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申请指南
附件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 二○○六年十月
“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申请指南
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针对大遗址保护中存在的管理技术落后问题,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制定现代勘察测量技术用于大遗址现状调查的技术标准,研究多源、多分辨率、多种格式海量空间、非空间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关键技术,建设大遗址保护数据库和虚拟现实可视化系统,建立“大遗址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系统平台架构,及建设“大遗址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针对大遗址中土遗址存在的风化、酥解等问题,通过运用地质学、岩土学、环境学、材料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土遗址的类型及特征、建筑形制及布局、建造工艺及技术、赋存环境和病害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科学调查,根据土遗址病害的不同成因,筛选土遗址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和关键技术,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数据库,形成土遗址保护技术标准,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针对我国壁画普遍存在的盐害问题,探索和试验运用壁画盐害分析检测技术,根据盐害壁画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形成盐害壁画的脱盐技术及有关技术标准,研发1—2系列的壁画脱盐吸附材料;针对大遗址的考古调查技术装备率低及现场文物保护的问题,通过现代调查工具的适用性研究,提高大遗址考古现场的信息提取技术,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测、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的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的文物保护、环境恶劣地区以及条件落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工具。
一、指南说明
本项目设置4个课题方向:
课题
一、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课题
二、生物化学技术在古代丝织品保护应用研究 课题
三、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项目实施年限 :2006年6月~2008年12月。
二、课题内容
课题
一、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大遗址保护中存在的管理技术落后问题,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制定现代勘察测量技术用于大遗址现状调查的技术标准,研究多源、多分辨率、多种格式海量空间、非空间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关键技术,建设大遗址保护数据库和虚拟现实可视化系统,建立“大遗址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系统平台架构,及建设“大遗址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
(二)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大遗址保护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
2、开发“大遗址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和“大遗址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软件产品;
3、研究并制定“大遗址保护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大遗址地理特征分类编码、大遗址综合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大遗址保护元数据标准等;
4、设计并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京杭大运河文物抢救保护辅助支持子系统。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16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遥感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与开发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课题
二、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大遗址中土遗址存在的风化、酥解等问题,系统研究我国干旱/潮湿地区土遗址的类型及典型病害特征、建筑形制及布局、建造工艺及技术、赋存环境和病害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各种土遗址病害的不同成因,开展土遗址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数据库的框架。
(二)主要考核指标
1、研究建立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数据库,2、进一步深化干旱区防风化加固材料的应用研究,形成适合不同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加固的适合材料和配套工艺,制定干旱区土遗址的保护加固规范。
3、开展潮湿地区防风化加固材料的应用研究,形成适用新型加固材料和配套工艺,制订潮湿地区土遗址保护加固规范。
4、开发1—2种防风化保护新技术; 5、2项土遗址保护加固技术标准;
6、建立和形成我国土遗址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8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和保护工程实施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课题
三、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壁画普遍存在的盐害问题,探索和试验运用壁画盐害分析检测技术,研究盐害壁画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各种脱盐材料的有效性,研发新型壁画脱盐吸附材料。
(二)主要考核指标
1、对各种盐分的吸附材料如粉状、各种纤维类材料进行评价筛选,进行必要的化学改性,研究新型脱盐材料;
2、科学解释盐害壁画各种表面现象的过程机理,分析壁画安全含盐量和环境条件的临界数值;
3、形成各种盐害监测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4、2项壁画脱盐保护技术标准。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和开发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课题
四、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大遗址的考古调查技术装备率低及现场文物保护的问题,通过现代调查工具的适用性研究,提高大遗址考古现场的信息提取技术,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二)主要考核指标
1、集成考古发掘现场的各种记录勘测仪器的分析组合;
2、集成现场测绘设备及技术;
3、集成墓葬发掘的预探测技术(无损或微损技术);
4、研制3项文物出土现场监测和分析仪器方法标准;
5、试制1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装置。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10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和保护工程实施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第二篇:《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申请指南
附件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申请指南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 二○○六年十月
“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申请指南
