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为摸清我区养老工作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区对市区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xx区老龄人口现状和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xx区(含半截河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60岁以上人口为5.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65,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3.52万人,占总人口的7.07%,比XX年增长43.92%。80岁以上“高龄老人”5359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21%,比XX年增长75.88%。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达2.42万户,比XX年增长34.36%。65岁以上空巢老人户数达8449户,比XX年增长87.88%。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工作,不断加大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区养老工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建有公办敬老院2所,床位70张;社会办养老机构3家,床位284张。正在筹建的社会养老机构3家,集养老、医疗康复、休闲娱乐、培训认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养老机构1家。社区养老正在积极试点。为辖区老人提供日问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的北大办事处日间照料中心已投入试运行;樊沟社区日间 照料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七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在筹建之中。居家养老正在提升服务层次。“12349”为老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各社区围绕养老服务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如七一社区,为高龄、失能、空巢、独居、孤寡老人建立了档案;开展各类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发展便民小吃,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安装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为老年人交水电气话费和购买火车票提供便利等。但由于我区行政职能不健全、公共财力有限、群众收入不高,加之体制因素和当前群众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与期待较高等主客观因素,增加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数量,解决当前市区养老服务场地不足,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与投入机制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必须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xx区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区社区养老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尚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龄服务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对养老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养老工作亟待加强。目前,xx区尚没有设立专门的老龄工作管理服务机构,养老工作实际上处于没有办事机构具体抓的状态,加之我区行政职能不全、公共财力有限和市区体制因素,相关部门对开展和加强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养老服务 供给不足,服务层次较低。从总体上看,我区机构养老服务短缺,服务质量差,养老床位少,20位80岁以上老人不合一张床位;社区养老刚刚起步,正在探索,社区养老供给严重不足;居家养老层次较低,相关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于群众需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社区养老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新建小区没有考虑托老所、老年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散居型社区房屋面积小,无法向社区老人提供高质量服务;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生活乏味;老年专科医院、康复站少,老年人就医不方便。另外,由于社区养老主要是低偿或无偿服务,亟需采取财政补贴一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一部分,社会自愿捐助一部分的形式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四是服务人员极度缺乏,制约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区每个社区仅6—8名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社区管理及服务工作,不可能作为社区的主要养老服务人员。而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不仅极度缺乏,而且流动性大,尽管一些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一般要高于其他行业体力劳动者,但由于工作脏累和工作时间长等原因,一些护理人员常常找理由突然辞职,使养老机构措手不及。五是养老金还有待提高。养老保险无法满足老人生活需要,大多数老人入不敷出,生活拮据。
三、全面加强xx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养老问题作为世界性的课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 经济健康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养老问题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社会指标,走出了一些很好的路子。在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立养老院,主要面向低收入和需要简单护理的居家老人;退休金月超过1000欧元的老人则进入私立养老院;残疾、勉强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则入住养老护理院。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也探索出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如XX市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方式,让周边农户从事护工和入股分红;建立了城乡老年救助信息网;开通了社区“一键通”老年求救求助呼叫系统;利用闲置土地和厂房,建立起数百个老年服务设施。广州市则提出要打造“十分钟”养老服务圈(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信息养老、助老员帮扶、健康关怀、邻里互助、文化活动、法律援助、老年协会、便利生活等)。相对而言,我区养老工作与现实需求和民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把养老工作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全区养老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完善政策,从制度上推进养老体系建设。养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和谐,各地都把它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来抓,纷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措施,我区应尽快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摸清底数,加强政策研究,加强与上级协调沟通,按照和参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尽快制定和出台xx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完善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为老服务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先供地、建房规划等扶持政策,吸引、引导和指导各类社会力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服务功能承包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床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公办养老机构要发挥兜底作用,重点收养“三无”、“五保”和“特困低保”老人,其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动态保障机制。要制定机构养老服务床位年均增长指标,满足有意愿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和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制定社区养老覆盖年均增长指标,确保所有低收入群体逐步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制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内容指标,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建立街道、社区人员、志愿者结对帮扶联系空巢、孤寡老人制度,积极为老人排忧解难。
(二)搭建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区机构养老床位少、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养老刚刚起步,投入不足,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也严重滞后于群众需求。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起xx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保障为核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要创新思路,积极争取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实现老有所养和提高城乡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为目标,搭建市、区、街道三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建设“星光老年之家”或“日间照料中心”为抓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点,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健身等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要在确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基础上,重点向低保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各社区应通过完善各类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体育锻炼设施,成立并发挥社区老年协会的凝聚引导作用,解决辖区老年人的学习、联谊、娱乐、锻炼等问题,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政策扶持,加快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我区机构养老床位少,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质量差,服务层次低。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养老机构的发展。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推动民办养老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对有发展潜力的养老机构,要按照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对其进行提升和规范。同时,要 加强养老服务的准入管理和退出监管,规范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行为;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评估和等级评定工作,推动各级各类标准在养老服务行业中贯彻落实。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从收住的老年人群体看,养老机构主要分三类:一是为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院。二是为残疾、勉强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养老护理院。三是综合性的养老机构。因此,在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民办养老机构搞好市场定位,引导他有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另外,要积极浩鉴国内其他地区风功经验,如,温州市鹿城区的“品牌服务连锁经营”发展模式、诸暨市乡镇敬老院委托企业集团养老中心实行统一连锁管理的模式,对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都很有借鉴意义。
