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3

时间:2019-05-14 11: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3》。

第一篇:关于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3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继续教育编号:********** 时 间:2010年12月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关于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研究

——“破解疑难杂症,提升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 ***

一、选题的背景: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第二学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是保证学生准确计算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基本技能。可见估算的重要性不次于准确计算。但估算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略,因估算没有恒定的方法,唯一的答案,其度量范围广,难以统一化,更不要说用一个答案一锤敲定。教师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格式化,学法和教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卷面上不可能反映,作业本上即使有也可通过准确计算来套用。大部分教师是一笔带过,舍不得在此下血本。学生不会估,干脆来个准确的。久而久之,学生估算的习惯成了空心丸,解决实践生活的基本技能又从何而来。

尤其是学生在出现计算重大失误和度量单位的选择上,真让人哭笑不得。总以为自己的学生“傻”“笨“,殊不料是自己在估算教学上栽了个跟头。基本技能都缺乏,何来实践操作。数感、符号感、空间几何观念等近乎空白。作为一个小学生,他是不明白。如果放入社会,他就会茅塞顿开。素质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上,来达到知识目标的应用。:

二、症结原因:

1、估算教学课时编排一般都在笔算算理知识之前,学生一旦掌握了算理,就脱节了估算。计算技能的体现更多着眼于口算和笔算。

2、估算教学具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很难用定向思维敲定,或用统一的算理归纳总结。

3、估算方法不一样,估算结果也相差很多,这给教师实时的评价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即很难从一个结果中判断学生的思考过程的正确性,怕委屈了一种正确的思维,也怕滋长一种错误的方法。

4、估算教学必要性体现在具体的情景中,估算技能的培养与口算、笔算紧密关联的。

5、估算教学常会被“估一估”、“大概”、“大约”等词所困惑,认为除了这些之外,就没必要用估算。

三、实施计划:

(一)实施原则:适应学生的心理成长年龄的特征,尤其是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感。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估算技能,会合理安排,合理设计、合理选择,合理验证自己预期的方案和结果。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估算的方法,自觉养成估算的习惯。会用估算来验算、判断准确答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尽可能解决计算错误和方案的抉择。

(二)实施方法:

1、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设计合理途径,指引学生掌握多种估算技能。

2、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估算技能。

3、平时强化学生的估算习惯,先估后算,确保计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4、渗透数学思想教育,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中多一份数学浓味,体验估算的实践意义。

5、积极通过合作交流的途径,积累知识经验,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二)实施步骤:

1、准备实施阶段:

(1)拟订方案,确定方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明确本次研究的方向性和研究的方法。

(2)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选择合理的途径实施方案,如教案预设中,强化估算教学意识,侧重研究估算策略,探讨评价方式方法。

(3)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双人组合研究形式,分阶段揭题研讨形式实施。

2、实施阶段:

(1)启蒙阶段:首先让学生懂得估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堂上来创造估算的气氛,鼓励学生估算,倡导学生用估算来验证答案的准确性,初步养成估算的习惯,加强用估算作为学生验算的习惯。

(2)技巧培养阶段:课堂上探索估算的实践意义,什么时候用估算,怎么评价估算。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估算,如积 累法(用已知的来估未知)、对比法(相互参照)、调查法等。积累生活实际经验,会用估算解决问题,提高估算的技能和技巧。

(3)展示阶段:从生活中收集和参阅估算资料,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估算的实践意义,解决实践问题,获得估算学习的乐趣。

3、成果结题阶段:

本年度的研究成果汇总,展示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论文,总结优势面,同时改进不足之处,争取优异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价值。

四、预期成效:

1、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会用估算来判断自己计算的准确性。会用估算来验算、判断准确答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尽可能解决计算错误。

2、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思索问题,会用估算解决问题,自然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每一位学生感悟估算的广泛性和必要性,有效沟通估算、口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优化计算方法。

4、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已有知识与经验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估算,创造发展估算能力。

5、积累丰富的实践估算技能,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6、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正确开展教学评价.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三明市教科所化学教研员吴德伟详细介绍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往研究是多以学生在阶段学习后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教学目标,以单一的知识掌握来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与以往从教师层面进行的研究相比较,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师生之间寻找协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入手,创设课堂民主氛围和教师对课堂纪律控制的统一,激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使个别学生、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本课题的研究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方面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同时通过学习研究提升实践。帮助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化学教育生活。

(1)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发展动向,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分析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拟采用重点、抽样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调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化学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并形成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

