以警告;检查不合格者,限期整改;验收评估不合格者,暂缓进入下一期建设,且在1年内仍未达到预期建设目标者,取消其重点学科资格。第二十四条 医院对完成学科建设任务,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重点学科在年终时应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成果获奖与转化、研究生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学术协作与交流、实验室建设、经费使用等情况,以及主要经验、存在差距和为缩小差距拟采取的措施等。
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在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的基础上,向医院汇报,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医院科技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制度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第三篇: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普通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
2、传染病科门诊、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收费、取药、病历、采血、化验、注射等与普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3、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做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及时消毒,并在规定时间内送疫情报告。
4、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各诊室保持环境清洁、整齐,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诊桌、诊椅、诊查床等应每日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用1000/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
5、各诊室有专用流动水洗手设备,并备有手消毒设施。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应用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6、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垫要一人一用一清洁或消毒;听诊器应每天由医师进行清洁或用75%酒精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进行清洁或消毒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定期清洗,如有明显污染时及时消毒处理。
7、门诊抽血实行标准预防,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巾。抽血后将病人使用的止血棉球、棉签等按感染性废物集中处理,防止随便丢弃。
8、放射科、口腔科要使用一次性杯子。眼科遮眼板要求一人一板一消毒。
9、平车、轮椅、诊察床等每日定时消毒,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10、对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卫生用品,以及消毒药械进行定期监测,使用中的消毒效果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用后处理的各项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11、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包括一次医疗用品,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防止污染扩散。
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前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
2、各诊室、治疗室、输液室应每日清扫,定时通风,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诊桌、诊椅、诊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定时清洁(不少于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用1000/L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
3、所有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清洁干燥环境中保存,各种急诊监护仪台面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遇污染后及时消毒清洁。
4、呼吸机管道应专人专用,使用中的管路定期更换,终末送环氧已酸灭菌或用2%二醛浸泡10小时。
5、氧气管专用,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蒸馏水,湿化瓶每周消毒2次,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后干燥保存。
6、体温表做到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浸泡消毒,每2天更换1次。
7、血压计及听诊器每日用75%酒精擦试1次,袖带每周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洗后晾干备用,被血液、体液污染后随时消毒清洗。
8、碘酒、酒精应密闭存放,每星期更换2次,注明更换日期,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使用后每日更换。
9、医护人员应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及作用、有效浓度及作用时间、配制方法,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定期更换。
妇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诊治患者时应戴口罩、手套,及时洗手或手消毒,毛巾专用或使用一次性纸巾。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治患者必须一人一单一窥器一手套;每个诊桌应摆放快速手消毒液;采集标本须一人一部位一棉签一玻片,对每位患者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3、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物表及地面进行常规清洁消毒。
4、无菌物品如窥器、棉球纱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剂选择要特别注意毒性和刺激性,把碘伏作为妇科主要消毒剂选用。
5、各种器具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收集,焚烧处理。
6、必须重视职业防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熟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性病等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措施。
治疗室、抽血室、注射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洁净区、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及洗手标识。
2、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操作护士禁止戴戒指,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必须彻底用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柜内。每日清点并检查无菌包(盒)的消毒日期及外包装是否完整。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用品,外包装如有破损或超过有效期应禁止使用。
4、无菌干罐开启后应于4小时内更换。
5、抽出的药液,启开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超过2小时不行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提倡采用小包装。
6、碘伏、酒精应密封、避光保存,每星期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7、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摆放消毒过的物品 ;下层为污染区,可放置用过的物品和污物。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8、抽血室应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带,污染台面及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消毒。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小包装应随用随开,严禁预先开包。
