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时间:2019-05-14 11:0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第一篇: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  来源: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日期:2012-10-23 【字号

小】

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各区县老龄工作委员会的配合下,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完成《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经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审批同意,现向社会发布。本报告中的数据均截至2011年底。

第一部分 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信息

一、全市户籍老年人口

全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占总人口的3%。男性老年人口119万人,占48%,女性老年人口128.9万人,占52%;性别比为92.5。非农业老年人口194.1万人,占78.3%;农业老年人口53.8万人,占21.7%。

图 2007年-2011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变化 万人,%

二、分区县户籍老年人口

全市16个区县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排在前三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分别为42.8万人、38.1万人和30.3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该区县总人口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是丰台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分别为22.6%、22.2%和22.2%。

三、分功能区户籍老年人口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51.4万人、113.2万人、55万人和28.3万人,占本功能区总人口的比例(即老龄化程度)分别为22.1%、20.1%、17.2%和17.4%。

四、户籍人口老年抚养系数

按15-59岁劳动年龄户籍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计算,北京市总抚养系数为40.9%,其中老年抚养系数为27.6%,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

五、百岁老年人

百岁老年人共计479人,比上年增加了45人,其中男性140人,女性339人。

六、纯老年人家庭人口

纯老年人家庭是指家庭全部人口的年龄都在60岁及以上的家庭,包括独居老年人家庭;夫妇都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与父母或其他老年亲属同住的老年人家庭。户籍人口中纯老年人家庭人口45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2%,比上年增加0.7万人。

第二部分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养老保障

(一)社会养老保障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91.9万,参保率97%;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数203.69万,月人均养老金2284元,比上年增加219元。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73.4万,参保率93%;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人数22.7万,月人均养老金约413元。

3.城乡居民福利养老保障

全市58.3万名55岁及以上无社会保障城乡居民享受福利养老金待遇,其中农村居民43.3万,待遇水平每人每月250元。

4.征地超转人员保障

全市共有征地超转人员58062人,比上年增加6008人。人均月享受生活补助1142元,比上年增加104元。一般征地超转人员、超转病残人员医疗费用按规定比例报销;超转孤老医疗费用实报实销。

(二)老年社会救助

1.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全市共有38134名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占全市低保对象总数的19.9%。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家庭月人均5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各区县自行制定,最高标准是家庭年人均6000元,最低标准是家庭年人均4080元。城乡低保老年人按有关规定享受分类救助待遇。

2.农村五保供养

全市共有60岁及以上五保老年人2914名,占五保供养总数的70.4%。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0191元;标准最高的为朝阳区,年人均15224元;最低为延庆县,年人均6754元。

3.低收入老年人救助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为家庭月人均731元;农村低收入家庭认定最低标准为家庭月人均442元。符合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可根据家庭困难情况申请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和一次性临时救助待遇。

4.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

城乡低保和低收入老年人可享受由政府资助参加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的个人负担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60%的比例给予医疗救助,其中门诊全年累计救助总额为2000元,住院全年累计救助总额为3万元。罹患恶性肿瘤、终末期肾病、重性精神病、I型糖尿病等九类重大疾病的救助比例由60%提高到70%,全年累计救助总额由3万元提高到8万元。

5.贫困老年人的住房保障

家庭成员中有老年人的农村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要求的,可以申请危房翻建或者旧房维修。翻建维修房屋以每户3间、按平米标准给予补助。翻建房屋按每间15平米、每平米1000元给予补助,每户补助4.5万元;维修房屋每平米补助300元,每户补助1.35万元。

6.燃煤自采暖救助

享受城乡低保和生活困难补助的老年人,依靠燃煤自采暖过冬的,每个采暖季可享受400元救助。

7.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待遇的老年人数为17347人,扶助金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享受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待遇的老年人数为17820人,其中独生子女伤残的10858人,扶助金标准每人每月16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6962人,扶助金标准每人每月200元。

(三)老年社会福利

全年向2.6万9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3091.5万元。将百岁老年人补助医疗制度享受人群扩展到95岁及以上老年人,覆盖人群5112人,全年发放医疗补助金888人次,补助金额315.3万元。向500位高龄特困老年人发放30万元救助金。

