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

时间:2019-05-14 10:1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

第一篇: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

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 其他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考

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加快新农村牧区建设,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更是推进我旗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旗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旗总人口15.9万人,其中有农牧业人口11.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8.1万人。在11.9万个农牧区人口中:18岁以下的占18.8%,18-35周岁的占29.5%,36-60岁的占38.2%,60岁以上的占13.4%。有失地农牧民13786人,劳动力7659人,其中18-30岁的占29.1%,31-45岁的占38.7%,46-60岁的占32.2%。近年来,旗委、政府始终把做好全旗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摆在全旗就业工作的重要位臵上,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通过采取强化平台建设、加强技能培训、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服务水平等有效措施,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旗共完成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5866人(次),就业引导性培训22137人(次),创业培训1265人;完成农牧民工转移就业75774人(次)。特别是今年以来,我旗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伊金霍洛”活动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三级联创”活动(创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旗、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镇、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嘎查村)为载体,围绕统筹全旗充分就业,强化就业登记;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服务;围绕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技能培训;围绕实现稳定就业,强化困难群体援助;围绕基层就业服务,强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贯彻“五围绕、五强化” 的思路,全面提升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牧民在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我旗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开展,政府各部门在其中发挥了应有的组织、推动以及政策与资金扶持作用,培训机构在转移就业培训中承担了相应的培训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农牧民在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主体角色缺失,农民参加转移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转移就业培训的意识十分薄弱,其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对转移就业培训的作用及相关政策宣传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培训计划的制订自上而下,缺乏农牧民的参与,摸底调研工作不够充分,缺乏对农牧区劳动力现状及农民的培训意愿、培训需求的全面了解。三是现有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时间较短,使得素质低的农牧民难以在短期内真正地掌握一门技能,即使通过培训后由培训机构帮助转移就业,多数也是以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就业为主,待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组织化程度低。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培训。

2.培训资源配置、整合不佳

目前,我旗的教育、就业、扶贫、人口转移、残联、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或经费,都在开展相关的培训,但几乎都是各搞各的,各建各的系统,导致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由此导致管理的无序性、培训的盲目性、时间安排的短期性,内容雷同或培训空白点较多,现有的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此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出现了培训设施、培训机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培训质量也难以提高,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3.重视培训数量和培训任务,忽视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虽然培训机构每年都能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转移就业任务,但是从培训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存在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由于培训工作的评估验收主要以转移就业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缺乏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的评价,缺乏农牧民的评价,使得培训机构更多地考虑转移就业的数量任务,而忽略了培训质量和效果。而对如何满足农牧民的培训需求,如何更好地让受训者真正掌握技能,如何提高转移就业的层面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欠考虑。

4.农牧民转移就业思想观念滞后

我旗农牧民没有到外地打工的传统,很多人不愿意外出打工。有相当部分失地农牧民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较为保守,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5.农牧民综合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就业难度大 我旗的失地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只受过中、小学文化教育,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只掌握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导致就业竞争力较低。

6.失地农牧民就业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对失地农牧民就业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策性文件,扶持矿区失地农牧民就业的政策散见在其他文件中,不利于操作、执行和宣传。对失地农牧民就业的政策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没有专门出台失地农牧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失地农牧民就业存在着多个部门都在管,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够,工业园区建设、大项目推进与矿区失地农牧民就业结合不够等。

7.部分农牧民特别是失地农牧民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失地农牧民都有失地补偿费和安臵费,每人都不下20万元,有较好的自主创业的经济基础,但大部分农牧民都缺乏转移就业技能和自主创业意识,“征地骤富”的不良心态导致择业要求过高,显富摆阔、相互攀比消费现象严重。从眼前看,失地农牧民有征地补偿安臵费,可维持生活。从长远看,失地农牧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财理念、劳动技能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必将成为一个特殊的“就业困难群体”,给全旗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不可低估的压力。

