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0: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

第一篇: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就业问题并非易事,任务十分艰巨。研究我国失业的特点及其成因,探讨解决失业、扩大就业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特点

失业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凸现出来的,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隐性失业显性化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时,指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对劳动力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加,于是出现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所以资本主义不可能消灭失业。可见,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失业,这是由制度决定的。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为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证,不会存在失业问题。出于这种观念,认为“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消灭过失业,但也未如实承认存在失业,长期以来 “失业人口”与“失业率”在我国的统计中一直表现为“城镇登记待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待业率”。直到1994年,国家统计局才把“城镇登记待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待业率”的称谓改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改变,表明我国公开承认存在着失业现象和失业人口,使得过去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了。2.就业和失业人口都呈上升趋势

1978年以来,我国创造了3.3亿个就业岗位,其中创造非农就业岗位24 678万个,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国家。1980~1999年期间世界总劳动力人数增加了8.59亿人,其中我国增加了2.12亿人,占世界新增劳动力总数的24.7%。从1990年至2001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 300万,就业规模的扩大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速度上都是相当可观的。但与此同时,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失业率也在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1993年为540万人、1995年为746万人、1997年为1 030万人。全国城镇失业率1993年为2.6%、1996年为3.0%、1998年为3.1%、2001年为3.6%、2002年9月底为3.9%。这说明我国就业总量和失业人数都在增加,并且幅度很大,但要求就业的人数增加超过了就业岗位的增加。3.实际失业率高于统计失业率

按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失业人员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而且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目前,我国统计失业率远低于实际失业率。主要原因是:(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仅限于城镇,不包括农村的失业人员。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比较突出。(2)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未计算在失业之内,如未能及时安置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3)失业率的统计只限于公开失业,企业内的不公开失业即通常所谓的“下岗”和“富余”人员没有统计在内。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中的下岗职工以及出了“中心”依然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现在共有600多万人,如果把他们和失业人员一起计算,失业率为7%。

4.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并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失业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显然有悖于传统经济理论。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是与经济增长呈反方向的,即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就会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会恶化。但我国却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与失业同时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即总量型失业;另一方面我国失业人员生成的原因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劳动力自身素质不能满足需求,这属于以结构性为主的综合类失业。后一种类型的失业突出表现是在大量的人没有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空缺,而失业人员不能胜任。这种“结构性”矛盾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将继续存在。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

造成我国失业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1.人口总量相对过多,生产力不够发达

就业问题的产生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在我国首先是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首要障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末我国大陆人口为12.65亿,十年来人口平均增长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的增长还是相当可观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带来从业人员总量的增长。我国的从业人员总数已由1978年的40 153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71 150万人,共增加了30 99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3%;劳动力供给年均增加800万人以上。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还不能与人口尤其劳动力人口的高速增长相适应。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计算,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3%的国际资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利支出)来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2.产业结构变化引发的失业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并进,由此会引发失业问题。

(1)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户籍管理、粮食供应和计划招工所形成的城乡屏障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不能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向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自由流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这一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从业人数比重由70.5%下降到50.1%,二十多年间有2亿多劳动力转移出来,其中有1.3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村工业即乡镇企业。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要转移出来,但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减弱,这样使得农业劳动力的失业便变得极为突出。

(2)技术进步使得吸纳劳动力相对减少从长远看,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产业和部门越来越精细化,并且以加速度的方式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收新的劳动力就业。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机器的推广还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拓宽就业的领域,如技术进步可以使原来不能开发的资源得以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对就业量的扩大更多地表现为开发、研制、维修机器的劳动力在大量增加,以及为培养各类人才的各类学校、研究机构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增多上。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会对劳动产生替代作用。先进技术的推广或应用,先进的设备代替落后的设备,机器代替了人更多的职能,节省了人力。当技术替代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超过技术进步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必然产生失业。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能力的减缓,加大了就业压力。3.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形式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国家计划调节和控制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到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由市场统一配置资源的转变。由于这些转变,隐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失业有两种:一是下岗型失业,二是破产型失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冗员问题越来越突出,下岗分流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1995~2001年期间,全国城镇下岗职工累计4 500万人左右,其中约有2/3左右实现了再就业,但依然有1 000多万下岗人员没有找到就业岗位。破产型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企业因种种原因可能会破产倒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便被抛到失业队伍中,这一类型的失业在我国总失业人口中的比重比较高。这些破产企业向社会分流出的大量职工,与企业排放出来的富余职工和社会上新增加的劳动力共同形成了巨大的失业源,加大了就业压力。

