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社〔2015〕4号(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3: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社〔2015〕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社〔2015〕4号》。

第一篇:关于印发《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社〔2015〕4号

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加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福建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东部7省(市)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32号)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就业专项资金是指由各级公共预算等渠道安排的用于支持扩大和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工作、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能力方面的资金。

第三条 就业专项资金按照“分级筹集、分级管理”的原则筹集和使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主要用于对地方资金的适当补助。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的原则统筹使用资金,重点保障就业困难就业补助支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

第四条 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第二章 资金筹集

息、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

第九条 中央、省属企业职工的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省属企业职工排除在就业扶持政策之外。

第十条 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直接用于基本建设、房屋建筑物购建、租赁、交通工具购置,不得直接用于部门或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四章 扶持项目

第十一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职业介绍补贴。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职业中介机构,为在我省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求职、失业实名制登记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可按其服务后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实际就业人数给予职业介绍补贴,标准不超过每人200元,符合条件的人员每人每年限补贴一次。

第十二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职业培训补贴。在我省各

直补企业培训,即企业组织签订1年以上期限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员工培训,通过社会化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上述“见证补贴”办法补贴,并扣除当年度已享受以上见证补贴的人数。

第十三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在我省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求职、失业、就业等实名制登记的城乡劳动者初次通过国家职业技术工种鉴定、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个人可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贴标准按物价部门核定的实际收费额的80%确定,且每人不超过150元。

普通高等学校、中高职学校毕业学年学生(毕业学年指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个人可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十四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对本省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不含已转入中职学校参加免费职业教育)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中职学校可享受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间为一个学期至两个学期,免学费、代办费和住宿费。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学期每人18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其中,对培训时间在总课时数以下的,按实际就读时间,按比例给予补助。

第十五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社会保险补贴。用人单

的基本养老费、医疗保险费补贴,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劳务派遣单位招用的劳务派遣员工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第十六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用人单位按规定设置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

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公益性岗位的设置认定、用工形式、具体标准由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政府确定。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自享受之日起计算)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第十七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对经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见习企业(单位)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3-6个月就业见习的,可享受就业见习补贴。见习补贴由见习企业(单位)先行垫付。补助标准由省级及设区市级政府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确定。

第十八条 就业专项资金可用于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省内高校(含部属、省属和设区市属高校)毕业年度内有就业

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不超过10万元。

在贷款额度内,按照贷款基准利率最高上浮3个百分点给予贴息,财政贴息期限最长为2年,对逾期的财政部门不予贴息。

第二十二条 促进就业创业的其他支出,由财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另行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具体项目如下: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各地依托现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培训设施、技工院校、行业企业,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加强产业技工培养基地、县级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能力建设,可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给予经费支持。

(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就业失业登记业务费、就业维权补助、对国有企业关闭破产、改制裁员职工安置困难补助、对就业困难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职业技能竞赛补助、省际劳务合作补助、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创业孵化成果补助、加强基层就业工作平台能力建设,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公共就业创业专项服务等项目支出,可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三)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各地应充分利用现有政务网络、金保工程等资源,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县级以上财政可安排资金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必要的网络系统建设给予

市应相应建立就业专项资金预算指标提前通知制度,提前通知文件同时报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第二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促进就业创业各项工作报表制度,相关报表应按季度向财政部门报备。

各级使用的专项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当年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实际,按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申报本级资金需求,由财政部门审核。

各项补贴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研究确定拟给予补贴(资助)的项目,并按规定实行项目公示、实地抽查等工作机制,确保资金分配公平、公开、透明,提高分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益。

第二十六条 政策扶持项目承办单位应当加强业务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及时向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报送业务工作情况,主动接受监督检查。

各类单位组织的促进就业的项目,必须报送活动计划(包括时间,地点,课程安排,参加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岗位、联系电话号码等),主动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抽查。

政策扶持对象享受的各项补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规定时限内(一般为六个月内且不跨年)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逾期不予补助。省人社厅直属机构申请培训补贴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申请。所需提交材料及有关经办