医疗保健

(一)医疗保障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88.01万人,参保率96.6%,其中退休人员232.82万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在社区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报销90%;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外的其他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70岁及以上的报销90%,70岁以下的报销85%。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住院费用报销95%以上。

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全市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59.84万人,参保率92%。其中无医疗保障城镇老年人参保人数19.05万人。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待遇的城镇老年人门诊费用650元以上报销50%,一个年度报销额封顶线2000元;住院费用1300元以上报销60%,一个年度报销额封顶线15万元。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76.8万人,参合率97.65%;其中老年人数为64.5万人。全市平均住院报销比例为60%,门诊报销为40%,人均筹资标准为520元/年/人。提高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恶性肿瘤、终末期肾病(肾透析)等9类重大疾病人员,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不低于70%。

(二)老年医疗服务

全市共有各级老年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23个,床位3409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241.2万份,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910.6万人次,优先出诊22.7万人次,新建家庭病床964张,免费查床4009人次,为26.8万符合优待政策的老年人免费体检;157万老年人接受健康管理服务。

养老服务

(一)居家养老服务

继续落实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评选出市级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示范单位。向37.7万名80岁及以上老年人、3.6万名60至79岁重度残疾人和6.4万名16至59岁无工作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全年发放5.12亿元。完成500个养老(助残)餐桌和500个托老(残)所规范化试点建设任务。为城六区符合条件的空巢老年人安装5000余个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一按灵”)。开通“北京市养老(助残)96156精神关怀服务热线”,推进“心灵家园”活动,为老年人提供身心关爱服务。

全市已建立养老(助残)餐桌3837个,托老(残)所4397个;签约35家市级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定点单位;发展1.5万家养老(助残)服务单位,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老年教育、其他服务等六大类110项服务;招聘4400名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为约4万户有需求的老年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为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累计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近20万台。

(二)机构养老服务

全市养老服务机构401所,其中政府办215所,社会办186所。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69746张。在全国率先出台低保家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按照每人每月1100元标准给予补助,全年对102名低保家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下发补助金34.65万元。

(三)社会化管理服务

扩大社会化管理服务范围,将非公有制用人单位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在3566个社区(村)建立1.6万个不同形式的企业退休人员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

(四)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

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655件,接待老年人来访咨询14967人次。开设老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快速受理、审查、指派。

敬老优待

(一)公共交通优待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持优待卡免费乘坐市域内公交车,日均约166万人次老年人享受到公共交通票价优待。全部公交车设置不少于座位总数10%的老幼病残孕专座;在235个有专人服务的首末站增加老年人专用候车区,开辟老年人优先上车的“绿色通道”,28处站台实行坐立席分开;投入4402部无障碍(低地板)公交车,方便老年人的乘车出行。

(二)公园景区优待

全市176家A级旅游景区全年免票接待老年人3072.7万人次,优惠接待老年人1283.9万人次。全市46家收费公园(包括11家市属公园)免费接待65岁及以上老年人2592万人次。全市共发售市属公园60岁至64岁老年人优惠年票26.78万张,比上年增长0.66万张;65岁及以上老年人持优待卡免费游览市属11家公园1466万人次,比上年增加了87万人次。

(三)文体活动优待

全市共有老年文化活动团队约1094个,定期举行各类公益演出或交流展示活动。首都博物馆等49家博物馆、纪念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等其他10家文物局直属博物馆对60岁及以上持老年证的老年人免费开放。65岁及以上老年人持优待卡在政府投资建设的14个国家级和73个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参与个人项目的健身活动时,享受免费优待服务。29家公共体育场馆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身活动提供五折收费优惠措施。

老年人文教体活动

(一)文化教育活动

全市共有各级老年活动站(中心、室)6587个,全年参加活动人数85.9万人次;各类老年学校(包括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学校等)3052个,全年参加学习人数累计29.9万人。市公共图书馆全年开展面向老年人的阅读活动累计540场次,近5万老年人参加了活动。

(二)体育活动

全市共配建全民健身工程6069个,总面积419万平方米,所有街道、乡镇、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以及所有行政村实现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命名创建15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创建首个健身气功俱乐部。晨晚练辅导站稳步发展,已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189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02个。全市共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万余人,注册人数2.75万人,其中60%以上为中老年人。

