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07〕54号)

时间:2019-05-14 10:2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07〕5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07〕54号)》。

第一篇: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07〕54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7〕54号 【发布日期】2007-04-28 【生效日期】2007-04-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晋政办发〔2007〕5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省委、省人民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以民为本、着眼改善民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省人民政府2007年为全省人民兴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如期完成,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采矿权灭失地因采矿造成的村庄塌陷、房屋损坏和地下水疏干等严重地质灾害的676个村庄的集中治理任务。今年的任务是:集中治理201个地质灾害严重村,解决4.8万户、17万农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和严重饮水困难。具体包括:避让搬迁31503户;修缮住房3181户;解决饮用水源,施工水井199眼;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地质灾害35项;旧村土地复垦25003亩。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对地质灾害严重村进行集中治理,以有效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逐步恢复矿区良好的地质生态环境,切实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必须搞好科学规划。治理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特色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相衔接,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型农民培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划要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从地质灾害重、危害程度大的地区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治理工作。

二要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危害程度,选择切合实际的工程手段。对地质灾害类型简单、危害程度轻微,可以通过防护措施解决问题的,应采取加固、修缮、隐患消除等手段进行治理。对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危害严重、技术手段不可行或治理成本过高的,则应采取避让搬迁的方式来解决。对因采矿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的,要通过新水源的建设来解决。

三要坚持明确职责、分级负责。农村地质灾害治理由省人民政府总体负责。各市、有关县(市、区)政府是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责任主体,项目所在县(市、区)政府是治理工程的实施主体。各相关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共同推进治理工作。

三、组织实施

搞好农村地质治理治理,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动员安排。省人民政府安排部署2007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并与各市政府签订治理工程目标责任书。

第二,方案报批。县(市、区)领导组组织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情况和类型,制订2007年度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上报市级领导组进行初审。市级领导组制订全市2007年度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并于4月底报省领导组办公室。省领导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报省领导组审定。

第三,组织实施。市级领导组根据省领导组的批复,给各县(市、区)下达治理项目任务书。各县(市、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治理工程。

第四,竣工验收。11月到12月,由县(市、区)级领导组编制完工报告,并提交验收申请;由省、市领导组组织地质、建设、工程等方面的专家进行验收。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奖励。

四、资金安排与扶持政策

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资金主要由地方各级政府分担,受益人适当负担。经测算,今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政府补助资金共需11.9亿元。按照省级重点补助,市、县分别配套的原则,由省、市、县三级按照5:3:2的比例分担,其中省级5.95亿元,市级3.57亿元,县级2.38亿元。治理工程政府补助资金主要从各级财政收取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中安排。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按照资金分担比例,抓紧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工程建设需要。受益群众负担部分,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治理工程涉及的相关税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相关项目收费应当予以免收。

五、组织领导与工作职责

为了切实加强对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领导,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国土资源、财政、建设等部门参加的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领导组(名单见附件),负责此项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日常事务。市、县两级也要抓紧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

市、县两级政府作为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根据与省人民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细化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要将工程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督查,严格管理,确保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需要,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综合协调,并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做好新征土地供应和存量土地变更用途审批、新村选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搬迁村庄旧址的土地或林地恢复、新水源地的确定,以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筹集本级政府投资,根据项目计划下达拨付资金,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由建设部门负责新建村庄选址、设计、施工和质量的管理监督。以上三个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扎实工作,形成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强大工作合力。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决策部署,以良好的作风扎实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一要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对由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工程,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资金报账制,确保工程建设规范有序进行。对在统一规划内由群众自行施工修建的工程,政府补助款要如期到位,并要派出专业人员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要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察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对挤占、挪用、截流项目工程款的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要强化督查,对因工作不力影响治理工程进度,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二要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要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向广大群众深入宣传开展农村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农民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群众的力量共建自己的美好家园。三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牢固树立干实事、抓落实、重实效的良好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如期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真正使这项工程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附件: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领导组名单

附件

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领导组名单

组 长:薛延忠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李顺通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郑建国省财政厅厅长

