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能源局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与立法依据)为加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所称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是指以投资补助方式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
第三条(资金筹集原则)煤矿地质补充勘探的资金配置,以煤矿企业自有资金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第四条(资金安排原则)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矿的地质补充勘探、深部接续区勘探、被兼并重组及资源整合煤矿项目补充勘探,重点面向负担较重、经营困难、接续任务紧张的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实施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适当兼顾其他煤矿企业的发展。
第五条(年度申报)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按年度统一申报,集中安排。
第六条(配套资金)煤矿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地质勘探实际需要,安排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配套资金,保 证其及时到位。
第七条(监管主体及相关管理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监督管理,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相关工作。
第二章 项目申报、审核与批复
第八条(项目规划及效力)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本地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级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省级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是申报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基本依据。
第九条(年度投资方向的确定和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年度支持重点方向、补助方式和标准等,发布年度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申报公告或者通知。
第十条(资金申请报告提出与报送)省级发展改革委 按照有关公告或者通知要求,根据本地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 规划及上年度实施情况,对项目进行备案,煤矿企业提出煤 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省级
发展改革委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项目备案权限已下放到市一级的,由相关市发展改革委进行备案。省级发展改革委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一条(资金申请报告内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包括: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勘探背景、勘探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技术工艺、各项勘探条件落实情况等;
(三)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主要原因和依据;
(四)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资金申请报告附件)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备案文件;
(二)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或者通知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第十三条(通知补齐资金申请报告的时限)对申报材料不齐备的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通知省级发改委在要求的时限内补充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资金申请报告审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
(二)符合有关公告或者通知的要求;
(三)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的安排原则;
(四)提交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
(五)项目的主要实施条件基本落实;
(六)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的其他条件。第十五条(资金申请报告评估)审查资金申请报告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委托有关中介机构或者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受委托的机构和专家应当与项目无利害关系,遵照“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独立开展评估工作,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六条(资金申请报告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评审意见,对同意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资金申请报告做出批复,确定补助金额。
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是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的依据。批复文件可以单独办理,也可以集中办理。
第十七条(资金计划的提出)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提出本地区本年度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八条(资金计划的下达)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省级发展改革委上报的资金计划、项目进度和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等情况,可以一次或者分次下达投资资金计划。
第十九条(资金拨付)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投资资金计划下达后,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三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条(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煤矿企业是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有关煤矿企业要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配合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做好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的稽察、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二十一条(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监管)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
项目单位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查。
第二十二条(勘探内容、标准及专款专用)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勘探内容和勘探标准。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得转移、侵占或者挪用。第二十三条(项目招标)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要严格按照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招标内容和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开展招标工作。
其他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招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工程监理)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工程监理单位受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法人委托,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业务,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投资、工期和质量等实行全过程监理。
