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体育总局的报告
报告书
2009年3月27日
目录
电子竞技目前发展问题。。。。。。。。。。。。。。。3
电子竞技的娱乐化与职业化。。。。。。。。。。。。。5
全国高校电子竞技联盟联合会章程(草拟)。。。。。。。6
部分地区高校电子竞技联盟概况。。。。。。。。。。。23
总结。。。。。。。。。。。。。。。。。。。。。。。28
电子竞技问题总结(个人总结)
一 审美疲劳 赛事繁多
每年电子竞技比赛种类繁多,小到各地区各城市的比赛,大到WCG ESWC CEG IEM等等。繁多的比赛无可避免的造成了撞车的情况,也无可避免的造成了审美疲劳。赛制重复
无论是WCG还是ESWC或是IEM PGL,都是采用选拔制或者邀请制,力求将比赛局限短时间。高密集度的曝光使电子竞技爱好者对赛事失去了新鲜感 选手匮乏
电子竞技选手目前我认为是非常匮乏的,各种比赛永远是老面孔出现,随着选手打法的固定,赛事的悬念逐渐消失,大家对比赛的热衷度也将下降
二 从业人员素质 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骗
“去年该骗的钱已经骗完了,今年商家听到电子竞技都头痛”这是某地区一名电子竞技从业人员亲口所说的。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部分电子竞技从业人员都以“骗”作为自己的目标。骗商家的钱,骗一票走人。该做的不做,该宣传的不宣传。今年INTEL明确说明不赞助电子竞技,就是因为去年承接IEM的团队不负责任使商家失去了应有的信任。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拖
去年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WNV的解散与拖欠工资问题。拖欠工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俱乐部,也存在于大型赛事中。ESWC拖欠奖金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拖,使得电子竞技选手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了电子竞技的一个恶性循环。部分选手大牌作风
去年的可乐裁判门事件也是沸沸扬扬。姑且不讨论谁的对错,但是现在各种比赛中出现的明星选手不按照规则办事,不事前看比赛通知的现象屡有发生。而不关注比赛通知导致了耽误比赛,判负或者判弃权本身就是合理的。电子竞技是体育项目,最起码的公平公正是应该有的,因为大牌的迟到而导致比赛的拖延对其他选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三 电子竞技的规范 项目的规范
目前各地各组织对电子竞技项目的认可度都不一样,虽然体总方面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是各地还是针对各地的情况自行规范电子竞技项目。到底如何规范电子竞技项目有利于电子竞技发展?
(个人观点)电子竞技项目应该分几类:
竞技项目:CS WAR3 SC FIFA 极品 NBA
娱乐项目:DOTA 真三国无双
休闲项目:连连看 对对碰 网络围棋等
我认为这样分开即有利于规范电子竞技项目,方便管理又有利于推广电子竞技在群众中的普及还不违背电子竞技基本概念。团队的规范
目前各地区出现了各类电子竞技团队,其中部分团队做事不负责,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对电子竞技发展产生恶劣影响。由于目前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资格证的颁布,所以导致电竞市场以各自为中心,不方便掌控,阻碍电竞的发展。赛事的规范
目前电子竞技的赛事层出不穷,总结原因我认为是缺乏合理的规范和统筹安排,缺乏一个管理的组织。
四 方针的实施与宣传 文件实施不到位
体总曾经出台了关于电子竞技参赛人员需要注册的文件,当时我本人作为南昌高校联盟的负责人也想把校队成员和联盟成员去江西体育局注册,但是却没有找到相关的管理人员。同时,也有从业人员告诉我说不需要注册。从这点可以看出,体总的经省得不到有效贯彻,部分从业人员对体总文件置若罔闻,注册与否不影响参加比赛。宣传不到位
CEG是体总倡导的比赛,但是在地方,电子竞技爱好者竟然不知道CEG的比赛结果,甚至说不知道CEG的冠军是哪个俱乐部。经过体总审批的多家俱乐部,电子竞技爱好者却是闻所未闻。由于各地方俱乐部自身不做宣传,导致电子竞技爱好者关注其他比赛的热情远远大于CEG。部分俱乐部采用临时雇人的方法也不利于电子竞技的长期发展。
五 断层问题 运动员断层
目前的电子竞技选手,大部分来源于高校。但是由于国家政策以及家长和现在电子竞技自身情况,高校电子竞技选手不愿意加入到电子竞技运动员的行列中来。想要成为电子竞技运动员的选手由于水平不够,没有正规的指导和训练,无法成为职业运动员;而部分水平不错的选手却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加入职业俱乐部。裁判员断层
之前听说国家有电子竞技裁判培训和考试,当各地方的裁判想要去培训和考试的时候,却找不到门路。
电竞的职业化与娱乐化
电子竞技有两条不同的发展模式,职业化与娱乐化。
职业化的代表是以各个职业俱乐部为主体,通过职业俱乐部之间的比赛形成有欣赏力,有吸引力的电子竞技职业赛事。这种模式的赢利点在于赞助与转播。凭借着赛事的影响力,参赛选手的影响力,获得商家的赞助以及收取广告费用。而随着关注人群的扩大,转播力度的扩大,尤其是在将来平面电视允许转播的情况下,收取转播费用。而随之带来的网络、报纸、杂志、场馆运营将成为职业化发展的伴随产业。
娱乐化的代表是以各个平台以及各种民间赛事为主体,直接接触电子竞技最终受众人群,让电子竞技爱好者参与到电子竞技赛事中。这种模式的赢利点在于爱好者和赞助。电子竞技组织者出售自己的服务给电子竞技爱好者,而电子竞技爱好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后可以享受优惠的待遇。而娱乐化赞助的主要依靠是大量的电子竞技爱好者参与比赛,凭借着大量的人群基数来吸引商家的赞助。
我认为两者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但是两者之间并不互相冲突,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将是成就电子竞技发展的突破点。
职业化的弊端在于电子竞技自身的特殊情况和目前国情对电子竞技的限制。电子竞技不同于传统的体育项目,而是类似与围棋一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看得懂电子竞技项目的人本身也是电子竞技的参与人员;而非电子竞技爱好者看不懂电子竞技具体内容。这样就限制了职业化的比赛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也就要求我们首先应该从如何推广电子竞技出发。但是目前能够正面推广电子竞技的最有利渠道——平面媒体对电子竞技目前是封锁的局面,所以也就要求了职业化需要从其他途径找宣传出路。
娱乐化的弊端在于无法将电子竞技形成高度,无法让群众从内心关注电子竞技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电子竞技周边产业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以娱乐化为媒介,牢牢掌握已有的电子竞技爱好者,并将已有的职业化普及到现有的电竞爱好者中去。同时提高职业化的高度,将职业化定位在大家心目中所期待所盼望,想要参加却又无法参加的位置
第二篇:2012国家体育总局社会课题
201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
项目编号 负责人
1608SS12001 冯潮 安徽省徽州民俗体育流变研究
1609SS12002 王敏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内容、标准和核算方式 1610SS12003 温文 国家队运动员微博管理制度与体育危机事件管理机制研究 1611SS12004 薛继升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研究