二、建议及对策

(一)推进失地农牧民就业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对失地农牧民及其子女,要根据其不同的年龄段和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好就业服务工作。对18-25周岁的人员,重点通过采取补贴学费的措施,引导和鼓励其参加各类中短期和学历化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以技能提升促进就业;对25-45周岁的人员,根据其适宜创业的年龄优势和征地后相对较好的资金优势,重点开展好创业培训,扶持其通过成功创业实现稳定就业;对45-60周岁的人员,重点开展1-6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并通过与驻地企业联络协调,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对失地农牧民及其子女要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就业政策,提供同样的就业服务。三是按照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要求,大力引导失地农牧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充分利用我旗开发建设力度大,各类工程项目多,劳务工需求缺口较大的优势,探索组建一家大型国有独资综合劳务公司,把失地农牧民通过政府免费培训后安臵在劳务公司工作,并按照政策要求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落实好“五险”。

(二)推进其他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议及对策 一是对农村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搞好职业介绍工作的基础上,首先要开展好就业引导性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其次要开展创业培训,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其实现成功创业;第三要通过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免费“回炉式”、“定单式”培训,实现就业。二是农村籍初、高中落榜生要开展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使其通过技能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对农村籍转复退伍军人及返乡创业人员,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切实搞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重点开展好创业培训,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四是要开展好农村牧区“零转移”家庭的调查与援助工作。通过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确保“零转移”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五是对其他农村牧区劳动力,在积极开展就业引导性服务的同时,重点要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六是以村组建“农牧民工劳务联队”或劳务公司,以联队或公司的名义向旗内各工程项目承包劳务工程,从而使我旗农牧民工有组织、有保障的在旗内实现稳定转移就业。七是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劳务输出同旗外投资结合起来,带动富余劳动力向旗外转移。加强劳务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内引外联搞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八是要认真开展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嘎查村”创建活动,确保全旗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第二篇:失地就业需求问卷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编号您好!

我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个关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课题调研。本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现状及失地农民的基本培训需求,为研究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供实证材料。为确保您的信息安全,本调查为匿名方式,只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使用,不会给您带来任何不利影响,请放心作答。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协助我们调研,耽误您一些时间,请谅解。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人文学院URP调查组 调查时间:2014年月日调查员:

调查地: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区)乡(镇)村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是()

A.25岁以下B.25—40岁 C.40—55岁 D.55岁以上

3.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未读书B.小学C.初中D.技校、中专或高中E.本科及以上

5.您失去土地的原因是()

A.城市规划用地B.公共利益用地C.开发商用地D.其他

6.您失地前后的从业类型为()(如: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

7.您是否想要接受就业培训?()

A.是B.否

8.您所期望的培训地点是()

A.本村或邻村B.乡镇C.县城D.就业的城市

9.您所期望的培训方式是()

A.单独课堂讲授 B.课内外实际操作 C.单位实习D.多种方式结合E.其他

10.您所期望的培训时长是()

A.10 天以内B.11-20 天C.21-30 天D.31-60 天E.60 天以上

11.您所期望的培训内容是()

A.基本技能B.职业道德C.法律常识D.心理健康E.合作意识

F.基础文化知识G.生活指导H.其他

12.您是否希望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若需缴纳一定的费用,您的意愿是否会发生改变()

A.是B.否

13.您希望培训后得到的服务与支持是()

A.技术支持B.联系工作C.提供技术咨询D.提供帮助热线

14.您对培训还有哪些想法?

15.为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还希望政府和社会提供怎样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祝生活愉快!

第三篇:上传培训失地党员职业技能推进城镇化建设

培训失地党员职业技能

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Xx乡与县委组织部在xx大酒店、xx职业技术学校等联建了“xx推进城镇化建设党员培训实践基地”,开设了酒店管理、保安、挖掘机、装载机、厨师等专业,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党员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强化了党员技能、促进了就业的机会,失地党员不因失地而失业、其家庭不因拆迁而致贫,让失地党员继续在各项业各业都能发挥党员致富带头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为推进我乡城镇化建设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它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的过程。近几年来,在___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洪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导致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积征用,被征地的农民就业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如何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充分

就业已成为洪塘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成为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镇妇联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乡村型农业化向城市型工业化转型这一时机,急党政所急,想妇女群众所需,尽妇联所能,面向广大失地妇女,在调查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加大培训、进行就业推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失地妇女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帮助和引导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失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

