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产业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2019-05-14 10: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产业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产业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篇:中国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产业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产业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来自金银岛

从中国煤化工的示范年——2010年开始,煤化工成为中国投资热点之一。翻开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在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67.5%,石油占比17.8%,天然气为5.1%。2014年4月2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做的工作报告中,2013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为65.9%。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在2013年12月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现代煤化工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发展我国现代煤化工业的总体目标,就是将10亿吨煤炭的化工原材料转化(不含炼焦),该数量约占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总量的1/4,而2013年煤化工用煤为2.2亿吨,如此计算需要在7年内增长4倍。

煤化工产业目前主要依靠液化和气化两种技术途径,前者即是通称的煤制油,后者为煤制气,而甲醇、烯烃等则为煤制气的重要延伸。目前已经投产的甲醇制烯烃项目有近十个,据多方统计,正在规划和兴建的项目有64个之多。我自2007年回国到现在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甲醇贸易。在近年诸多能源化工产品不景气的时候,如煤制烯烃之重要的中间体甲醇正在蓬勃发展,目前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消费国,而煤制甲醇更是占全球煤制甲醇总量的95%。而由德国南方化学集团独家赞助再度出版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著名有机化学家乔治·奥拉撰写的《跨越油气时代-甲醇经济》(《BeyondOilandGas:ThemethanolEconomy》更成为行业内的彼岸圣经。不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任何一个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与其自身物理状况、外在技术进步和环境排放的变化而产生一个内循环的生命周期,如此来说,赋予甲醇第三段生命的烯烃产业(笔者一直认为甲醇第一段生命是甲醇,第二段生命延续是DME),能够让甲醇走多久呢?如同好声音的导师在盲选过程中的空头许诺“来我的队,想走多远就走多远”在事实中无效一样,我们也要静下心来分析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之一:“李代桃僵”门

影响甲醇制烯烃发展的第一重门:李代桃僵门(石脑油和甲醇)。

传统制烯烃方式有两种路线:一是石脑油制烯烃,二是煤制甲醇再制烯烃,另外最近兴起的是烷烃脱氢制烯烃。那么假设在一个市场完全开放的经济体中,在一个非某种原料独占的生产领地,那么最经济的选择是做两手准备,在石脑油有成本优势时候,选择石脑油,在甲醇价格有优势时候,选择甲醇。据测算,在煤制甲醇中,考虑到各环节生产工艺、人工成本以及折旧费等,某生产企业的具体单耗及成本如表所示,在实际生产中,各生产企业的技术工艺存在差异,实际转化率也不同,综合考虑各生产企业的情况,对煤制甲醇的成本进行公式拟合。假定原料煤的价格为a,甲醇价格为M,甲醇的成本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M=1.6a 0.5(a-130)800,若a=500,则M=1785元/吨,相比某生产企业的成本高1785-1099.08=685.92元/吨。对于第二步和第三步甲醇制乙烯单体以及乙烯聚合聚乙烯的成本进行分析,3吨甲醇制一吨聚乙烯,各种工艺成本加上人工和折旧约为1500元/吨,对甲醇制聚乙烯的公式进行简化,聚乙烯的价格用P表示,P=3*M 1500,若a=500,则P=3*1385 1500=5655。整体上,煤制聚乙烯的成本公式可以简化为P=3*(1.6a 0.5(a-130)800)1500,a为原料煤的价格。假定煤炭价格a=500元/吨,聚乙烯成本价格P=6855元/吨,目前煤制聚乙烯市场价格在11700元/吨,利润=11700-6855=5155元/吨。初步计算显示,相比传统的油制聚乙烯工艺,煤制聚乙烯的成本优势较为明显,利润空间较为丰厚。

尽管以上的测算每年都会有变化,不过既然可以进行二选一的选择,但在中国一枝独秀的甲醇制烯烃是否有着原油进口经营权单一的前因呢?

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国办发[1999]38号,即“38号文”)。随后在2001年发布了“72号文”(《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确立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在原油进口、加工、运输、销售上的专营地位。不过根据我国在2000年时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应该从2002年开始,每年下达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配额,允许非国营贸易企业从事部分数量原油的进口,2002年要有400万吨成品油、720万吨原油的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并逐年增加配额:这两个数字必须每年递增15%,持续十年。不过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体现了对于国计民生资源由国有企业控制的基本思路,在“国家比市场能够保证国计民生”的观念指导下,在能源行业中一直都是“国进民退”的格局。

2007年1月1日,出台《原油市场管理办法》,无论所有制形式,内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都可以申请成品油和原油的批发。只是门槛非常高:合格原油企业需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年进口量在50万吨以上、拥有库容不低于20万立方米的原油油库。规定合格成品油经营企业要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油库容量不低于1万立方米、同时拥有接卸成品油的输送管道或铁路专用线或公路运输车辆或1万吨以上的成品油水运码头等设施。不过只要有点逻辑常识的人会发现,此规定中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倒置的关系,如果没有进口资质,哪来的“年进口量50万吨”的原油呢?因此后来的“36条”和“新36条”都是只听楼梯响,未见鞋落下。不过2014年8月28日,国家商务部赋予广汇能源控股子公司新疆广汇石油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成为地方炼厂最热议的话题。即便是具体使用细则还没有出来,注册性质为民营的能源企业拿到20万吨的原油进口量其象征意义是大于实际意义,但不可不否认,这已经向前多走了一步。

行文到此,甲醇制烯烃的第一重门已经隐约可见在山中,那就是如果开放原油以及石脑油进口经营权,甲醇制烯烃还有那么大的竞争力吗?

