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鄂财社发[2006]17号 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社发[2006]17号
各市、州、县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6]1号)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1号),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附件:《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湖北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遥知》(鄂政发(2006)1号)、《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6)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统筹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本级年度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负责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章 资金筹集
第四条 各级财政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
第五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来源包括:
(一)各级财政部门按不低于本级财政上年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5%安排的就业再就业预算内资金;
(二)各级财政部门根据需要从政府统筹调剂的预算外资金中安排的资金;
(三)上级财政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转移支付资金;
(四)按《失业保险条例》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用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资金;
(五)社会募捐筹措的资金;
(六)就业再就业资金利息收入;
(七)其他资金。
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六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职业介绍补贴;
(二)职业培训补贴;
(三)创业培训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
(五)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代偿损失及担保费;
(六)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七)公益性岗位补贴;
(八)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九)特定政策补助;
(十)劳动力市场建设;
(十一)驻外劳务工作机构补助;
(十二)公共实训基地补助;
(十三)“充分就业社区”奖励;
(十四)《再就业优惠证》及相关证件工本费;
(十五)经省政府或经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共同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省拨各地的中央财政就业再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特定政策补助。
第四章 资金拨付办法及程序
第八条 省财政分配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与各地财政实际投入、资金使用情况、扶持政策落实状况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绩等因素挂钩,实行指标一次统一下达补助资金按季拨付、年底全面考核评价、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第九条 就业再就业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不得用于建设办公楼、培训基地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不得用于与就业再就业工作无关的其它方面开支。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职业介绍补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按规定提供免费服务,可按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只能按每位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已实现就业人员名单及免费职业介绍服务证明、《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证》或求职登记证明等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就业证》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介绍机构或县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划入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同时,在确保职业介绍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收入等情况,统筹安排好职业介绍补贴资金预算,根据其免费职业介绍成功情况按季据实结算。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的标准为:市、州、直管市、林区200元/人,县、市150元/人。
(二)职业培训补贴。对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经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共同认定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后实现就业的,可向培训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每位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及《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证》或求职登记证明等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就业证》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补贴,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审批后拨付,由劳动保障部门支付给个人。对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由培训机构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经核实确认后,可免交补贴标准内培训费用,待培训结束后财政部门予以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市、州、直管市、林区600元/人,县、市500元/人。
(三)创业培训补贴。对符合创业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参加创业技能培训时间3个月以上的,可享受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和工商营业执照。创业培训补贴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审批后拨付,由劳动保障部门支付给个人。对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好、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补贴标准为市、州、直管市、林区1200元/人,县、市1000元/人;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执行。
(四)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①对企业(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岗位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援助对象的企业(单位),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应与劳动合同期限相一致,最长不超过3年;对就业援助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超过3年,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全部由同级财政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医疗保险补贴只在剩余期限内执行,不予追补。经职工个人申诉和劳动保障部门查实,用人单位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和非职工个人过错等原因,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继续为该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补贴期满。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就业援助对象证明、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O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未按规定履行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的企业(单位),以及请款手续和相关凭证材料不齐全的企业(单位),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②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援助对象灵活就业后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当地政府确定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率计算的缴费额的50%给予补贴,其余部分由个人缴纳。
上述就业援助对象实现灵活就业后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就业援助对象证明、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灵活就业证明或《就业证》或个体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等凭证,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拨付,由劳动保障部门发给申请者本人。
③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且难以再就业的“4555”国有特困企业下岗困难人员(即在2006年底之前女性年满45周岁、男性年满55周岁)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援助。各地可按参保缴费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逐年或一次性将上述人员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额缴至其法定退休年龄。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贴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直接拨入财政社保基金专户,并将有关凭证转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记账手续。
