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告】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10:2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报告】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报告】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

第一篇:【专题报告】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

【专题报告】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

念研究的启示

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 雷达本文由星空新视野(xingkongxinshiye)授权转载

2015年7月,NASA在其官网公布了2015年“创新先进概念”(NASA Innovation Advanced Concept,NIAC)计划第二阶段(Phase Ⅱ)项目的遴选结果,包括土卫六潜艇、太阳风静电快速传输系统在内的7项前沿太空探索概念研究入选,入选项目最高可获得5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开展为时2年的研究。这是NIAC计划设立5年来第4次资助Phase Ⅱ阶段项目,表明NIAC计划正在稳定运行,NASA的创新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NIAC发展历程NIAC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创新概念研究,以创新研究人员和企业为合作伙伴,培育可能产生重大革新或革命性的航空航天概念,以提供可能改变NASA未来任务模式的突破性解决方案。NIAC计划是NASA长期技术投资、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NIAC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8年成立的NIAC研究所(NAS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oncepts)。NIAC研究所根据NASA与大学空间研究联盟(Universities Space Research Association,USRA)签订的合同成立。NIAC研究所是一个虚拟研究所,并由USRA管理,目的是在NASA框架和NASA文化之外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机制。NIAC研究所所有的项目都通过互联网进行申请和评审。此外,研究所只有一个小型领导团队,并且其成员分散在美国各地。为了促进和维持NIAC研究人员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互动,NIAC研究所每年组织春、秋两次研讨会。2007年,NASA宣布停止NIAC研究所的运行。第二个时期是2011年重新设立的“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即NIAC计划。2008年,国会指派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对NIAC研究所的成果进行评估,并就研究所是否重建以及如何改进等提供建议。NRC在其2009年提交的评估报告中高度支持NIAC研究所,认为维持一种致力于富于想象的远期先进概念的研究机制将使NASA 和国家受益,并建议重设一个类似的实体,同时适当增加研究经费。同年,NASA决定加强技术研究,以为未来的探索任务奠定基础,同时重新设立了NASA首席技术专家职位,并以“空间技术计划”(Space Technology Program)作为支撑。在这个背景下,NASA在2010年决定设立新的NIAC计划,并归口于首席技术专家办公室(OCT)下的“空间技术计划”管理。2011年,NIAC计划正式运行,新设立的NIAC计划与NIAC研究所目标一致,但不再是一个独立于NASA之外的研究所。2013年,NASA将“空间技术计划”升格为“空间技术任务部”(Space Technology Mission Directorate, STMD),NIAC仍作为STMD的一部分,继续充当创新技术的入口点。

二、NIAC的工作机制

(一)NIAC的组织机构NIAC计划的组织机构非常简洁,包括三个部分,即NIAC计划管理团队、NIAC外部委员会(NEC)以及NIAC研究员,如下图所示。

图 1 NIAC组织机构NIAC管理团队继承了NIAC研究所的小型化结构,仅由4人组成,包括项目主管1名、项目经理1名、高级科学顾问1名以及战略伙伴关系经理1名。NIAC外部委员会(NEC)在NIAC研究所期间已经设立,NIAC计划延续了该设置。NIAC外部委员会设主席1人,其成员均来自NASA之外。外部委员会的责职主要是评估NIAC愿景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且向NIAC项目经理提供建议。NIAC外部委员会参加NIAC的公开研讨会,并在会后组织研讨并提供反馈。NIAC 研究员(NIAC Fellows)即获得NIAC资助的研究人员,给予这些研究人员NIAC研究员称号的目的是培育相应的团体和合作氛围。NIAC研究员既可以是NASA内部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来自NASA外部的研究人员。NIAC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公开研讨会,为NIAC研究员宣传其研究及成果、讨论未来规划提供平台。此外,NIAC还为NIAC研究员建立多边交流团体,鼓励研究员相互合作。

