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1: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2年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2年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通知》。

第一篇:2002年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通知

浙大发研„2002‟16号

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 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通知

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经研究决定,现将《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 江 大 学 二○○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保证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校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各个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均应按本规定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第三条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一)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第1—4位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

(二)发表符合如下条件的论文:

1.理学学科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EI、IM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校人事部规定的一级刊物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工、农、医学学科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EI、SSCI、AHCI、IM、CAB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目录》规定的A类期刊(以下简称A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3.人文社科类学科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SCI、AH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或在校人事部规定的一级刊物上至少发表(含录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A类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 — 2 —

学术论文。

第四条 对博士研究生应获研究成果的说明

(一)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其他成果按如下方法计算:

1.每项授权发明专利按1篇SCI类收录学术论文,每项授权实用专利按1篇A类学术论文计。

2.被ISTP、ISSHP收录的学术论文按一级或A类刊物论文计。3.编写著作(不含教材)每满5万字可按1篇A类学术论文计。4.博士生在学期间以第一参加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项计1篇一级或A类学术论文。

5.影响因子大于3.0(含3.0)的论文每篇按2篇SCI类学术论文计。

二、个别二级学科认为上述标准不适合该学科情况,可说明理由,提出该学科适用标准,书面报告所在学部学位委员会,学部学位委员会签署意见后再上报学校审批。

三、个别博士生因上述标准不足以对其成果作出恰当评价,而影响正常申请学位时,需由导师向学部学位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申明理由,由所在学部学位委员会评定其研究成果,审核其是否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及申请博士学位。同时将有关材料报学校备案。

第五条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明显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或在《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目录》规定的B类以上(含B类)刊物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学术论文。

第六条 上述研究成果均须以浙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或第二(列第二的,第一完成人应是该研究生之导师)完

成人。

第七条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发表,但其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审核同意,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第八条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应填写“浙江大学学位申请书”(一式2份),连同学位论文交导师审阅。导师应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阅,如实评价,如认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并确认其研究成果已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在签署意见后,将申请书送交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

第九条 各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负责校核申请人的课程学习成绩、学分和其他培养环节完成情况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对学位论文进行格式审查,并负责组织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工作。

第十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人选由所属学科学位委员会确定。

第十一条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由3位以上(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与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评阅人全部同意答辩,即可进行答辩。如有2位以上(含2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不能进行论文答辩。如有1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经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同意,可再聘请1位专家进行评阅,同意答辩者,可进行论文答辩,如仍不同意答辩者,则本次答辩申请无效。申请人须针对学位论文的不足,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重新提出答辩申请。

第十二条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与学位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评阅人不少于5位(校外单位专家不少于4 — 4 —

位),其中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评阅人不少于3人。评阅人全部同意答辩,即可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如有3位以上(含3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则本次答辩申请无效。如有1--2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经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同意,可再聘请1--2位专家进行评阅,全部同意答辩者,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如仍有不同意答辩的评阅意见,本次答辩申请无效。申请人须针对学位论文的不足,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重新提出答辩申请。

第十三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校内3-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担任。如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时,申请人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第十四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正高职称专家组成,其中一般应有博士生指导教师4人,外校或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申请人指导教师不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如果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只能有1人参加答辩委员会。学位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之间只能重复1人。

第十五条 论文送审、聘请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均由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统一办理。学位论文评阅应匿名送审。论文评阅书、评阅聘书、答辩聘书由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盖章后密封传递。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45天、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一个月将评审材料送达评阅人。论文评阅书一律寄回至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一个月、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半个月送达各答辩委员。

第十六条 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均应认真审阅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或成果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十七条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提前2天在所在学院(系)范围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提前3天在学校范围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对需保密的论文,由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填写《浙江大学涉密学位论文审核表》,附校科学技术部或人文社科部证明材料,经学院保密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核签字,学院主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长签署意见,报校学位办审核备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答辩。

第十八条 学位论文答辩应作答辩记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应由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应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第十九条 答辩委员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作出答辩决议。经三分之二及以上委员同意,答辩方得通过。答辩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生效。