(五)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各地要保持一定的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规模,其中,省级保持在2000万元以上,市、州保持在500万元以上,直管市保持在200万元以上,林区及县(市)保持在100万元以上。省级和市州要共同加强贷款担保基金的风险管理。省级担保基金可承担市、州、县担保基金代偿损失的20%。各市、州、县财政部门应会同劳动保障部门确定贷款担保基金的年度代偿率的最高限额,对限额以内、贷款担保基金自身无法承担的代偿损失,经本级担保机构申请,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予以弥补。有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六)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援助对象的单位(企业),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财政部门复核后,根据本地实际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的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季申请,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个人居民身份证、工资表、《再就业优惠证》或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就业援助对象证明或公益性岗位证明等相关资料。
为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录用符合鄂政发[2006]1号文件规定范围的就业援助对象,对各类用人单位录用就业援助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各地可结台实际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用人单位按实际录用就业援助对象数量给予一定奖励。
(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就业援助对象、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可申请减免职业技能鉴定费。其中,就业援助对象生活确有困难的免收鉴定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减半收取。财政部门按劳动保障部门实际减免的职业技能鉴定费予以补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附符合减免政策的个人身份证明、被鉴定人员名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减免收费票据.(减收或免收均需当事人签字)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O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八)特定政策补助。为帮助国有困难企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遗留的问题,各级财政可通过特定政策补助给予必要支持。一是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在做好与相关再就业政策合理衔接,不影响再就业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对国有困难企业为其“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补助;三是省政府明确的其它特定支出项目。特定政策补助暂定执行到2007年底。
(九)劳动力市场建设。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资金,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等工作。
(十)驻外劳务工作机构补助。各级财政根据驻外劳务工作机构为外出务工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至职业中介、社会保险代理、权益维护等服务方面的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和奖励。
(十一)公共实训基地补助。各级财政对依托就业训练中心和技工学校建立的公共实训基地,给予适当的补助。
(十二)“充分就业社区”奖励。对基本无失业、无“零就业”家庭的社区,经逐级申报、省财政厅和劳动保障厅认定为“充分就业社区”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再就业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及时编制年度分项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年度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清理和对帐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决算和说明,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资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决算及时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年度使用。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并将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筹措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按季与劳动保障部门对帐。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户”,负责核算发放给个人的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2005年底结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合并纳入就业再就业资金统一管理。
第十二条失业保险关系在省的中央和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由企业和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并出具证明,经省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省财政部门复核后,从省级就业再就业资金中拨付。其他中央、省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再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级财政在分配各地就业再就业资金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素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名、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之外。
第六章 监督和检查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再就业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就业再就业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对违规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具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要视其情节轻重,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进行严肃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就业再就业资金的;
(二)擅自改变就业再就业资金用途的;
(三)擅自改变支出范围和标准的;
(四)虚报、冒领、骗取就业再就业金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勇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就业再就业人数、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各市、州、县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备案。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湖北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鄂财社[2003]14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鄂财社规[2011]19号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社规[2011]19号
各市、州、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切实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9‟20号)、《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3号)等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湖 北 省 财 政 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 1 — 附件:
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9‟20号)、《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统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负责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工作。
— 2 — 第二章 资金筹集及使用范围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按规定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适时调整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促进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第五条 就业专项资金来源包括:
(一)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
(二)各级财政部门根据需要从政府统筹调剂的非税收入中安排的资金;
(三)上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四)社会募捐筹措的资金;
(五)就业专项资金利息收入;
(六)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
(七)其它资金。
第六条 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职业介绍补贴;
(二)职业培训补贴;
(三)创业培训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六)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
(七)就业见习补贴;
(八)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九)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十)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十一)驻外劳务服务工作补助;
(十二)“充分就业社区”奖励;
(十三)就业困难人员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补贴;
(十四)创业扶持补助;
(十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补助;(十六)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省财政分配就业专项资金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与各地就业状况、地方财政投入(包括扶持和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情况)、就业专项资金绩效、就业工作成效等因素挂钩,重点考核各地就业专项资金安排情况、支出进度、支出结构、支出效益等,对有违规问题的地区,将相应扣减补助资金。补助资金按照因素法和项目化管理的办法分配,每年分两次拨付,全面考核评价,全年重点跟踪检查。
