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法律援助办法
《湖北省法律援助办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条 为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和专职工作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的社会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法律援助志愿人员。受援人是指获得法律援助的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具体负责指导、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有关单位、个人应当支持、协助法律援助工作。
第五条
鼓励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法律援助活动。
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所在地法律援助机构应予以帮助、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 具备以下条件的公民可申请法律援助:
(一)申请法律援助的事由发生在申请地;
(二)有证据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
(三)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经济困难的标准,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申请人住所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第七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第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为有关公益福利组织或公益事项提供法律援助。
第九条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进展情况;
(二)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适当履行职责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办案人员。
第十条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承担以下义务:
(一)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和相关情况;
(二)提供有关的证明和证据材料;(三)协助法律援助人员调查案件事实;(四)受援人在受援期间因经济状况改善,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经双方协商,可不终止法律服务,但原受援人应当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五)因法律援助案件或事项的解决获得较大利益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补偿法律服务费用。
第十一条 受援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不得就同一事项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第十二条 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应当支付已获得法律服务的全部费用。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
(一)刑事案件;
(二)请求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的法律事项;
(三)因公受伤害请求赔偿的法律事项;
(四)盲、聋、哑和其他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
(五)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
(六)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七)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的形式包括:
(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二)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三)民事诉讼代理;(四)行政诉讼代理;(五)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六)公证证明;(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非指定的刑事案件和其他诉讼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请,由有审判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其他非诉讼法律事项,由申请人住所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第十六条 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表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法律援助的事实和理由;
(三)申请人的经济状况;
(四)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证据材料清单;
(五)申请人保证提交证明及证据材料属实的声明。
第十七条 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
(二)有关单位出具的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经济状况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明及证据材料;(四)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或说明,也可以向有关单位、个人进行调查。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和审批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人或申请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
(一)对符合条件者,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并书面通知受援人,法律援助机构与受援人应签订法律援助协议;
(二)对不符合条件者,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向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复核。复核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特殊情况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适当延长审查申请或复核的时间,但延长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十五日。
第二十条 有下列紧急或特殊情况的,法律服务机构可以当即提供法律援助,同时报法律援助机构核准:(一)有可能酿成社会混乱,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二)有可能激化矛盾或当事人面临重大生命、财产危险的。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人民法院指定刑事案件辩护人的有关材料,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作出予以法律援助的决定,并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辩护,同时函复人民法院;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将简要理由函复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向有关单位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印制的公函和文书。
第二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案完毕应及时提交结案报告,并附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的副本或复印件和有关法律援助文书,由指派法律援助事项的法律援助机构验收存档。
第二十四条 每名社会执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每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由省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接受指派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的进展情况。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保守国家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受援人不具备援助条件的,应当提请法律援助机构撤销其受援资格。
受援人不遵守法律、法规或违反法律援助协议的,法律援助人员可以报经法律援助机构批准后,拒绝或中止法律援助。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拔款、社会捐赠和其它合法收入。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法律援助资金由法律援助机构管理使用,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八条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机构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由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1000元以下的罚款。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人员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由司法行政部门分别依法给予警告、1000元以下的罚款、暂缓或者不予年检注册。
