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10:1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第一篇: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

析与对策

孙 露

摘 要: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家庭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故,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妒忌、逆反等问题。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前任配偶的坏话,相互诋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父(母)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的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向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开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关于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实践研究报

孙 露

调查时间:2010年3月1日——3月15日 调查地点:共乐小学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对象:共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了解学生责任感状况;

(2)探索当前学生责任感状况的特点;

(3)探索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措施,以提高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以上目标,我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方法与访谈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问卷设计内容的考虑,从责任感的表现(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及责任感个性品质构成的四因素:责知、责情、责意、责行等方面设问,共设选择题15题。同一时间向共乐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问卷400份左右,回收有效问卷达95%以上。

二、调查结果分析——学生责任感状况及特点

通过对学生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所调查学生责任感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对家庭、对朋友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模糊。

(2)、在朋友圈子里责任意识强一些,在朋友圈子外,对陌生人的责任意识较少一些。

(3)、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意识强一些,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化。

(4)、责任认知强过责任行为,不少学生可以判断出负责与不负责的是非,但不能把正确选择付之行动。

(5)、责任情感强过责任能力,学生中不少人对一些事情,有心尽责,而无力尽责。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建议

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教自律、自我体验而形成。强化责任感素质教育力度对策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开拓外部导向与自我内化的统一。

对策之一: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做到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行为教育的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学校德育工作中,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必要的理论教育是责任感教育不可逾越的初级阶段。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热爱生命,维护尊严,修身养心,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对自我的责任。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善意批评,真诚合作,宽容大度——这是对他人的责任。养老抚幼,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和睦,承担家务劳动——这是对家庭的责任。履行义务,奉献集体与社会,遵纪守法,参与社会活动——这是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尊严,保持民族气节,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这是对国家的责任。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节约能源——这是对自然的责任。认识社会、自然知识的价值,广泛学习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以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学习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社会个体的高度责任感。

在德育工作中只重视道德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会出现知行脱节。要解决知行脱节问题,必须把道德理论知识教育和道德责任行为教育有机结合。重视道德责任行为教育就是要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把整个社会倡导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并自觉履行这些义务。它的核心是“内化”为主体的道德义务,它的最终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它可以通过教学、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班会、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开展教育。

对策之二: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注重养成教育。

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将军,行动上的矮子”。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如互助学习活动、参加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值日、志愿者行动等。学校可建立家务劳动制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家长给予具体安排落实,学校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并在校园里定期开展家务劳动竞赛和表演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

对策之三: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整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园地。与家庭、社会这两个环境相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加速作用。但是,实践证明,单靠学校一方努力,是很难将教育的效能延续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个人的性格、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家庭氛围、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校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这种沟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书信交流、电子邮件等。这种沟通的内容应是教育方法的探讨,不应仅仅是成绩单的报告。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当中,人们的责任感得以展现、得以评价、得以检验。社会对个人责任感的影响表现在:第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道德取向和责任感状况会极大影响新一代人的道德取向和责任感状况。充满着责任感的社会和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给新一代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第二、个人对责任感的坚持,依赖于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外界对个人富有责任感的行为是赞扬还是讥笑、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责情责意,其中社会对不负责任行为的宽容甚至赞赏就是对责任感的否定。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富有正义和责任感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一定要让“正气压倒邪气”,否则就会使学校变成一个没有意义的道德说教场所,严重削弱学校教育的威信与力量,十分不利于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对策之四: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应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渗透性,建立良好校园环境的激励。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和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基本途径。过去有人认为,培养学生责任感主要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情,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德育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应贯穿在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应该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当中。将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学校制度文化环境中。处幽兰之室,养高士之德。人具有从众心理,舆论导向,他人的行为,对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是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环境本身就是人们责任感素质培养和教育的一种力量。优化责任感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还须建立一套奖惩运行机制,建立保护尽责者利益的机制,同时建立约束、惩罚失职者的机制。对尽责者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失职者以舆论谴责、行政处罚,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扬善抑恶,真正形成尽责者光荣,失职者可悲的校园环境,以推进责任感素质水准提高。此外,责任感教育还须渗透到管理服务的过程中。

对策之五: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需要学生个人的自省和意志努力。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只是培养责任感的外部因素,个人主观努力才是培养责任感的内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任何好的措施、手段、方法,如果不与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则言与行不