截止2003年6月底,我镇已被征用土地

12500亩,占已有土地面积的40,涉及17个村,共有失地妇女人口1830人,除在校学生,共有适龄劳动力1749人。对这些失地妇女的就业现状及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失业人数多,失业率居高。1749人中有832人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351人属于零时打工,有劳动能力及愿望的失业者为398人,失业率为22.8,尤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而且这一部分人家庭普遍生活负担较重,其失业率达到60,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2、信息不畅,就业门路不宽。从就业渠道看,已就业的妇女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极少数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从获取的岗位看,多为小商小贩式的农村三产行业,少数人在当地企业务工,在企业务工的也多从事简单的装配和装卸工作,就业领域不宽。并且普遍反映职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多为临时性就业。

二、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分析一下,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和技能素质低。失地妇女普遍文化素质低,失地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占42.4,初中文化占53.6,高中以上文化仅占8.2。技能素质也较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只占14.9。接受就业培训少,从去年开始,区、镇妇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妇女一共只有196人,而且许多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培训。她们现有的素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就业能力,难于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装配工作,从事餐饮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领域狭小。

2、观念较保守,转变慢,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多数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在失地妇女中,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仅占3.8,要求政府帮助就业的则占到43.6。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既轻便又自由,收入又高的工作,一般都不愿从事较脏、较累和较苦的工作,并且大多数人还不适应企业严格和规章制度,认为在企业务工不自由;在就业区域选择上,都要求在镇区域范围,不愿外出就业。失地妇女的素质和观念现状,给妇联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困难,有时妇联辛辛苦苦组织了妇女进行了培训,千方百计进行了就业推荐,可她们就业时却挑三拣四,要求颇多,使用工单位感到很为难。

3、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对就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一直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减弱,我镇也不例外。虽然我镇企业近年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区域工业相比较,我镇工业总体素质不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形不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这既制约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又降低了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三产服务业是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如在发达国家仅社区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就业份额的20—30,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达到12—18。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制约,我镇的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镇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较差,市场、信息、服务等设施不完善,城镇集聚度较低,相应的三产服务不完全,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末能充分发挥。

4、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和就业激励机制健全,是促进失地农民最终走向市场就

业的前提和基础。我镇劳动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对农民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刚刚开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虽已通至各村,但村镇之间、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失地妇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对企业招收本地妇女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企业乐于使用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她们好管理,会吃苦外,更在于企业使用了外来民工可以避免传统就业制度带来的缺陷,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其次是对失地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失地妇女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只占3.8,大多数失地妇女则表示连想都不敢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失地妇女自身素质技能素质较低,资金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失地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更没有对自主创业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的激励机制。

5、就业竟争激烈。一是随着我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加速增多,在末来几年,我镇将成为___市中心城的新城区,农业劳动力将随之全部转向非农产业。可见,失地妇女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据统计,目前我镇约有外来人员已达2万多人,与我镇常驻人口已基本持平,有各别村外来人员已超过本村人口,客观上挤占了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6、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这既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需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养劳保险制度还处于低水平,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末能建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制约了失地妇女自主创业和外出就业。

三、妥善解决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的极端重要性。离开农村不再种地成为城市居民,是许多农村妇女的梦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没土地了,应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对许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在城里或企业找到工作的失地妇女来说,形势一下子变得更加严峻了,虽说一亩三分地对于近郊的农民而言,并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对于40岁以下的失地妇女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就业了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体现妇女的价值。因此无论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都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妇女极端重要性。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就业。解决失地妇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断提供就业机会。大力开发服务性的行业,因为服务性的行业妇女就业的机会相对多些,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性岗位,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鼓励失地妇女开办服务社、加工场,为商品销售、家政服务、婴幼儿(老人、病人)护理等提供服务,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失地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将失地妇女统一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失地妇女的流向、流量、就业种类、就业状况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制度,要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为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妇女的就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虽说妇女失去了土地,一夜之间成了“工人”、“市民”,身份变了,但她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与工人、市民的差距还比较大。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还得先解决她们的择业观念问题,否则劳神费力组织的培训,来者稀稀拉拉,千方百计争取的就业岗位,做者寥寥无几,出现了“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尴尬局面。

