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思政课项目申报的历年指南

时间:2019-05-14 11:4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高校思政课项目申报的历年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高校思政课项目申报的历年指南》。

第一篇:广东高校思政课项目申报的历年指南

广东高校思政课项目申报的历年指南

附件2:

往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指南汇编

“◎”为委托课题,“★”为重点资助课题,“●”为重点自筹课题、“■”为一般资助课题,其他为一般自筹课题。

2007年: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55)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研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3、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5、主流意识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关系研究★

6、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7、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与功能整合研究★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转换(教材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学生认知体系)能力研究★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教案与优秀教学片的研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评定方法与手段研究■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13、广东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

14、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的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5、大班额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6、大班额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师的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模式研究●

1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模式研究★

1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纪律与学术自由的关系研究● 2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专门化培训体系构建研究■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规律研究●

22、通识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2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5、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外部环境研究■

26、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内在因素研究■

2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研究

2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程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与体系结构研究

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与哲学原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3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分配与整合研究

33、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评述

34、国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研究

35、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富创造与分配

36、新课程体系下经典原著选读的形式安排与结果检查的方法研究

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与思想逻辑关系研究

3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事件与人物研究

3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研究

40、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41、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4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与发展的内容研究

43、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研究

44、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整体性研究■

45、党的理论创新与《概论》课程开放性特点的内在关系研究

46、《基础》课程中法治教育与德育整合研究

47、课堂教学中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评述的视角与方法研究■

48、《纲要》教学的重点、难点研究

49、《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研究

50、现代化的主题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5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5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与解释研究■

53、学生评教系统的指标设计与统计模式研究

54、基于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模型构建研究■

5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合研究■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19)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2、“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改革研究■

3、“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职业化、专门化研究●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基地研究

5、“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

6、“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7、“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地位及其作用研究

8、“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9、“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10、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的实效性研究■

11、广东社会经济形势教育专题研究●

12、就业形势教育研究

13、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14、“三农”政策教育研究

15、广东省省情教育研究

16、国际形势热点问题教育研究

17、国家安全形势教育研究

18、台、港、澳形势专题教育研究

19、境内高校港、澳、台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研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45)

1、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4、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

5、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6、案例的意义分析与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7、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校学生工作比较研究■

8、中、外(国外、境外)高校学生工作比较研究★

9、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10、和谐社会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

1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12、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研究

14、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征研究●

15、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研究★

16、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研究■

18、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19、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21、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

22、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研究●

23、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研究★

24、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研究■

25、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综合功能研究

26、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研究★

27、高校学生宿舍(公寓)育人功能优化研究

28、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

29、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研究 30、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

31、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32、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内容、方法创新研究●

3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与及其实效性研究

3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36、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37、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38、中、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

3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40、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与障碍的疏导对策研究

4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疏导对策研究

42、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与疏导对策研究■

4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构建研究★

44、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防治方法研究

45、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2)

1、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研究●

3、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研究

4、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5、高校新闻宣传与构建和谐校园研究

6、高校校园媒体效能实践策略研究■

7、高校宣传资源整合与大宣传格局构建研究●

8、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功能研究

9、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制度创新研究

10、高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研究■

11、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征研究

1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硬化环境建设研究

五、学生资助工作(4)

1、高校奖学助学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

2、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突发事件的政策研究

3、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4、奖学助学工作绩效评估研究★

六、学校安全与稳定工作(8)

1、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对策研究

2、高校安全稳定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3、高校安全防范机制建设的对策研究●

4、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发展规律研究★

5、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安全保卫机制对策研究

6、高校警务室与保卫工作机制研究

7、高校科技创安与安全防范的研究

8、广州大学城安全稳定工作机制研究●

2008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6项)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研究★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点内容与实施路径研究★

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

4、新方案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费投入的使用范围与效益评估研究★

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与机制研究★

8、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及其特点研究★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教学研究★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机制研究●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实意义研究●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内容分布研究●

13、科学发展观融入教学体系的路径研究●

14、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与经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研究●

15、岭南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6、新一轮解放思想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1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中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18、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预判性与教师的有效引导研究■

1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运用得准确性研究■ 20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与路径研究■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研究■

2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研究■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研究■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在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分布研究■

25、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中的运用研究■

26、历史虚无主义对于《纲要》教学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研究■

27、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

29、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工作的经验与问题研究■ 3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学生恋爱观、婚姻观的影响分析■

