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改制中的无形资产管理刍议
国企改制中的无形资产管理刍议
[摘要]透过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分析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并从制定完善法规、强化对评估机构监管、改制中加强内审与评估等方面提出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国企做好无形资产保护,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
关键词:国企改制;无形资产;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1.例1:
据报载,2003年哈尔滨市正阳河、松花江大饭店、紫罗兰摄影社、光明眼镜店等12家国有商业企业,完成了国有资产退出改革,退出的国有有形资产总额近3亿元,变成清一色民营股份制企业。而在改革转制中,这些国有商企的资产均由该市商委委托评估中介机构评估、经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后确定其价值。评估的内容只针对有形资产,对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均未评估[1]。
2.例2:
无独有偶,2004年北京市的老字号食品企业天福号食品厂,在改制为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过程中,由于认为改制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职工们拒绝在决议上签字。在决议中,企业经评估后净资产为249.61万元,资产处置为以净资产投入到改制后的企业。而在2002年,天福号食品厂曾请专业评估公司对“天福号”商标进行评估,当时估价无形资产 达5000多万。在改制中,却并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由于对于资产评估的颇多质疑,职工们说:“评估249万元,太便宜了,如果这样,我们职工找些钱自己买了”。
这样的例子在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国企改制中都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据笔者了解柳州市国有企业的改制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在目前改制的国有企业中有不少是老字号或知名企业,其商标、商号经过多年的积淀,在社会中影响很大,无形资产的价值非常可观。这些无形资产已经变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企业转制中不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隐性变相流失。因此这些无形资产在改制过程中不应被忽略,应和有形资产一道评估作价。但是,由于以往国有无形资产长期被国有企业使用,并且没有实物形态,因此,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的企业只注重对房产、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对企业的商标、专利、商号、名称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评估或评估不足。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达到降低购买股权成本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变成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各级政府为了尽快将企业的资产盘活,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是少评估,也是常有的事。再者对于资产评估机构是否有资质、有能力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能否对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评估,缺乏应有的监督。无形资产的价值往往就这样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结果使国有无形资产,隐性流失非常严重。
无形资产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以盈利为目标
[2]的现代企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会计理论认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资产的总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直接触摸到的隐形存在的资产。所以它实质上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法定权利、特权或优势的资产。拥有这些资产的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特殊的有利地位,从而使企业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益。《企业财务通则》第20条规定“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对生产经营与服务能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遵照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无形资产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生产许可证、资质证书、厂商名称和商号、商誉、营销网络、专有技术使用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设计等工业权、商业秘密等。
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出资人、债权人、企业和职工等多方面的利益,既要积极探索,又要规范有序。国务院《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评估结果由依照有关规定批准国有企业改制和转让国有产权的单位核准。但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够规范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无形资产不纳入资产评估范围或评估结果随意性大。因此,国有企业应十分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尤其在国企改制的攻坚阶段,这一问题应该被提出并值得高度注意。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拥有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获取了超额利润的能力,然而,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漠视导致的无形资产流失达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伴随着越来越活跃的产权交易活动,以各种形式流失的无形资产难以数计。那么国企改制中是什么原因导致无形资产流失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企业改制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无形资产的无形性[3]。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其功能作用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只能存在于在观念中,因而它极易被人们忽视。在国企改制中,就会存在低估和不确认无形资产的现象。有些无形资产如企业形象、自创商誉、厂商品牌等没有加以核算和反映,在对外的财务报告中也不加以说明;或者无意或有意忽视改制企业的专有技术、专门人才、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对于商誉等无形资产也不加以确认等等。常常会由于遗漏这些无形资产项目而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不可否认无形资产的这种无形性特点,正是导致其经常流失的一个客观原因。
2、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3]。这是导致无形资产流失的另一客观原因。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其可以为企业带来超过一般企业的盈利水平,但这种盈利水平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依赖于人为的估计和判断,而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受环境的影响;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也是一样,特别是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进步加速,对无形资产可使用年限(主要是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产生了影响,尤其 是技术型无形资产,很可能一项无形资产才开发出来就走向了淘汰,这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在企业改制时对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一些企业正是利用无形资产的这一特点,操纵价格,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3、无形资产缺乏利益主体的关注。企业改制时,有关责任人担心对无形资产评估会增加改制的困难,以及个别人利用所掌握的国有资产处置权为私人谋利也是无形资产流失的主要因素。相关法律法规的存在缺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规范、标准、程序和方法;缺乏对产权交易中无形资产计价、评估、转让的审计监督;缺乏相应的审计法规和制度支持等等,都加速了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并使得有些利用产权交易中饱私囊的行为人往往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进而使得这种行为无法得到有效遏止,甚至刺激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4、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改制过程中,有些国有企业的上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国有无形资产的监管无力,不能注意保护。在对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评估时,对国企单位领导的考核和监控没有无形资产的指标,缺乏奖惩制度,对其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关于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有所发展,但相对于无形资产的发展速度,法律法规仍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尚不能达到全面保护无形资产的要求。如,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法律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缺乏对产权交易中无形资产计价、评估、转让的审计监督,缺乏相应的审计法规和制度支持等。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几点对策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成熟,无形资产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已开始超过有形资产,以致企业经营重心开始经历从有形资产经营向无形资产经营的转移。到了九十年代,这些国家的成功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们利用转型国家无形资产市场化程度低的制度缺陷,低成本取得这些国家包括市场份额、企业品牌、专利、商业秘密在内的无形资产,进而实现了战略性扩张。为了维护国家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切实依照法律行事,将国有资产的法律保护落实到实处,尽快建立健全对国有无形资产的保护机制。在严格遵守商标法、专利法及相关规章的规定来对待国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严格对国有无形资产的评估;建立以司法机关为主导的国有资产流失的司法追偿制度,严厉惩治对国有资产处置中的腐败行为等方面入手,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
2、国有企业在改制前,在企业经营者代表国家负责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用法律手段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把它作为考核经营班子绩效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无形资产要及时登记注册,以取得合法的权利,这是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获得法律保护和外商承认的先决条件。要主张权利,首先必须依 法享有权利,企业对自己的无形资产必须及时依法到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去登记注册,如专利权要到专利局,商标权要到工商局,土地使用权要到国土资源局。企业应重视对自己所拥有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的国外注册工作,做到未雨绸缪。如果企业改制,还有可能有外资参股,企业的经营者要充分利用《专利合作条约》和《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等国际团体协定提供的简便程序,节省费用的便利条件,及时办理国际注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其中包括了建立相应的企业无形资产保护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达国家大型现代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在依靠无形资产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全方位管理,自觉运用我国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就要求企业首先从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着手,不断提高企业依靠无形资产的效益贡献率,同时,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又懂法规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专业队伍。
