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时间:2019-05-12 18:2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第一篇: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

陈志平

1999年10月,在举国欢庆共和国50华诞的时候,新华社发出消息,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26亿人,占总人口的10%左右,并以每年平均3%的速度递增,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起过总人口的20%,从而进入高度的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养老问题上,虽然单一的家庭养老方式作为传统的优良美德,繁衍养育了泱泱中华民族,其基础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潜力很大。

一、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服务和保障为基础,以老年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以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为依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福利机构服务体系的雏形。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年人企盼获得“精神瞻养”,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造成巨大的压力。据调查,全国现有1400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11%之多,而各类福利机构中能够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104.2万张,不到全国老年总数的0.8%,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机构供养比例。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在养老制度方面同样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一是基础差,积累不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积累明显不足,而且为了偿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欠帐,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额很有限,难以应付未来养老金的给付。二是没有覆盖农村老年人口。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在城镇实行,对农村则实行自愿参与的原则。因此,80%的农村老年人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三是服务保障跟不上。日前,我国的家庭养老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更大。根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全国有98.1%的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只有1.9%的老年人由社会养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老人所需的服务便很难保障。四是经济水平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是在经济发展到高水平阶段才出现的,如日本在1970年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年收入已达1689美元,而我国到2000年时,人均年收入才约800美元,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要承担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事业。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则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真正的“三无”对象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数量较少,而依靠家庭和退休金的中低收入的老年人数量庞大,这部分老人中绝大部分无力支持其所需服务的成本费用。因此,只能走一条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新路子——养老服务社会化。社区服务建设是我国“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而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床家庭、独居老人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解决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从而对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起支撑作用;同时,较之入院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大、收费廉、见效快的特点,可减轻入院养老服务的压力。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大力、重点发展。

二、如何构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社区养老必须突出社区照护,使之配合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确立全体老人为服务对象,建立并不断完善为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各种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和措施,以形成完整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自80年代末期开展以来,建立了各种设施,开展了各项活动,但总的来说,点小、面窄、功能小,末形成规模,发展不平衡,更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服务体系。那么,社区服务应如何快速发展,予以实施呢?

首先,逐步建立众多的老人服务中心。

我国各地已建立的老人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老年俱乐部,与我们所说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相距甚远,无法担当社区照护的重任。原因在于:一则功能单一,只着重于文娱活动,而社区养老服务涉及生活、健康、康复、咨询、教育、文体、社交等多方面的服务;二则规模过小,幅射能力弱,影响力低;三则服务被动,内虽设茶室、图书室、电视机室、棋类、麻将娱乐器具,但每天地开放服务较为被动,缺乏服务活动的主动策划、组织与评估;四则社会化程度低。

有鉴于此,需尽快逐步建立众多的老人服务中心,重点发展老年人综合性服务中心,以发挥社区养老服务的中枢作用,对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予以强力支撑。

其次,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照顾功能必定削弱。而上述已表明,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必须坚持家庭养老为模式。为此,家庭养老需要外间支持,需要社区通过中心建立与完善专为老人而设的服务,来给予家庭养老的老人以各种帮助。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必须从老人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如下几个原则:

1、服务内容由易到难。就服务内容来说,应解决那些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容易先建立起来的服务项目,如中心集中的就餐、洗衣,康复运动等服务,然后再解决分散的上门送饭、家居清洁、看护老人、护送病人就诊以及购物服务等相对较难的服务。

2、服务顺序由急到缓。应先解决迫切需要照顾的老人、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严重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桂世勋教授在上海组织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一般老人在某一方面需要依靠别人帮忙,按比重由高到低依次是:洗澡、穿衣、走路、视觉、会话、听觉、排泄控制、饮食。这表明了,无自理能力、行动不便的老人,急切所需的服务项目。

3、服务项目由少到多。近期国家不可能拿出巨额资金,采取大量补贴的办法去建立老人需要的各类服务项目。所以服务网络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