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针对大遗址保护中存在的管理技术落后问题,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制定现代勘察测量技术用于大遗址现状调查的技术标准,研究多源、多分辨率、多种格式海量空间、非空间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关键技术,建设大遗址保护数据库和虚拟现实可视化系统,建立“大遗址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系统平台架构,及建设“大遗址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针对大遗址中土遗址存在的风化、酥解等问题,通过运用地质学、岩土学、环境学、材料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土遗址的类型及特征、建筑形制及布局、建造工艺及技术、赋存环境和病害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科学调查,根据土遗址病害的不同成因,筛选土遗址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和关键技术,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数据库,形成土遗址保护技术标准,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针对我国壁画普遍存在的盐害问题,探索和试验运用壁画盐害分析检测技术,根据盐害壁画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形成盐害壁画的脱盐技术及有关技术标准,研发1—2系列的壁画脱盐吸附材料;针对大遗址的考古调查技术装备率低及现场文物保护的问题,通过现代调查工具的适用性研究,提高大遗址考古现场的信息提取技术,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完成具备现场勘测、测绘、记录、环境快速分析、现场信息实时传输以及对出土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等功能的技术集成,制定文物出土现场的技术标准,完成移动实验室的设计,为制定考古发掘预案、应急突发事件的文物保护、环境恶劣地区以及条件落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提供一个便捷快速的工具。
一、指南说明
本项目设置4个课题方向:
课题
一、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课题
二、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
三、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
四、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 项目实施年限 :2006年6月~2008年12月。
二、课题内容
课题
一、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大遗址保护中存在的管理技术落后问题,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制定现代勘察测量技术用于大遗址现状调查的技术标准,研究多源、多分辨率、多种格式海量空间、非空间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关键技术,建设大遗址保护数据库和虚拟现实可视化系统,建立“大遗址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系统平台架构,及建设“大遗址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
(二)主要考核指标
1、建立“大遗址保护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
2、开发“大遗址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和“大遗址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软件产品;
3、研究并制定“大遗址保护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大遗址地理特征分类编码、大遗址综合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大遗址保护元数据标准等;
4、设计并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京杭大运河文物抢救保护辅助支持子系统。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16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遥感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与开发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课题
二、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大遗址中土遗址存在的风化、酥解等问题,系统研究我国干旱/潮湿地区土遗址的类型及典型病害特征、建筑形制及布局、建造工艺及技术、赋存环境和病害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各种土遗址病害的不同成因,开展土遗址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数据库的框架。
(二)主要考核指标
1、研究建立建立我国土遗址保护数据库,2、进一步深化干旱区防风化加固材料的应用研究,形成适合不同环境中土遗址保护加固的适合材料和配套工艺,制定干旱区土遗址的保护加固规范。
3、开展潮湿地区防风化加固材料的应用研究,形成适用新型加固材料和配套工艺,制订潮湿地区土遗址保护加固规范。
4、开发1—2种防风化保护新技术; 5、2项土遗址保护加固技术标准;
6、建立和形成我国土遗址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8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和保护工程实施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课题
三、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壁画普遍存在的盐害问题,探索和试验运用壁画盐害分析检测技术,研究盐害壁画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各种脱盐材料的有效性,研发新型壁画脱盐吸附材料。
(二)主要考核指标
1、对各种盐分的吸附材料如粉状、各种纤维类材料进行评价筛选,进行必要的化学改性,研究新型脱盐材料;
2、科学解释盐害壁画各种表面现象的过程机理,分析壁画安全含盐量和环境条件的临界数值;
3、形成各种盐害监测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4、2项壁画脱盐保护技术标准。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和开发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课题
四、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
(一)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大遗址的考古调查技术装备率低及现场文物保护的问题,通过现代调查工具的适用性研究,提高大遗址考古现场的信息提取技术,开展出土文物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二)主要考核指标
1、集成考古发掘现场的各种记录勘测仪器的分析组合;
2、集成现场测绘设备及技术;
3、集成墓葬发掘的预探测技术(无损或微损技术);
4、研制3项文物出土现场监测和分析仪器方法标准;
5、试制1台文物出土现场移动实验室装置。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1000万元。
(四)课题申请条件及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在过去5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含)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研究项目(课题)的经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5年以上研究和保护工程实施经验,具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包括:环境、设施、大型仪器等)。
第三篇:器官移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附件4 器官移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体目标及实施年限
根据器官移植发展中供器官严重短缺、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和移植创新技术等关键重大问题,提出了活体肝脏移植、心、肺、小肠、胰腺移植技术创新、器官移植术后原发病复发的防治、抗排斥反应关键诊疗技术的开发等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完成活体肝移植100例,移植后原病复发率降低5%-10%,提高器官移植患者3年生存率5%-10%;产生1O-15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此项目的完成将提升中国器官移植工程的整体水平,提高器官移植受者长期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推动综合治疗规范的形成。
项目实施年限 2008年12月-2010年12月。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课题1.活体肝脏移植技术创新研究 ⒈研究内容
(1)通过术前MRI、螺旋CT等影像学检查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数字化虚拟肝脏,了解肝脏的血管和胆管解剖,体外模拟右半肝或左半肝的供肝切取技术,建立活体供肝的选择标准与评估体系,充分保证供体安全。
(2)通过活体肝移植血管重建技术,用自体门静脉或肝静脉等架桥血管,重建右半肝V段、VIII段肝静脉属支,建立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方法。
(3)通过术中和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等药物,结合有效控制中心静脉压、门体分流、脾动脉结扎等技术,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高压和小肝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活体肝移植的存活率。
