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4 11: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第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推广 农村与区域发展

杜娟

自 1999 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 年,60 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 13.26%,而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87%,可见老龄化问题相当严重。另外,老年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但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中青年职业竞争压力的增加,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衰退;机构养老投入成本大,不便于大力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不足,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社区养老服务实践层出不穷,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始于英国的社区照顾,但我国具有本土特色。本文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进行梳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的价值。

一、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20 世纪 50 年代,社区养老服务始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是针对“院舍照顾”远离老人居住的地方且忽视精神关怀等缺陷而提出的,到 20 世纪 70 年代在英国广为盛行[2]。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舶来品,借鉴的是英国的社区照顾,但事实上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产物。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办社会福利的局面被打破,“单位人”身份向“社会人”的身份转换,人们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开,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社区承担起曾经企业办福利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牵头社区开展服务,养老服务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有独特的优势,能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不足。对此,学者们有比较统一的看法,其中最具典型的是李学斌与曾昱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重要意义:(1)弥补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2)弥补机构照顾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投入。机构养老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养老机构的建设,在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上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3]。(3)社区养老服务能使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养老,而且能充分利用老人原有的房屋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新模式。(4)社区养老可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达到就业与社区养老双重目标。[1]。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与性质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

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提法有所含糊,有学者称之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4]。在内涵上,学者们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都认同其为在社区内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的为老服务。例如由社区成立养老服务机构,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5],该定义关注服务对象。有学者从责任主体出发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即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采取非营利的方式在老年人所属的社区建立养老中心,为他们提供照料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介于老年人家庭照顾和老年人社会 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年人照顾方式[6]。此外,有学者综合各方面因素,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是指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层级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物质、设施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7]。综上,学者们 对内涵的界定主要关注谁来提供、为谁提供、服务项目等重要方面。总的来说,社区养老服务有两层 1

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被照顾者不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居住就能享受到各种生活所需的服务。二是“由社区照顾”,即充分利用本社区的人力资源,建立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8]。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

对服务性质的理解,学者间争议比较大,有的从狭义角度认为社区养老服务只有福利性;有的认为还有公益性和经营性,比较广泛。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满足各种特殊困难家庭的养老需求,不应盲目扩大服务对象与范围,是“狭义的福利” [9]。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福利”上讲,社区养老服务呈现公益性和经营性,其服务对象要社会化,不仅服务特殊老人,而且要对社区范围内的老人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费[1]。鉴于老年人情况的差异,广义上的福利性更恰当,服务要覆盖更多老人。这种服务应当是一种带有保障性质的基层福利事业,最大限度实现老年社会福利[10]。学术界曾对社区养老服务定位于福利性还是产业化也有过争论,有的把其归为第三产业,实行规模经营[11]。李学斌对此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解释,社区养老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福利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来提供,福利性与产业化并不矛盾。此外,经过前面重要意义及内涵的分析,社区养老服务还呈现出社会化的特性。

三、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普遍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法律和政策体系社区老年人服务制度建立在社会立法基础上,实现保障制度化、社会化是国外社区老年人服务的特征之一。美国自1944年成为老年型国家以后,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主要由政府和社会承担。1965年先后颁布了《老年法》《老年人志愿工作方案》《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法》等一系列法律,促进了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建设。德国是世界上实行广泛社会福利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福利水平在西欧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政府为解决人口寿命增长、老年人生活照顾和护理等社会问题,在打破由家庭进行照顾和护理的传统方式,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的同时,先后分^两个阶段对居家护理和设施护理的老年人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德国以护理保险开辟新的社会保障领域,保证了老年人在需要受护理的情况下的权利。以社会福利法和保险法为依据构建的德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及政府、社会保险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三方和谐配合。为德国养老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老年人服务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翻。英国是西方实行福利政策最早的国家,于1931年加入到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二战后实施的“从摇篮到坟墓”涉及全体公民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行社区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20世纪末,政府在为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提供一种可持续的资金制度基础上,实施了新的国民照顾战略,发布养老服务五年规划,在社会服务体系中推出评估体制,设置服务监督员,每年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运行状况实施监督网。

中国老年学会会长张文范从宏观上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给予了权威的总结:从 1980 年起步,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对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研究涉及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服务人员、服务设施、服务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但很多文章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报告,只对具体工作的简单总结,缺乏解释性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由两种方法:一是对个别地方社区养老服务的做法进行调研,即“典型案例研究”。如王慧等 2008 年在《重庆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以江北区东方家园社区为例》中对服务项目(提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全面的服务)、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做了典型分析。此外还有陈旗的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王洪华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以长沙市天心区为例》等。近年来,对现状的个案研究有深入的趋势,不仅对表象的简单描述,还逐步探索其中的规律。二是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服务提供的项目、质量、满意度。例如,对湖南天心区 180 位老人的调查结果:社区养老服务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日间照料,而对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方面较少涉及[16]。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难 2