3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32、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标准研究■

33、“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互补研究■

3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生存与思想状态调查与分析

3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

36、基于“05方案”的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7、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价值研究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分析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讲授重点分析

41、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功能划分研究

4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本质与外在特征研究

4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应对及化解作用研究

4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把握与实际案例运用研究

4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框架与解释方法研究

47、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8、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经验总结

4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51、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52、“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53、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与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施方法研究

54、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调查分析

55、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整体性研究

56、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的实效性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31项)

1、改革开放30年广东高校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研究★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

3、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4、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5、大学生诚信教育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6、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研究●

7、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8、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9、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

10、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11、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

1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的协调工作研究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

14、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15、社会经济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研究

16、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17、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特点研究

18、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19、和谐社会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 20、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研究

23、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24、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5、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研究

26、大学新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7、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

28、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引导研究

29、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0、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3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15项)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研究★

2、基于教师系列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研究★

3、高校优秀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

4、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研究●

5、高校优秀辅导员评选制度研究●

6、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研究■

7、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难点问题研究■

8、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研究■

9、高校辅导员工作动力系统分析与构建研究■

1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高校辅导员培养方向硕士、博士课程建设研究

11、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培养研究

12、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研究

13、高校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门化研究

14、高校辅导员科研项目管理研究

15、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16项)

1、大学生专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与实践★

2、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的创新研究★

3、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归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5、广东高校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模式研究●

6、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构建研究■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8、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9、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内容、方法创新研究

1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11、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防治方法研究

1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13、高校心理咨询督导工作研究

14、中国特色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研究

15、中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的比较研究

16、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研究

五、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1项)

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4、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与问题对策研究●

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6、高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研究■

7、广东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构建与监控制度研究建设■

8、高校校园媒体效能实践策略研究■

9、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功能研究

10、广东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现状分析与教育方法研究

11、广东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及其发展特征研究

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20项)

1、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与机制的构建研究★

2、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3、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

4、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机制研究●

5、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风险防范体系对策研究●

6、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

7、研究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8、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系统研究■

9、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可持续发展探索与研究■

10、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11、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

12、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13、高校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4、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15、广东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6、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7、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研究

1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研究

19、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机制研究 20、大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研究

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4项)

1、高校奖学助学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

2、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创新研究

4、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八、学校安全与稳定工作(12项)

1、高校安全防控体系构建研究★

2、高校安全稳定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及其发生路径研究●

4、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构建及评价机制研究■

5、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收集渠道及反馈途径研究■

6、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规律与特征研究■

7、高校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建设研究

8、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9、高校内保与警方联动机制研究

10、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对安全保卫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1、高校科技创安与安全防范的研究

12、广州大学城安全稳定工作的经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09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49项)1.当代社会思潮变化与影响研究★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思潮关系研究●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思潮关系研究●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经济思潮关系研究 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文化思潮关系研究■ 6.社会主义主导文化与多样文化关系研究★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 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众文化关系研究■ 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科技文化关系研究

1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宗教文化关系研究 1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性研究★

1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物质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1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1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1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1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1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 1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改革开放理论关系研究■ 2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研究■ 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科学发展观关系研究● 2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和谐社会理论关系研究; 2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2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关系研究★ 2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关系研究● 2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关系研究■

2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关系研究■ 2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人文思维关系研究 2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创造个性关系研究 3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3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关系研究★

3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导向关系研究● 3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动力关系研究■ 3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关怀关系研究 3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智育人文渗透关系研究 3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途径与方式创新研究★ 3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语言载体研究 3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研究 3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网络载体研究■ 4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方式研究● 4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互动方式研究■ 4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比较方式研究● 4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示范方式研究 4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综合教学研究 4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案例教学研究■ 4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题教学研究 47.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体系研究★

48.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构建研究◎ 4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民族教育关系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60项)1.当代大学生政治观调查研究★ 2.当代大学生法制观调查研究●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调查研究● 4.当代大学生人才观调查研究■ 5.当代大学生学习观调查研究■ 6.当代大学生职业观调查研究■ 7.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休闲观调查研究 9.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10.当代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研究■