⒉研究目标
(1)控制供体的并发症发生率在5%以内。(2)患者一年存活率从80%提高至85%以上。⒊申请条件
(1)牵头单位应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雄厚的活体肝移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工作基础和经验。
(2)具有组织领导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综合能力。(3)具有MRI、螺旋CT等设备及充足的图像分析设备和临床应用经验,具备器官移植相关研究的工作基础。
拟安排经费:800万元
课题2.肝脏移植术后原发病复发的防治 ⒈研究内容
(1)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防治研究:从肝脏天然免疫特征、移植免疫耐受的角度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机制,观察肝移植术前后负调节性细胞的变化规律;观察肝移植术后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分析移植后乙肝复发特点;前瞻性研究和设计核苷类似物联合HBIG的用药方案,采取多因素分析方法评估上述治疗方案对防治乙肝复发的综合影响及干预效果;观察及研究HBV基因型变化与抗病毒疗效关系。
(2)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防治研究:对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异性标志进行量化分析,参照国际Milan标准、UCSF标准和匹兹堡标准,探索和制订符合国情的肝癌肝移植受体筛选的“中国标准”,规范肝癌受体的入选范围;建立肝癌肝移植术后检查、治疗和随访的数据库,寻找早期肿瘤复发的分子、蛋白和影像学危险因素;应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和早期停用激素等肝癌肝移植后免疫抑制改良方案,提出有循证医学基础的早期干预措施和策略。
⒉研究目标
(1)提供有效的抗病毒复发和免疫抑制方案,使乙肝复发率从15%降低到10%以下。
(2)制定出肝癌肝移植受体准入的“中国标准”,降低肝癌肝移植一年复发率。
3.申请条件
(1)申报单位应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复发防治研究及肝癌复发防治领域具有较高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基础。在国际器官移植专业杂志上发表过相关论文或承担过该领域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2)具有信息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水平,具备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和能力,已初步建立肝癌肝移植受体准入的标准体系的团队优先。
拟安排经费:550万元
课题3.抗排斥反应关键诊疗技术的开发研究 ⒈研究内容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蛋白组学技术,筛查免疫抑制剂用量有显著差异的器官移植受体的基因图谱,筛选合适的候选基因和相关蛋白;研究移植受体免疫抑制剂代谢相关酶类如多药耐药基因(MDR1)、肝细胞色素酶(CYP3A5)等基因多态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基因多态性、HLA基因多态性等。根据移植患者的候选基因和相关蛋白以及不同的基因多态性与其免疫抑制剂需用量的关系,提出符合受体遗传背景的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方案。
运用代谢组学等方法,从尿、血液中找到可用于肾移植后功能状态的小分子特异性标记物;通过影像学方法建立亚临床排斥反应时重要的影像学的特征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基因测序及PCR等方法,对肾移植受者HLA-G等进行检测、观察启动子基因序列变化、HLA-G等表达水平与临床排斥反应以及病理学诊断的相关性。
⒉研究目标
(1)建立基于表观遗传学及代谢组学技术的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方案。
(2)发现4-6个新的可用于诊断亚临床排斥分子标记物。(3)建立亚临床排斥反应时的影像学特征技术。3.申请条件
(1)必须有器官移植领域的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基础,尤其是必须具备具有良好分子生物学、移植病理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和稳定的学术队伍。具有组织领导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综合能力。
(2)申请单位有开展移植排斥早期诊断研究的工作基础,有开发新型快速特异性诊断技术的相关经验;并建有一定规模的移植器官体液及组织样本库。
拟安排经费:600万元
课题4.心、肺移植关键技术研究 ⒈ 研究内容
(1)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作为心、心肺移植术后的过渡手段、在循环辅助、超常规供体运输后的移植患者术后进行支持,解决心肺移植术后早期功能不全的难题。(2)单肺移植结合介入纠正心脏畸形;通过放置球囊控制移植肺血流及压力,渡过早期肺功能障碍,提高单肺移植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手术成功率。
⒉ 研究目标
(1)3年内使用ECMO技术完成心、肺移植40例。(2)3年内应用单肺移植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15例,手术成功率达到75%。3.申请条件
(1)具有一定的心肺移植临床工作基础和经验,具有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前期工作基础。
(2)参加单位应该有一定规模水平,具备心内科、心外科和影像学研究基础。
拟安排经费:300万元
课题5.小肠、胰移植关键技术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在小肠移植方面,通过比较选用间置血管,探索肠系膜上动、静脉与受体血管的吻合技术,研究移植供肠与受体肠的重建方式,研究如何减容、减压从而防止因移植肠的容积大,而受体的腹腔体积小易产生的腹腔间室综合征。研究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防止肠细菌易位,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方法。
在胰腺移植方面,研究胰腺移植物的血流动力学,探索血管易形成血栓的机制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对移植物胰腺炎及胰腺保存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寻找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及应对方案。与肝脏移植研究相结合进行胰腺经门静脉回流的特殊免疫学问题。完善与成熟胰岛的分离纯化技术及开拓临床移植,在有条件的综合性移植中心创建临床胰岛移植的鸡尾酒方案,将局部移植方法转变成系统移植方法。
⒉研究目标
(1)小肠移植1年受体成活率达到85%,急性排斥发生率降至40%,肠功能有效率1年之内达到80%。胰腺移植1年受体成活率达到90%,胰岛素非依赖性1年之内达到80%,3年达到70%。
(2)建立胰岛移植的鸡尾酒方案。3.申请条件
(1)申请单位有开展小肠、胰腺移植的临床工作基础,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2)有先进的开展小肠、胰腺移植的实验室技术平台。拟安排经费:600万元
第四篇:2.3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创业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2012年深圳市创业项目申请指南
一、审批内容
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竞赛优胜者在深圳实施竞赛优胜项目或者创办创业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资助。
重点支持领域: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民生科技。
二、设定依据
(一)《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8年7月22日;
(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195号;
(三)《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205号;
(四)《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8〕200号;
(五)《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180号;
(六)《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38号;
(七)《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9〕240号;
(八)《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1〕124号;
(九)《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11〕210号。
三、审批数量及方式
审批数量:有数量限制,受科技研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总额控制。
审批方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答辩或者现场考察、社会公示、审批机关审定。
四、审批条件
申请创业项目资助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人应当是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竞赛优胜者,以及在深圳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成立3年以内的科技型小微企业。