3、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要依法加强无形资产的内审和评估工作。开展对无形资产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无形资产内部审计制度,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无形资产的全面管理;企业应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核算;企业应实施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规范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程序,从申请立项、调查核实、评定估算、验证确认等方面抓好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
4、进一步强化对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规范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行为。不可否认,在我国过去十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中,资产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进行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以致无形资产评估已成为资产评估中一项具有良好市场发展潜力的新兴业务,但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在发展中又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理论研究落后于评估实践,二是市场发育不全制约职业判断,三是执业环境污染威胁评估的专业形象。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资产评估业的管理和监督,使无形资产的评估真正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四、结束语
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日渐加快,以及我国正式加入WTO,无形资产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已提上企业的日程。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问题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无形资产作为一种企业财富,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且反映了企业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销售网络。跨入新世纪的人类已步入一个以信誉、信息、智力资源占有、配置为最重要因素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信誉资源、知识资源已逐渐成为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最具经济增长潜力、最重要的资源。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关注,改变过去有形才是资产的认识,结合企业的特点做好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防止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参考文献:
[1]肖景辉 亓树新.无价之宝不应是“没价之产”国有资产隐性流失[N].中国青年报,2003-05-15(3).[2]田乾峰.“天福号”改制遭遇困局[N].京华时报, 2004-08-13(5).[3]李海波.财务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该文发表在《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增刊。
第二篇: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
国企改制中的职工安置
概括来讲,企业改制必然涉及资产处臵、债务处理、职工安臵三项重要内容,职工安臵是企业改制中的关键性环节。职工安臵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则企业改制可顺利推行;职工安臵利益被忽视或是受到损害,则即使企业改制完成也将存在巨大的隐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企业改制时除依法支付有关经济补偿金外,还要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医药费等费用,并办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手续,妥善安臵职工。
(一)在岗职工的安臵的利益改制时劳动合同的变化在岗职工与改制企业存在着劳动合同关系,这就涉及企业改制时原有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问题。1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60号)指出:“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企业与留用的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原企业不得向继续留有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需要说明的是,在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时,才适用本款的规定;并且劳动年限要合并计算、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已订立的劳动合同条款进行修改、补充或废止部分内容的法律行为。当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部分条款有困难或不可能时,劳动法律、法规允许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的有效期内,对原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得以依法变更后,未变更的部分仍然有效。从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来看,企业改制造成了原劳动合同中企业一方人格特征的变更、劳动期限的变更等情况,这时劳资双方如能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则劳动合同发生变更,双方可借此机会就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岗位、劳动保障、福利待遇等问题予以规范,劳动合同变更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3)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依法签订后,未履行完毕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提前中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停止履行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3项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
第26条第3项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关于企业实施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履行劳动合同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8]34号)规定,在企业实施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与职工经协商确定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按照《劳动法》第26条第3项的规定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流安臵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1号,以下简称21号文件)《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以下简称481号文件)等法律、文件的规定,企业改制时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60号)亦明确规定:“对企业改制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再继续留用的职工,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4)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以及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消失,无法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时结束劳动关系的行为。企业改制过程中劳动合同到期的职工,原劳动合同自行终止,主体企业可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企业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国营企业衽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280号)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一,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合同期满与企业终止劳动关系后有关生活补助费的支付问题,地方有
规定的,可以按地方规定执行。地方没有规定的:(1)对于《规定》废止(2001年10月6日)前“录用”的职工,应计发劳动者至废止前工作年限的生活补助费,最多不超过12个月;
(2)对在《规定》废止后“录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的,可以不支付生活补助费。
第二,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企业中的原国有企业职工终止劳动合同后是否支付生活补助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动合同终止的,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的情形外,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支付经济裣金,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2008年1月1日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符合退休条件的职工,可以办理退休手续,禽养老保险金;不符合退休条件的,企业应当协助职工输失业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对于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劳动合同法》
第45条)2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
(1)补偿标准1)辅业改制按照国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辅业改制政策进行改制的企业,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部481号文件、劳动部21号文件,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5]250号)的要求,企业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及标准如下:
一是
对分流到非国有法人控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应当与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对不愿进入改制后新公司,自愿走向社会自谋职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应当与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改制分流中,原主体企业计发经济补偿金,福利得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时间不满1年的按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对从其他国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调入本单位的职工,其在国有单位的工龄可计入本单位工作年限。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企业月工资3倍以上的,按不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倍标准计发。企业月平均工资超过改制企业所在市(地)职工平均工资2倍的,原则上按不高于2倍的标准确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应按照上述办法执行。结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第一,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的经济补偿,按上述标准执行;2008年1月1日之后解除,其后的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按《劳动合同法》规定标准补偿,即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第二,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民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二是,对分流到国有法人绝对近代股改制企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改制企业再行“解除”劳动合同时,对符合去付经济裣鑫条件的,计发经济补偿金的年限应当将职工在原主体企业的工作年限与到改制企业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21号文件同时规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按照文件规定的标准无能为力付经济补偿金。2主业改制对于未按国家辅业改制政策直接进行改制的企业,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按《劳动合同法》481号文件执行。