一、思与为不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应以人为本,贯穿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思维特征、认识能力,注重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明白,任何说教是否有效,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才能达到。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坚定目标,塑造美好品性。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日渐多元化,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塑造力、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因此,要培养责任感还必须提高个人的鉴别力,能排除社会、家庭、乃至学校给个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把“责任感”作为最美好的品性去追求,不断完善自我。

第二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家庭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故,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障碍 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乏心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沉迷于赌博,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家长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特别是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向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开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10]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载《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论文 www.xiexiebang.com)

本文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障碍 教育

第三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单亲家庭以及单亲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为题,讨论了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增高,单亲家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

1.内向、自卑

一些家庭离异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家庭暴力或大人之间长期冷战,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上会觉得不如人,父母之间的事情会让孩子感到迷茫,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内心充满沮丧,破碎的家庭会让孩子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变得敏感和自卑。

2.性格怪异,易情绪化

对于孩子来说,失去父亲或者母亲都是一件悲哀痛苦的事情,这会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加上外界奇异的眼光,使他们缺少安全感,心理难以找到平衡点,容易产生憎恨心理,喜怒无常。甚至有些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对周围的事或人充满怨恨和敌对心理,易自暴自弃。

二、相关对策

1.为孩子建立起自信

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自信,内心充满自卑,会存在抵制学习的心理,在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和关怀时,要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快乐、高兴、成就感会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起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的不同,去进行教育,多鼓励学生参加群体活动,在游戏和竞争中建立起自信,用细微的关怀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让他们能够感受来自教师方面的关怀和重视,让他们觉得被注重和重视。

2.用爱和关怀感化孩子

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失去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时,他们会把希望寄托在可以得到关爱的地方,学校则成为他们的首选。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多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给他们正确的帮助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能够接纳他们的弱点和缺点,还要对他们充满信心,教师不能让愤怒和失望占据自己内心,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宽容和大度,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良苦用心,从而做出改变。

离异家庭孩子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怀和爱,只有在生活中,努力去教育和引导他们,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明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向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1).

第四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港口,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影响时间也最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生活中的种种原因,离婚率不断上升,再加上车祸、疾病等非自然死亡因素,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单亲家庭。从目前状况看,单亲家庭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家庭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当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行为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形成所谓的“后进生”。这类学生往往衣着不整洁或者奇装异服,不讲卫生,易冲动好幻想,经常逃学,深夜不归,甚至于数天不归家在外流浪,剐小同学的钱物,经常毁坏公共财务,甚至连自己的衣服、书籍、文具也不爱惜,经常损坏或丢失,对生活、学习玩世不恭,给学校带来了较多的问题。据对我校1952名中学生家庭调查,属父母离婚的家庭学生有53人,父或母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家庭学生有39人,寄养在亲戚家的学生有5人,合计97人,占全校学生的5%,其中学习成绩差的有34人,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造成的行为不端的学生有25人。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是学校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单亲家庭子女人数成发展趋势,已成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中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造成他们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学校教育不当,造成逆反心理;或受社会不良影响,干了一些不道德、违法,甚至犯罪之事,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政府、学校、监护人都有责任关心帮助和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特别是单亲的中小学年级的孩子,因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伤害和变成畸形,如不小心加以呵护,最终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此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有利于平时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总结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的得与失;有助于加强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重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动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因此,还有利于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三)、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形成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婚,母改嫁出走,她随父生活。但父亲又与另一女同居生活,对女儿的学习生活很少管,稍不顺意就骂,其奶奶想管因年事已高,也无能为力。该学生对父亲的行为很反感,常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混日子,对什么事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恶作剧,或经常逃学,弄得班上不安宁,老师看她头疼。父母一方死亡,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占强等。有个学生的父母经常吵架,原因是其父经常要去赌钱。有一天母亲忽然车祸身亡,其父便变本加厉,更加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使他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时而赌输了钱的父亲又拿他出气,因此常常不敢回家,所以也是经常逃学,在社会上同一些地痞逛歌厅、下舞池、看录象,在外野歇,有时甚至连续几天不回家。这也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家庭原因。

2、社会原因。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 1

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OK厅等地方的这些“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学生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单亲家庭子女心的社会原因。

3、学校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4、自身原因。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而成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们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还在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人实际上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因而又成为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抄作业、旷课、不做作业、打电子游戏、偷东西等。这些习惯一但多次重复巩固以后,要想一时来转变,困难是比较大的。