(三)宣传出版

中央各大媒体、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等媒体及区县媒体对惠老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宣传报道,全年播发稿件2200余篇。北京电视台继续办好《晚晴》、《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等老年电视专题栏目,每月9日在北京卫视频道和生活频道制作播出百岁老人贺寿宣传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各主要频率加大对本市老龄工作、政策、资讯的报道力度,开发符合老年听众需求的节目。各图书出版单位出版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出版物500余种,占选题总数的8.5%。

(四)社团组织

全市共有各级老年人协会6192个,参加人数44万人,其中,社区(村)级老年人协会6159个,街道(乡镇)级老年人协会31个,区(县)级老年人协会2个。各类老年社团组织(不包括老年人协会)5321个,参加人数43万人。

第二篇: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发布

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发布

(2016年3月30日)

3月30日,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联合召开信息发布会,发布了最新统计的本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

一、老年人口信息

依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其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比上年增加了21.97万人,增长5.3%;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1.4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9.6%;比上年增加了13.32万人,增长4.9%;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8个百分点。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1.09万人,占总人口的12.5%;比上年增加了4.05万人,增长2.3%;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2个百分点。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8.05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9%,占总人口的5.4%;比上年增加2.73万人,增长3.6%;占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总人口比重从增加了0.2个百分点。

二、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加,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435.95万,占总人口比例首次突破百分之三十的关口,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已进一步加重。养老问题势必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在“十三五”期间予以突破。

高龄老人平稳增加。2015年上海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8.0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73万人,增长3.6个百分点,增速比去年下降;占老年人口比重则是下降了0.3个百分点,显示本市高龄老人数量增长稳定,低龄老人增速较快。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上海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从中远期变动看,人口高龄化将不断加深。因此,“十三五”这五年将是应对今后高龄化社会照料压力的有利战略布局期。

纯老家庭、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现象愈加明显。

长寿城市的特征进一步突显。2015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75岁,其中男性80.47岁,女性85.09岁。100岁及以上老人1751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1331人;增加了120人,增长7.4%;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从11.3人增加到12.1人。上海长寿城市的特征已经非常突显。

三、上海“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趋势

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上海人口老龄化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深化。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突破500万,2020年总数将超过540万人,且随着时间推移规模将持续扩大。

四、本市老龄事业发展的状况

养老保障方面: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基本养老金的人数共计298.1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8.4%;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人数共计46.0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0.6%;领取小城镇养老金的人数共计43.8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0.0%;领取征地养老补贴的人数共计14.5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3.3%。

养老服务方面:全市养老机构共计699家,床位数共计12.6万张(其中2015年新增1.1万张),比上年增加9.7%。

全市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共计442家,服务人数共计1.5万人,比上年增加7.1%;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计163家,社区助老服务社共计202家,服务人数共计30.55万人,比上年增加3.4%,其中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人数为13.18万人;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共计634个,比上年增加58个,受益人数7.27万人。

老年医疗方面:全市老年医疗机构(独立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共计28所;独立老年护理院床位数6645张,比上年增加22.7%;全市共建家庭病床5.27万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人数203.89万人,占同年龄组人口比重71.9%。

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全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91个,参加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学员40.04万人;全市远程老年大学集中收视点共计5486个,老年学员人数全年共计56.09万人。全市共有老年活动室6396家,使用面积达177.87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407家。

全市街道、乡镇级以上老年协会共计181个,居(村)委老年协会3559个;老年文艺团队1.48万个,参加人数共计36.86万人;老年体育协会434个,参加人数52.22万人,老年体育团队1.32万个,参加人数41.25万人;老年志愿者团队9055个,参加人数30.38万人。老年人权益维护方面:全年共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895件,比上年增加10.4%;受理老年人来信、来访、来电总数4.31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0.4%,其中调解处理4.23万人次。

第三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欢迎大家出席全国老龄办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通报《中国老

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有关情况。

一、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背景及意义

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和评估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

白。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一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们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二是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三是底部和顶部老龄化相叠加,推动人口机会窗口逼近关闭。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一是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迅速提高。到2025年之前,我国的高龄老年人口将一直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持续增加,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四是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2012年为