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之二:一叶知秋门 “你们现在的这片基地,原来是草原吗?”我问。

“不是,2002年我们的时候,水草已经很少了,”朋友答道。“整个基地都是一户牧民的,他有五个孩子,我们一开始根本用不完他所有的地,我们给了他好多钱用来征地。” “那他现在在哪里呢?”我好奇地继续问。

“哦,他拿了钱去城里住了,几个孩子也都到城里读书去了。”另外一个朋友抢着答,“我都没见过他们。”

“不过在2002年之前的90年代,这里应该是水草肥沃的吧。”我继续问道。“那是当然。”朋友笑答到,然后端起茶杯,“我们公司规定中午不能喝酒,只能喝茶了。”餐厅在这个熟悉的煤化工基地的职工饭堂二楼,座位宽松而又舒适,略略推开窗,已经开工100%的煤制甲醇装置和正在施工的烯烃装置就在不远的空地上,清凉的风将远处热火朝天的机器的轰鸣声传来,2014年大跌的煤价使得煤化工产业迎来的又一个利润丰厚的时代,上一次还要追溯到全球大宗商品高涨的2008年了。准格尔旗曾有“鸡鸣三省”的称谓,因为它沿黄河与陕西、山西毗邻。黄河水为此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从仰韶文化的农业区开始,到“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的卫青设郡,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准格尔旗的黄河年过水量248亿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544亿吨,为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支持。而兴起的煤化工更是使得煤炭行业如虎添翼,2013年已投产煤制油项目的产量达到170万吨,甲醇产量达到2900万吨,煤制烯烃产量180万吨,煤制气天然气示范项目产量也达到了27亿立方米,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但中国的煤炭价格在2008年后经历了一个“过山车”的过程。

不过我想问的是,中国的煤炭真的是这个价格吗?根据《煤炭价格构成、影响因素及波动规律分析》(参见:《煤炭经济研究》2011年03期)一文的作者温晓龙的分析,煤炭生产成本包括:煤炭生产成本包括坑口生产成本、上缴税收、行政收费和生产环节利润,占最终煤价的20%左右: 坑口生产成本。煤炭的坑口生产成本按费用要素可以分为设备折旧费、材料、提取的包干工资、提取的福利费、电力、修理费、地面塌陷补偿费和其他支出等项内容,合计占生产成本的35%左右。

上缴税收。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后,与煤炭有关的税种有21项之多,合计占生产成本的18%左右。税种主要有:资源税、营业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税。

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

行政收费。煤炭企业所交纳的行政收费名目繁多,占生产成本的36%左右,大致分为以下四类[2]:①资源费用。包括资源补偿费(约4元/t)、探矿权使用费(约500元/km2)、采矿权使用费(10-20元/t)。②环境费用。包括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约10元/t)。③安全费用。包括安全费用(3-15元/t)、井巷费、煤矿维简费(8-70元/t)。④可持续发展基金。包括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5-20元/t)、煤矿转产发展资金(约10元/t)。

煤炭生产环节利润。煤炭生产环节利润指煤炭企业在销售煤炭产品、提供劳务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净收益,占生产成本的11%左右。

由上数据可见,最终煤价20%的煤炭生产成本中,资源补偿费为4元/吨。即便加上相关税费,可以与采煤及煤化工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相比吗?

2013年我国煤炭为39.5亿吨,消耗构成依次为:燃煤发电48.1%、炼焦冶金18%、窑炉燃烧13.6%,建材工程14.9%、煤化工转化6%、民生消费3.8%、其他1.2%。人类使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石器时代、木器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化石能源混合时代(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时代、新能源时代。自化石使用开始,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入到工业社会,但是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开采,破坏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从而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全球暖化现在。西方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之间冲突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如差点成为美国副总统的戈尔所参与《aninconvenienttruth》(难以忽视的真相),国家地理杂志阿莱·鲍德温所导演,后被台湾媒体人陈文茜大力推介的《SixDegrees》(世界的六度),KEVINCOSTNER所主演的《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等等。我国对此反应稍微迟钝点,无论是央视拍的《大国崛起》还是《大国重器》都对这种破坏中华文明传统“天人合一”机械工程文化未加重视。

前工业社会的重点是以生产为中心,或者说是以GDP为中心。而后工业社会的重点转移到以消费为中心,因此环境因素变成世界话题。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承诺中国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将万元GDP碳排放量减少40%至45%。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2010年10月,第四次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科技部公布的《中国2010发展中的清洁能源科技》报告也系统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清洁技术发展状况,并对未来低碳经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那么对于我们大气污染最严重的煤炭使用将会有什么影响呢? 全球各国对于碳排放的控制不单单在燃烧阶段,而是结构性调整。2014年1月1日,哥伦比亚政府颁布新法律,使用禁止矿商使用“起重机加驳船”的方法将煤炭装上货船。因为通过起重机将煤炭运上驳船,会导致大量煤和灰尘落入大海,污染海水。而一个全封闭的传送带有望消除这个问题。不过因为需要16-18个月安装传送带,此消息一经发布,业内预计哥伦比亚的煤炭出口将在下降1/3。作为全球第四大煤炭出口国,哥伦比亚的煤炭大量出口欧洲。随后的交易中,由于煤炭供应的减少,欧洲煤炭价格上涨超过3美元。新法律也会使哥伦比亚失去42亿比索(合217万美元)的税收收入,但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给子孙后代一个美好蓝天,该法律还是被强力推行了。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2014年6月9日在“第五届地坛论坛”上透露,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列入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任务之中。目前已经启动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并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继续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发建设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当然,收税是一个政府想解决公众问题的最直接简单的方法,不过我也可以问一个问题,如果在煤化工基地进行结构性的环境保护方案,从开采、运输、生产等各个环境进口控制,我们会依然享用那么便宜的煤炭吗?据“十二五”《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项目规划》数据测算,煤制烯烃的碳排放量为11.1吨CO2/吨烯烃。假设碳减排的费用为50元/二氧化碳吨,则为555元人民币/烯烃吨。从工艺路线和单耗看,煤基芳烃的碳排放量应该与煤制烯烃类似,甚至略高一些。据此,今后碳税的征收额将会更大。便宜的皮(煤炭)之不存,毛(甲醇)将焉附?如果一旦环保课题在煤化工全结构的展开,以煤炭为原料的甲醇价格势必水涨船高,届时,甲醇制烯烃是否优势依在?