(四)对单亲家庭子女异常心理的教育对策

1、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方能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单亲家庭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 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杰出的无产阶段革命家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绪,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老师怎样关爱单亲家庭子女?首先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去深入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只有理解了单亲家庭子女的苦楚,才会产生宽容心,才会去关爱他们。现在在校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生下来就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一旦家庭发生变故,父母的关注产生偏离,他们一夜之间忽然发现自己不再重要,心理失衡就产生了,各种异常行为的出现也就难免了。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的粗暴,必须以理智冷却心火,用理智的理解走进事实,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现实生活真理,促其清醒地

认识自身错误,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念。关爱单亲家庭子女,最要紧地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根据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帮助他们。首先,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自卑、孤僻和敏感,常常不愿与人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发动全班同学和这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孤立于集体之外,把集体温暖、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巧妙融合在一起。其次,帮助单亲家庭子女正确对待家庭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那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苦衷,做儿女的有时无法理解,要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教师要设法多方疏导,譬如与孩子谈心时说:“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死亡是无法挽回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不应该太让父母难堪。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要记住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还要尽最大努力去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子女都应该尽到对家庭的责任,长大了还应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那么他看社会的眼光就会柔和一些,逆反、报复心理也会逐渐消除。第三,明确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要求他们。没有严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知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

3、注重培养与利用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社会和集体尊重的感情。它可以成为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之一;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感情,它能促进学生珍视集体的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去行动。因此必须使学生在个人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起集体荣誉感。在没脸没皮,破罐破摔的状况下,任何教育都会失却它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从尊重爱护单亲家庭子女出发,尽量发掘身上的优点,点燃单亲家庭子女自尊心的火种,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等方法培养其自尊心。单亲家庭子女在内心深处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感,他们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要疏导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在培养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时,为单亲家庭子女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就要充分发挥班队活动对学生的引导功能,让单亲家庭子女在活动中尽情表现自己,甚至让他们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学习竞赛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同时,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学生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子女感到自己被尊重,学习的能动性有了,成绩自然提高了。

4、激励是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重要手段。单亲家庭的子女,如果在校内能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也就能使孩子们受益,培养不屈不挠的意志。激励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激励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工作中着重采用了:(1)目标激励。即有意安排一些任务、活动激励单亲子女完成,达到某一目标,逐步激励,逐渐逼近,让他们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别人能办到的事,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2)荣誉激励。无论是班队、小组活动,还是学校搞大小集会、活动,都不失时机地对单亲子女进行荣誉感的教育,这能使他们萌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教育目的。(3)理想激励。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经常开展“我长大了做什么”“假如我是某某”“二十一世纪的我”等主题的演讲,作文比赛活动,使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朝着目标奋斗。

5、.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家访,多联系。许多单亲家庭子女所以会成为后进学生,一般都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负责任或教育不得法有关。为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教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多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对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时注意方式和策略,这

有利于孩子认识提高和改正错误。用都是教育者的平等身份同家长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方法。让家长明确作为父或母的责任,多为孩子着想,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对那些对子女不负责任,学习、生活上不照管子女的家长,要通过学校发动当地的行政机关给予帮助教育,使他们承担起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义务。

第五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xiexiebang推荐)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戚柳燕,(1989.12-),女,汉族,河南开封,硕士,河南大学,发展与教育。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其子女在学习、自我评价、与人交往、人格形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了解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策略,提出了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以为单亲家庭子女努力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为目的,以便更好的促进这些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发展。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心理问题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单亲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子女共同组成的生活联合体”,即从状态上来讲,一个家庭必须只有单一的父亲或母亲,其子女一般是指未成年的子女[1]。由父亲或母亲单方面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根据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可分为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和未婚式单亲家庭四类[2]。

我们了解到,单亲家庭子女与双亲家庭子女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有些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兴趣低,存在厌学情绪;单亲家庭子女可能有冷漠、自卑的倾向;单亲家庭子女没安全感、被忽视感;单亲家庭子女的逆反心理。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单亲家庭中的情感暗示

“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家庭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上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3单亲家庭中,孩子长期跟着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尤其是离异家庭中,很多带着孩子的那一方一味排斥另一方,不愿意让他们接触,这样会有意或无意的向孩子暗示厌恶对方的情绪,把对方贬低,比如“你妈妈眼里只有工作做,没把咱爷俩放眼里过”、“你爸爸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之类的话,这种话给孩子听多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排斥没有抚养自己的那一方,这正是许多单亲家庭子女产生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极端性家庭教育

一些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家庭发生变故后,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一切,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这种心态下的父亲或母亲,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性的教育方式――过于苛刻和溺爱。