0.99亿人,2013年也将突破1亿人大关。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强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又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从研究者的独特视角,全面审视了2012-2013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从老龄政策、养老与医疗保障事业、老龄事业法制化进程、老龄服务、老年宜居环境、老龄文化、老年群体社会管理、老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对于进一步宣传老龄事业,提升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加快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对于为政府发展老龄事业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理论依据,推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探索老龄事业发展规律,促进老龄科学研究工作

开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主要内容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由总报告、政策篇、保障篇、服务篇和研究篇5部分组成,包括

1个总报告和15个分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2012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回顾

2012年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纷纷加强老龄政策创制,积极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老龄事业发展呈现出五大亮点。

一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首次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填补了中国养老保险最后的制度空白。两项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一道,为中国人民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网,几千年来亿万群众“老有所养”的梦想首次在制度上得到了实现。2012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0379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988万人;全国城居保和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837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5187万人,13075万城乡老年

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

二是中国老龄事业法制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新修订的《老年法》从6章50条增加到9章85条,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对家庭养老进行重新定位,突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确定老年人监护制度,新增加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内容等。可以说,新《老年法》更符合时代精神,不仅是一部全方位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对策之法,也是一部促进中国老龄事业健康发展之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老年人医疗卫生保障状况显著改善。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城乡老年人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2年的98%以上,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四是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势头强劲。国家投入31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各级民政、财政等部门加入投入力度,各地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养老床位数已达到39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达到20.5张,社区各类服务床位数已达到17.6万张。18个省市建立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22个省市建立起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养老护理员

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和评估系统初步建立。

五是老年文化事业和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等多项涉老文化政策出台。以“敬老月”和“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为代表的特色老年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工作快速发展,全国已建成基层老年协会44.7万个,覆盖65%城乡社区,部分省(区、市)基层老年协会覆盖率超过95%。

(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今后展望

中国老龄事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二是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四是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老龄事业、老龄文化、老龄宜居环境和老龄社会管理等的发

展明显滞后。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做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准备的重要一年。各地各部门将制定出台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推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将掀起宣传贯彻新修订的《老年法》的高潮,老年人权益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将加快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老龄服务进一步快速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氛围将更加浓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环境会更加优化。

2013年02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近两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依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人口机会窗口逼近关闭。与此同时,老年人口

[1]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一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

续增加。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人。二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三是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更加突出,2012年约有5000万,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四是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五是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

专家认为,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未富先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中等收入陷阱相遭遇,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必须认清形势,全面应

对。J063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

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老年人口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少儿人口

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

机制欠缺导致失能老人需求不能满足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根据报告,目前,我国老龄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瞄准机制”欠缺、政府定位不清的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大部分却是健康和经济收入条件较好的老人。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三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年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目前护理型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的养老机构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为主,远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失能风险”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十分重要,目前建立该项保险已列入议事日程,同时,长期照顾的商业保险也正在推进,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完善税收政策,以促进此类保险快速发展。

失独家庭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

党俊武表示,我国现有的失独家庭约为100万,同时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针对失独老年人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有担当,首先靠制度安排,如果是低龄健康的失独老人,主要是解决精神孤独问题;如果失独老人再遇到老年失能,问题就比较复杂,应在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养老长期照顾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津贴和社会慈善几个方面入手。同时要靠服务体系,在解决服务费用的前提上,更要解决服务质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年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推动了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

3年的45.94%。

报告以每五年进行一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报告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

少有的。

绝大多数城市建设忽略老年人需求

“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年人住老房子的较多,这些老房子有七成多没有电梯,以致失能、高龄、患病老人的行动非常不便,老旧楼房加装电梯难度大,无障碍坡道改造经费难以落实。”吴玉韶说,在老龄化程度急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设标准不符合适宜老年人出行、居住、活动的标准,属于“问题城市”。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大多数基础公共设施和建筑都是针对健康、无残疾的中青年群体,忽视老年群体的要求,当前城市建设中不适宜老年人生活的种种设施,特别是城市中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公交车站已逐渐显露缺陷,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高龄老人、高龄空巢老人、高突发病老人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居住、出行出现困