张怀文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王茂设省建设厅厅长

成员:孙跃进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

张秋明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晓立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锦生省建设厅总规划师

省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主任王晓立(兼)。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2009年山西省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晋政办发[2009]76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9]76号 【发布日期】2009-06-12 【生效日期】2009-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2009年山西省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晋政办发[2009]7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2009年山西省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落实。

二○○九年六月十二日

2009年山西省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安全生产年”部署要求,进一步消减道路安全隐患,改善道路安全通行条件,预防和减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现就2009年全省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09年,全省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主动预防、积极建设的原则,以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建立更加优质、高效的道路安全通行保障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入排查,落实工作责任,实施科学治理,形成管理合力,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努力营造安全、畅通、有序、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排查治理范围及内容

2009年,各地重点排查治理以下道路安全隐患:

(一)低于规定标准或符合规定标准但连续使用极限值设计的公路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路段。排查是否存在连续多次发生一般以上同一规律性交通事故的情况。

(二)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安全防护设施缺失以及设计、渠化不合理的道路平交路口。排查交通设施缺失,主要排查道路平交路口是否存在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信号灯、隔离设施和黄闪灯等其他安全设施缺失等隐患。排查交通设施设置存在问题,主要排查道路平交路口是否存在重要交通集散点交通诱导指示标志缺失,辅助标志内容不明确、不规范,交通标志设置位置不合理,交通标线不符合正常行车轨迹,人行横道两端有障碍物,路口信号灯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在道路上设置广告牌,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妨碍安全视距以及交通设施损毁等隐患。

(三)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合理,特别是高速公路指路标志,国、省道平交路口指示、让行标志,弯、坡及通过镇村等人口聚集区路段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

(四)农村公路特别是乡村道路线形未与路面同步改造、安全设施缺失以及事故多发点段的安全隐患。

(五)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进行,排查道路是否配置了隔离设施;学校、幼儿园门前是否设置了保护行人的过街设施或人行横道线,设置了提示标志;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是否设置了盲道;道路上是否设置了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交通信号;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交通设施是否规范、清晰、连续;路口禁止左转弯、分向行驶车道等标志与导向箭头有无相互矛盾;机动车行驶标志、非机动车行驶标志、机非示意道标志与地面标线有无相互矛盾;停车位等标线设置是否合理;机动车辆停车场是否配建到位等。

三、排查治理的工作目标

通过排查治理,力争年内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一)摸清本行政区内所有道路安全隐患并全部登记建档,7月底前,完成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交通标志、标线设置隐患的排查,提出完善限速、指路标志和相应安全设施的设置方案;(二)根据排查出的道路安全隐患程度,进行省、市、县三级督办治理,落实责任单位和治理措施,其中省级、市级督办治理的安全隐患分别不少于排查总量的10%和30%;

(三)省、市、县三级督办的安全隐患路段治理率分别达到90%、80%和70%以上;(四)每个县(市、区)建立1―2条农村道路安全示范路段;

(五)对2008年省、市、县三级督办公路危险路段治理情况进行一次评估,没有治理到位的督促治理到位。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实施。要充分认识做好排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确定专人负责,组织专门力量,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联合排查、分工治理、三级督办、综合验收。

(二)全面组织排查。在各地政府领导下,由公安交管部门牵头,道路主管部门参与(高速公路由高速公路管理局及下属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参与,国道、省道由省公路局及下属公路分局、公路养护管理段参与,县乡道路由交通局参与,城市道路由城建部门参与),安监等部门视情况予以配合,对本行政区的道路按照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的顺序逐条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高速公路由高速公路公安交警牵头,高速公路管理局及下属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参与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排查工作要根据道路设计施工图纸等相关资料,综合考虑路段发生事故情况、交通设计、渠化是否合理、交通标志、标线是否缺失、路面是否破损等因素认真进行梳理排查。6月、7月期间,完成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排查,8月、9月期间,完成对县道、乡道和城市道路的排查。各市、县要依据公路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有关规定,结合实际,于6月22日前完成隐患排查治理的部署和排查、督办标准的制订工作。