9、止血带应做到一人一用一带,用后消毒液浸泡消毒。
10、室内每日清洁、湿式清扫,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照射时间为1小时,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
11、每周用乙醇擦拭紫外线灯管上的灰尘,紫外线灯管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000小时,强度低于70μW/CM2时应每月进行监测。12、13、每日登记紫外线照射时间,每半年监测紫外线强度一次。
对含氯消毒剂使用时每日监测浓度。每季度对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换药室、处置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洁净区(相对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室内每日清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操作前30分钟禁止清扫。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照射时间为1小时,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
3、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换药操作前后要用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4、无菌伤口及污染伤口应分室(区)换药。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5、打开无菌包前,必须严格检查包外注明的有效日期,一旦发现灭菌日期失效,包内指示卡变色不均,包内器械用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立即更换。一套无菌换药包只能供一人使用。
6、取无菌物品时,必须持无菌钳(镊)。从无菌容器中取物时,无菌持物钳(镊)不触及容器的边缘。
7、换药后的器械,弯盘、镊子、剪刀等,使用后先用消毒液浸泡。再刷洗、擦干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8、一切废弃敷料放在密封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9、每周用乙醇擦拭紫外线灯管上的灰尘,紫外线灯管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000小时,强度低于70W/CM2时应每月进行监测。10、11、每日登记紫外线照射时间,每半年监测紫外线强度一次。
对含氯消毒剂使用时每日监测浓度。每季度对环境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等各项规章制度。
2、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各项工作,按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卡,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后应正确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4、患者的安置原则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的病人单间隔离,感染病人产生的引流液、体液等消毒后排放。
5、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使用中必须每天消毒,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6、加强各类监护仪设备及卫生材料等的消毒管理。
7、病床应一床一套(巾)湿式清扫,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清洗干净,晾干备用。病人出院、转科或或死亡后,床单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8、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床垫定期消毒,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
9、病室应每日开窗通风,上、下午各1次,每次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10、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 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先用消毒剂处理后再清洁。
11、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洗工具,标记明确; 分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备用。
12室消毒药剂、洗手液等消耗量应与工作量相符合,感染控制科每季度检查并通报。
13、垃圾应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 感染性垃圾置黄色塑料袋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14、对特殊感染病人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病人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对其产生的感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应严格消毒后排放。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除执行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外,应达到以下要求:
1、布局合理,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域,环境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清新,病房达到Ⅱ类环境要求。
2、每病占地面积为15~18M2;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每个病区最少设2个单间隔离病房,有条件设正压病房和负压病房各1间。
3、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采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并配备洗手液、干手设施和手套。
4、每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听诊器等,用后及时消毒。
5、医护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6、工作中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7、配备一定数量的防护用品,包括隔离衣、防护服、N95口罩、外科口罩、防护屏、防护镜等。
8、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易感病人有保护性隔离措施,感染或传染病病人根据传播途径实施相应隔离措施,隔离标识清楚。
9、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10、对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执行严格接触隔离措施,蓝色隔离标识,医务人员必要时穿隔离衣。
11、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12、加强对各种留置管路的临床观察和局部护理,定时局部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
13、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尽量减轻或纠正患者体内微生态失衡,预防内源性感染发生。
14、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穿隔离衣、鞋套、戴帽子、口罩,严格手卫生。
15、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的播散。
16、病人转出、死亡后床单元须终末消毒。
烧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等各项规章制度。
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有关法规、制度制定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