离开准格尔旗煤化工基地厂门时候,气候已经转凉,从远方吹过来的草原之风,在空旷的地面上卷起一团团枯黄的落叶,旋转而起,飘然远去,秋天的凉意已经开始沁人心扉,不知道未来哪一年,内蒙的高原上的绿色会越来越多,并且会坚持地持续下去,即使是秋意已浓。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之三:“天”门

炎热的沙漠,几只呆头呆脑的乌鸦停在枯干的树枝上,无风,炙热的太阳烧烤着大地。但是,地面上法希姆元帅国防大学的阿富汗学员们都依然着装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聆听前面这位美国将军,阿富汗联合安全过渡司令部副司令,的训话。哈罗德·格林为美国二星少将,他并非一线作战指挥官,而是主管后勤以及训练阿富汗部队的最高将领。突然,一排呼啸而来的子弹打破了严肃的气氛,哈罗德以及身边的几位阿富汗高级军官应声倒下,场面顿时大乱。在一阵简短的交火后,枪手,一位22岁的阿富汗士兵被击毙,他只加入阿富汗三年,但是这排只是泄愤而并非针对特定对象的子弹却让他成为了“阿富汗英雄”(塔利班发言人称),因为哈罗德是美国自越战结束后在海外阵亡的最高将领,而这一切当时都是为了石油。

二次大战后的全球能源布局都是围绕着石油和天然气分布而产生的,相对于石油来说,天然气的输送问题给使用者提出很大挑战。而液化天然气来源于卡伯特的低温学,即当天然气被压缩并冷却至零下华氏260度的时候,将会发生液化,那时的体积相当于气态时候的1/600。因此,1957年,被液化后的2000吨天然气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装入第一艘商船—甲烷先锋号,(CarrierMethanePioneer),并安全抵达目的地:英国泰晤士河口的坎维岛。这次试运行代表了天然气跨海运输的开始,由此进入了天然气出口时代。

在2011年之前,全球甲醇制造产业基本上分为两种,据金银岛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65.5%的甲醇是以煤头为主,天然气为17.8%,焦炉气占16.6%,乙炔占0.2%。而海外的甲醇则基本上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因为即使是管线运输,也存在着消费瓶颈,而就地加工则是最佳途径。但是在2011年之后,世界进入了石油、煤炭、天然气混合利用时代,他们之间在使用方面各有优势:

其中,在全球范围来看,作为甲醇原料的天然气呈现出地区性的重大变化,在过去10年前,新增液化天然气供应最大的国家是卡塔尔,过去10年中是澳大利亚,但是到了21世纪20年代,新增液化天然气最大地区将是美国、澳大利亚和东亚,这些变化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甲醇成本和格局:

1、乌克兰危机影响天然气欧洲局势

1954年的克里姆林宫,来自乌克兰放过猪,打过工现任苏联总书记以农业专家自居赫鲁晓夫大笔一挥,下达了一个“豪放”的建议,为庆祝俄罗斯和乌克兰统一300年,扩大乌克兰领土,将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克里米亚成为乌克兰旗下唯一的自治共和国,那场割让外蒙古的会议,就是由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南部小镇雅尔塔秘密举行的。共产主义老大哥的慷慨为60年后的纷争埋下伏笔。

乌克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欧洲的重要走廊:

由上图的数据就不难猜到,为什么2006年1月1日10点25分左右,位于俄罗斯与乌克兰边境的小城苏贾的俄天然气的控制站正式接到莫斯科方面的电话,停止了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而今年因克里米亚的独立已经局势动荡的乌克兰局势,随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欧洲更显得雪上加霜。因此为了获得更加多元化的天然气供应,欧盟一直在亡羊补牢。2009年7月,欧盟与土耳其等中东14国签署了修建纳布科天然气管道的协议,虽然这一管道在今年重新评估后,造价从原来的79亿欧元飙升到120-150亿欧元(约180-220亿美元),但是在那批由普京下令,蒙着白布浩浩荡荡开进乌克兰境内实行人道主义救助的280辆卡车进入乌克兰境内后,对于这种“新木马屠城”恐惧,会使欧盟加快纳布科管道的建设。这样,中东的天然气制甲醇的供应平衡就有可能被打破,中东天然气甲醇厂的开工率是否会受到影响?从2014年8月底到9月初的进口数量即可窥见一斑。

2、美国页岩气革命使美国成为全球天然气的凹地 “中东曾经是美国的麻烦,现在我们把它留给中国人吧。”如今的美国急着从海外产油国往回撤军,撤人,因为页岩油/气革命改变了美国的能源版图。1970年美国的原油日产量960万桶,到了2008年下降到500万桶,而2014年8月14日美国能源信息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页岩油气产量迅速增长,在截至5月9日当周美国原油日产量增加7.8万桶,达842.8万桶,为1986年以来最高。美国德克萨斯州周今年4月的日产量已经和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拉克当月原油日产量相当。据分析家推算,美国今年原油日产量可望达到846万桶,明年可达924万桶,创下1972年以来的最高点。国际能源署也调整了对美国能源产量的预期,表示不是在之前预估的2020年,而是在2015年,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国。

美国能源产量上升主要是得益于1949年的专利技术但如今才广泛使用的水力压裂法(fracking)、水平钻探等技术,使得北达科达州和德克萨斯州许多非常规能源储备得到释放,其中包括天然气、页岩气、油砂矿、油页岩、可燃冰等,美国的ShellGasRevolution天然气革命将改变全球能源游戏规则和地缘政治。

美国对进口能源依赖的降低带来的好处包括提高对原油价格的承受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据统计,在过去4年中,新技术在北美开采出惊人的3400万亿立方呎天然气,这足够供应全美超过100年的消费需求。随着美国天然气成本的降低,制造业成本、取暖成本和电价都在下降,因此,页岩气生产能在2015年前创造150万份就业,2035年前创造出240万份就业。同时页岩气生产,很可能就伴随着巨大的投资浪潮。在2010年-2035年期间,预期相关投资将累计达到3.2万亿美元,在2035年前将为美国GDP贡献3320亿美元。

天然气是为了世界的燃料,未来20年内,对于天然气的需求预估会再增加50%-60%。因为天然气属于低碳清洁的能源,不仅可以在发电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美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提供热能,而且也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的上游,比如油漆、肥料甚至塑胶制品。特别是天然气往化工下游衍生。据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在未来5年内,石化商和一些其他制造商将向30个全美大型在建项目投资250亿美元。这些企业包括壳牌石油、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雪佛龙菲利浦化学等行业巨头。全球甲醇最有影响力的制造商梅赛尼斯公司实施搬厂方案,将其位于智利的甲醇厂分拆成两个部分搬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重新建起2套年产能分别为100万吨和90万吨的甲醇装置。当然,当今的能源世界里面也不会缺少中国。

