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乡镇荒地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1:3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移民乡镇荒地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移民乡镇荒地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移民乡镇荒地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瓜州县移民乡镇荒地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一、瓜州移民大县的形成及现状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现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4.2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省市相关政策和规划,我县服从全省工作大局,积极配合做好各类移民项目实施工作,妥善接收安臵了“两西”(定西、河西)、疏勒河、九甸峡三大项目移民和外来租地农民等四类移民,成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民族乡4个)、移民村33个;共安臵移民18131户、825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7.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0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在移民安臵项目的推动下,瓜州境内的移民、垦荒也随之进入了大规模快速发展时期。据调查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境内共开垦荒地28.9万亩,实际耕种面积14.28万亩,占全县耕种土地的21.5%,撂荒面积7.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97万亩,其中井灌面积1.6万亩,渠灌面积11.37万亩。

1、“两西”项目移民。自1983年以来,我县共接收安臵永靖、东乡、庄浪等14个贫困县的“两西”计划内移民5446户、22925人,其中在腰站子移民基地集中安臵2138户、8970人,占“两西”移民总数的39.1%;在其它8个乡镇的10个移民点集中安臵1823户、8136人,占“两西”移民总数的35.5%;分散安臵1485户、5819人,占“两西”移民总数的25.4%。2009年,“两西”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 1840元,90%以上的移民群众已基本脱贫,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2、疏勒河项目移民。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暨移民安臵项目自1996年实施以来,在我县双塔、七墩、向阳、扎花营及梁湖、沙河6个项目区集中安臵积石山、礼县、和政等9个县移民7622户、38129人。2005年12月,双塔、七墩、向阳、扎花营项目区正式移交我县,成立了双塔乡、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在向阳项目区设立安康村,由西湖乡管辖,在扎花营项目区设立马家泉、扎花营2个移民村,划归腰站子东乡族乡管辖。2008年10月,沙河、梁湖项目区移交我县,成立了沙河回族乡、梁湖乡。2009年,疏勒河项目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元,尚处于贫困线以下。

3、引洮工程移民。引洮工程移民是省委、省政府为顺利实施引洮工程而在我县安臵的九甸峡库区非自愿移民,该项目2007年初开工建设,2008年4月开始迁入移民,共安臵甘南州临潭县、卓尼县,定西市岷县等3个县的移民1936户、9193人,其中藏族321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5%,设立了广至藏族乡。2009年,广至藏族乡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8元,尚处于贫困线以下。

4、外来租地农民。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再造河西”政策影响,加之土地收益相对较低,出现耕地撂荒现象,为了确保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各级组织鼓励企业及个人开发土地资源、开办小农场,大量外来租地农民伴随各类项目移民陆续迁入瓜州。截止2003年,我县先后接收来自甘肃、宁 2 夏、青海3省26个县(市、区)的外来租地农民3127户、12283人。2009年,外来租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00-1700元之间。

二、移民区生产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在省、市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开发性移民的工作方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恢复与发展上,放在处理移民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在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开荒地改造,生态恢复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移民科学技术培训,对困难移民实施生活救助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为移民下一步的逐步致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开发特色产业。根据移民区土地、水源、光热等自然条件和地域特性,因地制宜优化移民区种植业结构,在移民区大力落实改良品种、改良品质、改进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三改一加强”措施,全面实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一增两提高”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宣传新信息,制定新措施,倡导移民农户推广特色种植。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的办法,以村建点,以点带面在移民区建立了大蒜、孜然、茴香、洋葱、工艺葫芦、加工型番茄、西红柿制种、红花、甘草、板兰根、枸杞等中药材连片种植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优化结构,今年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9万亩以上,特色种植已经成为移 3 民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强化科技示范,稳步扩展草畜产业。结合移民乡镇生产生活实际,把加强和改善移民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来抓,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科学养殖、注重效益”的思路,结合我县禁牧休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通过采取舍饲精养、良种繁育、品种改良、扩大饲草面积等措施,大力扶持移民农户发展设施养殖业,以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移民区养殖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设施养殖业方向发展。积极引导移民群众种植饲草,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发展以牛羊养殖、育肥为主的畜牧业,大力推广“1245”(1户饲养20只基础母羊或4头基础母牛,一年实现纯收入5000元以上)新型牛羊养殖模式,采取统一规划、签定协议、物资扶持、跟踪指导、集中连片的办法,共建成设施养殖示范小区21个,修建暖棚圈舍1140座,调引基础母羊4700只,全县移民乡镇牛羊饲养量达到2.6万头(只)。同时,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服务网络,加大畜禽新品种引进改良力度,提高移民农户养殖业经济效益。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劳务经济迅速发展。结合全县“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的实施,采取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科技讲座等形式,共举办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0期,培训贫困人口10000多人次;举办政策业务班6期,培训各乡镇扶贫专干及贫困村干部200多人,举办电焊、农机驾驶、建筑技工等劳务输转技能培训班15期,培训输转劳动力3783人,通过培训,加快了移民 4 乡镇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了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了农业和农村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根据移民实际,建立了移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乡、村、协会“三位一体”的劳务输转工作机制,把就地转移与向外输转、分散输转与集中输转、自发输转与组织输转有机结合起来,2009年共输转劳动力1.05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8500万元。根据移民区产业发展情况,在移民区逐步建立了草畜、养殖、甘草、啤酒大麦、劳务输转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移民群众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移民区各项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荒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近年移民大量迁入我县,耕地面积迅速增大,使我县耕地灌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移民生产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加大使县域范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天然草原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同时由于大量开荒、移民群众超度采伐植被,移民乡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两西”、疏勒河、九甸峡移民项目的陆续实施,全县耕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6万亩增加到了目前的49.3万亩,增长了2.1倍。移民人数的急剧增加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灌溉用水每年缺口达1亿立方米,79%的耕地被迫采取不同程度的井灌。由于疏勒河上游昌马水库建设中广泛应用防渗措施,加之向玉门赤金峡水库大量调水,使疏勒河上游来水量锐减,地下水补 5 给严重不足,水位持续下降。据水利部门监测,2000年以来全县地下水位已累计下降4米,局部地方下降6-8米。全县57座塘坝中有34座存在不同程度潜流断流,20座因枯水而废弃,占塘坝总数的35%。同时,为满足移民区耕地灌溉和人畜饮水需要而大量打井,使全县机井数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38眼增加到目前的1409眼,增长了5.9倍,其中移民区有机井228眼。截流打井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水资源更加匮乏。