4、服务对象由窄到宽。鉴于财力、人力所限,社会对老人的服务面肯定只能由窄到宽,逐步扩展。如送饭上门服务,首先应对那些独居无人照顾的老人,然后才扩展到有家庭照顾的老人。

再次,逐步实现服务人员主动接触受助者,实施上门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有个基地,以吸引大批老人来中心参加各种活动,实施较大面积的集中式服务。但服务人员又不能固守基地,应走出去主动接触受助者,实施上门服务。这种服务在香港被称为“外展服务”,它是对社区照顾的拓展和提升,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以社区需要为依归,确保老人需要和资源存量的准确度,确保社区资源利用率的量大化。针对老人不知、无力或不愿接受服务的原因,香港社工采用了多种策略,包括主动的面对面的接触,如家访以消除老人对服务的抵触情绪;通过展览、讲座、传媒,使社区人士认识社区养老服务,关注老人需要;就近或选择老人熟悉的环境提供服务,以减轻老人的忧虑;提供符合老人需要的服务;降低服务费用等,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为尽快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加速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做到:

第一、加速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是资金投入的社会化。服务资金的投入不能依赖国家,而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团体、单位或个人等方面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多层次发展,国家在其中以较少的投入,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二是服务设施与项目管理主体社会化。目前我国虽拥有一些老人社区服务场所,但相当一部分是单位拥有、单位管理、服务对象为单位职工,如老干科、退休职工活动室、老人之家等。这种各自为政的“单位”服务,既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单位管理、单位服务功能的有效释放、单位管理的快速发展,更难以做到服务设施及项目利用率的最大化,因而有必要将单位服务功能外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

第二,宏观规划。服务设施应予以宏观规划,以使设施分布结构合理,同时应满足老人就近参加活动和接受服务的需求。香港是按照每25000人的规模建立一所老人综合服务中心,也可考虑以街道为依托兴建老人综合中心,也可考虑以街道为主,同时兼顾中心辐射的老人数来进行规划。

第三,国家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重在两点: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优惠措施,引导社会的积极参与;通过一定的奖金量的投入,以较快的启动老人中心的开办,扩展老人急需的生活服务项目,满足部分低薪老人收费低廉服务的需求,促进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源。即有效地利用已经或即将倒闭的企业、商场的厂房、车间、营业场所、空间等,兴建、改建老人中心。

第五,加速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专业人才,以增强中心活动开展的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实施对老人的生理、心理、经济、社交、日常起居等方面的全面照顾。

第六,兴建、改建的老人服务中心应加强与社会特别是周边其它机构或团体的合作。中心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吸引社会资金、利用单位设施、欢迎志愿服务、诚邀专家讲座、擅用社区资源、维持长期合作。如此才能使中心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人口老龄化虽然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但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推进社区养老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我国的老龄事业必将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

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

三十团五连 张亚良

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社会建设的内涵很广,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作为进入社会分析和实际操作领域的“社区”概念,正在通过丰富其理论内涵,加强其解释力度,深化其实际操作意义,为构建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建设理论作着探索。目前,社区发展的实际操作仍然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社区及社区发展研究中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控制出谋划策的实际操作研究多。透过这些经验,则是结构和机制所带来的理论问题。在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中,社区在制度、功能、管理和服务的方式等方面,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本文将社区建设置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重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一探讨。

《中国老龄事业白皮书》显示:2006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9亿,约占人口总数11.3%。预计,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1.94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3.8%;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 18%;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总人口的18%左右;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5%。城市人口老龄化每年以3.1%的速度递增。老龄化问题己日渐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一方面,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发展迅速、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带病老人的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兼顾了家庭赡养、政府福利和社区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了政府极力推行的未来养老模式的首选。

一、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把社区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养老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机构养老。由于短期内我国不可能建立大量社会福利设施来安置大批老年人,即使是以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发展,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是我国养老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主流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直接、成本低、覆盖广、服务方式灵活,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问题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老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老龄化初期,政府大规模办机构进行养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养老回归社区;最后回到家庭,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体系。国外养老福利服务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举办大中型老年福利机构解决养老问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上世纪80年