第八条 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 4 — 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严禁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严禁用于基本建设、租赁、交通工具购臵和部门或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支出。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 资金拨付办法及程序
第九条 职业介绍补贴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获得职业中介许可证,并办理工商登记的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按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人员名单、接受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相关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 5 —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16号)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和创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对已经足额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未足额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执行期限不超过2013年底。
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的标准为200元/人。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其劳务派遣人员不享受职业介绍补贴。
第十条 职业培训补贴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四类人员)。
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可向职业培训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申请者本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应附:— 6 — 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证明材料、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实训,培训时间不得低于7天,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200元—2000元/人。职业培训补贴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可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必须与申请人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对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费申请材料除前款所规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材料外,还应附初(高)中毕业证书、代为申请协议书等。职业培训机构凭借劳动预备制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对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
— 7 — 培训合格证书,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80%给予补贴;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只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
企业新录用的四类人员,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按照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企业定额职业培训补贴。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前,需将培训计划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培训后根据劳动者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直接拨入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企业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应附: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培训合格证书等凭证材料。
对培训对象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培训机构可与培训对象签订培训补贴代为申请协议书,由培训机— 8 — 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免交补贴标准内培训费用,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确定承担培训任务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含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要建立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实行年检制度,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认定,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一条 创业培训补贴
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对符合创业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技能时间不少于10天的,可享受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由培训机构申请,培训对象免费参加。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复印件。创业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对已经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参训人员,补贴标准为1200元/人;未办理工
— 9 — 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补贴标准为800元/人。
第十二条 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下同)。
1、对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上述三项社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企业(单位)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 10 — 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按规定于30日内将资金直接拨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按不超过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率计算的缴费额的60%给予补贴,其余部分由个人缴纳。
上述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由本人签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盖章确认的、注明具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岗位、地址等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明细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经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劳动者,不得享受灵活就业人员
— 11 — 社会保险补贴。
第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在公益性岗位(含政府投资开发和购买的)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支付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的单位(企业),按其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的公益性岗位补贴。
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或政策享受期满后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企业),可按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季申请,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登记证》复印件、上季度为这部分人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十四条 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 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创业工作需要继续筹集落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并保持在一定的规— 12 — 模以上。上级财政拨付担保基金补助、代偿损失补助以及同级财政安排的担保基金应专户储存于同级担保机构在经办银行开设的担保基金专户,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利息计入担保基金,不得挪作他用。
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从事非国家限制性行业的,均可在创业地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在限额内给予财政贴息。对城乡劳动者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200万元。
完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风险机制。对于担保基金规模当年增长5%以上的地方,按当年新增担保基金总额的5%给予资金支持。省级和市州县要共同加强贷款担保基金的风险管理。省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承担各市、州、县担保基金代偿损失的20%,余下部分由各地担保基金承担。建立省级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奖补制度。
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按各地当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的1%给予奖励性补助,中央和省级财政各承担0.5%,所需资金全部从贴息资金中安排,用于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突出的经办银行、担保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用社区等单位的工作经费补助。
— 13 — 有关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就业见习补贴