2、土地沙化严重。瓜州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沙漠、绿洲类型齐全,而境内绿洲所占面积很小,仅为8.5%,由于移民大量涌入,垦荒严重,导致林草植被大面积减少,上游截流,下游垦荒,超采地下水,使全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林草植被面积急剧减少,草原退化,土地大面积沙化、盐渍化。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草场面积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减少50.86万亩,湿地面积减少23万亩,草原草层平均高度降低20.39厘米,植被覆盖度减少32.4%,全县75%的草地植被生态严重退化,“三化”面积达到300.99万亩。

3、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新建移民乡镇居住地均为新开荒地,农田林网配套率低,有近10.9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加之因盐碱、板结而撂荒或弃耕,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局部地域已形成了流沙地,新的风沙口正逐步形成。而大部分移民群众保护生态意识淡薄,乱砍滥挖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天然植被保有量下降。新迁入移民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大多数移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钱购买 6 燃料,为满足生活需要,砍挖红柳、梭梭、白刺、草皮等天然植被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四、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针对生态脆弱、气候恶劣、风沙灾害严重的实际,我县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把森林引进瓜州”的主导思想,围绕生态林与经济林并举的林业建设发展思路,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林业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建立良好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千米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石岗墩风沙口二期治理、退耕还林工程续建、封滩育林、新农村绿化美化和城区防护林工程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面落实改革任务,形成了“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有效”的现代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狠抓绿色通道建设、风沙口治理、农田林网建设、封滩育林、乡村绿化和土地荒漠化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9年,全县完成绿化造林29761.7亩,其中:农田防护林工程320公里,绿色通道75公里,治沙造林8278.3亩;完成退耕还林续建105000亩;完成义务植树44万株;完成育苗2307亩,村镇绿化12.6万平方米;农区林木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了4‰以内。同时按照“谁栽植,谁管理,谁所有”的原则,创新林木管护机制,协调解决生态用水问题,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切实加大环保建设法规的落实力度,坚决杜绝乱打井、乱移民、乱开荒、乱采挖的“四乱”行为,移民区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1、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移民基地建设以来,各级部门不断改进移民区植树造林工作机制,采取政府出资、无偿供苗、农户分段栽植,谁栽植、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办法,多渠道筹资,组织移民群众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防护林、防风林带、重点风沙口治理、公益生态林等生态建设。各移民区建设农田防护林网796条、566公里、5106亩,其中主林带完成547条、408.4公里、3062.6亩,栽植杨树、沙枣为主的林木938921株,副林带完成246条、151.2公里、1133.6公里,栽植杨树、沙枣为主的林木424281株。规划建设绿色通道143条、259.7公里、3261.5亩,实际完成71条、118.84公里、1496.3亩,栽植杨树、沙枣为主的林木616013株。此外,各移民区共完成退耕还林5349.5亩,完成治沙造林3024.8亩,栽植经济林6616.2亩,义务植树2048707株,育苗183.1亩,完成村镇绿化工程255847平方米,新建移民区农田林网配套率已达到30%。在抓好植树造林的同时,及时落实林木管护任务,加强建后管护,确保建设成效,移民区树木保存率达到了90%以上,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2、推进退牧还草工程。瓜州县草原面积广阔,草原总面积311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5.96%。其中亚高山温性荒漠草原面积63.94万亩,戈壁温性荒漠草原面积2756.28万亩,低地盐生草甸草原面积267.88万亩,农田插花草原面积23.32万亩。移民的大量涌入造成草原开荒放牧严重,天然草场面积日益缩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遏制草原生态 8 恶化,我县推行了“生态立县、草畜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县上先后投入围栏建设资金5692.9万元,在全县八个项目区建成禁牧、休牧围栏138处,总长度达465万米,围栏草原面积达到340万亩;投入资金210万元,完成草原补播改良21万亩,推广种植优质牧草面积10.2万亩;兑付饲料粮补助资金3307.01万元,县境内草原植被得到了较好恢复,草原生态明显改善,草畜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畜牧养殖业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为实现草畜产业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3、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能力,选择大麦、甜菜、玉米、大豆、向日葵等较抗盐碱的作物和绿肥作物在盐碱地上适当种植,选择种植大枣、枸杞、红柳、沙枣、胡杨、新疆杨等耐盐、抗旱耐涝树种,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盐渍化。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绿肥)植物,既可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层积盐,又可降低地下水位和盐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改善周围生态环境。为提高饲草利用率,缓解草畜矛盾,努力扩大人工饲草种植,积极推广饲草青贮技术。指导农户种植甘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植物,针对我县尤其是移民乡镇大量种植甘草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调研,认真编写印制《瓜州县甘草种植技术规程》,印发宣传,并在甘草生长季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田地头现场指导服务。同时,搜集整理适合我县当 9 地实际的牧草种植技术,印制成册,发放给农牧民指导生产。

4、加强草原监督管理。为了加强草原管理,保护草原生态,我县严格按照《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条例》和农业部出台的《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同时利用冬季集中教育活动,出动宣传车40余次,选派技术人员讲解草原法律法规52次,印发草原法律法规选编800本,宣传资料15000份,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营造了良好氛围。随着近几年禁休牧制度的不断落实,草原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枯枝落叶不断增加,草原防火等级直线上升。为此严格按照省市草原防火办公室要求,认真开展草原防火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草原防火方针,加大草原防火宣传力度。并按照属地管理与归口管理并举的工作思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与乡镇、工矿企业等签订了草原防火目标责任书,促进草原生态保护落实到位。

5、实施土壤综合改良。根据移民乡镇基本耕地土壤资源现状及形成原因,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盐渍化程度,以农艺、工程、生物、化学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治理改良模式,将耕地综合改良利用与生态培育相结合,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大力开展土壤综合改良,保持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突出协调发展、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防治结合、效益优先、分期实施的原则,相继实施了平衡施肥、有机肥建设、土壤改良、10 微肥施用、秸杆还田、绿肥牧草种植等相结合的综合土壤改良措施,2009年秸杆还田面积达到7.5万亩, 在抓好秸杆还田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深翻改土技术的落实,全年累计深翻改土21.5万亩, 占春夏播种面积的82.7%,并对局部盐碱僵硬土质采取挖、堆、换等办法,累计盐碱掏挖8.1万亩,拉沙改土15.8万亩。同时针对本地土壤现状,依据各类作物需肥规律开展了农作物的配方施肥项目,不断改善土壤耕种条件。