11.当代大学生团组织建设研究■

12.当代大学生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 13.当代大学生骨干培训研究■ 14.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民主建设研究 15.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制度建设研究 16.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教自律研究● 17.当代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研究★ 18.当代大学生合作学习研究 19.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20.当代大学生探究学习研究 21.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 22.当代大学生学习综合化研究★ 23.当代大学生开放观念研究● 24.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 25.当代大学生环境选择研究 26.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27.当代大学生社会活动研究■ 28.当代大学生社区活动研究 29.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研究

30.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31.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 32.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研究

33.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研究★ 34.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 35.当代大学生满意感调查研究 36.当代大学生归属感调查研究● 37.当代大学生责任感调查研究■ 38.当代大学生文化生活研究★ 39.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40.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调查研究■ 41.当代大学生心理调节调查研究● 42.当代大学生心理适应调查研究 4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4.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45.当代大学生心理治疗研究

46.当代大学生心理测试研究■ 47.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研究 48.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49.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研究★ 50.当代大学生婚恋状况与影响研究 51.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调查研究● 52.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研究■ 53.当代大学生网络实践调查研究 54.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研究■

55.高校网络舆情及引导研究● 56.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57.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

58.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指导研究★ 59.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60.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研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项)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及长效机制研究★

2.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研究★ 3.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4.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系统建设研究 5.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研究■

6.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及机制研究 7.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实现方式研究

8.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9.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10.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1.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12.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3.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研究 14.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 15.高校辅导员招聘考核体系研究

16.高校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发展和团队专业化建设研究● 17.“80后”辅导员的思想行为特点与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18.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与提高研究★

19.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建与提高研究● 20.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9项)

1.高校师生政治思想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2.高校宣传思想路径拓展与形式创新研究★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与应对研究●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与实现机制研究 5.高校高学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研究● 6.高校教师专业教学中道德引导行为研究■ 7.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构建研究■ 8.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功能研究 9.高校校园媒体效能实践策略研究

五、高校就业指导工作(16项)

1.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研究★ 2.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索研究★ 3.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4.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 5.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评估体系研究●

6.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就业创新研究●

7.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工作创新研究● 8.高校毕业生求职行为研究●

9.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因素研究■ 10.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研究■ 1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化研究■

12.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探索与研究■ 13.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职业发展研究 14.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15.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研究

16高校毕业生个性化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六、高校学生助学工作(6项)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

2.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设计与完善研究●

3.贫困生心理特征分析与资助方式研究 4.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贷款比较研究● 5.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研究 6.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法律问题研究

七、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8项)

1.新形势下影响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其发生机制研究★ 2.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及干预机制研究●

3.高校学生家乡观念的表现特点及其管理措施研究■ 4.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紧急预案及其实施研究■ 5.基于高校周边环境的校园安全保卫体系研究 6.新形势下高校政治保卫的特点及其应对研究 7.高校假期校园安全保卫的新形势及其应对研究 8.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进方向研究

2010年: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40项)1.中西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2.道德贫困及其治理研究★

3.道德化的生活方式研究●

4.教育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5.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前提研究■

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设计研究■ 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研究★ 10.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研究■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在关系研究★

12.学习型政党要求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新体系构建研究●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研究 14.马克思主义市场与资本理论的当代理解与现实价值研究 15.社会主义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及其演进规律研究 16.马克思主义对货币拜物教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7.消费社会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意义研究■ 18.现代科学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研究

19.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比较研究●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研究★

2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整合研究● 22.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内容与路径研究

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历史性与理论性结合的方法研究■ 2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切入点与途径研究 25.影视材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

26.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7.《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范化研究

28.《形势与政策》课动态化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2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整合的逻辑研究■ 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授课规律研究●

3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32.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现状及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33.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 3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间内容重复问题研究 35.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研究

36.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叠加教学研究 37.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3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

3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规律与特点研究■

40.坚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法与路径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52项)

1.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轨迹与基本经验研究★ 2.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研究● 3.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特点研究■ 4.5.6.7.8.9.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契约与诚信意识及行为研究★ 当代大学生民主观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结构研究

当代大学生表达与言说方式特点研究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研究■

10.当代大学生道德标准调查研究■ 11.当代大学生婚姻恋爱观调查研究●

12.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状况及其引导对策研究 13.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调查研究

14.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与教育引导研究 15.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研究★ 16.当代大学生权利义务观调查研究 17.当代大学生宗教观调查研究●

18.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19.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影响研究● 20.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 21.大学生上网的动机与上网内容调查研究