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机构和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活动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中顾法律网推荐律师:孙海涛 北京 *** 北京市律协公益法律咨询中心志愿律师,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信访接待特邀律师,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96156社区公共服务热线特邀律师。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第二篇: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常州市法律援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平等地获得法律服务和法律保护,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获得的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者安排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三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
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确定法律援助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以依托司法所设立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
第四条 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对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和支持。第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并对法律援助事项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
第六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支持和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支持和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依法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第七条 鼓励有法律业务知识和专业特长的人员经法律援助机构注册加入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参加法律援助机构组织的法律援助活动。
第八条 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
第九条 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辖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条件
第十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对于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可以向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身体遭受严重损害请求赔偿的;
(八)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要求变更或者解除收养、监护关系的;
(九)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对方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离婚的;
(十)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在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援助机构无需进行经济状况审查,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二)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其指定辩护的;
(三)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
(四)主张因见义勇为或者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第十三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合理的请求和事实依据;
(二)申请事项属于法律援助的范围;
(三)因经济困难无能为力承担法律服务费用(无需经济状况审查的除外)。
第十四条 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经济困难:
(一)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
(二)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人员;
(三)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
(四)特困职工;
(五)农村“五保”对象;
(六)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
(七)家庭人均经济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线150%以下的军人或军属;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五条 公民经济困难应当持有下列相应证明材料:
(一)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人员、农村“五保” 对象、依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员应当持有户籍所在地、暂住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有效证件;
(二)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应当持有县级以上残联出具的有效证件;
(三)特困职工应当持有县级以上总工会出具的有效证件;
(四)军人和军属经济困难的应当持有所在部门团级以上政治部或者住所地县级以上人武部出具的有效证件。第十六条 公民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而要求法律援助的,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有效证件。
第十七条 申请人住所地与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受理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经济困难标准执行。
第三章 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
第十八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一)因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
(九)项的事项申请诉讼、仲裁代理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向有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的;
(二)因本办法第十条第(十)项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提出;
(三)因本办法第十一条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申请人应当向有案件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四)因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四项以及其他非诉讼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申请人可以向住所度或者事由发生地以及争议处理机关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该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的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
第二十条 因法律事项需要法律咨询的,可到就近的法律援助机构要求咨询,也可以通过法律服务热线咨询。第二十一条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接收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在3个工作日内报送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审查。
第二十二条 相关部门和单位设立的具备办理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受理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二十三条 对于法律援助申请,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都有权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向其中一个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就不得推诿。申请人向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的,由最初收到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法律援助案件经仲裁后诉讼或者一审后上诉以及再审的案件,受援人申请原法律援助机构援助的。原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受理。