1612SS12005 周青山 中国职业体育劳资法律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 安徽广州国家吉林湘潭1613SS12006 蔡文菊 当代实用体育礼仪研究
1614SS12007 曹莉 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615SS12008 柴荣 政府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及标准体系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绿道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616SS12009 陈华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617SS12010 陈慧敏 治理理论视角下中国公共体育场馆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1618SS12011 陈玉凤 武陵山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流动儿童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1619SS12012 储志东 赛事产业化视域下2014青奥会对南京城市竞争力影响研究 1620SS12013 答邦俊 文化视野中的兴奋剂现象
1621SS12014 戴福祥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学籍管理研究
后奥运时代的国际体育赛事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1622SS12015 党芳莉
跨文化传播的视角
1623SS12016 党挺 中外反兴奋剂立法比较研究
1624SS12017 丁玲辉 西藏节庆文化与藏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1625SS12018 董伦红 海峡两岸体育服务市场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研究 1626SS12019 董晓虹 浙江省残疾人群众体育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1627SS12020 房蕊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研究——以阳光体育为背景 1628SS12021 冯火红 “大部制”背景下我国区(县)体育行政改革路径研究 1629SS12022 高志丹 伦敦奥运会国家奖励标准研究
1630SS12023 何丰 我国城市体育游憩空间的精明增长机制研究
由生存体育迈向享受体育——
1631SS12024 何艳华
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转型的研究
1632SS12025 洪浩 太极拳养生思想研究
1633SS12026 胡卫红 基于WebGIS国民体质与全民健身工程信息集成与分析平台的研究
体育院校特色化目标管理的实证研究——
1634SS12027 黄浩军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个案 北京曲阜北京广州华南吉首南京南阳苏州上海西安西藏深圳浙江曲阜沈阳国家上海吉林河南山东武汉
1635SS12028 黄宽柔 中国团体操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1636SS12029 黄若涛 构建重大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1637SS12030 黄文辉 湘鄂渝黔边区民族民间体育资源与特色旅游开发的融合研究 1638SS12031 姜涛 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政府职能研究 1639SS12032 金昶 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综合效益研究
1640SS12033 赖爱萍 《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性的视点》的编译与研究 1641SS12034 李丽 我国体育事业公共财政保障的优先顺序研究
华南
首都
吉首
吉林
淮南
浙江
江汉
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研究——
1642SS12035 李荣日
以上海杭州市为例 1643SS12036 李实 篮球裁判员临场执裁评价系统(CAA)的设计与实现 1644SS12037 梁汉平《身体的民主:群众体育哲学》翻译与研究
我国民间体育赛事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1645SS12038 刘林箭
以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调查为例
1646SS12039 刘志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强国研究——以两德统一后的德国为鉴1647SS12040 柳友荣 公共治理视域里农村社区体育对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干预研究 1648SS12041 卢黎东 龙舟文化国际传播的对策研究
1649SS12042 潘雯雯 公共服务视野下体育非营利组织研究——以浙江为例 1650SS12043 邱建钢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1651SS12044 曲小锋 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促进与体育健康管理网络平台研究 1652SS12045 饶平我国体育发展生态回归的政策学研究 1653SS12046 尚迎秋 对我国反兴奋剂问题的对策研究
1654SS12047 史进 创建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及其社会文化价值研究
地方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655SS12048 宋伟
基于苏州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
基于均等化视角下中部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实证研究——
1656SS12049 苏亚君
以山西实施农村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为例
1657SS12050 孙庆国 中国式摔跤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1658SS12051 孙庆祝 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659SS12052 谭仲秋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法律保护 1660SS12053 田志友 大型体育赛事质量管理标准研究
1661SS12054 佟远堂 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 1662SS12055 王必琪 城市学龄儿童休闲运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1663SS12056 王国祥 “健康日本21”实施现状译评及对我国启示 1664SS12057 王健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方法论分析
杭州
天津
贺州
湖州
上海
池州
上海
浙江
成都
汕头
衡阳
北京
西安
中国
山西
天津
南京
成都
上海
长春
山东
苏州
天津
1665SS12058 王俊奇 秦汉三国体育文化史
1666SS12059 王龙飞 我国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研究
