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时间:2019-05-14 10:0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安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安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第一篇:西安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西安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促进安全生产、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统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工伤保险登记实行参保职工实名制,每年度审核一次。用人单位应将参加工伤保险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劳动安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受到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必须落实工伤医疗抢救措施,确保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第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工伤保险工作。

市、区县设立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本市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第五条 各级财政、人事、民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工会、残联等组织,应当协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管理

第六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市级社会统筹。工伤保险费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审计行政部门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应当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及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按下列规定缴纳:

(一)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上班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之积。

(二)用人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平均工资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用人单位不再缴费。

(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九条 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行业差别费率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浮动费率在行业费率档次内,由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工伤发生率、工伤保险费使用和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调整。

经办机构首次确定用人的缴费费率时,以用人单位《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按《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表》中所属行业类别的基准费率确定。营业范围属跨行业的,按照风险高的行业确定。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收入专户,实际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并按照下列项目支出:

(一)伤残职工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购置费;

(九)工伤康复费;

(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费不得减免。用人单位欠缴工伤保险费的,欠缴前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待遇的工伤职工和欠缴期间发生工伤的职工,其欠缴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补缴后由工伤保险基金补支。

第十二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从当年征缴的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10%,建立风险储备金,用于本市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时,由市财政垫付。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三条 工伤认定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用人单位发生工伤事故后,应在24小时内告知经办机构。工伤认定申请应由用人单位在职工发生事故伤害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遇有特殊情况,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在此期间发生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四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职工身份证、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初诊病历、住院病历、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第十五条 属于下列情况的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生产事故类的工伤,应提交向经办机构备案记录和用人单位事故调查报告;

(二)认定职业病时,应提交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原始资料(或健康档案)以及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机构的病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三)因履行工作 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应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的判决或其他有效证明;

(四)由于机动车事故受到伤害的,应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的法律文书与相关证明;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应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应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六)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提交医疗机构就职资料和死亡证明;

(七)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证明;

(八)属于因公、因战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应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旧伤复发的鉴定证明。

对因特殊情况,无法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应书面说明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应当以告知之日起30日内补正全部材料。

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完整,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内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第十六条 出现下列情况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不予受理,并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

(一)不符合申请时效规定的;

(二)所述伤害基本事实不清、材料不全的;

(三)不符合管辖权规定或者书面委托代理关系的;

(四)当事人就伤害待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所认定事实不在工伤范围的;

(五)已经由劳动仲裁机构并已执行伤害待遇,或由劳动仲裁调解,双方就伤害待遇达成协议且已执行的;

(六)其他与本办法规定不符的情况。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协助调查和提供证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通知书送达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并抄送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按法定程序处理劳动关系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执行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劳动能力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的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等级的鉴定;

(三)停工留薪期延长的确认;

(四)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的确认;

(五)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六)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条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资料: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结论;

(二)工伤医疗部门出具的医疗诊断证明、诊疗病历和有关检查结果报告等资料。

第二十一条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及其亲属、所在单位或经办机构自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认为残情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复查鉴定结论没有变化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职工因工负伤、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工伤职工需要到外地治疗的,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审批,办理转诊手续。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停发原待遇,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的生活护理,由所在单位负责。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由工伤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建议,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安装、配置。其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直接结算。第二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执行,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十七条 五级至六级工伤职工自愿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分别支付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八条 七级至十级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用人单位向职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本人自愿解除劳动关系的;

(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

(三)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分别为: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为:七级为15个月,八级为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

第二十九条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不足5年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每减少1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条 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经工伤定点医疗机构提出,并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一条 职工因工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发给48个月至60个月的工亡补助金。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二)、(四)、(五)、(六)、(七)项和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发给48个月的工亡补助金;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第十五条第(二)项规定的,发给54个月的工亡补助金;被授予烈士称号的,发给60个月的工亡补助金。

第三十二条 工伤事故兼有民事赔偿(包括交通事故)的,先按民事赔偿处理,赔偿金额低于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其差额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破产、撤消、解散或者关闭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经办机构参加财产清算,依法从资产变现收益中优先拨付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清偿欠缴的工伤保险费。