22.社会负面新闻增多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研究■ 23.提高面对复杂社会现象理论解释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24.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 25.偶像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研究

26.物质贫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研究 27.贫富分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研究● 28.当前广东大学生学风的调查研究★

29.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及其成因研究■ 30.面向学生需要的人性化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31.大学生心理与精神疾病矫治的责任主体与过程研究■

32.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3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与长效机制研究● 34.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研究

35.社会工作模式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3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的开发研究★ 3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开发研究● 38.高校学生违纪惩戒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39.海外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其应用研究● 40.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41.师生远距离居住对大学生思想、学业的影响研究■ 4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研究★ 43.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44.研究生党支部作用发挥机制研究

45.广东高校研究生学习动机状况调查研究■ 46.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47.学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研究★ 48.大学生志愿者工作运行与管理机制研究

4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涵养养成研究●

50.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研究■ 51.“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52.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研究◎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20项)

1.基于辅导员工作效果的学生成长指标体系研究 2.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 3.高校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研究 4.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优体系研究■ 5.高校辅导员工作效果研究● 6.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定研究●

7.高校辅导员选拨任用条件、程序研究

8.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10.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11.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研究 12.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能力提升研究● 13.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研究 14.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研究 15.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状况跟踪研究 16.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17.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18.高校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9.高职高专、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研究● 20.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与机制研究■

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2项)

1.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总体状况调查研究★

2.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调查研究● 3.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4.社会风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 5.学术自由与政治核心价值的关系研究■

6.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与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7.网络媒体强势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定位与优势创新研究■ 8.网络媒体强势背景下校园广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9.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本质与外在特征研究● 10.高校宣传工作与媒体互动研究★ 11.高校突发性事件媒体应对研究■ 12.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五、高校就业指导工作(14项)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稳定与发展研究★ 2.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培养与测评研究★ 3.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4.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5.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现状与职业发展研究■ 6.高校开展职业咨询的对策研究■

7.高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8.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教育创新研究●

9.大学生社会化与就业教育研究●

10.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11.大学生求职行为特征研究

12.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政策宣传工作研究 1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教育研究

14.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估研究

六、高校学生助学工作(5项)

1.新形势下高校奖学助学的标准及其实施研究● 2.高校奖学助学过程中的诚信教育研究● 3.毕业后就业还贷的可行性与实施研究 4.奖学助学对象的筛选方式与路径研究 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研究

七、学校安全与稳定工作(7项)1.传销对校园的渗透及其治理研究

2.3.4.5.6.7.高校突发性治安案件的处理预案研究 高校治安保卫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开放性校园的保卫工作机制研究● 校园安全稳定综合因素评价研究●

高校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防范机制研究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研究●

第二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考核方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问卷答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做法,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将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例如,上课出勤情况,是否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引入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干部、同班同学来共同予以评定,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实行重大违纪一票否决和突出表现奖分。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第二章讲稿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教学内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4、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关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1、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3、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

4、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课程导入】

听歌曲《国家》,引入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热爱故乡的人,热爱故乡的山水,热爱故乡的风俗人情。“故乡之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如果连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就不可能热爱整个祖国。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古语说“民为邦本”。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因为她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而且因为她拥有勤劳、勇敢、善良的各族人民。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存在的,离开人民谈爱国也是不切实际的。一切真诚的爱国主义者都是热爱人民的。邓小平同志曾情真意切地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 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群体意识,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4、爱自己的国家

在谈论爱国主义时,有不少人常常把祖国与国家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实际上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祖国”是指居住在一定疆域内的单个或多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国土、国民等基本要素,它凸现的是民族性和自然属性。“国家”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于本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主要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凸现的是政治性和阶级属性。因此我们不能把祖国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既不能把爱国家当作爱祖国的全部内容,而忽视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热爱,也不能只讲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爱而忽视对国家的热爱。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案例:据《光明日报》载:江南某市选美决赛会场上,8名“佳丽”都被主持人的一个问题难住了。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8人中无1人知道,最后还是第8位小姐勇敢说了一句:“我猜可能有一种是火柴吧?” 全场惊愕之余,复又哄堂大笑。她们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基础知识的贫乏值得深思„„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古代的爱国人物和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联系在一起,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些人物与思想。比如,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由于被人谗言所害,流放外地而造成投汨罗江自尽人生悲局。我们在客观认清其忠君等局限性外,还要正确吸取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与一些启示意义的具体作法。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事迹广为人民所传颂,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兴衰为己任。