1667SS12060 王平体育文化发展的定位与策略——基于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1668SS12061 王翔 体育强国目标下县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1669SS12062 王雄飞 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分布对居民体育行为影响研究
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组织效率提高途径研究
1670SS12063 王学如
南昌
河南
江苏
韩山
陕西
哈尔
——以黑龙江省为例
1671SS12064 王运武 我国老龄化社会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与供给的策略研究 1672SS12065 王振 侨校侨缘优势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推广与华文教育研究 1673SS12066 魏磊 美国中学篮球联赛的组织和运作研究
欧洲职业足球联赛传播视野下的我国体育传播研究
1674SS12067 吴坚
——以中国乒乓球、武术为例 1675SS12068 吴建依 公用体育事业特许经营的规范研究
1676SS12069 夏小慧 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1677SS12070 肖鸿波 77年《申报》体育传播研究
1678SS12071 谢英 基于资源观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 1679SS12072 胥群 新疆兵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1680SS12073 许之屏 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因素研究 1681SS12074 阎小良 促进教育模式与女大学生健身活动及体质健康研究 1682SS12075 颜下里 砖楼村民族传统体育内源性发展研究
1683SS12076 杨芳 休闲体育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文化价值研究 1684SS12077 杨茜萍 发展体育事业的政府公共职能研究
1685SS12078 叶朝忠 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评价研究 1686SS12079 袁建国 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市居民体育权利均等化研究 1687SS12080 张建三 国家蹦床队文化建设研究
1688SS12081 张立 基于二经普数据的我国体育组织机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689SS12082 张锐 哲学视野下的休闲体育精神文化研究 1690SS12083 张薇 不同层次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化教育研究
1691SS12084 张杨 我国职业体育参与人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1692SS12085 张永虎 京杭运河体育旅游创意开发研究
1693SS12086 赵爱国 国际政治视角中的中美体育体制与政策 1694SS12087 赵国华 我国竞技篮球职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1695SS12088 赵蕴 我国独立建制体育院校综合排名的指标体系研究 1696SS12089 郑汉山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监控体系构建的创新研究 1697SS12090 周建社 中国健美操竞赛演变历程及发展研究
滁州
华侨
上海
上海
宁波
兰州
上海
西安
石河
湖南
湖北
内江
西安
天津
浙江
温州
天津
国家
北京
清华
陕西
聊城
国家
宁波
武汉
广州
湖南
1698SS12091 周雪蕾 构建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体育宣传体系——基于关系和文化的视角 1699SS12092 周振华 我国长距离竞技运动项目人才开发与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1700SS12093 朱琳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律保障研究 1701SS12094 朱元利 构建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1702SS12095 陈茵 外籍教练的知识转移绩效研究
1703SS12096 房晓伟 韩国射箭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实证调研——
1704SS12097 黄晨曦
成都
湖南
西南
西安
北京
北京
苏州
以苏州为例 1705SS12098 霍德利 大型体育赛事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
1706SS12099 李柏 “点轴网”对我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优化的应用研究 1707SS12100 李骁天 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对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推动研究1708SS12101 梁伟 我国男子足球项目职业化经济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1709SS12102 刘高福 健身服务品牌形象影响会员品牌信任及忠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710SS12103 刘哲石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适度市场化机制研究
1711SS12104 刘正 微博时代我国体育组织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探析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1712SS12105 柳鸣毅
——基于青年奥运会创办理念的思考
1713SS12106 南尚杰 中日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转变方式的比较及启示
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研究
1714SS12107 邵明虎
——以杭州为例 1715SS12108 王东敏 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1716SS12109 王芳 转型期我国草根体育NPO发展研究
1717SS12110 王桂红 中美政府休闲体育服务的政府责任比较研究 1718SS12111 王霁霞 兴奋剂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1719SS12112 王妍 远东运动会与近代东亚社会的发展
1720SS12113 王应春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721SS12114 王紫娟 我国与冬季体育运动强国的差距及路径选择研究
1722SS12115 杨丽芳 西部地区户外休闲运动发展方式研究——以健康重庆为例 1723SS12116 张长念 中国武术全面国际化传播的举国战略研究 1724SS12117 张辉 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1725SS12118 张若 体育需求与消费的经济学模式及实证检验
清华
大连
首都
