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597-2001
Standard for Pollution Control on Hazardous Waste
Storage
2001-12-28 发布 2002-07-01 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目次
前言
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定义
一般要求
危险废物贮存容器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与设计原则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运行与管理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安全防护与监测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关闭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附录B(提示的附录)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止危险废物贮存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对危险废物贮存的监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对危险废物贮存的一般要求,对危险废物包装、贮存设施的选址、设计、运行、安全防护、监测和关闭等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中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沈阳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对危险废物贮存的一般要求,对危险废物的包装、贮存设施的选址、设计、运行、安全防护、监测和关闭等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危险废物(尾矿除外)贮存的污染控制及监督管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产生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85.1-3-1996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5562.2-1995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
固体废弃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 GB/T1555.1-12-95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定义
3.1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2 危险废物贮存
指危险废物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和最终处置前的存放行为。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1一11一26批准 2002一07一01实施
3.3 贮存设施
指按规定设计、建造或改建的用于专门存放危险废物的设施。
3.4 集中贮存
指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中所附设的贮存设施和区域性的集中贮存设施。
3.5 容器
指按标准要求盛载危险废物的器具。
一般要求
4.1 所有危险废物产生者和危险废物经营者应建造专用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也可利用原有构筑物改建成危险废物贮存设施。
4.2 在常温常压下易爆、易燃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必须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按易爆、易燃危险品贮存。
4.3 在常温常压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别堆放。
4.4 除4.3规定外,必须将危险废物装入容器内。
4.5 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
4.6 无法装入常用容器的危险废物可用防漏胶袋等盛装。
4.7 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须留足够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100毫米以上的空间。
4.8 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必须当日消毒,消毒后装入容器。常温下贮存期不得超过一天,于摄氏5度以下冷藏的,不得超过7天。
4.9 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本标准附录A所示的标签。
4.10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在施工前应做环境影响评价。
危险废物贮存容器
5.1 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
5.2 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
5.3 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
5.4 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不相互反应)。
5.5 液体危险废物可注入开孔直径不超过70毫米并有放气孔的桶中。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与设计原则
6.1 危险废物集中贮存设施的选址
6.1.1 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内。
6.1.2 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6.1.3 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米以外,地表水域150米以外。
6.1.4 应避免建在溶洞区或易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
6.1.5 应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
6.1.6 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6.1.7 集中贮存的废物堆选址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满足6.3.1款要求。
6.2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仓库式)的设计原则
6.2.1 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建筑材料必须与危险废物相容。
6.2.2 必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气体导出口及气体净化装置。
6.2.3 设施内要有安全照明设施和观察窗口。6.2.4 用以存放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容器的地方,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且表面无裂隙。
6.2.5 应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最大容器的最大储量或总储量的五分之一。
6.2.6 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必须分开存放,并设有隔离间隔断。
6.3 危险废物的堆放
6.3.1 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米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厘米/秒),或2毫米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毫米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厘米/秒。
6.3.2 堆放危险废物的高度应根据地面承载能力确定。
6.3.3 衬里放在一个基础或底座上。
6.3.4 衬里要能够覆盖危险废物或其溶出物可能涉及到的范围。
6.3.5 衬里材料与堆放危险废物相容。
6.3.6 在衬里上设计、建造浸出液收集清除系统。
6.3.7 应设计建造径流疏导系统,保证能防止25年一遇的暴雨不会流到危险废物堆里。
6.3.8 危险废物堆内设计雨水收集池,并能收集25年一遇的暴雨24小时降水量。
6.3.9 危险废物堆要防风、防雨、防晒。
6.3.10 产生量大的危险废物可以散装方式堆放贮存在按上述要求设计的废物堆里。
6.3.11 不相容的危险废物不能堆放在一起。
6.3.12 总贮存量不超过300Kg(L)的危险废物要放入符合标准的容器内,加上标签,容器放入坚固的柜或箱中,柜或箱应设多个直径不少于30毫米的排气孔。不相容危险废物要分别存放或存放在不渗透间隔分开的区域内,每个部分都应有防漏裙脚或储漏盘,防漏裙脚或储漏盘的材料要与危险废物相容。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运行与管理
7.1 从事危险废物贮存的单位,必须得到有资质单位出具的该危险废物样品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报告,认定可以贮存后,方可接收。
7.2 危险废物贮存前应进行检验,确保同预定接收的危险废物一致,并登记注册。
7.3 不得接收未粘贴符合4.9规定的标签或标签没按规定填写的危险废物。
7.4 盛装在容器内的同类危险废物可以堆叠存放。
7.5 每个堆间应留有搬运通道。
7.6 不得将不相容的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