转变择业观念,要靠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要靠教育培训的灌输,还要靠制度措施来规范引导就业行为,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就是统包统配的错误观念,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应向广大妇女公开,实行竟争上岗,让那些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就业,逐步克服依赖思想,改变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不珍惜的状况,形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失地妇女要从一产走向二产、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村民走向市民,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艰苦历程,而就业培训则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实现这一转变。要高度重视失地妇女的培训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本着为广大妇女姐妹服务的思想,妇联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若干教育基地,努力为失地妇女服务,努力为政府排忧解难,这样才能更充分体现出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搞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培训,除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就业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师资保障有力外,更重要的是广大妇女要有兴趣愿参加。当前一些培训之所以对失地妇女吸引力不大,有她们观念落后、文化跟不上、眼光不够远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培训本身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失地妇女讲实际的特点,以实际就业培训为目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培训。对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可组织职业培训,培训的时间可长些;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基础的,可组织一些家政服务、编织、护理、餐饮、服装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培训时间可短些;对那些开过小商店、小饭店、小服装店有一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要加强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解决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是新时期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新的任务,各级妇联组织更应该义不容辞。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妇女姐妹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第五篇:提高城镇化率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关键

提高城镇化率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关键

2014年底,通辽市常住人口312.40万,其中乡村总人口239.96万人,劳动力137.40万人。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率为59.51%,通辽市城镇化率仅为45.36%。按照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城乡差距”、“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增加居民收入”等要求,解决好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完善落实好“六个机制”建设,开辟好“三大就业渠道”,落实好“两个保障”,让农牧民融入城镇生活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一、完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机制

目前,通辽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发展缓慢,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79.43%,比例过高,就业结构不合理。除受到农业人口总量过大和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等因素的制约外,在转移过程中缺乏政策和利益激励,也是导致农村牧区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转移机制。

(一)舆论导向机制

需要通过舆论和政策的导向作用,逐步改变农牧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牧民树立新的劳务输出转移观。一方面让城镇居民理解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发展的作用,接纳农村牧区务工人员;另一方面强化农村牧区劳动力的转移效应,改善劳务输出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服务机制

一是开展以劳务输出为主题的行动计划,为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培训与就业提供积极的服务。二是将劳务输出工作形成一定的市场氛围,成立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建立人才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县、乡三级市场服务体系,保证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信息导引机制

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实现的。目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自寻出路,缺乏相应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因此,应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加强农村牧区网络信息化建设,构建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为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

(四)技能培训机制

农村牧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所需的劳动技能己经成为制约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为有效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奠定基础。二是根据用工单位所需工种类型按需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将农牧民价值观融入与生活技能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中,提高综合素质,保护他们安全和满意就业的权利,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城镇群体中。

(五)利益驱动机制

追求利益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参与转移的最根本动力。一方面,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村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迫使农牧民只有走出来,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城镇相对于农村牧区在就业、收入、文化、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优越性对农村牧区的剩余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劳动力。因此,应不断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让他们分享城镇经济发展的成果,感受和享受到优越性,增大城镇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六)政策保障机制

在政策制定上,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把农村牧区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工作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来考虑,消除各项政策性障碍,调整完善并创新户籍、用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支持和保护农工正当转移就业。

二、切实增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

归根结底,决定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所在是在一产、二产和三产新生企业、个体户、产业活动单位“三大就业途径”的发展能力。如果没有各类实体经济的支撑,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化率的有效提高。

(一)第一产业――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增加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机会。一是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农业生产企业化发展步伐,让农牧民从家庭经营方式中转移出来。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集聚,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走品牌发展之路,带动发展储藏、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增加就业空间。

(二)第二产业――促进工业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通辽市建设“三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继续加快建设北部铝新材料、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镍铬合金不锈钢、装备制造、玉米发酵、蒙药和生物制药产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建设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工业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和洼地效应。一是依托通辽市十大支柱产业目前的市场空间和园区已经形成的经济优势,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产业链延伸,力争使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并投资兴建有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增强企业的吸纳能力,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突出加快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和配套生产,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激励政策,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维护企业正常运行,保证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第三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