要充分利用业务经办管理软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姓名、身份证号、补贴类别、所属单位等信息录入省级就业管理系统,以便复核检查。

第三十条 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资金分配办法、补助情况(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人员名单、补贴类型、金额和标准等)、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审计结果,以及接受、处理投诉等情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应当按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网站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及时编制年度资金使用计划。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按照“及时、均衡、有效、安全”的要求,加快就业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按规定及时审核和拨付资金,强化预算执行分析。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台账,定期做好与财政部门对账工作。在年度终了后,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

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应当建立和完善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各地结余的就业专项资金,除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需专项结算的项目外,可统筹使用。

第四十条 就业困难人员指具有我省户籍,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并在我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以下人员: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大龄城镇居民;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残疾人证城镇居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其中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须已参加失业保险);城市规划区内,经政府依法征收农村集体耕地后,人均剩余耕地面积低于所在县(市、区)农业人员人均耕地面积30%,且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耕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口。

就业困难人员还包括具有我省户籍,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有转移就业愿望,并在我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以下人员: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二女户中,男年满40周岁以上、女满30周岁以上人员;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残疾人证农村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第二篇:关于印发《滨州市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滨财社〔2009〕30号)

关于印发•滨州市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滨财社„2009‟30号

各县(区)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

为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鲁财社[2009]16号‣文件规定,我们制定了•滨州市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各县(区)要依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尽快明确各项补贴具体标准、办理时限和资金拨付程序,制定检查监督等操作办法。各县(区)的实施办法,要于8月30日前报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滨州市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滨政发„2008‟54号)和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财社[2009]16号)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 就业专项资金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的用于促进就业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公共就业服务以及省政府批准的其他支出等。

第五条 就业专项资金要纳入单独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

理。就业专项资金的支付管理,按照国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筹集和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做好资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工作,如实反映资金收支状况;加强资金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

第七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管理原则

第八条 就业专项资金按照管理使用层次,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

第九条 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符合国家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规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要保证就业专项资金的申请申领程序科学、严密,审核与支付程序阳光、透明。

第十条 就业专项资金要根据财力情况,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使用,注重效益。

第十一条 就业专项资金要严格按规定的用途、范围和程序使用。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就业专项资金的监督和检查,实行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切实发挥资金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资金筹集

第十二条 就业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及市、县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

第十三条 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

第十四条 对各地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等支出,中央和省财政通过专项

转移支付方式给予适当补助。中央和省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与各县(区)就业状况、地方财政投入(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情况)、就业工作绩效等因素挂钩。补助资金实行年初和年中分两次拨付、全面考评、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第四章 资金使用

第十五条 职业介绍补贴。按照“谁提供中介服务、谁享受补贴”的原则,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对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可按经其就业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每位符合补贴条件人员,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且不得与失业保险的职业介绍补 贴重复享受。具体补贴标准按照每人不高于120元的标准,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一)社会举办的职业中介机构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举办的职业中介机构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应提供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已实现就业人员的登记失业人员名单及本人签名、•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山东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其他就业证明材料、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职业介绍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就业失业登记等免费就业服务的机构。对已经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其享受财政补助的编制内实有人数,并结合其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量,安排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包括设备购置、修缮、基本建设、就业失业登记证印制支出等)和项目经费,上述经费由同级财政在部门

预算中统筹安排。未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暂按社会举办的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向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职业介绍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县(区)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效能的原则,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资产、人员、服务和信息等资源,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合理布局。

第十六条 职业培训补贴。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根据其参加培训和就业状况,可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符合条件人员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且不得与失业保险的职业培训补贴重复享受。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各县(区)要根据不同的培训专业(工种),合理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1500元。各县(区)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类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培训任务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要建立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定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