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人员和已经退休的工伤人员,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办理工伤保险登记,并负责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

(二)进行工伤保险的调查和统计;

(三)核定工伤保险待遇;

(四)按照规定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五)定期公布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及时调整费率;

(六)为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各级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工作实行监督。

第三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有关工伤保险的违法行为,有权举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按照规定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十七条 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发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二)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

(三)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

(四)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0日内,持营业执照或者社会保险登记证书等有关证件,到经办机构申报办理工伤保险事宜。本办法施行后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持上述有关证件办理工伤保险事宜。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已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其工伤待遇和支付渠道不再变动,但参加本市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调整;尚未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西安市工伤保险定点医疗

西安市工伤保险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和定点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名单

1、定点医疗机构

编号

级别

址 001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三甲

东郊新寺路 002

陕西省人民医院

三甲

友谊路256号 003

西安市中心医院

三甲

新城西五路161号 004

西安市第一医院

三甲

南大街粉巷30号 005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

三甲

南门外南郭路76号 006

西电集团医院

三乙

丰登路97号 007

西安北方医院

二甲

长乐中路170号 008

西安高新医院

相当三甲

高新区团结南路 009

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骨科医院

二级

灞桥区东十里铺 010

阎良区人民医院

二级

阎良胜利街康复巷 011

长安区医院

相当三甲

长安区文化路55号 012

高陵县人民医院

二级

高陵文卫路55号 013

户县医院

二甲

户县甘亭镇古城路 014

蓝田县人民医院

二级

蓝田新城路36号 015

周至县联合医院

相当二甲

周至中心东街30号

-----------------------016

西安市第四医院

三甲

解放路21号 017

西安市中医医院

三甲

东大街183号 018

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

三甲

南二环东段88号 01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1医院

三甲

友谊西路269号 020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三甲

大雁塔东南

021

长安医院

三甲

经济开发区文景路17号 022

陕西省中医院

三甲

西华门2号 023

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

三乙

沣镐西路48号

024

西安北车医院

二甲

三桥镇建章路南段8号 025

兵器工业521医院

二甲

丈八东路1号

026

西安市华山中心医院

二甲

韩森寨十七街坊8号 027

西安航天总医院

二甲

南郊宇航街

028

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二甲

西安北郊徐家湾育新路 029

西安唐城医院

二甲

太华北路

030

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

二甲

户县面展路9号 031

核工业四一七医院

二甲

临潼区康复路5号

032

长庆职工医院西安泾河园分院

二甲

高陵县泾河工业园长庆西路20号 033

中航工业西安医院

二甲

大庆路 160号 034

西安凤城医院

二甲

凤城三路 035

陕西省博爱医院

二甲

电子二路

036

西安长安秦通医院

二甲

长安区韦曲西街209号 037

西安一四一医院

二甲

阎良区公园街29号 038

西安市阎良铁路医院

二甲

阎良区前进路西段79号 039

蓝田县中医医院

二甲

蓝田县城西街2号 040

西安昆仑医院

二乙

西安市万寿北路8号 041

西安庆华医院

二乙

灞桥区田洪正街1号 042

西安惠安医院

二级

户县余下镇 043

西安黄河医院

二级

幸福北路10号 044

民航西安医院

二级

沣镐路2号 045

唐华四棉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二级

纺四路191号

2、定点康复机构

编号

01

陕西省临潼疗养院

临潼区康复路26号

3、定点辅助器具配置机构

编号

址 01

陕西省假肢中心

长乐西路46号 02

陕西福音假肢有限责任公司

西关正街175号 03

陕西省残疾人用品服务指导中心

电子二路52号

04

西安博奥假肢医疗用品开发有限公司

南二环西段17号市残联四楼 05

德林义肢康复器材(成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灞桥区浐河开发区工业区F区8号 06

优邦假肢矫形器(上海)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东元西路甲字42号 07

西安海虹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未央区车流工业园2号

备注:

1)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药品目录、住院服务标准(简称“三个目录”)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2)参保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应当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医前须到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伤保险办公室进行登记,以便工伤保险办公室协助科室医生按照“三个目录”诊治。情况紧急需就近到非定点医疗机构抢救的,用人单位须在24小时内向经办机构申告登记,工伤职工伤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3)编号016以后的30家医院为西安市第二批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自2010年7月15日起工伤参保职工可前往登记就诊。

4)工伤职工需要康复治疗的,由定点医疗机构提出康复建议,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后,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其费用由市经办机构与定点康复机构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直接结算。

5)工伤职工需要配置辅助器具的,由定点医疗配置机构提出建议,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后,到定点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配置,其费用由市经办机构与定点辅助器具配置机构按照政策规定的配置项目和标准限额直接结算。

6)经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含职业病)的职工需继续治疗的,由参保单位填写《西安市工伤保险医疗(康复)费用挂帐通知单》,报市经办机构审批后,到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康复机构实行挂帐治疗。

四、其它事项

1、身份证必须为二代身份证;

2、老工伤就医现可以在西安市工伤定点医院就医,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西安就医;(在西安定点医院就医只交少许自负部分)

3、各用人单位在收费用发票时检查票据,如缺少医院公章的,直接退回本人,不予上报。

第三篇:陕西省西安市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资助办法

西安市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资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西安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广泛调动我市企业、高校院所专利申请的积极性,提高我市专利质量和拥有量,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利资助是指专利申请或开展专利相关工作所给予的补助和奖励等,资助资金从西安市科学研究与发展资金中列支,按照预算进行安排。

第三条

本办法的资助对象为第一专利权人(专利申请人),指在本市辖区内注册并从事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从事专利工作的个人,在专利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的区(县)科技局、开发区(产业基地)知识产权办公室、产业联盟、高校院所和专业服务机构。

第二章 专利创造 第四条

申请资助

首次申请发明专利的企业, 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后,给予每件1000元资助,资助总额不超过5000元。

第五条 授权资助

当年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给予每件1000元资助;获得国外发明专利授权(仅限美日欧韩,下同),给予每件5000元资助。每件PCT申请资助不超过5个国家(地区),单个企业每年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六条

维持资助

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校院所及个人专利权人处于有效状态的国内发明专利超过5件的,按其拥量的50%,给予每年每件500元维持资助;处于有效状态的国外发明专利,给予每年每件2000元维持资助。

第七条

财政支持项目

对承担国家、省、市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的科技企业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政府支持经费超过100万元的,且与项目有关的新增发明专利申请超过5件的,在项目验收合格后,每个项目资助5000元,每个企业资助不超过5万元。

第八条 专利大户资助

对纳税超过100万的科技企业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当年国内外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0件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资助;超过50件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资助。对当年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0件的事业单位,一次性给予5万元资助;超过200件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资助。

第九条

专利奖

当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的,分别给予每项10万元和5万元的一次性资助;获得省专利奖的,给予每项5万元一次性资助。

第三章 专利管理 第十条 企业贯标

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并通过认证,给予2万元的奖励。

第十一条

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

对当年通过市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或省级以上优势企业认定的,按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分别奖励企业5万元、8万元和10万元。其中市级示范企业每年奖励不超过20家。

第十二条 区县资助

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示范(试点)县、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园区,当年一次性奖励20万元。

第四章 专利保护 第十三条

维权援助

对涉及专利纠纷的,可向市专利维权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的,专利维权援助机构提供免费咨询。

第十四条

专利诉讼

企业合法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对主动维权且通过司法或行政途径最终确认侵权成立的,给予一定额度的维权费用资助。

科技企业小巨人以及国家、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涉外知识产权诉讼的,给予一定额度的资助。

第十五条

专利保险 鼓励企业参加专利保险。资助办法按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和市金融办《关于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 》执行。

第五章 专利运用 第十六条

专利交易

对企业发明专利购买、许可等交易给予资助,资助办法按《西安市技术交易、设备共享奖励补助实施细则》执行。

第十七条

专利质押

鼓励企业使用专利权质押融资。资助办法按《西安市科技金融结合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专利信息利用