(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海外华人,还是港澳台和大陆人民中间,炎黄子孙仍是一个值得骄傲与自豪的称谓。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观念,把炎黄子孙作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来源的人们共同的具有的民族意识。

(四)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为了反对外来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爱国将领戚继光、民族英雄郑成功、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义和团痛击八国联军、对日甲午战争邓世昌为国捐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的斗争中,形成了万众同心、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民族心理,形成了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尤其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十四年抗战,终于战胜的日本鬼子,取得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用处。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从未间断地保持、延续本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传统,中华民族经历了如此多的内忧外患,饱受了种种苦难却从来没有被外来的敌人所征服。纵观历史,曾与中国一起被列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其他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衰落在历史的风尘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顽强地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得以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人到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爱国主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并由此激发了强大凝聚力,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多民族的国度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感情,更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中国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国际地位,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近代,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中国失去

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当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正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即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而努力。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做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既然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呢?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现实中,爱中国与爱社会主义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抽象的意义上说,似乎不爱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意味着不爱中国。但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外在的虚无,而是渗透和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生活于祖国大陆之外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了解、不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一个爱国者的话,那么,对于生活于祖国大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来说,则是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把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分开的。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近代史昭

示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举世瞩目,并彻底改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当前,如果只爱国而不爱社会主义,就会使爱国主义失去具体内容和远大目标,而爱国主义一旦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行动的指南而成为一种盲目热情,甚至有可能在“爱国”的口号下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在我国,讲爱国就意味着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讲爱国只能是空谈。

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1)爱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百年来,无数爱国者为了救国救民,尝试了多种制度和多种主义,变法维新也好、走资本主义也好,都试过,结果都不行,都失败!救国找不到出路。

最后怎么办?——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路,什么路?

用社会主义制度救国——社会主义救中国,也就是其他制度不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结束百年屈辱历史,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因此,历史证明,要救国,没有其他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

(2)爱社会主义是现实的必然

现实是什么?西方国家的一些评论家尽管对社会主义制度有这样或那样的指责,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现实是:“独立、秩序、富国、强兵”这个中国人百年以来的梦想——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独立、秩序、富国、强兵”的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现实。毛泽东领导实现强兵,邓小平领导实现富国。

(3)爱社会主义是未来的昭示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随着科技、商品、资本、信息在全球的流动与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越来越多,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甚至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感情。于是,某些发达的国家政要和学者借此机会积极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问题。所谓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经济活动、经济组织和经济规则加速国际化的现象。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跨国界共享。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也借机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主要依据有三点: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世界上某些超级大国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己经成为21世纪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所以,企图遏制中国,继续分化和西化中国。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斗争事实也告诉我们,不论他们对中国采取何种斗争策略,遏制中国,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未变。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的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是在任何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团结统一的旗帜;是激励全国上下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源泉。

经济全球化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身的主体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只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国家的主体性,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积极

参与博弈,才能掌握民族国家的“命运之环”,创造美好的前途。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和机会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

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还是国力衰退? 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国是个有历史悠久的大国,有成熟的心态和足够的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迎接挑战,发展国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做好各项准备,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既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又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危险,维护国家的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尖锐的挑战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具有防范意识,主动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3)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关系的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当前,不少大学生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片面性,他们认为国际化与爱国主义是矛盾的,甚至部分人叫嚣“应该淡化国家意识”,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体现爱国主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强调: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在二十年前,祖

国各地流行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激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国的热爱,特别是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这就是《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一起回味这首永远不老的老歌。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我国派出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大好事。不少学子在外国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他们在学科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出国留学人员中滞留国外不归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滞留国外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即认为科学无国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家与爱国主义无缘。真是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就科学本身来讲,它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可以运用人类的科技成果为自己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又是有“国界”的。科学成果总是首先产生于某个国家,这就为这个国家所拥有,甚至被这个国家所垄断,并首先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服务。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许多技术,但是他们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厂品和在高科技研究活动中排斥中国。我们要利用别国的科研成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生养自己的祖国而存在。科学家也不例外。科学家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本国人民的教育。国家的强盛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有利条件,而祖国的强盛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作为一个公民,对自己的祖国的富强负有义务。因此,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国历史上的爱国科学家,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3、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西方某些大国极力鼓吹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妄图推行全球政治和文化一体化。这是十分荒谬的。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核心。(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