第二十条 答辩结束后记录人将学位论文评阅书、学位申请书、答辩记录和表决票报送所在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答辩人将学位论文(一式三份)交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将研究生答辩材料整理后交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一条 各学科学位委员会应逐个审查拟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名单;初审博士学位申请者名单,并向学部学位委员会推荐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和筛选出质量在后15%的名单,一并报学部学位委员会审批。

第二十二条 学部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名单,向 — 6 —

学校推荐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筛选并确定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居后10%者的名单。并将有关材料报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十三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于半年之后一年之内重新申请答辩一次。如仍不合格,取消硕士学位申请资格。

第二十四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又未曾获得该学科的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可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或经答辩委员会同意,修改好论文并在半年之后二年之内重新申请答辩一次,仍不合格者,取消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第二十五条 在学期间未能取得规定要求研究成果,但按第七条规定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并通过者,可以向所在学院申请毕业并参加就业,但不能申请学位。

第二十六条 未获得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如在三年内,获得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研究成果,可向校学科学位委员会申请学位;在三年内未能达到本规定要求或未提出学位申请的,学校一般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第二十七条 非学历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论文答辩和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另行规定。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2年春季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主题词:学位 规定 通知

(打印:杜康美 校对:王则温)2002年1月28日印发

第二篇: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2009年6月修订)

第一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在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优秀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根据《浙江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浙大发研〔2005〕123号)及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情况,特修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提前答辩是指按相应学科规定学制年限,春季毕业研究生在前一年12月及以前、夏季毕业研究生在当一年3月及以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第三条

博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

(一)课程学习成绩要求:申请人的研究生课程有80%以上成绩优良,其中学位课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二)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并符合如下条件之一:

1.获得署名在前五位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或获得署名在前两位的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2.理、工、农、医类学科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应有1篇发表在本学科最高级别的学术期刊(期刊目录另定)。

3.人文和社科类学科博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及以上学术论文,或有2篇学术论文被SSCI收录。

第四条

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一)课程学习成绩要求:申请人的研究生课程有80%以上成绩优良,其中学位课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

(二)理、工、农、医类学科的硕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在本学科TOP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

(三)人文和社科类学科硕士生,学位论文相关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及以上学术论文,或有1篇学术论文被SSCI收录。

第五条

上述研究成果均须以浙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完成人,或导师为第一完成人、研究生为第二完成人。

第六条

获得2项授权发明专利的,可折算1篇TOP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SSCI收录论文。

第七条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有两位教授或相应职称专家的推荐,其中1位须是申请人的指导教师。推荐人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专家推荐书”,申明申请人在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中确实取得创造性成果等推荐理由。

第八条

研究生申请提前答辩,应在预期答辩前2个月提出申请,填写“浙江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申请表”,连同两位专家的推荐书和学位论文(博士,一式5份;硕士,一式3份)提交所在学院(系)。

第九条

学院(系)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经学院(系)分管研究生教育的负责人审核。审核通过后,学院(系)聘请3位及以上专家组成专家小组(申请人指导教师不参加专家小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是否达到提前答辩要求的意见。学院(系)将符合提前答辩条件的申请材料报研究生院。

第十条

研究生院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报分管校长审批。

第十一条

经批准可提前答辩的学位论文,由学院(系)组织进行双向隐名评审。评阅专家的评审结果全部在优良以上的,方可提前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如有评阅专家认为须经大修改方可答辩的,终止提前答辩程序。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浙大发研〔2006〕24号文件同时废止。

主题词:研究生论文

答辩

规定

通知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09年6月24日印发

第三篇:2012夏季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知

关于做好2012年夏季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做好我校2012年夏季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答辩申请

学位申请人于4月8日前从我院网站“下载专区”下载、填写《论文答辩申请书》,将个人信息录入《学位申请人基本信息表》交至院系汇总。

院系根据《安徽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安徽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要求,审查学位申请人的答辩资格,并于4月10日前将《论文答辩申请书》(纸版)和《学位申请人基本信息汇总表》(电子版)报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未列入汇总表或未缴清学校相关费用者,不予安排学位论文答辩。