3、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各项工作,建立本病区医院感染登记本,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4、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发现传染病人时按要求隔离,病情允许时尽快转往传染病专科或传染病院,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接触病人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
5、住院病人的安置应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6、对住院病人、陪护、探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7、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及卫生材料等的消毒管理,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的管道等器材,使用中每天消毒,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干燥保存。使用止血带一人一巾,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污染时应消毒。听诊器在清洁的基础上消毒。
8、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外观有无不洁净,是否在有效期内等。
9、病床应一床一套(巾)湿式清扫,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0、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枕芯、棉褥、棉被、床垫用床单元消毒机每半年至少消毒一次,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严禁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
11、病房环境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每日定时用空气净化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达到Ⅱ类环境卫生标准。
12、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污染时,应先用消毒剂处理后再清洁。治疗室、配餐室、病房、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洗工具,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备用。
13、垃圾实行分类入袋制度,医用垃圾置黄色塑料袋内,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及时封闭运送。
14、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15、对特殊感染病人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病人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对其产生的感染性引流液、体液应严格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6、传染病流行季节要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探视陪护制度。
17、病人创面分泌物应及时送检做病原菌培养,以掌握病情动态。
18、工作人员进入烧伤病房,穿戴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及口罩。
传染病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设置工作人员与患者出入通道,二道分开,病房内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分区明确,有醒目标识,三区之间有缓冲间。还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污染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2、医务人员实行标准预防加额外预防措施,按消毒隔离规范,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出病区时应进行卫生通过。
3、严格限制非医务人员的探视,确需探视的,应穿隔离衣、鞋套,戴帽子和口罩,严格手卫生。
4、不同种类的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米。
5、严格隔离,房入口应设缓冲间,室内设卫生间。
6、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先消毒后清洗,然后根据物品的用途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患者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
7、物体表面及地面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地面、桌面、其他物品表面。
8、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9、严格陪住探视制度,陪住者应穿隔离衣及鞋套; 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使用一次性坐垫。
血液净化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执行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
2、血液透析室应当环境整洁而安静,合理布局,设普通病人血液净化间、隔离病人血液净化间;治疗室、水处理室、储存室、办公室、更衣室、待诊室分开设置。按功能严格划分三个区:限制区(清洁区)、半限制区(半清洁区)、非限制区。二个通道,即工作人员与患者通道,二道分开。室内应有非触式流动洗手设备,洗手液及手消液。开展透析器复用的,应当按标准设置复用间。
3、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灭菌物品应标明消毒、灭菌有效期限,过期物品重新消毒。
4、医务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应当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换工作鞋。备有外出服、鞋,进出应更衣,换鞋。
5、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清新。血液透析室在透析前、后都应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照射1小时,室内空气每月监测一次。
6、加强血液透析中心的环境管理。每天2次湿式打扫,用含10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头柜、地面等,随时注意仪器表面的保洁。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仪器、地面等,均经消毒处理后再使用。每月1次大扫除,彻底清洁血液透析室的地面和墙面。
7、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一经污染要立即更换,被呕吐物或血液污染更换后,先浸泡消毒后再清洗。
8、对初次透析患者进行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的检查,每半年复查1次。发现感染病例及新发的传染病应及时填卡、报告相关部门。
9、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的患者应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机不能相互混用。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并配备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急诊病人专机透析。
10、每次透析结束后,对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及机器内部管路进行消毒。透析时如发生破膜、传感器渗漏,在透析结束时应对机器立即消毒。
11、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
12、医生和护士在对病人进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对不同病人进行操作时,必须洗手,更换手套。
13、透析器材必须专人专用,标记清晰,透析器、管路及穿刺针原则上应一次性使用,使用后经无害化处理后装入黄色垃圾袋或手器盒内。
14、复用透析器的清洗消毒人员工作时应戴好手套、围裙、面罩、护目镜,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当对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5、重复使用的消毒物品应标明消毒有效期。
16、透析器管路不能复用。
17、乙肝病毒、丙肝患者、HIV、梅毒及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患者不能复用。