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这表现在:“从整体和谐统一出发,重大局、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从总的方面说,中华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民族能象中国这样历经如此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终回归统一。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思维方式、价值基础和心理基础发挥决定作用的结果。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

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已成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最高政治原则,并凝结在中华民族的制度和行为规

范中。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

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的所有义务和责任中,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是最高最大最神圣的,是一种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义务和责任。

2、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爱国主义这种共同的价值基础直接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团结统一”;对外表现为“爱好和平”。

(1)团结统一。团结统一思想在我们民族根深蒂固,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同舟共济、共赴国难,已经结成了牢固的血缘关系。

(2)爱好和平。如中国历史上的睦邻政策、和亲政策、自卫反击、适可而止的对外用兵传统方针等都表明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3)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主要依靠的就是勤劳。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也一直勤劳是兴家立业之根本。

《走进新时代》

(4)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既然有这么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我们不去大力弘扬呢?特别是在

世界文化相互碰撞时期,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1、要以宽阔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有其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因此,要以宽阔的历史眼光看等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不断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2、要以实践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的民族精神为重点,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参照系,确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包括确定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外来的文化和道德的正确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等。

3、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创新。民族精神的创新,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也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批判地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

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基础的。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后发现代化”国家有三种发展模式,这就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创新型”发展模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和“依附型”发展模式、只能选择“创新型”发展模式,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北大方正集团的自主创新就是最好的例证。

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和谐社会。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就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此应做到:

1、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根本 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4)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大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到改革创新的洪流中去才能培养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在上述两节中我们讲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这一节我们讲爱国主义的行为,也就是在行动上如何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同学们,爱国不是空洞的高不可攀的,爱国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只要做到军人精兵,学生好学,农民勤劳,工人爱岗,企业家敬业、科学家攻坚,公务员尽职,公民守法,领导者依法治国,鞠躬尽瘁,那么,我们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祖国尽了心力,这就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么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方面的义务: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和子女的抚养与瞻养义务。

(二)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爱国应当是一种理性行动,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不管在国内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的风范。

(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邓小平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真正的爱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实际行动中。一个民族的生命意志,一个民族的永恒发展,有赖于这些神圣的情感与意识。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众所周知,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虽说少数民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7%,100 万以上的只有15个,但他们大多位于边疆,民族是否团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祖国的统一。

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民族不团结、战争不止,那么国家就衰败。历史上出现过的盛世,如汉武中兴,光武中兴,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其前提就是:民族团结统一。不要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它需要我们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增强国防观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世纪。但战争这个残害人类的“怪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容易使人们逐渐滋生麻痹思想,淡化国防意识。和平环境淡化人们国防观念,我国安全形势和周边环境一直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乃形势所迫,使命所系。

(一)增强国防观念是增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案例:以美为首的西方为了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目的,据有关情报披露,美中央情报局曾针对中国青少年制订了十条戒令。

主要有三条:

①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而公开反对原来所受的共产主义教育。并且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从而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美德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②尽一切可能进行宣传工作:比如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宗教传播,使中国的青少年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教育方式,这就成功了一半。

③让他们青少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引开来,让他们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宗教迷信等,这会使他们荣辱不分、迷失方向。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平要以实力为后盾,要靠强大的国防来维护。大学生们增强国防观念,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在军事上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转化为生产力,在政治上转化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智力水平,如果加以积极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骨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在高校中还具有一定的市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高等院校中普及国防教育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集中军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能迅速提高了大学生的国防素质,使他们在思想、作风、纪律、道德、学风、自我管理、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养成刚毅的品格,拥有健康的体魄,及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具有革命传统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爱国不分先后,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做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所以爱国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只要愿意去做都能做到。

不同历史时期,报效祖国方式是不同的。革命时期,无数先烈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建设时期,邓稼先、钱学森:默默献身国防、科技是爱国;焦裕禄:一心为民是爱国;陈嘉庚:倾囊兴办教育是爱国;霍英东:大力扶助内地建设,投资捐赠仍是爱国。【教学小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代大学生,都应把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化为效国之志,为祖**亲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践教学】

事先设计实践教学表格,让学生利用周年时间参观各地免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写过程,谈体会。

