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现阶段,我国呈现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失业问题严重的状况,这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因此要想发展好社会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找出导致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方案来解决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就业形势良性发展。关键词:失业 就业形势 失业问题的原因 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 一 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
目前,我国失业问题严重,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失业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大学生,已经成了失业人群的主体,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利于我国的经济有好有坏发展,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迫在眉睫。二 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很多地区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以及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例如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独立判断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些都不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于是大量的劳动力被挡在需求高素质人才的岗位的门槛外,这导致了失业率的急速增加,同时也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无法刺激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呈现着劳动交易成本过高,劳动交易不方便,这里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职位空缺成本招聘职位胜任机会成本。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不对称,并且劳资双方地位不均等,这些都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表现。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宏观管理和监督力不够,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完善,劳动力市场还不够规范,还没有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不能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运行,劳动力交易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力市场场所规模很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之,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其整体规划,交易手段,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三)我国就业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当今失业问题如此严重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以,就业机制还没有完全的完善,没有完全适应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的宏观调节手段单一,做法简单,思路不开阔,并且,政府在劳动保障体制完善方面做的不够到位。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时候,一些政府出现了滥用职权的行为,没有真正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没有为市场调节留出充分的空间。另外,我国在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劳动安全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地立法,这都导致了我国就业机制的不完善。
(四)我国劳动者就业观念也是影响我国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普遍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的就业者偏重于在沿海发达城市就业,而轻视内陆及边远山区就业,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就业者盲目拥挤在沿海城市,造成了就业拥堵。同时,很多劳动者,尤其是当今新生代就业者歧视体力劳动偏多的岗位,总之,劳动者盲目从众,促使某个领域岗位拥堵,而其他的领域空缺较多,导致了就业失衡,这也是我国就业问题严重的很重要的原因。
三 关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政府应该发挥其只能,大力引导就业。完善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出台相关规定使劳动力市场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可以促进消费,促使市场强劲,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位,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政府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市场就业机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要形成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的新格局。顺应用工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势利导地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个人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加强法制建设,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秩序,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起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
(二)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调整完善及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放宽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借贷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想中小型企业流入,加大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加强就业保障制度的建设,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完善劳动法,不断健全劳动保险制度,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
第二篇:我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探讨
我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探讨
一、原因分析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①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狠不合理的。②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③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④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3、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帐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①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帐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50--60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市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②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③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④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公斤二氧化硫0.20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公斤1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4、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①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②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遍。③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④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气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5、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
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二、解决措施探讨
1、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建立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手段,着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会同有关部门确保明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制订重大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
2、是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切实解决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问题。控制煤炭消费量,制定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切实抓好天然气供应保障。做好油品品质提升工作。
3、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2014—2015年节能行动计划。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暂停未完成目标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对能源消费增量超出控制目标的地区新上高耗能项目,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积极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和实施节能量交易制度。加强能效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节能监察执法机制,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4、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组织编制《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改造。