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利检索、分析、评议、预警、导航、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工作,经市知识产权局备案、监理和验收合格的,按企业实际投入金额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每年选择若干重点行业和领域,鼓励服务机构连续发布专利分析和预警报告,择优给予每份报告资助。

第十九条

产业合作

对于牵头组建产业专利联盟、专利池,并达成合作协议的企业,在新联盟、专利池正式运作后,经审核同意,视其运行情况给予最高不超过5万元奖励。

第六章 专利宣传、培训和服务 第二十条 专利宣传及培训活动 鼓励各类组织开展公益性宣传培训活动,经备案核实并通过培训信息和宣传资料审核的,给予资助。

对区(县)科技局、开发区(产业基地)知识产权办公室、产业联盟组织的各类专利宣传及培训活动,受众人数规模在50人以上(培训超过3个学时,下同),给予3000元/次的资助;受众人数规模在100人以上,给予 5000元/次的资助;对创新大赛等知识产权活动进行资助。

高校和服务机构组织的各类专利宣传培训活动,受众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给予3000元/次的资助;受众人数规模在200人以上,给予 5000元/次的资助。

企业组织开展专利系列培训活动,5次以上,累计受众规模超过300人次的,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第二十一条 分类指导

支持服务机构开展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培训服务业务,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服务品牌,形成良性竞争。对服务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机构,按其实际工作成效,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第二十二条

服务质量促进

组织开展专利代理机构服务质量评价,对业绩突出的前5名服务机构,给予每户最高10万元奖励。

第二十三条

业务创新扶持

鼓励服务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文献检索,建立专利数据库,按服务每个企业1万元进行资助。对辅导企业知识产权贯标且通过认证的服务机构,按服务每个企业5000元资助。

每个服务机构累计获得以上资助总额最高为20万元。第二十四条

专业人才

制定和落实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或规模以上企业培训专利管理师、专利信息分析师或专利代理人,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第二十五条 知识产权教育

对新设知识产权课程、知识产权专业,或新设立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的高校院所,给予所属科研管理机构一次性20万元前期工作经费补助。

第二十六条 发明人和专利工作者资助

申报和享受上述资助的各类专利权人,应制定相应管理规章,落实发明人“两奖一酬”,并给予本单位专职和兼职专利工作人员一定的物质鼓励。

第七章 审核与管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涉及各类资助的申请和审核,按照《西安市科学研究与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并纳入市专利资助数据库统一管理。

第二十八条 资助经费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对直接参与专利设计和发明人员的资助。

第二十九条 一项专利所获得的各级专利申请、授权和维持资助总额高于其缴纳的国家规定费用时,资助对象应主动退还超额部分。

第三十条

对存在专利权属纠纷和不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单位不予资助。

第八章 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三十一条

建立项目资金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资助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并严格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三十二条

建立和完善专利资助信用体系,对发生不规范专利申请行为、数量巨大(年超过100件),取消当年和下一的申请;申报单位、专家、机构及用户存在弄虚作假、伪造成果、重复申报立项、以不当方式唆使用户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虚假评价或检测报告,骗(套)取财政资金的,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罚,追回已获得的资助经费。

第三十三条 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以后申请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发布之日起,我市之前出台的有关政策,凡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均按本办法执行。办法涉及的相关资助扶持政策,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不重复享受。第三十五条 办法中涉及的专利数据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或查询信息为准。

第三十六条 各区县可参照此办法制订本级管理规定,并报市科学技术局备案。

第四篇:哈尔滨市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

哈尔滨市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试行)

哈劳社发[2005]211号

各区、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为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使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农民工得到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根据国家和省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哈尔滨市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我局。

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一条 为使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农民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保障其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和省、市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哈尔滨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

本办法所称用人单位,是指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在外省市注册(简称外地注册),在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包括成建制在本市承揽建筑施工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农民工,是指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本市或外埠农业户口,并与本市各类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务工人员。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为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哈尔滨市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意见》(哈政办综[2004]42号)规定的行业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