三、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意义和政策思考

1.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意义

减少失业、扩大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增长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珍贵的资源,只有人力资源发挥作用,其他资源才能被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又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资源,由于人作为生命有机体有生命周期,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都具有时间方面的限制,人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不可弥补。并且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即使它不被利用自身也要消费其他资源。因此,比较多的失业人员的存在,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扩大就业即使从纯经济的角度看,对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研究了失业率与GDP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理,即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GDP的增长率就下降2个百分点。

(2)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目标,又是现实的历史过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离不开就业。一方面,就业是人们获取报酬、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就业人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3)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我国的失业很大一部分是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十六报告指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做好这一结合点工作,就要积极扩大就业,把失业控制在一定程度,并不断提升就业结构,使人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2.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政策思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把促进就业作为长期战略已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当然由于中国失业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就业还必须调整就业结构、形成完善的就业机制。

(1)减少劳动力供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控制人口增长。实现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合理增长,形成比较合理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第二,降低就业参与率。主要是根据现代化进程调整就业政策和就业管理体制,延长青年人的就学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劳动培训年限。同时要制定从事劳动就业的基本条件与法规,完善继续教育和劳动服务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既定人口的条件下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这需要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增加劳动力需求

第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它们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紧密相连的,要促进就业就要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第二,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我国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尤其我国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并进的方针,使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因此,考虑到就业压力,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就业空间。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却是劳务输出小国,劳务输出只占世界劳务输出总量的0.22%。在促进就业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市场,以拓展就业空间和范围。

(3)优化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就扩大就业来说,注重的主要应该是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

第一,就业的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主要是排放劳动力;第二产业即使有很大发展,就业增加容量也很有限;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第三产业内部行业较多,劳动密集与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并存,因而可容纳各种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就业。“九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年均为3.03%,远高于第一产业(0.06%)和第二产业(0.48%)的水平。“九五”期间全国从业人员共增加3 203万人,第三产业吸收了其中的84.8%,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发挥第三产业就业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需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拉动,因为现代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的延伸,是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广义服务业;另一方面需要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包括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生活服务业。

第二,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1990~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就业人员总量增加了近3 000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增就业的40%以上。从未来发展看,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中将占主要地位。一方面因为体制改革,公有制经济需要剥离富余人员;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吸纳劳动力相对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相当一部分又是吸纳劳动力比较多的部门。所以,要扩大就业,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就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现代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两个趋势,一是大企业的兼并和集团化,另一个是中小企业的并行发展。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几年来,美国每年增加的就业者中,有62%的人是在中小企业工作。1978~1999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的2亿多劳动力,绝大多数在小企业就业;工业部门和服务业新增加的约2.5亿从业人员,85%以上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就业。中国要积极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又要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多条腿走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

(4)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制度

完善就业制度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就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择其要者有:促进全国统一的、公平的、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打破身份、户籍、城乡等限制,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网络;完善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培育和规范劳动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相关法制规范,改善就业服务,加强宏观调控;丰富就业形式,大力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创业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阶段性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注重普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实施终身教育,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

由于我国就业问题不仅表现为就业总量问题,而且还表现为就业结构问题,因而在解决失业、扩大就业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任务比较艰巨。比如,要妥善处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失业者的再就业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者的关系,调整就业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以及劳动力素质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状况,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实践,必须把它放在战略高度上加以认识并认真抓好。

第二篇: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查材料

题目: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名:郭坚

级: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号:2011110102026

2013年12月10日

摘要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经济体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失业率

目 录

摘要----------------------2

一、失业与失业率----------4

二、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及失业原因-----------------5

(一)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5

1、体制、政策性因素----5

2、结构性因素----------5

3、劳动力供求矛盾------6

(二)失业的原因-------6 三.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7

(一)运用税政策,支持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7

(二)减轻劳动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7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7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8

四、总结------------------8

一、失业与失业率

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工人人数与全部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此数据一般由一个国家的相关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如美国的失业率由美国劳工部统计。我国在失业率的统计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一个同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相同或相似的指标来进行统计,当然也没有相对官方的数据来描述。我国目前使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此强调,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二、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及失业原因

(一)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

1、体制、政策性因素

随着市场机制主导地位的逐步建立,失业也开始表现为一种常态。即便是达到充分就业,也并不意味着人们都有工作,它只是表明社会就业水平达到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相吻合的一种状态。这种在充分就业时存在的失业率在西方被称作“自然失业率”,它的高低受一国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社会保障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方面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兼并破产和重组的力度逐渐加大,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以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职工下岗分流的势头不减,就业岗位的需求压力增加。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

2、结构性因素

我国现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而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加剧了初级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现已处于工业化中期。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没有提高,导致原有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新的就业机会尚未出现,本应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因自身实力不强而“力不从心”。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带来了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