2014年7月23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油气协会将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在美国的投资项目公诸于世,18.5亿美元投资一套世界级的甲醇生产线,设计总产能为年300万吨。据媒体报道,中国财团正考虑在休斯敦航道(HoustonShipChannel)建设720万吨/年的甲醇装置,并将建设一个大型的深海出口终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参与到了正蓬勃兴起的美国天然气出口行业。另外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中投(CIC)已经对Cheniere能源计划建立的一座用于出口液化天然气(LNG)的工厂进行了投资。Cheniere拟建的工厂位于阿拉斯加,建成后将成为美国首个出口LNG的码头。中投这次是以间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到美国能源出口项目,中投连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GIC)和路易斯安那州政府,投资黑石发起的Cheniere能源15亿美元股权投资项目。中投不会享有在Cheniere董事会中席位。中石化以25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公司(DevonEnergy)的股份,中海油(Cnooc)斥资数十亿美元投资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Energy),尽管切萨皮克目前市值仅有120亿美元,但它控制了美国7%的天然气资产。

诸多的投资,可以想见在几年后,中国海外企业是运甲醇回国,还是在北美开展天然气、甲醇、烯烃贸易都成为可能,这也将对全球天然气甲醇制烯烃的布局产生影响。“请看,这是一张从美国带回来的美国地图”,在上海繁华的淮海中路的一个办公室,朋友指着墙上挂着的地图,地图有明显的折痕,刚铺在墙上不久,上面有一些标注的地方。“我老板春节后带队走了一圈,我们已经看了几个区块,并且正在和当地的页岩气生产商进行洽谈,”朋友很高兴地叙述道。“关键是美国页岩气的价格,至少应该控制在5美元以下吧?有长约吗?”我问道。因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并不简单的是一个市场即时报价,而是一个整个计价结构和风险管理策略。而这方面,不论是财大气粗的国企,还是像今天这个自强不息的民企投资负责人,在离开计划经济控制的中国国内能源市场而走向海外时依然显得经验不足,因为都缺乏足够的自由能源现货和衍生品市场波动的洗礼,我们会付出多少学费,才能有所收获呢?

“现在的变化的确很大,不过我们还是有信心,因为国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美国毕竟有他们的自然优势”朋友挥了挥手,“我已经准备把孩子放过去读书了。”

夜色降临到灯火通明的大上海,虽然隔着落地玻璃窗,但依旧可以感受到大都市的繁华和喧嚣。我从窗口望出去,堵在高架上下的车龙非常迟缓的移动着,车灯一串串地连接在一起,似乎每辆车前面都是一个瓶颈,但是在电子眼的监控下,每列车队依旧各行其道,稳步向前。

第二篇: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现在和未来~

轻轻的我来了,跟随你的脚步,感受你的心灵,聆听你的伤感...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谁会先出现呢?呵呵....我们应活在当下,赢在未来。过去像是一张过期的车票,无论如何都很难等上已经离开的火车。

现在像是你等到的计程车,你已经坐上车准备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未来像是坐的临时公交车,也许会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不要等到火车已经离开了,发现手里原来还有可以上车的车票,这是无法挽留的过去,当我们已经知道了想去的地方时,应该及时的留意来来往往的计程车,这是可以抓住的现在,当我们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时,看看手里的车票和现在所在的位置,这是可以预知的未来。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不珍惜谁,仅此而已。

呵呵....人家说过;一切都是为最好而准备的...请相信。。

~恋上^晴空~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作为思想观念的“大一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在地

理概念上,它是指国土统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礼记·坊记》);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时间概念上,它是指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这种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秩序观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分裂割据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所谓“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关于分裂战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形象写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对迅速,民众的生活相对安定,国家的安全相对能得到保证。这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局面,可以实现人们向往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况。由此可见,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使得统一既是统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观上也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意愿。

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标志,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但它始终无法为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中华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并以炎黄之后自居: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汉室可兴”,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赞赏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解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历史哲学层面的论证。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虽始不得正统,卒能合天下于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统论下》)。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

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讲求“用中适时”、“随时以行”,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为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用中适时、随时以行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方

法论,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理念决定了人们在对待国家统一的问题上,能够秉持现实客观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静看待实现大一统的艰巨性与曲折性。作为统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统一基本条件的创造与统一有利时机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则就是“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国语·越语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势下,要敢于面对暂时分裂的现实,先完成局部的统一,并肯定局部的统一对于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努力为将来的大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条件。譬如,在历史上,战国七雄争战之于秦汉统一、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于西晋统一、南北朝分治之于隋唐统一、宋辽金对峙之于元明清统一等等,在当时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来,都是走向国家大一统的必要环节,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的战略决策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备,繁荣经济,改良政治,增强军力,从而在统一时机成熟之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顺应民心以结束分裂的局面,“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书·羊祜传》)。与此相反,如果昧于时势,企冀在条件不成熟之时“毕其功于一役”,则必然事与愿违,不但无法实现大统一,而且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分裂局面。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云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分”是为更高层次意义上的“合”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合”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势看,秦汉统一的规模胜过宗周的天下一统,隋唐统一的规模超迈秦汉,有清一代的统一规模又远逾隋唐,这正是国家统一大势日趋增强的历史印证。因此,可以这么说,“用中适时、随时以行”的思想方法论,几千年来始终维系着人们对大一统的坚定信心,帮助人们克服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所带来的困惑,推动着国家统一大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进。第二,中华文化讲求“守经用权”、“和而不同”,强调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富有层次的文化现象,要求人们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稳步推进。“守经用权”指的是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确看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按照“经权”原则,“大一统”是人们必须严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经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既是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最高政治目标,又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人们在坚守“统一”至上原则的同时,要“守经用权”,通权达变,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这一基本目标铺平道路。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则为人们追求与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它提醒人们,在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上,既要看到统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认统一的差异性。因此,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下”乃是有中心与边缘之别的天下,有层次的天下。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证明。而事实上,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广大的农业区,而且还有广大的农牧业结合地带和牧业区,地区差异很大,彼此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雷同地推行“大一统”行政管理,显然不切实际。因此,传统的“经权”、“和同”思想正好为历代的统一政治实践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这就是要坚持“大一统”之“经”,以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为目标,全面推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积极经营边疆,同分裂割据等违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同时,也承认统一的地区差异性、内外层次性,重视区域差别与文化多

元。在统一实践上体现出“通权达变”的理性宽容精神,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羁縻”体制及政策,就既赋予了“四夷”边疆在“一体”中的角色,体现了大一统的原则,维护了中央的权威;又“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做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治。这种“经权”、“和同”理论,无疑是国家统一的强大粘合剂。