二、资格审查

研究生院于4月12日前受理各单位的上报材料,审核本次申请学位人员的资格。

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论文答辩和学位材料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审查。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材料由研究生院审查,要求申请人在资格审查前必须公开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或其他科

研成果(文科2篇、理工科1篇)。

各单位要依据有关规定对申请学位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学校将组织抽查通过资格审查人员的原始材料。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处,将严肃处理。

三、学位论文检测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校继续使用“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学位论文检测通过后方可进入送审、评阅程序。存在“不端行为”的学位论文,将推迟受理其学位申请(学位论文电子版word文档应提交至各院系教学秘书,命名规则为:博士/硕士/高师/同力/专业学位_学号_姓名.doc,如“硕士_F20080234_张三.doc”,具体检测流程见(附件3)。

四、答辩材料报送及学位审批

各单位应于6月13日前将通过答辩的申请人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凡未按期报送学位申请材料或材料不全者,将不予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五、组织工作

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应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培养单位要认真执行学校关于学位授予工作的各项规定,严格履行相应职责,确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顺利进行。

六、其它

答辩各类表格材料可在我院主页“下载专区”栏下载,材料均须用A4纸打印,不得改变格式和大小。

应填写的答辩材料一律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中性笔填写或打印,字迹务必工整、清晰,凡需申请人、指导教师、单位负责人等签名之处不得打印、复印或代签。答辩清单列出的种类、份数根据申请人类别有所区别,请按照附件要求及时提交。

论文封面、答辩表决票由学校制作,各单位研究生教学秘书根据答辩人数统一领取发放(部分材料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下载专区下载)。

特此通知。附件:

1、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具体日程安排

2、学位申请人提交材料清单

研究生院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

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定

一、硕士研究生

1.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期末以前完成,由系或教研室主持选题报告会。每位研究生的选题报告会要求不少于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5位专家参加,由导师填写“选题情况表”,研究生编写选题报告,于第三学期期末以前交学院。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提交选题报告的,应在第三学期向学院提出推迟报告,但最晚不得超过第四学期的前2周。如期完成选题报告者,记2个学分,不按时完成、送交选题报告的,将扣除2个学分,愈期不交者,学院有权取消其论文答辩资格与申请学位资格。

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外语考试也应在第三学期期末完成。

2.硕士研究生要求在校期间至少撰写发表或在学院以上级别的学术活动中宣读过1篇学术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第一署名单位),不能达到此要求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3.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必须在每年的6月中旬前结束,申请答辩者在答辩前1个月将论文4份,论文摘要1份送交学院,学院从送交的论文中抽查15%进行质量评价。论文质量不合格者,取消此次答辩资格,待修改后重新申请。

4.硕士学位论文篇幅应控制在4~5万字,一般不超过6万字。论文摘要1份,字数应控制在4千字之内。论文及摘要均需按规定印刷,不能按期提交论文、摘要及答辩者,推迟授予学位。

5.导师在答辩前4周为每位毕业生推荐5名论文评阅人,并提交“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库”给学院。抽查到的、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评阅人均应是校外专家,由学院从中遴选2人并送审;未抽查到的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校内、校外专家各1名,由导师选定,并经学院同意。评阅意见密封传递,由评阅人挂号寄送学院,研究生、导师等人不得拆阅和留存。由学院收齐后通知导师或秘书。评审合格者参加论文答辩,否则不得答辩。

6.导师应在答辩前1周填写“学位论文答辩安排总表”(表格到学院领取)。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副高职以上同行专家组成,1名研究生由2名导师合带的,只允许1名导师参加答辩委员会并投票,另1名导师可列席参加答辩会。

7.每个答辩委员会应由系或教研室指派秘书1名,负责答辩事宜,答辩秘书应在答辩后3天以内,亲自将答辩材料交学院,不得由研究生本人转送。答辩秘书应由我校中级职称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的教职工担任。

8.答辩委员会应对研究生进行论文质量评价,填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每位委员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客观地按评价表中的各项内容,给答辩者评分。

9.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可在1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1次,经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

