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莆田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的通知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莆田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的通知
莆政综〔2011〕2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莆田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莆田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福建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
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
第三条 建筑垃圾处置实行“谁产生,谁负责处理”和“统一管理,资源利用”的原则。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承担处置的责任。
第四条 建筑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置可推行社会化服务,实行有偿服务收费。建筑垃圾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核准。
第五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工程开工前应加强对待建场地的管理,按规定修建建筑围栏、管理用房等临时建筑,不得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及其他废弃物,保持场地整洁、卫生。第六条 围栏、管理用房等临时建筑应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 15日内拆除,并全部清除建筑垃圾。
拆迁工地的建筑物拆除后,责任单位或个人应在15日内完成建筑垃圾的处置。
第七条 有关职能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研究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设置管理建筑垃圾中转站、储运消纳场。
2.监督管理工地围墙内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对工地围墙内的封闭式施工、安全施工、材料有序堆放、施工场地环境卫生等进行监管;对工地进出口硬化,设置沉泥沙池和具备冲洗施工车辆的胶管、高压水枪等临时环卫设施,净车出场等方面进行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对进出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进行登记管理。
3.协助市容环境卫生主管、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部门对违规建设、施工和运输单位进行处罚,对相关建设、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实施不良记录;依法对土方施工单位施工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进行查处。
(二)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
1.审核批准建筑垃圾运输单位资质,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证》(以下简称《处置证》),办理建筑垃圾运输卡。
2.审核、制定建筑垃圾处置计划,合理安排各类建设工程需要回填的建筑垃圾。
3.依法查处乱倒建筑垃圾、未封闭运输或车容车貌不洁造成“滴、撒、漏”污染道路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对建筑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的相关监管和处罚。
(三)公安交警部门
1.受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技术状况、驾驶人员资格、作业时间路段等相关情况的备案,指定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和时段。
2.依法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未按指定路线和时段行驶以及超载、超速、逆道行驶、无牌无照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交通运输部门
1.依法对承运建筑垃圾的运输单位,核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2.指导建筑垃圾运输单位的内业管理、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车辆技术管理,按规定组织承运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及车辆参加质量信誉考核及年审。
3.根据公安交警、市容环境卫生主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有关反馈情况,对运输单位、车辆进行调查,依法对违法违规运输单位、车辆限期整改,直至吊销经营许可。
4.对未经道路运输许可从事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及车辆依法查处,并配合相关部门查处超限超载行为。
(五)规划部门
1.把建筑垃圾的中转、处置、消纳、综合利用等设施的设置,列入环卫设施专项规划。
2.办理建筑垃圾处置场地的规划许可。
(六)质监部门
按照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加装密闭加盖装置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受理运输车辆密闭加盖装置质量的委托检验。
第八条 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应在工程开工7日前向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建筑垃圾处置申请,申报建筑垃圾种类、数量、运输单位名称和运输资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场地等资料,取得《处置证》后方可进行处置。
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有条件自行安排建筑垃圾处置场地的,还应提供处置场地规划许可、业主同意受纳证明及相关资料。
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7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颁发核准文件,并及时抄送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不予核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具体条件按照《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执行。
《处置证》不得出借、倒卖、涂改、出租。
第九条 因房屋装饰装修等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在实施物业管理的区域,应按物业管理企业指定的地点堆放建筑垃圾,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建筑垃圾的处置,费用由责任单位和个人承担。
未实施物业管理的区域,由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提出建筑垃圾处置申请。无主建筑垃圾由所在地(镇)街道办提出建筑垃圾处置申请。零星建筑垃圾逐步推行袋装转运。
第十条 建设工地和规划开发等用地需要受纳建筑垃圾回填基坑、洼地的,应向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申报所需建筑垃圾数量、种类,由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调度。
第十一条 建筑垃圾的运输单位,应具有运输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具有健全的运输运营、安全、质量、保养、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运输车辆总核定载重量不少于400吨,机动保洁车不少于1辆,冲洗车不少于1辆,并有与车辆规模相适应的专用停车场所。
运输车辆应在本市登记报牌,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苫盖装置以及相应的建筑垃圾分类运输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技术检测,符合技术标准;车辆车身中间有两条横贯车箱、高15公分、间隙20公分的黄色条纹;驾驶室前方有《建筑垃圾运输车》标识牌,两侧车门喷印运输单位名称;车门下方喷印单位车辆自编号;货箱两侧栏板喷印车辆核定载重量;车辆须安装带有行车记录仪的GPS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并纳入市交通管理、运输管理、市容环境卫生主管等监管部门监控系统。
第十二条 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应当向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申请,依法核准后取得资质后,方可从事建筑垃圾运输。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7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予以核准的,颁发建筑垃圾运输资质核准文件。对已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质的单位,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质的单位运输。
第十三条 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需运输建筑垃圾的,应与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签订运输合同(协议)。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持《处置证》、运输合同(协议)向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申领单车运输卡,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