研究思路 在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采用课堂观察、教师教学策略问卷调查和学生学习策略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对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写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据调查结果,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具体方案;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实践、研讨、改进、总结,初步构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采取行动研究法,从自身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在行动中研究、制定、验证并不断修改完善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形成有效教学的“一般标准”和“最优标准”;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案例研究,观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对教学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为了营造“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课题研研氛围,课题研究成为上课、说课、评课的主线,即上一节与课题有关联的探究课,说与课题关联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围绕课题的达成度进行群体的评课,形成高中化学学科“三个子课题”策略体系,为提高三明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促进高中化学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议。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08年5月开始至2010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准备阶段。

1.文献搜集整理,学习、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有效教学观。对教师现有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已有经验与相关理论,提出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构想,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建立课题组。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建立课题研究基地校,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4月)实验阶段。

1.通过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解,确定研究子课题,明确研究教师分工,展开课题研究。

2.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定期召开研究主题会、研究课例会、课题研究沙龙,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随时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及时记录、收集数据等资料,不断小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步骤和方案。

3.按上述研究方案在每一学期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4.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过程材料有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编辑论文、课例集、教师成长个案集、个人教学档案集、备课集、教法学法设计集等,推广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天时——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市区高中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学校内部教学评价功能,推动了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构建学校文化;广大教师不同程度地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对于新课程中进一步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研究已形成热潮。

地利——三明一中、三明二中、三明九中,均是一级达标中学,三所中学目前进一步落实了教科研工作的先导地位,教学科研蔚然成风,基于“模块”下的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正成为教科研的重点。三所中学位于市区,对于开展本课题研究有着“地理”意义。

课题申报单位——市教科所,领导、教科室老师均具有丰富课题管理、指导能力,本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随时能得到他们的技术支持。

人和——本课题组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学术背景良好,研究经验丰富,组成结构合理。其中大多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亦是教育硕士),年龄结构也比较均衡。

本课题的参与者在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许多成员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对于本课题研究,热情高,能保证各阶段和最终成果的完成,保证课题健康进行。

课题经费来源:市教科所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加强课题管理。实验校也将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提供子课题部分经费,实现双赢目标。

通过培训,化学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化学课题研究,有了初步了解,相信这次培训对于我市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化学课题研究

的 实施策略 文/曹智华

所谓化学课题研究,是指教师或学生提出化学问题,通过调查、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把化学问题当作课题或专题进行科学、系统、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全方位体验的活动。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到课题探究的中间过程,最后到课题的完成,均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力求通过学生亲身地选题、实验、思考、总结等活动,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课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引路人,是助手,是协从,而不再是神圣的“先知先觉”者。选择的研究课题可大可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可长可短;可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探讨进行,也可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图表,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课题研究作为问题解决的方式之一,在创造性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已经得到广大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有识之士的广泛研究,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模式的论文纷纷发表,特别是有些一线的教师已经在课题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可以说课题研究方兴未艾。上述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课题研究本身有着其独特的生长点: 1.课题研究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能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年增强,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不愿服从他人的指使,渴望独立,追求自尊。而课题研究恰好强调的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希望参与活动的个体都能表现出各自的个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普遍喜欢课题研究这样的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3.课题研究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中学生的内心深处渴望学习,渴望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希望对每一个他不懂得的问题探个究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课题研究活动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4.课题研究,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和动手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课题研究能够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生动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或猜测→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体会科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结论重要”的学习理念。

6.课题研究可能要遭遇挫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受考验。因此,课题探究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团结协作;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等等。

如果按照课题研究的活动方式进行分类,我们认为,化学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实验探索类 2. 实验验证类 3. 动手制作类 4. 现状调查类 5. 专题信息类

6. 情景模拟类,等等。

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我们曾经在氧气、水、氢气、二氧化碳、溶液、卤素、硫化氢、碱金属、铁、原电池等章节的课堂教学中尝试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在课外小组活动中也曾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活动,师生都感到受益匪浅。现在就把我们的作法和实践后的体会进行总结,供老师们研究参考的同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地得到深入和发展。

一 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 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的可能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所选定的课题必然具有以下的两个特征:首先,就是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声音代表着学生自己的学习实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其次,选择研究课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设计再好的课题也无法开展下去。我们认为,选择研究课题,以下的策略可供借鉴: 1.钻研教材,挖掘研究课题