(二)竞赛优胜者自获奖之日起2年内,在深圳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并开始在深圳实施竞赛优胜项目;申请匹配资助的,需与创投机构签署投资合同,并获得实际投资。
五、申请材料
(一)登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技创新委)财政专项资金系统 http://apply.szsti.gov.cn:8080/ 在线填报申请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书纸质文件原件;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验原件);
(三)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四)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五)税务登记证、上完税证明复印件(非事业单位提供,验原件);
(六)上财务审计报告或通过审查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报表复印件(注册未满一年的可提供验资报告,验原件);
(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
(八)本最近月会计报表复印件(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验原件);
(九)大赛获奖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申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资助不需提供,验原件);
(十)与创投机构签署的投资合同复印件及实际投资证明(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并申请创业大赛项目匹配资助的,需提供此件,验原件);
(十一)项目经费来源承诺函原件;
(十二)可选择提供知识产权证、查新报告、检测报告、获奖证书、国家/省计划文件等项目技术水平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验原件)。
以上材料一式两份,复印件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需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
六、申请表格
本指南规定提交的表格,申请人登录市科技创新委财政专项资金系统网站http://apply.szsti.gov.cn:8080/在线填报。
七、审批受理机关
受理机关:市科技创新委。
(一)创业大赛资助
受理时间:
第一批:
1.网上填报受理时间:5月10日至6月11日。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5月10日至6月12日。
第二批:
1.网上填报受理时间:6月15日至8月30日。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6月15日至8月31日。
联系人:朱永锋、李莉,电话:82002264,82101561。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资助
受理时间:
第一批:
1.网上填报受理时间:5月10日至6月11日。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5月10日至6月12日。
第二批:
1.网上填报受理时间:6月15日至8月30日。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6月15日至8月31日。
联系人:
IT领域:蔡凤兰、胡怀江,电话:82002324、82002176。非IT领域:武欣、李幼林,电话:82002244、82101472。民生科技:杜保伟、傅岳敏,电话:82101726、82003121。生物领域:郭良、傅岳敏,电话:82108850、82003121。受理地点: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东大厅12-14号收文窗口。
八、审批决定机关
市科技创新委会同深圳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
九、审批程序
申请人网上申报——向市科技创新委收文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市科技创新委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答辩或者现场考察——市科技创新委会同市财政委审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并按相关规定拨付资助经费)——社会公示——市科技创新委、市财政委共同下达项目资金计划——申请单位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项目合同书——市财政委拨付资助经费。
十、审批时限
分批处理。
十一、审批证件及有效期限
证件:批准文件。
有效期限:申请单位应当在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1个月内,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项目合同书。
十二、审批的法律效力
申请人凭批准文件获得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资助。
十三、收费
无。
十四、年审或年检
无年审。市科技创新委按照项目合同书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组织验收。
第五篇:2016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预算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6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计划重大项目申报指南
一、新材料产业
1.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木塑复合材料研究
激光烧结粉末是SLS(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的必备耗材。激光烧结粉末主要分为金属(钛合金、铝合金等)、塑料(尼龙、聚乳酸等)、无机非金属(陶瓷、沙等)三大类。研发出用于快速原型制造的木塑复合材料的成份与配比,综合各成份所起的作用,最终获得具有一定强度,可以满足一定力学要求的成型件,并替代精密铸造和注塑等传统成型工艺。
2.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高压尖晶石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研发
具有4.7V放电平台的尖晶石镍锰酸锂(实际比能量可达610Wh/kg),在纳米尺度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在提高动力电池倍率特性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材料之一。通过研发提高其循环寿命和倍率特性,实现该材料在0.2C比容量大于130mAh/g;1C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5%;20C比容量大于90mAh/g;55C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0%。并实现10
公斤以上制备技术改进,进而实现产业化。
3.高性能双面齿型无级变速带研制
产品为农机V带的高端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的动力传动系统,国内使用的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研制国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面齿形变速V带产品,提高产品的横向刚性与纵向曲挠性;使产品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尽量增大,同时兼顾产品的耐磨性、降低动态和摩擦生热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4.新型SiC/Al复合材料红外反射镜关键技术研究 为提高红外反射镜制造控制精度,降低加工难度与反射镜膨胀系数,使反射镜尺寸稳定、易于镀膜。重点开展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的应用设计及高品质制备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及精加工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尺寸稳定化热处理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5.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采用先低温后高温两次法烧结工艺,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烧结性能。在快速致密化阶段(低温阶段)保温可促进材料致密化和气体的排除,同时可以抑制晶粒长大,在高温阶段保温有利于闭气孔的排除,获得均匀细小组织,达到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目的。
6.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形产品的研究开发 对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形技术展开系统性攻关,促进3D打印钛(合金)产品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疗等高技术领域的推广及应用,完善我省3D打印产业链条并提高3D打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解决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凝固组织及力学性能优化,及其无损检验;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零部件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形成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工艺规范和配套应用技术标准。