3、劳动力供求矛盾

我国近些年来的一个状况是各类技术型人才缺失,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而非技术性劳动力大量供应。在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存在岗位空缺也存在失业人口,但是却无法实现岗位和劳动力的对接。失业也会因此不可避免。

(二)失业的原因

失业的原因也可分为几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间隔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从想转换工作岗位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进劳动力结构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三.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运用税政策,支持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

1、在税收政策上要大力为促进下岗分流人人员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为社会等集必要的资金,为待业人员尤其是国企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全方位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的制度。

4、加强对财政确保下职工生活费和提高标准的支出管理,使财政支出落实到下岗职工手上,杜绝各种挪用、贪污等违法行为。

(二)减轻劳动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由于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人口数量,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降低劳动参与率,进而降低总人口中就业的劳动数量。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越来越多,并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分。另外,要大力发展密集型产业。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我国劳动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失业现象日渐成为一个显性的经济现象。一般来讲,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衍生物,而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交叉作用又使失业问题日趋严峻。失业问题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交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交织的集中反映。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我国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失业问题同样不可避免。我国发生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又有结构因素,还有技术因素。就目前而言,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僧多粥少”的局面,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尤为突出。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依然深不见底,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状况有恶化趋向。官方发布的失业率是4.2%,但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大概是9.4%。两个数据相差甚大曾引外界对前一数据的质疑。且不管哪个数据更接近真实状况,由于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基数巨大,失业人口的绝对数庞大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任何高唱“风景这边独好”的自我陶醉和浮夸作风,以及对经济危机下失业状况的轻视,都不符合经济危机下应有的执政理性,当然也就不合时宜。

随着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体系的影响逐步深入,招聘岗位必然越来越紧缺,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世界500强或者知名企业都开始大面积裁员更惶论招募新人了,如马士基、毕马威、宝洁等一贯在应届毕业生挑选培训生的跨国企业如今也停止相关计划,其他大中型国有或民营企业也纷纷中止招聘计划。据统计2009年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寻找工作,然而2008年580万大学生有约160万未就业,而2007年之前数年累计还有12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除此之外2009年还有高中及技校500多万。根据社科院的调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失业人群已经呈现出“青年化、高学历、长期失业”的现象这1000多万学生如何就业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虽然政府方面数年来一直将学生就业率视为“政治任务”,提出“保七保八”(保证70%、80%)的就业目标,但其中到底有多少水份可想而知,各地高校出于“功利目标”伪造数据,强迫毕业生伪造就业指标,否则就不给毕业证。无论你盖什么公司的章,只要签了就业协议,就给200-500元不等的奖励。甚至在江苏某高校出现,因为2个同学自己开个奶茶铺,一个100多人的系里有30多名学生“在这个奶茶铺”就业的案例,而以此校方宣称就业率超过85%。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永远是个迷。人力资源部的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2008年底的失业率是4.3%,社科院的调查失业率为9.4%;而人民大学所作的“访问失业率”高达24%。这是因为使用的调查样本与方式所致。如人力资源部的失业率是只计算城镇人口,且必须是在16岁到男性50岁女性40岁之间,被企业开除主动到街道登记认可的失业人数。这就意味着,2亿多农民工不计算在内,几百万应届毕业生不计算在内,属于国有企业的几千万下岗的工人不计算在内,年龄男性超过50岁女性超过40岁的不计算在内,失业后没有进行登记的人口也不计算在内,所以这一数字离真实的数字可能相差近十倍。而且即使那些被列入统计范围内的登记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也非常薄弱。据统计,美国的失业金是美国人均收入的50%左右,欧洲比这一比例还高;而且即使半年失业金领取后,尚未就业可继续领取社会低收入保障金和食品券、免费医疗等;而中国各地的失业金只等于当地人均收入的20%左右,而且这必须要基于你已经在社保个人帐户有足够的失业基金;而且数千

万农民工由于户籍问题,还根本无法享受这一保障

解决失业的对策:

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缓解失业问题。

1、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少劳动力供给。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之一“人口零增长”。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统计资料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700万人就业。此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3、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4、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最终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适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不会过多地挤占城镇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的主要不是原有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而是新增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进城的关键,应是加快城镇产业化发展。

5、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一般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灵活多样,并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低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依据我国国情,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于某些辅助性行业,应提高中小企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才能解决我国低文化层次人员的就业,为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减轻负担。