(二)NIAC的主要工作除了公开征集研究项目、选择项目并资助项目外,NIAC还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NIAC开设了专门的网站和广播电台,并且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十分活跃。此外,NIAC还与芝加哥科学和工业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向后者提供了诸如“从科幻小说到科学事实”等系列教育课程,向学生和大众介绍NIAC研究员的研究。2)NIAC授予获得资助的项目研究人员“NIAC研究员”的称号,NIAC参加NASA技术日活动,举办年度会议,支持和鼓励NIAC研究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NIAC研究员申请专利以保护其研究成果。3.NIAC项目资助模式在项目资助模式上,NIAC计划基本上继承了NIAC研究所的模式,即由第一阶段(PhaseⅠ)和第二阶段(PhaseⅡ)组成的两层模式。PhaseⅠ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概念定义和在任务背景条件下的初始分析,研究时长约为9个月(NIAC2011和NIAC2012分别是1年),研究经费最高可达10万美元。PhaseⅠ的研究包括:1)发展概念 :定义技术或者系统的关键要素,研究其关键特性,同时考虑进一步的研究路线和潜在应用;2)在航空航天任务背景下对概念进行评估:重点是可行性确定以及与当前任务和概念的比较。对可能支持多个任务的概念,应当讨论其应用范围,并至少对其中一个候选任务的应用进行详细讨论。PhaseⅡ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继续研究入选第一阶段的概念,主要目标是研究与成本、性能、研发时间和关键技术相关的可行性问题。这一阶段需要为后续研究提供必需的科学技术原理阐述,从而为NASA考虑下一步的研究和未来任务提供打下良好的基础。PhaseⅡ的研究时长约为2年,研究经费最高达到50万美元。PhaseⅡ研究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1)继续研究入选PhaseⅠ的概念:完善和深化PhaseⅠ的研究;2)继续在任务背景下对概念进行评估;3)评估提出概念的收益、成本和性能,展现概念复杂度与其收益、成本和性能之间的关系;4)为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提供一种途径,并确定关键使能技术。在PhaseⅡ研究过程中,一般在第1年结束时会有一个中期评审。第2年的经费严格按照中期评审的结果决定是否拨发。来自NASA内外不同组织的技术代表将被邀请参加中期评审,并且这些组织可能是NIAC研究成果的应用方。

三、NIAC项目选择原则和过程

(一)NIAC项目申请人和申请条件个人、教育机构、商业或者非盈利组织、研究实验室、包括JPL在内的NASA研究中心都可以申请NIAC的研究经费,但项目主要发起人必须是美国公民或者正在美国工作。不过,在不违反NASA国际参与政策的条件下,非美国组织组成的团队也可提交申请。不过从NIAC已经资助的项目来看,目前NIAC的申请人主要来自学术界即美国各个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以及NASA的研究中心。从NASA发布的NIAC项目申请要求来看,NIAC PhaseⅠ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项目的早期研究阶段,入选项目需要满足以下的要求:1)属于航空航天体系、任务或者系统概念范畴;2)革命性的,但技术可实现的;3)早期研究(技术成熟度为1-2级,或者早期的3级成熟度;10年及10年以上可以实现技术目标);4)在特定任务背景下进行研究。总体而言,PhaseⅠ阶段的研究需要是未探索过并可能为航空航天任务提供突破或革命性改进的创新概念,而非狭窄的技术或子系统、或是现有技术的增量研究以及近期可实现技术的研究。同时,研究必须要有合理的科学或工程基础,并且是可能实现的。