(三)健全安全隐患路段台账、档案。公安交管部门要充分运用交警队信息平台,逐一建立安全隐患路段排查治理工作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安全隐患路段的道路名称、路段位置、主要隐患、现状,以及近两年在该路段发生的交通事故情况及相关图片或相关视频资料等。对整改的路段,要将整改过程的情况、整改后的效果等,用视频或图片记录在案。公安交管部门的信息台账要与交通、城建等部门实现资源共享。

(四)科学治理隐患。按照边排查、边治理的要求,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路段,各相关部门要联合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会诊,查摆隐患症结,分析形成原因,提出具体治理意见和措施,形成书面报告和整改建议,明确道路安全隐患的督办等级,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路段,由道路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整改。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级督办的原则,认真组织治理。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路段,由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落实治理措施和经费,对县乡道路、城市道路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路段,由市、县人民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整合各类资源,落实治理措施和经费。各地人民政府要牵头加大三级督办力度,按照“省级隐患路段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督办;市级隐患路段由市、县两级政府共同督办;县级隐患路段由县级政府督办”原则,组织相关部门对隐患治理进行督办和验收,对治理不到位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确保治理到位。

(五)建立长效机制。要按照“减少存量、不增新量”的要求,大力加强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各地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设施的投入,在农村道路建设资金中配套一定比例的安全设施投入资金,制订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确保农村地区新建、改建道路安全设施齐全。同时,要根据道路增长变化和交通事故规律特点,结合道路管理养护经费预算,每年定期组织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订和落实治理计划,逐年减少安全隐患路段。

(六)加强信息报送。6月22日前,各市要将隐患排查治理的部署情况及排查、督办标准报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备案。从6月份开始,每月26日前,各市要将排查出的道路安全隐患及相应的分级督办建议进行汇总,填写《2009年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基础台账》(见附件2),报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确认(拟列为省级督办的隐患,请一并报送照片和详细说明材料),同时报送道路安全排查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及《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统计表》(见附件3);6月26日、9月26日前,分别报送本季度排查治理工作阶段性总结;12月12日前,报送排查治理工作总结。

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联系电话: 0351-4968101

传真:0351-4045987

附件:1.省级督办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参考标准(2009年)2.2009年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基础台账

3.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统计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晋政办发〔2004〕25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4〕25号 【发布日期】2004-04-22 【生效日期】2004-04-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

(晋政办发〔2004〕2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制定的《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晋发〔2003〕2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机构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

第三条第三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第四条第四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遵守当地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费用;乡(镇)、村集体要给予合作医疗资金扶持;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积极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和预防保健。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既保证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科学管理,民主监督。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

(四)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稳步发展,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章 参加对象

第五条第五条 凡居住在辖区内的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鼓励乡镇企业职工和外出打工、经商、上学的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体办法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条第六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均享有以下权利: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检查、健康教育等服务;按规定报销一定比例的医药费用;对新型合作医疗的管理和服务提出批评与建议;监督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第七条第七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应履行以下义务:遵守和维护当地农村合作医疗的章程和有关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资金;积极配合医疗卫生单位做好各项预防保健工作;对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

第三章 组织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规划及工作目标之中,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奖惩。

第九条第九条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体制。

(一)省、市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宣传、计划、教育、纪检(监察)、人事、编制、计生、审计、扶贫、药监、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合作医疗协调领导组,组织和领导辖区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各自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二)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督查辖区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即按程序申报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审核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对辖区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定期督导;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相关工作及合作医疗资金运行情况。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人员编制内部调剂解决。

(三)县级人民政府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有关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委员会下设经办机构,负责具体业务工作,人员编制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调剂解决。根据需要在乡(镇)可设立派出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管理。经办机构主要职责:制定当地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与各项管理制度;审查合作医疗预决算,及时审核支付农民的合作医疗费用,并监督公布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情况;研究和处理与合作医疗有关的其它问题;负责向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合作医疗工作情况。经办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

第四章 筹资方式

第十条第十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低于10元,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适当提高缴费标准。五保户和贫困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由民政部门资助。