第二十五条(定期报告制度)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煤矿企业应当每季度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当在每季度末,以正式文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进度、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处理意见、竣工验收情况等。第二十六条(项目延时)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煤矿企业应当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加快完成的措施。项目因不可抗力等因素不能按计划完成的,经专家评估论证,煤矿企业可以提出调整建议上报省级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请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后,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十七条(竣工验收)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完成 后,由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项目有关档案和验收材料。
第二十八条(检查总结与后评估)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竣工验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或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估。
第二十九条(监管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对使用投资补助的项目加强监管,保证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合理使用。
第四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监督检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规定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进行稽察。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监督检查。项目单位应当配合稽察、监察、审计和检查工作。
第三十一条(项目单位违法的法律责任)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或者停止拨付中央预算内投资,视情节轻重可以提请或者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投资补助;
(二)违反程序未按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的;
(三)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的;
(四)擅自改变主要勘探内容和勘探标准的;
(五)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实施或者完成的;
(六)企业配套资金无法按计划到位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三十二条(省级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违法的法律责任)省级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指令或者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骗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对项目单位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查不严、造成投资补助损失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省级发展改革委在无特殊情况下,不按时提交上年度项目进展情况报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其本年度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
第三十三条(中介机构违法的法律责任)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水平低下、严重失实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咨询评估任务的资格、降低咨询资质等级等处罚,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违法的法律责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二)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解释权)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生效日期)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附: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是指以投资补助方式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
第三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资金筹集,以煤矿企业自有资金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第四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大型煤炭基地内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深部接续区勘探、被兼并重组及资源整合煤矿项目补充勘探,重点面向负担较重、经营困难、接续任务紧张的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实施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适当兼顾其他煤矿企业的发展。
第五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按统一申报,集中安排。
第六条 煤矿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地质勘探实际需要,安排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配套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第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监督管理,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相关工作。
第二章 项目申报、审核与批复
第八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本地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级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省级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是申报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基本依据。
第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重点方向、补助方式和标准等,发布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申报公告或者通知。
第十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公告或者通知要求,根据本地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及上实施情况,对项目进行备案。煤矿企业编制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省级发展改革委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项目备案权限已下放到市级的,由市级发展改革委进行备案。
省级发展改革委对审查结果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一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包括: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勘探背景、勘探内容、总投资 及资金来源、技术工艺、各项勘探条件落实情况等;
(三)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主要原因和依据;
(四)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备案文件;
(二)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或者通知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第十三条 对申报材料不齐备的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通知省级发展改革委在要求的时限内补充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
(二)符合有关公告或者通知的要求;
(三)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的安排原则;
(四)项目的主要实施条件基本落实;