7.7 危险废物产生者和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经营者均须作好危险废物情况的记录,记录上须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来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
危险废物的记录和货单在危险废物回取后应继续保留三年。
7.8 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7.9 泄漏液、清洗液、浸出液必须符合GB8978的要求方可排放,气体导出口排出的气体经处理后,应满足GB16297和GB14554的要求。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安全防护与监测
8.1 安全防护
8.1.1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都必须按GB15562.2的规定设置警示标志。
8.1.2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周围应设置围墙或其它防护栅栏。
8.1.3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并设有应急防护设施。
8.1.4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内清理出来的泄漏物,一律按危险废物处理。
8.2 按国家污染源管理要求对危险废物贮存设施进行监测。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关闭 9.1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经营者在关闭贮存设施前应提交关闭计划书,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9.2 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经营者必须采取措施消除污染。
9.3 无法消除污染的设备、土壤、墙体等按危险废物处理,并运至正在营运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场或其它贮存设施中。
9.4 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已不存在污染时,方可摘下警示标志,撤离留守人员。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与监督。
第二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12-28批准 2002-07-01实施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二次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选址、设计、运行管理、关闭与封场、以及污染控制与监测等内容。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原冶金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选址、设计、运行管理、关闭与封场、以及污染控制与监测等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及已经建成投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不适用于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85.1-5085.2-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0-1996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GB5086.1~5086.2-1997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 GB/T15555.1~15555.12-1995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5750-8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 GB15562.2-1995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系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GB5085鉴别标准和GB5086及GB/T 15555鉴别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
3.2 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至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3 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4 贮存场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臵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非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场址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
5.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5.1.1 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5.1.2 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以外。
5.1.3 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5.1.4 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5.1.5 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5.1.6 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5.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贮存、处臵场的类型
贮存、处臵场划分为Ⅰ和Ⅱ两个类型。
堆放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臵场为第一类,简称Ⅰ类场。堆放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臵场为第二类,简称Ⅱ类场。
3.5 处臵场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臵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3.6 渗滤液
一般工业固废物在贮存、处臵过程中渗流出的液体。3.7 渗透系数
水力坡降为1时,水穿过土壤、岩石或其他防渗材料的渗透速度,以cm/s计。 3.8 防渗工程
用天然或人工防渗材料构筑阻止贮存、处臵场内外液体渗透的工程。
5.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5.3.1 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
5.3.2 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1.5m。贮存、处臵场设计的环境保护要求
6.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6.1.1 贮存、处臵场的建设类型,必须与将要堆放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类别相一致。
6.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设臵贮存、处臵场专题评价;扩建、改建和超期服役的贮存、处臵场,应重新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6.1.3 贮存、处臵场应采取防止粉尘污染的措施。
6.1.4 为防止雨水径流进入贮存、处臵场内,避免渗滤液量增加和滑坡,贮存、处臵场周边应设臵导流渠。
6.1.5 应设计渗滤液集排水设施。
6.1.6 为防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渗滤液的流失,应构筑堤、坝、挡土墙等设施。
6.1.7 为保障设施、设备正常运营,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下沉,尤其是防止不均匀或局部下沉。
6.1.8 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矸石,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自燃。
6.1.9 为加强监督管理,贮存、处臵场应按GB15562.2设臵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6.2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6.2.1 当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时,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
6.2.2 必要时应设计渗滤液处理设施,对渗滤液进行处理。
6.2.3 为监控渗滤液对地下水污染,贮存、处臵场周边至少应设臵三口地下水质监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贮存、处臵场上游,作为对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贮存、处臵场下游,作为污染监视监测井;第三口设在最可能出现扩散影响的贮存、处臵场周边,作为污染扩散监测井。
当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含水层埋藏较深,经论证认定地下水不会被污染时,可以不设臵地下水质监控井。贮存、处臵场的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要求