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具体数额由县(市、区)自行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中央财政对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每人补助1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对各县(含县级市,不含县级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资金,每年每人不低于11元,其中,省财政补助6元,市财政补助不低于3元,县财政补助不低于2元;市、区两级财政对各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每人不低于15元,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县级财政可适当增加。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均应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社会性资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由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进行管理。经办机构应在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帐户,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并建立健全基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筹集、及时审核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农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按由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或委托有关部门一次性收缴,于每年8月底前存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帐户。

市、县级财政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于9月底前将补助资金划拨到县级合作医疗基金专用帐户。

省级财政根据各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和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将补助资金逐级划拨到县级合作医疗基金专用帐户,并向中央财政申报补助资金。各级财政要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全额拨付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用帐户,并通过新型合作医疗试点逐步完善补助资金的划拨办法,尽可能简化程序,易于操作。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各县(市)要根据筹资总额,结合当地实际和基线调查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和额度,防止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超支或过多结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的起付线一般以当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0―20%为基准,补助的封顶线可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4―6倍为界。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费用支付比例,一般控制在30―70%的范围内,可采取分段支付的办法,即费用越高,支付的比例越高。具体补助办法由各试点县(市)自行确定。

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年内没有动用合作医疗基金的,在下年初要安排一次常规性体检,体检内容由试点县(市)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确定。费用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支付。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兼顾小额费用和门诊医疗费用。各县(市)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意愿和合作医疗筹资情况,设立大病统筹基金、风险基金、健康服务基金和家庭帐户。

农民个人缴纳的费用,主要划入家庭帐户,但不应超过80%,其余费用划入大病统筹帐户。

家庭帐户用于支付参保农民个人的小额医疗费用和门诊费用,家庭帐户结余的资金,可结转到下年使用。大病统筹基金应占合作医疗基金总额的60―65%,用于支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风险基金用于补偿额已经超过最高封顶线以上,但仍然会造成贫困的病例的救助以及合作医疗基金的财务透支和意外情况(如传染性疾病大流行)的应急;健康服务基金用于对年内没有使用合作医疗资金的农民进行一次常规性健康体检。风险基金和健康服务基金原则上应各不低于基金总额的5%。

第六章 卫生服务管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民能否得到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各地在积极推进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同时,必须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的功能定位,强化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做到合作医疗、卫生保健、卫生服务的“三位一体”。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县级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择优选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不论哪种所有制形式,只要条件具备,都可以作为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同时,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各县(市、区)要建立转诊的标准和程序,规范转诊行为,实行严格的双向转诊转院制度。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加强农村药品监管,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原则,制定《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指导目录》,各市、县在执行基本药物指导目录时可根据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适当调整。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农村药品的监管,保证农村药品供应,逐步推行药品集中采购,防止伪劣药品流入农村,净化农村医药市场。

第七章 监督机制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由相关部门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监督合作医疗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并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实行合作医疗基金定期审计制度,各级审计部门每年对经办机构的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每半年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采取张榜公布等形式,每季度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资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在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地方各级政府应予通报表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对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由所辖基金办公室负责追回,并取消其参加合作医疗资格,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违反合作医疗有关规章制度的定点医疗机构,将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山西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晋政办发〔2004〕49号)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4〕49号 【发布日期】2004-06-23 【生效日期】2004-06-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晋政办发〔2004〕4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山西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4〕43号)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提供安全保障,省人民政府决定,从现在起到2005年春节前后,针对当前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扰乱食品市场秩序,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把治标与治本、整治与建设、打劣与扶优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我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整治重点

此次专项整治以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为重点品种,以分散在社区、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为重点区域,抓好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四个环节,注重从源头抓起,严把市场准入关,做到环环相扣,实现全方位监管。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使食品违法犯罪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市场经营秩序有所好转,监管水平有所提高,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增强。

(二)具体目标:

――蔬菜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下降3―5个百分点;

――保持畜产品无“瘦肉精”检出记录;

――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下降1个百分点;

――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获生产许可证的力争达到90%;

――全省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申领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达到90%以上;

――大中型食品商场(超市)的散装食品经营行为得到规范;