(一)个人申领职业培训补贴。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在培训后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按照最高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个人申领职业培训补贴时,应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原件、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现就业的应提供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其他就业证明材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当地县(市、区)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直接支付给申请者本人,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同级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二)培训机构代为申领职业培训补贴。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人员,到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并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可由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领职业培训补贴。其中,对在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在培训后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按照最高不超过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定点职业培训机构申请培训补贴时,应提供培训人员名单、接受培训者本人与培训机构签订的代为申领职业培训补贴协议书、•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原件、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复印件,实现就业的应提供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其他就业证明材料、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证明材料。定点职业培训机构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三)用人单位申领职业培训补贴。对用人单位吸纳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而且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用人单位组织到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对用人单位按照最高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支付职业培训补贴。申领职业培训补贴时,用人单位应提供培训人员名单、培训人员•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原件、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向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

先缴后补的办法。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自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之日起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一)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企业(单位)及各级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其中,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公益性岗位招用的就业困难人员,按公益性岗位开发企业(单位)为就业困难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给予补贴。上述社会保险补贴均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在申报缴费时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每季度终了后,应按规定向参保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经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名单、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这部分人员缴纳有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资料,经受理其社会保险缴费的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社会保险补贴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二)对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就业,不含有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后,申报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当地规定的缴费标准和比例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仅限于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要向街道(社区)申报就业,按规定进行就业登记并按规定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每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参保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申请社会保险补贴时,应提供由本人签字、劳动保障部门盖章确认的、注明从事灵活就业的单位、岗位、地址等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本人登记证原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等凭证资料。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第十八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在合同期限内给予适当额度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两项补贴之和不低于当地上社会平均工资的40%,不高于当地上社会平均工资的60%。单位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应提供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名单、登记证原件、劳动合同复印件、上季度为这部分人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为就业困难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资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有条件的地方,可按上述标准和方式,对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城镇各类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

第十九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

时,应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原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申请者本人。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按照鲁价费发„2005‟174号文件规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的80%确定。

第二十条 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对从事创业活动人员吸纳登记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按照申请补贴时创造就业岗位个数,向创业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创业开发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个岗位 500元,每个创业人员只能享受一次。成功创业人员申请岗位开发补贴时,应提供本人登记证原件、参加创业培训结业证明、营业执照副本、吸纳失业人员名单及其失业证明、劳动合同复印件、工资支付凭证、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明细账(单)、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材料。创业人员创业所在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创业岗位开发补贴支付给申请者本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上述方式,对创业成功人员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第二十一条 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具体管理办法,按财政部、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现行特定就业政策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各级人民政府为国有困难企业“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补助的政策,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可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对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用于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以及开发应用支出)给予必要支持。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安排、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

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从2009年起,各县(区)财政用于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的支出,列入•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第2080701项“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科目,以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如有修改,相应列入修改后的科目中。

第五章 管理与控制

第二十四条 加强预算管理。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五条 加强决算管理。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要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各县(区)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就业专项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第二十六条 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各地要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承办机构实行公开招标,采取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办法,实施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化、规范化操作。

第二十七条 建立健全就业专项资金信息化管理制度。各县(区)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立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就业资金信息数据库和发放台账,并对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等实时进行网上公示,不断强化就业专项资金基础管理工作。

第二十八条 实施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按照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滨州市就业资金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

通知‣(滨财社„2008‟38号)有关规定,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组织实施就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工作,市里每年抽取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县(区)进行重点考评;考评结果,与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分配挂钩。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建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定期公开制度。每年年中,各县(区)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要定期向上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报告就业人数、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

第三十条 加强就业专项资金检查监督。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应由部门预算安排的支出,严禁用于或变相用于办公楼、劳动市场、培训基地等房屋建筑物购建、交通工具购置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对违规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具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视其情节轻重,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 进行严肃处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就业专项资金的;

(二)擅自改变就业专项资金用途的;

(三)擅自改变支出范围和标准的;

(四)虚报、冒领、骗取就业专项资金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按照属地原则做好中央和省属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各县(区)要将中央和省属企业失业人员就业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纳入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就业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市财政在对各地就业专项资金进行补助时一并予以考虑。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滨州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山东省就业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滨财社[2006]16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闽财建〔2011〕68号)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闽财建„2011‟6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福建文化强省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两个规定的通知》(闽政办„2008‟188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闽委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设立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每年由省财政预算安排。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公开公正、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 资金支持对象、范围和方式