6、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就学替代和延迟一批新增劳动力就业,既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了人力资本含量。除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使正规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大批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据统计,目前我国失业人员的年龄较轻,失业人员中34岁以下的占近90%,其中24岁以下的占60%,其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占57%,因此文化水平低和缺乏劳动技能是失业的重要原因。为了有效的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7、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8、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加快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筹备南水北调工程,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援助项目,将大量失业劳动力转化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沙漠的生态大军,同时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利用多种渠道,充分扩大就业面。

9、实现再就业必须拓宽再就业渠道。一是向发展要就业。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二是向盘活要就业,企业是再就业的主题,要鼓励优势企业对困难企业的购买和兼并,壮大企业规模实力,促使企业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重振国有企业,对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企业,特别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国家要加强对其技术改造的力度,扩大企业筹、融资渠道,在投资、贷款和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同时加强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使其具有自我创新能力,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以此促进再就业。三是向开放要就业,要抓住入世的机遇,把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推向市场,使之于外来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要素结合起来,形成聚集优势,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0、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

第四篇: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国最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是就业问题,而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它是随市场经济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他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社会影响;对策

一、人力资源失业理论分析介绍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做岗位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新增就业压力大,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

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明显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且迅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实际劳动就业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快。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电子装置和自动化设备用于工业生产,操作越来越简单,广大妇女与儿童也参与了工业化的浪潮,此外,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率居高不下,加大了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趋势。

如此大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成为中国最为丰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资源,但同时也给中国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且转移困难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指超过农村各产业部门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因而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仲,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31.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占9.7%。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比较低。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现象。该现象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时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十分不畅,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缺乏身份认同,子女入学困难,常受到不平等待遇,而城市政策制定者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手段往往也是粗放式的,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转移困难的原因。

(三)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这部分下岗人员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劳动力的技能不能满足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又由于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又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意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

(四)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失业人群年轻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2年中国约有68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他们又将大部分面临就业困难。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是:

1、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很多大学毕业生总抱怨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却招不到能够安心工作的一线工人。很多毕业生非公务员不做、非白领不做。实际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与二十年前相比,每百人拥有大学生比例已大大提高。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五)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明显下降 经济增长固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而且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不以相同的比例带动就业增长。就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的关系而言,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普通高校就业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农民工失业人数、城镇下岗职工等,经济增长的有限空间无法容纳如此之大的失业队伍,这就必然会带来就业增长与经

济增长的不一致,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失业人数的增加会抑制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缓慢又反过来增加失业人数。

(六)科技进步与结构性失业矛盾

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是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劳动力供给结构再次变动。当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

三、失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

(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

失业最大的影响就是影响了消费,从而影响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导致企业倒闭,又反过使失业率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恶行循环失业人员增多。失业率的上升,表明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并导致消费的萎缩和厂商利润的下降。从宏观经济来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被用于生产和经济活动。同时大量的失业者没有工作,其他的就业者就得不得不为维持这些失业者及其家庭付出代价,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与现存企业运行成本。

(二)失业加剧贫困

失业是城市贫困不容忽视的原因。数据显示,失业者陷于贫困的机会是一般人的6倍。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在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准备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推行的,这就使失业与贫困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4年的2610万。与此相比,城市贫困问题确有发展趋势。2004年我国城市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8%,高于同期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过去20年来,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而有所减轻,相反还表现出日益加重的迹象。更严重的是,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机会不平等,使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三)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

失业也使地区及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失业严重的社区经济萧条,税收下降,公共服务与福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犯罪活动增加。失业对个人来说是一出悲剧,对社区来说是造成混乱和紧张的一个原因,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长期的高失业率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政权乃至制度的安危。

四、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劳动供给

在中国,人口众多会降低收入水平,这首先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是人人皆知的事实。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之一“人口零增长”。

(二)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来促进就业,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促进就业。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增加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反之,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则企业用工减少,失业率上升。因此,治理失业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刺激经济的有效需求,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就业,通过深化改革,充分挖掘潜力、确保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在7%-8%,同时,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梯次转移,努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加强劳动者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学习是刻不容缓的关键要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前提,劳动资源是经济发张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对先到经济而言是一种无效供给。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张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这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中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但综合素质较低,一般劳动力严重过剩,但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数失业人员文化科学素质较低,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出现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人员,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新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格劳动力的尴尬局面。

提高劳动力素质就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加强职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要双管齐下,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都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与之相适应。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国家可实行免费培训的政策,提高我国享受免费培训的人员占全部失业人员的比例,提高对失业劳动者培训资金的投入。只有学强学习和职业培训,使失业者掌握先进的技能,提高主业和再就业的能力,缓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以就学替代和延迟新增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适应降低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