第四篇: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还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完善学识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钻研。实践经验证明,在解决了思政课“为谁教”和“教什么”这两大问题后,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怎样教”就成为决定课程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身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评价的指挥棒出现偏差,把思政课评价的目的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评价目的,即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和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缺乏现实针对性,至于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究竟明确些什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究竟产生了何等影响”,这些原本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问题并没有作为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

2、评价指标设计缺陷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一般课程相比更为抽象和概括,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实属不易,因此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从而依此来制定具体、可行、有效地评价指标,而且评价指标的内涵必须清晰,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一样,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体现不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

量化评价似乎以数量的形式体现客观性,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通常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学生和教师填表、打分,或者召开部分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请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些意见等方法。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较大,难以真实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貌。比如,评价值的不同,并不能反映不同评价值背后所隐含的复杂教学现象的具体内容,而相同的评价值也不能说明其背后所对应的不同教学现象就是相同的。

4、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处理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任务艰巨,涉及层面广泛。评价明显带有主观意味,所以教学评价难免会受到评价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情绪影响,势必会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评价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方法外,还要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者必备的素质。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并不能都能达到要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评价结果必然不能个个精准有效。另外,尤为突出的一点是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认识不足,还存在走形式、打人情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近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并不长,而且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进行的,这使得评价实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管理主义”倾向,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身关注的自觉意识。

另外,对思政课教学近期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体现,容易操作,而长期效果只能通过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追踪难度大,评价工作就很难实施,因此经常被忽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面对以往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体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为了有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但是如果评价体系本身出现偏差便将会导致整个改革决策出现失误,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的确会由于评价本身的问题,使得评价的预期目的无法达到。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进行元评价。

“简单说来,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元评价要包括的内容有:首先,对评价体系的评价。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明了;评价标准合理,指标体系科学,权重分配恰当;评价方法可行,评价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方法得当。其次,对评价组织实施的评价。评价的组织是否有能力但此重任,其成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切实有效地落实评价工作。最后,对评价结果和效用的评价。评价结果可靠有效,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判定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并且评价对被评者有促进作用。

2、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当评价方案确定后,其指标的优劣程度就成为保证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质量的核心因素。

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性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含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能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政治素养的发展状况。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的价值困惑、人生目标迷茫等实际思想问题,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应该做到首先它必须与目标保持一致,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第二,指标制定必须整体完备,能全面再现和反应教育目标,反映思政课教学中的各种客观事实和客观因素;第三,指标体系还能符合评价者的实际水平,能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具有可行性;第四,应当制定适当的评价指标标准,如果评价标准过低,很难区分教师教学水平,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如果评价指标标准过高,是大多数教师无法达到的,又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第四,指标体系的制定能通过测量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保证信度和效度,起到评价真正的作用。

3、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体现评价制度本身的要求

把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理论武装、熏陶优秀文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让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互价、领导和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这些常规评价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网络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

方法是多样的,总的来说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运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以“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为取向,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通过评价与指导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判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4、建立一个公正、权威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机构——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教,而且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有必要成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部门。组建与一般课程有所区别的督导组织、听课评课组织,可以聘请部分思政课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担当督导人员,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评价质量的权威性,既对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起到一种外在的刺激作用,又可以汲取专家的宝贵经验和意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5、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完善反馈调节机制——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复杂性

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美国学者泰勒在其行为目标模式中指出,评价可以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逼近目标。根据思政课程要素、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不同层面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促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从而改进教学,进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最终价值。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有利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的转变。在反馈过程中一要注意反馈客观,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要注意在反馈的同时应当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给予被评教师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科学性,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骆郁廷,丁雪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思想理论教育,2007(2)[6]王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甘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7(12)[8]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下载广东高校思政课项目申报的历年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高校思政课项目申报的历年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政课

    濠西园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与研究 住宅小区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德政工程,物业管理则是这项形象工程和德政工程的深化和延续,是建设城市、管理......

    思政课题指南(模版)

    2015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重点项目 1.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及路径研究 3.大学章程......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合集五篇)

    学术资源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傅 龙 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在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变得复杂......

    高校思政建设

    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认......

    思政课实践环节调研报告指南

    思政课实践环节调研报告指南1. 基层群众自治中的突出问题 2. 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3. 农村务工青年的择业观调研 4. 城市化进程中的准备协调问题研究 5. 陕西养老......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合集5篇]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教学对象:思政课教师;教学目的: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在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的获得感;教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