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相继兴起满足了部分养老服务需求,但都存在着严重缺陷,而目前的社区养老则难以提供全天候、专业化养老服务[32]。

四、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学者们的结论大同小异,只是切入点不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从宏观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上找问题,或探讨政府的责任是否到位,资金投入是否充足;从微观的服务项目种类、服务设施的建设、服务人员的素质中找问题;从观念层面入手,探讨社会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是否缺位;从地区比较的角度入手,认为地区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大,特别是农村更加落后。相比城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由于诸多复杂因素影响而相对滞后[14]。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具体概括如下:

一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支持体系不健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存在缺位与错位现象。政府介入过多,企业利润空间小,政府也把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揽过去,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资金渠道单一,主要资金来源政府,但政府投入还很有限[15]。目前城镇化尚未完成但老龄社会已经初步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尤其是养老事业仍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出现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支持体系的内部要素与可持续运行能力建设问题,提出赋予支持体系刺激——反馈、针对性归类组合、支持要素节约以及动态融合四位一体的可持续运行能力,以达到规范支持体系最基本的运行方式、确保支持的有效性、维护支持体系运行效率以及其动态革新的目的。[45] 二是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首先,体现在服务对象主要关注孤寡、高龄、困难老人,较少将注意力转移到普通老人身上[17]。其次,服务内容多为生活照料, 对精神慰藉关注少[16]。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有不同的服务需求[61]。

此外,服务还呈现文体活动居多,相比,自理能力强的老人才能享受。三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和认识度不够。体现在三方面:(1)老人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度低,不愿接受社会化的服务。(2)社区管理部门对服务的认识度低,认为其可做可不做,因此投入资金、精力不多。(3)社会对服务认识不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滞后[18]。

四是社区资源缺乏,专业服务人才匮乏。年老体弱患者的社区服务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性和独立性。提供的服务包括个案管理,老年评估,成人日间健康护理,家庭健康服务,以及为老年人(步伐)的所有包容性照顾计划。尚未建立明确的转诊标准,但没有一些针对性,这些服务的有效性仍然不确定[62]。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有专兼职人员及志愿者。专职人员一般是政府任命的原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没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局限于帮助老年人料理日常家务,不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照顾和精神服务,难以适应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19]。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由于待遇较低而不愿进入社区,加重了社区养老专业服务的困难程度[20]。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整体规模较小,以社区内的低龄老人为主,社会青少年志愿者少,且流动性大。

五是设施建设落后,利用率不高。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覆盖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很少有社区能做到全覆盖,所以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单一。上海市长宁区目前已建成较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实施温馨午餐工程、建立社区老年人文化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医疗保健、就餐服务、文化体育服务,但仍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21]。另外,社区“日间照料室”存在空置现象[22]。利用率不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难以承受高昂的费用;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很多服务设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的形式[23]。

六、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但也存在如隐性双轨制依然存在、隐性债务巨大、部分地区基金收不抵支、基金存在贬值风险、统筹层次较低、缴费率过高、经办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小统筹+大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将职业年金改为自愿参保,提高企业年金企业税收优惠比 3

例至工资总额的8%;寻求多种方式逐步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实现职保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城乡居保省级统筹;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时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并开征社会保险税;尽快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38]。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015年,这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年份。“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特定背景决定了2015年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的社会保障改革任务,而且需要确定社会保障“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6]。原民政部推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设计本身、选择的实施时机和政府的不积极作为等因素已进入衰退期,地方政府推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但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长期看,建立农保制度只能由中央政府强制推动,短期内需要处理好两种农保的关系[43]。

[1]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2] 范林.以宝鸡市为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3] 曾昱.社区养老服务—— —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J].天府新论,2006(4).[4] 张雅.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10(5).[5] 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6] 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7] 项丽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5).[8]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9] 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10] 金德田.加快实现养老社会化的步伐[J].党政干部学刊,1995(4).[11] 曾昱.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J].西北人口,2008(3).[12] 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4).[13] 王慧、罗建华.重庆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以江北区东方家园社区为例[J].大众文艺,2008.[14] 刘辛.北京市海淀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调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10).[15] 陈旗.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 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D].中山大学,2009.[16] 王洪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 以长沙市天心区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17] 杨宏.鞍山市社区养老模式探讨—— —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辽宁经济,2008(10).[18] 陈淑君.黑龙江省社区养老服务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19).[19]卞文忠、秦玉峰.黑龙江省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5(9).[20] 赵聪锐、周玉萍.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讨—— — 城市社区老年照顾有关问题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21] 刘芳.上海市长宁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2).[22] 田玉荣.社区 “日间照料室” 空置—— — 对社区服务功能与社会工作教育的挑战[J].社会福 4

利,2003(5).