(五)提交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
(六)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审查资金申请报告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委托 有关中介机构或者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受委托的机构和专家应当与项目无利害关系,遵照“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独立开展评估工作,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评审意见,对同意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资金申请报告做出批复,确定补助金额。
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是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依据。批复文件可以单独办理,也可以集中办理。
第十七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提出本地区本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投资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省级发展改革委上报的投资计划、项目进度和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等情况,可以一次或者分次下达投资计划。
第十九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三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单位是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应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配合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做好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的稽察、检查和审计等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和项目备案文件,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的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管。省级发展改革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第二十二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勘探内容和勘探标准。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要专款专用,不得转移、侵占或者挪用。
第二十三条 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应严格按照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招标内容和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开展招标工作。
其他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招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工程监理单位受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单位委托,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业务,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投资、工期和质量等实行全过程监理。
第二十五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单位应当每季度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当在每季度末,以正式文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项目进展情况报告,主要包括项目进度、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处理意见、竣工验收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单位应当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加快完成的措施。项目因不可抗力等因素不能按计划完成的,经专家评估论证,项目单位可以提出调整建议上报省级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请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后,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十七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完成后,由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项目有关档案和验收材料。
第二十八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竣工验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或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估。
第四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规定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进行稽察。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或者停止拨付中央预算内投资,视情节轻重可以提请或者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投资补助;
(二)违反程序未按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的;
(三)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的;
(四)擅自改变主要勘探内容和勘探标准的;
(五)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实施或者完成的;
(六)企业配套资金无法按计划到位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指令或者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骗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对项目单位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查不严、造成投资补助损失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省级发展改革委在无特殊情况下,不按时提交上项目进展情况报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其本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
第三十二条 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水平低下、严重失实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咨询评估任务的资格、降低咨询资质等级等处罚,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二)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发改能源[2011]1641号
国家发改委2011年9月,制定了《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以发改能源[2011]1641号文件印发,附: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管理,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是指以投资补助方式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
第三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资金筹集,以煤矿企业自有资金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第四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大型煤炭基地内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深部接续区勘探、被兼并重组及资源整合煤矿项目补充勘探,重点面向负担较重、经营困难、接续任务紧张的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实施的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适当兼顾其他煤矿企业的发展。
第五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按统一申报,集中安 排。