7.1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7.1.1 贮存、处臵场的竣工,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7.1.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禁止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入。
7.1.3 贮存、处臵场的渗滤液达到GB8978标准后方可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应满足GB16297无组织排放要求。
7.1.4 贮存、处臵场使用单位,应建立检查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堤、坝、挡土墙、导流渠等设施,发现有损坏可能或异常,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运行。
7.1.5 贮存、处臵场的使用单位,应建立档案制度。应将入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下列资料,详细记录在案,长期保存,供随时查阅。
a)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检查维护资料;
b)地基下沉、坍塌、滑坡等的观测和处臵资料;
c)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水污染物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等的监测资料。
7.1.6 贮存、处臵场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应按GB15562.2规定进行检查和维护。
7.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禁止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入。
7.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7.3.1 应定期检查维护防渗工程,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发现防渗功能下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地下水水质按GB/T 14848规定评定。
7.3.2 应定期检查维护渗滤液集排水设施和渗滤液处理设施,定期监测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水质,发现集排水设施不通畅或处理后的水质超过GB8978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关闭与封场的环境保护要求
8.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8.1.1 当贮存、处臵场服务期满或因故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处臵任务时,应分别予以关闭或封场。关闭或封场前,必须编制关闭或封场计划,报请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污染防止措施。
8.1.2 关闭或封场时,表面坡度一般不超过33%。标高每升高3-5m,须建造一个台阶。台阶应有不小于1m的宽度、2-3%的坡度和能经受暴雨冲刷的强度。
8.1.3 关闭或封场后,仍需继续维护管理,直到稳定为止。以防止覆土层下沉、开裂,致使渗滤液量增加,防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体失稳而造成滑坡等事故。
8.1.4 关闭或封场后,应设臵标志物,注明关闭或封场时间,以及使用该土地时应注意的事项。
8.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为利于恢复植被,关闭时表面一般应覆一层天然土壤,其厚度视固体废物的颗粒度大小和拟种植物种类确定。
8.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8.3.1 为防止固体废物直接暴露和雨水渗入堆体内,封场时表面应覆土二层,第一层为阻隔层,覆20~45cm厚的粘土,并压实,防止雨水渗入固体废物堆体内;第二层为覆盖层,覆天然土壤,以利植物生长,其厚度视栽种植物种类而定。
8.3.2 封场后,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的监测系统应继续维持正常运转,直至水质稳定为止。地下水监测系统应继续维持正常运转。污染物控制与监测
9.1 污染控制项目
9.1.1 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
应选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作为控制项目。
9.1.2 地下水
贮存、处臵场投入使用前,以GB/T14848规定的项目为控制项目;使用过程中和关闭或封场后的控制项目,可选择所贮存、处臵的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
9.1.3 大气
贮存、处臵场以颗粒物为控制项目,其中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臵场,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控制项目。
9.2 监测
9.2.1 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
a)采样点
采样点设在排放口。
b)采样频率
每月一次。
c)测定方法
按GB8978选配方法进行。
9.2.2 地下水
a)采样点
采样点设在地下水质监控井。
b)采样频率
贮存、处臵场投入使用前,至少应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在运行过程中和封场后,每年按枯、平、丰水期进行,每期一次。
c)测定方法:按GB 5750进行。
9.2.3
大气
a)采样点:按GB 16297附录C进行。
b)采样频率:每月一次。
c)测定方法(见表1)。
表1
大气污染物测定方法 项
目
测
定
方
法 方
法
来
源
颗粒物 重量法 GB/T 15432—1995
二氧化硫
(1)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262—1994
(2)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8970—1988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第三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2013年修改版)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前言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引用标准
3.定义
4.贮存、处臵场的类型
5.场址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
6.贮存、处臵场设计的环境保护要求
7.贮存、处臵场的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要求
8.关闭与封场的环境保护要求
9.污染物控制与监测
10.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防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二次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选址、设计、运行管理、关闭与封场、以及污染控制与监测等内容。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原冶金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选址、设计、运行管理、关闭与封场、以及污染控制与监测等要求。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及已经建成投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不适用于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引用标准效。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85.1-5085.2-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6297-1996
HJ/T20-1996
GB/T14848-93
GB5086.1~5086.2-1997
GB5750-85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 GB/T15555.1~15555.12-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 GB15562.2-1995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1-11-26 批准 2002-07-01实施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系指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GB5085鉴别标准和GB5086及GB/T 15555鉴别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
3.2 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至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3 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3.4 贮存场
3.5 处臵场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臵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非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
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臵于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场所。