[23] 张瑜.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24] 王进、张晶.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 张凌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养老模式探析—— 以苏州市 B 社区为例[J].社会研究,2011(6)

[26] 郑功成.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展望“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J].中国社会保障.2015(01)[27] 穆光宗.重建家庭养老制度——基于浙江、江苏两地调研的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02)[28] 穆光宗.“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模式探析[J].国家治理.2014(21)[29] 穆光宗.“以房养老”的难度[J].中国经济报告.2014(03)[30] 宋言奇.如何塑造良好的养老环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0)[31] 宋言奇.居家养老中资源整合问题——基于苏州的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32] 郁建兴,金蕾,瞿志远.民办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及其政府责任——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2(11)[33] 田娜,苏美芳,李松涛,应旭华,付朝伟,卫国荣,姜庆五.玉环农村社区居民慢性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1)[34] 贾先文.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选举中的宗族影响及对策——基于55个农村社区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2)[35] 宋璐,李亮,李树茁.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人心理福利的影响——基于安徽省的纵贯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5(02)[36] 邓大松,王凯.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37] 张峻豪 邓大松 黄玉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困境分析与政策转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38] 薛惠元,邓大松.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5(05)[39] 韩俊.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与政策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3(01)[40] 何文炯.老年照护服务补助制度与成本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4(10)[41] 于建华,薛兴利,毕红霞,李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化博弈分析——基于政府与农民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4(02)[42] 李强,岳书铭,毕红霞.农村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农村失能老年人的问卷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5(05)[43] 厉昌习,薛兴利,岳书铭.山东省新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4] 诸葛鹏,岳书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9)[45] 王晨,施国庆,孙璐.融合与可持续:社会养老服务的支持体系[J].中国劳动.2015(08)[46] 施国庆,黄晶.被征地农转居老年人口养老成本构成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47]Hyesun Hwang.Intention to us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a comparison between young‐old and older consumers in 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15, Vol.39(4)[48]Jorm Louisa R, Walter Scott R, Lujic Sanja, Byles Julie E, Kendig Hal L.Home and 5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preventive health care[J].BMC Geriatrics, 2010, Vol.10 , pp.26 [49]Low Lee-Fay, Yap Melvyn, Brodaty Henry.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fferent models of home and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for older persons[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1, Vol.11 , pp.93 [50]Fakhoury W K, McCarthy M.Can the experience of caring at home affect carers'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care service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998, Vol.12(3), pp.179-85 [51]Bienke M.Janssen, Miranda W.C.Snoeren, Tine Van Regenmortel, Tineke A.Abma.Working towards integrated community care for older people: Empowering organisational features from a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J].Health policy, 2014 [52]Lysette Trahan, Patricia Caris.The system of care and services for frail older persons in Canada and Quebec[J].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002, Vol.14(4), pp.226-232 [53]Stefan Homburg, Wolfram F.Richter.Harmonizing public debt and public pension schem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J].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Vol.58(1), pp.51-63 [54] Jon Pynoos.Linking Federally Assisted Housing with Services for Frail Older Persons[J].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 1993, Vol.4(3-4)[55] Hébert Réjean, Raîche Michel, Dubois Marie-France, Gueye N'Deye R, Dubuc Nicole, Tousignant Michel.Impact of PRISMA, a coordination-type integrated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for frail older people in Quebec(Canada):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 Social Sciences, 2009, Vol.65B(1), pp.107-18 [56]van Kempen Janneke A L, Robben Sarah H M, Zuidema Sytse U, Olde Rikkert Marcel G M, Melis René J F, Schers Henk J.Home visits for frail older people: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frail older people and their informal caregivers[J].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12, Vol.62(601), pp.e554-60 [57] Bleijenberg Nienke, Drubbel Irene, Ten Dam Valerie H, Numans Mattijs E, Schuurmans Marieke J, de Wit Niek J.Proactive and integrated primary care for frail older people: design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of the Utrecht primary care PROactive frailty intervention trial(U-PROFIT)[J].BMC Geriatrics, 2012, Vol.12 , pp.16 [58] Oh Kyeung Mi, Warnes Anthony M, Bath Peter.Effectiveness of a rapid response service for frail older people[J].Nursing Older People, 2009, Vol.21(5), pp.25-31;quiz 32 [59] Müller-Mundt Gabriele, Bleidorn Jutta, Geiger Karin, Klindtworth Katharina, Pleschberger Sabine, Hummers-Pradier Eva, Schneider Nils.End of life care for frail older patients in family practice(ELFOP)--protocol of a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 on needs, appropriateness and utilisation of services[J].BMC family practice, 2013, Vol.14 , pp.52 [60] Goetz Ottmann, Mohammedreza Mohebbi.Self‐directed community services for older A ustralians: a stepped capacity‐building approach[J].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 2014, Vol.22(6)[61] Robert J Calsyn, Joel P Winter.Predicting four types of service needs in older adults[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001, Vol.24(2), pp.157-166 [62] Borgenicht K, Carty E, Feigenbaum L Z.Community resources for frail older patients[J].The Western journal of medicine, 1997, Vol.167(4), pp.291-4