18、医务人员要注意自我防护,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规定,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或类似污染的意外事件时,要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病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19、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
20、每天对水处理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包括冲洗、还原和消毒以,每次测定消毒剂的残余浓度,并有记录。透析机应按要求定期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处理。
21、应当按照厂家要求定期对反渗机和供水管路进行消毒和冲洗,每次消毒、冲洗后要测定消毒液残留量,保证透析机供水安全,并建立消毒和冲洗记录,严格监测。
22、血液透析室使用的浓缩液必须获得卫生行政部门的临床使用许可证。应当定期进行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细菌培养。
血液透析机系统监测:透析液的细菌和热原、酸碱值及消毒液残留值。1)每月对透析用水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细菌水平不得超过200CFU/ML,采样部位为反渗水输水管路的末端。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次并记录。
2)至少每3个月检测一次内毒素,含量不得超过2EU /ML,采样部位为反渗水输水管路的末端。每台透析机每年至少检测1次并记录。
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应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通道、分区明确,标识清楚,分区及通道设置应严格遵循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原则。
2、墙壁、天花板、地面表面光滑无裂隙,排水系统通畅,便于清洗和消毒。连台手术应进行术间消毒以。
3、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置1张手术台。
4、手术器具及用品应严格一用一灭菌,尽量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等物理方法灭菌,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灭菌。
5、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化学消毒剂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6、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7、严格执行卫生清洁、消毒制度,每周固定卫生日,进行湿式清洁。在两次手术之间应清洁手术室。
8、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9、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10、除非手术人员、病人和器械通过进,手术室所有的门都应关闭。
11、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和隔离要求,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应双消毒,标本应按隔离要求处理,术后手术间应严格终末消毒。
12、接送手术病人平车应选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一人一换。
13、手术前:进更换手术室专用鞋、衣裤、帽子和口罩,帽子要将头发全部遮盖,做好个人卫生。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化脓感染者禁止入内。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则,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发现手术包内化学监测卡不合格或无化学监测卡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
14、手术中:医护人员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实施标准预防,禁止违规操作。
15、手术室工作人员因事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及外出鞋。
16、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手术:手术科室应提前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提前与手术室联系并在通知单上注明感染诊断,护士长或专人负责登记,设置隔离手术间或负压手术间,手术间门上应挂隔离标识,巡回护士应设内外各一名,如需要从手术间外拿取物品时,应由手术室外巡回护士传递,此类手术应拒绝参观,手术间用物应尽量准备齐全,手术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各种用物依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处理,医疗废物按照《医疗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分类、收集,回收袋上加注感染性废物标识,并有交接记录;术后依照《消毒技术规范》对术间空气、使用的仪器、设备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17、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敷料必须达到无菌,灭菌包的标识必须具有可追溯性。
13、获准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器械、植入物,必须建立完善的可追溯供货、灭菌、使用情况登记,由消毒供应中统一清洗、消毒、灭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14、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器械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15、手术用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储存、监测方法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施行。手术室自行洗消处理时,应具备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并有清洗消毒、灭菌记录。
16、洁净手术室监测:
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间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并记录。每半年对洁净手术室进行一次包括尘埃粒子、高效过滤器的使用状况、测漏、零部件的工作状况等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监控并记录。每半年对洁净手术室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并记录。
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科室护士长要由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担任,根据工作量及各岗位需求,科学合理配置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消毒员和其他人员。从事消毒供应工作的各类人员必须进行的岗位培训,掌握各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要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
2、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护目镜、口罩、面罩、帽子、防护手套,防水衣(围裙)及防护鞋。
3、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周围环境不应有污染源。
4、建立与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对科室关于灭菌物品意见有调查、有反馈、落实持续改进,并有记录。
5、应建立设备检测及使用登记制度同,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半年对压力表进行检测校验,安全阀每年检测校验。
6、回收污染物品有专用密闭容器,回收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备用。医疗废物应分类正确,正确使用专用包装袋和锐器盒,医疗废物交接有登记。
7、清洗包括手工清洗、超声波清洗、清洗消毒器清洗。超声清洗时间宜选择3-5分钟,不宜真超过10分钟,水温应45度。清洗时应盖好盖子,防止产生气溶胶。
8、干燥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宜首选干燥设备进行处理,根据器械的材质选择适宜的温度,金属类温度70-90度;塑胶类温度65-75度,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管腔类器械,应使用压力气枪进行辅助或95%乙醇进行处理。