(二)NIAC项目的筛选过程NIAC通过同行评议流程确定项目的研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终资助的项目。在项目筛选过程中,PhaseⅠ和PhaseⅡ的筛选流程并不相同。1)PhaseⅠ项目筛选流程首先由NASA通过“NASA征集和建议综合评审和评估系统”(NSPIRES)发布研究项目征集公告,即NASA研究公告(NRA),接下来进入PhaseⅠ项目的A、B两轮筛选。在A轮筛选中,申请人只需提交一份对提出概念的简短描述,如2015年的A轮筛选要求申请人通过NSPIRES系统提交一份仅为3页的白皮书和汇总表(电子版)。A轮主要是研究主题筛选,只有主题在NIAC规定范围内的申请才能入选。另外,A轮筛选也负责对提交研究概念的潜在竞争力进行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假设提出的概念完全成功实现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二是对提出概念关键要素阐述的明晰程度;三是提出概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主题符合并且排名最前的概念才能进入B轮筛选。在B轮筛选中,所有的申请都要通过技术专家组(Technical Panel)进行评审。技术专家组根据评审标准对提交的申请进行评估,评审标准一般包括概念的潜在价值、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研究本身的收益。评审专家组根据评审标准对申请进行技术评估,给出技术得分,并向NASA提交最终建议,即资助优先级排名。尽管专家组的建议以技术得分为指导,但并不完全受技术得分的约束。专家评审是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并作为正式的评估结果反馈给申请人。筛选过程可能的后续步骤包括综合专家组评审和NASA总部的讨论和选择,前者在具有多个技术专家评审组的情况下解决分歧和确定最终推荐顺序;后者以评审结果为基础,综合考虑政治因素以及STMD的资产组合平衡来最终决定资助哪些申请项目。2)PhaseⅡ项目筛选流程尽管在PhaseⅡ的筛选过程中,NIAC也通过NSPIRES系统发布申请公告,但仅有完成了PhaseⅠ阶段研究的NIAC研究员才能提交PhaseⅡ的项目申请,并且PhaseⅡ的研究需要以PhaseⅠ的研究结果为基础。项目申请将提交给1个或者多个技术专家组进行评审。由于提交的申请已经符合NIAC资助的范围,PhaseⅡ阶段的评审标准与PhaseⅠ有所区别,在将研究的潜在价值作为评审标准的同时,还将技术价值(如技术可行性、使能技术的确定机制)以及工作规划、团队、进度以及预算的适宜性等纳入了评审标准。技术专家组在PhaseⅡ的评审中,也会给出详细的评估结果和资助优先级的建议。

四、NIAC历年项目情况NIAC研究所在1998~2007年间,共计资助了126项PhaseⅠ阶段研究和42项PhaseⅡ阶段研究。2010年设立NIAC计划后,从2011至今,NIAC共计资助了87项PhaseⅠ阶段研究和28项PhaseⅡ阶段研究,具体如表1所示。表 1 NIAC 2011~2015年资助项目数量

研究人员方面,NIAC研究员主要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NASA自身。从分布来看,学术界、工业界和NASA承担的PhaseⅠ阶段项目分别是27、26和34项;PhaseⅡ阶段项目分别是11、8和9项,基本上是均匀分布,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可以看出,NIAC对NASA之外的学术界和工业界比较倚重,表明了NIAC计划的开放性,而正是这种开放性为NIAC获取更多的创新研究概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表 2 NIAC 2011~2015年PhaseⅠ阶段资助项目申请人来源分布 表 3 NIAC 2011~2015年PhaseⅡ 阶段资助项目申请人来源分布

研究方向方面,NASA自2012年发布“NASA技术路线图”以来,就有意识地将NIAC的资助项目与图线图对应起来。例如,NASA将NIAC2011资助的30项PhaseⅠ阶段研究与“NASA技术路线图”作了映射NIAC2011 PhaseⅠ阶段的研究项目覆盖了15个技术方向中的13个,并且研究项目分布最多的3个方向分别是“空间推进技术”、“人员健康、生命支持及居住系统”以及“机器人、远程机器人和自动系统”。由此可见,NASA在重新设立NIAC计划后,正在有意识地加强NIAC资助的研究与NASA技术方向的对接,以最大程度地保证NIAC计划的研究能够服务于NASA的实际任务,从而最大化NASA的投资收益。