――大中型市场、超市重要定型包装食品进货索票索证率达90%以上;

――11个地级市政府所在地的学校食堂、餐饮业实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力争达90%以上;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11个地级市政府所在地大中型市场、超市(商场)基本实现5类食品(米、面、油、酱油、醋)安全准入上市。加快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冷冻食品、方便面、饼干、罐头、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10类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发证工作步伐;

――注水肉、病害肉得到全面遏制;

――面粉、肉类、儿童食品加工企业基本消除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

――及时依法查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违法案件;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四、工作任务与具体措施

(一)整治食品源头污染,突出抓好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以及药物等农业投入品滥用的专项整治。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严格按照农业部发布的禁用和限用药物及其它化合物的要求,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力度,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实施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削减计划,加大对农药残留超标和激素滥用的整治力度,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在养殖业方面,加大对畜禽饲养过程中药物滥用和畜禽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监管工作,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市场准入管理,建立畜产品生产和经营可追溯制度,阻止违禁药品从人用药品领域流向养殖环节,加大对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和兽药产品的整治力度;在水产品生产方面,开展对水产品用药的监管与指导,规范、整顿渔业生产资料经营秩序,以水产苗种、渔药、渔饲料和添加剂为渔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对野生食用动植物的监管。在全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6个,无污染养殖示范小区2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个以上。适时向社会公布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结果。搞好产销衔接工作。

这项工作由省农业厅、水利厅、质监局、林业厅等组织实施。

(二)整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突出抓好对生猪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病害肉以及使用“瘦肉精”、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以查处食品生产使用非食用原料、病死畜禽、回收的过期食品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强对调味品、米面制品、食用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从原材料进厂把关到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检验设备与能力、环境卫生、储运、包装、商标、标识印制等方面的审查,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不发给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不具备食品生产加工条件的不发给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违法经营的要吊销证照,对无证照生产经营的依法予以取缔,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和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对不符合生产经营清真食品规定条件的企业要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或予以取缔。不合格产品严禁流入市场,并依法查处。依法加强生猪屠宰监管,严格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达标验收,坚决打击生猪私屠滥宰。强化生猪屠宰过程中的检疫制度,规范检疫行为,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病害肉以及使用“瘦肉精”、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不法行为。确定我省水生动物疫病目录,开展水产品检疫工作。搞好生产加工和入市销售的衔接。这项工作由省质监局、商务厅、卫生厅、农业厅、水利厅、工商局、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实施。

(三)整治食品流通环节,突出抓好对儿童食品及节日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要加强对上市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经营企业实行食品进货查验制度,推行上市食品安全市场主办单位和销售者责任制;引导食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商场)建立完善现代交易手段和食品安全检测、标识制度及公示制度。强化对重点食品定期质量监督抽查和强制检验,逐步建立场内自检、场外流动快检速测、执法部门抽检和消费者投诉送检的联动机制。对抽查和检验不合格的食品,坚决清除出市场。要查清其生产源头、进货渠道和销售场所,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加强对食品销售网点、摊点设置的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出入境动植物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疫,强化食品进出口的监管力度。通过组建各类食品流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促使食品经营者守法、守规经营。

突出整治儿童食品,净化儿童食品消费市场。对全省儿童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加大清仓查库力度,摸清底数;对未经批准生产儿童食品的加工点要坚决取缔,对不法分子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惩处;要进一步完善儿童食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既能确保食品安全、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儿童食品企业的管理规范,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清除出市场。进一步严格对进出口儿童食品的检验检疫。

结合季节、节日食品市场的实际状况,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一是夏季饮料、酒类、陈醋、熟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二是中秋节、国庆节前后集中开展节日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元旦、春节前后集中整治行动。在集中整治中开展“七查七看”:一查经营主体资格,看证照是否齐全;二查进货票证台帐,看货物来源是否合法;三查经销食品,看是否属于假冒伪劣;四查包装标识,看标识是否虚假;五查商标、广告,看是否侵权误导;六查市场开办者,看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七查问题食品下架、退出市场情况,看追根溯源处理结果。