(四)创新方式,大力发展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或“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场所,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活动、老年教育、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等服务,全面推进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对经济困难、无子女或子女无经济能力照顾的特殊困难老人,由政府“买单”,为他们提供无偿或低偿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对养老金超过本地最低工资水平,或子女有经济能力却不能实施有效照顾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设立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站,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爱心人士、老人邻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完善“义工银行”志愿者登记和管理制度,弘扬“服务今天、享受明天”志愿者阶梯式服务模式。要以“公益化+市场化”的理念,下大力气从完善硬件、拓展服务、建立信用等方面着手,建设“12349”为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工作迈上一个新层次。
(五)注重培训,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和家庭保障。当前,养老工作的一个突出短板,在于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养老事业的高素质的各类养老服务人才是当务之急。应协调市有关部门在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再就业培训,开展规范系统的老年医学、陪护护理、营养保健和心理辅导等相关职业技能教育,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养老服务人员。同时,要积极协调市劳动部门增设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推动就业困难群体从事养老服务事业。实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有志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考取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资格,不断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媒体、社区及教育机构应发挥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积极宣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结合“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全民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和敬爱意识。特别是要教育引导子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孝敬父母,让老人在幸福和谐的家庭中,有尊严、有安全,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六)健全组织,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与指导。要加强和改善对养老工作的领导,将应对老龄化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尽快成立区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设立区民政局老年服务科(室),确保老龄工作有规划、有领导,有组织机构具体抓。同时,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站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高度,深入开展养老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和政策应用研究,对养老工作进行谋篇布局,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当前,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以便民利民惠民服务为中心,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在开展养老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要高度关注小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新建小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并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推进社区、小区养老场所的建设。要提高群众的防老意识,支持居民开展“委托理财养老”和“储蓄养老”,支持有实力的保险机构探索“以房养老”,扩大养老经济来源,盘活老人的存量资产。
第二篇:养老服务社会化调研报告
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0年左右。以铜梁为例:据统计,我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比全市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提前10年达到全国老龄化水平。全县有空巢老人8万余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2%。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社会竞争,单纯由政府提供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的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主体的社会化转变,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政府福利供给方式,它是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机构向“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局面,面向全社会老人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负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运营模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养老福利机构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化管理,政府不投资建设而补贴部份入住老人费用;民间投资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四)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等服务项目,增加如托管、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各种养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支持。
(五)服务参与公共化。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除了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还有利于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县实施养老社会化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养老政策。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养、高龄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县现有五保户2599人,城市三无人员1754人。自2012年10月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原240元/人·月调整为270元/人·月,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由原370元/人·月调整为415元/人·月,均达到市政府规定的供养标准。全县1686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取了高龄生活补贴,其中,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补贴标准居全市前列。
(二)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修建铜梁县福利中心,采取慈善损赠、市级支持、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940余万元,新建了土桥、二坪、安溪、白羊、蒲吕、围龙敬老院;2011年,投资690万元,新建少云、安居和石鱼3所敬老院,扩建高楼敬老院;目前公办养老机构74所,共有床位2400张。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共6所,有床位800张,入住率达90%。我县还建成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所。
(三)顺利推进社区养老。2011年以来,我县相继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龙山、东方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培训和免费体检等服务。2012年,又在8个镇街各选定1个社区或村作为全县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设,建成1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2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2015年前实现全县50%的村、100%的社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做好示范、引领。