9、器械检查与保养,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锈斑、水垢等残留物质,功能完好,无损坏,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10、纺织品包装材料为非漂白,除四边外不应有缝线,一用一清洗,无污渍、血渍,灯光检查无破损、缝补。开放式的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无菌物品标识清晰应具追溯性。
11、灭菌前物品标识齐全、摆放合理、体积与重量符合规范要求,灭菌操作应观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及设备运行状况。
12、无菌物品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并设置标识,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记录出库日期、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和外来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13、灭菌区应清洁、干燥,灭菌柜必须离地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灭菌物品存放区由专人管理,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14、执行各项工作前、后要彻底洗手,各科室使用过的器材皆视为感染性物品,严格执行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制度,要避免刺伤。使用的清洗剂必须一用一换。
15、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16、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清洗消毒质量监测
A、日常监测:采用目测或借助带光源的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应光洁,无污渍等残留。
B、定期抽查: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的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并有记录。
C、清洗消毒器应每批次监测物理参数及运转情况并记录。
D、化学消毒:应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E、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抽样3-5件进行生物监测。2)灭菌质量监测
A、物理监测:每锅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放行,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B、化学监测:每包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直至监测结果符合要求。
C、生物监测:高温、干热、低温甲醛蒸汽灭菌每周监测,快速压力灭菌应空锅,每周监测,环氧烷灭菌每锅监测,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至少每日监测。不合格的应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可发放。D、灭菌植入型器械及外来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E、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应进行生物监测。3)环境卫生学监测:
每月对无菌区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进行卫生学监测;每月对无菌区、清洁区的空气进行监测,有记录。4)、紫外线消毒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字,新灯管使用前和使用中每半年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有记录。
17、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不少于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不少3年。
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筑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感染控制要求,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
2、按功能分区:诊疗室、技工室、清洗消毒室、候诊区、生活区。
3、洗手设施完善,包括非手触式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设施、手消毒剂等,有手卫生图标,诊室内洗手池不能用于清洗污染器械和漱口。
4、清洗消毒间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污染区、清洁区分区明显,物流从污到洁单向流程设计,通风良好并有排风设施。清洁区基本设施并包括自动封口纸塑包装袋或热塑封口机、标签机,压力蒸汽灭菌器。清洗消毒间应具备必要的清洗、消毒器械设施和设备。污染区应具有流动水源及水池、蒸馏水或纯水、器械回收盒、手机清洗机、手机清洁注油机等。消毒间无可视水漏,排污系统按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5、技工室独立设置,保持通风、清洁。内设灌模区域的,洁污水池应分开设置,水池深度适宜,避免喷溅。
6、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良好,每天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1-2次,遇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处理。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用消毒液擦拭桌面、椅子、门窗。
7、工作人员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要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
8、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9、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消毒-去污染-清洗(加酶洗涤剂)-消毒或灭菌”的程序进行。
6、清洗前消毒可用1000-2000MG/L含有效氯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进行清洗,干燥,分别进行消毒。
7、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必须先用酶制剂清洗,去除有机物,然后再消毒灭菌,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均应消毒,做到一用一消毒。
8、器械应尽量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应配备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器械,可不封袋包装,裸露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9、不耐热的物品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2%戊二醛浸泡必须注明浸泡日期及可启用时间,浸泡时间大于10小时达灭菌,每周必须进行戊二醛有效浓度的测定。
10、经化学方法浸泡消毒或灭菌的器械,在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消毒液冲洗干净。
11、牙科手机可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132度3分钟达到消毒目的,也可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达消毒。
12、反复使用的口腔器械必须先去污染、加酶浸泡、清洗、注油、干燥,然后再灭菌。
13、麻醉用药应注明开启日期与时间,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尽量使用小包装。
14、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采用中效消毒剂消毒。
15、口内X线摄影应戴手手套操作,手套一人一换,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16、用后的敷料等废弃物置黄色袋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17、灭菌效果监测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1次生物监测。