第四条 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改革与发展,支持对象是政府鼓励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能够明显提升福建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的文化产业项目和领域。

第五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国产动漫产业工程、影视基地建设工程、广告创意基地建设工程、茶文化产业工程;

(二)重点文化产业网站建设和重大文化产业活动,如文博会、艺博会、茶博会、图书交易会等,以及编制文化产业规划经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市场化项目等;

(四)省级重点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注册资本金、资产评估、财务审计、法律咨询等相关支出;

(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项目;

(六)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资助:

(一)知识产权有争议的;

(二)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依法处罚未满两年的;

(三)申请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

(四)应由政府其他资金支持的。

第七条 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奖励、股权投资等方式。

(一)贷款贴息。主要用于能够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的银行贷款的利息补贴。对申请银行贷款贴息的项目,根据项目水平和贷款规模确定相应的贷 款贴息额度。

(二)项目补贴。对申请专项资金补贴的项目,根据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确定补贴额度。

(三)奖励。主要用于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奖励。

(四)股权投资。主要用于政府鼓励优先发展的成长性良好,示范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

(五)其他支出。主要用于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向的支出。

第三章 资金管理、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文改办)管理。

省文改办主要职责: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编制提出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编制资助指南,受理资助申请,组织对资助申请单位的考察、专家评审;会同省财政厅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负责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负责建立资助企业和资助项目的档案并进行管理;负责组织项目的验收;向省财政厅提供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

省财政厅主要职责:会同省文改办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办理资助资金拨款;监督 检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第九条 专项资金申报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须是在福建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产业类企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正在转企改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股权结构合理;管理团队素质较高,具备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申报项目符合国家及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具备较好的市场潜力和明确可行的、适应市场化竞争要求的运营管理体制,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申报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单位通过银行贷款、吸引社会资本以及自筹的方式解决。

(四)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程序通过审批。第十条 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项目概况、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说明、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情况表;

(二)项目批文和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三)项目单位近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银行贷款证明以及报表附注说明等(单位盖章确认的复印件);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程序:

(一)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于每年年初公布项目指南,发布重点项目公告,明确申请资助所需的材料和要求。

(二)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每年二月底前根据单位隶属关系和项目类别向所在地县(市、区)文化、广电等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直单位根据单位隶属关系和项目类别向省级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申请。

(三)各县(市、区)的申请项目由所在地县(市、区)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汇总后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请单位的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由各县级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书面形式联合上报各设区市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各设区市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于每年五月底前将通过审核的项目上报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并附上相关资料。省级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相关省直单位项目的审核,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于每年五月底前上报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并附上相关资料。

(四)省文改办、省财政厅和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组织业内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的意见,提出项目安排意见并报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后下达项目资助资金。

第四章 资金监督、检查和评价

第十二条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省财政厅根据专项资金工作计划,依据项目实施进度拨付项目经费,并会同省文改办负责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核算,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按照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以备检查。对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应主动配合并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三条 各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前向所在地市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由各设区市主管部门和财政局汇总上报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省直单位根据单位隶属关系和项目类别向省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由主管部门汇总报送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

第十四条 省文改办、省财政厅和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项目验收,组织专家或中介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 要变更时,需报经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同意。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上报省文改办和省财政厅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省财政厅,作为专项资金。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视情节轻重,除追回已拨付的资金外,取消今后五年内享受专项资金资助的资格,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规对有关违法行为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专项资金的;

(二)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的;

(三)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

(四)不按规定上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

(五)有偷、漏税行为被查处的;

第十七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文改办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选择部分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专项资金安排的依据。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鄂财社规[2011]19号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财社规[2011]19号

各市、州、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切实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9‟20号)、《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3号)等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湖 北 省 财 政 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 1 — 附件:

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8‟6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09‟20号)、《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10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

第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统筹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负责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工作。

— 2 — 第二章 资金筹集及使用范围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按规定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适时调整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促进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第五条 就业专项资金来源包括:

(一)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

(二)各级财政部门根据需要从政府统筹调剂的非税收入中安排的资金;

(三)上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四)社会募捐筹措的资金;

(五)就业专项资金利息收入;

(六)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

(七)其它资金。

第六条 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职业介绍补贴;

(二)职业培训补贴;

(三)创业培训补贴;

(四)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

(六)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

(七)就业见习补贴;

(八)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九)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十)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十一)驻外劳务服务工作补助;

(十二)“充分就业社区”奖励;

(十三)就业困难人员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补贴;

(十四)创业扶持补助;

(十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补助;(十六)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省财政分配就业专项资金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与各地就业状况、地方财政投入(包括扶持和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情况)、就业专项资金绩效、就业工作成效等因素挂钩,重点考核各地就业专项资金安排情况、支出进度、支出结构、支出效益等,对有违规问题的地区,将相应扣减补助资金。补助资金按照因素法和项目化管理的办法分配,每年分两次拨付,全面考核评价,全年重点跟踪检查。

第八条 就业专项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 4 — 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严禁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严禁用于基本建设、租赁、交通工具购臵和部门或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支出。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 资金拨付办法及程序

第九条 职业介绍补贴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获得职业中介许可证,并办理工商登记的职业中介机构,可按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职业中介机构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按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经职业中介机构就业服务后已实现就业的人员名单、接受就业服务的本人签名及《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相关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中介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 5 —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16号)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和创业服务的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对已经足额纳入财政补助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未足额纳入财政补助范围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暂按职业中介机构申领职业介绍补贴的规定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执行期限不超过2013年底。

对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给予补贴的标准为200元/人。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其劳务派遣人员不享受职业介绍补贴。

第十条 职业培训补贴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四类人员)。

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可向职业培训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申请者本人。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应附:— 6 — 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就业证明材料、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实训,培训时间不得低于7天,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为200元—2000元/人。职业培训补贴具体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可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必须与申请人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对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培训费申请材料除前款所规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材料外,还应附初(高)中毕业证书、代为申请协议书等。职业培训机构凭借劳动预备制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向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对四类人员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

— 7 — 培训合格证书,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6个月内没有实现就业的,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80%给予补贴;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只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按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

企业新录用的四类人员,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按照不超过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50%,给予企业定额职业培训补贴。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前,需将培训计划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培训后根据劳动者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直接拨入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企业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应附: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培训合格证书等凭证材料。

对培训对象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培训机构可与培训对象签订培训补贴代为申请协议书,由培训机— 8 — 构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免交补贴标准内培训费用,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入职业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并同时将资金支付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确定承担培训任务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含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要建立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实行年检制度,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认定,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一条 创业培训补贴

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对符合创业培训补贴政策的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技能时间不少于10天的,可享受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由培训机构申请,培训对象免费参加。创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等复印件。创业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对已经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参训人员,补贴标准为1200元/人;未办理工

— 9 — 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的,补贴标准为800元/人。

第十二条 社会保险补贴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下同)。

1、对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企业(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上述三项社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企业(单位)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 10 — 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按规定于30日内将资金直接拨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2、对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按不超过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率计算的缴费额的60%给予补贴,其余部分由个人缴纳。

上述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应附:由本人签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盖章确认的、注明具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岗位、地址等内容的相关证明材料,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明细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申请者本人。

经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劳动者,不得享受灵活就业人员

— 11 — 社会保险补贴。

第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

对在公益性岗位(含政府投资开发和购买的)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支付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的单位(企业),按其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的公益性岗位补贴。

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或政策享受期满后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单位(企业),可按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季申请,申请材料应附:符合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登记证》复印件、上季度为这部分人发放工资的明细账(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十四条 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 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创业工作需要继续筹集落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并保持在一定的规— 12 — 模以上。上级财政拨付担保基金补助、代偿损失补助以及同级财政安排的担保基金应专户储存于同级担保机构在经办银行开设的担保基金专户,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小额贷款担保。担保基金利息计入担保基金,不得挪作他用。