对企业(单位)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由见习企业(单位)先行垫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企业(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申请材料应附:实际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见习人员《身份证》、《登记证》复印件和大学毕业证复印件、企业(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6个月。
第十六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四类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附: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减免收费证明(减收或免收均需当事人签字)等凭证材— 14 — 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基本账户。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暂按湖北省物价局、湖北省财政厅《关于职业技能鉴定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价费„2004‟196号)执行。
第十七条 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现行特定就业政策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有困难企业“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补助的政策,政策的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
第十八条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合理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用于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场所、公共就业实训、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设施设备和信息网络建设(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臵、开发应用和运行维护支出),以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等专项招聘、宣传活动和资金审核公示等资金支出。省级财政对各地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预算,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
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
— 15 —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第十九条 驻外劳务服务工作补助
对经地方人民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并派驻专门工作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驻外劳务工作机构,同级财政根据其为外出务工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社会保险代理、权益维护等服务方面的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第二十条 “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奖励
对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的社区,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评定后,给予奖励。其中,对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给予8000元奖励,对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给予1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称号的给予1.5万元奖励。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办法和评估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就业困难人员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补助
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参加劳动预备— 16 — 制培训的农村学员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月拨付学员本人。就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应与培训对象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申请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书等凭证材料。
培训期间生活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8元。第二十二条 创业扶持补助
对就业困难人员新增自主创业的,在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后,可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其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需附《登记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个人。
对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的担保机构按照担保总额的1.5%给予担保费补贴。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租、水电等减免的,可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补助
— 17 — 地方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予经费支持,所需资金从地方政府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购臵技能研修实训设施设备、聘用指导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开发高技能人才课程、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等。
第二十四条 其他支出
包括《登记证》和《就业培训合格证》工本费以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需新增的项目支出。《登记证》和《就业培训合格证》由省人社厅统一印制,免费发放。
第二十五条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上述各项补贴支出申请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后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各项补贴资金审核情况(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金额和标准等)。财政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的材料进行抽查,并根据抽查或公示情况按规定拨付资金。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执行按月或按季受理补贴申请的规定,及时受理各类单位和个人的申请;受理申请后,要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审核中要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就业等信息管理系统,并采取实地核查、电话抽查、专业机构审查等手段,确保申请资料的真实、完整;审核完成后,要在当地人民政府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18 — 网站上公示申请单位或人员名单、补助项目、拟补助金额等,公示期最短为1周;公示后无异议的,要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报财政部门。各地财政部门在收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审核材料、审核意见和拨款申请后,要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抽查,并将抽查情况反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地财政部门要根据抽查情况及时办理拨款手续,并将拨款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专项资金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按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及时、均衡、有效、安全”的要求,加快就业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按规定及时审核和拨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批准的预算,及时编制分项
— 19 — 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台账,按月做好与财政部门对账工作。在终了后,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
终了,就业专项资金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同级财政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使用。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并将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筹措的就业专项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按季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账。县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就业专项资金支出户”,负责核算发放给个人的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生活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
— 20 — 第二十八条 中央、省属企业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级财政在分配各地就业专项资金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省管理企业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扶持政策之外。
第五章 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中,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专项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 21 — 挪用、骗取就业专项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培训机构采取虚报培训人数或者培训时间等手段套取政府培训补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责令退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五年内不得参加享受政府培训补贴政策。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促进就业工作职责或者不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措施的;