(四)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敬老院实施“268”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敬老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民办老年公寓实施“两规范一标准”(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每年对全县老年公寓和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选送部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到市局进行培训,县民政局每年采取参观见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待遇。2010年以来,两次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待遇。从2013年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长,每月工资分别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员、护理员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后,建立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生效之月起,以上四类人员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的1.4倍、1.3倍、1.2倍、1.1倍调整工资待遇。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县组织志愿者队伍500余名联系了306名空巢老人,在农村实行了邻里亲友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决纠纷等,极大地发挥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老人对社会的认可度。
三、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政策滞后,配套政策难落实。当前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法规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都是1998年至2001年期间制订发布的。自2000年国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思路以后,从上到下相继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渝办发〔2012〕252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涉及的单位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兑现优惠政策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落实土地难、享受补助难、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布局规划随意,投资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网点布局,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点、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致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比较零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养老服务业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致使投资者思想顾虑较大,投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新建养老机构平均每个床位要投入3万元(不含土地费),办一个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投资要300万以上。目前的补助标准是:新建100张床位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每张给予4000元的补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办50张以上床位的每张给予1000元的补贴,补助标准很低。
(三)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低。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侧重于生活起居、日常护理,而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维权等其它项目的服务重视不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招聘为主,未经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同时因为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偏见等原因,专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引不起、留不住,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稳定性不高。
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站在养老产业化的高度,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刚性指标,统盘考虑,同步实施。二是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好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整体布局,在土地划拨、建设标准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考虑,项目设施要纳入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用地要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实施。三是要细化各项指标,分步实施。政府要积极承担养老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养老事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考核指标。
(二)政策层面给予足够支持。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很强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制定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购买公益性岗位、提高床位补助费。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帮助落实优惠政策,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
(三)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投资难的问题。
(四)积极鼓励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今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主要养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可由所在街道解决活动场所,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必要的开办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募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以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要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向社区延伸,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扩、改建,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型的养老机构,既满足社会对托老机构的需求,又实现医疗机构非卫生渠道的床位扩张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政府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消防以及财力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在土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规划方面,对发展养老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审批上予以支持;在财政方面,对村办老年公寓给予资金补助,以推动农村老年公寓的建设。
第三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东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不丰富,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六、加强管理力度,组建为老服务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托老站日托、周托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八、结语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街道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第四篇:养老调研报告
浅析**地区
未来五年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
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地区的老年人口(60岁以上)是15545人,占地区总人口92791人的16.76%,7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7.36%。这两个指标表明:**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进入高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标志是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标志是70岁以上老年人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
**老龄办近五年对**地区老年人口的统计显示如下:
2005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1514人,地区总人口92025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12.51%。
2006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1810人,地区总人口89264 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13.23%。
2007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 12528人,地区总人口 89444 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14.01%。
2008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3229人,地区总人数93538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14.08%。
2009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4200人,地区总人口95570人,老年人占地区总人口比例是14.86%。
老年人口统计数字表明,**地区近年来老年人口总数是增加的(六年增加4086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上升的(六年上升4.67个百分点)。按照**地区前六年的老年人口增长预计,到2015年,**地区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8000人。
为进一步了解我地区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及机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3月,**老龄办进行了**地区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发放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表5000份,收回4948份,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现将老年人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年龄分组:男性2337人,占47%,女性2611人占53% ;年龄分组:60-69岁的2860人,占58%;70~79岁的1627人,占33%,80岁以上461人,占9%。