第三,中华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作一个民族融合的和谐形态,在实践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所谓“统一”就不单纯是华夏汉族方面的问题,而是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关注与参与的历史主题。换言之,统一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畛域,实现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有关民族问题的立场有两大支柱:一是所谓“夷夏之辨”,鼓吹“用夏变夷”;一是所谓“夷夏一体”、“王者无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认诸夏与夷狄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不以种族归属为标准,也不以地域远近为界限,而是以文明进化程度为标准。由于所处位置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占主体地位的华夏民族自然认为诸夏代表着文明与先进,夷狄代表着野蛮与落后,历史的进程当以诸夏为中心,由诸夏的文明改造所谓的夷狄,“以夏变夷”,使夷狄逐渐向先进文明过渡,最终实现大同的理想。当然,对这种诸夏本位观,国内少数民族不一定完全赞同,汉代时中行说与汉使辩论时亟论匈奴风俗文化之优长,就是证明。就后者言,“王者无外”、“夷夏一体”意味着天下乃是“统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内”均为“皇帝之土”(《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华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这个逻辑,国内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处其所,进而走向融合,统一于天子的号令之下。这两种民族文化观念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整体,互为弥补,共同作用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应该指出的是,“用夏变夷”的深层文化含义,是视夷夏关系为可变的实体,而非不变的顽石,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道德、政治方面,而与血缘种族、地域环境无涉,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中国也可以退为夷狄。这样便为历史上少数民族推行汉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至于“王者无外”,则是致力于化解国内不同民族的对立与矛盾,使其认同于“天下”统一的理想。强调华夏与各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并在时机、条件成熟之后一步步走向融合。这样,便为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推行“胡汉一家”的进步民族政策,维护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无蕃汉之别”(《李卫公问对》卷中);强调“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张不得“有华夷中外之分”(《大义觉迷录》卷一)。中华文化这种增进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在促进民族融合、进而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继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看,追求统一、维护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与价值取向。千百

年来,中华文化既为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也为人们参与这一历史活动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手段与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大统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政治版图,并为中华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资源。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创造了条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更是一以贯之,支配和规范着历代传统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运作的至上原则和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成果,各少数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华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为其发展的归宿,从而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不断地得到巩固和拓展。换言之,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坚持国家统一大势的健康发展、增进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到了近代,中国虽然遭受到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国土的基本统一,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这不能不归功于以统一为宗旨的中华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国社会的发展保持了长期的历史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也有一个不断充实、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不断成熟,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汇聚沟通,由点及面,由内向外,不断辐射,不断扩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将旧的边缘消融为新的中心,中华民族实体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巩固。因此,历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虽曾作为与“华夏文化”对立的一极受到排斥,但最终还是在不断扩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统”的格局中,得到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文明不但一直没有出现断裂,而且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增加新的活力。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创造力与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使得国家统一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文明承续始终如一。

第四篇: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_图文(精)

中国房地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撰稿:陈民哲

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在一份会议简报中称,房价拐点已初现端倪, 并援引部分商业银行和房企的发言称,能够承受房价下跌 20%到 30%带来 的冲击,但对房价下跌带来的恐慌性抛售和连锁反应表示担忧。一时间, 有关‚房价到底能跌多少?开发商能扛多久?银行能否在相关点位撑住? 限购令到期会否延续?房价大幅回落会否对中国经济硬损伤?‛等问题的 讨论再次充塞人们的视听神经。‚房价‛,牵动着百姓安居乐业,牵动着 经济健康发展,牵动着社会和谐稳定。‚住房问题是一个经济性问题,还 是社会性问题,更是政治性问题。这一切决定了住房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也决定了国家决策的难度。‛ ① 本文试图就中国 房地产发展的历史、现状 和未来做一简要分析。

一、房地产的概念和内涵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基本做法是国家花钱建房, 房子盖好后无偿分配给职工居住,收取很低的租金。建房和住房都是行政 安排,没有市场参与自然也没有房地产。1980年 4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 中首次提出,房子是可以卖的。他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 , 也 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 , 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 , 也 可以分期付款, 10年、15年付清。‛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关于建筑业和 住宅问题的谈话》。伴随住房制度改革, ‚房地产‛的概念产生和发展了。1984年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和标准局批准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标准和代码》中,首次将房地产列为独立行业。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房地产业划入第三产业。

房地产, 即房产和地产的合称。根据百度百科解释,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和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由 于其位臵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通常有三 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最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 类》(GB/T4754― 2011列入 K 门类,具体包括 70大类,分为房地产开 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中介服务、自有房地

产经营活动和其它房地产业。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的房屋、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 引自网易(www.xiexiebang.com 2010年 8月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顾云昌的谈话。

开发,以及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出租房屋等活动。

二、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简要历程 我国房地产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 1991年 1978年 9月 , 在中央召开的城市住宅建设会议上 , 邓小平提出 , “ 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 路子宽些? ” 1980年 1月, 《红旗》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怎样使住宅问题 解决得快些》的文章,论证住宅属于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 不矛盾,住宅建设应该走商品化道路。同年 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 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郑州、沙市、常州、四平四城市试行新建住房补贴 出售,主要做法是 “ 三三 ” 制,即个人购买住房的房价款,由个人、单位 和政府各承担 1/3。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年 11月,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随后福州、厦门、广州、上 海等城市也开始试行。1988年 4月修订后的《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首次规定 “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 ,使房地产开发有了法律 保障。1989年, 受政治形势及宏观经济影响, 房地产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1990年国务院出台了 “ 55号令 ” ,即《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 暂行条例》,使土地的禁锢完全放开。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 24个省市房改总体方案。随着投资环境改善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带动, 当年 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趋势。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 1997年 1992年是 中国房地产业社会化的开始之年。这一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房地产业 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国有土地 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的推进,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 “ 南方讲话 ” 后,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几乎一夜之间 遍地开花,非国有企业、外资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月投资最高增幅曾达 146.9%,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但局部地区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泡沫。于是 1993年 6月 23日,国务院副总理朱 镕 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 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次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出台了 16条调控措施开始 大规模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大幅回落。这也是我国 针对房地产业的第一次宏观调控。1994年 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把 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 负担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 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 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 制度。‛ 199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安居工程 ② 正式 全面启动,海南的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业开始进入良性规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比较有影响力的法规还有建设部 1993年发布的《城市国有土 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办法》,确定的原则一直延续并影响至今。1994年 八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 对房地产开发用地、开发、交易和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等作出了规定,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 规范房地产的开发、经营和管理, 标志着房地产业步入依法管理轨道。1996年、1997年建设部等相关部门颁布了《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 办法》等法规,使房地产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与快速发展阶段(1998至 2003年 1998年 7月 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 知》,主要内容是 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1999年开始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成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而 1998年 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加大住房