第六条 煤矿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地质勘探实际需要,安排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配套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第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负责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监督管理,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相关工作。
第二章 项目申报、审核与批复
第八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本地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级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省级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是申报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基本依据。
第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重点方向、补助方式和标准等,发布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申报公告或者通知。
第十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公告或者通知要求,根据本地区煤矿地质补充勘探规划及上实施情况,对项目进行备案。煤矿企业编制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省级发展改革委初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项目备案权限已下放到市级的,由市级发展改革委进行备案。
省级发展改革委对审查结果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第十一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包括: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勘探背景、勘探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技术工艺、各项勘探条件落实情况等;
(三)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主要原因和依据;
(四)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
(五)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备案文件;
(二)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或者通知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第十三条 对申报材料不齐备的资金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通知省级发展改革委在要求的时限内补充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
(二)符合有关公告或者通知的要求;
(三)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的安排原则;
(四)项目的主要实施条件基本落实;
(五)提交的相关文件齐备、有效;
(六)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审查资金申请报告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委托有关中介机构或者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受委托的机构和专家应当与项目无利害关系,遵照“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独立开展评估工作,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评审意见,对同意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资金申请报告做出批复,确定补助金额。
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是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依据。批复文件可以单独办理,也可以集中办理。
第十七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提出本地区本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投资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省级发展改革委上报的投资计划、项目进度和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等情况,可以一次或者分次下达投资计划。
第十九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拨付资金。
第三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单位是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施主体和 责任主体,应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配合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做好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使用的稽察、检查和审计等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根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文件和项目备案文件,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补助资金的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管。省级发展改革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第二十二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勘探内容和勘探标准。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要专款专用,不得转移、侵占或者挪用。
第二十三条 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应严格按照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招标内容和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开展招标工作。
其他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招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工程监理单位受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单位委托,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业务,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的投资、工期和质量等实行全过程监理。
第二十五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单位应当每季度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报告项目进展情况。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当在每季度末,以正式文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交项目进展情况报告,主要包括项目进度、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处理意见、竣工验收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单位应当及时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加快完成的措施。项目因不可抗力等因素不能按计划完成的,经专家评估论证,项目单位可以提出调整建议上报省级发展改革委。省级发展改革委请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后,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十七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完成后,由省级发展改革委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项目有关档案和验收材料。
第二十八条
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竣工验收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或者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后评估。
第四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有关规定对煤矿地质补充勘探项目进行稽察。煤炭行业管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据职能分工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收回或者停止拨付中央预算内投资,视情节轻重可以提请或者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 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投资补助;