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现在城市的地铁交通、住宅建设,考虑了方便残疾人,但对老人需求考虑不够,老年人地铁换乘非常困难,上下台阶很不便,还有过马路的信号灯,有的要求20秒内必须通过马路,很多人老人走得慢,20秒过不去,很多细节的东西都

被忽视了。”

王广州认为,城市建设规划提前几十年就需要充分考虑,建成后再进行改建,一方面造成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改建非常困难。报告提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长远发展应纳入新型城镇化整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要均衡各方利益,建设资金、土地、管理等要素应加大投入,适老改造工程面临艰巨任务,是下阶段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吴玉韶认为,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应该通过立法,制定强制性的规划和老年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考核与评估,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创建工作规范运行,促进老年宜居环境体系的管理、服务、监督。

在王广州看来,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最重要的是战略和规划,“社区里需要方便就医、提供家庭医疗服务,有些老人的病不是天天需要去三甲医院,而是经常需要在社区医院打针输液。”

“不能出了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要早做规划、准备,现在很多城市的幼儿园、小学入学压力很大,再过几年,就会发现养老机构压力很大。”王广州说。

老龄服务供给不足

以老年人自我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居家服务、公寓服务和日间照护服务为主干、院舍服务为支撑、邻里服务和志愿服务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老龄服务体系,是蓝皮书提出的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理

想模式。

报告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老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现阶段重点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政府的“进与退”、市场的“增与减”和老年群体的“收与支”。

总体来讲,老龄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老年人的服务认知程度较低、服务购买能力和服务购买意识薄弱等又造成了服务利用不足的问题。缺乏“瞄准机制”,政府、市场定位不清、分工不明。一是瞄准主体定位不清,政府“投入不足与监管不够”的“越位”与“缺位”并存。

社会最关注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无人问津”的现象,就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瞄准主体定位不清、责任不明的后果,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许多公办的豪华高档的养老机构,本应为高龄、困难、失能老年人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事实上的服务对象是低龄、经济条件较好、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既浪费了国家财政投入,也使本应属于老龄服务市场的消费群体流失。

蓝皮书分析认为,在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以及房屋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很不现实的,高昂的土地使用费用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因此,现阶段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硬件设施完成之后,再引入市场来提供服务。

吴玉韶认为,目前政府在老龄服务市场上的投入和监管都不足,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有的地方政府可能会花一大笔钱建一个功能齐全、面积很大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其实,老年人最需要在他居住的社区附近能有间活动室,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步行一刻钟就能到。”

另外,目前的老龄服务尚未形成充分和完善的市场竞争,准入、退出都缺乏系统的规范。

蓝皮书分析认为,在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绝对不是万能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不能全靠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制定老龄服务规划、加强市场监管管理、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方面,政府的责任责无旁贷,但是在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中,一定要真正实现“公退民进”。政府还是应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扶持民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来,由市场来提供更多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服务产品。

老龄政策碎片化严重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老龄政策规范和调整的领域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老龄政策似乎就是“老年人的政策”。设立相关政策的背景大多是处于形势发展到迫不得已才匆忙出台一个政策应对,缺少前瞻性和全局观,也缺少统筹意识和统筹制度性设计,使得老龄政策处于“救火队”的状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提出要“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老龄产业”,但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老龄产业政策,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政策散落在与各种企业有关的政策文件中。像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水电费优惠政策等分别由国土局、税务局和水电公司等执行,实际上有的部门执行,有的部门不执行,为此而扯皮的事情并不少见。

从2012年出台的涉老政策文件看,当前国家层面的老龄政策主要局限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的很少。目前上升到国家法律层级的只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绝大部分老龄政策在形式上以“通知”“意见”“决定”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这些文件的效力较低,导致政

策的贯彻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报告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整个老龄政策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战略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但现在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物质、文化、制度特别是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准备仍很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老龄政策缺乏顶层设计,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这一规定应当

体现在国家老龄法规政策的顶层设计上。

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等政策碎片化严重,十多个部委都可以出台政策,同样是城市老年人群,有退休和离休之分,在退休的人群中,由于退休前的职业、身份等不同,退休政策包括退休金差别很大。同样是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新农合”由卫生部门主管,由于医疗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因此不同省的老人所能报销的比例也不同。老龄政策中存在如此多的不公平和不均衡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也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另外,已经出台的老龄政策内容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虽然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养老保险、老年医疗保健、老年福利等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许多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化,只能是宣示、倡导,不具有可操作性。