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就受理申请发生争议,应当相互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四条 对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案情复杂、影响较大、群体性的法律援助案件,市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决定由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或指定辖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申请人为诉讼案件和其他法律事项中的当事人。
申请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申请人的法定近亲属可以代为申请。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监护人代为申请。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存在利益冲突时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代为申请。
第二十六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代理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三)经济困难证明;
(四)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申请法律援助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申请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人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提交材料,请求事项属于法律援助范围并且属于本法律援助机构有权受理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接收申请材料;
(二)申请人的申请不属于本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或者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说明;申请人在15日内未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补正或者说明的,视为撤回申请;
(四)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法律援助机构向有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查证。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接收申请后,应当按照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进行审查,并在7个工作日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九条 经济困难的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决定是否提供法律援助:
(一)诉讼时效即将届满的;
(二)需要立即采取保全措施的;
(三)不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第三十条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书面审查意见。
申请人对司法行政部门作出的书面审查意见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司法行政部门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60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司法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中负责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办理法律援助事务的。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法律咨询的,法律援助机构无需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条件进行审查,可以当场决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第四章 法律援助的实施和保障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
(一)法律咨询;
(二)刑事辩护、刑事代理;
(三)民事、行政诉讼代理;
(四)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法律事项代理;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三十四条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提供咨询、调解、民事、行政事项代理等法律援助。
民事法律援助事项,没有经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有可能协商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律援助工作站可以代理受援人一方,按民事调解的程序参与调解;10日内达不成调解协议的,应当转入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但是,诉讼或者仲裁时效即将届满的应当及时告知,由申请人决定是否直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三十五条 对于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案件,受理法律援助机构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工作衔接按《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自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服务机构或者安排法律援助机构中的法律服务人员、社会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七条 法律服务机构接到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提供法律援助的通知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安排法律服务人员承办,并具体指导和监督办案人员及时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第三十八条 执业律师可以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取得法律服务执业资格的人员可以办理民事、行政代理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服务机构的见习、实习人员不得独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三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根据案件的专业要求直接选派有专业特长的律师或者法律服务人员、注册的社会法律援助志愿者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完成法律援助事项,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或者中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二)向受援人收取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三)不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进展情况;
(四)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五)发现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不报请法律援助机构批准,擅自终止法律援助。
第四十一条 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向有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仲裁机构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交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文书。
第四十二条 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民事、行政代理或者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定组织集体讨论通案。
第四十三条 法律服务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应当撤销提供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
(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另行委托律师、法律服务人员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五)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
(六)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提供的法律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撤销法律援助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告知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 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机构。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30日内,将办理案件的所有材料按照归档要求提交给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验收存档。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归档的,经法律援助机构批准,可以延期30日归档。