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7.300~500kw有机郎肯循环发电装臵(ORC)ORC是采用低沸点有机工质进行热力循环,通过蒸发器利用90℃~200℃低温热源加热工质变为蒸汽,从而驱动汽轮发电机做功的小型电站系统,该装臵可广泛应用于高能耗领域或地热、太阳能。重点研制磁悬浮轴承汽轮发电机组,通过汽轮机与发电机同轴一体化集成、高速向心径流透平、板式强化高效换热、高频电力电子变频发电、ORC系统设计等技术研究,解决有机工质泄露问题并且减少机械损失、提高装臵循环效率、提高变工况能力,以适应各种余热回收应用,并且易于模块化批量制造,降低成本,最终形成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商业化300~500kw的ORC模块化集成发电装臵。
8.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开发
天然气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排放污染低等特点,是船舶发动机理想的替代能源。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开发基于微喷引燃的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重点突破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
软硬件设计、油气一体化智能控制策略、燃烧模式平稳快速切换控制策略、转速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双燃料发动机智能电控系统,通过船级社认证,并批量装船应用,实现产业化。
9.汽车发动机余热收集装臵
目前汽车发动机排气所带走的能量占燃油燃烧热量的30%-45%左右,这些能量绝大部分以余热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研究将原先的单管排气歧管变成双管,在外管与内管中加入液体,利用发动机排出的热量,使液体产生蒸气,利用汽轮机原理驱动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不仅可以实现能源二次利用,还能为汽车增加新的动力源。形成一个由排气歧管、液体容器、压力控制系统、发电控制系统、蓄电池、电转换控制系统、电动机组成的能自动收集汽车发动机余热的装臵。
10.汽轮机安全监视及振动分析系统(TSI/TDM)国产化 打破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在保证性能指标基础上降低用户成本,对提高我国汽轮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加速行业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解决设备精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硬件设计电磁兼容和电源安全防护设计等硬件问题;解决卡件程序高效可靠,处理速度高等软件问题;解决数据实时传输与管理等系统问题。形成自主研发的TSI/TDM产品,经过各种行业认证和测试后替代国外产品,可广泛应用到各种旋转机械领域。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1.轮胎制造物流分拣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研制
研究机器人自动码垛装备、粉粒料全自动包装码垛成套设备、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柔性高速全自动装车机装备、多规格物料自动码垛生产线、轮胎自动分拣成套装备以及物流配送中心成套装备,优化轮胎分拣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提高轮胎分拣效率与准确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12.集装箱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及其关键设备研发 面向标准干式集装箱制造自动化工艺装备研制和应用领域,针对集装箱制造流水线机器人自动焊接装备研制和工艺技术,基于集装箱制造的机器人本体结构、机器人运动控制、焊缝自动识别和跟踪技术,开展适合集装箱薄板焊接的自动焊接工艺技术,自动焊接离线编程技术的研究,形成拼板焊接机器人、搭接焊接机器人、集装箱角柱焊接机器人、集装箱波纹板焊接机器人、铰链自动焊接机器人等系列产品。
13.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
研究外骨骼机器人仿真技术、本体机构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基于人体意图行为检测的人机交互系统及柔顺控制技术与系统集成,解决主动关节的运动范围实现及运动空间中的动力特性分析、被动关节弹性阻尼特性分析及实现、整机的减重设计,以及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由构型到机械实体的实现问题。
14.工程复杂零部件增材制造(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航空航天飞行器、燃气轮机、汽车发动机、生物医学、工业模具等领域的结构复杂难成形零件,通过开展金属材料3D打印的机械力学性能试验、成形工艺优化、质量与安全性评价、寿命预测以及制定标准、建立数据库等研究,实现对设备零部件3D打印性能指标的优化和服役寿命的延长。
15.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高压高效变频调速一体机研制
通过开展变频器和电机系统集成与参数优化匹配技术、变频电机的绝缘技术、一体化变频电机的热设计及热管理技术、一体化变频电机的节能控制技术、电机系统能效监测技术与评估方法的研究,突破矿用电机的系统集成化和小型化等共性问题,完善变频一体机的整体性能,推动电机系统能效水平的提升。
16.基于508-Ⅳ钢核电新材料大型复杂一体化锻件全流程制造技术
开发适用于核电设备大型化的508-Ⅳ钢材料,对材料的变形机理、成分、组织和性能进行模拟研究,实现核电设备主体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适用于核电大型关键设备制造的新材料、新工艺,开展超大锻件材料的锻造、成形、热处理、机加及检测技术研究;开展材料的性能试验及工程化研究。
17.驮背运输铁路专用车辆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驮背运输专用车与既有站场、线桥、公路货车、装卸设施匹配关系研究,车辆主要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开
展车体结构轻量化、车体模态、车体结构及部件可靠性、车辆动力学性能等研究,形成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旋转系统、支撑系统、自锁机构、公路货车装载加固等关键技术。
18.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精密数控加工技术
开展专用电火花加工工艺与设备研制,针对脉冲电源、伺服控制系统、电极损耗补偿、微细工具电极制备、数控系统、装备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精细结构电火花加工装备,解决航空发动机辅助动力装臵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难题,提升航空发动机微小孔、精细结构加工的装备与工艺水平。
19.DELTA四轴并联机器人
研制DELTA四轴并联机器人,实现四自由度运动,自主设计DELTA机器人本体、机器人运动控制器,通过运动学解算,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基于机器人视觉,实现机器人的运动识别;设计高速气路,配合机器人吸取。针对输送带上的物体进行识别和跟踪,完成对物体的高速分拣任务。
20.通用工业机器人快速试教设备
研发快速实现机器人编程的试教设备,满足在喷涂、焊接、打磨、去毛刺等特定行业应用的快速编程需求,降低机器人编程开发难度、缩短编程时间。研发高精度示教臂本体,提出基于示教臂数据导入的机器人算法,开发匹配市场主流通用工业机器人的快速试教编程软件,从而代替传统的繁琐机器人编程方法。
四、信息服务产业
21.黑龙江省制造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究
为加速我省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合理利用装备制造业的剩余产能,通过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制造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弥补其资金、设备不足的短板。平台探索适合我省的制造资源共享的内容和服务模式,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并实施智能化管理,实现高效共享和协同,为企业提供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质量监控机制运行,保障平台的稳定应用及较高的制造服务质量。
22.卫星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和灾害预警的应用研究 为促进我省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加快卫星应用技术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强化林业信息的监测和精细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行业规划等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基于高性能计算的林业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共享平台,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观测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研究支持虚拟化管理、分布式存储及分布式计算的森林卫星遥感数据存储与检索方法,实现遥感数据的共享与分发功能,并在林区开展应用示范。