(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

以市场为导向,从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村和农产品实行产供销、供养加、共农贸一体化,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建立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话、现代化的发达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将使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多样式的民间服务组织,为农业进行产前产后服务,从而进一步做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另外,开发荒地及其他资源,改造中低产田,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结构,进行大型农田基础设施和完善,搞好大江、大湖的治理等,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

(五)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

加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是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趋势。失业保险如果仅限于保障生活,势必不利于减轻就业压力,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条例》制定地方性政策时,应进一步细化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两项补贴的使用办法,用好用活这笔资金。把享受待遇与是否积极寻找工作、接受职业介绍和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加强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有机联系,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引导失业人员尽快实现重新就业,另一方面,及时掌握失业人员接受就业服务的情况,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好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关政策。

结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鉴于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本短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未来我国应该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各级政府应当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我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参考文献

[一] 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二] 袁乐平《失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三] 赖德胜《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四] 蒋琳《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1.[五]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M]。2002.[六] 张勇《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第五篇: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研究

摘 要:当前失业问题困扰着世界各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失业与再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本文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从理论分析着手,对我国失业及再就业提出了粗浅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失业;就业;经济发展;体制改革

收稿日期:2011-06-05

作者简介:张宏英(1979-),女,河北唐县人,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实际利益,可谓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形式严峻,失业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特别是大学生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成为困扰整个国家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失业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失业人员的现状

根据最近发表的《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提供的数字,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达到3.6%,依此推算,登记失业人员应该是将近700万人。此外,下岗人员还有800多万人,再加上在“待岗”、“放假”、“歇岗”等名义下实际上已经失去工作岗位的人员——这部分人估计在500万人以上——实际失业人数可能会达到2000万人以上。

同时,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约在2亿左右。其中,乡镇企业吸纳了将近7000万,还有7000多万已经向城市或者已经城市化的富裕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

地区)流动,除此之外,还有60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工作岗位。

二、我国失业现象的根源

1.科技进步和发展产生结构性失业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劳动力供求结构再次变动。

当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科技进步导致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职工下岗或失业;二是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降低成本,可使企业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企业的技术进步对企业职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不适应要求的职工就难免下岗或失业;三是由于技术进步,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会代替部分人力。

2.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剧我国失业现象我国经济内部要求不旺,外部环境不利,经济增长乏力,影响社会就业。我国经济发展已处在转型时期,传统产业已过于成熟,形成了买方市场局面。大量产品积压滞销,而新兴产业尚未成形,新的消费、投资及生产热点也没有出现,势必

造成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乏力,增长速度回落,企业经营困难,影响社会就业。从国外成功经验看,经济结构调整从开始到完成,大体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已有几年时间,但进展缓慢。以后的几年中,将是艰难的时期,因此对就业的影响还将持续。

一是产品结构、消费结构转变过慢,传统产品市场饱和、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作用明显降低。消费市场由冷变热至少要一到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二是投资改革的深入,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对回报不高的项目,企业不会轻易投资。银行更加慎贷、惜贷和选择贷款对象。这对制止乱投资、乱上项目、重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缩小了投资规模没,对经济增长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三、我国面对失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对于习惯了保障稳定职业的中国人来说,突然走进失业与半失业行列,难免有一种失落感,于是对改革和治理整顿产生怀疑甚至对立情绪,这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会对整个社会安定造成威胁。失业的长期存在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冲击,危害人民生活。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

1.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繁荣。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扶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31%,因而相比之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解决就业的潜力是巨大的。

2.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拓展就业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九届全国人大对我国宪法的修改进一步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置于重要地位。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深化,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将逐步提高,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商品服务需求,解决就业方面具有大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3.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尤其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当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失业措施中的重要一项;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也是我国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对于减少失业人口特别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我国的职业培训更加有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体系完备、运作规范高效的新型培训制度。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制定职业培训的长期规划,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职工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劳动预备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再就业培训的发展上。国内外实践表明,再就业培训是一种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这要比单纯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和生活补助等措施积极得多。

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因此,政府如何确定就业目标、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在就业政策方面应采取哪些基本思路和措施,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6.[2]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12.[3]佘云霞,付麟.《中国就业新概念》.工商出版社,1998,8.

下载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姓名:王娜学号:0083671【摘要】县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尤其是作为一个拥有一半多农民人口的国家,县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

    我国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对的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现阶段,我国呈现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失业问题严重的状况,这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因此要想发展好社会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课程名称论文题目授课教师姓名学号系别日期成绩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

    浅谈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行政权力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权力,随着我国社......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范文大全)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平塘县委党校莫 彬自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国际秩序,包括西方世界的所有国家的政府管理和公共......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

    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中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与调控 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与影响1.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其他转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