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 设与消费的通知》 中已经要求, ‚全面实行购房按揭政策, 鼓励住房消费‛。1999年 2月,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贷款买房、按揭等新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彻底取消福利分房和配套的、金融、税收政策在极大地推动商品房建设投资的同时,刺激住房有效需求 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上升,第一个效应就是‚赶末班车‛——有钱的单位 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紧接着迎来了 1998到 2003年的五年黄金期,商品房从面向少数群体的奢侈消费迅速转 向普通人的大众消费,中国房地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房地产业的快速 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让国民经济相当长的时间内运行在上升周期, 而房价运行也比较稳定,年均涨幅大约只有 3.6%左右。

第四阶段:价格飙升与频繁调控阶段(2003至 2010年 2003年以后, ② 安居工程(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 /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Families ,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 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房屋价格持续上扬,暴露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房价过高、供求 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导致了严重社会矛盾, 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 2003到 2010年的 8年时间里,国家先后 7次针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2003年 6月 13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 的通知》,简称 121号文件。同年 8月 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 18号文,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 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明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 3月 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八条‛,首度明确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并 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稳定住房价格工作负总责。2006年 5月 17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点意见》,强调要切实调整 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控制 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等。2006年 5月 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建设部等九部委 15条《关于调整住房供 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出 90平方米、双 70%标准;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

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等。2007年 8月 7日, 国务院发布 《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 意见》(24号文,重点是强化住房保障,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 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 居住条件等, 该文件被认为是对 ‚房改‛ 的总结, 是住房新模式的转折点。同年 9月 27日,央行、银监会共同发布通知,明确了第二套房贷款实行 提高首付和利率政策,将第二套房首付提至 4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务院统一安排出台多项措施, 包括对个人 首次购买 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时下调到 1%;对个人 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最低 首付款比例调整为 20%。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的徘徊后重新 活跃起来。进入 2009年 , ‚地王‛频现 :‚北京地王‛、‚上海地王‛、‚深圳地王‛……一路刷新历史纪录。12月 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促进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 设四大举措,明确表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旧‚国四条‛。12月 17日, 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通知, 明确土地受让人拿地首次缴纳比例

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 50%,开发商拿地后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 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12月 23日,中国财政部调整住房转让营 业税政策,不足五年按全额征收营业税。2010年 1月 10日,国务院办公 厅公开发布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十一条‛ , 从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 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五个方面,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然而, 就在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 北京一天之内出现了三个 ‚地王‛。4月 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采取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 策、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四条措施遏制高房价(新‚国四条‛。4月 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 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条‛。进入下半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 1457宗闲臵土地黑名单。财政

部、住建部提高了首套房贷首付比例,禁用公积 金贷款投机性购房。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第五阶段:严令限购与房价回归阶段(今年以来 2011年 1月 2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新国 八条‛确定了八条调控措施(国办发“ 2011” 1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房 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点有: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 户区改造住房 1000万套,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 5年转手交易的,统 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各地增加土地有效供应,落实保障性住房、棚 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 量 70%的要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 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 推广 ‚限 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各直辖市、计划单 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 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原则上对已拥有 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 家庭,限购 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 2套及以 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 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 家庭, 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 要在 2月中旬之前, 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 对新建住房价格出现过快上涨势头、土地出让中连续出现楼面地价超过同 类地块历史最高价,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缓慢、租售管理和后期 使用监管不力的,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 约谈省级及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负责人。对未如期确定并公布本地区新 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新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控制目标、没有完 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的,相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向国务院作 出报告。监察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视情况,根据有关规定对相关 负责人进行问责。随后,北京市出台‚ 15条‛楼市细则,正式要求外地人 购房须纳税五年。上海、重庆宣布正式启动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

产税改 革试点工作,令楼市调控再度升级。到 3月底,全国 608个城市公布了年 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占所有城市的 92.5%, 而去年 10月份以来全国 已有 43个城市出台限购令。以‚限购‛为龙头,‚限价‛‚限贷‛相辅 相成的三项杀手锏使不断高企的房价终于收敛,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回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10月份全国 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下 降 0.14%;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 1.7%,销售额当月下降 1.2%, 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量价齐跌的局面。与此同时, 千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 让许多人的‚住房梦‛不再遥不可及。

三、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问题一:房价到底有多高? 2010年 7月 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从‚蜗居‛走向‚安居‛--怎么看房价过高》,围绕‚目前中国的房价到底有多高?房价过高症结 何在?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房价过高问题?如何切实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怎样保障广大群众‘住有所居’‛五个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指出,我国 在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房价过高的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下半年房价曾一度有所回落,但 2009年第 二季度以来, 房价迅速回升并大幅上涨。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 25.1%。大城市更为明显, 2010年一季度北京商品房均价达 21880元 /平方 米, 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88.4%。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 超过 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为了更有效地说明这一问 题,文章用比价的方法证明了我国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合理范围。从房价—收入比 ③ 来看,一般认为在 3— 6之间,而 2009年北京、上海、③ 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反映的是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和负担程度。

深圳等城市都超过了 10。从房价—租金比来看 ④ , 通常认为低于 1∶ 300就 意味房地产泡沫已经显现,而一些大城市在 1∶ 500左右乃至更低。另外 与国外一些城市的房价绝对值对比。‚ 2009年 12月纽约房价最高的曼哈 顿区的中间价格约合每平方米人民币 2.75万元,德国首都柏林的普通住 宅每平方米均价约合人民币

1.7万元;同期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已接近甚至超过这两个数字,而我们的收入水平却相差数倍。‛

人民日报未再举例某个城市房价对比,给人们自己留下了思考和查证 的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9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达 到了每平方米 4681元, 比 2008年的每平方米 3800元上涨了 23.18%。《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0年全国 70个大中城市房屋 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但到年底 仍然分别上涨了 6.4%和 8.5%。仍然用以前方法概率估计, 2010年全国的平均房价达到了 5000元每平方米以上。