二、博士研究生

1.博士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应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中期以前进行,由学院主持召开选题报告会,应有不少于5名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参加。同时,尽量吸收本专业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参加会议。主持人应汇总与会专家对选题的评价和意见,导师填写“选题情况表”,每位与会专家都要在“选题情况表”上签名。研究生在吸收专家意见的情况下,经与导师商议,在“选题情况表”上写出对原选题报告的修改意见,并编写选题报告,在第三学期中期交到研究生院。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提交选题报告的,应在第三学期中向研究生院提出推迟报告,过期不交者,扣2个学分,且不能列入本届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和学位申报计划。

2.博士研究生要求在校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并至少有1篇为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达不到检索要求者,只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暂不授予博士学位,只发给毕业证书,待发表论文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后再授予博士学位。

3.博士研究生要在第三学期中期完成专业外语考试和综合考试,专业外语要求2小时6000个印刷符;综合考试的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4.每位博士研究生提交简装论文3份,交研究生院用于校内预审。

5.每位通过校内预审的博士研究生提交平装论文7份,其中6份用于正式评审,1份会审备案。

6.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由论文所在学科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的2位(校内、外各1人)同行专家进行主审评阅。主审人评阅内容增加对学位论文创新点的等级评分,其余评阅人至少1~3位为博士生导师。评阅工作应在答辩前1个月内进行。评阅人必须选择责任心强、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造诣者,近年来在科研工作中有一定成绩的专家,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直接寄送研究生院,博士论文封面及装订均应按研究生院的规定办理。

博士研究生还应在答辩前一个半月寄送出论文3~5份,供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进行评阅,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直接寄送研究生院。论文的印刷及装订应按规定进行。

博士研究生发出论文以后,凡在答辩前收到4~6份以上评阅意见(主评人的评阅意见须全部收回)均有效,作为留存,并付给评阅费。

7.导师应在答辩前1周填写“学位论文答辩安排总表”(表格到研究生院领取)。博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由5名以上正高职同行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应包括2名校外专家,1名学位分委员会委员,导师不能担任主席。1名研究生由2名导师合带的,只允许1名导师参加答辩委员会并投票,另1名导师可列席参加答辩会。

8.答辩委员会中,半数以上应为博士生导师,论文评阅人不少于3人。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或多学科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其答辩委员会组成应有相应学科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博导或在本领域有较高造诣者担任,答辩秘书应由我校中级职称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担任。

9.每个答辩委员会应由教研室指派秘书1名,负责答辩事宜。答辩秘书应在答辩后3天以内,亲自将答辩材料送交研究生院,不得由博士研究生本人转送。

10.博士研究生应根据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学位分委员会及校学位委员会的意见建议,对学位论文做认真细致的修改后,装订成平装本3本并刻含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讲稿的光盘1张提交到学位办公室。

11.博士研究生不能按期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的,应于答辩前3个月提交推迟答辩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延期。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可在2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1次,经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博士学位,但必须赴工作岗位工作,不得在校等待下一次答辩。对尚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论文尚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答辩委员会可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第五篇:1.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

浙大发研„2009‟48号

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学部、学院(系),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

(2009年9月修订)

第一条 为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保证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的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校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各个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均应按本办法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办理学位申请。

第三条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应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外,博士研究生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一)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获得署名在前4位的省部级一、二等科技成果奖。

(二)发表符合如下条件的论文:

1.申请理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E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校人事部门规定的一级刊物上发表(含录用)1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2.申请工学、农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CI、EI、SSCI、AH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此外在核心期刊[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刊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刊源,下同]上发表(含录用)1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3.申请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有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SSCI、AHCI、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或在校人事部门规定的一级刊物上至少发表(含录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篇及以上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

第四条 对博士生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按如下方法计算: 1.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每项按1篇SCI类收录学术论文计;获得授权实用专利,每项按1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2.发表被ISTP、ISSHP收录的学术论文,按一级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3.编写著作(不含教材)每满5万字(执笔),按1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4.在学期间以第一参加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项按1篇一级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计。