(二)虚报促进就业考核指标的;
(三)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就业专项资金的;
(四)擅自改变就业专项资金用途的;
(五)擅自改变支出范围和标准的;
(六)虚报、冒领、骗取就业专项资金的;
(七)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的;
(八)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 22 — 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人数、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负责解释。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已经发布的有关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执行。《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鄂财社发„2009‟70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鄂财社发〔2005〕1号 )(定稿)
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社发〔2005〕1号)
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财政局、卫生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防范合作医疗基金超支风险,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发展,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的意见》(财社〔2004〕96号),结合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实际,现将《湖北省新型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以卞简称《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的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五年一月十日
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防范合作医疗基金超支风险,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以下简称“风险基金”)制度。
第二条风险基金是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和合作医疗基金结余中划转的用于弥补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的专项储备资金。
第三条风险基金由试点县(市、区)按3%每年从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总额中提取;基金结余较多的试点县(市、区)按结余资金的50%划入风险基金。
第四条试点县(市、区)风险基金的规模应经常保持在上一筹资总额的10%。风险基金达到规定的规模后,不再提取。风险基金按规定动用后,应及时补充,保持确定的规模。试点县(市、区)风险基金提取比例和总规模需要调整的,须报省财政厅、卫生厅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风险基金以县级为统筹单位。试点县(市)筹集的风险基金及其利息的所有权不变。风险基金必须全部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专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和改变用途。
第六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保持收支平衡,风险基金作为专项储备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合作医疗基金非正常超支的合作医疗基金临时周转困难等。
第七条非正常超支是指因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当年大病人数异常增多等原因,使按规定应由合作医疗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致使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
第八条合作医疗基金正常超支主要是通过采取适时调整补助方案、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等措施加以解决,一般不得动用风险基金。
第九条符合第六条、第七条规定,需要动用风险基金的,由试点县(市)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提出申请,报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批准,试点县(市)、区财政部门审核后予以拨付。
第十条各试点县(市)、区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试点工作实际等,研究制定具体的风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卫生厅备案。
第十一条风险基金应按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及利息相关规定计息,其利息要归集到风险基金的本金中。
第十二条风险基金要严格执行《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财务制度》,纳入财政社保专户管理,严格履行动用风险基金的审批程序。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和挪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基金和利息。
第十三条风险基金要严格按照《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实施风险基金办法之后,各地要相应增加风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科目。
第十四条试点县(市)、区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基金封闭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严格资金的审核和拨付,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和违规划拨的资金要坚决抵制。
第十五条对违犯规定的,擅自动用、挪用风险基金的,要视其情节轻重,按照《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此办法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资金管理问题的通知》(鄂卫发〔2003〕99号)风险资金提取办法停止执行。
第四篇:关于下拨2008年中央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的通知鄂财社发〔2008〕143号
关于下拨2008年中央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的通知
鄂财社发〔2008〕143号财政局、民政局:
根据财政部、民政部《关于下达2008年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的通知》(财社[2008]236号)和《关于下达2008年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通知》(财社
[2008]237号)精神,下拨2008年城市医疗救助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和2008年农村医疗救助中央补助资金万元。
此次下拨城市医疗救助中央补助资金中,中央财政预算内补助资金万元,请列入《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100405项“城市医疗救助”科目;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万元,请列入2013001项“彩票公益金支出”科目。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统筹安排,专款专用,进一步做好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此次下拨的资金中包含中央对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补助资金,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请各地财政、民政、劳动部门共同协商,在准确核实困难人员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情况下,及时将补助资金划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专户。所需资助参保资金先预拨,再据实结算。
此次下拨农村医疗救助中央补助资金中,中央财政预算内补助资金万元,请列入《200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100407项“农村医疗
救助”科目;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万元,请列入2013001项“彩票公益金支出”科目。各地要按照规定,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切实做好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对医疗救助对象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给予帮助等工作。
附件:
1、2008年城市医疗救助中央补助资金分配表(不下发)
2、2008年农村医疗救助中央补助资金分配表(不下发)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主题词:下拨医疗救助资金通知抄送:财政部驻湖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省财政厅驻各市州监督检查办事处,各市州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湖北省财政厅办公室2008年12月18日印发
第五篇: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交财发[2009]782号
关于印发修订后的《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
管理办法》的通知
交财发[2009]78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部属各单位:
现将修订后的《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00年4月13日发布的原办法同时废止。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部财务司。
交通运输部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现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结合交通基本建设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监督、管理和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建设项目法人。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各级人民政府主管公路、水运交通基本建设的部门。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指直接实施公路、水路及支持保障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并具体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法人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交通基本建设资金是指纳入中央和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用于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的财政性资金及其他资金。