代以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实际需求纷纷进行养老福利服务的战略调整,把大量的养老经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制定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成为国际社会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全球共识,并进行了各国的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英国将养老纳入社区,采取社区照顾方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法国设立了老年人专业社区。美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瑞典的社区服务方案鼓励老人在家生活。澳大利亚目前有提供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机构3000多个,接受服务老人50多万,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不足老年人口的5%。在推行了几年西方式的养老院养老模式不成功的情况下,80年代末,日本逐渐构建起了居家养老、居家看护为发展方向的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体制。现在,日本有96.9%的老人居家养老。香港采取社区照顾的原则,强调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政府为生活在社区中的老人发展一系列的服务支援,包括家务助理服务、老人日间护理服务等

[2]。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不能自理

8.81%计算,2005年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规模为1289万人,2010年增加为1531万人,2020年达到2184万人,2030年超过3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假设按照10%需要入住养老院计算,仅高龄老人所需要的养老床位,2005年为150万张,2010年为213万张,2020年为307万张,2030年则需要424万张。目前,社会能提供的养老床位数只有约60---70万张;大约有6%-8%的老年人口愿意到养老机构去养老,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经济供给由国家承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家庭进行;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国家将居家养老省下来的公共养老设施费用,补贴给居家养老和发展社区服务,以法规形式规范化,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下老龄社会稳定的养老模式。

2、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主要是三方面: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符合老年人“恋家”(把“小家庭”扩展到了社区这一“大家庭”)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3、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群体自身的需求。据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悦。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探索

我国的社区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明确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城市社会福利事业改革思路。1987年提出了城镇社区服务,其中,为老服务是重要内容。这时的养老服务重点在物质供给,缺少精神慰藉内容。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显现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机构养老方式的认可程度和需求程度得到提高,集中新建了大批养老院。1998年前后,全国很多城市和地区开始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系统探索。90年代末,在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出现了居家养老的实践。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老年人福利体系。2001年民政部在全国社区实施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决定用全国福利彩票总额的80%,靠政府投入、社区参与,建立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星光计划强调为普通老人提供方便周到、价廉质优的福利服务。在此背景下,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开始在全国各地推行。2005年7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启动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60个试点单位,其中城市市辖区(县级市)48个,福利机构12个,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展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以满足”三无“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为出发点,在鼓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为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2008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依托社区、因地制宜和社会化方向。今年“两会”期间,老龄问题被列入人大11类重点建议之一,其中,社会养老服务问题占25.5%,与前相比呈上升趋势。这些建议提案要求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设置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增加为老服务专业人员等。目前,大部分大中城市初步建立起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和权益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比较好、比较发达的地方,居家养老开始从城市向农村推行。像北京、浙江、天津、江苏、上海、杭州、宁波、青岛、大连这样一些城市,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网络,并着手向农村推广;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像江西、甘肃、宁夏、新疆、贵州才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和社区开展居家养老的社区试点行动。各地的的具体化实践多种多样。综观各地实践,可以将目前的居家养老探索大致分为两种。

(一)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提供服务或街道、社区承办的模式

这一模式大连首创,宁波海曙区创立的“海曙模式”最为典型,上海、北京南京、广州、青岛等城市较为领先。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采用此做法。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政府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由其向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提供特定时间和特定服务的服务;第二类是采用居家养老代币券、服务券的形式,由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到中心或特定机构自主选择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

1、“政府直接购买”形式

2002年9月,大连沙河口区开始实行居家养老模式试点,首创了“居家养老院”;北京西城区在区和街道分别成立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以这些组织为依托,开展专业化养老服务;南京推出“以公共服务为前提、民间组织为载体、公共财政为后盾”,实行“居家养老服务网”;宁波海曙区创立了“走进去、走出来”的“海曙模式”,即“走进去”就是由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2004年3月,海曙区出台政策,试行为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出资向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走出来”就是政府在一些街道社区建设一批具有日托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走出家门享受社区“日托中心”和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青岛南区“社区福利居家养老标准化服务”;“苏州模式”的做法是,在街道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负责采集老人信息,把老人信息传到中心,中心负责服务配对,直接面对老人提供一对一服务,服务站跟踪中心的服务,对服务质量进行服务ISO认定。总的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建立了财政资金购买服务,服务组织提供服务,

