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正确把握课程标准
优化课外阅读指导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就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滋养心灵的精神营养同样要丰富而全面。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例如,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读物,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古鉴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内外都很重视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目前的问题在于,这么大的阅读量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该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非常缺乏指导。为此,自2004年2月以来,我校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致力于“阅读教学”的实施与探索,围绕“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的主题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活动,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
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比如作者本人在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草船借箭》,安排学生尝试阅读《三国演义》„„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1、专栏介绍,各位老师利用学校或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可以由学生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
2、民主讨论。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教师们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对其讨论,解剖作品,分清良莠,提高学生鉴别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3、专题讲座。根据课外阅读的需要,教师选择难度较大的课外读物,采取讲座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三、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习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①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③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扫清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④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要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的写作材料。例如《黄继光》一文,作者对黄继光的动作、神态描写极为生动逼真,学这课时,张春兰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描写黄继光动态、神态的片断后,就让学生尝试着从课外阅读中摘录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精彩片断。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对书评的内容给予及时点拨,发现书评内容中有不妥的地方,要马上纠正和指导。
五、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课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一、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二、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三、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四、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五、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层次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中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找喜欢的地方,选择喜爱的句段,喜欢的内容来读,这虽然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的词、句、语段还会有多大魅力?脱离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粗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七、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要求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观;即使对课文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
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串联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点”“线”“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教师还应从课程标准的宏观上整体把握,从全套教材编写的整体入手,作整本教材及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理清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八、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其次,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如,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作品、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相关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若教师们都能做到“教学目标体现三个维度,教学内容盘活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引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遍地生花!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实施小结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实施小结
————理念的转变与能力的提高
遂宁中学东校区陈小艳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以及在新的形式下如何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2010年四川省全面推行新课改,一学年过去了,在历史的新课程教学中,我的感受是很深的。面对新的教材,面对课堂上一群过于活泼的学生,我时常感到黔驴技穷,对于新的问题,新的形势,一年来,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最终还是认为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能力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认识过去也认识现在,既认识世界也认识本国,并且通过对过去事实的认识,做到以史鉴今,进而树立全球一体的思想,更好了解历史和当今世界。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到了以下的四点认识,以供大家参考,并乞求给以指正。
(一)新课标较旧课标更具有现实性和灵活性。
李大钊在研究历史材料时曾说过:“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在历史的课堂上,我们到底是教给学生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是课本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还是记住所谓的历史规律。到头来,当他们一个个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他们能从中学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有益的东西呢?我记得泰戈尔也曾深情地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学生们在一生中获得永恒的动力,珍惜生命,珍惜人世间的一切。这才真正是历史教学应该达到的一种目标和境界。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学是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所以在这个目标之前,首先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历史教学中,侧重对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介绍,形成教师的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以前的教学最普遍的模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很少去学习和关注,有关历史了解得太少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概念都弄不清楚,比如以往有不少的同学生总是分不清中国的“近代历史”和“近代化”的开端,“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区别,除了课本上所说到的人物和事件外,其他的一无所知,你要问他“陈寅恪是谁?凯恩斯是哪国的人?里根主义是什么?”他一片茫然,少得极其可怜的知识,如何构建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如何能够开阔心胸,如何能够走出井底。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则要改变这种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要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知识应用能力。1
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多去了解和探究历史,而且要让他们知道历史不是简单的事与人的相叠加,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而且,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人的精神与传统是延续的,搞不清楚历史的人就无法认清现实。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源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