23.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文化旅游展览展示交互系统研究
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技与文化旅游时尚产业融合,重点研究开发面向文化、旅游产业展览展示方面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展示技术,包括头戴式 虚拟现实成像,基于移动端沉浸式影像技术。研究虚拟现实影片拍摄技术,包括多通道球幕拼接技术,虚拟现实影片与三维影像合成技术,全景立体声技术。研究VR/AR与移动互联网、GIS、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一套文化旅游展览展示交互系统。
24.基于虚拟化技术的IaaS运营支撑平台的研究 为提高云计算中心运算效率,降低能耗,通过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的构建模式,将数据中心不同架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服务器进行整合,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调度,向应用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支撑平台。同时,借助于云计算平台的虚拟化基础架构,有效的进行资源切割、资源调配和资源整合,按照应用需求来合理分配计算、存储资源,最优化效能比例。
25.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广播融合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为加快广电网络与互联网结合,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分布式转码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实现云存储、云转码、云推送、云播放器等云服务功能,为使用者提供真正跨媒体、高品质、多格式、多协议的完整多媒体音视频云服务。改系统让使用者可以利用高效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多媒体传输架构,进行音视频上传、转码、分发、存储等多种互动应用与在线管理。
26.龙江大豆品牌安全与产品溯源支撑技术的研究
为防控龙江大豆产销全国品牌侵害风险,研究我省大豆进军全国市场产品防伪验真、溯源等方面相关技术与方案。
研究2-4种大豆生物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特种数字指纹生成、编码、管理与便捷应用框架平台1套;基于数字指纹的大豆产、销过程各个环节的溯源与追踪方案1套;构建体系内对问题产品取证、鉴定、责任认定、安全认证的标准1套。
27.母乳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
我省是奶业大省,目前国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设计和产品是建立在欧美对其婴幼儿营养需求的基础上,真正适合中国婴幼儿的配方乳粉还没有相应的产品,所以在我省建立1个母乳数据库,对我**乳营养成分、地域分布和泌乳期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寻求功能性原料或创新性技术对现有婴幼儿乳粉配方、营养指标进行合理修订,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婴幼儿奶粉2-3个系列,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设计技术的创新、食品原料使用的创新突破。
28.基于互联网的大健康数据管理与服务云平台 研究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大数据标准化,开展生物大数据表述索引、搜索与存储访问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健康服务APP,实现健康数据管理、共享与服务的标准化、个性化,探索O2O全省健康服务新模式。
29.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研制与示范
研发基于信息通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小区群物业管理模式的综合云服务平台,以提升小区物业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系统、APP管理平台、APP应用,实现信息发布、在线缴费、电子商
务、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协同办公等功能。平台业务容量能力设计支撑10万用户同时在线,高并发处理状态下,动态页面结果返回时间应<1秒;智能识别及控制的出错率<99.99%;具备TB级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力。
30.基于互联网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警、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和环境污染管控能力。重点面向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管控工作,将环境监测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实现环境网络化动态监控系统,并通过互联网环境空间信息与环境业务共享,以实现高效的统计分析与评估预警,建设环境监测系统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域的应急处臵联动能力。
五、生物农业
31.优质、高产、多抗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省对现有大豆种质资源的采集挖掘利用和创新能力不强、生物育种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育种网络体系薄弱、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发展缓慢等问题,重点开展大豆育种技术研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优质、高产、多抗、耐密、广适应性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及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选育优质、高产、多抗、耐密、广适应性大豆新品种8-12个,建立新品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3-5套。
32.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
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杂粮种质资源匮乏、杂粮专用品种和栽培技术落后于生产发展等问题,重点开展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收集、鉴定、创造杂粮种质资源与育种材料300份;选育适宜我省种植的优质专用杂粮新品种9个;研究出适于我省推广应用的高粱、谷子、糜子、芸豆的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各1套;在主产区建立杂粮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基地10个。
33.南瓜西瓜甜瓜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及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瓜菜生产中专用品种缺乏、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环境调控技术落后、化肥农药施用量过高等问题。通过本项目实施,在瓜菜专用新品种选育、新型设施类型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光、水、肥等资源高效利用、以“一控两减”为核心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获得明显的突破。创新优异资源材料10份, 育成新品种(系)5-6个,集成各类技术规范或技术体系4-5套,培育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引领和支撑瓜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黑龙江省果树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果树资源匮乏、品种选育落后、生产过程劳动强度较大、冻害风险较高等问题,通过项目研究培育适合高寒地区气候特点的果树优异种质资源与新品种,为我省规模化果树生产提供主栽品种4-5个;通过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基本实现果树生产的机械化作业、省力化栽培及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提高我省果树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和竞争力,为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生态环境改善及农民增收拓宽途径。
35.主养鱼类品种培育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 以保种技术,杂种优势利用为基础,并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对松浦镜鲤进行培育保种,创制耐高碱鲫鱼新品种,研究建立优良苗种规模化扩繁技术及高碱水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培育亲本1万尾以上,推广优质苗种2亿尾;研究建立北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在现有池塘生产能力基础上,养殖产量提高10%,养殖废水排放量降低50%,整体经济效益提高5%-10%;在鲤鲫鱼连片主养区域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5个示范片,示范面积5万亩。