第四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向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者安排到法律援助机构值班的法律援助人员支付办案或者值班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司法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保证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相协调。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七条 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要求,为法律援助机构以及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设立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设施,建立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第四十八条 提倡和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法律援助提供捐助。单位和个人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捐助的,应当享受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策规定的各项优惠。
第四十九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在人民法院立案前,法律援助人员持法律援助机构的证明可以到国土资源、建设、卫生、工商、房管、档案]管理等部门利用档案进行调查取证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五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凭法律援助机构的证明,利用档案资料,除涉及国家机密等依法不得公开的资料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并免收下列费用:
(一)档案资料查询费;
(二)咨询服务费;
(三)调阅档案(资料)保护费;
(四)证明费(学历、工龄证明、机构设置证明、房产地产证明、财产证明等);
(五)相关材料复制费;
(六)其他费用。
第五十一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民事、行政或自诉案件,受援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对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的办理,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仲裁机构、公证机构、鉴定机构对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申请仲裁、公证、鉴定的,应当减收、免收或者缓收仲裁、公证、鉴定费。
第五章 罚 则
第五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国家和本办法规定受理条件的法律援助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三)决定不提供法律援助而未依法说明理由的。第五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安排本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由市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五十六条 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擅自终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
(二)在法律援助过程中违法执业的;
(三)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当事人财物的。
第五十七条 以法律援助的名义从事有偿法律服务的,由市、辖市(区)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受援人以欺骗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由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已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全部费用,并可以给予警告。第五十九条 为法律援助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的,有关部门应当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无合法理由拒绝法律援助机构就经济状况证明进行查证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向其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责令配合或者给予主管人员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六十一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档案资料不予配合、不予提供或者阻扰办案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向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提出责令其配合或者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六十二条 司法行政部门以及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湖北省法律援助条例》、司法部《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律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案件档案,是指法律援助机构在开展咨询、代书、和解与调解、辩护与代理、司法鉴定援助和公证援助等法律服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案件质量管理、案件补贴发放及财务审计监督、法律援助宣传与成果展示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或其它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形成的各种记录,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立卷归档。
第四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加强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行为。
第二章 法律咨询(12348法律援助咨询专线)
第六条 咨询案件档案表现为台帐记录或电子档案。台帐记录应使用A4纸张,以100的整数倍为总数,按页码顺序装订成册。台帐封面标注法律援助机构名称和日期。电子文档按平台运行软件提供的格式保存。
第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的所有电话咨询、信件咨询、网上咨询,及申请人至法律援助机构当面咨询和法律服务人员上门咨询等,都应有台帐记录,保存有电子文档的网上咨询除外。不同案件应分别记录,一般不共用同一页面。
法律咨询的信件应当集中保管。
第八条 咨询案件台帐记录的主要内容是:
(一)申请人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健康状况、住所、联系电话等;(二)咨询方式(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当面咨询、上门咨询、网上咨询)和日期;
(三)申请事项的法律性质分类,具体为:民事(婚姻家庭、人身伤害、交通事故、医疗损害、劳动争议、工伤事故、其他)、刑事、行政复议或诉讼、国家赔偿、其他;
(四)咨询问题摘要;
(五)解答内容摘要;
(六)处理意见或建议;
(七)申请人签名;
(八)接待人员签名。
第三章 代书、和解、调解、仲裁与诉讼
第九条 代书、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案件档案材料包括申请受理材料和案件承办材料。
第十条 当事人提出申请的案件,受理材料包括下列范围:(一)法律援助申请表;(二)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有代理权的证明;(三)经济困难证明;(四)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五)法律援助审批表;(六)法律援助决定书、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或其存根复印件;(七)法律援助决定书或者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送达回执。
第十一条 申请人对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提出异议,经司法行政部门审查的,受理材料还包括以下范围:(一)复查申请书;(二)司法行政部门审查决定书复印件;(三)审查决定书送达回执。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受理材料包括以下范围:(一)人民法院指定辩护通知书;(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三)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或其存根复印件;(四)法律援助决定书送达回执。
第十三条 案件承办材料包括下列范围:(一)法律援助指派函;(二)法律服务机构批办单;(三)委托代理协议、授权委托书;(四)起诉书、上诉书、申诉书、行政复议申请书、国家赔偿申请书、答辩状等法律文书复印件;(五)会见受援人、当事人、证人谈话笔录;(六)受援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和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的复制件,对不能附卷归档的实物证据,承办人员可将其照片及证物的名称、数量、规格、特征、保管处所、质量检查证明等记载入卷;(七)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记录;(八)诉讼保全申请书、证据保全申请书、先予执行申请书和法院裁定书(未申请的除外);(九)出庭通知书;(十)庭审笔录;(十一)辩护词、代理词、法律意见书;(十二)判决书、裁定书、仲裁裁决书、调解协议、和解协议、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等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十三)其他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十四)结案报告;