一是,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可以按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二是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用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这里,没有”最多不超过12个月‘的限制,也没有辅业改制中“不高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2倍的,碑帖按不高于2倍的标准确定”等限制,全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结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第一,在2008年1月1日之前的经济补偿,按上述标准执行;2008年1月1日之后解除,其后的经济补偿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按《劳动合同法》规定标准补偿,即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第二,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
2补偿金的支付方式根据(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
[2002]31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解除劳动合同支付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可以用现金方式,也可以用国有净资产方式予以裣。对改制分流中不愿进入改制后新公司、自愿走向社会自谋职业的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偿金应以现金方式补偿;对进入非国有法人近代股改制企业的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去付的经济补偿金可以用国有净资产方式予以补偿,并可以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股权或债权。需要附带说明的是,随着国家改制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同台,净土资产直接转为职工股权或债权的方式在主业改制中已难行通。《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268号)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采取转让前将有关费用从净资产中抵扣的方法进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令第3号)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超高频当面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不受地区、行业、出资或者隶属关系的限制。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有些企业进行改制时,强制全体职工“持股上岗”,以入股作为获得劳动权的前提条件,这是不合法的。股权是股东依股东身份对公司所享有的权利,劳动权是指处理在社会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改选劳动义务的同坟,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权益,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股权与劳动权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权利,不互为条件的,不因职工身份而必然产生股权,也不因股东身份而必然产生劳动权。但是,在企业进行公司建时,为保障企业的经营稳定和改制的平衡过渡,往往鼓励原有经营者持股,采用管理岗位与持有股权相适应的原则,这也是改制后企业与约束协调一致原则的要求,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站在战略性的高度做好持股工作。
(二)内退职工的安臵利益根据《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臵规定》(国务院第111号令)《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留企改[2002]859号)劳动部
21号等文件的规定:
第一,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经本人申请,企业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并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费。职工内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按规定办法退休手续。
第二,在企业改制分流时,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本人申请输内部退养的,职工可与原主体企业签订爱养协议,由原主体企业管理。对于在改制前已输内啊退养的人员,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
第三,在企业改制分流时,由改制企业与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符合爱养条件的职工签订内部退养协议的,改制企业根据其享受的内退待遇撮至法定退休的退养生活费及应由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在改制企业净资产中提留,专款专用。该部职工到退休时,办理退休手续,进入社保统筹。对于内退职工的预提费用标准为:
第一,内退职工的应予预留的费用范围为生活费、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费等。
第二,领取生活费的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各地的做法一般是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高不高于本单位同类在岗人员的工资。
第三,职工在退养期间,所在单位应按规定继续为其交纳各项社会保险,具体规定按照国家和地方每年确定的标准执行。
(三)离退休职工的安臵利益,离休职工的称为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之下,除了福利待遇较高外,其与退休职工的性质是相似的,离休职工在改制时宜由原主体企业管理,以保障其原有离休待遇不变;退休职工在移交社会化管理前也宜继续由原主体企业管理,当移交社会化管理时,可以按照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一次性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可以从改制企业的净资产中解决,不足部分由原主体企业补足。
(四)其他特殊职工的安臵利益,工伤(包括职业病)职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 1对因工致残(包括职业病)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职工,不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预留医疗费用和生活费后由原主体企业或改制企
业继续管理,职工享受相关工伤保险待遇。
2对因工致残(包括职业病)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经工伤职
工本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 助金和伤残疾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对因工致残(包括职业病)被鉴定为七级至二级伤残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2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职工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职工,可以与其他职工一并参加改制,并继续享有医疗期待遇。医疗期满后,既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企业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部481号文件的规定,对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在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除应当支付经济
补偿金外,还应当支付不低于6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或绝的,还应当适当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50%,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100%
3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女职工,本人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在按规定计发应得工资等费,并对其三期待遇给予补偿后,可解除劳动关系,并发给经济补偿金。
4下岗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工“下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根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企业正式职(不含从农村招收入的临时合同工),以及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业生产经营等原因面下岗,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该部分职工与企业仍存在着劳动关系,禽的是生活保障金。企业改制时,已经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不能再因原主体乱扣帽子。已经下岗进入再就业心的职工以及离开中心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可以一并参加改制,其劳动关系按照在岗队工的安臵规定执行;也可以由原主体企业管理,对协议未到期的,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协议。
5“停薪留职”“挂名”“两不找”长期放假、长期离岗等未实际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由企业通知其限期返回单位,协商处理劳动关系。协商一致返回原企业工作的,原劳动合同相应发言为;协商一致到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工作的,解除原合同,在其自愿的基础上,可将经济补偿金等额折合为改制后企业的股权或债权;协商不一致的,解除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金。通知发出后逾期不归按自动离职处理,一律解除劳动关系,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三篇:国企改制问卷调查
国企改制问卷调查
答卷人基本情况
所在企业名称:
所在企业是:
1、省属国有企业;
2、市属国有企业;
3、县属企业;4民营企业;
5、其他
你的职务是:
1、企业领导人员;
2、企业中层干部;
3、管理人员;
4、职工 你的年龄是:
1、35岁及以下;
2、36岁-45岁;
3、46岁-60岁;
4、61岁及以上
(说明:本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答题,选择题均为单选题,请你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你对当前国企改革成效的总体评价是?
1、富有成效;
2、有一定成效;
3、成效不明显;
4、没有成效。
二、你对当前国企改革进展的看法是?
1、很快;
2、较快;
3、较慢;
4、没有进展。
三、你认为改革中职工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有效维护?
1、得到有效维护;
2、部分权益得到维护;
3、未得到维护;
4、不知道。
四、你认为国企改革中职代会、职工代表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
1、有效发挥;
2、发挥一定作用;
3、发挥作用不大;
4、没有发挥。
五、你认为国企改革是否必须触动产权层面?
1、很有必要;
2、有必要;
3、不必要;
4、无所谓。
六、你对民企、外资参与国企改革的看法是?
1、支持;
2、反对;
3、无所谓。
七、你认为当前国企改革政策体系是否完善?
1、完善;
2、较完善;
3、不够完善;
4、不知道。
八、你认为当前影响和制约国企改革的主要问题是?
1、存在思想障碍;
2、企业债务、人员包袱沉重;
3、改革成本不足;
4、改革政策不配套;
5、其他。
九、你认为当前影响和制约国企改革思想障碍的主要因素是?
1、认识不到位;
2、改革愿望不强烈;
3、企业经营者有后顾之忧;
4、职工有后顾之忧;
5、其他。
十、你认为就企业经营者层面而言,影响和制约国企改革思想障碍的主要因素是?
1、认识不到位;
2、怕担责任;
3、担心个人政治前途、经济利益等方面受影响;
4、怕得罪人;
5、其他。
十一、你认为就企业职工而言,影响和制约国企改革的思想障碍是?
1、担心下岗失业;
2、担心经济补偿不到位;
3、担心收入下降;
4、担心企业改制后,职工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不到位;
5、其他。
十二、你认为当前推进国企改革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完善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2、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改革的积极性;
3、切实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4、优化改革氛围;
5、其他。
十三、你认为当前破除国企改革思想障碍应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2、加强学习,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改革意识;
3、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纪律约束;
4、引导职工广泛参与;
5、其他。
十四、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2、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3、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规范改制行为;
4、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5、其他。
十五、你认为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如何?
1、很好;
2、较好;
3、一般;
4、较差。
十六、你认为企业党组织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的主要原因是?
1、对加强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存在模糊认识;
2、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不到位;
3、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4、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着薄弱环节;
5、其他。