报告建议,老龄政策首先应该明确老龄服务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如老年人家庭服务的培训要有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上岗,如何防范风险,出现问题和纠纷如何解决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够保证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双方的合法权益,有些老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以及老龄具体政策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内容,也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

结论:《中国式养老只能靠自己》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aowusuoyi

第四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2013年02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近两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依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人口机会窗口逼近关闭。

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一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二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三是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四是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五是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人。二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三是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更加突出,2012年约有5000万,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四是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五是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

专家认为,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未富先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中等收入陷阱相遭遇,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必须认清形势,全面应对。J063

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2年的9.39亿人和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

老年人口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少儿人口

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

机制欠缺导致失能老人需求不能满足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根据报告,目前,我国老龄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瞄准机制”欠缺、政府定位不清的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大部分却是健康和经济收入条件较好的老人。

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三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年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目前护理型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的养老机构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为主,远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失能风险”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十分重要,目前建立该项保险已列入议事日程,同时,长期照顾的商业保险也正在推进,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完善税收政策,以促进此类保险快速发展。

失独家庭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

党俊武表示,我国现有的失独家庭约为100万,同时以每年7.6万的速度增长。针对失独老年人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有担当,首先靠制度安排,如果是低龄健康的失独老人,主要是解决精神孤独问题;如果失独老人再遇到老年失能,问题就比较复杂,应在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养老长期照顾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津贴和社会慈善几个方面入手。同时要靠服务体系,在解决服务费用的前提上,更要解决服务质量。

第五篇:2012老龄发展信息

2012年本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 截至去年底,申城户籍人口预期寿命82.41岁,每10万人拥有百岁老人8.8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2012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为1426.93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比上年增加了19.57万人,增长5.6%;占总人口比重比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9.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7.0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总人口的4.7%。

 100岁及以上老年人1251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969人。比上年增加了95人,增长8.2%;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从8.1人增加到8.8人。

2012年上海老龄事业持续发展

◇养老保障: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基本养老金的人数共计249.07万人;领取小城镇养老金的人数共计37.53万人;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金的人数共计37.33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征地养老补贴的人数共计15.96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镇居民养老金的人数共计5.07万人。

◇养老服务:全市共计养老机构631家,床位数共计105215张,比上年增加3.3%。

全市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共计313家,服务1.10万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区助老服务社共计231个,服务27.20万人,比上年增加3.8%;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共计492个,比上年增加42个,受益人数5.4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医疗保健:全市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共22所;全市共建家庭病床4.56万张,其中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设的家庭病床达4.21万张。

◇老年教育:全市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84个,在校学员44.91万人;共有远程老年大学集中收视点4957个,老年学员共计30.36万人。

◇老年维权:全年共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835件,比上年减少7.6%;受理老年人来信、来访、来电总数5.0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8.8%,其中调解处理4.98万人次

下载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龄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抓住机遇 科学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积极努力,老龄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和明显进步,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

    老龄状况报告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成立于1999年10月。现成员单位有:中组部、中宣部、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外交部......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3-07-27 字数: 1547 阅读: 2426 2014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受全国老龄办领导委托,我在这里向......

    村委会发展老龄事业纪实

    老年事业社会办尊老养老成风尚——麒麟区沿江乡牛街村委会发展老龄事业工作纪实面对老龄化趋势日益严竣和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的需求不断提高的实际,多年来,在市、区老龄......

    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推动我市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

    广东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报告[五篇范文]

    中国广东地区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报告出炉 http:// 2011-03-21 来源:老年日报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广东地区》调查报告近日出炉,广东省城乡老年人居住、收入等状......

    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全县档案事业发展状况 我县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库房面积440㎡,城建专业档案馆1个,立档单位153个,综合档案室148个;有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169人,其中档案执法员11人。 全县各类档......

    2008年洛阳市人口状况发展报告

    2008年洛阳市人口状况发展报告 2008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人口政策,努力构建和谐洛阳,全市人口控制与发展形势继续向好,人口总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