(十五)征求受援人意见表;(十六)办案补贴发放记录。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案件终止的,应当将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书面情况说明、或承办人关于终止法律援助的记录、报告材料,及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终止法律援助通知书或其存根复印件等一并归入卷宗。第十五条 司法鉴定援助和公证援助案件档案材料参照诉讼与代理案件的规定。
第四章 立卷与归档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档案卷宗由承办人员按照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和本办法立卷归档。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案件卷宗以件为单位,按和一案一卷一号的原则立卷,依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案件卷宗的顺序编号。法律援助案件结案时应认真填写卷宗目录,做到卷宗目录与卷内材料顺序一致。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编号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并填写于小括号中;第二段是设立法律援助机构的本级行政区名称第一个字,省级为湖北省简称;第三段为案件类型简称,即民、或刑、或行;第四段为“援字”二字;第五段为案件序号,即“第×号”。各段之间无标点符号。如武昌区法律援助中心2012年第1号民事案件编号为:(2012)武民援字第1号。
第十九条 立卷时,案件材料要进行整理。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未留装订线的材料应粘补加边;字迹难以辨认的应附上抄写件;卷面及所有结案材料统一使用A4规格纸张,小于卷面的材料,应粘贴在A4规格的白纸上,大于卷面的材料应将超出的部分规范折叠,保持卷面边缘的整齐;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品应全部清除。
第二十条 法律援助案件材料编号以案件受理、承办结案的先后时间,以及文件材料的内在联系为序归卷,逐页编号。页号位置在每页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并在卷宗目录中标明每份材料所在的页号。
第二十一条 案件档案卷宗统一在左侧装订,使用棉线绳,三孔一线;也可采用其他符合档案管理规定的方法装订。
第二十二条 法律服务人员在办结法律援助案件后,应当及时按要求将案件材料装订成卷送交法律援助机构办理归档手续,统一管理。
第二十三条 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在办结案件后,不按要求装订案卷材料,并拒绝办理归档手续的,视为没有办理该项法律援助案件。
第五章 档案接收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经审查合格的案卷,应当办理移交手续;对不符合立卷标准的案卷,应退回办案单位进行补正,经重新审查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对不符合立卷标准又拒绝按要求改正的卷宗不予办理移交手续。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应将档案卷宗装入档案盒内,并在卷盒封面和背脊注明时间、种类、案号,便于查阅。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熟悉档案情况,做好保管和防护工作,履行档案管理职责,因失职造成档案丢失等情况的,追究失职人员责任。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法律援助业务档案分不同的保管期限,按结案时间顺序编写《案卷目录》。
第六章 档案查阅与借阅
第二十八条 凡因工作需要,调阅案卷者,应持单位介绍信和工作证,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调阅。
第二十九条 凡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档案一般不得查阅。特殊情况必须查阅的,应当报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 摘抄档案只能摘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等有关的公文,若要摘抄其他材料,应当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案卷原则上不得外借,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外借,应当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二条 查阅或借阅档案都必须在借阅表上注明借阅人姓名、借阅的案号、查阅日期以及借阅归还日期,并由借阅人签字。
第三十三条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守国家机密和当事人秘密。不得违反制度向任何人提供档案和扩大利用范围,不得向他人泄露档案的内容。
第七章 档案保管期限
第三十四条 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参照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律师业务档案保管期限表》,并同时考虑档案使用价值、降低保管成本等因素确定。第三十五条 鉴于法律援助仲裁、诉讼案件档案均为仲裁机构、人民法院案件档案的复制件,其主要功能是供财务审计监督和法律援助工作展示与宣传使用。为降低档案保管成本,法律援助仲裁、诉讼案件档案在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完成后,保管五年。五年后,是否需要延长保管期限,由各单位根据工作展示与宣传等实际需要确定。
咨询接待台帐或电子文档、代书案件档案保管5年,和解、调解等案件原始档案保管20年。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档案目录登记簿、档案移出登记簿、档案销毁登记簿列为永久保管。
第八章 档案鉴定与销毁
第三十七条 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要定期进行鉴定。鉴定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和法律援助人员组成鉴定小组共同进行。
第三十八条 对经鉴定仍有保存价值的案卷,应采取提高保管期限档次的办法延长保管期限。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应登记造册,连同销毁报告一并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经书面批准后销毁。
第三十九条 为防止遗失和泄密,销毁档案应由两人负责监销,监销人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第九章 档案统计与移交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建立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统计制度,对档案的收进、移交、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并按规定向有关上级机关报送档案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四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列为永久保管的档案,在本处保存十年。保存期满后,连同案卷目录(一式三份)和有关检索工具、参考资料,一并向同级档案馆移交,对移交的档案,一律填写移出登记簿。
第十章 档案保护与防护 第四十二条 存放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房屋,应坚实、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鼠、防虫、防光、防污染,室内要保持清洁、整齐、通风。
第四十三条 档案库房要专用,不得存放与档案无关的物品。严禁在档案库房内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第四十四条 随卷归档的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档案,应单独存放保管、防止磁化,并根据保管期限定期复制。
第四十五条 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和清点,对于破损、虫蛀、鼠咬、变质、字迹褪色的档案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并进行修补和复制。发现案卷丢失的,应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并积极查找。
第四十六条 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做好档案移交工作,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事项应根据司法部《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和《律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
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保障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法律服务,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湖北省法律援助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法律援助质量管理坚持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采取业务培训、严格办案程序、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办案过程全程跟踪、质量评估、投诉处理、回访受援人、优秀案件评选、表彰奖励、批评教育、规范档案管理等方法加强质量管理。
第四条 省司法厅根据案件数量和质量核定各地法律援助转移支付额度。
第五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严格按照省司法厅与省财政厅有关规定,落实法律援助案件补贴标准,调动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群众提供优质法律援助的积极性。
第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主要负责人和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每年应参加由省司法厅统一组织的法律援助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法律、政策水平。