这项工作由省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商务厅、建设厅等组织实施。

(四)整治食品消费环节,突出抓好餐桌污染的专项整治。对学校食堂、餐饮业,特别是小餐馆、个体门店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对食品市场和超市经营的食用盐、散装酒及其它散装食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使食用盐、散装酒及其它散装食品经营行为得到规范。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在宾馆、饭店、食堂和熟肉加工企业实行“用肉登记制度”,规范购销行为。

这项工作由省卫生厅、工商局、质监局、商务厅、盐务局组织实施。

(五)依法查处食品违法犯罪案件,严惩违法犯罪分子。有关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案件;对构成犯罪的案件,要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行政执法部门及时进行移交,对应当移交而不移交的,要严肃处理。公安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严肃查处有关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严厉打击和处理违法犯罪分子。

这项工作由公安厅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六)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优化食品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监管部门的力量和作用,推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启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信用惩戒机制,使不讲信用者寸步难行,使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项工作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七)打劣与扶优结合,创建品牌生产基地和专销网点。以我省中南部无公害果蔬产业区、东西两山优质杂粮干果产业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为重点区域,强化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汾酒、老陈醋、平遥牛肉等山西标志性名牌产品为主要品种,进一步加强专销区和专销网点建设。

这项工作由省农业厅、质监局、林业厅、工商局组织实施。

(八)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在抓好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要着眼长效管理,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建设;二是加强食品安全规范和标准建设;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制度建设。

这项工作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在突出抓好以上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2004年6月底以前,针对米、面、油、酱油、醋五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和肉制品、乳制品、清真食品、饮料、调味品、冷冻食品、方便面、饼干、罐头、速冻米面食品、膨化食品等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整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使整治工作在2004年年底前取得成效,并对整治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五、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件天大的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作为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行周密部署。整合监管资源,保障经费到位,做到雷厉风行,全力以赴;团结协调,部门联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真抓实干,成效显著。

(二)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统一负责本区域内的专项整治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各自的整治重点、任务目标,做到尽职尽责。一个地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给当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害的,要依法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对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不辱使命的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要及时给予褒奖。

(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加强信息沟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涉及多个监管部门,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积极推行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实行抽查结果共认或互认制度,通过综合监督资源,综合监督力量,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综合监督、统一组织、协调下,逐步形成我省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监管机制。

(四)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动员群众进行监督。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一件人人都应该关注、人人都应该重视的大事,要切实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予曝光,揭露丑恶;一方面要大力宣传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情况和开展食品专项整治所取得的成绩,加强正面引导,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综合评价。为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真正抓细、抓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责任和法定职责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划和工作制度;制定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办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拟定食品安全事故的各种应急救援预案,并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评价体系,并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上报省人民政府。

六、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此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6月)为动员部署阶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制定本部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全面部署和周密安排。实施方案务于7月10日前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二阶段(2004年7月至12月)为组织实施阶段,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坚决果断措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整治工作的指导,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进行抽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进行督查。

第三阶段(2004年年底至2005年2月底)为总结验收阶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并报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村通电话工程意见(晋政办发〔20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5〕46号 【发布日期】2005-06-19 【生效日期】2005-06-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村通电话工程意见

(晋政办发〔2005〕4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关于加快实施村通电话工程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六月十九日

关于加快实施村通电话工程意见

近年来,省委、省人民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大局出发,大力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省通信管理局、各电信运营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农村通信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从全国情况看,我省农村通信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到2005年3月底,全国691510个行政村中,已通电话的635047个,村通率达到91.8%。我省31025个行政村中,已通电话的为26271个,村通电话率只达到84.68%,低于全国7.12个百分点,目前还有4754个未通电话行政村,其绝对数居于全国各省第一。2005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将我省列入“村通电话工程”试点范围,并指定山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移动公司)承担我省未通村工程任务。为了推进我省农村信息化,加快农村通信建设,尽快实施“村通电话工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省加快“村通电话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政府支持、行业推动、条块结合、社会促进的工作机制,使“村通电话工程”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桥梁工程”,成为服务“三农”、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的“民心工程”,成为促进农村通信发展的“信息工程”。