36.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的研制
猪流感是目前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疾病之一,不仅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研究针对对分离到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均良好的猪流感H1N1和H3N2毒株采用反向遗传技术对其进行病毒重组,获得毒力减弱、抗原性及免疫原性良好、适应细胞的、病毒滴度高的基因重组毒株,进行疫苗制备,建立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的制造规程及质量标准,根据建立的标准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在2-3个地区的猪场进行疫苗免疫,将猪流感H1亚型和H3亚型的发病率降低70%以上。申报临床,获得新兽药证书。
37.奶牛重要群发生产性疾病群防群控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示范
针对我省地规模化奶牛场奶牛群发生产性疾病突出,导致优质奶牛死淘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我省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展奶牛重要群发生产性疾病群防群控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示范。构建奶牛重要群发生产性疾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系统1个;群防群控饲料添加剂新产品3-5个;制定农业部奶牛群发生产性疾病行业标准2-3个,技术体系3-5个;降低奶牛群发生产性疾病死淘率5%,提高奶牛生产性能8%以上,提高养殖综合效益10%以上。
38.鸡蛋清中溶菌酶的分离、纯化与提取技术研究 采用高效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膜分离技术,优化溶菌酶提取的工业化条件,建立生产溶菌酶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针对天然溶菌酶抗菌谱不够宽的弱点,采用糖基化方法溶菌酶进行定点修饰,确定糖基化修饰后溶菌酶蛋白结构、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分析糖基化修饰后溶菌酶的抑菌谱,明确溶菌酶糖基化修饰与溶菌酶抑菌谱变化的相关性,建立溶菌酶糖基化修饰对溶菌酶抑菌谱影响的预测模型,从而扩展溶菌酶的抑菌谱,扩大溶菌酶的应用范围。
39.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与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玉米生产中秸秆产生量大、秸秆还田量低,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土壤耕作、栽培等技术匮乏问题,研究玉
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翻埋、旋耕、地表)对改良土壤耕层的效应、水肥耦合效应、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反应、农田综合地力变化和农田综合评价;适应农机设备筛选改造,土壤耕作技术、保墒保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御技术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组装不同生态区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与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实现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资源环境、农业安全高效,推动黑龙江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生物医药
40.北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
开发具有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的北药中成药新产品和具有后发优势的新技术药物。积极推进以北药等为原料的医药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产品系列。
41.开展创新中药核心关键技术、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现代先进的药物制备技术与药物化学分析技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中药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平台,开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中药品中提取与制备的研究及传统剂型改良。
42.专利到期大品种药物的抢仿
围绕国内国际专利药即将到期的大品种,选择国内临床应用急需、受惠人群大、市场份额大的专利药研究开发。择优支持能尽快取得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的国际重大到期专
利药仿制研发。
43.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制和开发
针对抗氧化、辅助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功能因子,开展功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分别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作用的功能性传统食品新产品,制定产品标准,建立稳定高效生产的品质控制技术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功能性传统食品优势品牌。
44.板蓝根、平贝母GAP种植基地规范化配套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我省板蓝根、平贝母等北药道地、优势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药材繁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道地中药材炮制加工技术、药材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规范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通过提升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研究整合规范化种植配套技术并开展示范。
45.生物技术药物新品种或新剂型研究开发
我省生物技术药物发展迅速,具有疗效好、利润高等优点,是治疗遗传病、癌症、心脑血管病症、传染性病毒和代谢性疾病等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优先支持开展有望迅速产业化的乙型肝炎等疾病单克隆抗体、多肽类治疗药物的新品种、新剂型研究与开发。
46.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药物研究开发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开展内分泌失调与代谢紊乱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研究,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一些可逆因素进行早期的干预与治疗药物研
究,延缓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7.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究开发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严重的造成偏瘫甚至是急性猝死。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安全有效的预防、治疗用药,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
48.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研究开发
优化整合我省现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基础研究与中药开发研究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建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研发平台,包括原料药中试基地、固体制剂中试基地及液体药物制剂的中试基地,研制有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中药创新药物。
49.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
缓控释制剂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给药系统,开展定位、定时、定速释放等针对性更强的缓控释制研究。促进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毒副作用,降低给药频率,开展药物制剂关键技术、新辅料和新材料的研究。
50.小分子抗肿瘤药物技术引进与开发