第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积极推行法律援助点援制。法律援助点援制是指法律援助受援人根据案件实际需要,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人员名册中,自主选择案件承办人员的工作制度。
第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在本级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法律服务机构的法律服务人员范围内,在征得法律服务人员同意的前提下,确定点援制法律服务人员,并根据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特点和特长,分类编制点援制法律服务人员名册。
第九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管理。法律援助机构应将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拒绝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或疏于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情况及时报所属司法行政机关,以便作出相应处理。
第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保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行为。
第二章 法律咨询(12348法律援助咨询专线)
第十二条 法律援助咨询可采取电话咨询、信件咨询、网上咨询、申请人至法律援助机构当面咨询和法律服务人员上门咨询等方式。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具有法律服务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法律援助咨询。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咨询接待场所应当设置在临街、一楼室内,并建立健全无障碍通道、座椅等基本便民条件和设施。
第十五条 接待人员应当使用文明礼貌语言,耐心解答当事人咨询。不得语气生硬、态度粗暴,更不得与当事人发生争吵。
第十六条 对一般法律知识性咨询应当解答准确;对个案咨询还应当向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处理意见或建议。
第十七条 咨询类案件应当建立台帐,简要记录当事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健康状况、住所、联系电话等),来电、来信、来访和上网日期,摘要记录咨询问题、解答内容和处理意见。来信咨询应及时回信,并记录回信主要内容和寄出日期。接待工作人员应在台帐记录上签名。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可以不受法律援助法定事项和条件的限制。
第三章 代 书
第十九条 法律服务人员为当事人提供代书援助,应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运用相应法律论证、支持其合法权利主张。
提供代书援助时,法律援助机构和承办律师不得收存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原件、原物,但应当留存复制件或原物照片。
第二十条 当事人的全部或部分权利主张缺乏证据或法律依据的,应向当事人解释。当事人执意要求代书的,法律援助机构应作出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的主张违反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应告知其主张的违反政策性或违法性,并向当事人解释。当事人执意坚持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作出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并制作笔录,要求当事人或其他在场的人签名。
第二十二条 代书法律文书,应告知当事人由其本人签名确认,并承担法律后果。法律服务人员不得在法律援助代书文书上签名。
第二十三条 代书完成后,法律援助机构应保存相关证据材料和代书形成的最后法律文书原件或复印件,以便建立案卷。
第四章 和解与调解
第二十四条 和解、调解法律援助是指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代理一方当事人,运用和解、调解方式,与对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达成协议,解决法律纠纷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对于民事和行政侵权赔偿等依法可以进行和解、调解的法律纠纷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在决定向当事人提供援助后,应要求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尽可能运用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法律纠纷。
第二十六条 和解、调解代理可采取灵活、便捷的形式和程序,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应制作笔录,并让当事人在笔录上签名,记载笔录制作日期;当事人不愿在笔录上签名的,由法律服务人员在笔录上如实记载有关情况,并由其他在场人员签名。除当事人双方明确拒绝签订书面协议的外,一般应制作书面和解、调解协议,并让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记载协议书制作日期。
第二十七条
和解、调解笔录中应记录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所依据的证据原件、原物来源,并保存有关复印件或原物照片。
第五章 辩护与代理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接到人民法院或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的刑事指派通知后,应及时指派律师办理,并要求受指派律师及时与指派通知载明的审判人员联系,明确具体的开庭地点和日期,以便及时参加诉讼活动。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受理仲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案件法律援助申请,应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结合有关法律规定,在对其诉讼主张的合法性、合理性及胜诉可能性进行实质审查后,决定是否提供援助。
对合法权利主张缺乏证据支持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告知当事人补充相关证据。经告知,申请人仍无法补充关键性证据,且通过其他途径也不可能取得相关证据的,应向申请人说明可能的诉讼结果,并建议其撤回申请。
对违反法律或政策的权利主张,应当作出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 受理民事、行政、刑事再审或申诉案件法律援助申请,必须要求当事人提供有管辖权人民法院的立案通知书或其他已立案证明材料、线索。人民法院尚未立案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只为其提供咨询和有关法律文书的代书援助。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不代理申请人办理立案程序。
第三十二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受理申请人申请后,在收存申请人书面证据材料时,只收存复制件,并告知申请人自行保管好原件,备仲裁或诉讼时质证。
第三十三条 接受指派的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将受指派法律服务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及开庭地点、日期及时反馈至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便于有关法律援助机构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跟踪。
接受上级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将前款规定的受指派法律服务人员的情况及时报该上级法律援助机构。
第三十四条 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人员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参加诉讼、仲裁活动的,应于开庭十日前申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延期审理。
第三十五条 接受指派的法律服务人员不得自行变更案件承办人员。法律服务人员接受指派后,因特殊情况不能继续承办案件,确需变更承办人员的,应及时申请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更换承办人员。
第三十六条 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律师应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认真查阅案卷材料,必要时进行调查,收集证据,以便全面了解案件事实。
第三十七条 刑事案件法律援助辩护律师必须至羁押场所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未被羁押的情形除外。法律援助指定辩护律师第一次会见当事人时,应向当事人简要介绍刑事法律援助指定辩护的有关制度及指派法律援助机构、承办机构,并询问当事人是否同意该受指派律师担任其辩护人。
法律援助律师应现场制作会见笔录,并应让当事人在会见笔录上签名。
第三十八条 法律援助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上诉人,应询问其对起诉书指控或判决书认定的犯罪事实的意见。
第三十九条 法律援助律师办理刑事案件时,应对所有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全面判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的一致性,其供述与证人证言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和判定,对其供述是否具有其他相应印证证据进行判定。重点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包括起诉书、判决书中可能存在的瑕疵证据,以及可能导致当事人较重量刑的法律适用错误或不当。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律师或其他法律服务人员应全面查阅案卷材料,并制作阅卷笔录。阅卷笔录应有案卷提供单位或人员的盖章或签名。