暨南
江西
湖南
北京
武汉
沈阳
浙江
北京
北京
沈阳
北京
苏州
西安
哈尔
重庆
首都
沈阳
中央
第三篇:国家体育总局“大武术观”
树立“大武术观”要从建设体育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以战略思维和面向世界的眼光,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武术的时代价值、特殊功能和优势特色,推动中华武术事业的大发展。
从事业到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软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蕴含的积极因素和民族精神在历史上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彰显了党致力于“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决心,对公民文化权益的尊重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关切提升。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或者说,文化产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融性不够。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没有把它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的位置,没有实现与整个经济的同步安排,同步推进。
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变,表面看是一字之差,但更深层次的分析,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的前提,是政府角色的适时改变。以前是政府站在台前办文化事业,现在都应该转到幕后为文化产业提供各种服务。)
十二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四篇:国家体育总局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国家体育总局推进两纲全面达标情况报告
国家体育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妇儿工委五届一次全委会议精神,按照“确保妇女发展纲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的要求,围绕本部门所承担的两纲目标责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把提高妇女健康意识,增强妇女身体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把它贯穿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过程,把握重点难点,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广大妇女平等参加体育健身的权益,为促进妇女身体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妇女纲要的实施取得了新进展。
推动妇女纲要落实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引导广大妇女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健身意识。2001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全国妇联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亿万妇女体育健身活动”,要求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该项活动的组织领导,根据广大妇女体育健身需求,不断研究推出适合妇女生理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开辟和建设一批固定的、方便妇女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决定每两年举办“全国亿万妇女体育健身展示大赛”,以总结推广各地在组织开展活动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集中展示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的成果。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增强影响力,扩大覆盖面。目前,该项展示大赛已经举办了三届,第四届展示活动将在2009年12月在广州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利用彩票基金会每届支持25-30万用于开展此活动。
“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的组织开展,对鼓励和引导广大妇女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养成科学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妇女已接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的一半。
二、建立《国民体质检测制度》,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对全体国民进行体质监测。
《国家体质监测制度》规定,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中,妇女比例达到50%。从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其覆盖人群中,妇女儿童是主要人群,共监测3-6岁儿童52250人,20-69岁女性98178人。监测内容包括了身体形态、技能素质、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参加情况。在2005年开展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实际接受体质监测的妇女人数已超过监测总数的50%。该项制度的实施,对于适时了解我国全体国民(包括广大妇女)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广大妇女的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标准》在全国广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培训和培养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目的是建立和培养一大批能够带领广大妇女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骨干队伍。目前,我国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3万左右,其中女性的比例接近一半。在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广大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身影遍布城乡各地,活跃在公园、广场和各种健身站点,成为引导和带领广大妇女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等项目建设,在老少边穷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雪炭工程”等。