(二)违反程序未按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的;
(三)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投资补助的;
(四)擅自改变主要勘探内容和勘探标准的;
(五)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实施或者完成的;
(六)企业配套资金无法按计划到位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三十一条 省级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指令或者授意项目单位提供虚假情况、骗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对项目单位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查不严、造成投资补助损失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省级发展改革委在无特殊情况下,不按时提交上项目进展情况报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其本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
第三十二条 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水平低下、严重失实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咨询评估任务的资格、降低咨询资质等级等处罚,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整改,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
(二)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批准资金申请报告的;
(三)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五章 附 则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白皎煤矿汇报材料(国家能源局)
川煤集团芙蓉公司白皎煤矿瓦斯治理汇报材料
一、矿井基本情况
1.矿井于1965年4月开工建设,1970年7月简易投产,设计能力为120万吨/年。2011全年原煤综合产量完成101.1万吨,其中保护层开采煤量36万T,完成抽采打钻32.58万米,抽放瓦斯(纯量)1450万立方米,杜绝了重死亡事故,创建矿41年最好成绩。
二、矿井灾情情况
我矿是一个典型的集瓦斯、火灾、水患、矿压于一体的“五毒俱全”矿井,灾害严重危险程度居全国前五位,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组认为:白皎煤矿为国内知名难治理的严重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一)瓦斯灾害极其严重。矿井煤层瓦斯含量平均为24.7立方米/吨,已测煤层瓦斯压力最大为3.5兆帕。至今已发生突出231次,占四川省煤与瓦斯突出总量的60%左右,其中1000t以上的特大型突出7次,最大一次突出煤(岩)量3114t,涌出瓦斯49.75万m3,突出瓦斯逆流最远距离为1340m。平均每年突出5.7次。投产至今我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63起,瓦斯燃烧事故18起,其中死亡事故11起,死亡59人。1970年建矿至1993年期间,平均每5年发生1次特大瓦斯伤亡事故。
(二)煤层自燃发火与水患严重。我矿为易自燃煤层,投产至今,共发生煤层自然发火115次,因煤层自燃发火引起瓦斯爆炸50次,封闭采煤工作面48次。近十年百万吨发火率为2.38次,为一级自燃发火矿井。矿井水日涌出量最大为13.4万立方米。1998年因涌水骤增、排水能力不足,导致矿井被淹,损失达1.8亿元。
(三)矿山压力大。井田内地质构造复杂,每平方公里就有断层多达34.3条,生产揭露落差大于2米的断层多达千余条,构造致使原岩水平和倾斜应力均大于垂直应力的2倍以上,为世界上极少有的矿压显现模式,导致巷道支护困难,失修率高,支护成本高,开拓井巷造价已在2万元/米以上。
三、瓦斯治理主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多年来,白皎人在科技攻关、科技治灾时,将瓦斯灾害防治摆在了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安排布臵,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长期服务矿山、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防突治灾技术队伍。瓦斯的综合利用效果明显,以通风瓦斯治理和矿井防灭火为核心的白皎特色企业核心力逐步形成。
(一)坚持“治灾先行,科技兴矿”的发展思路
面对灾害重,难抽、难采、难治的局面,我矿始终坚持“治灾先行,科技兴矿”的发展思路。坚持区域治理瓦斯为主,局部措施为辅的瓦斯治理方针。努力做到不掘突出层、不采突出面,努力实现“瓦斯零超限、煤层零突出、事故零发生”。
(二)完善治灾体系
1.防突方面。从1964年建井发生第1次突出,就开始开展防突工作,经 “八五”课题攻关后得到提升。现主要坚持以开采保护层为主、底板网格穿层钻孔预抽瓦斯为辅、顺煤层钻孔预抽瓦斯做补充的区域防治瓦斯措施。坚持开展好大直径钻孔排放、边掘边抽、水力冲孔、水力疏松、煤层注水等局部防突措施;坚持深孔预裂爆破、水力
割缝等钻孔增透措施,以杜绝突出事故发生。
2.瓦斯治理方面。坚持“以抽采为主,风排为辅”,“ 预抽为主,卸压抽为辅”。从1979年开始在矿区建立地面抽采系统,现主要坚持“四大一准”,即:大流量泵、大管道、大钻机、大钻孔、准确计量;高低负压、高低层位抽采系统,分源抽采卸压瓦斯和采空区瓦斯,确保抽采达标。通风上实现“四大二双”,即:大断面、大风机、大风筒、大风量、“双风机、双电源”,确保通风可靠。
3.治灾管理方面。健全机构、配齐人员、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瓦斯超限事故的管理和考核,将瓦斯治超责任,层层落实,最终到现场,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
4.科技创新方面。白皎煤矿以保障安全、提高产能为突破口,大打科技创新“牌”,取得了良好成效。从“七五”攻关开始开展科研治灾工作,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一等奖2项,即 《“三高”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早期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煤矿切顶卸压沿空成巷无煤柱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矿井火灾防治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2000年,我矿在煤炭界首创提出“利用井下采空区高深度瓦斯窒息开区火源技术研究”的课题,这种“以毒攻毒”利用高浓度瓦斯防止煤层自燃发火的思路在国内外煤矿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防治煤矿煤与瓦斯突出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白皎煤矿主持的“八五攻关课题――严重突出矿井综合防突技术研究”等6个具有强烈空中色彩和安全实用性科研课题,这些技术和综合应用使白皎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威胁大大降低。
近年突破了煤厚0.5米的煤岩共采保护层开采技术,形成了世界领先的“切顶卸压自动沿空成巷无煤柱开采”新技术,并已在其它矿区推广应用。通过科技创新真正提高了治灾的可靠性和治灾的效率,使白皎煤矿最终得以生存下来,并在逐步发展。
(三)增投入,夯基础,促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利用好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国债资金,配套好自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了安全保障度,促使矿井产能快速提升。矿井生产能力以每年10至15万吨的速度快速提升,2007年原煤生产能力为46万吨,到2011年原煤生产突破100万吨,生产原煤101万吨,创建矿41年最好成绩,并首次实现了建矿41年来死亡率为零的好成绩。
在瓦斯灾害严重升级的情况下,灾害威胁和对生产的制约在逐年降低,瓦斯超限、瓦斯突出和煤层自然发火事故同比“十一五”分别下降了81.4%、25.6%、61.1%,瓦斯抽采量增加了3.15倍,企业安全快速发展的前景正在呈现。近两年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我矿率先进行保护层开采,保护层开采的吨煤瓦斯超限次数比正常生产降低了84%。
四、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情况
(一)工作思路
以防止瓦斯事故为矿井安全工作主线,严格执行 “三区配套两超前”的整体治灾思路。通过完善制度,配备一流装备,建设一流治灾队伍,尽量开采保护层治灾,建成“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型矿井。
(二)建设目标
根据矿井瓦斯治理现状,计划在两年内,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结合矿井丰富的瓦斯治理实践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集中对矿井通风系统、防突系统(保护层开采、底板网格抽采)、瓦斯抽采及利用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防灭火系统、综合防尘系统等进行技术改造,建立矿井瓦斯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在西南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主要目标如下:
1.努力消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杜绝通风瓦斯伤亡事故。2.瓦斯超限次数逐年下降30%以上,两年后力争消除落煤(矸)工艺中的瓦斯超限。
3.矿井瓦斯抽采达标,年抽采量由现在的1350万m3提高到2000万m3以上,矿井抽采率达到55%以上,瓦斯利用率达到95%以上。
4.采煤工作面个数由3个降为2个,实现综采率100%,综掘率30%以上,矿井产量逐年上升,吨煤工效达到2.0吨/工。
5.各种技术工种比例达到全矿职工总数的2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职工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30%;技术标兵、技术工种带头人比例达到职工总数的2%以上,并建成西南片区瓦斯治理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三)建设情况
预计今年底能完成全国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工作。
五、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预期效果
(一)总体效果
两年建成高产高效矿井;三年建成芙蓉最好煤矿;五年建成生产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安全保障最好,利润最高,环境最优美,崭新的现代化的美好新白皎。
“十二五”末,把我矿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川煤一流、芙蓉领先”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
(二)具体效果
1.安全:消除“一通三防”事故,有效遏制零星事故,为建成本质安全矿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产:矿井生产能力得到释放,各项生产指标提升,预计到2015年原煤产量可达120万吨优质煤+60万吨保护层低热值煤,实现矿井设计以来从来没有达到的设计产能。
3.瓦斯治超:抽采能力提高4倍,主要采掘头面的通风排放CH4能力提高2倍,通过抽采、增加风量排放CH4措施,CH4超限将逐年减少,预计每年下降幅度50%左右。
4.瓦斯抽采量将由2011年的1426万m3,增加到2015年的2500万m3,利用率100%,可增加瓦斯发电量3800万度/年,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万元。
5.经营效益:按目前市场行情评估,到2015年企业经营总收入可达4.5亿元,职工人均收入再度翻番。
6.环保效果:发电利用1000万m3纯瓦斯,可减少CO2排放量16万吨/年,根据已在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企业可获得收益1400万元。同时,大量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面临的困难
虽然我矿前期在瓦斯治理方面得到了国债资金的大力支持,促使我矿矿井产能快速提升,安全状况逐年好转,职工收入逐年大幅提升,6
但是由于我矿还面临不少困难,导致在深化瓦斯治理方面显得后劲不足。
(一)瓦斯抽采成本高,收益低。瓦斯抽放成本为4.12元/m3,售价仅0.48元/m3,每抽采1 m3亏损3.29元,近3年我矿年平均抽采瓦斯1100多万 m3,每年亏损3000多万元。随着治灾需求的提高,矿井抽采量将逐年增加,亏损金额还将随之增加。
(二)保护层开采成本高。保护层开采的低品位资源收益大大低于开采成本,保护层开采成本为330元/吨,售价仅280元/吨,吨煤亏损50元,每年保护层开采量为50万吨,亏损2500万元。但由于我矿煤层构造复杂,透气性低,钻孔增透技术不成熟,仅靠抽采来治理瓦斯难度大。同时国办发26号文下发后,对瓦斯超限次数限定非常严格,迫使我矿必须加大对保护层的开采。
(三)历史欠账多。地质情况特殊,导致开采成本较高,加之企业老,历史欠账多,企业积累有限,无法消化亏损。2011年吨煤平均完全成本为307.24元,但售价仅284.68元/吨,造成吨煤亏损22.56元,主要是靠国家财政补贴来弥补亏损,靠争取安全国债资金来减少企业自身投入,才能基本做到企业盈亏持平。
(四)税费过重,重灾矿井无法承受。我矿近三年平均税费为19.47%。约为其他工业企业税费率的2.5倍,再加上社会统筹性支出与其他资产性税费等,重灾矿井无力承担。
(五)矿井治灾体系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大,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需要更多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完善矿井的各项治灾体系,这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类似我矿的重灾矿井根本无此类资金来源。
七、建议
(一)为了鼓励煤矿企业将瓦斯作为资源进行开采,并且有一定的综合效益,改善当前抽采利用瓦斯亏损严重,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建议:提高瓦斯利用财政补贴。
(二)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瓦斯含量和压力大,煤与瓦斯突出严重,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治瓦斯办法就是开采保护层,同时抽采被保护层的卸压瓦斯,实现煤与瓦斯共采。但我矿保护层为不可采煤层或煤线,厚度仅有0.3~0.5米,是国家未计算工业储量的废弃资源,开采成本极高,而开采的煤炭经济效益差。虽多回收了资源,但亏损严重。建议:国家对企业开采保护层回收的煤炭资源应免除所有税费(如:增值税、资源价款、资源税、电煤调节基金等),并按每开采1平方米给予220元补贴,以补偿资源利用和瓦斯治理成本,促进企业加大保护层开采这一根本性瓦斯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我矿是全国著名的地质和开采条件复杂的严重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因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灾害治理困难,投入大,安全风险高。建议:一是应取消资源价款;二是煤炭增值税应先征后返,返还100%;三是应取消四川省规定的电煤价格调节基金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
(四)鉴于我矿是国有老矿,安全生产历史欠账较多,矿井灾害严重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对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继续加大财政资金。
我们坚信,如果有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 3-5年的时间,我矿各方面的能力将速的提升,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的地质环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范围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等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和监督管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是指对自然因素引发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勘查与工程治理等项目。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指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土地损毁、植被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
(三)地质遗迹保护项目是指为保护地质遗迹进行的科考、调查、评价、保护工程,以及监测预警系统、标识解说系统、信息系统、科学展示工程建设等项目。
(四)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项目主要是指公益性的区域地质灾害、水工环地质等调查和研究项目。
第三条 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告公示制、审计制。
第四条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从事地质遗迹保护业务的单位,应当具有地质勘查、规划设计、工程咨询、建筑施工等相应资质。从事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业务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资质,属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研究的项目,还应当同时具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地质环境项目中造林复绿单独成标段招投标的,可以由具备相应的园林绿化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全省地质环境项目的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组织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方案审查、实施过程监督管理和项目验收等工作;
设区市国土资源(矿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环境项目立项申报、监督管理、指导和监管项目决算及初步验收等工作;
县级国土资源(矿管)部门会同县级财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环境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由国土资源(矿管)部门承担的项目,由其上一级国土资源(矿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监督管理。
