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正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接受和推广。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忽视了创新情感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为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能促进学生创新创新情感的培养。
二、阶段实施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诱发创新灵感。
2、开展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情感课题教研活动。
3、认真组织实验教师教研,寻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创新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三、阶段研究措施
1、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优化课堂教学,关注情感需要,激活创新意识。
2、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思维;鼓励求异质疑,彰显创新个性。
3、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定期做好各实验班间的交流,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4、做好阶段性总结及阶段性评估工作。
四、具体安排:1、2007、3制定阶段实验计划,开展学生的创新情感现状的调查。2、2007、4――2007、6开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情感方面的研究。3、2007、7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2007年3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第一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第一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表现有: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注重共性培养,压抑个性发展。只重视智力因素,无视非智力因素;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学生只是被动地继承前人的知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国内外实践研究证明小学生创新能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能力等会产生重要作用。
二、阶段实施目标:
1、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性、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教研的自我指导能力。
2、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寻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3、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阶段研究措施
1、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把利用当前的信
息技术环境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2、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展示目标,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设计课题。在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4、结合研究过程,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不断总结、提升研究能力。
四、具体安排:1、2006、3确定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2、2006、4――2006、6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研究3、2006、7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2006年3月
第三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第四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第四阶段实验计划
一、情况分析:
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开展教育科学实验,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任何教育科学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课堂这一主渠道。国家远程教育传输信息平台的建成,实现的卫星电视系统、因特网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合一,就为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契机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阶段实施目标:
1、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题、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时间。
3、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三、阶段研究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诱发创新灵感,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求异、质疑,诱导想象,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唤起创新灵感。
2、加强对实验的全程管理,坚持课题组集体备课,研制教学软件,设计训练方案,负责检测人员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适时地、有计划地检测。
3、加强对实验班的横向交流,通过互听互评等形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研究工作。
4、每月一次专题实验研讨活动,谈经验、述体会,共同进步。
5、课题组负责搜集实验课例、教案、随想、论文、个案分析和自制的软件等实验资料。
四、具体安排:1、2007、9制定阶段实验计划,开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现状的调查。2、2007、10――2007、12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研究3、2008、1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2007年9月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实验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古至今,“老师”一直是一种权威的化身,“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时候常把老师的地位与双亲并立,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的观念的过时和新的提倡下,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权威”的角色也受到严厉的挑战。师生关系,是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经济、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途径的不断拓宽,和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能力和开发的智力,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的效 1
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从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创新思维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的实施意义
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是对素质教育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换言之,教育是通过师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另外,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视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其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尚且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目标和策略
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1、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使新的教育思想渗入我们的教学中。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3、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制定阶段实施计划。
2、上好实验课,做好“个案分析”等实验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
3、每两周组织研讨一次。
4、写好心得体会,研究总结。
5、写好阶段总结报告。
6、写一篇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
2007年3月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第二阶段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报告
一、实验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辅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进入我们的教育教学领域,正逐步改进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我们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努力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选取“运用信息技术”这一途径,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交互性、超越时空、资源丰富与共享的特点考虑的,真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课题实验目标
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教学方式,进行教育设计创新,建立评价机制,使学生具有自主、创新思维的能力,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1、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诱发创新灵感,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求异、质疑,诱导想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唤起创新灵感。
3、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题、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时间。
三、实验方法
鉴于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拟首先进行文献研究,然后进行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针对目标提出系统的措施,在研究过程中对目标和措施作必要的调整,在其间穿教育观察、教育实验。主要采
用观察法、调查法、行动分析法等。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信息技术的直接运用,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具体是:
1、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关系。
2、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3、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关系。
4、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质疑和猜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能够有机结合、加工、处理多种媒体,改变信息的表现方法,把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机结合起来获取信息。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鉴于本课题的特点与我校的实际情况,为更好的加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行。
1、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全体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尤其要想方设法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有关“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同时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
2、健全课题研究组织,强化课题实施与管理。本课题以学校校长为课题组组长,教科室全面负责指导与管理,课题组人员具体负责实施研究。
3、加强我校在职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题研究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直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服务。
4、加大教育投入,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班班通”规划,保证本课题实验研究必要的实验经费。
六、阶段研究成果
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流程,根据本课题的培养目标和研究目标,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也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1、教育观念有待更进一步转变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仍有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式陈旧,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仍有不适应,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比较烦琐。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我们重点要对他们在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使他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
2、实验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前阶段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实验研究的成效不显著,师生在参与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竞赛方面获奖不多,而且档次不高,我们的实验教师的研究论文少。鉴于此,我们今后将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要求教师更进一步进行研究,多观察,多思考,鼓励教师多撰写课题论文,以此来提高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