笔者点开搜房网(http://www.xiexiebang.com/,随便选择北京市海 淀区进行房产搜索,设定条件为单价 4万元每平方米以上,显示有 156条 在售、待售和售馨的楼盘信息。进一步筛选单价超过 7万元的楼盘,仍然 显示有 19条信息。其中在售位于西二环与西三环之间、玉渊潭公园北岸 的‚钓鱼台七号院‛,小高层公寓均价高达 11万元每平方米;位于玉渊 潭南路北、中华世纪坛西侧的‚缘溪堂‛高层住宅均价也达 78000元每平方米。而实际上,自从 2005年 8月上海‚汤臣国宝‛推出单价 10万元的

④ 指每平方米月租金与每平方米房价的比值。

公寓起,比美国纽约市高档楼盘还贵的商品房价格纪录,就一再被杭州、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刷新。显然,如此之高的房价已远非占 全国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

按照:房价收入比

下图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机构得出的全国房价收入比趋势。

根据美国统计局、住房和城建部发布的报告,美国 2010年 11月共售 出新房 29万套,新房销售价格中间值为 21.3万美元。结合美国每套住房 的建筑面积中间值是

303平方米、地产面积中间值是 1416平方米(多为 独立别墅和 2009年全美国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为 43460美元,也就是说, 美国普通工人可用不到 5年的工资买一套 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在下表, 笔者根据有资料,列出了 2010年全国平均房价前 20名的城市的平均房价 与月均工资收入情况。不难得出,普通的工资阶层,即使不吃不喝将所有 薪水积攒下来,要 36-4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 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问题二:房价为何越涨越高以致难以承受? 人民日报《怎么看房价过高》归纳了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推动。目 前投资渠道偏少,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 使很多人纷纷加入 ‚炒房大军‛ , 住房消费投资过度进而演变成投机,对高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二是 资金推动。近年来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特别是 2009年 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加上一些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尚未 完全走出低谷,大量资金就涌向房地产市场,必然使房价过快上涨。三是 地价推动。1994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收入占据了税收收入的大头。地方政府税收难以支付各项民生工程在内的庞大支出,土地出让金收入便 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县市中土地出让金收入 占预

算外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超过了 50%,有部分地区甚至占到了 80%以上。利益驱动之下,加上土地‚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 的土地出让制度, 价高者得,造成‚地王‛频出,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交替上涨。2009年 沿海某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 1200亿元, 是地方财政收入 520.79亿元的 2.3倍。四是制度原因。过去 10多年较为重视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房需求, 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欠账过多,造成住房供应的结构性 失衡非常严重。加上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健全,使拥有或囤积大量住房的成 本过低, 也助长了投机。五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刚性需求增加。按照 1998 — 2008年的城镇发展速度推算,到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 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目前城镇每年约增加 1500万人,每年 新增家庭 500万户,其中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更加显著。加上原有居民 的住房改善需求,造成城镇住房供需缺口,带来了房价上涨。

网易、搜狐等财经频道则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供求结构失衡、利益驱动 和制度性腐败。地产商任志强一直炮轰这些年的土地政策:2002年的土地 招拍挂文件改变了土地的供给方式, 2004年‚ 8.31大限‛ ⑤ 加剧了这种土 地供给的格局,同年‚关紧两个闸门,守住一条红线‛的调控措施让供给 量连续四年大幅下降,从而形成了调控政策推动下房价变化和土地领先的 价格信号。从 1999年到 2009年, 全国土地购臵面积增长幅度从最高的 40%变成了负的 19%,十年期间,将近下降了 60个百分点。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不足和和招拍挂价过高,直接造成了房价过快上涨。从全国统计局提供的 数据来看,每平方米商品住房销售价格 2003年为 2197元,较 1998年的 1854元上涨了 342元, 5年的涨幅为 18.45%;2008年为 3655元,较 2003年上涨了 1458元, 5年涨幅为 61.76%。2008年每平方米商品住房销售价 格是 1998年的 1.97倍。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热点城市的涨幅 显然要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数据。于是形成了‚土地供应量下降-高地价-高房价-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房价地价轮番上涨、‚地王‛‚楼王‛ 频现的怪圈。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仅成为了高房价的罪魁祸,也滋 养了腐败的土壤。2009年 1月,一份来自 REICO 工作室的《我国房地产企 业开发费用分析报告》研究表明,在房地产商总销售收入分布中, 37.36%流向政府,36.49%是‚除土地外的其他成本‛,剩余的 26.14%的份额才是 企业所有。理论上, 该报告核算的 ‚成本‛ 已经包含了开发商所有的成本, 包括外界一向关注的房地产商的隐性成本或腐败成本。正如某位政府官员 坦言,‚表面上,我们老是在讨论房地产价格,实际上,无法进一步探讨 的是与此密不可分的政府腐败。‛而近年来落马的腐败官员中,大多与房 地产商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

问题三:我们到底建了多少房子?还需要建多少房子? 据统计, 建国后近30年间, 我国累计住宅建设投资仅为 374亿元, 年 人均住房投资不足 10元。到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 3.6 ⑤ 2004年 3月 30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 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 71号,以下简称“71号令” ,要求各省市在 2004年 8月 31日之前将历 史遗留问题加以界定并处理完毕, 8月 31日之后, 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 用权。

平方米 , 而这个数字在 1949年是 4.5。30年间 , 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住宅 面积不仅没有增长 , 反而比 1949年少了 0.9平方米。

根据《中国建设报》 2011年 5月 27日刊登的对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 改革与发展司司长倪虹的专访,‚ 1978年到 201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 面积从 6.7平方米提高到 30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 1978年的 8.1平方米提高到 2009年的 33.6平方米以上。‛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人(不含香港,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5575306人,占 49.68%。如果 将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建设不算在内(考虑重建和淘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综合这两项数字,我们按照人均 30平方米、6.66亿城镇人口,计算得出 199.8亿平方米,以 100平方米一套,目前全国城镇共有 1.99亿套住房, 全国城镇人口约平均每 3.35人拥有一套住宅。

另据报道, 2010年 4月国家电网披露, 在全国 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 共有 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 6个月读数为零,可以判定为长期无人居住。如果以电力系统的数据为准,按照空臵率为 35%,得到城市中住宅总数为 1.87亿套, 如果加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0年销售商品房 10亿平方米 ⑥ , 按 100平方米每套折算,共计 1.97亿套住宅,与 1.99亿基本接近。如果再加上有关部门统计的目前全国约有 66亿平方米小产权房,按