第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工程进展、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效果等负责。第七条 项目的调查、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所承接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果负责。严禁项目设计与施工、施工与监理由同一单位或者有隶属关系的单位承担,严禁项目转包、分包。
第八条 地质环境项目的资金管理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执行,项目结余资金按《江西省土地整治和地质环境项目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使用和管理。
第二章 地质环境项目立项
第九条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立项条件:
(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10人(含)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需要应急治理的;
(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直接威胁人员生命安全3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需要而且能够进行工程治理的;
(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应急勘查;
(四)其他符合特定条件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直接危及铁路、公路、航道、水利工程、市政设施的地质灾害,危及厂矿企业、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医院)等受灾主体较单一的地质灾害,危害农(林、牧)区的地质灾害,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属于本办法立项支持范围。第十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条件:
(一)治理责任主体灭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确需治理的;
(二)国有矿山在计划经济时期因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确需治理,且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范围明确的;
(三)省级以上矿山公园或者具有典型意义的古采矿遗址、矿业遗迹需要修护和保护的;
(四)其他符合特定条件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申报治理区已治理并取得明显成效或正在进行同类型治理项目的,在采矿山尾矿库闭库治理工程等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不属于本办法立项支持范围。第十一条 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立项条件:
(一)省级以上地质公园为保护地质遗迹,明确地质遗迹边界,防止地质遗迹破坏和损毁开展的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包括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科学考察、保护性设施建设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现场保护和抢救性发掘及防灾治理工程等;
(二)为加强地学科普、宣传教育,在地质遗迹保护区内进行的地质遗迹科普宣传及展示工程建设。包括博物馆展示系统、各类标识系统、地质遗迹保护信息系统、科考路线步行道、地质公园主、副碑建设等;
(三)收集和保护本地区的地质遗迹标本。包括抢救和保护已暴露的古生物化石和本区地质遗迹标本收集购置,及为展示标本建设的展示设施;
(四)其他急需的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与实施项目无关的设备、装备、旅游接待设施、办公生活设施和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由地质公园自主开展科研项目、出版研究报告、著作、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修编等,不属于本办法立项支持范围。第十二条 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项目立项条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或者规划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的区域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
(二)为提高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与能力的基础研究项目,引进、开发新技术新方法项目。
第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地质环境有关专项规划,每年下发立项通知,提出地质环境项目申报具体要求。
地质环境项目原则上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相关单位申报。申报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划、立项条件和立项通知要求,按照当地急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务求实效的原则,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立项申请。
设区市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矿管)部门或省属矿业集团、省属地勘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立项通知要求,负责对本辖区或所属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初步论证和排序。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报文件。项目所在设区市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矿管)部门或省属矿业集团、省属地勘主管部门报送申报文件、项目申报汇总表、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附图附件等申报材料。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申请项目基本情况,立项依据、必要性及目的意义,项目实施技术路线和方法,项目可行性方案论证和推荐方案、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投资概算、申请财政资金数额及使用方向,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风险与不确定因素等。
(三)有关附件:
1.治理项目应附独立的地质环境或地质灾害勘查(调查)报告。
2.有关规划审核意见。由项目所在地设区市国土资源(矿管)部门出具项目符合相关规划的审核意见。
3.按申报项目类别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所在地设区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或应急调查报告;矿山企业性质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关证明材料,责任主体灭失矿山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证明文件,资源枯竭城市批准文件,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存储凭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审查意见;省级以上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的证明等。4.续作项目还须提交前期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内容包括:前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实施效果等。
5.申报项目中有涉及社会稳定内容的(如移民搬迁、房屋拆迁、林、土地流转、征地补偿等),项目申报单位还应出具征求当地群众有关意见材料。项目所涉及的群众须每户有代表签字。