2)采用包装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灭菌的,应当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并记录。使用裸露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应当对每次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按要求定期进行生物监测,做好登记。3)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应每月1次微生物污染监测
第四篇:医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医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重点学科建设是我院为适应医院各项工作发展的需要,提高医院整体水平,体现医院特色,展示医院优势,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医院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医疗、科研教学的全面发展。
第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是通过重点建设我院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逐步达到校级重点学科乃至更高层次重点学科的水平,并带动医院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贮备和人才储备。
第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类别及学科建设数量
医院设立3-5个院级重点学科以及2-3个院级重点扶持学科(专业)。
第四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1、医院将按照校级、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申报的要求,以医院“十五”及“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结合医学科技、医疗技术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科自身优势,逐渐建设成为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达到校级乃至更高层次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
2、以人为本,培养人才,锻炼队伍。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形成一批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学科队伍。在院级重点学科的成员组成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比例应达50%以上。
3、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医院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重点学科要根据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院发展的需求,明确方向,重点突破,力争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使学科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4、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优化科研与临床的更加紧密结合,使科研能力的提高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相互推动,进一步形成医疗特色和优势。
5、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优化科研平台,使科研和教学更好地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6、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该学科应具备申报校级乃至更高层次重点学科的能力,并有显着成效。具体指标如下:
(1)学科年均应获得2项以上科研项目(其中至少有1项为校级以上科研项目)。
(2)学科组成员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计)年人均1篇以上。
(3)学科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年人均科研项目经费为5000元。
(4)学科每年应引进并有效开展1项临床医疗新技术。建设期间或者建设期末应获得1项以上的校级临床医疗成果奖。学科所在科室的质量考核应位居全院的前20%。
(5)经过三年建设,三年人均创利或人均创利增长幅度居全院前20%。
6、重点扶持学科(专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参照上述重点学科的有关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同时,重点扶持学科(专业)应以突出医疗特色,开展临床特色诊疗技术,兼顾科研为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二章 重点学科的申报及评定
第五条 申报院级重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申报院级重点学科必须是医院内未获得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医学重点学科、院“三五”工程、校级重点学科等的学科(科室)。
2、申报学科已初步形成两个以上(含两个)特色较为明显,优势较为突出,相对稳定,方向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科整体水平在校内同类学科处于相同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3、学科队伍整体力量较强,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等方面较为合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比例达30%左右。
4、学科带头人必须是正高职称人员,具备研究生导师资格,具有较高的指导本学科建设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身体健康,且本人自愿。
5、本学科或者学科带头人近三年承担至少1项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学科组成员在国内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以第一作者计)年人均不少于0.75篇。
6、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临床医学院的教学任务。
7、有较为完善的学科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
第六条 申报院级重点扶持学科(专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申报院级重点扶持学科(专业)的基本条件参照院级重点学科申报条件,适当放宽。同时,申报院级重点扶持学科(专业)的科室应具备开展特色临床诊疗技术的基础与条件。
第七条 院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专业)申报、评定程序
1、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医院院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提出申报。医院鼓励相关学科(科室)的交叉、联合,共同申报。
2、申报材料由医院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会议答辩、评审,择优确定后,呈报院务会审议批准。
第三章 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
第八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
1、医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承担学校学科建设的领导工作。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学科建设工作小组,负责院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小组由院科教部、医务部、人力资源部、临床医学院相关人员组成,医院分管科教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工作小组组长。
2、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专业)所在科室设立学科组,具体制定该学科发展及工作计划、经费使用计划、开题论证及组织学术活动,完成重点学科或重点扶持学科的建设任务。学科组组员由学科带头人、正副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骨干等相关人员组成,组长由学科带头人担任。科室科研干事负责科室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处理各种文件、资料和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3、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实行院、学科(科室)两级管理,以学科(科室)管理为主。