十七、你认为各级国资委在监管工作中是否有效地履行了职责,做到了“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1、很好;
2、较好;
3、一般;
4、较差。
十八、你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篇:国企改制程序
国企改制基本程序
第一步: 成立改制领导小组 第二步:提出改制申请 第三步:改制预案的制定和初审 第四步:改制方案上报审批 第五步:清产核资及产权界定 第六步:资产评估
第七步:按批复方案组织实施 第八步:新企业设立登记
一、成立改制工作组
拟改制国有企业成立由党委、经营管理人员、工会、职工代表组成的改制工作组,在改制工作组和企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企业改制的具体操作工作。
二、提出改制申请
由企业向发改委提出改制申请,发改委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及企业实际情况,作出是否同意企业改制及改制方式的批复意见。
三、改制预案的制定和初审
首先,选择改制方式,制定改制预案。企业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改制形式,制定改制预案。
预案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资债、人员、经营、效益等情况);
2、改制模式(包括改制的主要思路,改制形式,按照政策规定可采取的人员安臵办法,资产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处理办法);
3、实施步骤(包括从宣传发动到报批实施各阶段的日程安排)。其次,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征求税务、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对改制预案意见的基础上,将改制预案、资产评估报告书、拟破产企业的审计报告、职工名册、土地使用证原件、房屋所有权证原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该部门对企业改制的基础条件、成本来源、改制形式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初审,然后将预案回复企业。
四、改制方案上报审批
首先,企业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回复的预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形成正式方案。
其次,企业将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通过的改制方案及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的决议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以正式文件报发改委审查批复。
五、清产核资及产权界定
企业要根据资产评估要求,组织由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财务人员和职工代表参加的清产核资工作组,负责对本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并委托具有验证资格的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核实资产。
有核销不良资产和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应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原产权归属不清的;需要进行产权界定;涉及土地使用权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界定。
六、资产评估
根据企业和主管部门的申请,由资产占有单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独立进行对企业资产(包括土地资产)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在企业内进行公示,并将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按规定程序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备案。
七、按批复的方案组织实施
1、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产权受让方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经产权交易机构办理产权交易鉴证。
2、企业与职工办理解除国有企业职工身份手续,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上报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职工劳动关系调整、富余人员分流安臵方案及安臵费用使用意见等,并经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
3、办理工商、税务、土地、房屋、债权、债务等权证变更手续和价格交割手续。
八、办理新公司注册的相关手续
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主要程序如下:
①完善改制方案。拟设立职工持股会的改制企业,应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设立职工持股会议。
②改制企业保留国有股权的或需进行国有产权转让的。其股权设臵方案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涉及划拨土地使用权处臵的应先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准。
③签订发起人协议书。企业改制方案征得全体发起人同意之后,签订发起人协议书,并由全体发起人共同委托代理人代理设立公司的有关事宜。④办理名称预核准登记手续。委托代理人填报公司名称申请书,到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公司名称预先核准,并领取公司名称预核准通知书。
⑤股东认缴股款并验资。根据改制方案设计的股权结构,愿意投资改制后企业的股东按照股权结构认缴股款。
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办理新公司的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
律师承办国企改制工作
一、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范围
律师承办国有企业改制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范围:
(一)开展尽职调查,编制《尽职调查报告》;
(二)对改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董事会、股东(大)会进行见证并出具见证意见;
(三)制作《改制方案》、《职工安臵方案》,涉及国有产权转让的,制作《国有产权转让方案》;
(四)编制各类规范性法律文书,参与谈判,审核其他交易方提供的材料或法律文本;
(五)依法对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报批的《改制方案》、《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涉及职工安臵的,一并发表意见;
(六)协助完成国有企业各项内部审核与批准程序;
(七)协助改制方案、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实施和产权交易工作,协助公司或企业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二、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流程
(一)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流程之一——尽职调查与编制《尽职调查报告》
尽职调查,专指法律尽职调查,是指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律师依据改制企业的改制、产权交易等计划,通过对相关资料、文件、信息以及其他事实情况的收集,从法律或规范性政策文件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判断。
1、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独立性原则。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独立于委托人意志,独立于审计、评估等其他中介机构。
(2)审慎原则。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律师应持审慎的态度,保持合理怀疑。
(3)专业性原则。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律师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从法律角度作出专业的判断。
2、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要求被调查对象在合理或约定时间内向律师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原件或与原件审核一致的复印件。
3、律师开展尽职调查,一般应当涉及下列事项:
(1)对“设立、沿革和变更情况”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必要时需要辅之以企业工商登记的查询资料):
改制企业的营业执照;
改制企业历次变更的章程及目前有效的章程; 与改制企业设立相关的政府有权部门的批文; 与业务经营相关的批准、许可或授权;
企业取得的资格认定证书,如业务经营许可证等; 企业变更登记事项的申请与批准文件;审计、评估报告; 股东会、董事会的会议记录和决议; 企业分支机构和企业对外投资证明;
税务登记证以及有关税收优惠情况说明及批文; 外汇登记证; 海关登记证明;
企业已经取得的优惠政策的相关证明文件;其他相关证明文件。
(2)对“基本运营结构”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目前的股本结构或出资人出资情况的说明;有关企业目前的管理结构、薪酬体系的文件;有关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风险控制制度的文件。
(3)对“股权情况”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有关企业的股权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证明文件; 股权有无质押或其他形式权利行使障碍的证明文件; 有关股东出资方式、出资金额的证明文件; 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财产权属证明文件及权属变更登记文件。
(4)对“有形资产情况”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房屋产权及重要设备的清单;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有关房屋及重要设备租赁的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有关海关免税的机械设备(车辆)的证明文件; 企业其他有形资产的清单及权属证明文件。(5)对“土地使用权及其他无形资产情况”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对各项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清单,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及其他知识产权; 所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注册登记证明及协议;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土地使用权证、租赁土地的协议;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重大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相关协议。
(6)对改制企业所签署或者有关联关系的“重大合同情况”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任何与企业及其附属机构股权有关的合同; 任何在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的动产或不动产设定的所有抵押、质押、留臵权等担保权益或其他与权益限制相关的合同; 企业及其关联机构的兼并、分立、合并、歇业、清算、破产的相关合同;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要服务协议;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要许可协议、特许安排及附有条件的买卖合同;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要能源与原材料或必需品的供应合同;企业及其附属机构签署的所有重大保险合同;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改制前签署的任何与合并、联合、重组、收购或出售有关的重要文件; 企业及其附属机构与主要客户签订的其他与其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合同; 其他重要合同,如联营合同、征用土地合同、大额贷款或拆借合同、重大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同或投资参/控股及利润共享的合同或协议等。
(7)对改制企业“重大债权债务”的核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有关公司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的真实及权利的完整; 应付款项是否与业务相关,有无异常负债; 有无其他或有事项;
有无提供抵押担保的债权债务及具体情况; 有无因债权债务事项而可能引发的纠纷等。
(8)律师需要调查改制企业所涉及的“重大法律纠纷、行政处罚等情况”的,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未了结的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索赔要求及政府部门之调查或质询的详细情况; 企业违反或被告知违反卫生、防火、建筑、规划、安全、环保等方面之法律、法规、通知或诉讼的情况; 企业所知晓的将来可能使之涉及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索赔要求、政府部门的调查或质询的事实。
(9)律师需要调查改制企业“人员基本情况”的,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企业和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样本;
企业工会组织的情况和与工会签订的集体劳动合同或协议; 企业职工福利政策; 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10)律师还可以依据改制计划、特点与要求的不同,要求委托人以及被调查对象提供其他各类相关文件或信息。
4、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律师应当保持与委托人以及被调查对象的良好沟通,以便将律师在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反馈给委托人。