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改革传统灌溉方式,大力推广隔行交替灌溉。改变大水漫灌的不良习惯,推广隔行交替节水灌溉、非充分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是控制1/2区域交替灌溉,增加根系的传导功能,减少土壤表面的湿润区域,提高水分、养分的利用率;使有限的灌溉水量最佳供给到作物生育期,使单位水量投入的产出最大。

(2)改秋灌为春灌大田节水灌溉技术。我县主要土壤类型为灌漠土,农田灌水后下渗速度快,农民习性于“秋泡地”,灌溉需水量大,农田改春灌后,可有效改变秋灌后田块长时间的地面蒸发,亩节约灌水量120—130m。

(3)采取冬灌压碱技术措施。通过冬灌将土壤中盐碱溶解,淋洗至土体下部,并利用冬季气温低,蒸腾返盐作用微弱最轻的特点,达到杀盐治碱之目的。

(4)推广避盐栽培技术。先开沟作垄,然后在沟内灌水,水在土壤毛细管中向上运动将盐分带到垄背上,垄背土层积11 盐而沟里土壤脱盐。然后在沟中水迹以下播种,植物根的向地性使根群分布在脱盐的土层里。每次灌水的水深都尽可能超过播种线的高度,可以保证根层土壤的淡化。作物收获后消除垄沟将沟填平放水冲洗垄背聚积的盐分。

(5)农田管理措施。主要是实施小畦灌溉;春季保苗耙碱,平耧湿锄;秋季深翻,结合秸杆还田和翻压绿肥、玉米、甜菜地膜覆盖,减少地表蒸发等技术。

五、存在困难及问题

1、农田耕种条件差。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耕地盐碱化、板结严重,肥力低下,耕作性差。全县各移民区实际开垦耕地333195亩,其中林地25329亩。在移民区“两西”移民人均耕地2亩,九甸峡移民人均耕地3亩,疏勒河移民人均耕地3.5亩,由于项目建设时开垦的耕地面积不够,目前尚短缺耕地9428亩(梁湖乡和沙河乡)。2009年已耕种250697亩,未耕种57170亩(其中:盐碱地13839亩、板结地13885亩、砂石地6196亩、无法保灌14816亩、风沙掩埋3191亩、人为撂荒1226亩,因其它原因未耕种4017亩)。

2、土地改良难度大。由于新开荒耕地盐碱地较多,尤其是广至乡、沙河乡、梁湖乡、双塔乡耕地板结、盐碱程度最为严重,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虽然经过我县近几年的集中改良,部分中、轻度盐碱地得到很大改善,已具有一定的产出效益。但由于移民区板结、盐碱地面积大、分 12 布广,土地改良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全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仍有15.6万亩,占移民总耕地的54.5%。

3、水利设施条件薄弱。由于移民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地理条件差,建设标准不高,渠道破损渗漏严重。据水务部门调查,目前我县移民区各类支渠、斗渠、农渠平均完好率仅为53%,同时,由于修建时部分渠道纵坡过缓,渠道建筑物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农业行水及灌溉,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灌溉需求。

4、改善环境任务艰巨。移民乡村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耕地投入大于产出,经营效益低,移民收入主要依赖劳务经济,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移民群众生活困难,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投入十分有限。虽然市、县对移民乡村给予重点扶持,但由于移民乡产业发展前期投入较大,发展周期较长,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加之移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尽快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导致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加之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移民保护生态意识淡薄,要使移民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

六、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同时也威胁着我县乃至周边县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移民区最大的基础设施,建管并重,突出抓好风沙口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三大重点工程,改善和维护好生态环境。一是加大土壤综合改良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把农田改良、水利林网配套 13 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通过5-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移民区板结、盐碱化耕地面积减少70%以上,切实提高土壤肥力。二是加大生态建设的政策扶持。安排专项资金解决移民乡村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建设和治沙造林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生态用水水费减免政策,并协调实施昌马水库向桥子生态引水项目和退牧还草续建工程。三是争取输配生态用水。由于疏勒河的长期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疏勒河两岸生态绿洲已大面积萎缩,植被枯死,建议疏勒河上游向我县无偿足量配放生态用水。同时,为移民区无偿配放土地改造冲洗盐碱地用水,加快全县生态恢复和移民区土地改良进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由于我县移民乡村发展基础非常薄弱,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较多,为加快移民乡镇生态环境改善步伐,建议上级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1、在土地改良方面给予支持。恳请省上将我县6个移民乡15.6万亩板结、盐碱地改良工程列专项予以扶持,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每个移民至少有1.5—2亩左右的基本农田。尤其是广至乡土地改良任务非常繁重,全乡2.76万亩耕地,盐碱板结地达到2.56万亩(包括轻度0.6万亩,中度0.86万亩,重度1.1万亩),2009年就有1.9万亩耕地没有收益。

2、在生态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建议省、市安排专项资金解决我县移民乡村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建设和治沙造林经费严重短缺问题,实行生态用水水费减免政策,并协调实 施昌马水库向桥子生态引水项目和退牧还草续建工程,解决移民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与保护问题,为加快移民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3、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扶持。我县移民区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较低,尤其是疏勒河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问题突出,恳请省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我县移民区破损渠道进行维修改造,结合盐碱地改造工程,抓好渠系配套和洗盐排碱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措施,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和扶持。

第二篇:2015年鼠荒地调研报告

湟源县2015年鼠荒地调研报告

湟源县是草原鼠害较为严重的县之一,通过几年的鼠害防治,鼠害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危害面积大,防治面积有限,鼠害的不断反弹导致草原鼠荒地面积居高不下。根据青海省草原总站关于做好草原鼠荒地治理对策调研的通知要求(青草[2015]15号),我站组织人员开展了草原鼠荒地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湟源县草原鼠害现状