建筑垃圾运输卡按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数量发放,一车一卡。建筑垃圾运输卡应当记载下列事项:
(一)建筑垃圾处置证号码;
(二)建筑垃圾的种类、数量;
(三)运输车辆类型、号码;
(四)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和时间;
(五)卸放建筑垃圾的指定地点。
前款第(四)项内容由公安交警部门核准后发给《临时通行证》。第十四条 运输车辆运输建筑垃圾时,必须按规定做到密封、覆盖,外观整洁,随车携带建筑垃圾运输卡和《临时通行证》,按照指定的运输路线、时段和处置地点行驶和卸放,不得滴、撒、漏、夹带建筑垃圾污染路面,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
第十五条 建设、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的管理。
(一)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工程概算时,应当明确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费用。在工程招标或直接发包时,应当在招标文件和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措施。
(二)施工总承包单位或建设单位将土方工程依法发包给土方施工分包单位的或将土方运输发包给运输单位运输的,应当在签订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并依法承担安全生产连带责任。
(三)禁止土方施工单位或运输单位将所承包的业务转包或违法分包;禁止建设、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运输发包给未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
第十六条 施工工地所有车辆进出口必须设置沉淀及高压冲洗设施,并设专人检查超载行为和车辆保洁。凡驶出工地车辆的轮胎、箱体必须经高压水冲洗干净。严禁超高、超载、严防途中滴、撒、漏。
第十七条 从事沙石料运输的单位应取得运输资质,沙石料的管理参照有关建筑垃圾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建筑垃圾的消纳处置场地、设施等建设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水利、海洋和渔业、市容环卫、环保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合理布局。洼地、废弃水塘、沿海滩涂等作为建筑垃圾处置场地的,其建筑垃圾处置的种类、范围和标高应经规划部门确定。规划部门在接到建筑垃圾处置场地确定申请之日起 10日内予以答复。国土资源部门应配合有关部门选用暂时闲置的建设用地作为临时消纳场。
第十九条 建筑垃圾消纳场应有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具有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有排水、消防等设施,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具有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对废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
第二十条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处置场地,应服从场地管理人员的指挥,按要求卸放建筑垃圾,并按规定缴纳建筑垃圾处置费。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不得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违反本办法的,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处罚。
第二十二条 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市容环境卫生主管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建设、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车辆核载量装载建筑垃圾。将建筑垃圾运输发包给运输单位的,应当督促运输单位严格按照车辆核载量装载。建设、施工单位发现运输车辆不符合技术标准或超重、超高装载的,应当要求运输单位立即整改,并向市容环境卫生主管、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部门报告。市容环境卫生主管、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部门应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四条 公安交警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运行路线、运行时段、行驶情况监管。严厉打击超速、超高、超载、酒后驾驶等违法违章行为。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予以处罚:
(一)不按规定喷印车身颜色标识、企业名称、核载量及安装GPS监控系统等的;
(二)车辆擅自改型、改装的;
(三)不按规定运行线路、时段行驶的;
(四)超速、超高、超载的。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的,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建设部《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进行处罚。第二十六条 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资质的运输单位所属车辆单车月累计3次受到行政处罚的,由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对该企业予以黄牌警告;单车月累计5次受到行政处罚的,暂停该企业建筑垃圾运输资质三个月;企业月累计受罚车辆达到10辆或者单车累计10次受到行政处罚的,取消该企业建筑垃圾运输资质。
第二十七条 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莆田市建筑垃圾管理暂行规定》(莆政综〔2010〕18号)同时废止。
附件:建设部令第139号《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第二十条至二十六条。
附件: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罚款:
(一)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二)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的。(三)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的。
单位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之一的,处300O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个人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行为之一的,处20O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第二十四条 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施工单位处 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的。(二)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主题词:城乡建设 垃圾处置 管理办法 通知 抄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纪委办公室。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2月16日印发
第二篇: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公开选调文秘工作人员的通告
为充实本办文秘工作人员队伍,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经研究,拟在全区范围内公开选调文秘人员3名。有关事项如下:
一、选调原则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程序,把符合条件、素质较好的人员选调到本单位工作。
二、选调对象
本区行政机关和全额拔款的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工作人员。
三、选调条件
1、拥护共产党领导,政治立场坚定,政历清白,作风正派,遵纪守法,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具有敬业奉献精神。
2、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29周岁以下。
3、具有较强文字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同等条件下,中文、文秘、经济类专业或曾在市级、校际刊物刊登过作品者优先。
四、选调程序
1、报名者于2010年6月29日前到区政府办公室二楼综合科报名(联系人:俞金椿,联系电话:2398425,***),随带毕业证书等相关资料;
2、7月初进行笔试,笔试题目参照公务员申论考试,具体笔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对笔试成绩前6名者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组织、协调、沟通以及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4、确定选调的3位人员,并办理相关的借调手续。
荔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贯彻落实