(2)律师应当注意同其他中介机构的配合。律师在工作中应当同其他中介机构相互配合,确保改制项目顺利完成。
(3)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认真审核、比对相关资料。如果发现相关资料存在矛盾或者不一致,应当要求委托人予以核实,也可以商请其他中介机构协助调查,或由律师再次调查,以保证尽职调查的准确性。
(4)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注意收集完整的调查资料,对于因客观原因无法获得与改制或产权转让有重大关系的文件和证据的,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件中明确说明。
(5)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当制作工作底稿以防范执业风险。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完整、记录清晰并适宜长期保存。
5、编制《尽职调查报告》。《尽职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范围与目的。明确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工作的范围,出具尽职调查报告的目的;
(2)律师的工作准则。律师是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政策文件,根据委托人的授权,按照律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勤勉尽责精神,出具工作报告;
(3)律师的工作程序。律师在开展尽职调查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方式、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流程;
(4)相关依据。律师获取的各项书面材料和文件、谈话记录、现场勘查记录等;
(5)正文。正文内容应当与律师的工作程序以及律师出具的调查清单所涉及的范围保持一致,如公司概况、经营情况、资产状况、知识产权、诉讼以及处罚情况等,正文部分可以分别对每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确认、分析与解释;
(6)结尾。律师对尽职调查的结果发表结论性意见。
(二)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流程之二——编制《改制方案》与《职工安臵方案》
1、编制《改制方案》
(1)律师编制改制方案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改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改制方案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改制企业及拟出资各方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主营业务、人员结构、财务状况、近
几年的经营情况、组织结构图等); 改制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改制后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改制的基本原则; 拟采取的改制形式; 资产及债务处臵; 职工安臵;
党、工、团组织关系的处理; 股权设臵及法人治理结构; 改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改制实施程序和步骤。
(3)改制方案中涉及股权设臵的,根据是否处于国家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决定国有控股、参股还是退出时,律师应注意下列问题:
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资源性行业和两类企业即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的主业部分,国有经济应继续发挥其控制力、影响力,进行股权重组时,国有股至少应占到相对控股地位;
根据规模大小决定应当采取整体改制还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辅业改制后的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能超过75%,律师应当协助改制企业在听取国资监管机构及其所出资企业、拟出资各方和改制企业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股权重组方案。
(4)改制方案中涉及“资产和债权债务处臵”的,律师应注意下列问题:
接受委托,在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根据产权持有单位的改制目的和改制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债权债务处臵方案;
要求改制企业如实告知各项未结债权债务,如果债权人中的金融机构持反对或保留意见,应说明该项金融债权对本次改制的影响;
如涉及或有负债或正在进行的有关债权债务的诉讼、仲裁和执行情况,应重点指出或有负债及诉讼、仲裁事项对本次改制的影响。
(5)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如将现金补偿转为股权补偿,律师应注意下列事项:
选择股权补偿必须自愿,不得以保留工作岗位为条件强迫职工选择;
职工入股采用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形式,若人数众多,应建议采取信托方式将职工的表决权和分红权分开,强化分红权,淡化表决权,通过受托人实现表决权的集中。
2、编制《职工安臵方案》
(1)律师应帮助改制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确立和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建立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机制,妥善安臵职工。(2)律师应防止有关各方借改制之机侵害职工利益的不法行为出现。同时律师也应谨慎处理改制中发生的各种问题,避免激化矛盾,协助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维护社会稳定。
(3)律师在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与重组过程中,应熟悉《劳动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
(4)律师在接受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委托后,凡是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应建议委托人听取工会或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5)律师协助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编制有关改制方案以前应尽可能要求进行有关职工问题的尽职调查。律师开展尽职调查,应按照本指引第二章第一节的相关要求,排除各种干扰,认真收集、审核各项资料,保证尽职调查工作的独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6)律师应首先了解企业对改制事项的初步意见,并据此寻找尽职调查的重点:
律师应当了解企业改制后是否将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如转让方在改制或重组后的企业中不占控股地位,律师对有关职工情况进行尽职调查时,应特别注意了解拖欠工资、医药费、挪用职工住房公积金以及欠缴社会保险费等债务情况;
律师应当了解改制企业将采取何种转让方式进行重组。如以资产转让方式,并且转让后将涉及职工重新安臵或分流的,律师应对转让标的企业的主辅资产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律师应当了解改制企业准备如何解决遗留的职工问题。如改制企业职工的富裕人员较多,一些问题在采取下岗和再就业政策过程中尚未得到解决,律师在进行调查时,应着重了解企业过去制定的下岗分流方案以及与职工签订的下岗、内退以及退养等协议的内容;
律师应当了解改制企业准备采取何种方式安臵职工。如转让方希望通过一次性补偿臵换职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身份,律师在进行尽职调查时,应要求改制企业整理并列明全体职工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职工在改制企业连续工作时间的情况,以便下一步测算职工安臵费用。
(7)律师在尽职调查时应注意搜集和研究改制企业原有的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查阅职工代表大会的会议记录及决议;审阅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以及相关协议的样本;审阅已有或正在进行的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或诉讼文件,并要求改制企业提供职工基本情况以及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情况的说明。
(8)律师在对改制企业提供的职工基本情况的尽职调查中,应具体了解下列内容:
职工人数、职工参加工作时间以及在改制企业连续工作时间、工资以及职务、职位的基本情况; 不在岗(包括下岗、内退、退养、劳务、培训、借调、留职停薪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分流的)职工的基本情况; 改制企业与职工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协议是否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或条款; 改制企业是否存在拖欠职工工资或欠缴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的情况; 职工工伤及职业病情况;
职工与改制企业之间是否有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仲裁或诉讼; 改制后有可能受到影响或发生变更的有关福利制度; 改制企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9)律师对于改制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建议企业及时纠正。
(10)律师应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帮助改制企业起草职工安臵方案。职工安臵方案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制定职工安臵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政策依据; 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臵意见;
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及重新签订办法; 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 社会保险关系接续;
拖欠职工的工资等债务和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处理办法等。
(11)对产权转让企业,特别是产权转让后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企业,律师应督促企业将职工安臵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要求企业协助职工(代表)大会按法定要求表决通过职工安臵方案。律师在起草改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时,应将职工安臵方案的内容包含在内,并将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或决定作为附件,和其他改制方案一起上报有关部门批准。
(12)律师在对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时,应对职工安臵方案明确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律师认为改制企业在职工安臵过程中有任何违法或不当之处,应在保留意见中予以陈述或说明。
(13)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如对职工安臵采取支付经济补偿金方式,律师应对该方式是否合法合规进行认真审核,其中包括:
经济补偿标准是否达到法定最低要求; 经济补偿方式是否有合法依据; 职工身份臵换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14)律师在帮助改制企业确定方案时应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职工权益。
(15)律师在帮助改制企业确定经济补偿方式时,除非改制企业确有困难,应首先考虑现金即时兑现方式。如果必须选择其他补偿方式时,应以双方自愿协商,特别是职工一方自愿接受为前提。
(16)在改制企业中,下列弱势群体,需要律师在工作中予以特别关注,并在安臵方案中予以考虑其实际困难和安臵方式:
内部退养人员;
距法定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在职人员; 下岗人员;
因公负伤或患职业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职工遗属; 征地农民工,等等。
(三)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流程之三——报批备案
1、律师接受委托,依法协助《改制方案》的报批工作。对报批程序提供咨询意见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存在下述情况的不得实施: 未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履行决定或批准程序;
未按照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履行决定或批准程序。
(2)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财政、劳动保障事项的,需预先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协调审批。
(3)国有企业改制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4)国有企业改制涉及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出资的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改制方案需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5)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职工安臵的,其职工安臵方案须经改制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
(6)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其审批程序按国资委和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办理。