3.6 渗滤液
3.7 渗透系数s计。
3.8 防渗工程 贮存、处臵场的类型
贮存、处臵场划分为Ⅰ和Ⅱ两个类型。
用天然或人工防渗材料构筑阻止贮存、处臵场内外液体渗透的工程。
一般工业固废物在贮存、处臵过程中渗流出的液体。
水力坡降为1时,水穿过土壤、岩石或其他防渗材料的渗透速度,以cm/
堆放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臵场为第一类,简称Ⅰ类场。
堆放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臵场为第二类,简称Ⅱ类场。
5场址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
5.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5.1.1 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
5.1.2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场址的位臵及其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并经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可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
在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场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重点考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产生的渗滤液以及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等因素,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功能区类别,综合评价其对周围环境、居住人群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确定其与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农用地、地表水体、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国道或省道)、铁路、飞机场、军事基地等敏感对象之间合理的位臵关系。
5.1.3 应选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
5.1.4 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
5.1.5 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洪泛区。
5.1.6 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5.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5.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
5.3.1 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
5.3.2 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1.5m。贮存、处臵场设计的环境保护要求
6.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别相一致。
6.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设臵贮存、处臵场专题评价;扩建、改建和超期服役的贮存、处臵场,应重新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
6.1.3 贮存、处臵场应采取防止粉尘污染的措施。存、处臵场周边应设臵导流渠。
6.1.1 贮存、处臵场的建设类型,必须与将要堆放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类
6.1.4 为防止雨水径流进入贮存、处臵场内,避免渗滤液量增加和滑坡,贮
6.1.5 应设计渗滤液集排水设施。设施。
6.1.7 为保障设施、设备正常运营,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下沉,尤其是防止不均匀或局部下沉。
6.1.8 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矸石,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自燃。标志。
6.2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6.2.1 当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时,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
6.2.2 必要时应设计渗滤液处理设施,对渗滤液进行处理。
6.1.6 为防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渗滤液的流失,应构筑堤、坝、挡土墙等
6.1.9 为加强监督管理,贮存、处臵场应按GB15562.2设臵环境保护图形
6.2.3 为监控渗滤液对地下水污染,贮存、处臵场周边至少应设臵三口地下水质监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贮存、处臵场上游,作为对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设在贮存、处臵场下游,作为污染监视监测井;第三口设在最可能出现扩散影响的贮存、处臵场周边,作为污染扩散监测井。时,可以不设臵地下水质监控井。贮存、处臵场的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要求
7.1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当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含水层埋藏较深,经论证认定地下水不会被污染
7.1.1 贮存、处臵场的竣工,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7.1.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臵场,禁止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入。
7.1.3 贮存、处臵场的渗滤液达到GB8978标准后方可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应满足GB16297无组织排放要求。
7.1.4 贮存、处臵场使用单位,应建立检查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堤、坝、挡土墙、导流渠等设施,发现有损坏可能或异常,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运行。
7.1.5 贮存、处臵场的使用单位,应建立档案制度。应将入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下列资料,详细记录在案,长期保存,供随时查阅。
a)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检查维护资料;
b)地基下沉、坍塌、滑坡等的观测和处臵资料;
c)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水污染物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等的监测资料。
7.1.6 贮存、处臵场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应按GB15562.2规定进行检查和维护。
7.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7.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禁止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混入。
7.3.1 应定期检查维护防渗工程,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发现防渗功能下降,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地下水水质按GB/T 14848规定评定。
7.3.2 应定期检查维护渗滤液集排水设施和渗滤液处理设施,定期监测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水质,发现集排水设施不通畅或处理后的水质超过GB8978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关闭与封场的环境保护要求
8.1 Ⅰ类场和Ⅱ类场的共同要求
8.1.1 当贮存、处臵场服务期满或因故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处臵任务时,应分别予以关闭或封场。关闭或封场前,必须编制关闭或封场计划,报请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污染防止措施。
8.1.2 关闭或封场时,表面坡度一般不超过33%。标高每升高3-5m,须建造一个台阶。台阶应有不小于1m的宽度、2-3%的坡度和能经受暴雨冲刷的强度。
8.1.3 关闭或封场后,仍需继续维护管理,直到稳定为止。以防止覆土层下沉、开裂,致使渗滤液量增加,防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体失稳而造成滑坡等事故。
8.1.4 关闭或封场后,应设臵标志物,注明关闭或封场时间,以及使用该土地时应注意的事项。
8.2 Ⅰ类场的其他要求
为利于恢复植被,关闭时表面一般应覆一层天然土壤,其厚度视固体废物的颗粒度大小和拟种植物种类确定。
8.3 Ⅱ类场的其他要求
8.3.1 为防止固体废物直接暴露和雨水渗入堆体内,封场时表面应覆土二层,第一层为阻隔层,覆20~45cm厚的粘土,并压实,防止雨水渗入固体废物堆体内;第二层为覆盖层,覆天然土壤,以利植物生长,其厚度视栽种植物种类而定。
8.3.2 封场后,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的监测系统应继续维持正常运转,直至水质稳定为止。地下水监测系统应继续维持正常运转。污染物控制与监测