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当前工业稳定增长六项措施的通知》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工业园区、区直有关单位:
近期,省政府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当前工业稳定增长六项措施的通知》(闽政发明电[2011]4号),对进一步促进当前我区工业稳定增长,实现全年工业增长目标,奠定明年工业发展基础有积极的作用。为确保通知精神迅速贯彻落实到位,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乡镇、园区要立即组织学习,吃透通知精神,组织专门工作小组“送政策进企业”,确保本月18日前把六项惠企措施宣传到全区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区直有关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积极对应上级部门,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及时兑现优惠。具体责任分解:
1、“支持企业增加生产”措施,由区经贸局牵头落实,各乡镇、园区、区统计局、秀屿供电局配合。
2、“支持企业扩大出口”措施,由区外经局牵头落实,各乡镇、园区配合。
3、“大力拓展内需市场”措施,由区经贸局牵头落实,各乡镇、园区、区外经局配合。
4、“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措施,由区财政局牵头落实,各乡镇、园区配合。
5、“确保投产项目落实”措施,由区发改局牵头落实,各乡镇、园区、区招商局、秀屿国土资源分局配合。
6、“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措施,由区财政局牵头落实,各乡镇、园区、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经贸局配合。
三、各牵头单位,每月5日前将“六项措施”落实的情况上报区工业办,由区工业办汇总后上报市工业办。
第四篇:莆田市人民政府会议组织工作规定
莆田市人民政府会议组织工作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市人民政府会议的组织工作,提高行政效能,保证会议质量,根据《莆田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制定本规定。
一、会议的组织分工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及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含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含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由申请召开会议的市直部门或单位负责组织。
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
(一)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和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局长(主任)组成,由市长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 1.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以及市委的决议、决定和重要指示;
2.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3.部署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
4.讨论其他需要由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
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如遇重要情况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可安排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县区长、管委会主任和其他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可以邀请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办公室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根据市人民政府成员的提议,提出书面报告,经秘书长审核,报市长确定。
(三)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提请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的议题,应提交会议送审文稿及有关说明,在会前30日送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四)送审文稿等会议文件须由分管副秘书长审核,送分管副市长原则同意并签注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提请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审议。
(五)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议程、列席人员的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与会议文件一并提请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后,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书面通知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需在全体会议审议的会议文件,一般应在会前送市人民政府全体成员审阅。
(六)市人民政府成员因故不能与会的,须以书面形式通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准假后应指定其他负责人与会。列席人员应为单位负责人。
(七)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需要就有关事项作出决定的,应通过充分酝酿,广泛听取建议,集中正确意见,由会议主持人作出决定或会议总结。
(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作出的决定或会议总结草拟会议纪要,经秘书长核稿,送市长签发。
(九)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和文件,需要报请市委审定或备案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依据会议纪要草拟公文并附会议有关文件,经秘书长签发后送市委办公室。特别重要的,由秘书长核稿,经市长签发后报送市委。
(十)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需要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或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草拟议案文稿,经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核稿,由分管副市长审核,送市长签发,以市长名义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十一)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草拟公文,经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核稿,报分管副市长审核,由市长以《莆田市人民政府令》形式签署公布,并依法报送省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三、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
(一)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组成,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 1.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市委、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措施和意见;
2.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3.讨论规范性文件草案,审议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
4.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研究对策措施;
5.讨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投资建设有关事项;
6.讨论决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请示市人民政府的重要事项;
7.讨论需要提交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研究和其它需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重要事项。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二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安排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和市政府组成部门列席会议。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及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二)需要提请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应由主办部门做好充分准备。有关内容经认真协调仍有较大分歧的,可由分管副市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再作协调并提出意见。原则上存在较大分歧意见的议题不提交常务会议审议。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须按照工作分工,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送分管副市长审核并签注同意提交常务会议讨论的意见。