5.发表影响因子大于5.0(含5.0)的学术论文,每篇按2篇SCI类学术论文计。

6.研究生联合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作为主要合作者的研究生可以同时以该篇学术论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但前提是该学术论文的主要成果(主要合作者本人实际贡献部分)是其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高影响因子期刊由学科学位委员会认定后公布。

第五条 个别二级学科如因学科特点不能适用上述标准,可由所属学科学位委员会提出适用该学科的标准,报所在学部学位委员会审议,经学部学位委员会主任签署意见后上报分管校长审批。

第六条 若上述标准不足以对个别博士生的研究成果作出恰当评

价,而影响正常申请学位时,需由导师向学部学位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申明理由,由所在学部学位委员会评定其研究成果,审核是否达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学部学位委员会主任签署意见后,将相关材料报分管校长审批。批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及申请博士学位程序。

第七条 前述对博士生发表研究成果的要求是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各学院(系)和各学部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所属各学科特点,提出高于学校基本要求的标准。

第八条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与申请硕士学位相应的研究成果。具体标准由各学部学位委员会制订,并报研究生院备案后执行。

第九条 上述研究成果均须以浙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或第二(列第二的,第一完成人应是该研究生之导师)完成人。但有如下情形者,按下述规定认可。

(一)以导师组(以导师为主,由合作导师或协助导师组成导师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集体指导培养博士生,以导师组中的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的学术成果亦予认可。导师组成员名单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报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由研究生科管理人员作为导师之一录入“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方为有效。

(二)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我校博士生,在合作方教授指导下,从事合作方课题研究并完成的研究成果,符合下列情形者予以认可:

1.以我校博士生为第一作者,但同时以合作方高校和浙江大学为作者单位的;

2.以合作方导师为第一作者,我校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第一作者单位的。

3.博士生署名排第二,但注明为共同第一作者,并以浙江大学为博士生的唯一或第一作者单位的。

第十条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如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发表,但其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审核同意,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并通过者,可以向所在学院(系)申请毕业并参加就业,但不能申请学位。

第十一条 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其论文答辩要求的研究成果标准按照本规定执行,非学历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和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另行规定。

第十二条 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应填写“浙江大学学位申请书”(一式两份),连同学位论文交导师审阅。导师应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阅,如实评价,如认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已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并确认其研究成果已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在签署意见后,将申请书送交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

第十三条 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负责校核申请人的课程学习成绩、学分和其他培养环节完成情况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对学位论文进行格式审查,并负责组织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工作。

第十四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人选由所属学科学位委员会确定。

第十五条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由3位及以上与论文有关学

科领域的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评阅人全部同意答辩,即可进行答辩。如有2位以上(含2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不能进行论文答辩,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如有1位评阅人提出不同意答辩意见,经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同意,可再聘请1位专家进行评阅,同意答辩者,可进行论文答辩,如仍不同意答辩的,不能进行论文答辩,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后,申请人须对学位论文进行充实、修改,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再次提出答辩申请。

第十六条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暂行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5]173号)实行隐名评阅。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应是与学位论文有关学科领域的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评阅人不少于5位(其中校外单位专家不少于4位,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者不少于3人)。

经评阅,如同时有两位评阅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未达到答辩要求、或总体等级评价判定为较差(E),或总体等级评价有一位专家判定为较差(E)、另有一位专家判定为合格(D),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当有1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或大修改后答辩时,由分管院长(系主任)或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根据其他评阅人的具体评阅意见作综合考虑,审定是否可以继续论文答辩申请程序。如同意继续答辩申请程序,博士生应根据评阅专家的意见对其学位论文作认真修改,重新寄送原评阅专家进行评阅。如评阅专家重新评阅后同意答辩,可以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否则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若博士生及其导师认为评阅不通过是因为学术观点分歧所致,或因其他原因致使评阅有失公正,可按照《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隐名评审暂行实施办法》(浙大发研[2005]173号),填写“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学术观点分歧申诉表”,向所属学科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组织2-3名校内同行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的意见和博士生及其导师的申诉意见进行审定,如果专家审定认为确实存在学术观点分歧,可以另外聘请1--2位专家进行重新评阅。如新的评阅结果为同意答辩,即可举行学位论文答辩,否则本次答辩申请程序终止。