2001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已投入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6亿多元在全国建成了近万条健身路径,上百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基地,一百多个“雪炭工程”项目,同时,利用公园广场等建成二十多万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站)点,这些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为扩大妇女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五篇: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体育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有关财务和科研管理制度,结合总局体育科研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总局科教司立项资助的科研课题。科研课题分为重点研究领域攻关课题和国家队科研综合攻关研究课题两类(以下统称为课题),分别由总局科教司和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 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事关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重点围绕备战奥运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
(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加强相关科研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避免重复浪费。
(三)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课题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二章 经费开支范围与规范
第四条 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由总局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五条 课题经费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
(一)直接费用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印刷/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
1.设备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不得列支预算外设备,不得列支购买日常办公设备,应有完善的设备验收入库手续。课题承担单位应建立设备采购、验收入库和领用各环节内控制度。
2.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试剂、辅助材料等易耗品的采购费用。采购材料应有完整的材料出入库手续,大宗材料采购应签订合同,有完善的审批手续。课题承担单位应建立完整的材料采购和出入库内控制度。
3.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或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测试、计算、分析、化验及加工等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委托外部独立法人单位进行测试,须签订合同,并开具发票;在课题承担单位、合作单位内进行测试,测试化验加工 部门应为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应当建立任务委托和经济结算的有关规定。测试化验加工费严禁以劳务费形式列支。
4.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研究活动、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出差人员应为课题组人员,出差地点与课题研究相关,应有出差审批手续、报销单等相关凭证。差旅费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严禁列支国际旅费。
5.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应有会议审批手续、参会人员签到表、会议纪要、会议通知等凭据。会议费不得包含专家咨询费、礼品费、招待费和旅游费等开支。
6.出版/印刷/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印刷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置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专业软件购买、专著出版等大额支出应有相关合同,专利申请及论文发表等支出应有受理函件或检索信息。不得购买通用性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不得列支日常手机及办公固定电话通讯费。
7.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研究人员(如在校研究生等)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劳务费应按照课题经费预算据实列支,不得计提或分摊;原始凭证上应有领取劳务费人员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身份证号码、主要负责工作、劳务时间、本人签字等信息。
8.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聘请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课题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咨询费相关原始凭证上应有人员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身份证号码、主要负责工作、劳务时间、领取签字等信息。专家咨询内容及建议需整理留存备查。专家咨询费只能支付给个人,不得支付给单位。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议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二)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绩效经费应在科研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由课题承担单位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统筹安排。间接费用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 购置费后的20%。
第六条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支出,应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说明,单独申请核定。
第三章 预算编制与审批
第七条 课题预算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经费预算的申报审批程序如下:
(一)课题经费预算经课题申报单位和课题组织单位审核后,与《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申报书》一并报总局科教司。
(二)总局科教司会同课题组织单位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预算进行评审或评估。