依托中部地区地域、交通、商贸优势,加大科研自主创新力度,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高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壮大电子商务与家庭服务业产业的重点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一是通辽市是新兴城市,按照打造百万人居中心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城市集约发展,进一步集聚人气商气,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新的生存空间。二是立足通辽市产业集群优势、文化底蕴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现代物流和会展业步伐,扩大商贸企业;依托资源区位优势,逐步做大做强草原民族旅游产业,完善旅游文化和景点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十个全覆盖”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流通网;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人文精神,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先导,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增加就业岗位开拓渠道。

促进“三大就业渠道”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带动作用,整合政府部门各类项目投资,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规模数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加大城镇化发展步伐。

三、为劳动力转移解决后顾之忧

农业是农牧民传统生存方式之本,赖以生存之源。但随着国家实施反哺农业政策的落实和农牧民家庭收入方式、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受现代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牧民对新生活的追求从思想意识上却发生了质的转变。走出家乡、进驻城镇是农牧民祖祖辈辈向往已久的生活,但是随着农村牧区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善,国家优惠富农政策的落实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牧民在城镇没有具备生存能力之前,普遍存在“离乡不弃土”现象。因此,要想让农牧民在劳动力转移后没有思想包袱、解除后顾之忧,还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的保障性问题:

(一)提高农村牧区机械化水平,保障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是加大机械化发展步伐,进一步解放劳动力。需要继续高度重视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充分解放劳动力,让农牧民腾出手来安心走出农村牧区。二是解放农村牧区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必经途径。只有提高农业机械程度,才能使劳动力从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进行转移,满足各类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对劳动力的发展需要。根据生产实践推算,使用全程农业机械化可解放劳动力60%以上,这将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发挥先决的保障作用。通辽市农业机械户均0.42台,主要是小型农业机械,距离实现农业生产全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牧民提供更加广阔的增收途径。农业机械化将拓宽农牧民从事多种经营的渠道,让农牧民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辟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证明:在推进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劳动力安心地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移出去,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

(二)规范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牧民享受到国家各项补贴和土地流转带来的成果

土地流转有利于更加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传统小农经济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大农业转型。一是加快土地确权。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依法确认农牧民土地权利,强化农牧民特别是全社会的土地物权意识,维护农牧民和土地流转者权益,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制定和出台土地流转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完善合同管理,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保护好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搭建土地交易平台。规范建立农村牧区土地产权交易所,为土地入市搭建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搭建县乡村三级宽带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公开土地流转信息,加强对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及时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土地流转政策咨询、土地登记、信息发布、合同制定、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四是建设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在夯实土地权能的同时改革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建立科学的、多元的征地补偿制度,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五是确保农牧民安心进城务工。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土地承包中,推动土地合理流动和相对集中,刺激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村牧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对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土地,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代为组织流转,确保流转收益归原土地承包户所有,将有效解除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通辽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莉莉

下载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我旗失地农牧民就业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藏开展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培训促农牧民就业5篇

    西藏开展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培训促农牧民就业近日,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20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子弟开始了在西藏洛藏计算机培训学校为期两个月的培训。这是西......

    左中:企业订单培训 1000农牧民实现就业

    科左中旗:企业订单培训帮助1000农牧民实现就业 导语:今年,科左中旗大力抓好农村牧区零转移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与企业“订单式”的技能培训,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学好一技之长,......

    青海省进城就业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试行)

    青海省进城就业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试行) 2006年12月29日 14时24分80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教科文体“农牧民” “义务教育”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2007-12-17 14:15:5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2......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

    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县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规划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我局积极完善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狠抓政策落实,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建立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的旗观后感(最终版)

    《我的旗》观后感 分局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共同观看了《我的旗》这部电影,该片通过讲述温宿县一个普通农民吐木秀克镇兰干村维吾尔族村民胡达拜地〃依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升国......

    我的旗电影观后感

    我的旗电影观后感 20多年前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新疆南部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农民胡达拜尔地·依明和朋友们赶着马车送儿子去看病。途中,马车陷入泥石流之中,就在这时退伍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