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从事非国家限制性行业的,均可在创业地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在限额内给予财政贴息。对城乡劳动者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200万元。

完善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风险机制。对于担保基金规模当年增长5%以上的地方,按当年新增担保基金总额的5%给予资金支持。省级和市州县要共同加强贷款担保基金的风险管理。省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承担各市、州、县担保基金代偿损失的20%,余下部分由各地担保基金承担。建立省级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奖补制度。

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按各地当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的1%给予奖励性补助,中央和省级财政各承担0.5%,所需资金全部从贴息资金中安排,用于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突出的经办银行、担保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用社区等单位的工作经费补助。

— 13 — 有关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就业见习补贴

对企业(单位)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由见习企业(单位)先行垫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企业(单位)可按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申请材料应附:实际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见习人员《身份证》、《登记证》复印件和大学毕业证复印件、企业(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将资金支付到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6个月。

第十六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对四类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附:本人《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减免收费证明(减收或免收均需当事人签字)等凭证材— 14 — 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基本账户。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暂按湖北省物价局、湖北省财政厅《关于职业技能鉴定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价费„2004‟196号)执行。

第十七条 特定就业政策补助

现行特定就业政策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各级人民政府对国有困难企业“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补助的政策,政策的执行期限不超过2011年底。

第十八条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合理安排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用于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场所、公共就业实训、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设施设备和信息网络建设(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臵、开发应用和运行维护支出),以及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等专项招聘、宣传活动和资金审核公示等资金支出。省级财政对各地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必须单独预算,单独核算,单独管理,不得与其他就业专项资金相互调剂使用。

各地应逐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各级

— 15 —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为求职者、用人单位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介、公共就业服务等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政府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就业状况的监督管理,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第十九条 驻外劳务服务工作补助

对经地方人民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由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并派驻专门工作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驻外劳务工作机构,同级财政根据其为外出务工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社会保险代理、权益维护等服务方面的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

第二十条 “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奖励

对促进就业工作业绩突出的社区,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评定后,给予奖励。其中,对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给予8000元奖励,对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给予1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称号的给予1.5万元奖励。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办法和评估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就业困难人员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补助

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参加劳动预备— 16 — 制培训的农村学员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资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月拨付学员本人。就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的,应与培训对象签订代为申请协议书。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应附:申请人员《身份证》复印件、《登记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书等凭证材料。

培训期间生活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天8元。第二十二条 创业扶持补助

对就业困难人员新增自主创业的,在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后,可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其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需附《登记证》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公示、财政部门抽查后拨付,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支付给个人。

对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的担保机构按照担保总额的1.5%给予担保费补贴。

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对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场租、水电等减免的,可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补助

— 17 — 地方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予经费支持,所需资金从地方政府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购臵技能研修实训设施设备、聘用指导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开发高技能人才课程、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等。

第二十四条 其他支出

包括《登记证》和《就业培训合格证》工本费以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需新增的项目支出。《登记证》和《就业培训合格证》由省人社厅统一印制,免费发放。

第二十五条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上述各项补贴支出申请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每次审核后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各项补贴资金审核情况(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具体补助人数、金额和标准等)。财政部门应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的材料进行抽查,并根据抽查或公示情况按规定拨付资金。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执行按月或按季受理补贴申请的规定,及时受理各类单位和个人的申请;受理申请后,要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审核中要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就业等信息管理系统,并采取实地核查、电话抽查、专业机构审查等手段,确保申请资料的真实、完整;审核完成后,要在当地人民政府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18 — 网站上公示申请单位或人员名单、补助项目、拟补助金额等,公示期最短为1周;公示后无异议的,要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报财政部门。各地财政部门在收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审核材料、审核意见和拨款申请后,要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抽查,并将抽查情况反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地财政部门要根据抽查情况及时办理拨款手续,并将拨款情况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专项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专项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专项资金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执行中确需调整预算的,按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及时、均衡、有效、安全”的要求,加快就业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按规定及时审核和拨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批准的预算,及时编制分项

— 19 — 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台账,按月做好与财政部门对账工作。在终了后,认真做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说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说明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专项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