5、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尽快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议。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
6、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形成组合拳。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引导社会加大节能减排和防治大气污染治理投入。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挥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作用,落实脱硫、脱硝和除尘电价政策,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
7、是加强与地方和部门协调合作。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做好节能减排的部署安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支持配合环保等部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合力。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协作。
8、是动员全社会参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节能减排、防治雾霾。办好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绿色产品、节能省地型住宅。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践行绿色低碳交通出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
第三篇: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查材料
题目:
姓
班
学
日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名:郭坚
级: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号:2011110102026
期
2013年12月10日
摘要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经济体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失业率
目 录
摘要----------------------2
一、失业与失业率----------4
二、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及失业原因-----------------5
(一)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5
1、体制、政策性因素----5
2、结构性因素----------5
3、劳动力供求矛盾------6
(二)失业的原因-------6 三.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7
(一)运用税政策,支持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7
(二)减轻劳动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7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7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8
四、总结------------------8
一、失业与失业率
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工人人数与全部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此数据一般由一个国家的相关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如美国的失业率由美国劳工部统计。我国在失业率的统计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一个同国际上定义的“失业率”相同或相似的指标来进行统计,当然也没有相对官方的数据来描述。我国目前使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此强调,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概念,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二、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及失业原因
(一)造成我国当前失业现象的因素
1、体制、政策性因素
随着市场机制主导地位的逐步建立,失业也开始表现为一种常态。即便是达到充分就业,也并不意味着人们都有工作,它只是表明社会就业水平达到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相吻合的一种状态。这种在充分就业时存在的失业率在西方被称作“自然失业率”,它的高低受一国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发展程度、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社会保障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方面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兼并破产和重组的力度逐渐加大,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以减员增效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职工下岗分流的势头不减,就业岗位的需求压力增加。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
2、结构性因素
我国现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而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地区寻找工作,加剧了初级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过剩,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现已处于工业化中期。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没有提高,导致原有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新的就业机会尚未出现,本应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因自身实力不强而“力不从心”。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带来了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
3、劳动力供求矛盾
我国近些年来的一个状况是各类技术型人才缺失,高级技术工人短缺,而非技术性劳动力大量供应。在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存在岗位空缺也存在失业人口,但是却无法实现岗位和劳动力的对接。失业也会因此不可避免。
(二)失业的原因
失业的原因也可分为几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间隔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从想转换工作岗位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进劳动力结构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三.针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运用税政策,支持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
1、在税收政策上要大力为促进下岗分流人人员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为社会等集必要的资金,为待业人员尤其是国企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全方位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的制度。
4、加强对财政确保下职工生活费和提高标准的支出管理,使财政支出落实到下岗职工手上,杜绝各种挪用、贪污等违法行为。
(二)减轻劳动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由于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人口数量,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降低劳动参与率,进而降低总人口中就业的劳动数量。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越来越多,并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分。另外,要大力发展密集型产业。
(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我国劳动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解决失业问题,不是完全消除失业现象,而是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实施失业保险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劳动者给予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再就业服务,把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对分担失业风险,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我国失业问题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失业现象日渐成为一个显性的经济现象。一般来讲,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衍生物,而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交叉作用又使失业问题日趋严峻。失业问题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交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交织的集中反映。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我国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失业问题同样不可避免。我国发生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又有结构因素,还有技术因素。就目前而言,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僧多粥少”的局面,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尤为突出。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依然深不见底,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状况有恶化趋向。官方发布的失业率是4.2%,但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大概是9.4%。两个数据相差甚大曾引外界对前一数据的质疑。且不管哪个数据更接近真实状况,由于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基数巨大,失业人口的绝对数庞大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任何高唱“风景这边独好”的自我陶醉和浮夸作风,以及对经济危机下失业状况的轻视,都不符合经济危机下应有的执政理性,当然也就不合时宜。