第四条 工伤保险费以农民工上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务工时间不足12个月的,按实际务工时间计算月平均工资;新招用的农民工以其第一个月的工资作为缴费工资基数。

农民工缴费工资低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第五条 用人单位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时,应提供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名单。参保人员有增减变动时,应及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动手续。经办机构应按月受理用人单位农民工缴费人员变动申请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条 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费,自缴费次日起,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职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及本市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待遇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七条 外地注册的用人单位,未在注册地参保的,在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应当参加本市工伤保险。其认定为工伤的农民工,按本市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第八条 发生事故伤害的用人单位、农民工或者直系亲属,可以作为申请人,到事故发生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认定为工伤的农民工,医疗期满后,用人单位、农民工或者直系亲属,应当向市、县(市)劳动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市、县(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当依法受理。

第九条 外地注册的用人单位,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又未在本市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由生产经营所在地的区、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工伤认定。由生产经营所在地的市、县(市)劳动鉴定委员会负责劳动鉴定。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及本市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第十条 外地注册的用人单位,已经在外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应向本市生产经营地劳动保障部门行政提交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相关证明。其招用的农民工在本市工作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农民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应当到用人单位所在参保地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可以向用人单位管辖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投诉。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给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又未按照本市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支付工伤赔偿的,农民工可以向用人单位管辖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欠缴工伤保险费期间,原已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农民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暂停其工伤保险待遇,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破产、注销或者离开本市而终止缴费的,应到经办机构办理终止参保手续。

用人单位终止缴费的,自终止缴费的次月起,其伤残等级为五至十级的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五条 因工死亡的非本市户籍农民工的供养亲属,符合享受供养亲属抚恤条件的,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比例和标准按月领取,直至丧失领取条件为止。本人自愿申请选择一次性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可由本人在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费时与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签署协议,一次性结算,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一次性结算计算年限:供养亲属不满18周岁的(包括子女),计算至18周岁;其他符合供养条件的亲属(包括配偶或父母),计算20年,5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周岁减发1年,但最低不少于10年;70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第十六条 被认定为工伤且伤残等级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农民工,在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前,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并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协议的,本人可自愿选择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终止工伤保险关系,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

(一)一级伤残为120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105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90个月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75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被鉴定为一级至三级伤残的,同时被确认需要生活护理依赖的,依据生活护理等级不同,按以下标准发给生活护理费:满16周岁不满30周岁的,一级护理为10万元,二级护理为8万元,三级护理为5万元;满30周岁不满50周岁的,一级护理8万元,二级护理5万元,三级护理为2万元;满50周岁以上的,一级护理3万元,二级护理2万元、三级护理1万元。

第十七条 本办法实施前,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农民工已经一次性领取了工伤保险待遇的,不再重新处理。

第十八条 本办法农民工工伤保险未尽事项,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及《哈尔滨市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哈尔滨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从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工伤保险办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通知

(闽政[2004]1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00四年四月三十日

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职工或雇工(以下统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职工依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本办法规定,享有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财政、审计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地税部门做好工伤保险费征收准备工作。

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五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并实行省级调剂金制度。

工伤保险基金现实行县(市)级统筹的地区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向设区市全市统筹并轨,有关的设区市政府应按本办法制定相应措施,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工伤保险基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条 行业基准费率由统筹地区在国家规定的幅度范围内确定。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提出,并征求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代表意见,报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可定期调整。

行业基准费率包括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

第七条 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由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生产经营范围所属行业和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确定。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制度。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情况、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必要的风险储备金等因素提出具体办法,并征求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代表意见,报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工伤保险费率浮动办法确定用人单位费率浮动档次。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经办机构缴纳工伤保险费,并按期报送本单位工资总额、职工工资花名册和增减人员名册。

目前工伤保险费已由地税部门征收的地区应继续做好征收工作,并认真总结推广,在三年内全省工伤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依法用于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和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其他用途。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的管理服务经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调查核实经费列入统筹地区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 统筹地区实行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储备金按不低于统筹地区征收工伤保险费一个月的额度筹集。工伤保险基金历年结余部分并入储备金。储备金在发生重大工伤事故或当期工伤保险基金不足支出时,由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后使用。