五、NIAC特点分析对NIAC计划的组织机构、管理、运行以及项目的申请、筛选和资助模式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1)是NASA创新研究中的入口点, NIAC的归口管理部门是空间技术任务部(STMD),STMD是NASA四大任务部之一,负责NASA的创新技术研究。为此,STMD设置了9个研究计划,由7个办公室管理。其中NIAC、“空间技术研究基金”(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 Grants)以及NASA “中心创新基金”(Center Innovation Fund)三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开展先进概念研究并发展创新团体;“技术验证任务”(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Missions,TDM)、“小型航天器技术项目”(Small Spacecraft Technology Program)以及“改变游戏规则的研究”(Game Changing Development,GCD)三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技术成熟和寻求变革性技术突破;“百年挑战”(Centennial Challenges)、“飞行机会”(Flight Opportunities)和“小型企业创新研究与小型企业技术转移研究”(SBIR/STTR)三个计划的目标是创造市场和促进创新经济增长。从计划设置和目标上看,STMD的9个研究计划覆盖了前瞻性先进概念研究、技术验证和技术成熟以及技术转化的技术创新研究的全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研究机制。此外,各个计划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在STMD统一管理下实现转化应用。NIAC专注于早期先进概念研究,本质上是NASA创新研究的一个入口点。2)具备全面开放性,NIAC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申请的开放性,NIAC面向NASA内外的个人和机构征集项目建议书,而不局限于NASA本身;二是NIAC鼓励NIAC研究员之间的互动,积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身的宣传,从事科普教育,并向公众开放NIAC研究员的最终研究报告。NIAC的开放性保证了其研究可以广泛利用群体智慧,不受特定机构(如NASA自身)文化和思维的约束,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广创新文化,鼓励公众对NIAC的支持与参与。3)具备任务相关性,NIAC资助的项目均在航空航天框架内,并且与具体的任务背景相关,使得NIAC资助的研究能够最终为NASA所用,从而使得NIAC成为NASA技术投资的一个重要平台。4)具备严格的评审流程,NIAC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对征集到的项目建议书进行评审,并在NIAC的运作过程中引入外部委员会对其本身进行评估,保证了项目筛选和计划运行的公平和公正,有效地保证了研究的质量,从而也一定程度地减小了投资风险。5)注重风险规避,NIAC采用两个阶段的资助模式,第一阶段研究经费不多并且研究时间不长,并且当第一阶段的研究被证明有更深入的研究价值时,才投入更多资金和时间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有效地降低了投资风险。另外,NIAC对资助项目必须具有特定任务背景的要求能够有效地避免研究过于分散,从而也具备一定的风险规避作用。6)注重附加收益,一方面,NIAC通过授予“NIAC研究员”这一称号连接起了所有NIAC研究人员,并通过研讨会来为NIAC研究员提供研讨和交流平台,并鼓励NIAC研究员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其成果,在NASA之外又建立起了一个创新研究团队;另一方面,通过在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各类媒体加大自身宣传,积极参加科普活动来培育NASA之外的航空航天文化以及创新文化,从而可以达到鼓励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NASA的创新研究的目的。

六、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当前,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传统航天强国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航天事业仍然“大而不强”。改变这种现状的唯一途径是创新发展,加大对航天创新研究的投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NIAC作为NASA为寻求颠覆性航天技术而在航天创新研究方面的重大举措,其机制设计和运作模式等对我国的航天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完善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航天创新概念研究尽管我国已经设立了一定数量的航天创新基金,如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设立的“航天科技创新基金”,但目前尚无和NIAC类似的资助航天先进概念研究的专项基金。而对航天创新概念的研究是对可能为航天任务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概念/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可以为我国确定合理的航天发展技术路线“掌好舵”,为我国实现航天发展的“弯道超车”抢得先机。为此,需要抓住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完善航天创新研究机制,设立国家级专项基金支持航天创新概念研究(如由中国航天局管理的专项基金),培育可能对航天任务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新技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加快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