现行的教材看似浅显易懂,但内容高度概括,知识前后联系复杂,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许多化学问题,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这些化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寻找并挖掘出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研究课题。钻研教材不仅仅是要熟悉教材、熟悉大纲,熟练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悟出教材编写体系的思路,熟知化学学科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化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模式;既要注意知识学习的阶段性,又要运用新视角,不局一格,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能够自如的驾驭知识和教材。

2.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不能只由教师给学生提出,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将提出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大胆地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其实,学生中存在好多有价值的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做有心人,不仅要善于积累学生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激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一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中,出现了催化剂的概念。为了将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讲清楚,给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我们用以下的步骤做了这个演示实验,其实验记录见表1所示。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催化剂的概念,并反复强调了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只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这一要点。我自以为这样的设计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想到下课以后,就有学生对“催化剂”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2)催化剂倒底参加不参加化学反应?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于是我便鼓励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3人)。在学生提问的启发下,师生共同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详见案例)。再比如:有一名刚上初三的女生,她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材全一册课本的趣味实验中,看到“晴雨花”的实验,觉得很有趣,老在想这个纸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并在课后询问老师,想做做这个实验。她利用中午时间到实验室做了该实验,并将纸花挂在窗户外边晾晒。但是,直到下午上课时间纸花就是不变色,情急之下将纸花带回了教室,放在了自己的位子里。第二天,该学生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份实验报告,详细记录了她们实验的过程,并对变色现象做了解释。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使该学生提出并完成了一个研究课题。3.学习交流,搜集研究课题 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性教育已经由以往理念性的炒作转变为实际操作手段和策略的研究,一些好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活动课程设计方案见诸于各类教育期刊或互联网上。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搜集整理成研究课题,再结合自己、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从99年至今,我们从《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杂志以及一些化学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它们充实到课堂教学或活动课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4.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研究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与化学学习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积累起来,然后设计成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在学习了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之后,激励学生用生活中易得的塑料制品或其它器具,来制作简易启普发生器。等等。篇幅所限,高中教材其它章节不再一一列出。

二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策略

研究课题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注意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研究;指导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建议教师的指导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 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进行课外活动,都应该将这一方面放在首位。一般来说,当师生共同确定好研究课题以后,教师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1)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2)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4)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有必要的话,还要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小组的划分,各成员的职责,课题研究的进程计划,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以及研究结果的汇报形式等等。2. 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为单元来进行的。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不太会合作,或者说合作意识比较淡漠,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参与。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加以指导。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活动,学生都参与其中,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主动参与研究目标的确定,共同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与老师、同学热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那么他对问题的理解就会和小组的其他人员一样,是深刻的,全面的,他就对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会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一位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2)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传统的教学活动学生也有参与,但参与的不是教学的全过程,往往是其中的个别环节,而且往往是在教师讲完了以后才参与,这样,教与学很容易脱节,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答案,而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思维就会受到抑制。(3)让全体学生全员参与 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这一原则。因为,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对好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实,应该特别注意鼓励那些成绩和能力落后的学生,激励他们进步。(4)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

没有教师指导的参与就可能出现混乱局面。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不能任由学生自愿组合。

三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本案例真实记录了我校2001届初三学生在学习《空气 氧》一章时所做的一次研究课题的情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为刚上初三的学生,如何从他们所想的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名称:

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 并用其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作催化剂

(一)课题的选取与实验计划

在初三化学的第一章中,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 —→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由此我们联想到,是否可以从用高锰酸钾制氧得到的废渣中回收二氧化锰,而它还可以在用氯酸钾制氧的实验中起催化作用,于是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制完后,把残渣倒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0毫升水,用玻璃棒搅拌,必要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2)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过滤,并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黑色沉积物。(3)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待蒸发皿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黑色物质——二氧化锰蒸干。

(4)称出与制得的二氧化锰同等质量的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再称同等质量的氯酸钾与两份二氧化锰分别加热,看看制氧的速度是否一样。

(5)也可以在同时测一下不经二氧化锰催化的氯酸钾的制氧速度。

(二)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小组成员:

初三(7)班 李怡寒 王秋雯 朱 宜 2.实验预习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用此方法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可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将上述残渣中的二氧化锰分离出来:

①把高锰酸钾制氧后的残渣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必要时可用酒精灯微热。

②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过滤,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黑色沉积物。③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黑色物质——二氧化锰蒸干。3.实验过程和记录:(1)实验目的

①从实验的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化学药品。②加深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实验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酒精灯、蒸发皿、天平、量筒、试管、试管夹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其它: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一包、滤纸、种类相同的纸。(3)实验记录:2000年10月6日 第一次:

我们称取了2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这次做出的残渣不太纯),残渣颜色为黑色,残渣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将其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大部分为墨绿色液体,而在烧杯壁上有少许紫红色液体(未分解完全的高锰酸钾的溶液)。残渣在水中仅有一部分溶解,其中二氧化锰未溶解。

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及未溶物质过滤,滤液颜色为墨绿色,滤液中含有锰酸钾还有少量未分解的高锰酸钾,滤纸上的沉积物颜色为紫红色(可能为高锰酸钾)和棕黄色,沉积物是二氧化锰。残渣中锰酸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沉积物,使流失在滤纸上的二氧化锰尽量少。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蒸发。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蒸发皿内的物质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棕黄色的,为二氧化锰,质量0.8克,是原高锰酸钾的40%。

问题1: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颜色不同呢? 问题2:为什么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与正常的二氧化锰的密度也不同呢? 问题3:我们制得的二氧化锰中是不是还含有什么物质呢?是什么呢? 我们又称取了三份2.4克的氯酸钾,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制得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8克二氧化锰混合,给它们分别加热,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93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49秒;

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4秒;

总结:这次实验用的高锰酸钾制氧所剩残渣不够纯,因此,回收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制氧速度与原二氧化锰差距较大。以后的实验中应注意,另外还应注意:残渣溶液的颜色和制得的二氧化锰的颜色倒底是什么。但却切身体会到了催化剂的威力。第二次:

我们称取了1克高锰酸钾制氧取得的残渣,这次做出的残渣比较纯,残渣颜色为黑色,残渣中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将其倒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大部分为墨绿色液体,而在烧杯壁上的紫红色液体变少了,但还有。残渣在水中仅有一部分溶解,其中二氧化锰未溶解。

问题4:这次已经注意让残渣更纯净了,为什么还会有紫红色液体出现?

猜想1:附着在烧杯壁上的少许紫红色溶液会不会是因锰酸钾溶液和二氧化锰受热,而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呢?

(后经我们查书得知锰酸钾在中性溶液或酸性溶液中会迅速歧化得到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也许会影响得到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做一个过滤器。把烧杯内的溶液及未溶物质过滤,滤液颜色为墨绿色,滤液中含有锰酸钾和很少量未分解的高锰酸钾,滤纸上的沉积物颜色为棕黄色,沉积物是二氧化锰。残渣中锰酸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然后,小心地用水冲洗滤纸上的沉积物,使流失在滤纸上的二氧化锰尽量少。

用玻璃棒把滤纸上的沉积物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蒸发。待蒸发皿内产生的水蒸气较少时即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蒸发皿内的物质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是深棕色的,是二氧化锰,质量0.3克。是原高锰酸钾的30%。我们又称取了三份0.9克的氯酸钾,一份不与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制得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一份与实验室原有的0.3克二氧化锰混合,给它们分别加热,得到以下数据: 不与二氧化锰混合的氯酸钾,试管口出现氧气需222秒; 与制得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5秒;与实验室原有的二氧化锰混合,试管口出现氧气需31秒;

附: 经如下计算,从高锰酸钾制氧的残渣中提取出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应为原高锰酸钾质量的27.5%。(根据原子量的计算)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式量:MnO2 = 55+16x2 =87 2KMnO4 = 2(39+55+16x4)= 316 87/316 = 27.5%(近似值)

我们提取出的二氧化锰与此值很接近,证明我们回收的二氧化锰还比较纯净。

总结:这次实验用的高锰酸钾制氧所剩残渣比上次所用的残渣纯,因此,回收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制氧速度与原二氧化锰更接近了。关于所制二氧化锰的颜色为什么不同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查找有关资料。另外,我们对此实验还有一些设想:如果将残渣多提纯几次会不会使制得的二氧化锰更纯净? 从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从废弃药品中回收有用的药品,以及如何自己做好实验计划、报告,策划整个实验。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查资料的能力,也增长了知识,从中受益匪浅。

第三篇:新课程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一点看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研修日志

三年级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而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则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涉及到从一般到典型、从一步到几步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找出规律和特点。通过教学得出,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关键。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不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我在教学解决数学问题一般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会收集有趣的生活素材,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用到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并且适当的设置悬念,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以及运用数学上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当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可以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 果园里有梨树135棵,比桃树少18棵,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就要让学生思考:要知道哪两个数学信息,(知道梨树和桃树各有的棵 数),就要先求出桃树的棵树,在求桃树的棵数时,会想桃树比梨树多18棵,再把两种树的棵数合起来等等,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和解答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难点之一,解决问题关键要教会学生会收集数学信息,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中常见到“一共”、“还剩”、“同样多”、“比„„多”、“比„„少”等名词术语,作为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解释清楚这些数学名词和概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解数学问题的时,根本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就开始解答,结果往往都解答错误。

例如:红花有 7朵,白花有 56朵,黄花的数量和红花同样多,白花的数量是黄花的多少倍?