100平方米每套折算, 计 0.66亿套住宅, 那么全国城镇人口实际上平均约 2.66人拥有一套住房。与美国 2009年人口总数为 3.07亿,住宅总数为 1.3亿套,平均每 2.36人拥有一套住宅基本接近。

根据倪虹司长的介绍:‚ 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 49.68%,比建 国时增加了 39个百分点;城市总数达 657个,比建国初期增加 525个。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 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城镇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有学者指出,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 30%~70%期间是 加速城市化的时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率应该是 70%左右‛。目前居住在 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人,占 50.32%,达到 70%的城镇化率,农村居民 人数需要减少到 4亿人左右,将转移 2.7亿多人。按照人均 30平方米的 标准,需要新增住宅 81亿平方米。如果考虑政策调控后的房地产的增长

⑥ 国家统计局 2011年 1月 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10.43亿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 10.1%, 首度超过 10亿平方米。

112南昌、无锡、徐州、南京。另据记者调查,伴随房价下行部分城市住宅市 场正呈现供大于求局面。11月份一手住宅供求比大于 1的大城市有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杭州,其中杭州最高达到 3.50,其次为深圳和北京, 而深圳从 10月份的 1.39增加到 11月的 3.29,已超过 2008年 10月的高 位 3.25。

实际上进入 2011年下半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交易持续低迷, 降价 **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悄然蔓延,部分楼盘甚至将价格下调了近50%。10月份上海还发生了龙湖地产退房潮事件。进入 12月后,前期 以大幅折扣吸引客户的现象也日益减少。‚截至日前,已有至少 26家上 市房企发布了 2011业绩预告,尽管部分巨头房企全年销售业绩仍有 所增长,但颓势难挽。万科 11月份实现销售面积 73.8万平方米,销售金 额 82.9亿元;其中销售面积环比下降 27%,同比下降 24%;销售金额环比 下降 20%,同比下降 36%。中海和碧桂园 11月的销售面积环比降幅也分别 达 52%和 41%。⑨ ‛房价‚拐点‛已经形成,下跌趋势不可逆转。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杨红旭预计‚接下来数月,随着环比价格的下 降,以及同比价格下降城市的增多,新建商品住宅同比涨幅将继续下滑, 房价跌幅逐步扩大。预期未来半年左右,全国房价将总体上保持环比下跌 状态,明年二季度可能止跌或跌幅缩小。‛

展望三:住房保障体系和商品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首次提出要 ‚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 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2011年 3月 6日,国家发改委透露‚未来五年 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3600万套,今年 1000万套,明年 1000万套, 后面三年还有 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 20%‛。《如何看待 房价走势》一文指出截至 11月中旬,今年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已经 完成。目前各地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明年的开工建设计划,整个‚十二五‛ 期间,我国共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城镇 保障房覆盖面将达到 20%。文章强调:‚保障房是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 最佳结合点‛,建保障房大大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从今年起,公 共租赁房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力军,让许多原本不属于保障对象的中低收 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也能纳入保障范围,解决阶段性住 房困难。指出保障房不仅改善民生,也有助于稳定房价、稳定经济。中国 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大量供应,能减缓

⑨ 《经济参考报》记者统计购房需求在短期内集中爆发,缓和快速城市化阶段住房市场的供求矛盾, 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房也将助推城市化发展,其释放出的消费 和投资潜力,直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既强化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 工程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商品房供应体系, 通过租售两种方式,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住房需求。这是在总结了我国房改经验教训和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后得出的结论。风雨过后见晴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各级地方 政府的齐心协力下,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将更加健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将更加健康,‚住有所居‛将成为每个中国人享有的实实在在的权力!

第五篇:中国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及全球治理

主讲人:西安交大冯宗宪 1.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

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强调互利共赢,讲“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非洲梦”连接,包容性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历史 2.中国与“一带一路”安全愿景

(1)应对美“亚太再平衡”的再平衡;维护中国周边安全;资源通道大都是海路。

(2)应对美国、北约撤出阿富汗以后的战略新形势;维护西部边疆安全;跨越挑战,包括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3)应对中国周边存在的多个地区热点问题,例如朝鲜核问题及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

(4)维护中国经济日子增长所需要的战略通道安全和国家利益,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3.一带一路影响:

(1)引领未来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方开放的升级版。紧扣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将助推中国形成全面的发展格局。(2)展现了中国区域合作的新蓝图

(3)搭建东盟10+X;面对未来与欧盟、亚欧联盟、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和上合框架下更大的自贸区域。从10+1到10+3到10+6(中日韩印澳新西兰)一年以来,一带一路在国内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中亚地区到印度半岛,从阿拉伯地区到欧洲腹地,一带一路的辐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4.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方式

丝绸之路六大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中伊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大走廊。重要节点新疆福建。

5.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外交战略的新变化。第一,从出土市场的直接竞争开始着眼于外需市场的间接创造;第二,中国在中亚西北内政外交的分离变为内政外交的一体化,这样的改变也有利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第三,单一国家合作转向区域经济全面合作。一看不断增强的经济影响力,以区域经理合作的形式,推动提升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水平,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6.中国经济带内涵和边界

(1)国内路段,把西安建设成西部改革的新高地。陕西新起点,甘肃黄金段,宁夏支撑点,新疆核心区域(2)中亚为主

一带一路经济带三大投资主线,高铁金融核电。7.现有合作治理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五个观察员国两个对话国家。8.创新合作机制

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VS马歇尔计划,高铁外交,中哈自由贸易区,天然气管道,丝路经济。政治机制联合国,经济机制世贸组织,金融机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下载中国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产业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甲醇制烯烃的三重门:产业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演讲稿过去现在和未来[范文]

    Select three things to symbolize you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Good morning everyone, I’m very glad to have a presentation here. Today, I will select three thi......

    珍惜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珍惜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读书人拥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推荐5篇]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后感看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疑惑与不解之处越来越多。 第一, 从目前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可以看出,用以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非......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转载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阅读全文 发表于: 2008-11-12 13:23 作者: 黄金送股来源: 股民大家庭论坛 人民政府要以民生为重,具体......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是运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科学是......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

    五寨乒乓事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五寨乒乓事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五寨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我把它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下面我就这三个阶段,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展望。一、过去时 过去时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