第十五条 建立地质环境项目库。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申报和应急申报的地质环境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和现场考察,将审查通过的项目纳入地质环境项目库。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择优安排”的原则,根据项目的紧迫性和国家、省计划及支持重点,从项目库中优选项目,申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或者安排下达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第三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是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申报单位是市、县级人民政府的,项目的责任主体为申报项目的人民政府。申报项目的人民政府应当以书面形式确定具有法人资格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具体实施。项目承担单位一经确定,未经项目立项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规定,确定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并与相关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组织并督促设计单位,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实施方案或初步设计及项目概(估)算,报送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审核批准。第十九条 涉及建设或治理工程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依据经批准的实施方案及批复意见,组织编制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并经具备相应资格的图审单位审定,然后组织实施。同时将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项目管理承诺书,并根据项目批复的要求和项目设计,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协调,加强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检查和监督,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一条 项目勘查单位应当依照项目任务要求和相关技术规范开展勘查(调查)工作,野外工作应当经过野外验收,方可转入资料整理和成果编制;应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成果质量。
第二十二条 项目设计单位应当依照设计任务要求和相关设计标准、规范进行工程设计,确保工程设计质量。设计前应对治理工程进行现场调查与复核;工程施工前应负责向项目施工与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应负责有关设计的变更与咨询工作,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有关设计缺陷问题。
第二十三条 项目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隐蔽工程施工必须按规定验槽。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施工设计图缺陷的,应当及时反映和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十四条 项目监理单位应当依据工程监理任务要求和相关工程监理规范、规程,加强工程监督,确保监理工作到位。应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监理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对工程施工实行跟班监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一经批准,原则上不作变更,在实施过程中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按以下情况处理:
(一)涉及局部设计变更,不涉及项目范围、主体工程,且调整幅度在项目总费用20%以内的,由项目承担单位委托设计单位自行调整,经项目承担单位、监理、施工三方签证即可实施,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查。
(二)涉及项目范围、主体工程的变更,或调整幅度大于项目总费用的20%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变更方案,组织编制变更设计,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审核批准。
(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涉及项目地点和施工期限变更的,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审核后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
(四)因项目施工量变化需调增预算的,由财政承担的调增部分,项目申报单位的本级财政自行解决。
第二十六条 建设或治理工程单位应在项目施工现场设立公示牌,接受公众监督。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批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工程内容、施工期限、项目投资,以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项目基本情况。
第四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全面完成项目任务后,应申请项目验收。建设或治理工程项目验收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项目分为技术预验收和项目成果验收。
第二十八条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负责组织全省地质环境项目的竣工验收、技术预验收和项目成果验收。
第二十九条 设区市国土资源(矿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内建设或治理工程项目的初步验收;省属矿业集团负责所属国有矿山治理项目的初步验收;省属地勘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承担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项目的野外验收和成果报告初审。
第三十条 负责组织验收的部门或单位收到项目验收申请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组成相关专家和部门代表参加的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验收程序和要求按照附件《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验收细则(试行)》进行。
实行项目验收专家回避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和参与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公正性的人员不得作为验收专家。
第三十一条 项目验收合格并由财政部门批复财务决算后,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验收批复。须整改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整改和完善,合格后由验收部门下达批复。
第三十二条 项目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其治理工程和保护工程,由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落实具体维护和管理单位,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办理工程移交手续。
第三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资料立卷、归档和汇交工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省、设区市国土资源(矿管)部门按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要求,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地质环境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追踪问效。第三十五条 地质环境项目实行季度、半年、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定期向国土资源(矿管)、财政部门报告项目实施进展、预算执行与资金使用情况,重要情况应随时报告。
第三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责令限期纠正,并视情节轻重,中止并清算项目、追回项目资金、限制项目申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在项目申报和实施中弄虚作假,伪造资料的;
(二)截留、挪用、坐支项目资金,或擅自改变项目资金使用方向、扩大支出范围的;
(三)项目实施中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
(四)项目长期不实施的,包括支出预算下达一年未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二年未开工、三年未完工的;
(五)项目竣工验收批复下达后,3个月内未将资料按要求归档的;
(六)项目实施有其他违规违法行为的。
第三十七条 承担项目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应当责令停工整改、限期纠正或停止施工。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资质管理办法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提交的技术文件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伪造资料的;
(二)提供虚假资质或冒用他人资质的;
(三)造成严重质量、安全事故的;
(四)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 项目监督管理相关人员违反本办法和有关规定,在项目申报、立项、招投标和验收中滥用职权、弄虚作假和徇私舞弊的,按有关政纪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各市、县两级财政资金安排的地质环境项目的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另行制定。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