第三篇:社区养老的探索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人关注,于是一种针对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照料中心便应运而生,也就是所谓的“日托”。据了解,市民政局从2011年开始就在广福街道办事处和万盛街道办事处的两个社区推行社区日间照料养老工作,但是这个工作

推行近两年来,却一直没有正常开展起来。按理说儿女上班,独居在家的老人白天有人照料,年轻人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下班后,把老人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是看似完美的养老方案为什么就不受欢迎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原因一:

怕别人说儿女不孝

不愿选择养老机构

刘大爷今年78岁,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儿女双全的他,能跑能跳,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子女都有稳定的工作,孙子外孙都长大了,先前他是在儿子、女儿家轮着住,但他脾气不好,经常跟儿子、女儿闹意见。儿女商量后,帮他另外租了房子一个人住,但是刘大爷却不愿请保姆,所以儿子和女儿轮流每天去照顾他。

虽然刘大爷经常到托养中心玩耍,可他却不愿到中心来“日托”或“全托”。“如果我到托养中心来养老,别人就会以为我儿女不孝顺,不愿赡养老人,这样对他们影响不好。”刘大爷说,现在他一个人住,和儿女关系还好些,并且也更自由。

原因二:

放不下家庭琐事

老人选择做“散客”

现在的家庭组成结构基本上都是“2+1+4”模式,两个年轻人成天为生计忙碌,家庭和孩子只有依靠老人照顾,所以很多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去“享清福”。

广惠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要以“日托”为主,刚开始运行时,有几个老人与中心签订了托养协议,但是后来都解约了。不过,社区登记在册的老人却有200多名,这些老人更愿意把这里当做老年活动中心,没事的时候来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黄素兰介绍说:“现在年轻人工作都很忙,家里有一个健康的老人就是宝,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接送孩子都是他们干,即使老人想到中心来,又放不下家中的大小事情,最后还是放弃,只到托养中心做做‘散客’。”

原因三:

工作人员不够专业

老人住着不放心

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护理人员不够专业,也是难以吸引老人的一大原因。

张大妈2010年因中风,导致偏瘫,经救治后生活不能自理,儿女给她请了好几个保姆,没干多久就走了,张大妈经常一个人在家,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张大妈说:“我这样的病人,想到托养中心去,也许他们都不会收。”

在托养中心登记的老人都觉得中心推出的健康服务项目很多,但是不够专业,提供的服务也比较普通,就是量量血压,查一下血糖什么的,再就上一两节健康知识保健课,工作人员的保健知识还不如他们丰富。大多数老人说:“如果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料,还是愿意去,那样比在家住还是安心些。”

记者感言:

“日托”的出现,让很多儿女又喜又忧。“喜”的是因为“日托”确实解决了不少儿女对老人的照顾难题;而担忧的是,“日托”中心存在环境、卫生、资质、安全等问题,一直未有较大改观。养老机构可以借社区这个平台,定期为老人做一些健康保健知识培训,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每天为不愿到养老机构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在服务结束后,由社区对服务结果做星级评价,并每周进行绩效考核,这样养老机构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第四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制度

1、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市相关制度,加强对居家养老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深化居家养老工作的新途径。

2、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管理,明确服务理念,推进居家养老工作深入开展。

3、加强对中心服务人员的管理,严格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各项服务项目落到实处。

4、树立为老服务意识,讲究礼貌用语,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热情周到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5、认真听取老年人意见建议,尽可能改进工作,促进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制度

1、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是社区6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根据老年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提供无偿、有偿服务。

2、发挥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为偶尔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志愿者服务。