第二篇: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M201474587 谢非雪

摘要

面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状,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新时期的养老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养老服务的角度出发综述相关文献,界定养老服务概念,分析养老服务意义,总结服务主体问题及对策,最后提出现有研究不足,以探索今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方向。关键字

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政府;志愿者

引言

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4.9%以上。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当前随着中国家庭的“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居家养老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各地养老实践活动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欲在理论上提供一定价值。

正文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界定

我国许多地区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韦宇红,2012)。祁峰补充到,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

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养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托养老机构举办老人的日间照顾服务,附近老人可进日托班进行各种娱乐休闲活动。第二种是依托养老机构由居家养老中心指派护理员上门服务,主要围绕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大(祁峰,2011)。

总之,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合理组合。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

20世纪50 年代,社区养老服务始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是针对“院舍照顾”远离老人居住的地方且忽视精神关怀等缺陷而提出的,到20 世纪70 年代在英国广为盛行(吴迪,2014)。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舶来品,借鉴的是英国的社区照顾,但事实上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产物。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办社会福利的局面被打破,“单位人”身份向“社会人”的身份转换,人们居住地与工作地分开,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社区承担起曾经企业办福利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牵头社区开展服务,养老服务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有独特的优势,能弥补家庭照顾和机构养老服务的不足。对此,学者们有比较统一的看法,其中最经典的是冯禹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重要意义:(1)弥补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2)弥补机构照顾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投入。机构养老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养老机构的建设,在中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上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3)社区养老服务能使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养老,而且能充分利用老人原有的房屋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新模式。(4)社区养老可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达到就业与社区养老双重目标(冯禹,2011)。

总而言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扬弃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弊端,又集中了两者的优点;既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老年人“恋家”的需要,又能减轻养老机构的压力、缩小国家养老资金的投入、有效节约社会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新模式(张文苑,2013)。陈友华(2012)认为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体现为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几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乐观,由于多方原因,社区

养老居家服务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从政府角度来看

政府支持力度不大,存在缺位与错位现象。政府介入过多,企业利润空间小,政府也把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揽过去,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资金渠道单一,主要资金来源政府,但政府投入还很有限(张伦,2012)。

2.从社区角度来看

设施建设落后,利用率不高。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覆盖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很少有社区能做到全覆盖,所以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难以承受高昂的费用;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很多服务设施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的形式(张翅,2014)。

3.从志愿者角度来看

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有专兼职人员及志愿者。专职人员一般是政府任命的原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没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局限于帮助老年人料理日常家务,不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照顾和精神服务,难以适应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廖楚晖,2012)。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由于待遇较低而不愿进入社区,加重了社区养老专业服务的困难程度(夏辛萍,2014)。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整体规模较小,以社区内的低龄老人为主,社会青少年志愿者少,且流动性大。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对策。1.注重宣传,在思想认识上重视老年问题每个人都会老,我国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事业既是一项新型的社会事业,也是一项大有可为的新兴产业,要进行养老宣传教育,使群众能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首先要加强居民委员会的自身建设,明确其工作职能和责任要求,恢复其应有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减少各级政府分配的各种行政性任务,将政府的居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的居民委员会,使其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强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其工作顺利开展铺平道路。3.强化政府责任,保证社区养老持续发展。强调社区养老绝不是逃脱政府的责任,相反,政府责任的落实,才能保证社区养老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刘桂芝认为政府责任包括:一是财政政策。政府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社区福利设施的维修、养护和更新,在财政政策中,尤其要保证税收政策切实可行,对社区组织,特别是非营利组织,在其设立和经营的最初几年内采取免税或抵税的做法来鼓励其经营,而对那些从事公益事业的更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二是优惠政策。政府要为一些社区组织机构的设立提供土地、必要的房屋建筑和服务设施等以扶持和鼓励其发展。三是城市规划公共设施配套政策。政府应将社区服务设施纳入今后的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之中。4.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拨款,在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尤其是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政府应是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或全部提供者。二是通过大众传媒,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兴办社区养老事业。三是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社区养老事业。

5.研究老年人需求,提供相关服务设施。老年人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在为其提供服务时必须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有学者认为社区养老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同时,很多调查报告表明,医疗服务、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是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社区服务,因此社区应把服务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同时加大相关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关于社区医疗资源,一方面应该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主体的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包括政府创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等;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以减少医疗服务的中间环节,节约医疗资源。社区进行文体设施建设时,应多考虑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身体素质降低的实情,增加一定的特殊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