财政性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内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财政预算内其他各项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基金中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资金;其他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
其他资金是指交通建设项目法人自筹的与上述财政性资金配套用于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
第四条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交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权限主管本行政区域内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单位负责本单位、本系统实施的交通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督管理。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负责本单位实施的交通建设项目的资金监督管理。
第二章 资金监管原则、职责和内容
第五条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监管原则。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财会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严格实施财会监督,及时反馈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按照交通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采取“一级管一级”的监督管理方式,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管理。
(三)全过程监督控制原则。对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四)专款专用原则。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必须用于经批准的交通基本建设项目。交通基本建设资金按规定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五)效益原则。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厉行节约,防止损失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规章制度。
(二)按规定审核、汇总、编报、批复交通建设项目支出预算、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三)合理安排资金,及时调度、拨付和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
(四)监督管理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算、投资计划安排与调整等。
(五)监督检查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对重大问题提出意见报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处理。
(六)收集、汇总、报送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信息,审查、编报交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
(七)督促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做好竣工验收准备工作,及时编报工程竣工决算。
(八)督促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按规定编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第七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对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法律法规和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办法。
(二)按规定对设计单位编制的交通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算实行监督管理,编制投资计划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按规定编报、审核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基本建设财务决算、工程竣工决算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四)依法筹集、使用和管理交通建设项目资金。
(五)及时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六)收集、汇总、报送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信息,审查、编报交通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报告。
第八条
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重点内容:
(一)是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及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等有关管理规定。
(二)是否严格执行概预算管理规定,有无将建设项目资金用于计划外工程的问题。
(三)资金来源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配套资金是否落实并及时到位。
(四)是否按合同规定拨付工程进度款,有无高估冒算、虚报冒领、向非合同签订单位拨付资金的情况,工程预备费使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五)是否按规定在控制额度内使用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规定比例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有无擅自扩大建设支出范围、提高支出标准的问题。
(六)形成的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入账,管理上是否存在漏洞。是否按规定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七)财会机构是否建立健全,并配备相适应的财会人员。各项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资金帐户、凭证账册、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等基础性工作是否健全、规范。
第三章 资金筹集监管
第九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筹集的监管。重点监管筹集资金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发行股票和债券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项目资本金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是否严格执行基建投资计划、基建支出预算,建设资金是否及时到位。
第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交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工作。项目投资计划安排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项目实施计划安排与投资计划、支出预算安排应对应一致。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审查交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或开工备案申请材料时,应核实建设资金落实情况。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供建设资金已经落实的证明,包括银行出具的到位资金证明、银行付款保函或其他第三方担保等。
第四章
前期工作资金监管
第十二条
前期工作资金监管是指对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所涉及的资金筹措与资金使用的监管,包括前期工作费、投标保证金、征地拆迁资金等。
前期工作是指从建设项目的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到项目开工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工作环节的文件编制、招标、评估、审查、报批等相关工作。
前期工作费是指用于开展上述前期工作的专项资金。第十三条
前期工作资金监管的的重点内容:
(一)前期工作费的预算编制和资金使用情况。
(二)投标保证金的收取、管理和退还情况。
(三)征地拆迁资金的支付和管理情况。
第十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应根据交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纳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支出预算管理。
前期工作费拨付严格按照支出预算、分月用款计划、前期工作进度、基本建设程序、合同要求等执行。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其前期工作费拨付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对批准建设的项目,其前期工作费应列入项目概算,并按照相关规定计入建设成本。对未批准或批准后又被取消的建设项目,已支出的前期工作费由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转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作核销处理。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按照相关规定与受托单位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前期工作内容、资金数额和使用管理 7 要求等,加强前期工作费监管。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按规定管理投标保证金、投标保函。收到投标保证金应当及时入账;收到投标保函等相关文件资料,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专人负责登记管理。
第十八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按规定管理和支付征地拆迁资金,保证征地拆迁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支付征地拆迁资金应当依据相关合同、协议。征地拆迁资金已支付、征地拆迁合同协议已执行完毕,应当及时办理财务结转手续。
第五章 建设期间资金监管
第十九条
建设期间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监管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安排资金预算,及时调度、拨付和使用建设资金。
(二)加强工程资金支付、工程变更计量支付、临时工程计量支付、工程物资和设备采购资金支付、往来资金结算、以及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预备费和其他各项费用支出的控制和管理。
(三)规范建设成本核算行为,控制、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四)强化建设期间形成资产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设项目资金拨付与到位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根据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投资计划及建设项目单位的资金使用计划,及时办理财政资金的申请、审核、上报手续。