2、居住方式情况分组:与子女同住1855人,占37% ;老人自己居住(空巢老人)3093人,占63%。
3、从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分组: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2851人,占58%;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2097人,占42%。
4、养老机构收费价格承受。老年人家庭收入绝大部分以退休金为主,养老机构收费价位是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第一关注,有2602人,占53% ;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所能承受的费用水平,认为每人每月能承受1000-1500元的4266人,占86%,能承受1500元-2500元的390人,占8%。能承受2500元以上的292人,占6%。
当前**地区养老机构现状及未来五年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当前**养老专业机构现状:当前**地区有二家养老机构,**养老院,隶属**办事处,公办公营,床位100张,入住老人96人,当前登记想要排队入住的有50人;已处于饱和状态下运行。**康福寿养老院,属于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床位80张,现入住老人71人,调查发现他们也多次接待想要入住的来访者,同样处于饱和状态下运行。由此可见,当前**养老机构都处在饱和状态下运行,且把部分老人入住养老院的诉求拒之门外。**地区的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地区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服务需求。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目标明确
随着未来五年老年人口逐渐增加,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趋加剧,养老问题尤其是一些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变得越发引人注目。为应对目前养老服务需求高峰,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关于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通知,该办法提出了北京市“9064”养老服务模式(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机构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到2015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
服务协助下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从2011年1月1日起,提高街道乡镇敬老院建设资助标准,最高资助额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乡镇机构每新增加一张床位资助额从5千元提高到1万元;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标准,从100至200元提高到200至300元;在全国率先出台低保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办法,每人每月补贴1100元;出台养老机构星级评定以奖代补政策,对获评1至5星级的养老机构分别给予2至32万元的奖励。
**地区十二五期末养老机构建设建议:
按地区老年人口4%的比例测算**地区2015年入住养老院集中养老的老人数应为720人。即2015年**地区要有800张床位才能满足**地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
因上述原因我们对**地区十二期间养老机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在**的**地区按北京市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的四星级标准建设400张床位的(中档300张床位和高档100张床位)集老年餐桌、托老(残)所、制式养老机构等系列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
2、在**地区和**地区采取改扩建的形式,利用社区内现有的闲置资产建设养老机构(在现有180张床位的基础上增加220张)。标准按中档和低档建设,改扩建后的两地养老床位数要达到400张(中档100张床位、抵挡300张床位)。
**老龄办 2011年7月13日
第五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改)
关于弯腰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摘要】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老龄工作部门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景德镇市老龄办走进昌江区森林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
对策
一、弯腰树社区老年人口现状。弯腰树社区现有常住居民多少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060人,约占社区人口总数的18%;80岁以上老年人98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2%;空巢老人有3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9%。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二、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三)居家服务情况。目前社区有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一个,由于规模小,经费不足,加之刚起步没什么经验,管理还不完善,站点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就算提供有偿服务,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自己无力承担服务费用。老年人口多,福利机构少,床位有限,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处在被动的养老境地。
三、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相当奇缺,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辖区内多数是改制企业移交于社区管理,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部分是有退休金,而子女都是下岗失业人员,有时还需要父母给予救济。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四、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站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站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代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五、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一)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政府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趁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之际,各级政府要迅速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在资金、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加强社区老年人协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义工制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投入,最大限度为老人提供购买服务。按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依托社区,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通过由政府、中介组织无偿或低偿服务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为居家老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社区要建立健全辖区老年人明细档案,为辖区老人提供应急救助。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日常生活用品经销单位,以及水电、燃气、电信、通讯、邮政等各服务行业及单位,要对行动不便的高龄、残疾、孤寡、“空巢”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改造已有养老院,根据实际情况,兴建一批养老院。兴建的养老院既要考虑福利性质,也要考虑市场运营。建议市、区联合民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规划,科学论证,并予以财政支持。搞好活动场所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改建和兴建美观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包括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提高利用率。整合社区内驻地单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政府财政投入和福利彩票,增加社区体育健身器械的供给,扩大健身器械的种类,提高健身器械的质量。
(四)社区要努力做好为老健康、日常照料、精神文化等服务工作。扎实做好为老健康服务工作,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平台。社区要经常邀请医疗健康方面的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努力完善社区卫生站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托和日托服务,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开展志愿陪伴等形式多样的温情关爱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步入社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发动驻地单位和“4050”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偿优惠服务或志愿服务。
丰富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建议市、区二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满足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绘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开设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五)搞好老年产品的市场开发。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家电等企业、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种服务网点建设。加大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如企业研发、生产老年人需求的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等各种辅助设备。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建议劳动和民政部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到整体就业规划中,并予以政策上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