(三)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汇集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成员的书面提议,并附议题有关文字材料,经秘书长提出安排意见,报市长决定。
(四)对已确定安排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有关部门应提交送审文稿、起草说明或工作汇报及意见等会议文件,一般在会前3日送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程、列席人员的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经秘书长核定,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书面或电话通知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
(六)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的,须在会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会议列席人员应是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除主要汇报单位外不带助手。会议列席人员除经批准到省外出差或参加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主要领导相关活动外,一般不得缺席常务会议。会议列席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确需请假的,应提前以书面形式报会议主持人批准,获准后还应授权本单位其他负责人与会;凡会议内容有明确通知的,须带明确意见到会。
(七)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应认真听取有关方面情况、意见和建议,在会议上发表意见。经过充分讨论,由会议主持人作出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受市长委托主持的会议,会议主持人会后向市长报告会议情况。
(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作出的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草拟会议纪要,经秘书长核稿,由市长签发。受市长委托召开的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其会议纪要由秘书长核稿后,经会议主持人审核,送市长签发。
(九)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和文件,需要报请市委审定或备案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依据会议纪要草拟公文并附会议有关文件,经秘书长签发后送市委办公室。特别重要的,由秘书长核稿,经市长签发后报送市委。
(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需要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或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草拟议案文稿,经分管副秘书长核稿,由分管副市长审核,送市长签发,以市长名义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十一)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经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核稿,由分管副市长审核,送市长以《莆田市人民政府令》形式签署公布,并按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也应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备案。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其他文件,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草拟公文,按工作分工,经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核稿,送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签发;报送省政府的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送市长签发。
四、市长办公会议
(一)市长办公会议由市长或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开,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参加。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或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
1.研究确定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中事关全局、需要统筹安排的重要工作以及市长、副市长分管范围内涉及较多部门、工作交叉的问题;
2.讨论决定向上级机关的重要请示、报告事项;
3.市长、副市长通报工作情况;
4.传达和研究贯彻国务院有关部门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精神;
5.研究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全市性重要会议的准备事项;
6.研究提交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事项;
7.研究决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8.其他如涉及追加财政预算、重大项目立项等须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二)需要提请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做好准备工作。有关内容经认真协调仍有较大分歧的,可由分管副市长或秘书长、副秘书长再作协调并提出意见。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须按照工作分工,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送分管副市长审阅并签注同意提交市长办公会议的意见。
(三)市长办公会议的议题,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汇集市长办公会议成员的书面提议,并附议题有关材料,经秘书长提出安排意见,报市长决定。
(四)对己确定安排市长办公会议讨论的议题,有关部门或单位应提交送审文稿、起草说明或工作汇报及意见等会议文件,一般在会前3日送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市长办公会议议程和列席人员的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经秘书长核定,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书面或电话通知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
(六)市长办公会议出席和列席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的,必须提前以书面形式向会议主持人请假,获准后还应授权本单位其他负责人与会;凡会议内容有明确通知的,须带明确意见到会。有关单位特别是主要汇报单位,应由主要负责人或按会议通知要求派员列席会议,除主要汇报单位外不带助手。
(七)市长办公会议出席人员应认真听取有关方面情况、意见和建议,积极发表意见。经过充分讨论,由会议主持人作出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受市长委托召开的会议,会议主持人会后向市长报告会议情况。
(八)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市长办公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作出的有关决定或会议总结草拟会议纪要,经秘书长核稿,由市长签发。受市长委托召开的会议,其会议纪要由秘书长核稿后,经会议主持人审核,送市长签发。
(九)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和文件,需要报请市委审定或备案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依据会议纪要草拟公文并附会议有关文件,经秘书长签发后送市委办公室。特别重要的,经秘书长核稿,由市长签发后报送市委。
(十)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或通过的文件,需要市人民政府发文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草拟公文,按照工作分工,经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送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签发。报送省政府的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送市长签发。
五、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
(一)市长、副市长按工作分工或受市长委托召开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处理市人民政府工作中的专项问题。需要时,可委托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处理专项问题。会议主要任务是:
1.研究处理属于市长、副市长分管职责范围、需要统筹协调的业务事项;
2.研究处理属于市人民政府既定工作安排、需要组织实施的业务事项;
3.研究处理全市性重要活动的协调实施事项;
4.研究处理具体问题的协调实施事项; 5.研究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意见;