9.1 污染控制项目
9.1.1 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
9.1.2 地下水
应选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作为控制项目。
贮存、处臵场投入使用前,以GB/T14848规定的项目为控制项目;使用过程中和关闭或封场后的控制项目,可选择所贮存、处臵的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
9.1.3 大气
贮存、处臵场以颗粒物为控制项目,其中属于自燃性煤矸石的贮存、处臵场,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控制项目。
9.2 监测
9.2.1 渗滤液及其处理后的排放水
a)采样点
b)采样频率
每月一次。
c)测定方法
9.2.2 地下水
a)采样点
采样点设在排放口。
按GB8978选配方法进行。
采样点设在地下水质监控井。
b)采样频率
贮存、处臵场投入使用前,至少应监测一次本底水平;在运行过程中和封场后,每年按枯、平、丰水期进行,每期一次。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与监督。
第四篇:危险废物贮存处置管理规定
安 徽 菱 湖 漆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Q/LH/Zb2-95-2020
危险废物贮存处置管理规定
一、目的为加强公司危险废物的处置管理,防止污染环境,实现危险废物处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一)危险废物定义
公司在生产、检测活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废弃物及其污染物。如废硅藻土渣、废活性炭等。
(二)适用范围
本管理规定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和处置等活动。
三、管理规定
(一)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暂存、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二)禁止车间随意倾倒、堆置危险废物。
(三)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收集、暂存、转移、处置,收集、贮存、转移危险废物时,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防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转移性质不相容且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
(四)需要转移危险废物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未经批准,不得进行转移。
(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安全、有效地处理好停车和处理紧急事故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六)各车间负责本车间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收集、分类、标示和数量登记工作,在收集、分类、标示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危害告知培训,督促操作人员佩戴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
(七)各车间对本车间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严格管理,对本车间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详细的登记,填写《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台账》,并对危险废物的贮存量及时上报安全环保部。
(八)各车间对危险废物暂时贮存场所要加强管理,定期巡检,确保危险废物不扩散、不渗漏、不丢失等。
(九)危险废物产生时,所在车间要做好职工的劳动防护工作,禁止出现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危险废物产生后,要及时运至贮存场所进行贮存。
(十)各部门应当制定危险废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进行事故演练。发生危险废物污染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应当按照应急预案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知可能受到危害的部门和个人,并及时向安全环保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十一)标识管理
(1)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2)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综合利用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十二)申报登记制度
(1)车间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性质、数量、浓度、转移(或综合利用)去向、危险废物的贮存、利用场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如实向安全环保部进行申报登记。
(2)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去向必须有严格的台账记录,记录危险废物产生和流向情况,确保危险废物不非法流失,合法利用或处置。
四、附则 本管理规定由安全环保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编制: 审核: 批准:
2020年7月6日发布 2020年7月6日实施
第五篇: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管理制度(2018.08.10)
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管理制度
QG/TT X2-13.06--2017
1、总则
1.1、为了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区域内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等活动。
1.3、本公司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实行预防为主,全过程管理和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原则。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避免或者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鼓励对危险废物的合理利用;实行对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2、职责
2.1、各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2.2、公用设施部负责收集生活垃圾中的危险废物并负责对废物集中设施的监督管理,并定期向安技环保部提交监测报告。
2.3、严格控制新建危险废物产生量大、危害性大且难以安全处置的建设项目。
2.4、建设产生、贮存、处置危险废物项目的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2.5、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向安技环保部申报登记危险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2.6、制造工程部应当采取调整产品结构或者生产工艺等措施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
2.7、安技环保部对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的环节进行现场检查,检查产废部门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和运行情况。
3、管理内容
3.1、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处置活动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
3.2、禁止向非贮存场所倾倒、堆置危险废物。
3.3、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收集、贮存、转移、处置。
3.4、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和包装物。
3.5、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3.6、危险废物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3.7、危废临时储存间在接受危险废物之前,应先要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提供对该危险废物进行归类的证明资料,并确保与临时储存间允许的范围相一致后,方可接受该危险废物;
3.8、危险废物贮存应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设置泄漏、溢满事故收集、处理防护设施。
3.9、禁止将不能相容的危险废物混合贮存,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3.10、产生危险废物的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处置;不按照规定处置的,应当进行限期改正;限期结束后仍然不按照规定处置,由安技环保部按照公司规定处罚。
4、附则
4.1、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4.2、本规定委托安技环保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