6.走专业化道路,培养专业人才,壮大志愿者队伍。社区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培养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需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搞好他们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工作.具体做法: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外一直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培养,而我国老年人口众多,社区工作人员有限,更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支持。首先,发动广大的年轻人投人社区养老事业,年轻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可以给老人带来年轻的气息,也强化了他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其次,要充分挖掘老年人中的资源,老人不仅是被 动的被养群体,也是自我养老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群体。在实践中,开展“时间储蓄银行”老人互助活动就是一个开发老年人资源的成功实例。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不仅内容全面且角度也较多。但是目前研究仍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

1.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的研究很少。在服务内容上,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对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缺乏专业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往往阐述其优势、从大范围的社区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解决的对策,对居家养老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快速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研究,没有把地区因素考虑进去。

3.对养老服务的服务提供者研究甚少。对如何有效联结各方主体、合理整合分配各项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也十分缺乏。只有服务提供主体各方有效配合各司其职才能使养老服务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特点和作用[J].湖南大学 ,2011,(1):26-33.[2]戴向波.社区养老是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J].老龄问题研究,2010(2):3—27.[3]杨莲秀.城市社区照顾在失能老年人口中的作用[J].中国名城,2011,(1):19-24.[4]王淑强.中国城市社区养老的产生,问题及优化方案[J].大观周刊.2011,(44):11-16.[5]张凡.日本养老护理机构:分类设置管理运营[J].社会福利,2011,(1):43-48.[6]韦宇红.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有效供给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2,(6):15-20.[7]张伦.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职能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17.[8]廖楚晖.中国一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2012,(2):46-57.[9]陈友华.中国养老制度设计问题与认识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3):59-66.[10]林小希.上海市社区养老发展现状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2,(1):80-90.[11]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13(6):22—24.

[12]吴迪.中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2):120-125.[13]张翅.老吾老:打造社区养老品牌[J].半月谈,2014,(9):50-51.[14]夏辛萍.时间银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2905-2907.[15]李凯,李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连锁模式评析[J].经济导刊,2014,(2):61-62.[16]赵晟宏,朱小波,戴明德.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现状的调查[J].医药前沿,2014,(20):67-78.

第三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老人家庭 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迫切要求社会不断强化对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功 能。社区事物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站下设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代买代购、居家卫生、文化娱 乐等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拓展社区多元化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地150平方米,内设书报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厨房、全方位为社区60岁以上 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居家卫生、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使老年人在 舒适的环境中有所依托,愉快生活。服务站共有2名兼职助老服务员,一人专门负责日间照料室,一人专门负责上门入户为老年人服务。目前辖区内享受政府购买无偿服务的老人有1人,有偿服务的老人2人,独居老人5人。每月安排一名 助老服务员为无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助浴、入户巡视、代购等服务,为2位有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代购代买、代洗衣被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的电话、入户探视。服务站坚持 每月一次管理员安全管理例会,适时反映社区老人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社区以归侨小区为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一个老年健身场 所,一个灯光球场,每周的二、四、六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在灯光球场跳舞健身。社区的舞蹈兴趣 小组多次参加街道、社区主办的文艺活动表演,泉州市老年艺术节第四套秧歌舞表演,不断丰富了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和睦舒心的家居氛围中安享晚年。社区养老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通过各种行业的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 务。与辖区内服务站签订协议的2家医疗诊所,免费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 常规检查。3家杂货店开展送货、代购服务,2家理发店开展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 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自从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工作以来,由社区老人协会牵头,社区主办,在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 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优势,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帮 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 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逐步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第四篇:社区养老服务论文

社区养老现状及经验总结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区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城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社区养老服务日益重要。

关键字:老年人;社区养老;护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众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希望得到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经济便利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也暴露出社区养老服务中急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上世纪下半叶,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恩格尔提出的新的养老模式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实施初级社区养老来达到21世纪人人享有养老服务的目标,为养老服务领域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兴起和发展适应了这些变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同样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研究表明,如果转变养老服务类型,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可大大控制提高养老质量。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社区养老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可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养老形式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要理清的思路

(一)、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近年来在全国进展很快,其很重要的原因是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政府的职责。具体表现在政府领导重视,有规划目标,有经费投入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等,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和若干优惠政策。但当前养老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项新工作、新课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若干政策保证,单靠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要研究和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社区养老是一项新工作。开展和推进一项新工作,转变观念,解决认识问题是关键。认识问题涉及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的认识,即行政领导、部门领导、养老护理人员和广大群众。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任务,领导者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立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目光来认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国际潮流。对于广大养老护理人员来说,要不断更新知识,适