湟源县可利用草山面积131.98万亩,草原害鼠主要为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主要分布在我县日月藏族乡、和平乡、寺寨乡、波航乡、申中乡和大华镇的草场,危害面积为85万亩,其中高原鼢鼠危害面积50万亩,高原鼠兔危害面积35万亩。1、2013年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危害现状:根据当年防治前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5万亩,危害面积为25万亩,受灾牧户约5500户。危害区平均有效洞口86个/公顷,最高有效洞口数达到172个/公顷。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5只左右。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25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75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2013年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30万亩,受灾牧户约6200户。危害区高原鼢鼠土丘数平均为148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41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4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5.86万只。高原鼢鼠危害造成牧草损失15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450万元。2、2014年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危害现状:2014年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0万亩,危害面积为26万亩,受灾牧户约3800户,危害区最高有效洞口180个/公顷,平均每公顷有效洞口90个,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9只。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3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90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2014年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35万亩,受灾牧户约4300户,危害区土丘数平均为155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53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9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4.4万只。高原鼢鼠造成牧草损失175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525万元。3、2015年危害现状

高原鼠兔危害现状:2015年高原鼠兔发生面积为35万亩,危害面积为23万亩,受灾牧户约5000户,危害区平均有效洞口74个/公顷,最高有效洞口数达到179个/公顷。平均每公顷有鼠兔37只左右。高原鼠兔害造成牧草损失115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345万元。

高原鼢鼠危害现状:2015年高原鼢鼠发生面积为50万亩,危害面积为28万亩,受灾牧户约5300户,危害区高原鼢鼠土丘数平均为136个/公顷;最高土丘数为229个/公顷,平均有鼢鼠4.1只/公顷,项目区天然草场共约有高原鼢鼠8.2万只。高原鼢鼠危害造成牧草损失1400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420万元。

二、鼠害治理情况1、2013年防治情况:

高原鼠兔防治情况:根据省农牧厅下达给湟源县26万亩的高原鼠兔防治任务,拨付防治经费13万元(0.5元/亩)。鼠兔防治区为日月山至寺脑的南山草场、和平乡加牙麻等村的草场,防治所用药品为无污染无二次中毒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采用人工逐洞投放的方法进行大面积连片防治。此次防治中共组织劳力347人(次),抽调专业技术和行政人员2人,投入车辆6台(次),投放D型肉毒梭菌毒素2.34万毫升,饵料2.34万公斤,经防后样方调查,平均防效达94%,通过了省级验收。

高原鼢鼠防治情况:2013年下达高原鼢鼠防治任务20万亩,防治经费10万元(0.5元/亩)。利用20天时间在日月藏族乡分水岭至日月山的南山草场进行防治。共组织民工200人, 抽调技术负责人2人,技术人员3名,车辆4辆,捕鼠弓箭3600张,发放防护用品205套。采用人工弓箭捕捉法进行防治,经过连片集中防治,全面完成20万亩防治任务,共捕捉鼢鼠5.42万只,防治效果达92%以上。通过了省级验收。2、2014年防治情况

高原鼠兔防治情况:2014下达高原属兔防治任务20万元,拨付防治经费20万元(1元/亩)。利用15天的时间在日月山至寺脑的南山草场、和平乡加牙麻等村的草场进行防治,在2014年春季牧草枯黄期进行防治,采用无污染无二次中毒的C型肉毒杀鼠素拌铒,人工逐洞投放法进行了鼠害防治。防治高原鼠兔20万亩,组织民工267人, 每人每天防治50亩,配备管理干部2人,技术人员6人,共275人,运输车4辆。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干部的监督下,全面完成了20万亩防治任务。灭后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不到1个,灭效达94%以上。

高原鼢鼠防治情况:2014年下达高原鼢鼠防治任务20万亩,拨付防治经费20万元(1元/亩)。利用20天时间在日月山至寺脑的南山草场;和平乡马场台,寺寨乡草原村进行防治。共组织民工200人, 抽调技术负责人1人,技术人员7名,车辆2辆,捕鼠弓箭3000张,发放防护用品210套。采用人工弓箭捕捉法进行防治,经过连片集中防治,全面完成20万亩防治任务,共捕捉鼢鼠40432只,采用土丘系数法进行了防效检查,防治前平均土丘数为180个/公顷,平均约有鼢鼠3只/公顷,防治后平均土丘数为14个/公顷,平均约有鼢鼠0.3只/公顷以下,防治效果达到92%以上。3、2015年防治情况

2015年没有下达鼠害防治任务,没有进行春季防治,出现鼠害防治断层。

由于我县草地鼠害可持续治理综合配套措施仍显滞后,而适宜害鼠繁衍孳生的退化草地尚未得到有效根治,已防治区域草原害鼠种群数量反弹较快,加之往年鼠害防治面积小、不能形成集中连片的综合防治、害鼠从密度较大的防治死角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我县草原鼠害面积基数仍然很大,且分布区域广,草原鼠害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三、鼠害治理模式

1、鼠害防治+草畜平衡+荒山补播

治理对象:草原鼠害

治理区域:在主要危害地区内鼠类密度达到中度以上危害级别且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区域。

技术路线:在放牧压力大、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地区,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首先应用生物毒素防鼠,降低鼠类密度,控制鼠害;然后控制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并在退化严重的草场进行荒山补播。

2、人工捕鼠+生物毒素+草畜平衡

治理对象:地面鼠和地下鼠混合危害区草原鼠害

治理区域:高寒草甸草原鼠害区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危害亚区为主体的地下鼠和地面鼠混合危害地区内,鼠类密度达到严重危害程度且不易于荒山补播控鼠的区域。

技术路线:根据防治季节分别进行 生物毒素防治地面鼠、人工捕捉防治地下鼠,降低鼠类密度,控制鼠害。在放牧压力大。草原中、重度退化的地区,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3、人工捕鼠+荒山补播

治理对象:地下鼢鼠危害为主的草原鼠害

治理区域:高寒草原鼠害区地下鼠(高原鼢鼠)危害地区,鼠类密度达到严重危害程度的区域

技术路线:人工捕捉防治地下鼠,降低鼠类密度,控制鼠害。采用鼠害地补播,恢复草原植被,创造不易形成鼠害的生态环境,控制鼠害发生。

四、防治工作特点

1、领导重视。防治工作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防治工作开始后,召开了鼠害防治现场动员大会,农牧和扶贫开发局、项目乡政府、村两委班子领导及县草原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组织的民工参加了会议,会上各级领导就鼢鼠的危害和鼠害防治的重要性等方面做了动员讲话,使广大群众的鼠害防治积极性空前高涨。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为规范鼠害防治人员操作技术,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治效果,加强了对技术人员及参加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防治期间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县草原站每年抽调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培训和督促检查,三年来累计培训人员达到2000余人次,发放《湟源县草原灭鼠技术手册》4000余份,使每个民工基本掌握了弓箭的安装、使用方法及安全防护知识等,从而保证了鼠害防治的效果。