(二)开放思维,借力外部智慧资源促进航天创新概念研究开放性是NIAC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因为NIAC向航天工业外的社会大众开放,从而可以打破NASA自身文化的约束,从更开放的角度来思考创新,并利用全社会的智慧资源实现创新。从NIAC计划资助的项目来看,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项目大约占到了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二,显示NIAC计划更依赖NASA之外的创新。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充分借鉴NIAC的做法,在航天创新研究中充分开放思维,把开放基因植入我国的航天创新概念研究中。因此,用于支持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专项基金要面向社会各界开放,不设立专业、资质门槛,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智慧资源,让其服务于航天创新发展。

(三)规避风险,采取合理的模式开展航天创新概念研究航天创新概念研究风险与收益并存,为了获取最大收益,需要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为此,可以借鉴NIAC的经验,从模式设计上规避风险。一是采取多阶段的多层资助模式,以NIAC的两层模式为例,第一阶段的资助无论在经费和研究时间方面都远远少于第二阶段,并且只有受到了第一阶段资助,并且被证明具备有深入研究价值的项目才具备入选第二阶段的资助。这实际上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二是有的放矢,所有的受资助项目都必须在特定的背景任务下进行,如火星探测或者木星探测任务。拨从而避免研究过于分散,最终即使取得一定的成果也不能服务于将来的航天任务,更不用说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四)严格评审,把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质量关严格的评审流程是决定航天创新概念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从NIAC计划项目筛选和评审过程来看,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的项目,其核心评审手段都是同行评议,此外还利用专门的外部委员会对NIAC的成果进行专门的评议。同行评议是学术界广为应用的评审模式,也是目前在研究质量保证方面最有成效的方式;而外部委员会代表的第三方评审无疑是保证评审客观性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项目评审过程中,也应当引入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审,有效地把好评审关,确保研究质量。

(五)以点带面,培养航天创新团体和创新文化航天创新概念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项目申请与执行研究、仅在委托方与研究人员之间存在单线联系的基本状态,而是要以航天创新概念研究为起点,以点带面,在航天工业之外培养创新团体和创新文化。一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研讨和交流机制,连接起所有的航天概念创新研究人员,实体化航天工业部门之外的航天创新研究团队;另一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航天创新概念研究,加强和推广航天公众科普教育,并通过多种媒体手段传播航天文化和航天创新文化,培养航天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公众对航天事业的支持和参与。前沿君微信:tech9999

第二篇:对创新意识这个概念的理解

对创新意识这个概念的理解

《标准》中的10个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下面谈一谈对创新意识这个概念的理解。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历史告诉我们,创新精神对于振兴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要的。民族的创新精神,源于其每一个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在不同范畴有不同内容。创新的狭义含义是指创造出人类从未有的、完全崭新的成果,包括新的理论、新的作品、新的工艺、新的方法等,这些创新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创新的广义含义是指某个群体或某个人创造出对自己而言的的新认识、新发现。如果说,对于全人类的创新经常是科学家、发明家和少数优秀人才的成就,那么属于个体的创新则是每一个人的可作可为。而科学家、发明家的创新能力,也是在个体的、初步的创新意识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间接关系着若干年以后的人类新创造。在现有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一些数学内容的教学,由教师传授变为学生探索。鼓励学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经常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发现新知识、建构新认识,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第三篇:论企业管理创新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论企业管理创新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相应地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内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促使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因此,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推进企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管理观念;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基础设旆1 引言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跨入新世纪,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研究国内外管理的统计论文发表/tjxlwfabiao/新思维和趋势。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灵活地、“权变”地加以应用,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2.1 管理观念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转变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最高宗旨,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根源。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可持续性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其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而生生不息的企业管理创新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的重要保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要科学合理地追求利润。坚持这种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2.2 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己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2.3 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首先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其幼师论文发表/yjlwfabiao/

次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要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使企业对内对外都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交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教育论文发表

/jylwfabiao/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有人指出.企业家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因为其风险由自己承担,而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国家应该制度化来扶持和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政府在制度上,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篇:坚持自主创新对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坚持自主创新对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3年 12 月 26 日