3、利用居家养老信息员队伍,提供老年人生活信息。主动上门与老年人取得联系,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服务。

4、服务站要组织开展以下服务项目:文化教育、健身娱乐、医疗保健、精神安抚、陪护陪伺、家政服务、饮食就餐、家电维修、法律服务、发挥余热等。每个服务项目都设有服务网点,由专人负责,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5、接待老年人时要热情服务,急老年人所急,想老年人所想,要向老年人推荐质量好、信誉高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实惠的服务。老年人有需要的,社区应尽力提供服务,暂时无条件提供的服务,社区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要让老年人满意而归。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1、孤寡贫困和空巢老年人;

2、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3、伤残老年人;

4、烈军属老年人;

5、高龄并生活不便的老年人(90岁以上);

6、居住在本辖区内,自愿出资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和其他60岁以上需要照料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

1、实行“五定”即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地点、定服务项目;

2、走访家庭个别服务;

3、组织生活集体服务;

4、找代理结对服务;

5、电话信息网络服务;

6、建立档案跟踪服务;

在传统服务方式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和种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使养老服务目标得以实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1、生活服务;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买菜、做饭、洗澡、清理卫生等,为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或开展捐赠活动。

2、精神服务;对老年人进行心里保健教育,陪老年人聊天、读书、散步、游览或参加娱乐、体育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3、健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生病老年人及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4、走访服务;在节日和老年人生日期间,到家中探望,陪老年人过节、过生日,使老年人享受亲情。

5、日间照料;早晨接老人到日间照料室,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负责午餐、休息和安全,并在晚间送其回家。

6、法律服务;为老年人免费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7、其他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服 务 公 约

礼 貌 待 客态 度 亲 切 接 待 求 助主 动 热 情 提 供 服 务快 速 准 确 解 答 问 题耐 心 细 致 接 受 意 见虚 心 诚 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组织机构

XXX XXX XXX

第五篇:社区养老服务论文

社区养老现状及经验总结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区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城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社区养老服务日益重要。

关键字:老年人;社区养老;护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众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希望得到及时、合理、经济,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经济便利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也暴露出社区养老服务中急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上世纪下半叶,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恩格尔提出的新的养老模式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实施初级社区养老来达到21世纪人人享有养老服务的目标,为养老服务领域的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兴起和发展适应了这些变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同样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早在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研究表明,如果转变养老服务类型,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可大大控制提高养老质量。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社区养老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可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养老形式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要理清的思路

(一)、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近年来在全国进展很快,其很重要的原因是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政府的职责。具体表现在政府领导重视,有规划目标,有经费投入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等,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和若干优惠政策。但当前养老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项新工作、新课题,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若干政策保证,单靠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要研究和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认识问题。社区养老是一项新工作。开展和推进一项新工作,转变观念,解决认识问题是关键。认识问题涉及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的认识,即行政领导、部门领导、养老护理人员和广大群众。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任务,领导者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立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目光来认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国际潮流。对于广大养老护理人员来说,要不断更新知识,适

应养老模式的转变,积极投身于社区养老服务之中。对于广大群众,要通过普及健康教育和提供优质的社区养老服务,逐步转变观念,认识到必要的自我养老护理投入也是一种消费。

(三)、经济政策。社区养老服务经济政策的关键是要同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制度相衔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逐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制度基金的水准,其次是制订收费和免费项目的标准。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保健基金未得到相应提高,政府的补偿和投入不足,个人交纳占人均生活水平的比例越来越低。基金不足使社区养老难以巩固发展,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带来很大困难。政府的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机制。

二、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在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养老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护理人员也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养老服务的特色。因此,只有初步治疗,而社区中老年保健知识的宣教,自我保健,疾病的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区养老,在社区的发展中,应得到同步的发展。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落实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