6.研究处理上级领导或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对涉及面较广的具体问题所作批示的贯彻落实意见;
7.研究处理市人民政府日常工作中的其他具体业务事项。
(二)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议题、出席人员等会议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有关科室提出,按工作分工由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由会议主持人确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以书面或电话通知出席会议的人员或单位。
需要通知下级政府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的,应报分管副市长审批;需要通知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的,应报市长审批。
(三)与议题有关的单位应派有关负责人或按会议通知要求派员出席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有关人员因故不能与会的,会前应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授权本单位其他负责人出席,凡会议内容有明确通知的,须带明确意见到会。
(四)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要贯彻市政府工作总体思路和整体部署,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讨论,由会议主持人在职责范围内提出协调或处理问题的方案或意见。
(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负责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主持人提出的方案或意见草拟会议纪要,送主持会议的市长或副市长签发;专题会议讨论的事项需提交市人民政府进一步研究的,不发专题会议纪要;受市长、副市长委托召开的会议,形成的协调意见应以书面形式报告委托人,由委托人决定是否发会议纪要。
(六)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议定事项需要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发文的,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草拟公文,按工作分工经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核稿,送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签发。凡内容涉及几位副市长分管工作范围的,签发前须经有关副市长审核会签。报送省政府的文件,经分管副市长审核后,送市长签发。
六、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或要求下级政府负责人出席的全市性会议(含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下同)
(一)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的重要文件或会议精神;部署市政府全局性工作或市政府某一方面的重要工作。
会议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提出,由秘书长审核,经市长同意,提交市长办公会议决定。
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通知出席会议的单位和人员,文中应明确:“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XXX会议”。
(二)由市直部门或单位提出,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涉及各部门的综合性工作或需要市政府各部门、下级政府共同完成的重要专业性工作。
会议方案由市直部门或单位提出,由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审核,经分管副市长同意,提交市长办公会议决定。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会议,由提出申请的市直部门或单位发文通知出席会议的单位和人员,文中应明确:“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XXX会议”;有关部门、单位或下级政府应按会议通知的要求派员出席会议。
(三)市人民政府决定召开的或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市性电视电话会议,属于紧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或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召开的全国或全省性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就同一议题结合本市实际加以贯彻部署的,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审批。但应控制会议时间,一般不扩大参加会议层次和人员。
(四)除市人民政府决定或己经市长办公会议批准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外,凡确需下级政府副职出席会议的,应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批;凡需下级政府正职出席会议的,应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呈分管副市长审核,报市长审批。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请下级政府领导出席的全市性会议,由提出申请的市直部门或单位发文通知出席会议的单位和人员。文中应注明:“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召开XXX会议”。有关部门、单位或下级政府应按会议通知的要求派员出席会议。
七、其他事项
(一)对提交市人民政府会议讨论的事项,各有关部门应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和协调工作。凡涉及计划、投资、财政、税收、物价、机构、编制等问题,以及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各主办部门在会前要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加强沟通,吸收合理的意见,主动加以整合。经过协商,意见仍不一致时,主办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都应在会议上如实反映不同意见并提出建议。
(二)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在会后需正式形成文件的,必要时报经秘书长同意后可由办公室指定专人录音。其录音资料由办公室文电科专人妥善保管,不得复制,保存1个月后由文电科主要负责人监督销毁。会议的记录要点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电科负责人审阅后与会议资料一并存档。
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的记录要点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科室负责人审阅后与会议资料一并存档。
(三)参加会议的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会议讨论的内容,凡未作出决定的,不传达、不扩散;已作出决定的,在对外公布前或不需公布的情况下,均应按工作需要的原则控制传达范围。会议讨论的过程,不传达、不扩散。需要在会后收回的保密文件、资料和其他内部讨论稿,由会议的承办科室负责编号发出,及时收回。
(四)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通过的文件,需要公布、下发或上报的,应在文件标题下注明:“XXXX年X月X日莆田市人民政府第X次全体会议通过”。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文件,需要公布、下发或上报的,应在文件标题下注明:“XXXX年X月X日莆田市人民政府第X次常务会议通过”。
(五)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的议定事项中要求有关部门或单位办理的,市长和各分管副市长以及秘书长和各分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要按照工作分工,认真贯彻执行和督促检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各有关科室应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办公室领导主动跟踪督查,将督查情况及时向领导报告,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对策建议。
承办部门或单位应将上述议定事项的办理情况向市人民政府书面报告。
第五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管理的通知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管理的通知
莆政办〔2011〕20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规范用地秩序,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闽政〔2011〕2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
(一)强化规划的管控作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范围内选址。充分发挥城镇规划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合理预留建设发展空间,一次性规划设计,分期分批征地,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供地。
(二)严格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审查。要认真审查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占用基本农田,是否权属地类清楚、面积准确,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