摘要

航空航天是当代最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总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因此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航天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人们正广泛享用着航天技术的成果。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美、俄和欧洲等技术先进的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但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获得巨大成就。

回顾航空百年、航天50多年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科技创新之路。

关键词:自主创新;航空航天;运载火箭

一、历史与现状

人类自远古时期就对天外世界充满了好奇。东方的中国构想出了牛郎织女,西方则想象出了太阳之神等等。而现代,当航天梦不再那么无法实现时,有人就形象的比喻航空航天是各国新世纪“新大陆”的探索。

航空航天是当代最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总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因此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带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远久的飞行梦想,被认为是航空时代的开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航空技术不但在军事应用方面发挥着日益广泛和重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以美国为例:据2000年统计,民航客运周转量达到了6930亿人英里,航空工业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与航空相关的经济活动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航空工业为美国赢得了267亿美元外贸顺差。此外,航空工业带动了冶金、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一大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的航空客运周转量估计每年将以2%的速度增长,20年后年乘机旅客数量可能会增至18亿人次。

据有关方面预测:世界航空货运周转量,今后将会以平均每年5%~7%的比例增长,航空客运量每10年将增长1.6万亿人次,到2020年,估计将达到6.4万亿人公里。客货运输量的增长,带动了对民航飞机的需求,据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航空公司大型喷气飞机总需求总量将超过1.8万架,价值约为1.4万亿美元。

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1961年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升空,被认为是空间时代的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美、苏等国的激烈角逐,航天技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当今世界,美国和俄罗斯是科技实力最强的航天大国。美国拥有“土星”、“大力神”等多个系列大型运载火箭,可以将上百吨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1981年美国又成功发射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尽管最近对航天飞机计划出现了很大争议,例如,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就曾说过,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项目——甚至过去30年美国整个载人航天计划,都是代价高昂的“战略错误”,但是它所积累的科技成果和对人类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却是无庸置疑的。

航天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人们正广泛享用着航天技术的成果。如卫星广播通信、气象观测预报、卫星导航定位、地球资源普查、生物育种、材料制备、医药合成等。以卫星通信为例,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电视广播、移动通信、远程数据传输、移动电话、到银行金融服务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如今,许多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和加速建立规模巨大的航天高科技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卫星和地面设备的制造、发射服务和卫星应用业务等。2002年美国航天产业

未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说到:航空航天产业“开辟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新疆域,它所提供的产品保卫了我们的国家,保持了我国经济追求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的繁荣”,“有利于推动医学和科学的新发现,促进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商业产品的开发”。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美、俄和欧洲等技术先进的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但自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获得巨大成就。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56年制定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把火箭与推进技术列入七个重点项目之一。

1960年中国自己制造的弹道导弹发射成功,开始了中国航天运载的新时代。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到80年代中期已初步形成系列化。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相继研制成功十几种型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了近地卫星、地球同步、太阳同步、载人飞船等70多颗航天器。1990年开始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成功发射了20多颗国外卫星。中国航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并开始实施。历经七年的论证、研究、设计、建造、试验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升空,在太空正常运行一天后,准确着陆在预定区域。“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飞船飞行试验,发现和解决了研制中存在的问题,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为进一步发展载人飞行奠定了基础。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我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历时5天(115小时32分钟)的飞行中,绕地球77圈后成功着陆在内蒙古中部草原。

关于我国航天的未来发展,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中国航天白皮书》宣布:今后10年或稍后一些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及深空探测技术,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向世人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

二、创新是航空航天发展的推动力

回顾航空百年、航天50多年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科技创新之路。

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初,环量和升力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低速飞机设计基础,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理论、轻质材料、动力推进和飞行控制理论的创新,使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为现实,促成了飞机的实用化发展。2)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可压缩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跨声速面积律的发现和后掠翼新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突破“音障”,实现了跨声速和超声速飞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航空的需求以及导弹武器的出现和投入使用,促使人们向更高的速度冲击。3)50年代中、后期直到60年代后期,高超声速飞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投入巨大力量,致力于发展地面模拟设备和开展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热