3、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和巩固防治成果。乡各村签订了防治成果巩固责任书,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防治成果的有效巩固。

4、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严格坚持“连片防治、防治一片、巩固一片”的原则,在防治过程中技术人员自始至终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督查,对防治过的区域及时自查,达不到防治标准的继续补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建立和完善鼠害防治档案。在这次鼠害防治工作中,我站认真收集草原鼠害防治材料,做到了图、文、表齐全,为我县做好草原保护工作收集了重要材料。

五、治理经验

1、领导重视和各部门配合是搞好鼠荒地治理的关键。鼠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是系统性工程,没有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协作,单靠业务部门难以组织实施,为了切实搞好这次高原鼠兔防治项目,实行主管县长、乡长负责制,业务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从组织领导、行政行为、技术措施、后勤服务等方面保证了鼠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2、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到位是鼠荒地治理的重点。通过各种媒体使农牧民群众认识到草原鼠害直接威胁草原畜牧业的兴衰和农牧民群众的生计,从而转变观念,提高了对保护草原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群众鼠害防治的积极性。同时对技术人员应进行集中培训,对民工在投饵料前进行简单讲解,从而保证防治效果。

3、依靠群众是大面积开展鼠荒地治理的基础。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面积的鼠害防治地方财政拿不出配套资金,农牧民自筹资金困难,以投劳为主。农牧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草场,防治鼠害积极性仍然很高。通过大面积的鼠害防治,农牧民体验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并积极要求今后继续进行大面积连片防治,切实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和牧草资源,确保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推进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是鼠荒地治理的有效措施。随着奖补机制的不断开展,我县131.98万亩可利用草场全部实现了草畜平衡,得以休养生息。同时利用其多年生饲草种植项目进行鼠荒地补播,利用奖补机制绩效奖励资金进行鼠害防治,进一步遏制了鼠荒地退化,有效的恢复了草地生态环境。

5、成果巩固工作是保障鼠荒地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长期巩固鼠荒地治理成果,秋季进行复灭工作。鼠害防治完成后,县与乡、乡与村签订成果巩固合同,按照“谁防治、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把长期巩固建设成果的责任落实到村。具体做法是:由村草山管护委员会负责,按社分片,由县草原站提供弓箭,组织放牧员用弓箭随时进行捕捉,并进行监督检查,负责联系收购鼢鼠,即落实了责任,又增加了放牧员的收入,防治成果可得到长期巩固。

六、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1、依靠科技、提高草原鼠虫害防治水平。草原鼠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的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害鼠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不断进行研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再有,单一的防治措施已不能适应鼠害防治要求,要应用综合防治的手段,不断扩大生物防治、生态治理的面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出发点,实现草原鼠害可持续治理。

2、草原鼠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基础薄弱。尽管草原鼠害防治专业体系已形成,但服务程度低,基础薄弱。一是服务体系没有健全;二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三是专业化服务的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防治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制约着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治理区草原分散,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村接壤处可能会存在死角,从而影响到防治效果。

4、防治经费不足、经费到位晚,给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增加难度。因受经费的限制,鼠害防治不能覆盖全部鼠害区,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草原鼠害的再度发生。经费到位晚,使防治工作安排受到影响。

5、鼠害防治项目实施出现断层,加之鼠害发生范围广、防治面积有限、不能连续防治,造成鼠害影响防效。

6、建议加大对草原鼠害防治的投资力度,扩大防治面积,减少畜牧业损失。

7、建议应改变投资体制,将草原鼠害防治经费列入预算,提早拨付或给予承诺。使鼠害防治工作更具主动性。

第三篇: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发展生物技术,引领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云政发[2008]2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全省生物资源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6大工程,做强做大烟草、緑色食品、现代医药、特色林业、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畜牧、天然橡胶和丝麻、花卉园艺8大产业,努力实现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緑色经济强省的跨越”。州委、州政府把生物药业、生物化工和外向型绿色食品开发作为全州今年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三个重点。

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始终是**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以灯盏花、除虫菊为主的生物资源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植的五大产业之一。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企业为主导,以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围绕“立足、引进、改造、提升”的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工作思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重点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着力培育三

七、万寿菊、早实核桃、优质枇杷等后续产业,逐步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计划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速度年均达到30%以上。2007年,**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为农民实现创收10980万元,比上年增4027.4万元,增长36.6%,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出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深入了解掌握全县各乡镇和企业目前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推进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根据省、州、县各级关于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指导思想,近来,**县创新办精心组织,由县创新办主任带队,率各科室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从4月1日至4月15日历时15天,深入各乡镇和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企业,采取听汇报、实地察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近几年来各乡镇和企业培植的主要产业是什么,采取何种发展措施,目前的发展规模,取得何成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后产业培植的发展方向和计划等几方面,认真对全县各乡镇和企业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进行广泛深入调研,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现有产业规模及分布

(一)生物药业

1、灯盏花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500亩,其中:中枢镇2400亩、舞街镇1000亩、旧城镇1000亩、金马镇100亩。

2007年,红河千山公司在上述乡镇发展种植灯盏花7184亩次,生产灯盏花素12.5吨,实现销售收入3440万元,农民实现创收2650万元。2008年,红河千山公司计划完成10000亩次种植任务。

2、除虫菊产业:现有种植面积3385亩,其中:白水镇2000亩、中枢镇1360亩、旧城镇25亩。2008年,红河森菊公司计划完成10000至20000亩种植任务。2008年,红河森菊公司计划完成50000亩种植任务。

3、万寿菊产业:现落实种植面积5500亩,其中:永宁乡4000亩、白水镇1500亩。2008年,全县计划完成6500亩种植任务。

4、三七产业:现有种植面积5600亩,其中:向阳乡3300亩、三塘乡2300亩。该产业因生长周期长,投机成本大,技术要求高,土壤气候条件要求特殊,大都属招商引资引进文山客商开发项目,由**县农户自行种植的有130亩。

5、草乌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187.5亩,其中:三塘乡1087.5亩、向阳、白水各50亩。

6、半夏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70亩,其中:向阳50亩,三塘、旧城各45亩,白水镇30亩。

7、铁皮石斛和重楼产业:铁皮石斛和重楼两项新兴药材产业开始在旧城镇引进试验试种,其中:铁皮石斛2亩、重楼3亩,适应性和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8、杜仲产业:全县现种植杜仲33000亩,分布在全县各乡镇。