随着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体系的影响逐步深入,招聘岗位必然越来越紧缺,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世界500强或者知名企业都开始大面积裁员更惶论招募新人了,如马士基、毕马威、宝洁等一贯在应届毕业生挑选培训生的跨国企业如今也停止相关计划,其他大中型国有或民营企业也纷纷中止招聘计划。据统计2009年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寻找工作,然而2008年580万大学生有约160万未就业,而2007年之前数年累计还有12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除此之外2009年还有高中及技校500多万。根据社科院的调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失业人群已经呈现出“青年化、高学历、长期失业”的现象这1000多万学生如何就业成为当前最大的问题,虽然政府方面数年来一直将学生就业率视为“政治任务”,提出“保七保八”(保证70%、80%)的就业目标,但其中到底有多少水份可想而知,各地高校出于“功利目标”伪造数据,强迫毕业生伪造就业指标,否则就不给毕业证。无论你盖什么公司的章,只要签了就业协议,就给200-500元不等的奖励。甚至在江苏某高校出现,因为2个同学自己开个奶茶铺,一个100多人的系里有30多名学生“在这个奶茶铺”就业的案例,而以此校方宣称就业率超过85%。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永远是个迷。人力资源部的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2008年底的失业率是4.3%,社科院的调查失业率为9.4%;而人民大学所作的“访问失业率”高达24%。这是因为使用的调查样本与方式所致。如人力资源部的失业率是只计算城镇人口,且必须是在16岁到男性50岁女性40岁之间,被企业开除主动到街道登记认可的失业人数。这就意味着,2亿多农民工不计算在内,几百万应届毕业生不计算在内,属于国有企业的几千万下岗的工人不计算在内,年龄男性超过50岁女性超过40岁的不计算在内,失业后没有进行登记的人口也不计算在内,所以这一数字离真实的数字可能相差近十倍。而且即使那些被列入统计范围内的登记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也非常薄弱。据统计,美国的失业金是美国人均收入的50%左右,欧洲比这一比例还高;而且即使半年失业金领取后,尚未就业可继续领取社会低收入保障金和食品券、免费医疗等;而中国各地的失业金只等于当地人均收入的20%左右,而且这必须要基于你已经在社保个人帐户有足够的失业基金;而且数千
万农民工由于户籍问题,还根本无法享受这一保障
解决失业的对策:
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缓解失业问题。
1、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少劳动力供给。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之一“人口零增长”。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统计资料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700万人就业。此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3、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
4、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最终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适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不会过多地挤占城镇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的主要不是原有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而是新增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进城的关键,应是加快城镇产业化发展。
5、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一般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灵活多样,并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低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依据我国国情,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于某些辅助性行业,应提高中小企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才能解决我国低文化层次人员的就业,为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减轻负担。
6、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就学替代和延迟一批新增劳动力就业,既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了人力资本含量。除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使正规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大批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据统计,目前我国失业人员的年龄较轻,失业人员中34岁以下的占近90%,其中24岁以下的占60%,其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占57%,因此文化水平低和缺乏劳动技能是失业的重要原因。为了有效的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7、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8、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加快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筹备南水北调工程,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援助项目,将大量失业劳动力转化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沙漠的生态大军,同时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利用多种渠道,充分扩大就业面。
9、实现再就业必须拓宽再就业渠道。一是向发展要就业。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二是向盘活要就业,企业是再就业的主题,要鼓励优势企业对困难企业的购买和兼并,壮大企业规模实力,促使企业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重振国有企业,对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企业,特别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国家要加强对其技术改造的力度,扩大企业筹、融资渠道,在投资、贷款和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同时加强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使其具有自我创新能力,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以此促进再就业。三是向开放要就业,要抓住入世的机遇,把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推向市场,使之于外来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要素结合起来,形成聚集优势,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0、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
第五篇: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2009学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期末考试论文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2008—
----
2008—2009学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期末考试论文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 出路 措施 政策
2008—2009学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期末考试论文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2008—2009学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期末考试论文
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
第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新一代农民。再次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并增加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
第五、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增长的速度和农民收入。政府财政可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还要关注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第七、可借鉴的国外三农政策
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美国现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数量管理与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确定目标价格,若当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补贴二者差价,以保护农民的收入。
政府对农业财政支持政策。近二十年来,日本逐渐调整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支持本国的农业发展。从过去补贴生产、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提高生产率有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在农业预算中有明显提高。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做研究、不断的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2008—2009学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期末考试论文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整体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2]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3,(1).[3]张振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尝试———改革土地制度、发展建制镇和国民待遇同等化[J].开放导报,2007,(6).[4]陆学艺.解决好三农问题亟须农村第二步改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7).[5]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6]周毅,徐静.三农问题的根源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21.[7]李景国.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2.[8]郭宇强.简析三农问题的解决[J].理论月刊,2009,(9).[9]孔祥智.2009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