力学、结构、动力和飞控技术的研究。重点放在空间飞行器防热,高超声速巡航和再入飞行器的气动力与推进系统问题,特别是如何克服由于高超声速飞行和弹头再人大气层,严重气动加热引起的“热障”问题。高超声速在经历了70年代的沉寂,进入80年代出现了复苏。由于军事需求的强力推动,美、苏两国都开始加紧研制高超声速飞行器以及跨大气层飞行器,由此形成了高超声速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正是由于这些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科技研发活动,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才奠定了今日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

在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

1986年美国宣布执行单级人轨的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希望能在20世纪末研制出Ma=25的空天飞机,但由于作为动力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中遇到了难于克服的困难,不得不于1994年宣布下马。紧接着制订了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可重复使用空天运载器X一

33、X一34的发展计划,后因X一33液氢储箱复合材料脆性断裂等~系列技术问题以及财政和其他方面的原因,研制计划于2001年3月终止。美国人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认识到,地面模拟设备能力的严重不足和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基础研究不够充分,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些事例从另一个侧面突现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对于发展高科技项目的重要性。

航空航天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高科技领域。一个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技术引进或者其他围家的帮助是不现实的,企图“以市场换技术”也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发展的基点建立在“独立自主”和“科技创新”之上。

在2006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胡锦涛主席在大会开幕式报告中强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指明了道路。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非常切合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人才是生产力发展最积极的因素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实现创新要“以人为本”,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与支持科技创新的氛围,为各类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学术带头人的尽快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从多年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的一般要求,大致可归结为:

1.认真学习,有很好的专业理论、技术基础和创新工作能力。2.深入实际,对型号发展需求有深刻了解,有必要的工程经验。3.广泛涉猎,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理解与兴趣。4.传统文化素养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完美结合。

5.协作共事、友好交流的团队精神。

我们坚信,在以科技创新为理念的中国航天一定会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敢于尝试,踏实肯干,最终完成拥有自己特色的太空梦!

参考文献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风雨征程五十年 自主创新迎未来[会议论文]-2001 2 劳拉·E·希切科克.洪益群新时期航空航天工业的标准战略[期刊论文]-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3)3 朱煜明.陈玮.Zhu Yuming.Chen Wei 国际航空航天科技与装备发展战略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机械制造2010,48(2)4 21世纪中国民用航空航天发展政策[期刊论文]-航空工程与维修2001(1)5 熊红亮.袁格.李潜.崔尔杰可压缩自由剪切层试验研究[会议论文]-2002 6 李伯虎.焦宗夏.龚光红.武建文.申功璋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努力建设北航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会议论文]-2007 7 陈铭南.费定曜空气动力学实验[会议论文]-1998 8 范炳健.Fan Bingjian 世界航空航天工业标准化现状及发展探索[期刊论文]-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9)9 成和平.周海鹏刘长秀:我国空气动力学界的女专家[期刊论文]-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12)10 金增洪 桥梁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会议论文]-1998 6

第五篇: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1

二战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其中“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特色,德国重视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实施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重视校企合作,使德国职业教育走上了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重视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协同合作,进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借鉴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对我国高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深厚的实践基础,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作用,应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制度,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双元制”。“双元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一边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一边在职业学院学习文化和理论及实践知识,这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学校与学校、政府与学校等多方面协同,在德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和并行的教育体系,合作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制度。

双元制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通过“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任务(即其职业范围领域里的所有企业的工作),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同时,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还学会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以及有实用价值的社会能力,这样,1 本论文是广东省教育厅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广东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zczx0007)研究成果之一 其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为自己人生的道路做了坚实的铺垫,可以更成熟、更出色的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