第十二条 建立省级工伤保险调剂金制度。各设区市每年按征收工伤保险费总额的3%上解工伤保险调剂金。其中,实行设区市统筹的,向省级上解调剂金;实行县(市)级统筹的,县(市)级向设区市上解调剂金,设区市汇总后再向省级上解调剂金。工伤保险调剂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用于各设区的市特大工伤事故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的补助和省级劳动能力鉴定等所需费用。省级工伤保险调剂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需要省级工伤保险调剂金补助的,由设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后拨付。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等所需费用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财政部门核准后拨付。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依法作为工伤认定申请人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受设区市委托的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或视同工伤认定的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受理并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的设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承担工伤认定的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 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依法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对申请人提供的下列材料,应当依法作为工伤认定的证据。

(一)事故伤害或突发疾病死亡的证明;

(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证明;

(三)革命伤残军人证;

(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认定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活动受到伤害的证明;

(五)公安机关或司法机关提供的与工伤有关的裁定、判决或证明;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五条 省和设区市应当设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制定劳动能力鉴定规则。省和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照劳动能力鉴定规则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提交工伤认定决定书、诊断证明书、检查结果、诊疗病历等材料。

第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按鉴定工作量从统筹地区当年征收的工伤保险费中支付。

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具体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制定。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经办机构办理除供养亲属抚恤待遇外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手续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

(三)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经办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所需的材料,对提交材料齐全的,在30日内予以办理。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或因工死亡职工直系亲属办理供养亲属抚恤待遇手续的,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交被供养人户口簿或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居民身份证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经济状况证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材料:

(一)被供养人属于孤寡老人、孤儿的,提交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

(二)被供养人属于养父母、养子女的,提交公证书;

(三)被供养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提交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书。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接受工伤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但职工主动提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除外。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按规定住院及转院治疗的,住院伙食补助费及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依法以本单位因工出差标准及规定的比例予以支付、报销;用人单位未定职工因公出差伙食补助和差旅费标准的,应参照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国家机关出差伙食补助和差旅费标准及规定的比例予以支付、报销。

第二十二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工伤职工本人书面提出自愿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

(二)用人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一)、(二)、(三)项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

(三)七级至十级工伤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不再续签劳动合同而终止劳动关系的。

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职工应当与用人单位、所在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签定三方书面协议,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第二十三条 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合并计算。其标准按照所在统筹地区最后一次公布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年龄之差和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五级,每满一年发给1.4个月;六级,每满一年发给1.2个月;七级,每满一年发给0.8个月;八级,每满一年发给0.6个月;九级,每满一年发给0.4个月;十级,每满一年发给0.3个月。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五至六级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低于30个月的,按30个月支付;七至八级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低于20个月的,按20个月支付,九至十级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低于10个月的,按10个月支付。

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30%。

第二十四条 工伤职工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和生活护理费等标准,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方案,并征求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代表意见,报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承包方属生产经营单位的,其职工发生工伤,工伤保险责任由承包方负担;承包给个人的,个人及其雇工发生工伤,工伤保险责任由发包方和承包方约定,没有约定的,由发包方负担。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从2005年1月1日起参加工伤保险。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4年1月1日至本办法施行之日,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应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下载西安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安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尔滨市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

    哈尔滨市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使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农民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保障其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和省、市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伤保险办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伤保险办法 (二00年十二月十九日经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第24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自二00二年四月一日起实施。) 第一条 【依据】为了保障天津经济......

    东风汽车公司职工工伤保险办法

    东风汽车公司职工工伤保险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分散工伤风险,促......

    西安市节能监察办法

    西安市节能监察办法2012-04-26 08:24 西安市节能监察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节能监察行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陕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等......

    《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

    《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甘肃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

    甘肃省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 第一条 为维护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伤保险办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伤保险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结合兵团实际,制定本办法......

    西安市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办法

    西安市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严格建设行政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城市品位的不断提高,更好地营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