(二)绿色食品

1、水果产业:现有种植面积100970亩,其中:优质梨67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优质桃180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旧城;杨梅35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旧城;柿子3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中枢、旧城、金马、永宁;葡萄800亩,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枢、永宁;柑橘160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三塘、向阳;枣子500亩,主要分布在中枢;人参果300亩,主要分布在舞街、中枢、金马;李子12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枢;大杏子1100亩,主要分布在白水、舞街、中枢;黄果279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雪莲果850亩,分布在中枢、白水;枇杷250亩,分布在中枢、白水;樱桃80亩,分布在舞街。另有少量零星苹果种植,全县现有水果在15种以上。

2、蔬菜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5300亩,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其中:中枢镇26000亩次、旧城镇8000亩次、舞街镇4000亩、向阳乡2700亩、三塘乡2050亩、永宁乡1500亩、金马镇1050亩。主要有白菜、番茄、黄瓜、南瓜、茄子、青椒、青刀豆、甘蓝、白花、青花、莴笋、葱、蒜等10多个品种。

3、特色食品:现有种植面积14375亩,其中:荞子4000亩,三塘、向阳各2000亩;藠头1000亩,主要在向阳乡;魔芋200亩,中枢镇、向阳乡各100亩;浅水藕4050亩,中枢镇4000亩、金马镇50亩;生姜3000亩,主要分布在永宁乡;小米辣1880亩,永宁乡1600亩、舞街镇280亩;洋姜250亩,主要在舞街镇。

2007年,**阿庐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和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荞系列食品,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鑫晟魔芋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魔芋系列食品,实现销售收入210万元。

4、油料产业:现有油菜种植面积54000亩,遍布全县各乡镇,主要分布在中枢、舞街、三塘、向阳。

5、干果产业:现有种植面积4400亩,其中:早实核桃4000亩,金马3000亩、向阳1000亩;板栗400亩,主要在旧城镇。

(三)生物化工

以红河森菊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化工企业2007年生产加工除虫菊1056吨,其中:生产除虫菊原油和乳油120吨,可湿性粉剂10吨,水乳剂20吨,花粉和花渣粉906吨,实现销售收入2190万元,产品销往澳大利亚、瑞士、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地,目前,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企业逐步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四)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在我县尚属新兴产业,现有种植面积30亩,以鲜切花为主,主要分布在中枢。旧城镇也在积极探索中。

其它特色产业,目前还有在金马种植的甜龙竹120亩,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待观察。

二、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通过调研,我们看出,近几年来,**各乡镇和龙头企业在产业培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供行政保障

各乡镇大力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均成立由乡镇长为组长,由乡镇农科、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协同抓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小组。旧城镇还专门成立镇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办,专门抓生物资源产业工作。全县初步形成了主要领导督促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共同抓的格局,为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提供有力的行政保障。

(二)注重培训,提高科技素质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产业的成败,各乡充分利用广播、科教片、简报、信息、讲座等狠抓新产业科技培训,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科技培训费,培训上万人次。三塘乡聘请本乡吉湾村中草药种植能手张云红为“乡土教师”,每年定期给广大群众授课,用当地的人和当地的致富事例影响带动当地的群众,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致富要科技,致富要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立足优势,全面开拓创新

为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各乡镇举措多、做法新。舞街镇立足当地水果、蔬菜优势,在镇内组建几支营销队伍,成立水果、蔬菜营销协会,健全产销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户开拓市场销路;向阳、三塘乡立足当地适宜种植三七的自然气候优势,鼓励当地群众在参与文山客商管理三七的同时,学会自种三七130余亩,提高资源产值;向阳乡在发展干果产业中,为缩短产业见效周期,立足全乡现有老核桃树进行嫁接,品种改良,使老树发新枝;白水镇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优势,积极做好生物食品加工厂的建设规划。

(四)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

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各乡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择优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气候优势,宜菜则菜,宜药则药,宜果则果,特色效益明显。中枢、舞街、旧城不仅是全县的蔬菜、水果生产大镇,同时又是全县的灯盏花种植基地;白水镇既是全省有名的高源梨之乡,又是全县除虫菊白花盛开的地方;三塘、向阳不仅是全县洋芋、荞子的主要生产基地,迅速发展的三七产业使文山三七名不副实;永宁乡的万寿菊、生姜、小米辣倍受客商青睐。各乡镇在体现区域特色,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都在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培植新产业。

(五)参观考察,学习借鉴经验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拓展视野,学习借鉴各地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各乡镇党委、政府经常组织广大乡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到县内其他乡镇或到县外通海、宜良等地参观考察,通过参观考察学习,进一步找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树立品牌意识。

(六)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为培植发展壮大新产业,各乡镇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及其它项目,从水、路、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力夯实产业基础设施。同时,另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推动新产业发展。三塘乡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2006年开始,只要群众种植草乌、半夏,政府就按每亩200元的标准兑现种苗补助费,去年全乡种植草乌500余亩,政府兑现补助资金10多万元,大大调动了群众发展中草药的积极性,种植面积每年翻一番;舞街、中枢、旧城、三塘、向阳等乡镇党委、政府多年来对种植蔬菜的农户都在种子、农膜、农药上给以相应的补助。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研我们也看出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好像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经营粗放,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

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单方擅自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

四是群众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的主要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科学布局

建议各级党委委政府要全面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上新项目之前切实做到“六要”:一要看好市场前景,二要反复论证,三要抓紧上项目,四要注重规模化发展,五要立足长远,六要实施品牌战略。远谋划,高起点,科学布局,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支持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真正把生物资源产业列为全县的重点产业来发展。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全面加大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的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投资、项目带动等,着力改善生产区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在县级财政预算中要安排生物资源产业开发专项资金,扶持技术研发、良种引进及开发、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创立品牌等。

(三)加强培训,建设“两支队伍”

要加强对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工作队伍的培训,建设“两支队伍”,既要通过培训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能够指导生产的队伍,又要建设一支能够研究市场,随时掌握市场行情,会经营的队伍。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破地方经营垄断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引进资金、技术、实力较雄厚的现代企业集团参与开发**生物资源产业,强强联手,跨区域合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方经营垄断,全面排除阻碍当地生物资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各种干扰因素。

(五)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公共品牌

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资源产业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大科技开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丰富产品结构内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全力打造**生物资源产业品牌。避免某些产业出现起步发展在县内,壮大在县外,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