应养老模式的转变,积极投身于社区养老服务之中。对于广大群众,要通过普及健康教育和提供优质的社区养老服务,逐步转变观念,认识到必要的自我养老护理投入也是一种消费。

(三)、经济政策。社区养老服务经济政策的关键是要同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制度相衔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制度基金的水准,其次是制订收费和免费项目的标准。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基金未得到相应提高,政府的补偿和投入不足,个人交纳占人均生活水平的比例越来越低。基金不足使社区养老难以巩固发展,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带来很大困难。政府的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

二、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在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养老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护理人员也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养老服务的特色。因此,只有初步治疗,而社区中老年保健知识的宣教,自我保健,疾病的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区养老,在社区的发展中,应得到同步的发展。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落实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

(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急需培训。长久以来,社区养老服务一直注重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十分薄弱,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养老院大多为急性病、疑难病症,孤老,无人照顾着,老年人无论在心理、生理上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现今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偏低,在学校多以学习医学知识为主,多社会,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在社区服务中,由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独自工作,因此,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医疗,护理知识及经验,而且,还要有心理学,社会学和老年学知识,要掌握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只有经过培训,掌握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类型老人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社区服务。

(三)、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政策需健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年人支付养老费用有几种情况:公费、半公费、自费,在对1000例老年病人调查中,公费仅占19%,劳保占72%,老年人虽有劳保,但由于原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存在社区养老服务费用报销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为解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社区服务的深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报销制度的健全是必不可少的。

三、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护理经验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本人对老年患者的养老护

理积累了一些知识经验,现阐述如下:

(一)、身体养老。人到老年,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充足的蛋白质及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当的无机盐。饮食以清淡,食其精华,忌辛辣、刺激、肥甘油腻。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体质调整其饮食种类及粗细粮搭配要定时定量,不要饿一顿,饱一顿,切忌暴饮暴食。一般每日3餐~4餐为宜,每餐不宜过饱。应调节老年人适时适量饮水,预防身体缺水现象,每天2000mL左右,以白开水或茶水为主,可分多次饮用。清晨及午睡后饮一杯温开水,即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又有利于大便排泄,应鼓励老人养成此种良好的习惯。对有烟酒嗜好的老人,应尽量劝其戒除烟酒。

老年人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应居住在朝阳干燥的房间里。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并保持温湿度适宜。温度宜20℃~22℃,相对湿度40%~ 50%。老年患者多数睡眠质量差,应保持房间安静,床铺适宜,不要睡较软的席梦思床。科学合理的运动是祛病延年的重要因素,能有利于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要鼓励老年人多做些有益的活动,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等,也可以做深呼吸和意念的与躯体轻柔运动相结合的活动。活动量应在中度以下,不宜做需要爆发力、需暂停呼吸、憋气太久的动作,避免一些容易跌伤的姿势,如倒立、单腿独立等,总之,让老人通过活动使大脑皮层充分休息,并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使其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食欲、睡眠良好,这就证明运动量较适宜。

(二)、心理养老。养老护理人员对待老年人应热情主动,认真负责,要耐心向其介绍社区环境,使老年人消除陌生心理,要根据有些老年人因疾病原因而不能继续以前的工作或社会活动,感到生活一下失去了重心,容易产生失落感,应了解老年人家庭状况,鼓励其亲属共同解决问题,并根据个人爱好安排适当的活动,使老年人心理上感到安慰,轻松愉快的度过社区养老过程。养老护理人员对待老年人还应一视同仁,没有贫富贵贱之别。我们要学习古人的高尚医德,把老年人当作亲人,尊重和理解老人,才能取得其信赖和配合。

衰老是人的生命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必然现象和客观规律,但如果我们掌握规律,共同去关心老人,注意老年保健,使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乐观开朗,就能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岩龄 李兴平五十五岁以后的人生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丁美方 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1

黄夏莹.居家养老社区支持 社区

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老龄人口的贫困化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第五篇: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2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在今天的老龄化背景下,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也针对社区养老的特点、优势及重要意义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办法。本文将从定义界定、起源、发展现状、对策建议这几大方面将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

从1982 年的成年型国家到2000 年的老龄化国家, 短短18 年的时间中国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转变。李珍认为中国老年人的基本特点是人口老龄化过程发生晚, 但发展速度快, 这使得我们无法回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在家庭养老弱化和养老机构缺乏的背景下, 许多学者把寻求解决老龄化危机的目光集中在了社区上, “ 我国正在探索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1]。