(二)、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急需培训。长久以来,社区养老服务一直注重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十分薄弱,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养老院大多为急性病、疑难病症,孤老,无人照顾着,老年人无论在心理、生理上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求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现今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偏低,在学校多以学习医学知识为主,多社会,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在社区服务中,由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独自工作,因此,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医疗,护理知识及经验,而且,还要有心理学,社会学和老年学知识,要掌握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只有经过培训,掌握社区中不同年龄,不同类型老人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社区服务。

(三)、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政策需健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老年人支付养老费用有几种情况:公费、半公费、自费,在对1000例老年病人调查中,公费仅占19%,劳保占72%,老年人虽有劳保,但由于原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存在社区养老服务费用报销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为解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及社区服务的深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报销制度的健全是必不可少的。

三、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护理经验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本人对老年患者的养老护

理积累了一些知识经验,现阐述如下:

(一)、身体养老。人到老年,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充足的蛋白质及维生素为宜,并补充适当的无机盐。饮食以清淡,食其精华,忌辛辣、刺激、肥甘油腻。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体质调整其饮食种类及粗细粮搭配要定时定量,不要饿一顿,饱一顿,切忌暴饮暴食。一般每日3餐~4餐为宜,每餐不宜过饱。应调节老年人适时适量饮水,预防身体缺水现象,每天2000mL左右,以白开水或茶水为主,可分多次饮用。清晨及午睡后饮一杯温开水,即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又有利于大便排泄,应鼓励老人养成此种良好的习惯。对有烟酒嗜好的老人,应尽量劝其戒除烟酒。

老年人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应居住在朝阳干燥的房间里。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并保持温湿度适宜。温度宜20℃~22℃,相对湿度40%~ 50%。老年患者多数睡眠质量差,应保持房间安静,床铺适宜,不要睡较软的席梦思床。科学合理的运动是祛病延年的重要因素,能有利于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要鼓励老年人多做些有益的活动,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等,也可以做深呼吸和意念的与躯体轻柔运动相结合的活动。活动量应在中度以下,不宜做需要爆发力、需暂停呼吸、憋气太久的动作,避免一些容易跌伤的姿势,如倒立、单腿独立等,总之,让老人通过活动使大脑皮层充分休息,并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使其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食欲、睡眠良好,这就证明运动量较适宜。

(二)、心理养老。养老护理人员对待老年人应热情主动,认真负责,要耐心向其介绍社区环境,使老年人消除陌生心理,要根据有些老年人因疾病原因而不能继续以前的工作或社会活动,感到生活一下失去了重心,容易产生失落感,应了解老年人家庭状况,鼓励其亲属共同解决问题,并根据个人爱好安排适当的活动,使老年人心理上感到安慰,轻松愉快的度过社区养老过程。养老护理人员对待老年人还应一视同仁,没有贫富贵贱之别。我们要学习古人的高尚医德,把老年人当作亲人,尊重和理解老人,才能取得其信赖和配合。

衰老是人的生命过程中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必然现象和客观规律,但如果我们掌握规律,共同去关心老人,注意老年保健,使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乐观开朗,就能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岩龄 李兴平五十五岁以后的人生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丁美方 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1

黄夏莹.居家养老社区支持 社区

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老龄人口的贫困化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下载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养老服务之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探索

    坚持与时俱进 发展卫生事业隆化地区卫生服务建议的探索 重庆南川市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汪力关键词:隆化地区卫生服务,探索,建议和发展摘 要: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最关心本部门本......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探索(五篇范文)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探索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其内涵,是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形式,对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

    【原创】加强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5篇

    【原创】加强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 “农村养老服务应多元化”提出,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养老服务业缺口更大。因此,培育和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刻不容缓。发展农村养老服......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北京市汽南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构建了“无围墙敬......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验材料

    社区位于街道南面,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社区总人口934人,分为2个居民小组。社区共有老年人164人,占全社区总人口的17%,其中60到69周岁的老人94人,70到79周岁的老人53人,80周岁以上......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汇报材料(模版)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正大社区创建AAA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工作实绩 正大社区地处江北区白沙街道的西部,东起大庆南路,南至新马路,西邻西草马路,北接......

    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社会上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实践的体验则成了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