解答这道应用题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这里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在解答这类题时,也要注意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题目中一些数学名词和术语的意思,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我还注重教会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有些题目上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是必要的。借助线段图可以使题意更直观更形象,可以帮助化难为易。有些数学问题的信息间的联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帮助准确的找出信息间的对应关系。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经验和想法,解决数学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弄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之后,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这一内容。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心理学理论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由于重视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三、研究的必要性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充分体现出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迫切需要。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注重计算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境及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适契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2、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努力形成“大数学”、“大课堂”的格局。把学生学习的视野、活动的空间引向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境界。

3、发展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待课题研究,注重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理解、体验、表达、实践、评价等,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平等性原则:研究者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5、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和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新学的计算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

六、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中情境教学资源的开发

(1)、在课堂中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具体活动情境和学习资料(2)、在数学计算课中如何把教学内容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中的方法多样化教学

(1)、怎样给足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研究算法(2)、怎样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算理进行数学计算,找到多样化的算法(3)、怎样引导学生去比较、验证,发现最优化的方法 3.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2)提出问题,尝试列式(3)组内交流,探究算法

(4)组间交流,理解算法(5)归纳小结,明晰算法

(6)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4.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究怎样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5.计算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设计。

七、研究措施

1.对小学数学计算课上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1)总结在计算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上教学资源的开发(1)、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场景资源的开发。A、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B、创设有趣的活动情景。C、创设积极的游戏情景。D、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E、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2)、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资料 A、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资料。B、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学习资料。C、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资料。

3、在实施计算教学后的学生调查和案例分析

对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4、计算教学在课堂实施后的反思与总结

结合课题研究,在计算课上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的研究。教学后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反思和总结,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边提高。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进行归因分析。

3、个案研究法。根据老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某一个教学设计、某一个课例、某一个教学片段或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建立课题组,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第二阶段(2012年2月——2014年元月)

课题组教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在实施阶段边实践,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写出教学心得及相关论文、案例。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优化研究过程。

3、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课题总结阶段,汇总资料,认真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十、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验报告、优质课、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阶段小结等。终结性成果:结题报告、专题研究文集

十一、研究组织

顾问:蔡福山

林培育(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处教研员)负责人:许志达

成员:陈小查

吴乌楼 杨鸿婷 朱永龙 曾婉宜

吴思聪 黄宏 许海沙 柯雪芬 许婉珊 柯建雄 许春晓张幸福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一、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二、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三、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四、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五、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层次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中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找喜欢的地方,选择喜爱的句段,喜欢的内容来读,这虽然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的词、句、语段还会有多大魅力?脱离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粗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七、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要求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观;即使对课文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

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串联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点”“线”“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教师还应从课程标准的宏观上整体把握,从全套教材编写的整体入手,作整本教材及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理清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八、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其次,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如,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作品、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相关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若教师们都能做到“教学目标体现三个维度,教学内容盘活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引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遍地生花!

下载关于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课程下估算教学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正确把握课程标准优化课外阅读指导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

    申请报告3

    申请报告南昌市青山湖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我单位江西中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青山湖南大道中段的(生命树项目)因用电需要,需申请2条10KV专线 【申请容量1条专线为12660KVA(其中......

    教育叙事3“估算”教学不可忽视(★)

    教育叙事3 “估算”教学不可忽视 昨天,我在网上听了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那......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3

    新课程模式中的教学 吴海印 有幸路上这次新课改浪潮,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新课标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新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合作教学......

    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几点心得体会3

    新课程模式中的物理教学心得 有幸路上这次新课改浪潮,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新课标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新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合作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由教案走向学案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由教案走向学案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发表日期:2007年5月10日作者:洛社高级中学数学课题组 【编辑录入:aliu320106】无锡市洛社高级......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会泽县第二中学 董学江 [摘要]: 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吴长宪 毕节市长春中心校 摘要:新深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