(7)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转让银行资产的,其审批程序按国资委和银监会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2、律师接受委托,依法协助《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报批、备案工作。律师对报批、备案程序提供咨询意见时,应注意下列操作规范:
(1)国有企业改制涉及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出资的企业,其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应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2)产权持有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所属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并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转让行为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4)产权持有单位决定其出资的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应当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5)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或决定后,如转让和受让双方需调整产权转让比例或者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发生重大变化的,产权持有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6)产权持有单位向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履行公示手续。
(7)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结清。一次结清确有困难的,经产权转让双方协商一致,依法报请批准国有企业改制或批准国有产权转让的部门审批后,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分期付款时,首期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并在产权转让合同签署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支付;其余价款应当由受让方提供合法担保,并应当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延期付款期间的利息,付款期限不超过一年。上市公司母公司转让控股股权导致股权性质发生变化的,受让方应当一次付清。
3、律师依法协助改制企业与金融机构债权人办理改制确认手续。律师对确认手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时,应注意下列操作规范:
(1)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改制企业应与债权金融部门订立书面的债权债务处臵协议,或取得债权金融部门签发的同意改制确认书。
(2)国有企业改制审批时,改制企业未征得金融机构债权人同意,未提交书面协议或确认书,不得进行改制。
4、律师对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工作提供法律服务。律师对所涉及的核准或备案程序问题提供咨询意见时,应注意下列操作规范:
(1)产权持有单位出让国有产权的,应在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依法报经有权部门核准或者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部门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2)企业改制中涉及资产损失认定与处理的,改制企业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履行批准程序。
5、律师接受委托,依法协助“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有关事项的报批工作。律师对报批程序提供咨询意见时,应注意下列操作规范:
(1)产权持有单位拟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除应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还应参考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及商务部的有关规定。
(2)产权持有单位转让国有产权、债权或出售资产的外汇资金收入,应当凭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及有关文件报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结汇。
(3)利用外资改组的改制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进行改组的,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开立外汇资本金账户,保留境外投资者投入的外汇资金。
(四)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流程之四-产权转让与产权交易
1、国有产权转让与产权交易概述(1)本指引所称国有产权转让,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产权持有单位将所持有的企业国有产权有偿转让给境内外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受让方)的活动。
(2)国有产权转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网络竞价、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或企业法人股应在规定的证券交易市场进行;破产企业所持有的国有股权由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委托拍卖机构进行拍卖。
(3)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其中涉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的,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律师介入产权交易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使交易各方在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前提下完成交易;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臵; 有利于引进国内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不受地区、行业、隶属关系、企业性质的限制。
(4)律师可以接受委托,协助委托方选择经纪会员。产权交易所一般实行会员代理交易制度,从事产权交易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应当委托具有产权经纪资质的交易所经纪会员(以下简称“经纪会员”)代理进行产权交易。在同一宗产权交易项目中,除下述情况外,一家经纪会员不得同时接受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委托:
国有独资企业、事业法人下属的全资企业(事业)法人之间的产权交易;
其他经产权交易机构批准同意的产权交易。
2、律师可以接受委托,协助企业完成国有产权交易流程:(1)律师可以协助转让方或其经纪机构向产权交易机构提交以下文件: 《产权转让申请书》;
转让方和转让标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转让标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转让方的内部决策文件;
产权转让有权批准机构同意产权转让的批复或决议; 转让标的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提交转让标的企业的股东会决议和公司章程;转让标的企业为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企业的,提交转让标的企业的董事会决议和公司章程; 涉及职工安臵的,提交转让标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转让标的企业资产评估报告及其核准表或备案表; 转让标的企业审计报告; 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
拟向转让标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转让的,提交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产权交易委托合同》。
(2)转让方或其经纪机构提交文件齐备后,产权交易所对文件进行形式审查,审查通过的,向转让方或其经纪机构出具《产权转让申请受理通知书》。
(3)产权交易项目挂牌公示不少于20个工作日。通过产权交易所网站、电子显示屏及指定的各类媒体对外披露产权交易信息。信息披露内容以《产权转让申请书》内容为主;如项目属于向管理层转让,还需披露《管理层拟受让国有产权申请表》。
(4)挂牌期间,律师可以接受意向受让方的委托,协助受让方向产权交易所提交以下文件:《产权受让申请书》、受让方的资格证明(机构法人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自然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机构法人的近期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产权交易委托合同》、有关此次收购的内部决议及批准情况、符合受让条件的相关文件或证明,以及按照交易规则应提交的其他文件、材料。(5)挂牌期满,只产生一个意向受让方的,律师应协助转让方或意向受让方与对方签订《产权交易合同》;产生两个及以上意向受让方,采取竞价转让的方式,如拍卖、招投标、网络竞价、评审或其他竞价程序。律师应协助转让方或意向受让方组织或参加竞价程序。
(6)律师可以协助委托方办理产权交易结算交割,受让方将产权交易价款交产权交易所。如最终受让方属于管理层,价款应来源于管理层本人银行帐户。
(7)交易价款到帐后,产权交易所审核并出具产权交易凭证。交易双方将产权交易手续费统一交纳至产权交易所并领取产权交易凭证。
(8)律师可以代理交易的一方制作工商登记所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并代理完成工商登记;向产权交易所出具工商部门变更后的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和工商部门核准的公司章程,协助转让方领取产权交易价款。
3、律师协助产权主体或改制企业完成实施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具体内容,完成交易挂牌的相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协助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完成申请或参加产权交易前,依据法律、公司章程及3号令的规定应当完成的内部决策、清产核资、审计和资产评估、审批或备案等相关手续。
(2)协助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对受让方的资质、商业信誉、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管理能力、资产规模等提出必要的受让条件,但所提出的受让条件不得出现具有明确指向性或违反公平竞争的内容。
(3)在产权交易的转让方和受让方按照产权交易规则确定的交易方式成交后,律师可以协助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与产权交易受让方订立《产权交易合同》,并对合同内容和各项条款提出修改意见。《产权交易合同》一般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转让与受让双方的名称与住所; 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 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职工安臵方案; 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处理方案; 转让方式及付款条件; 产权交割事项;
转让涉及的有关税费负担; 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合同各方的违约责任; 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
转让和受让双方认为必要的其他条款。
(4)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在签订产权交易合同时,律师可以协助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与受让方协商提出企业重组方案,包括在同等条件下对转让标的企业职工的优先安臵方案。
(5)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律师可以协助产权持有单位或改制企业与受让方草签《产权交易合同》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形成书面决议通过后方可正式签订合同。国有独资企业的产权转让,应当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国有独资公司的产权转让,应当由董事会审议;没有设立董事会的,由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律师应当建议改制企业必须听取转让标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对职工安臵等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五)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流程之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定与改制辅导
1、律师除可以为改制企业编制《改制方案》和《职工安臵方案》、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外,还可以根据改制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助制定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如土地处臵方案、债权债务处臵方案以及用于安臵人员的资产委托管理等相关方案。
2、律师为企业改制拟定、编制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应注意下列问题:
(1)拟定决议类法律文件、公告类法律文件、协议类法律文件、当事人之间承诺或保证类法律文件,为委托人编制向政府提交用于审批、核准或备案的申请报告时,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在充分听取产权持有单位、改制企业或其他改制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进行。
(2)在拟定公司章程的同时,为改制企业拟定新的规章制度,应符合改制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和要求。
(3)拟定《集体劳动合同书》和《劳动合同书》,应依据《劳动法》及其配套规章、地方性法规。