1.社区养老的定义

史柏年认为: “ 老人社区照顾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 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 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养老可以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可以分为社区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家庭养老为主,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这一主要的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有研究表明, 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 传统的城市家庭养老受到来自人口条件、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冲击, 在城市, 老人家庭出现空巢化[ 2]。从2005 年全国1% 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看, 2005 年我国的城市家庭规模为3.13人, 比2000 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减少了0.33人[ 3]。另有研究指出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是配偶和子女, 但配偶本人也是老年人, 健康状况往往令人忧虑, 子女中通常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经大规模加入了劳动市场, 而现代社会大量出现的子女外地求学、谋职、移民海外等情况更加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 4]。养老机构养老因其存在收费高、服务质量差、服务类型单

一、忽视精神照顾等不足而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需求。苏珊·特斯特指出, 养老院缺乏“ 家”的感觉, 不符合中国人“ 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 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5]。

有学者从资金、人力和物力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认为在一定时期内, 中国社会难以实施

养老机构养老模式[ 6]。《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 表明, “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1%, 在家门口活动的占65.5%, 经常在市内活动的占15.6% , 经常离开本市去外地活动的仅占1.4%”, 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是在居住的社区之内,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有学者指出社区养老迎合了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要求, 也给了老年人更多的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的空间。在发达国家, 享受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5%左右。

社区养老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 并有心理上的认同, 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可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和劳动负担[ 7]。另外, 社区利用已有资源提供服务, 弥补了家庭照顾的不足, 更好地适应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要求, 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对于社区养老是否具有可行性,宋言奇从经济、社会、操作可行性3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认为老龄社区构建具有可行性[ 8]。陶立群在《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大功能在于,它不仅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巢、独居老人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结局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从而对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漠视其支撑作用;同时,较之入院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大、收费廉、见效快等特点,由此还可以减轻入院的压力。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大力和重点发展。”

2.社区服务的起源

2.1 社区服务的兴起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社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后,社区服务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福利的一种形式出现,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贫民阶层的贫困与温饱问题。英国当时在教区设立贫民习艺所、济贫所等服务场所。1884年英国伦敦出现了“大学为他服务组织”,即 大学深入社区进行救贫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可以视为社区服务工作的雏形。

2.2 我国社区服务的兴起和发展

姜向群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2005)中认为,我国社区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情况下兴起的:

1.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企业和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法人,以床在经济效益为主要职能,因此单位的社会保障及其服务的职能逐渐转移到社会中去;老年期的个人生活风险不断增大,人们对社会保障产生了普遍性和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建立国家、单位以外的社会保障及其服务的补充性内容。

2.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加快。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

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3.家庭小型化,家庭养老和照料功能的明显弱化。我国计划生育执行了30年,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导致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方向转变,加之人口流动性增强,传统大家庭失去了普遍存在的根基,小家庭成为主导模式;

4.老年人对健康保障和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需要在社区建立基层的卫生保护网络以及医疗救护设施。

3.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

3.1 发展情况

自2000 年以来,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逐步开展。整体而言,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之前相比,大大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窦玉沛从我国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过程的宏观角度作了总结:2001 年,民政部连续3 年组织实施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2006 年,会同国家发改委启动实施“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0 年,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 万个,城市便民、利民网点69.3 万个,总体上提升了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窦玉沛,2011)。目前,我国各地逐年加大对社区事务的资助力度,努力实现社区养老的全面覆盖。还有不少学者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情况做了正面回应,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取得巨大的进步,对我国有效解决老年人问题有积极影响。然而,赵聪锐、周玉萍认为,中国的社区老年照顾模式仍有改进的空间,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服务立体化、覆盖更广泛、形式更灵活、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体系,因此还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此项任务(赵聪锐、周玉萍,2011)。曾昱则认为,目前我国社区养老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够,应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构架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社区养老模式。

3.2 发展现状和问题

1.社区服务能力不足,满足不了需求;由于社区服务发展时间较短,受到经费、场所和组织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家庭规模、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提前退休人员的增加,居民对医疗保障服务要求不断增加,社区服务还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需求。

我国社区服务能力不足主要是由资金、设施不足和工作机构不健全造成的。社区服务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资助;二是社会捐助;三是有偿服务收入。[ 9]胡晓平认为资金不足是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一个重大的制约因素。“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是依靠政府

引导与资助才发展起来的,政府投资一直都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这种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服务日益扩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在社区服务发展所需经费中,发达国家政府的投入一般占服务资金构成的50%以上,而我国目前政府的投入最多占30%。由于资金缺乏,社区老年服务无力扩大场所和添置更新设施而导致供给不足,不能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另外,针对政府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中“政府失灵”现象的存在,起催化作用的政府应该是一种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掌舵而不是划桨)。因此,政府应转换福利支持的形式,从直接的福利提供者变为福利的购买者。

2.发展社区老年服务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目前,社区老年服务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着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优惠政策不落实。各级政府部门未能建立起全方位、成形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因而使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性,工作归属关系不明确,工作角色较为模糊,缺乏足够的整合效应;