(三)课题负责人根据评审或评估意见对经费预算进行修改,经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组织单位审核后,与《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计划任务书》一并报总局科教司。
(四)总局科教司按照规定的程序批准课题经费预算。第八条 课题预算编制要求:
(一)编制课题预算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三)应根据课题经费开支范围确定支出科目编制课题预算,并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进行详细说明。
(四)多个单位联合承担的课题,应当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书中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连同《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计划任务书》一并上报。
第四章 预算的执行
第九条 课题经费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拨付,经费应在研究周期内按预算进度据实支出。涉及政府采购的经费使用,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课题经费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按照以下程序核批:
(一)课题合作单位变更以及调整课题合作单位预算的,由课题负责人、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课题组织单位审核同意后报总局科教司批准。
(二)课题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出版/印刷/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预算如需调整,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总局科教司在中期财务检查或财务验收时予以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间接费用等预算不予调增,如需调减可按上述程序调剂用于课题其他方面支出。
(三)距结题期限不足3个月的课题,任何经费不得调整。第十一条 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课题预 算调整审批程序;对总局课题经费和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保证课题顺利实施。
第十二条 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三条 课题经费实行决算报告制。课题负责人应配合财务部门编制课题经费财务决算报告,财务决算自上年10月1日起至本年9月30日止。课题经费到帐之日起至9月30日不满三个月的,当年可不编报课题经费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一并在下一经费决算报告中反映。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决算报告进行审核、汇总,编制课题财务决算报告,于每年10月15日前报送总局科教司,作为审批下一预算的依据。
第十四条 在研课题的结存经费,结转下一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由课题组织单位审核后报送总局科教司,课题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原渠道,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预算执行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课题实施期间出现计划任务调整、课题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应及时报课题 组织单位及总局科教司批准。
第十六条 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课题组织单位和总局科教司保留调配使用的权力。课题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经费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总局经济司、科教司对课题经费拨付使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总局科教司会同总局财务管理和审计中心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和中期评估。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课题预算、按进度核拨经费的依据。
第十九条 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配合课题承担单位及时向总局科教司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课题验收的前提。总局科教司会同总局财务管理和审计中心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进行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课题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课题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课题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未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结余经费数额较大;
(九)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课题通过验收后,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结余经费收回原渠道,并按照财政部有关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课题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三条 课题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总局科教司对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专家等在课题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二十四条 对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课题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总局科教司予以停拨课题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终止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课题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承担总局课题的资格,并进行通报。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总局经济司、科教司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005年5月30日发布的《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体经济字[2005]210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