答辩申请程序终止后,博士生必须根据评阅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学位论文作实质性的修改,经指导教师审阅定稿后,填写“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重新评阅申请表”,申明具体的修改内容,方可再次提出答辩申请。

第十七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校内3-5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担任。如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时,申请人指导教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

第十八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一般应有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4人,外校或外系、外专业相关学科的专家不少于2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申请人指导教师不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如果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只能有1人参加答辩委员会。非隐名学位论文评阅人与答辩委员之间只能重复1人。

第十九条 论文送审、聘请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均由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统一办理。论文评阅书、评阅聘书、答辩聘书由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盖章后密封传递;实行学位论文网上评阅者,由研究生教育科将有关网页登录及密码等信息发送给评阅专家。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45天、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应在答辩前一个月将评审材料送达评阅人。专家的论文评阅书一律寄回至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30天、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15天送达各答辩委员。

第二十条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研究生应在预期答辩前1个星期将答辩预备信息录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以通过网络公告答辩信息。同时,还应提前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硕士生提前2天在所在学院(系)范围、博士生提前3天在校区范围张贴学位论文答辩通告。

第二十一条 涉密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工作,应按照《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从事涉密项目研究的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试行)》(浙大发研[2005]181号)进行。

第二十二条 举行学位论文答辩时,应做好答辩记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应由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人应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 答辩委员会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作出答辩决议。经三分之二及以上委员同意,答辩方为通过。答辩决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生效。

第二十四条 答辩结束后,记录人应将学位论文评阅书、学位 — 8 —

申请书、答辩记录和表决票送交所在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

第二十五条 答辩通过后,答辩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专家对学位论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修改学位论文;将导师审核同意的最终定稿学位论文的电子版上传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相应的纸质文本按规定份数交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图书馆等部门。

研究生教育科将研究生答辩材料整理后提交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六条 学科学位委员会应逐个审查拟授予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学科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名单,初审博士学位申请者名单,并将学科学位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纪要交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十七条 学部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名单,并将学部学位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纪要交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八条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的,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于半年之后一年之内重新申请答辩。如再次答辩仍未通过的,则取消其硕士学位申请资格。

第二十九条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又未曾获得该学科的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可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或经答辩委员会同意,修改好论文并在半年之后二年之内重新申请答辩一次;重新答辩仍未通过者,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第三十条 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但未获得

学位的毕业研究生,若在三年内正式发表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研究成果,可向相应学科学位委员会申请学位;但在三年内未能取得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研究成果或未提出学位申请的,学校不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浙大发研[2002]16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主题词:学位

规定

通知

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09年9月24日印发

下载2002年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2年关于印发《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程序1、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及秘书名单。 2、研究生报告论文工作及论文主要内容(硕士论文答辩:20—30分钟,博......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材料清单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材料清单 1. 2. 3. 4. 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2份 学位申请表2份(A4双面打印) 聘书:博5份硕3份(同等学力申请+2) 硕博士论文封面(样张) 纸张要求:150g 白色双胶......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申请学位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3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申请学位工作的通知 研院字〔2013〕1号 各相关学院、各研究生指导教师及研究生: 为做好2013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申请学位......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学院: 根据《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校研字[2008]7号,附件1)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我校2015年下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按......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提供的材料明细表 博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并通过论文预答辩后,由博士生本人到研究生院培养办,接受毕业及学位答辩材料的......

    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流程

    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流程 在职研究生包含工程硕士、同等学力人员及高校教师等人员。 一、论文答辩申请条件 1、在职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交清......

    20110909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相关规定

    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相关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我校研究生学位 (毕业)论文答辩环节,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结合我校研究生教......

    关于学位论文答辩事宜通知

    关于学位论文答辩事宜通知 09级硕士生: 现将学位论文答辩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 网上申请论文送审:网上填写并提交论文送审申请,导师审核通过。 2. 请于3月7日前将论文明审评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