3.社会参与率不高,服务的人力资源队伍不健全;社区居民的服务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都很不足,义务工作者队伍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不仅没有充足的服务人员,而且人员的服务意识普遍不高,个人素质较低。就此陶立群也提到说,“城市社区老年服务工作没有真正形成合力,社区现有的设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他认为,首先要逐步建立众多的老年服务中心,且应设计到不同的类型,包括单一的、多元化的老人服务中心、重点发展老人综合服务中心,发挥社区养老的中枢作用,对家庭养老予以强力支撑;然后完善社区养老的项目,满足各类老人的各种不同的需要。

笔者认为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不作为和弱作为是社区老年服务慢发展和弱发展的关键所在。朱慧《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10]中说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体现在:

(1)政府补贴过少,社区资金不足。由于政府资助的补贴过少,加上社会筹集和街道自筹的能力有限,社区所能利用的资金少之又少,导致了不少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将如何增加社区收入作为其在社区的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放于创收中,对于如何发展社区养老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谋划。(2)制度和资金方面缺乏规范性和长久性。政府在制定制度和安排资金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和长久性,这也可能是导致我国社区养老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及居家养老的目标上。(3)缺乏扶持社区养老的政策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发展的政策法规,就连管理监督也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制度,我国目前各地各环节存在难以统一、组织的现象正是因此而产生。

4.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法律保障

法律是一切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所以,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是社区养老的关键环节。一方面, 健全的社区养老法律可以更好地监督养老服务的实施, 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 健全社区养老法律的建设不仅是维系养老体制持续有序发展的保障, 更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 有了健全法律的支持, 相关部门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了相关的法律保障, 社区养老尤其是居家养老才能更快地从伦理型向法制型转变。

(二)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当前养老问题已成为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那么, 作为养老服务重点的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不容忽视, 其社会化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2.服务客体社会化。服务对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 增大服务的受益面。

3.资金筹措社会化。多渠道筹措资金, 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 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 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 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

5.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 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 它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 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基于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的扩展,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 逐步扩展到包括居家帮助服务、暂时托管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等在内的一体化服务;服务形式应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 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其中, 更重要的内容是要大力发展托老服务中心(托老所), 因为在中国城市4000 万老人中, 有一半是低收入者, 当他们不得不依赖别人照顾时, 往往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承受较高档次的设施和专业化的服务, 因此, 托老服务中心将为这部分老人提供更适合的服务。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从现实情况看, 这支高素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需要由三个方面组成: 一是少量的专职专业人员;二是制度化的志愿者;三是能够为其他年老、体弱老人提供服务的年轻型健康老人。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要做到以下两点:

1.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首先, 应该重点扶持和

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以利于老年社会服务队伍及社会服务队伍自身水平的提高;其次, 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聘请专业人才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并按培训内容、难易度和最终考核情况, 确定护理员的技术等级;再次,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加快开展全科医学知识的系统培训,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2.建立“义工”制度, 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 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 尊老敬老的风气有赖于在中青年群体中养成, 中青年群体要主动承担起赡养自己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 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可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尤其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困难。[ 11]

结论

目前,不少学者通过分析各地区的个别案例来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但研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拘泥于理论的形式,最终的还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摸索出适合我国现状的社区养老服务的道路。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但生生不息的精神会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追求。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 Z].2006.[ 2]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 应对人口老龄化[ J].理论学刊, 2002(3): 67-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 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EB/ OL].[ 200616].[4] 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 J].人口学刊, 2004(3): 35-39.[ 5]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6]牛康.社区养老管理: 面对21 世纪的中国社会管理课题[ J].中外科技信息, 2003(11): 108-110.[ 7] 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 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 J].河海大学学报, 2004, 6(4): 72-74.[ 8] 宋言奇.城市老龄社区构建问题三议[ J].城市规划汇刊, 2004(5): 81-84.[ 9]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 J].铜陵学院学报.2010 年第3 期

[ 10]朱慧.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劳动保障世界.2011(12).[ 11]张晓文.中国社区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J].2008.2.中国知网

[ 12]姜向群《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2005)

[ 13]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2002)

[ 14]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 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 9

下载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五篇材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学校: 专业: 年级: 班别: 姓名: 指导教师及姓名; 摘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2009年10月正......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长沙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市民政局 市委党校 市政府研究室 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工作,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关心和亟待破解的社会问......

    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社会上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实践的体验则成了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总结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总结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与质量,全面提升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陈志平 1999年10月,在举国欢庆共和国50华诞的时候,新华社发出消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26亿人,占总人口的10%左右,并以每年平均3%的速度递增,人口年龄结......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年终总结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年终总结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年终总结1 20xx年xx镇敬老院在xx区委、区民政局、xx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五保供养方针、政策和......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北京市汽南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构建了“无围墙敬......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制度1、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相关制度,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深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新途径。 2、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