(二)收到同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基本建设资金后,按规定及时拨付给交通建设项目法人。
(三)根据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合理安排银行贷款资金计划,落实贷款资金。
第二十一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办理工程价款支付业务,应当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建立工程进度价款支付控制制度,明确价款支付条件、方式等,并按照工程进度和合同条款实行计量支付。
第二十三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应依据施工单位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以及相关凭证、监理人员审核签署的意见、本单位相关业务部门审核签署的意见,以及本单位相关领导人审批签署的意见等,并按照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审核办理价款支付手续。
第二十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支付预付款应当在建设工程或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已经签订,施工或供货单位提交了银行预付款保函或保险公司担保书后,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进行支付,并在结算中及时扣回各项预付款。
第二十五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工程变更计量支付的控制,严格审核变更的工程量、单价或费用标准等,依据审核认可的变更工程价款报告和签订的相关合同条款等,办理工程变更计量支付手续。
第二十六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工程物资和设备采购的管理工作,办理采购业务必须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规定。
第二十七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往来资金的管理控制,明确管理责任,及时结算资金,定期清理核对。
第二十八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控制与管理,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必须控制在批准的总额之内。
第二十九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工程预备费的控制与管理,动用工程预备费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在概(预)算核定的总额之内。
第三十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其他各项费用支出的控制与管理。对于不能形成资产的江河清障、航道清淤、水土保持、工程报废等费用性支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费用开支内容支付资金。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建立与银行等单位的定期对账制度,如果发现差错应及时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第三十二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建设期间形成资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落实各项资产管理责任。
(一)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单位用基建投资购建自用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入账管理,落实实物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
(二)用基建投资购建完成应当交付生产使用单位的已完工程,10 在未移交以前,暂时由交通建设项目法人使用的,不能作为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固定资产入帐,应当设置“待交付使用资产备查簿”登记,并明确相关职能机构负责管理。
第六章 竣工决算资金监管
第三十三条
竣工决算期间资金监管的主要任务:
(一)做好竣工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及时编制竣工决算。
(二)组织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工作。
(三)做好结余资金处理工作,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四)及时编报、审批竣工财务决算。
(五)收集、汇总、报送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信息,审核、编报投资效益分析报告。
第三十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根据承包商提供的工程竣工结算报告,并按照合同规定,办理工程竣工结算价款支付手续。
工程质量保证金应当在工程质量保证期满并经验收合格后,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支付。
第三十五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应当会同相关职能机构,认真做好各项账务、物资、财产、债权债务、投资资金到位情况和报废工程的清理工作,做到工完料清,账实相符。根据编制竣工决算报告要求,收集、整理、审核有关资料文件,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机构应当会同相关职能机构,认真审核 11 各成本项目的真实性、预提(留)资金的必要性、审批手续的合规性、文件资料的完整性等,保证竣工决算报告内容真实、数据准确。
第三十六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及时组织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未经审计不得付清工程尾款,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第三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及时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对验收合格、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及时办理资产和相关文件资料的移交手续,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资产账实相符。
第三十八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对项目竣工转入运营后不需用的库存设备、材料、自用固定资产等,进行公开变价处理,变价收入及时入账。
第三十九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加强对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和移交手续的资产管理,按日常核算资料分析确定相关资产的价值并估价入账。
第四十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做好建设项目结余资金的清理工作,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一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处理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基建收入和各项索赔、违约金等收入。
第四十二条 凡已超过规定的试运营期,并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 12 的项目,3个月内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的,其运营期间所发生的费用不得从基建投资中支付,所实现的收入作为生产经营收入,不再作为基建收入管理。
第四十三条
交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和报批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编报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应编报竣工财务总决算。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应当建立和完善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对交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发现所属单位或其他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单位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追究或建议有关单位追究违规单位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可以采取暂缓资金拨付、停止资金拨付或扣减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减基建支出预算等措施予以纠正: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
(二)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
(三)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的。
(四)建设用款突破批复概算(调整概算)的。
(五)配套资金不落实或没有同步到位的。
(六)资金未按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的。
(七)发生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的。
(八)财会机构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的。
(九)未按规定向上级部门报送用款计划、会计报表等有关资料或报送资料内容不全、严重失真的。
第四十六条 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发现本单位内部或其他用款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财会机构有权采取停止支付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等措施予以纠正: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
(二)违反规定建设计划外工程的。
(三)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的。
(四)违反合同条款规定的。
(五)结算手续不完备,结算凭证不合规,支付审批程序不规范的。
第四十七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的财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实施会计监督。对不符合交通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规定的会计事项,财会人员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四十八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对在监督、管理和使用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追究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四十九条
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应按照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委托审计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00年4月13日发布的原办法废止。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