开展植物成分药、生物技术药、靶向性高的新肿瘤药研究,分子靶向药物、新型靶向制剂的研究,开发三类新药或六类仿制药,完成临床前研究或大部分研究工作,能够达到USP标准或国内领先水平。
5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研究开发
随着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加剧、雾霾天气的持续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十大重大疾病之一。开展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生产工艺可行、质量可控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研究,获得早期预防及干预的新药物、新疗法。
七、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52.高寒垄作地区秸秆收获设备研制与开发
研制开发秸秆收获效率高、压缩打捆包装密度大、设备价格低、适合高寒垄作地区收获条件的先进设备,集秸秆破碎、收获、打包于一体,用于玉米、芦苇、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收获。重点突破高寒垄作地区秸秆收获设备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利用成熟的秸秆收获技术,实现3-5种秸秆收获设备的工业生产,满足草捆运输半径200公里以内,建立适应高寒垄作地区秸秆收获设备产品标准3-5个,提高农机装备省内配套率。
53.新型高效秸秆还田设备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研究制备具有高速高效的秸秆粉碎设备,重点突破高速组合刀具的结构强度、高速锤刀-刀轴—电机一体化结构、振动测试、分析诊断技术、调试技术,控制等核心技术;研究基于粉碎成品粒度小于3mm为原料的直接还田和发酵还田效果分析,分别以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为原料,建立适用于不同原料的处理工艺参数最优组合方案;新型高速高效农作物秸秆粉碎机生产率达到
1100 kg/h,耗电量 35 kWh/t,粉碎成品粒度小于3mm的占样本质量的98%,整机带有一键停止且基于温湿度监测的安全控制装臵,实现新型高效秸秆还田设备的工业化生产。
54.农业航空智能植保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盲目过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式发生的重大改变问题,结合高寒地区规模化农业生产需求,依托农用航空飞速发展契机,研发粮食作物病虫草害航空监测、精准航空变量施药装备及精确管控系统,开展高效、低耗、优质、安全的大型农业航空智能植保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提高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5.新型环保秸秆板设备及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针对每年大量农作物秸秆因焚烧、废弃导致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稻草、麦秸、玉米秸等为原料,以优于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国家标准为目标,研发制备秸秆板加工设备,生产开发容重低,导热系数低,承载能力强,粘结性好,外观规整,优于国家相关标准的新产品2-3个,并实现秸秆板设备及产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八、绿色食品产业
56.高值化马铃薯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开发马铃薯护色、脱水、回生控制新技术,与面粉复合加工系列马铃薯主食食品,实现6-8种马铃薯主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建立适于不同马铃薯主食 食品的生产标准6-8个;开发马铃薯抗性淀粉及γ-氨基丁酸功能性食品,提高马铃薯产品附加值;开发系列马铃薯休闲食品;开展薯渣的综合利用。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我省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马铃薯加工产业化进程。
57.大豆食品化加工技术集成与新产品创制
围绕我省大豆加工食品品种单
一、品质差、质量不稳定、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研发适应不同区域口味的高品质、高稳定性方便豆制品,包括开发新型豆制品3-5项、休闲豆制品3-4项、速食豆制品2-3项、特色豆乳粉4-6项及方便豆制品高效配套生产技术体系3-5套,研发提高产品品质、质量稳定性、营养保全与安全控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工艺及新产品创制。
58.玉米主食工业化关键技术
根据人们饮食结构调整的需求,为提高玉米加工经济效益,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面条、方便速食大碴粥及速冻糯玉米豆包等主食化食品。通过转谷氨酰胺酶改性等技术研发,解决玉米面条易混汤断条、方便速食大碴粥产品的回生自然发酵速冻糯玉米豆包产品口感、风味不稳定的问题,开发新产品4-5个,建立生产线2条。
59.功能型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以乳为基础原料,开展水解乳清蛋白技术研究,优化乳清蛋白水解工艺,开发适合中国宝宝的低敏、舒适婴幼儿配方奶粉2个系列产品。同时,结合中老年人群健康特点,围
绕功能性原料的筛选与复配,特殊原料风味的掩盖与修饰,功能性评价开展研究,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群,具有维护心血管、骨骼和肠道健康的3-4款功能性乳产品。
九、医疗健康社区服务
60.智能可穿戴终端的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示范 智能可穿戴终端在民生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在旅游、养老、安全应急、健康监测等领域均可广泛应用。针对我国目前智能可穿戴终端产业化关键技术滞后,共性工艺较国外有明显差距等问题,重点开展智能可穿戴终端的高集成、低功耗、高可靠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优化现有制造工艺,完善产业化技术体系。研制智能手环、腕表,实现定位、通话、生命体征监测功能,待机时间不小于72小时,达到批产技术状态。
61.青少年防控近视智能眼镜
研发集眼病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诊疗信息、视力康复管理、视力健康分析和视力康复练习软件为一体的智能眼镜。智能眼镜将芯片、陀螺仪、远红外接收器、光感知器等先进的设备最小化加入到镜腿中,做到感知器件最小化及重量最轻、从而控制不良的用眼习惯、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不适宜的用眼环境等,避免屈光不正的发生。
十、生态环保产业
62.主要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用量持续增加,农药化 肥利用率低,环境负荷加重等问题。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和提高产量为目标。通过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化肥农药增效技术、替代技术,新型肥料农药研发,高效施肥、施药技术等的研究,形成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的施肥、施药标准,集成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区进行集成示范,使化肥减量20%,农药减量30%,作物不减产。
63.高温煤焦油加氢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高温焦油加氢废水属于有毒有机难处理工业废水。需采用多级生化组合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生化处理对有毒物质的耐受性工艺和相应的脱氮工艺。研究高温煤焦油加氢废水pH较低下的高浓度有机物处理工艺。研究废水中氰化物超过生化处理标准对废水进行破氰处理后,再进入生化处理系统的工艺。开展多级生化组合处理工艺运行研究。形成处理水量为0.1m/h,对高温焦油加氢废水实现处理达标、运行稳定的工艺技术路线。实现通过EBAP工艺处理后水的水质参数达到:COD<50mg/l,氨氮<5mg/l,pH=6.5~8.5。
64.油田含油污水污泥高效处理与资源回收成套技术与设备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超声含油污泥移动式处理技术,并优化设计油泥中水、油、渣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成套设备。研发污泥处理化学药剂;克服传统含油污泥处理工艺中存在的资源回收率低、易造成二次污染、3移动性差、处理流程长等行业关键难题;通过选择合适工艺与规模,对油田污水去除硫化氢臭味技术进行研究,所提出的油田污水硫化氢脱除技术,使排放的污水无臭味,排放的气体中H2S含量达到国家允许指标深度处理后的污泥中含油的指标≤3‰;处理后污水含油零;对含有硫化氢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65.装配式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一体化工厂制备成套技术研究
利用多种工业废弃物,研发适宜于规模化生产不同密度等级的轻质绿色装配式剪力墙建筑构件成套技术和配套设备。研究多种工业废弃物在工厂预制建筑构件中的协同效应与叠加强化技术;不同密度等级轻质混凝土材料配方设计,体积稳定性与抗裂性关键技术与规模化生产工艺参数;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多功能设计与一体化工厂制备技术;开发出基于剪力墙结构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完全工厂化制备成套技术和建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