(三)家庭温暖的缺失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陪孩子,没有更多的耐心与孩子一起面对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让单亲家庭的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生活中应有的温暖,长期的压抑让他们变得抑郁,孤独,寂寞,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温暖和应有的父爱或母爱而与异性交往,一旦在异性身上体验到自己希望的温暖和关心便会趋向于接近异性,这也是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早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

由于单亲家庭中经济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在空间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孩子享受不到其他孩子应该享受的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单亲贫困家庭中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闭等,而且加上外界社会对他们的偏见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这些也限制了他们一些交往活动和交往眼界。

(五)社会上对单亲家庭的旧观念

虽然现在人们的观念都在更新,自由意识增强,打破了以前迂腐的旧观念,认为但是社会上还是有一些人没有摆脱旧婚姻观念的束缚,对单亲家庭还有一些偏见,对单亲家庭另眼相待,尤其是对离婚式单亲家庭的态度更为明显。孩子犯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有些双亲家庭的家长经常把单亲家庭的孩子犯错全部归结为没教养,对他们的要求更苛刻而不是理解。这些偏见对孩子的影响也是相当严重。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及分析,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都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解决不能单单靠家庭、学校或社会的一方,我们必须将三者联系一起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我们所发现的问题。

(一)家庭方面

单亲家庭家长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考虑到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影响孩子,家长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氛围,这样孩子才有勇气和家长共同接受家庭中的变故,更好的保护他们,教会他们勇敢及成熟;离异家庭中,家长应该摆正双方家长的关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孩子与父母多在一起,不要颠覆父母双方在孩子心目中最初的形象,尽量把因家庭结构的变化而给孩子造成的消极情绪降到最低;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鼓励子女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相处,一方面帮助孩子走出自闭状态,另一方面也能是孩子从别的同性别的同学身上找到一些归属感来影响自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单亲家庭的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强的意识。不要把孩子当作是生活中唯一的希望而采取极端性的家庭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充分利用朋友,亲戚中的性别资源来给孩子适当的影响,帮助孩子的塑造健全的性别角色。

(二)学校方面

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心理减负工作,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老师要不断地去鼓励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误区,让孩子感受到不会因为家庭变故而被大家遗弃或者受到偏见;教师要及时制止班里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排挤或讽刺现象;组织团体活动,发挥个性特长;教师与单亲家长之间的沟通配合,家长要与老师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立场,及时交流孩子的行为表现,共同探求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三)社会方面

1、健全完善对单亲家庭的经济支持和帮助机制

目前一些单亲家庭承担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农村单亲母亲家庭更为明显,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对这些单亲家庭适当的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和政策上的优惠,比如对单亲家庭的学生发放助学金,或者可以开办针对单亲家庭的再就业指导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此改善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为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接受较好的教育提供经济基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爱。

2、通过媒体、宣传等改变社会外界对单亲家庭的偏见

虽然大部分社会成员对因离异或意外丧偶的单亲家庭大多比较理解关注,善心人士层出不穷,经济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安慰,但是仍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对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单亲即为异于常态,这些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力量去宣传去引导,消除偏见和负面舆论,为单亲家庭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邓伟杰,徐蓉.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3)

[3] 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下载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生活中,家庭闹“地震”、“后院”“着火”屡见不鲜,其后果是导致家庭的......

    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梅河口市小杨学校谷 斌 电视连续剧《单亲之家》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两句:“少了妈妈只有半个家,少了爸爸啊我呀好害怕…… 每当听到这首主题歌,心中总有......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鸡冠山九年一贯制学校王新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

    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摘 要:很多初中后进生都或多或少地有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农村等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问题更加严重。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后进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和产......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 擒薹:单亲宗庭子女是指家庭中只有父亲(琥母亲)的孩子.单亲家庭由于其宗窿构成的特殊性.会给孩子成长造成种种负面髟响t尤其在与孩子的心理成长......

    初中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1五篇范文

    初中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夫妻离异现象日趋增多;学校中单亲子女也随之逐年增多。这无疑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

    单亲家庭子女文献回顾

    单亲家庭文献回顾 2006103120206社工2班 任澳在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今天,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虽然早已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才......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访谈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访谈 学院:法政与管理学院班级:社工071班 姓名:蔡 仲 青学号:0703022045 教师:钱 雪 飞课程:家庭社会学 一、被访家庭基本情况 小倩,女,22岁,南通人。小学未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