(三)加强土地供应管理。项目建设用地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经国务院或省政府批准后,各县(区)人民政府必须尽快实施征地方案,并在完成征地后对符合供地条件的具体建设项目办理供地手续,充分发挥已征收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着力推进和谐征地。要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执行征收土地前的告知、确认、听证,征地中的征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补偿登记等征地程序,依法依规实施征地。大力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做到主要领导“五亲自”、工作班子“五尽心”、组织实施“五到位”、安置补偿“五严格”、征迁安置“五满意”。严格执行征地补偿安置标准,逐步改善被征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认真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群众思想工作,不得违反程序强行征地。
二、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工作
(一)严格规范供地行为。认真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严格按照国家供地政策供应土地,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政策,不得设置影响公平、公正的限制性条件,不得以协议方式向经营性项目供地,凡以慈善、养老院、医疗、职业学校等名义用地一律从严把关。规范供地行为,凡涉及改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容积率的应按照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规范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审批,杜绝违规出让集体土地。
(二)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管理。规范供地的规划条件,出让建设用地要明确各类土地的用途、面积。在经营性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办公用地等各类用地所占比例。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的要求,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做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内容与土地出让公告相一致。
(三)进一步严格地价管理。及时调整更新基准地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严格执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和《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307号)等相关规定。
三、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的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违反国家规定返还和减免土地出让金。对现有涉及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的有关文件、政府会议纪要进行全面清理,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文件应予以修改、撤销和废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等有关规定,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政府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户储存、封闭运行”。
四、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
(一)严格确定土地权属。要认真审核有关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严格把握土地权利取得或变更的合法性。没有权属来源或权属来源不合法的用地,一律不予登记;权属不清的用地,在权属问题解决前,不得登记。严禁通过登记,使违法用地合法化。经过登记的土地,必须达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要求。
(二)严格土地登记程序。要严格依照《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立和完善土地登记的工作制度,严格履行土地登记的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的程序。对不符合登记程序要求的,不能予以登记,不能颁发土地证书。
(三)严格土地登记规定。要严把登记关口,对于出让土地没有支付全部土地出让金的,不得登记;对于经营性土地没有按招、拍、挂方式出让的,不得登记;对协议出让地价明显低于出让底价的,不得登记;对违反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不得登记;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而设定抵押的,不得登记;不得以融资为目的违规进行虚假登记。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特别是各类开发区,一律不得办理土地登记手续,不得颁发土地证书。
五、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任务
(一)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五个不准”的规定,对原有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全面重新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明确各级政府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工作。
(二)大力做好补充耕地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耕地补充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责任单位,确保耕地补充任务的完成;要按时将补充耕地项目落实和工作进展等情况向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报备;对确实无法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的单位,允许以有偿调剂方式受让其他单位超额完成的补充耕地指标;对未完成补充耕地任务且未通过有偿调剂方式补足耕地指标的单位,除省及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外,暂停受理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和审批。
(三)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要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违法违规政府领导干部问责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研究探讨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形成耕地保护齐抓共管的格局。
六、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一)加强用地服务和监管。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主动做好用地的协调和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依法依规用地。未依法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二)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格执行《关于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共同责任制的规定》(莆委〔2011〕8号)和《关于实行国土资源执法检查红绿旗评比制度的通知》(莆委办〔2011〕10号)有关规定,全面实行土地执法属地管理和共同责任原则。全面落实土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统一领导和统一协调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强化土地执法监管,坚持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依法追究违法用地者的责任,维护土地管理秩序。
(三)加强土地批后管理。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力度,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作为国土资源动态巡查重点对象。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加快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将闲置土地清理作为土地管理一项日常性工作。对因土地使用者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予以处理;对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
闲置的,按《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8〕178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处置闲置土地的若干意见》(闽政〔2003〕24号)有关规定,按规定限期完成整改处置工作。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