终了,就业专项资金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同级财政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使用。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及时转入“财政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专户”,并将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筹措的就业专项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按季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账。县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设立“就业专项资金支出户”,负责核算发放给个人的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生活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

— 20 — 第二十八条 中央、省属企业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省级财政在分配各地就业专项资金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省管理企业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扶持政策之外。

第五章 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各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享受各项补贴补助政策人员、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系统,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每年年中,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地上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包括享受补助的单位名称、享受补助的人数、具体补助数额等)。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专项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专项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 21 — 挪用、骗取就业专项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培训机构采取虚报培训人数或者培训时间等手段套取政府培训补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责令退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五年内不得参加享受政府培训补贴政策。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促进就业工作职责或者不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措施的;

(二)虚报促进就业考核指标的;

(三)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就业专项资金的;

(四)擅自改变就业专项资金用途的;

(五)擅自改变支出范围和标准的;

(六)虚报、冒领、骗取就业专项资金的;

(七)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的;

(八)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 22 — 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就业人数、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负责解释。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已经发布的有关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执行。《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鄂财社发„2009‟70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关于印发《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

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区)财政局、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办公室、财政金融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会同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新制定了《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经省文化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反馈。

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

公室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主题词:印发 文化产业 资金 办法 通知福建省财政厅办公室2012年4月28日印发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现行财政财务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每年由省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进行日常管理。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坚持“诚实申报、科学管理、公开透明、择优支持”的原则。

第二章支持范围与方式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

(一)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培育;

(二)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省级重点文化体制改革转制单位补充注册资本金、资产评估、财务审计、法律咨询、产业发展等相关支出;

(四)有市场开发前景和竞争力的原创文化产品项目,重点支持文化名家原创文化产品项目;

(五)国际、国内重要文化产业奖项表彰支出;

(六)其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第六条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奖励、补充国家资本金等使用方式。

(一)贷款贴息。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所实际发生的利息给予补贴,每个项目的贴息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当年国家规定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补贴额最高不超过实际利息发生额的80%。省属文化企业(集团)的重点发展项目,可予以重点支持。

(二)项目补助。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重点发展项目和原创文化产品项目给予补助。

(三)奖励。对获得国际、国内重要文化产业奖项的我省文化单位给予奖励。

(四)补充国家资本金。对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跨区域整合可适当补充国家资本金。

(五)其他经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支持方式。

第七条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于每年第一季度根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和文化产业发

展需要,确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条件和标准、资金管理模式及有关要求等,并下发通知。

第三章申报与管理

第八条申请专项资金的单位必须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在福建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文化类企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正在转企改制的文化事业单位以及文化名家所属省级主管部门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第九条申请专项资金的单位除需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文件,并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外,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申请贷款贴息的,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贷款承诺书等复印件;

(二)申请项目补助的,需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合同等复印件;

(三)申请奖励的,需提供文件复印件、主管部门审核证明等;

(四)申请补充国家资本金的,需提供相关经济行为审批文件、企业内部相关经济行为决策文件、中介机构验资报告及审计报告等复印件;

(五)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条企业或单位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补助:

(一)申报项目存在重大法律纠纷的;

(二)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处罚未满2年的;

(三)违反本办法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第十一条申报程序:

(一)财务关系在省财政厅单列的省级单位,直接向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申报项目;

(二)归口省级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管理的省级单位申报项目,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

(三)各市、县(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申报项目,由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财政厅。

第十二条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财政厅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或组长委托一位副组长审定后,下达项目资助资金。

第十三条专项资金预算一经下达,应严格执行。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报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审批。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上报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省财政厅,作为专项资金。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选择部

分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抽查和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省直各部门和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于每年第一季度报送上资金使用情况的书面材料。

第十五条资金使用单位应遵守国家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并自觉接受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和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主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对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一经查实,省财政厅将收回专项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附 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闽财教„2009‟95号)和《福建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实施细则》(闽财教„2009‟120号)同时废止。

下载关于印发《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社〔2015〕4号(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福建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社〔2015〕4号(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