具体目标是:到2005年年底,确保3000个行政村通电话,力争3895个行政村通电话,使行政村通电话的比例达到97%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成立山西省“村通电话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统筹协调全省“村通电话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监督工程进度,检查工程完成情况。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通信管理局,负责“村通电话工程”领导小组议定事项的具体实施,日常工作的联系、沟通、监督等工作。

(二)协调配合,各尽其责。“村通电话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且未通电话行政村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村通电话工程”的协调、配合工作,对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予以解决。对工程建设中涉及机房、线路、铁塔等通信设施在征地、施工补偿、村民交涉等方面要给予积极协调和帮助,施工杆路补偿要适当给予减免,涉及村通电话工程项目建设征用土地可以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电力部门对工程的电力接入、租用电力杆塔、跨越电力线路要积极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施工效率;交通、林业、其他电信运营公司对穿越公路、林地、租用杆路等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工程施工中若遇到市、县、乡镇等有规划的地段,当地政府可按照城镇总体规划,优先考虑“村通电话工程”,抓紧对通信线路路由进行审批;各级地方政府及公安、电信部门要加强对已通电话通信设施、线路的保护,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破坏盗窃通信设施的事件发生,加大打击破坏、盗窃通信设施的力度,确保“村通电话工程”的顺利实施。各有关单位在“村通电话工程”建设中要提前考虑建设农村综合信息网的问题,并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不得相互推诿,延误工程进展。

(三)给予工程资金补助。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工程任务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其他电信运营企业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未通电话行政村的投入。

(四)实施目标考核。“村通电话工程”的实施,是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农村小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工程目标完成情况是对各市人民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一项内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将“村通电话工程”完成情况列为对省内各电信运营企业评比“文明单位”、“劳模企业”、“行风评议”的重要内容。要利用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对于在“村通电话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将予以通报表彰,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要向社会公布,实行社会公开监督。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村通电话工程”作为2005年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

(二)建立“村通电话工程”旬报制度和每月情况通报制度。省移动公司及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每旬应将“村通电话工程”的建设进度、实施情况、完成情况、验收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向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报。省通信管理局和省移动公司每月第一周召开一次情况沟通会,及时解决“村通电话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将对工程进展情况定期检查。

(三)省移动公司在“村通电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筹措资金,发挥自身网络优势,采取多种方式确保任务的完成。“村通电话工程”目标村的具体实施方案由省移动公司制定,报经省通信管理局审核,并上报领导小组后组织实施。省内其他未承担村通工程任务的电信运营企业可先向省通信管理局申报计划,经研究协调后组织实施。新开通的未通村详细资料报省通信管理局核实认可后,作为已完成的任务从其所属企业集团任务总量中核减。“村通电话工程”的项目资金由具体的实施单位自行解决。

(四)省内各电信运营企业要保证所建成的村通项目正常运营和网间互通,任何企业不得以任何借口对已建成的农村通信设施进行拆除、关闭。本意见实施后,已通电话行政村的通信保障仍由原电信企业负责。

(五)对“村通电话工程”完成情况的核实,由当地政府予以确认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再通过拨测、走访、抽查、致函等形式加以核实。对工程完成情况不得弄虚作假,也不得前通后断,否则一经发现,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附件:山西省“村通电话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件

山西省“村通电话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靳善忠副省长

副组长:段建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姚高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刘永斌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高步文山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成员:王建生太原市市长助理

王雁峰大同市副市长

李栋梁朔州市副市长

杨晋生忻州市副市长

张中生吕梁市副市长

杨随亭晋中市副市长

陈继光阳泉市副市长

马和平长治市副市长

李协定晋城市副市长

成洪才临汾市副市长

张建喜运城市副市长

高博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张润省交通厅副厅长

马双柱省林业厅副厅长

刘茂先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

王抒祥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于长安山西通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贵祯山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武建光中国联通山西分公司副总经理

翟清泽中国铁通山西分公司副总经理

李红斌山西省电信公司副总经理

左献军中国卫通山西省分公司副总经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斌(兼)。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07〕5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年度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07〕5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