(六)开发保护并重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是为了开发,开发就要保护,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思想。目前,**县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够,一些生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有的已面临枯竭。保护好珍贵的生物资源是生物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对一些珍贵的物种资源,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的同时,大力推广人工驯化种植,加大资源保有量。

(七)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农民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兴产业的主导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继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实行订单生产,确保产销对接,避免盲目上项目和扩大生产规模,给政府、企业和农民造成损失。

第四篇:移民调研报告

移民吊庄的汇报材料

大战场乡是自治区最早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进行移民搬迁的乡镇,1983年开发建设;1985年移民搬迁,先后组建了长山头乡、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人民政府;2000年1月,大战场乡、马家梁乡整体移交中宁县管理;2003年乡镇合并将原长山头乡、马家梁乡、大战场乡三乡合并为现在的大战场乡。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大乡,现下辖十一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园区管委会,总人口52947人,回族人口占52%,是中宁县以回族居住最集中的一个乡镇。自开发建设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奋力拼搏,艰苦创业;经过广大乡村干部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也经过五万多回汉群众的战天斗地,流血流汗,在昔日的戈壁滩上,开垦出了一片发展前景广阔,充满希望和收获的新灌区,从而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580元增加到现在的4200元,全乡各项社会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以前,吊庄移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可以用几个“无”和“少”来说明,“无”就是无柏油路、无自来水、无有线电话;“少”就是通电少、农田林网少、固定电话少。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大战场乡的关心和支持,对于移民吊庄群众的关心和呵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现了“六通”,即: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公共汽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使移民吊庄乡的路变“平”,水变“净”了,灯变“亮”了,土地变“绿”了,信息变“快”了。

2、经济结构全面调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强化措施,通过利益推动、政策带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等措施,紧紧围绕节水增

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绿色枸杞、草畜循环、生物环保养猪、苹果、红枣、农副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七大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结结构带,全乡共栽植枸杞3.5万亩,苹果1.5万亩、生物环保猪 万头;形成了以集镇十字街为中心的农贸、牛羊、建材、蔬菜、百货市场,目前已成为周边地区最大的粮食交易、牛羊交易和生产资料交易集散地。

3、道路交通顺畅便捷。经过我乡现有中宝铁路、中郝中营高速公路、109国道,以及三条县、乡级公路,百余条农机路,纵横交错,遍布全乡,为人民创造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

4、集镇面貌大为改观。目前集镇区域内长住人口2117户8546人。依托小城镇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功能配套,高标准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2011年通过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资金1180万元,对我乡农贸市场和大杨东街供排水工程进行改造;争取项目资金146万元建成了大战场汽车站、清真牛羊肉屠宰场,增设了公交候车亭、绿化带、公厕等设施,建设完善了民生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幼儿园等民生工程,使集镇建设及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5、社会事业在和谐发展中长足进步。紧扣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困等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安全生产取得实效。建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对重点地段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抓动、植物防疫工作,免疫率达100%,确保了无重大疫病发生;举办食品小作坊培训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开展了地震、消防等应急救援演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断提高,截止目前我乡境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二是维稳工作卓有成效。完善《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议案定补实施方案》,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一方稳

定。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始终坚持“排查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总要求,做到“底数清、责任明、调解尽”,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据统计,上半年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8起,其中乡直接受理22起,调处率100%,成功率98%,查处行政案件和调处治安纠纷65起,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三是计划生育成效显著。计生工作注重长效机制的落实,主动出击,攻坚克难,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乡人口52974人,截止9月底,已婚育妇女9775人,出生人口528人,计划生育率90.14%,采取各类节育措施590例,结扎126例,完成任务的175%;臵环395例,完成任务的103.67%;落实“少生快富”9户,完成任务的50%。四是教育工作长足发展。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中学教师153 人,在校中学生3076人;完全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小学教师381 人,在校小学生9516 人;今年中石油投资1650余万元在宽口井移民点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争取民德希望小学项目,对北岗小学进行了扩建,扩建面积为1500平米,同时对辖区内的大部分学校进行了“校安工程”改造。五是村级阵地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阵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各村党员活动室和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新建和维修,并配备了办公设备和文化体育器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阵地,丰富了广大的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六是招商引资成绩斐然。今年上半年我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任务的40%,力争年底完成招商引资1000万元的目标任务。

三、得到的启示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做好移民吊庄的工作: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推进移民吊庄

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了才能改变群众的生活条件,才能促进移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此为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紧盯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以枸杞、苹果特色产业。以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突破,紧紧抓住机遇,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狠抓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投资,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一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要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大力改善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必须始终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发展离不开稳定,稳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证,而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给群众一个和谐、幸福的生活局面。还要抓住各级各部门的倾力扶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倾力扶持是加快移民吊庄发展,缩小山川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始终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第一抓手。要立足自身实际,拓宽致富之路,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进一步拓宽增收的渠道,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乡自开发建设以来,尤其是移交中宁县管辖后,极大地改善了吊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川区相比,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观念守旧等历史积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近年来,我乡的农村道路、农田渠道、水利设施等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资金的限制,部分村的村道、灌溉农渠、农村人居环境、自来水入户、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二)产业结构仍不合理。近些年来,乡党委、政府虽然紧抓结构

调整不放松,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扭转,投入成本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三)人口管理还不到位。由于属移民吊庄,人员结构复杂,自流移民流动频繁,人员流动快,导致户籍管理不到位,有人无户、有户无人现象十分普遍,管理难度大,计划生育很难全面落实,违规生育难以杜绝;一些惠民政策由于无户籍的等原因难以享受。

(四)集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小、档次低。我乡农贸市场在全县来说,是一个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的小城镇,但是现在的规模也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资金上不足,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育设施非常落后。由于近年来我乡学校基本上没有充实新生师资力量,广大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教师年龄相对老化,教育思想陈旧,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的教育理念难以形成,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六)融资渠道还不够宽,发展后劲不足。我乡现有农村信用社一所、农行代办点一个,去年截止到今年,共发放贷款不到7000万元,由于金融机构少、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乡各行各业的发展,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

(七)干部的思想观念低、还须进一步转变增强。由于我乡是移民吊庄乡镇,干部群众来自不同地域,思想文化存在多元化,但是思想文化素质和川区乡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须进一步转变加强。