3、律师应当为改制企业提供改制辅导,改制辅导目的是通过对《公司法》和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宣传同步实现观念更新,有四项主要内容:培养股份制意识,同时要形成公司治理文化,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控股股东或出资人代表的平等意识等。改制辅导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协助改制企业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国企改革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会议动员、宣传培训、座谈讨论等形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2)帮助职工培养股份制意识是指实现权利意识、法律意识、财务意识、风险意识四种意识的合一。公司治理文化是一种分权制衡为核心的和谐发展文化。制度创新以后,要用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文化取代领导被领导的传统国有企业文化。
(六)律师承办国企改制业务流程之六-工商登记
1、律师应当协助改制后的企业严格按照改制方案、《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完成新公司设立的各项准备工作。
2、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3、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名称预先核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由全体发起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律师协助设立公司办理申请名称预先核准手续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1)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全体发起人签署的公司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2)全体股东或者发起人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4、申请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律师应当协助设立企业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2)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3)公司章程;
(4)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5)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应当在公司设立登记时提交已办理其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6)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
(7)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关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
(8)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9)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10)公司住所证明;(1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律师应当协助设立企业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5、申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由董事会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于创立大会结束后30日内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律师应当协助设立企业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2)董事会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3)公司章程;
(4)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5)发起人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应当在公司设立登记时提交已办理其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6)发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
(7)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关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
(8)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9)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10)公司住所证明;
(1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6、律师可以协助新公司召开公司创立大会、登记注册与变更有关手续。律师依照有关规定,可以协助新公司办理公司登记、税务、土地、房屋、车辆等相关手续。
三、法律意见书
(一)律师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出具法律意见的,应当依法对相关法律问题发表明确的结论性意见。
(二)律师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出具相关《法律意见书》。《法律意见书》包括但不限于:
1、对产权界定出具《法律意见书》;
2、对资产评估报告出具《法律意见书》(该法律意见书仅从评估机构的资格、评估备案的程序等方面发表意见);
3、对改制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
4、对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
5、对职工安臵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
(三)律师应当在《法律意见书》中声明非经律师事务所及签字律师同意不得将《法律意见书》用于企业改制以外的其他目的或用途。
(四)律师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主要作为改制企业出资人或改制企业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报批改制方案或者国有产权转让方案时的配套文件使用。
(五)律师不得在未经尽职调查和核实、查证改制方案或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内容的情况下,仅针对改制方案或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书面内容出具《法律意见书》。
(六)律师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出具法律意见书的法律法规依据;
2、律师声明的事项;
3、律师进行尽职调查的情况;
4、律师针对改制方案具体内容的合法性意见。(按照方案涉及的事项,如改制主体、《改制方案》设计制作者的主体、《改制方案》批复者的主体资格和改制的实施程序以及资产处臵、人员安臵等逐项发表意见);
5、律师对改制方案或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整体性结论意见;
6、律师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包括律师认为需要保留的意见及其依据)。
(七)律师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应当符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和要求。
(八)律师在出具《法律意见书》时,应当注意适用法律、法规的准确性,正确处理法律和法规的效力和冲突问题,使用司法解释或法理以及规范性政策文件作为依据时应当作出适当说明。
(九)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时,如虽已勤勉尽责但仍然不能作出明确判断,或者已经明确向改制企业出资人或改制企业表示不同观点的,应当发表保留意见。
第五篇:国企改制中的涉税问题
股权重组作为重组业务的一种类型,往往伴随着企业控制主体的变更,它通常包括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公司制企业的股权转让和受让、增资扩股、减资或股票回购等。其中,在国有企业的股权重组过程中,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变更、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与分割及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程序繁琐,但其自始至终是对以财产物资的价值管理为主线,对资产和股权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整合。
一: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在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公司的过程中,大量繁杂的工作是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实施的。从企业改组的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到企业财产清查、资产重组、产权界定、股东权益确定等,都是根据原始的、大量详细的会计信息资料进行的。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完成企业股权重组后,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都在事前以公司章程的形式加以了规范。确定经营成果,进行收益分配,及确定公司解散时的财产分配,都是依托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对象。财务管理部门对整个公司运作活动的价值管理,把不同投资主体的利益聚集在一个共同的经济利益关系中,为协调公司经营活动提供了联系的纽带。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主要根据净资产的受让方的不同分为将净资产评估作价后全部转让给企业的内部员工或其他外部投资者;或是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投入改制后的新公司,吸收其他股东,共同投资组建公司制企业;或是二者的组合形式。
1、将净资产全部转让给法人股东或个人股东
在此种改制形式中,在会计核算上,必须以改制时资产评估确认值为基础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的账面记录。国企改制时一般出现评估增值,在确定改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并确定股权转让价款时,应首先计算评估增值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并作正确的处理。但通常对此项收益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不立即征收,与此对应,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暂时不得扣除。(财税字[1997]77号)期纳税调整的方法可采用据实逐年调整及综合调整法。前种方法对于因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而通过折旧、摊销等方式实际计入每一年当期成本、费用的数额不允许税前列支,相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综合调整法对资产评估增值额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每一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年。改制后的公司需就资产评估增值对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的影响进行纳税调整。采用此种方法的,假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保持不变,在以后每年都有应交企业所得税额的情况下,每年借记“递延税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如果在今后的十年间企业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则企业可采用递延法和债务法作账务处理。改制企业的账务处理可以采用结束旧账,另立新账或延续旧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账务调整两种方式。延续旧账并以此为基础调整的,由于改制企业旧账中资产、负债已按评估值进行过调账处理,因此只需将原企业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从借方结平,同时按新公司注册资本计入“实收资本”,前者大于后者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另立新账的,首先要将评估基准日原国有企业资产负债表相关账户账面余额结平,再按照评估后的价值另立新账,借记资产类账户,贷记备抵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含递延纳税情况下的“递延税款”),实收资本及资本公积。
综上,如果在确定国有企业股权转让价款时已扣除了所提取的递延税款,则改制后企业
应对评估增值进行纳税调整;反之,如果在确定国有企业股权转让价款时未提取和扣除递延税款,则改制后企业不应对评估增值进行纳税调整。
2.将净资产全部折算为新公司的国有股份
这种改制方式是将国有企业评估后的净资产按照一定的方法折算为国有股份,同时吸收其他投资者组建公司制企业。根据我国《公司法》及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国有企业以净资产折股改制时,首先须改制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或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以评估结果为折股的依据。企业实行整体改建的,应当将评估结果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由原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持有,并将改建企业全部资产转入公司制企业。如果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已经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不再征税的,评估增值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不再作其他处理;如果资产评估增值部分未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的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需要征税的,在按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时,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资产评估净增值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税法规定的免税改组条件主要有:企业整体资产转让后,被接受企业继续用于同样目的的经营业务,保持经营的连续性;转让资产的企业或股东应通过持有接受企业的股权,继续保持对有关资产的控制,即所谓具有权益的连续性。