第四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决定为仲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案件法律援助申请人提供援助后,应当根据有关法律的要求,告知其出具授权委托书。经告知,当事人仍拒绝出具授权委托书的,视为自动撤回援助申请。
法律援助律师或其他法律服务人员只能作为一般授权代理人。特殊情况下,当事人需要委托法律援助律师或其他法律服务人员为特别授权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必须逐项详细列明特别授权的具体内容,不得简单表述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
第四十二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派员参加部分指派案件的庭审旁听。
第四十三条 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告知终止法律援助的,应要求其出具书面证明。
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应要求其出具书面证明。受援人不愿或不能作出书面说明的,法律援助机构应详细记录申请人告知终止时的时间、地点、来电电话号码等有关情况,并将终止法律援助的情况通知有关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有关部门交办或移送的涉法信访案件后,要及时按情况分别处理。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应及时提供援助;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应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告知其有处理职责的部门或国家机关。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涉法群体性信访案件,应无条件提供援助。
无论是否提供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均应将处理结果告知交办或移送部门。
第六章 司法鉴定援助与公证援助
第四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后,若当事人同时提出司法鉴定援助申请,应告知其根据《湖北省司法鉴定援助暂行办法》,向本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管理部门申请司法鉴定援助。
第四十六条 法律援助申请人申请的司法鉴定援助事项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之一的,司法行政机关不提供司法鉴定援助;若申请人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前申请司法鉴定援助的,应告知其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七条 公民因经济困难申请公证援助的,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和《湖北省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条件办理。公民因其他公益性事项申请公证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决定予以援助。
第七章 质量评估
第四十八条 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
第四十九条 评估案件质量以案卷材料和当事人意见为主要依据。当事人意见主要包括现场征求的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回访结果和当事人的投诉意见。
第五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评估案件质量应当对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第五十一条 热情、勤勉服务是评估案件质量的共性标准。当事人对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作负面评价,经查证属实的,该案件不能被评为优秀等次;情节严重的,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二条 评估案件质量的具体评估标准按照案件类型分别实施。
第五十三条 咨询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解答准确、(需要处理的)处理意见适当或当场化解问题、台帐记录清晰完整,为优秀等次;(二)解答准确、(需要处理的)处理意见适当,但台帐记录欠清晰完整,为合格等次;
(三)解答不准确、甚至错误,或(需要处理的)处理意见不当,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四条 代书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证据运用充分,法律运用准确、充分,法律意见观点明确,且文书格式规范,法律术语运用准确、言简意赅,为优秀等次;
(二)证据运用充分,法律运用准确、充分,法律意见观点明确,但文书格式欠规范,或法律术语运用欠准确,或语言表述冗长,为合格等次;
(三)证据运用不充分,或法律运用不准确、不充分,或法律意见观点不明确,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五条 和解、调解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严格遵守自愿、合法原则,和解或调解笔录规范,(有和解、调解协议书的)协议书书写规范,为优秀等次;
(二)严格遵守自愿、合法原则,和解或调解笔录欠规范,(有和解、调解协议书的)协议书书写欠规范,为合格等次;
(三)违反自愿、合法原则,或无和解、调解笔录,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六条 刑事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
(一)按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并制作笔录、有利证据和法律、刑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辩护词书写规范,为优秀等次;
(二)按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并制作笔录、有利证据和法律、刑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但辩护词书写欠规范,为合格等次;
(三)未按要求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制作笔录,或未充分运用有利证据和法律、刑事政策规定,或无书面辩护词,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十七条 律师提供刑事法律援助的职责是依法行使辩护权,刑事案件质量不以当事人最后是否获得从轻、减轻或无罪判决的结果为评估标准。
第五十八条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质量评估适用民事诉讼案件的具体标准。
第五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具体评估标准是:(一)对案件胜诉可能性审查准确,有利证据收集全面、利用充分,有利法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代理词书写规范,为优秀等次;
(二)有利证据收集全面、利用充分,有利法律、政策规定运用充分,但未进行胜诉可能性审查或审查欠准确的,或代理词书写欠规范,为合格案件;(三)未全面收集并充分利用有利证据,或未充分运用有利法律、政策规定,或无书面代理词的,为不合格等次。
第六十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成立由三至五名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律师事务所律师、其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临时或常设专家小组;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聘请大专院校专家作为专家小组成员。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讨论,以及进行质量评估。
第六十一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定期组织专家小组对本区域内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或指派办理的案件质量进行评估。
第六十二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优秀案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员予以表彰。
对不合格案件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对产生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应给予纪律处分,或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章 案件跟踪、回访与投诉处理
第六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适时掌握案件办理进度,对案件进程实行全程跟踪,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及时解决。
第六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仲裁、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案件结案后,应对案件受援人进行回访,了解其对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满意程度。回访结果将作为质量评估的依据。确因对其他部门裁判结果不满意而对法律援助行为不满意的,不作为衡量法律援助质量的评价依据。
回访可根据条件和工作需要,采取普遍调查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
第六十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可以邀请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员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回访。