德国教育体系

1911年德国宪法便规定了18岁以下职业义务教育。德国的教育体系有它自己的特点,从初中五年制或者六年制中学毕业之后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和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学制一般为3—4 年时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从业, 另一部分毕业生又可继续进入高一级职业学校学习。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管是九年制完全中学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根据意愿都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通过读大学预科班, 同样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 形成职教与普教之间相互沟通, 纵横交错而又畅通的网络。

推动协同创新,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内涵发展的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协同创新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即通过协作和大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在实践中找到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

二、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协同创新的表现

1、政府参与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德国联邦政府早在1938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就开始从法律上确立了“双元制”的形式,规定职业教育为义务教育,并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将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紧密地结合起来;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重新划分了培训职业,明确规定了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之后,联邦政府又相继制定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各州政府、部门、行业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科教部与经济部共同制定的《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布了一些实施条例和激励制度,如对接受学生实习的德国企业免交部分国税的规定等。德国政府还设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专司对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的监控。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并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为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不仅需要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型人才, 更需要一大批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无疑潜伏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空间。

2、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企业广泛深入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多采用项目教学方式,一方面强调工作上的技能型、知识性、责任性、纪律性等,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在社会方面培养其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进而使个人增强在工作过程中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 是严格按照行业工商协会制定的教学大纲设置的, 职业学校根据行业的需求开设课程, 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 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 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统筹双方互动办学的有利因素, 双方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 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 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 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 从而建立起由专业技术课和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 岗位实训课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为大多数青年人夯实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并且它通过这一基础平台使青年人具有终身职业学习能力,以促进其职业发展及个性发展。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培训企业培训师、培训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3、多种层次的教育的开放性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经过几年实际工作后, 人们可以继续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技术职称乃至进人大学深造, 成为高级人才严格的考核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工商会、手工业会)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主持进行, 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4、校地合作促进区域发展

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教育。区域职业教育的实施者就是具有更重要的决策价值和责任空间。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鼓励各类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职业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 是应用型教育,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 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创新训练, 在培养过程中着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 实现一专多能。

三、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处于比较孤立的地位,缺少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缺乏企业的参与,要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能力提升必须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协同创新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指导原则,必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加关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多种办学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还是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全盘移植到中国,但是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及其教育理念却是可以借鉴的。

1、建立协同创新的配套政策

我国高职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校“热”企“冷”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支持缺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 政府应在加强舆论宣传、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出台相关法规、搭建信息平台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发挥作用,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发展。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企业(产业)、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 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协调各方关系。1994年,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成立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及随后各地相继成立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小组,但是上述“产学研”中的“学”的主体主要是本科院校,基本不包括高职院校,高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的推动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且有效的机制。要在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由教育、科技、发改委、财政等相关部委联合组成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统一协调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负责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另外政府要搭建信息平台,贯通校企合作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各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热情。

2、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体系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我国高职院校除了在强化企业合作意识、激发企业参与热情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还特别要着力在涉及企业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具体项目方面,争取企业信任和赢得企业参与的主导权。专业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产学研开发工作职业教育课程特征决定了承担课程实施任务的专业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职业实践者,必须熟悉企业岗位专业应用情况,才能较好地履行其职责。对于专业技能教师,更要求深入到企业一线,“零距离”参与到产品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当中,对应职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梳理归纳,准确把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应用方向、重点以及应用深度、广度,这样才能在技能教学和优才培养中做到“有的放矢”。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显著特点在于,能够真正以企业现场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的“实战”型人才,我们要建立中职、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贯通的渠道,为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的深造提供便捷的通道。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3、推进机制体制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充分汇聚现有资源,广泛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前期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优势,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加强地方高职院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加强高职学校建设,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不仅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强化了产品质量意识、劳动纪律意识以 及团队合作意识,更主要的是逐步形成了技能优才必备的良好品质。

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和条件,广泛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吸纳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支持;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4、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院校和企业合作研发产品,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适需吸纳部分学生组成研发团队,承接企业技术外包或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制作,不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下载【专题报告】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报告】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及对我国航天创新概念研究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