(二)新课程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老师先介绍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达到巩固知识和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历史眼界,培养历史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并且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比如在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中,要注重分析中国清政府的短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对外政策要作一个对比。可以向学生讲出一些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让他们在听和学中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我讲了这样的故事:1792年,英国的马戛尔尼率领使团看拜见中国的乾隆皇帝,在这次会见过程中,英国人带来了最新的发明———钟表枪支和机械用品,还有当时战舰模型,英国人满以为满清贵族会感到惊奇,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觉得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马戛尔尼还赠送了榴弹炮等火药武器。但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几十年前送给清政府的大炮和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在那里—————他们从未使用过。在清朝行宫中保留了明朝利玛窦所赠送的《坤舆万全图》,但乾隆皇帝仍不知道英国在哪。马戛尔尼回国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清政府的政策与自负有关,他是想凌驾于各国之上,但是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的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因此,清帝国“不过是个泥足的巨人,只要轻轻一推便可把他打倒在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他们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满足现状。”在我罗列了这些史实和历史学家的评论后,让学生来自己思考和讨论,他们对于中国在战争之前的状况的认识,这些与鸦片战争的关系,从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的认识,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和兴衰关系是非常重大的。这比以往我按书本上的一点二点三点原因来一一讲述,更能培养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一种大气的精神。
在新的教材中,特别注意运用课后的“谈一谈”“想一想”和史学探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新近学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知识仅仅用在考试练习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思路,学有所用,可使学生既感新鲜亲切,又津津有味,同时还能解决不少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达到新课程教育的目的。
总之,新教材能够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三)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之下,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我们不是要把多少的历史知识教给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海洋中去寻找到有价值的和闪光的东西,指导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和将来的知识。其实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也。
当然对于教师这个引导者应该具有更高的素质。历史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精通教学,勤勉有为,浑身上下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知识分子。历史教师要有一种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自身的素养内涵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如同“中医治内,而西医治外”一个道理,不刻苦修炼内功,仅仅依靠外力恐怕成效不大。这种精气神是历史教师在长期的历练中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造就的。一堂历史课,优秀的教师在那一站,不费一言一词,就可以收揽学生的心灵,课堂凝聚力由此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衡量其精神状态优雅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谓优雅是一种教学状态,更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升华的教学的理想境界,具有用知识修养气质个性等元素武装起来的优雅状态的历史课堂,才是能让学生倾注热情,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教师的这些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激发学习兴趣。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它就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率,这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设法调动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想找到一种现存的学习模式不太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体现了这一精神。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一来,学生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当然,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探究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特别有效和培养人的能力的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中学历史课难教、不受欢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在2013届高一学生入学之初,进行了全年级的问卷调查:其中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占60%;而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学校开设课程”的学生仅占6%一8%,大多数同学是因为“受历史课外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或者“家庭影响”而喜欢历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历史这门科目并不欢迎,但也没有厌恶之心。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积累知识、发展记忆和掌握已有的结论为目标,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为了赶进度,为了考试,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纲纲条条,学生厌学、怕学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我们高一历史组的邓伟老师在新课程的探索中,就初步找到了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必修二的第五个专题第二节《蒸汽的力量》这节课堂教学中,邓老师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去预习,带着相关的问题去看书,“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过程(在英国开展的情况和在其他欧美国家开展的情况)”“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作一个引导者,让学生真正地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的世界去感受这场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在课堂上,还就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很平和的声调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历史中学会去思考,用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清晰的头脑去认识历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只是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它要求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去学会预习和质疑。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要看老师在课堂上的几点引导和总结,他其实是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广,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理论功底。有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十分冷僻,有的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比如说在《自由放任的美国》的这一节,有的同学提出,“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对于中国和苏联有影响吗?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经济危机吗?”《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的同学问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比30年代的更大吗?那为什么没有引起大战呢?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的情况如何?里根政府缩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影响到国家的福利政策吗?”要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老师去好好地作一番准备工作的。
有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认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如:在专题七的第二节内容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先提问“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际上这个问题中要求学生在看书后,要清楚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而且还要把前面有关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相对比。老师在学生看了书和讨论后,还是要向他们讲清楚二者的关系。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经