第六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时,应告知申请人对法律援助行为不满意可以投诉的权利,并告知其投诉受理人和受理电话。投诉受理人一般应为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法律援助机构接到当事人投诉后,应及时处理。对有过错的承办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或其他纪律处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查证属实的投诉意见作为质量评估的依据。
第九章
典型案例宣传
第六十七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应加强对法律援助优秀案例的宣传。应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向群众免费发放,并送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相关部门。
第六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在决定对个案进行宣传前,应对可能产生的宣传效果进行宣传前评估。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不得在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上进行报道。对决定进行宣传的案件,须由本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名同意。
第六十九条 宣传法律援助优秀案例,应遵守有关法律。案例宣传可能影响公民人身权利或其他权利的,应征得有关当事人的同意。
第七十条 法律援助典型案例宣传必须以司法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或法律援助机构同意,不得擅自通过新闻媒体或互联网披露有关案情。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按照《湖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规范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道里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办法
道里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巩固实施国家级全国两个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区工作成果,进一步依法维护广大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道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及省、市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由区妇女联合会、区司法局按照各自职责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共同设立道里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道里区常住户口(或暂住证)生活困难家庭的妇女儿童。
第四条 妇女儿童的法律援助坚持“四统一”、“五优先”原则。
“四统一”即:统一受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
“五优先”即: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结案。
第五条 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
(一)组织协调各街道、镇政府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二)接待妇女儿童(法定代理人)的法律咨询;
(三)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儿童涉法涉诉案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第六条 全区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以各司法所和姐妹港湾妇女维权服务站为依托,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承担本辖区妇女儿童法律知识普及宣传,法律咨询,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初审受理、呈报审批等组织、协调、配合工作。
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联络站,承担告知本辖区内生活困难家庭的妇女儿童(法定代理人)获取法律援助的咨询联络方式、渠道、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等联系工作和为已获得法律援助的妇女儿童出具相关经济困难证明及对行动不便的特殊案件受援人提供入户调查走访、人民调解等服务工作。
第七条 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站接受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的指导和管理。
第八条 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的类型主要包括:
(一)民事案件:
1、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的纠纷;
2、婚姻家庭纠纷(含家庭暴力案件);
3、继承权纠纷;
4、物权纠纷;
5、债权纠纷;
6、知识产权纠纷;
7、人事、劳动、合同争议。
(二)刑事案件:
1、家庭暴力案件;
2、妇女儿童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案件;
3、妇女儿童作为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刑事案件。
(三)其他需要法律援助的事项。
第九条 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主要采取如下形式:
(一)法律咨询;
(二)代拟法律文书;
(三)刑事案件辩护和刑事代理;
(四)民事、行政诉讼代理;
(五)人事、劳动、合同仲裁代理;
(六)人民调解及其他非诉事务代理;
(七)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妇女儿童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一)妇女本人因无业、失业、待业或残疾、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儿童因生活在无业、失业、待业或残疾、重大疾病、单亲等经济困难家庭(含农村流动、留守儿童)而无力聘请律师的;
(二)申请人是申请案件的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
(三)案件或事件的义务人或义务机关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所在地在道里区辖区内;
(四)案件或事件发生在道里区辖区内并依法由区司法机关或相关部门受理;
(五)有事实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的。
第十一条 申请法律援助的妇女儿童(法定代理人),应当向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递交如下材料:
(一)身份证、户籍证明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如暂住证、户口簿等);有代理人的,还应提交代理人身份证明以及代理权权限证明;
(二)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如亲属关系证明、财产所有权证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材料等;
(三)经济困难证件(如低保证、残疾证、特困职工证等)或证明(如无相关特困证件,需由住所地的社区、村屯出具含家庭基本状况的经济困难证明并加盖社区、村屯公章);
(四)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法律援助服务办公室对各工作站、联络站上报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及时指派法律服务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援助条件的,应当及时通知移送案件的工作站或联络站并说明理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第十三条 对下列情况可以拒绝申请不予受理:
(一)事由或案由不在本辖区的或无本辖区常住户口、暂住证的或无法证明受援人身份的;
(二)不能证明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
(三)申请的事项超出法律援助的对象和受案范围的;
(四)以欺诈的方式获得法律援助的;
(五)所申请援助的事项已经有关部门正式结论或依法不予追诉的。
第十四条 在下列紧急、特殊情况下,各工作站、联络站的人员可以当即决定予以法律援助:
(一)可能会造成社会混乱,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可能会给妇女儿童受援人造成危害损失的;
(三)上级主管妇联组织或司法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及时提供法律援助的。
第十五条 区政府将妇女儿童法律援助补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将根据案件数量的增加随时追加,以保证案件质量和最大限度的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对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区妇女联合会和区司法局予以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授予荣誉称号。
对拒不履行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义务或疏于义务而给受援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区妇女联合会或区司法局按有关规定予以通报或相应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区法律援助中心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4年3月8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