在实践中,如政府部门仅简单按照净资产的评估值全部折算为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就忽略了评估增值中可能隐含的所得税问题,将评估增值中所包含的应交企业所得税税款也折算为国有股本。由于税务机关对改制后的公司所得税进行征税时不允许企业按评估确认值作为计算税前扣除成本费用的依据,仍然要求企业就资产计价进行纳税调整,这就必然要对其他股东的权益产生影响。因为既然对评估增值未提取“递延税款”贷项,则因纳税调整而形成的应交所得税必须计入“所得税”账户,作为一项费用要由全体股东共同承担,这样其他法人股东和个人,也要承担原国有企业评估增值需交纳的企业所得税是不合理的。同时,如果改制时已将国有企业评估增值隐含的应交企业所得税税款折算为国有股份,国家就已经获得相应利益,如果又要求改制后的公司进行纳税调整,向国家再缴纳这部分税款,国家显然获得了双重利益。对于上述问题造成的各股东权益的不平等问题,目前已有相关的文件出台去规范此类问题,如财税字[2003]48号及国税函[2003]308号文件。在此连个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国有企业改制时已将净资产评估增值所对应的应缴企业所得税提取了“递延税款”贷项,然后从净资产评估确认值中将其扣除后再折为国有股份,则改制后的公司制企业不应按评估后的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否则应作纳税调整;如果国有企业改制时将净资产评估确认价值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对改制后的企业可按评估后的价值计提折旧或摊销,不作纳税调整。因此,在日常的税收征管中,应结合具体的改制方案,根据具体的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方法,进行正确的税务处理。不能简单地认为如果改制后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依据的是资产评估价值,便一律要求改制企业就资产评估增值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中的涉税事项
1. 流转税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的实质是国家将其在国有企业享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法人或个人股东,或国家将其在国有企业的权益全部或部分投入到改建后的公司制企业,这个变革本身并不产生实质性的流转环节,所以也不应产生流转税的纳税义务。由于转让企业产权是整体
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行为,其转让价格不仅仅是由资产价值决定的,与企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完全不同。因此,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国税函[2002]165号)同时,随同国有企业整体产权转移而进人公司制企业的全都资产都不视同销售,不产生流转税的纳税义务。(国税函[2002]420号)由于企业资产评估减值而发生的流动资产损失,不属于(《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国税函[2002]1103号]
2.契税及印花税
(1)契税。在(财税[2003]184号)文中规定: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由职工买断企业产权,或向其职工转让部分产权,或者通过其职工投资增资扩股,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对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国有、集体企业出售,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并且买受人妥善安置原企业30%以上职工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减半征收契税;全部安置原企业职工的,免征契税。
(2)印花税。根据“财税[2003]183号”文,国有企业在重组改制过程中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征印花税。但在重组改制中新成立的企业,对新增加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就未贴花的部分和以后新增加的资金按规定贴花。
三:
公司制企业股权转让双方的的相关会计及税收问题
公司在设立时,都会形成原始的股权结构,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要调整经营方向和战略目标,如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对股权结构和规模进行合理调整。
1.转让方的会计处理与相关税收规定
转让方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会计处理上应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将两者间的差额记录为“投资收益”。在“权益法”下,应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同时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等科目,按“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作相应的借(贷)记录,再将上述科目间的差额记录为“投资收益”。如果部分转让某项股权,应按转让比例和股权平均成本计算本次股权转让成本。股权转让时无需缴纳营业税,但应计算股权转让所得并全额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在税法上,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处置股权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扣除。股权转让人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不得确认为股息性所得。
为了鼓励和促进企业的改组改制,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在国税函[2004]390号文件中规定:’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投资方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应确认为投资方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免对税后利润
重复征税,影响企业改组活动,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从转让收入中减除上述股息性质的所得。按照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的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如果有关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作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企业清算或转让子公司(或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的全部股权时,被清算或被转让企业应按过去已冲销并调增应纳税所得的坏账准备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增加未分配利润。转让人按享有的权益份额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这就是说投资方只要持有被投资企业95%或以上的股份,在全部处置其持有的股份时,不仅属于股息性质部分(净资产与投资成本之差)的转让所得可以在税前扣除,而且被投资企业已提取的并已作纳税调整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数额,也可以作为股息性质的所得在税前扣除。这就使得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有了税收筹划的空间,其筹划的关键在于持股95%以上。
2.股权受让方的会计处理与相关税收问题
(1)以现金受让股权的会计处理
在成本法下,股权受让者以现金支付方式受让股权后,按现金支付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在权益法下,企业应先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再按确定的占股比例乘以目标公司所有者权益计算受让方所享有的权益,当“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借方金额大于按上述计算得出的权益时,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对于 “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的借方数,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超过10年)结转时冲减投资收益。反之,则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贷记“资本公积”。股权受让方在计算股权投资差额及调整投资成本时应依据目标公司审计后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余额。无论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如果在股权受让日之前,目标公司尚有未分配的利润或其他可供分配的收益留存,且股权受让方在受让股权后按占股比例可享有该项利润或收益,以后在分得股利时,应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由于股权受让的时点可能发生于中间甚至月份中间,这就给准确划分在该会计股权受让前后两个阶段的收益带来困难。股权受让以后的投资收益,应分别不同情况按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处理。在股权转让时,如果被投资单位资不抵债,净资产出现负数,在这种情况下,股权受让方可能以零代价取得了这项股权,从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成本为零,但股权受让方应对该项股权进行备查登记,并根据占股比例确定投资核算方法。
在纳税处理上,在以现金支付方式受让股权的情况下,计税投资成本就是支付的现金额,并且保持不变,因而也就不产生股权投资差额问题。在计税投资收益方面,税法规定投资方应在被投资单位账面作利润分配处理时确认收益实现,股权受让方也应遵循此原则。另外,如果在股权受让日之前,目标公司尚留存有未分配的收益,且股权受让方在受让股权后按占股比例可享有该项收益,以后在分得股利时,税收上仍将其作为一项投资持有收益处理。
(2)股权置换方式受让股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基本原则,企业发生股权置换并符合非货币性交易条件时,应以换出股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股权的入账价值。股权置换中涉及补价的,支付补价的一方,应以换出股权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
为换入股权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一方.应按如下公式确定换入股权的入账价值:
换入股权入账价值=换出股权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股权公允价值x换出股权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在这种方式下,换入股权的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一致。
3.股权转让的纳税筹划
对股权转让所得人们往往通过先分配后转让的筹划方法,通过减少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增加股息性质所得的办法来达到减轻股权转让所得税负的目的。但是利润分配要以被投资企业充足的现金可供分配作为前提,而且要受到公司法的诸多约束如企业必须按当年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且一经提取一般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即使是转增股本也必须保证转增后的盈余公积金余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5%。但最后股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溢价也无法通过该办法来减轻税负,所以对投资者来说节税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企业可以通过先受让再转让的方法减少税收支出。如:甲企业分别拥有乙企业和丙企业82%和70%股份,乙企业同时持有丙企业14%的股份,乙企业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面值认缴股本),截至2005年末,乙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为1400万,累计盈余公积金230万元,未分配利润170万元;计提并已作纳税调整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为100万元,三企业均适用33%的税率。甲企业拟将其持有的乙企业全部股权以1230万元的价款转让给丁企业.同时丙企业也将其持有的乙企业股权以210元的价款转让给戊企业。上述交易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按国税发[2000]118号文的规定,甲、丙企业需缴纳的所得税分别为(1230-820)×33%=135.30元和(210-140)×33%=23.1万元。如果甲企业先将丙企业持有的乙企业14%股权以210万元的价款受让过来,然后再分别按原比例和价款转让给丁企业和戊企业。由于此时甲企业持有乙企业96%的股权,又是一次性转让,因此按国税函[2004]390号的规定,甲企业取得的转让乙企业的股权所得中,不仅其应分享的乙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可以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而且乙企业已计提并已作纳税调整的100万元资产减值准备也可按其应分享的部分确认为股息性质的所得。在上述一系列的交易过程中,丙企业的税负不变,仍为23.1万元;甲企业由于取得的转让收入正好等于其应分享的股份、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及已计提并已作纳税调整的资产减值准备,因此不需缴纳所得税。所以通过先受让再转让的方法,甲企业可减轻税负13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