把苏联当成“最好的先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深入人心学习苏联的高潮。这个学习,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不少的失误,尤其是在经济体制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突出照搬照抄的毛病。毛泽东后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几乎一切都是照抄苏联,自己创造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学习中也出现了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毛病,有时把苏联的短处也学来了,甚至认为苏联的经验是“不能有丝毫怀疑的。”但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是照搬苏联的。我们是建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没有采用苏联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而是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协,就使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弹性,利于应对紧张的政局,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国家结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革后,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结束了半封闭的状态,开始对外开放,同国际接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与苏联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方面的关系,并激起他们对于历史探索的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注意师生关系,因为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当下有不少的人认为在教育成为一种产业,而且已经在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老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甚至有人鼓吹学生是上帝,对于学生只能用夸和奖的方法,不能去罚和惩,而我则以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强调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在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对于学生的学习错误虽然不能不给以理睬,也不能粗暴简单的训斥讽刺,但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是需要的,学生在内在动力形成后,外部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和加强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当然,切莫过于严厉,并且注意方式方法,要在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去“惩罚”。因为“惩罚”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矫正信息。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思想中的精髓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不要进一步发扬,如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与主动性,对学生而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学习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强调复习功课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也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备课中,要做到一个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地探讨和借鉴。
总之在这一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于教师的能力和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一些以上的感受。
主要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5.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6.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作业评价阶段小结
新课程标准下作业评价阶段小结
(执笔:侯晓蕾)
随着第八次课改的深入,如何转变观念,探索实践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模式,成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京口区教科所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成立了作业评价研究课题组。课题组请林彬、沈志福老师为顾问,广泛吸收区各类不同年段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近一年来,课题组的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
现就一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简述如下:
一.实验的三个目的:
1、改革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数学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生活化。对数学作业评价的研究与实验,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探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这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着眼于未来社会,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数学作业的布置要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信息社会创新时代,面对着众多的阅读载体和阅读信息,需要的是那种迅速接受信息、筛选信息,思维敏捷,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学会学习”为突破口来促进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而有效的评价则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3、推进我校的教研科研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的中青年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使广大中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为新世纪造就一批教育观念新、教改意识强、教学方法科学新颖的骨干教师。
二. 实验的三点做法。
1、抓学习进修,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实验的起始阶段,我们先向课题组成员推荐学习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学习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走近新课程》、《有效教学方法》还重点推荐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下评价方式的转变》。以此作为实验与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基本依据。在大家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写学习心得,增加课题研究的理论素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项研讨活动,在研讨活动中,对拓宽我们的教科研视野,促进我校数学评价课题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抓课堂实验,探究新的数学课的模式。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相关理论,观摩教学课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来。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旋律。目前,我们正在市、区教科所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课堂教研中作业评价制度的研究力度,努力把实验研究引向深入。
3、抓资料积累,及时总结实验经验。教学实验与研究是一项艰苦而繁重的工作,我们十分注重文字资料的积累。从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便讨论、拟订了课题的设想和实验方案,同时提供了多部(篇)理论学习文章(文件)。还配合学校的总课题的实验工作要求,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交一篇教案,教学经验总结或科研论文(要求送市一份,留区一份),对有关的研讨活动的记录也善加保存。
三. 实验的二大收获
1、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这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发生改变,二是产生了一批基于实践,源于实践的理论成果,对我们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培养了一批教改对象。通过实践,一批年青教师走上了讲台,得到了锻炼,脱颖而出。他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自觉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并结合自身的个性和特长。侯晓蕾,唐小芳等老师所撰写的论文获镇江市二等奖,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四、实验的几点体会
数学作业评价课题之所以能扎实、深入、有序地开展,并取得上述可喜的成绩,我们体会到。
1、专家里手的具体指导是搞好实验的有利促进。林彬、沈志福两位专家给我们以理论上的指导,还亲自参加听课、评课,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实验课中评价语言的成功与不足,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益。
2、转变教育理念是搞好实验的第一要务。以生为本,教师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的三维渗透,以全面提高的全面素养等。我们深知不仅要进行转变教育理念的理论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些理念,深入自己教学的骨髓之中,这样探究性教学的实验研究才能得以走得更远。
3、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投入是搞好实验的保证。参加实验的课题组成员,都是我、市、区、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有理想、有热情,自觉自愿地参加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课题研究的实验,对教改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课题组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但他们都能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从事实验,每次实验活动,课题组成员都能踊跃参加,认真听课,评课,发表意见,形成一股浓厚的研究风气,正是这种高涨的热情和踏实的探索精神,才使对课题实验的成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