第四章 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
第九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组成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医院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课题经费、学科(科室)其他经费。医院将给予院级重点学科及重点扶持学科专项建设经费投入(第一次划拨2/3,中期考核合格再拨1/3),各学科应努力拓宽经费渠道,积极自筹经费加快学科发展。
1、重点学科专项经费每个学科为50万元。
2、重点扶持学科(专业)专项经费每个学科为20万元。
第十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与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是用于加强学科建设的专项费用,其使用范围包括:用于从事本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实验室建设、拟申报课题的预研费、5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费、人员培养费(含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学科公用的图书资料费等。
第十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
1、医院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由院财务部按学科分别设立帐户,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经费开支由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签字,经院科教部审核后,报分管院领导审批。
2、学科(科室)自筹经费必须转入学科建设经费专用帐户中。
3、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应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按计划使用经费。
第五章 重点学科的考核与评估
第十二条 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的中期考核和合格评估
1、重点学科建设实行滚动制管理,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每年考核一次,第二年年末进行中期考核。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科中止重点学科资格,并由其他符合重点学科申报条件的科室经评审后替补。
2、考核和中期考核主要检查各学科建设工作状态、经费的使用状况,以评估该学科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3、重点学科的合格评估,建设满三年的可以申报合格评估,评估成绩合格的学科,在医院重点学科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可申请新一轮重点学科,评估不合格则取消其重点学科资格。
4、重点扶持学科的考核方法参照重点学科考核方法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申报院级重点学科。考核不合格的,取消重点扶持学科的资格。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由医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五篇: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推荐]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重点学科建设是加强医院建设,促进医、教、研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更好地形成专科优势,促进重点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重点学科建设内容:
1、围绕专科发展方向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提高专科科研及临床医疗水平。
2、专科梯队建设,专科后备人员培养及专科相关人才培养,专科相关专业设备购置。
3、加强学术建设,扩大知名度,提高专科在本专业的学术影响力。重点学科的管理:
1、分管院长负责,医院科教科协调指导重点专科建设有关的问题。
2、各重点专科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制定专科三年、五年发展规划,3、确定专科建设目标;科主任负责重点专科的经费使用及科研活动。
3、各级重点专科确定后,在建设周期内应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专科建设,年终进行考核。
4、确保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各级期刊上,鼓励向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积极举办全国性及省级学术会议,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与国内外的交流,促进科学的发展。
5、医院专门设立重点专科建设经费和科研启动经费,每建设周期5-10万,用于重点专科建设和科研课题的启动。
医院科研管理制度及奖励办法
一、开展科学研究
1、科研课题的申请立项、成果鉴定及申请奖励规定
按照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成果鉴定及奖励的有关管理规定以及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行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鉴定、请奖工作。
⑴、申请科研课题立项:
按照医院安排的时间,课题组必须有相关的课题检索资料,并写出开题报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列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及经费概算,报科教信息科,由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审核后决定报省或市科技计划,按要求填写科技计划申请表,由医院统一上报科技主管部门。
⑵、课题的实施
根据省、市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项目文件,由列入计划立项负责人与医院签订科研合同书,科教信息科负责监督、检查项目的计划实施情况,并及时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定期向学术委员会及科教信息科汇报课题进展情况,以保证研究的正常进行。
⑶、科技成果的鉴定及申请奖励
按课题计划进度要求,课题完成后要及时进行鉴定。按成果鉴定要求,由课题组将本项目的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整理成完整的技术材料交科教信息科,由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向有关部门申请
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完成一项鉴定一项。
计划外课题,医院一般不组织鉴定,如有特殊需要,由医院研究决定是否申请鉴定。
申请奖励的程序与成果鉴定相同,必须由医院组织考评及上报。
2、科研经费的管理
医院每年拨出上一业务收入的1%作为科研基金,省市指令性计划所拨经费与医院配套基金列入医院科研基金统一管理。经费的使用范围:
列入计划的科研课题及四新项目,主要用于购置设备、试剂、资料检索、资料印刷、鉴定验收及与本课题有关的差旅费及学术交流费用。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经费的申请与审批:
由课题负责人写出书面申请报科教信息科,科教信息科根据计划经费概算审查后,报主管院长、院长批准,凭发票到财务科专项基金处报销。原则上课题所需资金应保持在基金内,若出现超支,由课题组垫付,成果获奖后,从奖金中扣除。
经费的申请必须依据计划内容,要真实可行。与本课题无关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科教科及课题组均应建立经费使用记录,课题结束后医院对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并写出总结报告。
3、科研奖励措施
获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奖的项目,国家有关部门配套的奖金按规定
提取管理费用外由医院发给课题组,另医院将给予奖励,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国家级成果:一等奖100000元,二等奖50000元,三等奖30000元;
省级成果:一等奖50000元,二等奖30000元,三等奖10000元; 市级成果:一等奖30000元,二等奖10000元,三等奖5000元。所有奖金由课题负责人领取,课题组内部由负责人按有关规定比例进行分配。
经医院批准并备案与外院合作进行的获奖课题,以我院为主的按本院课题对待,其余的不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