五、对策及建议

今年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结合我乡实际,站在全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林果大乡、养殖基地、商贸重镇、移民典范、魅力山城、幸福回乡”的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要抓住国土整理项目和小城镇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对农田渠系和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抗旱救灾的能力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现代设施农业。按照高效节水的原则,围绕建设“林果大乡”的目标,注重在枸杞、苹果、设施农业等经果林及生态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农户主动、效益带动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要抓好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强与劳动力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对移民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为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社会各项保障制度。我乡是移民乡镇,流动人口多,一部分群众在我乡居住,但没有户口,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无法享受,致使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为了保障移民群众的利益,要打破户籍界限,消除有人无户移民群众与其他居民在医疗、入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之间的差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为移民群众解决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突出中心集镇示范带动作用。紧抓国务院关于加快宁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撤乡设镇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抓手,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把我乡的集镇建设成为辐射临近乡镇的商品贸易中心地带,发挥中心集镇的示范带动作为,成为引领大战场经济发展的一台引擎机。

(五)抓住教育政策导向机遇,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以“两基”

迎国检验收为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辖区内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等教学条件进行改造和加固,给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我乡中小学教育短缺和教师老龄化等问题,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反映,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和改善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城区超编教师或者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任教,使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六)加强和金融机构沟通,构建一个宽松融资渠道。积极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力争在我乡增设金融网点,加大信贷额,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在特色产业种植中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户,在资金上能够支持和扶持,以及在一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一个宽松的融资渠道。

(七)加强干部素质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干部在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业务能力、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树立一支作风扎实、素质过硬;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八)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我们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当前,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各项工作十分繁重。因此,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将以坚定的信心、高起点的定位、更快的发展步伐、强有力的措施,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为全区移民城乡一体化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锐意进取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开拓创新,为实现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真正把本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现状摸清摸透,把影响和制约本部门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准找好,从而为切实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本人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通渭县矿产资源现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可观。从目前地质及矿产普查资料看,境内初步探明和掌握的矿产资源分属3大类24个矿种。其中金属矿6种,非金属矿16种,能源矿种2种。通渭境内矿产资源,以非多属矿藏和能源矿藏为主,金属矿藏为辅。在目前已探明的24种矿产资源 中,非金属及能源矿大部分储量大,品位高。境内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储量为29.4亿立方米的花岗岩,10亿立方米的安山岩,900万立方米的汉白玉,309万吨的高岭土,252吨的无烟煤,日出水量6000立方米的浊泉地热资源,以及储量较大的石英砂,红砂,流砂和遍布全县的砖瓦用粘土等都具备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为矿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一是开发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以前,通渭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落后,矿业很不发达,可以说几乎没有起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市情,审时度势,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为通渭矿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采矿业出现了勃勃生机,乡镇个体采矿剧增,矿业在通渭经济中比重得到进一步提升,独具优势的石材工业、陶瓷工业及地热资源,是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龙头,带动了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全县矿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花岗岩、石英砂、砖瓦用粘土、温泉地热水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矿山企业24家,还有遍布于义陇河、牛谷河、李店河床的河道采矿场,为全县经济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市场化运作有新突破。县委、县政府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矿业发展机制,着力培育、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坚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促进了矿产资源有偿开发。2002年以来,对新设置的采矿权全部进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对所有到期采矿权全部进行协议有偿延续。通过市场运作和有偿配置矿产资源,不仅推动了其他生产要素向矿业领域的流动,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本与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开发秩序逐步规范。县上编制了《通渭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为科学有序推进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对矿业权取得与流转、矿山开采与利用、矿区环境保护与灾害治理的监管,加大对各种违法开采行为的清理和整顿,进一步规范了全县矿业开发秩序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县上成立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实行“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主动为矿业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突出问题,为矿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

综上所述,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势头良好。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地质勘查工作滞后。大多资源勘查还停留在预查和普查阶段,导致家底不清,后续资源跟不上,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开发利用水平低。全县矿山企业虽然较多,但布局分散,规模小,工艺装备落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高,使得矿产资源的规模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有的矿山企业重开采、轻开发,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产加工总体上还处于销售原材料的初级阶段,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效益低,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和延续产业链,资源没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对采出的低品位和暂不能利用的矿石乱堆乱放,废水、废渣的排放不能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处理,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四是依法监管力度不够。县上虽出台了《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但不很完善,而且有的在实际开发利用中没有完全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依法管理比较乏力,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破坏性开采资源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由于国家对探矿权没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使得部分探矿权人低成本获得探矿权后,倒卖牟利,还有的在取得探矿权后,不能按规定足额投入资金开展地质勘查,圈而不探、探而不动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矿业经济发展中是难以避免的,但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由原料型向产品型转变,最大限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切实提高综合效益,建议在今后具体工作中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近期开发与中远期开发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只有着眼中远期开发,科学谋划,才能抓好近期开发;只有抓好当前,才能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长期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短缺矿产,要加强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做好长远打算。对于优势矿产,要总量控制,尤其要防止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掠夺性开采,确保优势持续发挥。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开发的矿种,要进行保护,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二是初级产品开发加工与终端产品开发加工的关系。由于我县大多矿业企业对终端产品的开发加工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才能明确定位,因此,要在稳定初级矿产品加工开发的同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优势矿种,大力发展精、细、深加工,尽快走出传统的拼资源、拼能耗、粗加工、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优化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要求。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不等于降低招商引资准入门槛,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效率、高效益原则,优先扶持资源型转化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引进有资金实力、有深加工技术、有产品品牌、有销售市场的“四强”企业,走就地增值的“资源节约型”内涵式发展路子,带动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现有矿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吸引资金,扩张规模,创新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赢利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产业布局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按照国家所有、分类分级管理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的发展趋势,对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布局,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终端产品进行准确定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依法依规加强管理,规范利益分配,充分调动企业、县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矿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五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将这一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和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防止新建矿山欠新账。对于遗留矿山环境问题,要作出统筹规划,明确治理责任和进度。

下载移民乡镇荒地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移民乡镇荒地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通渭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真正把本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现状摸清摸透,把影响和制约本部门科学......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

    移民工作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聚精会神谋发展 以人为本促和谐平安、和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深入贯彻落......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状况调研报告

    一、 水土资源开发基本情况局系统现在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共4.14万亩(不包括滩地),其中弃土:1.3万亩;戗台:1.34万亩;护堤地:1.49万亩。目前这些土地资源均已开发,开发主要以种植速......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状况调研报告

    一、水土资源开发基本情况局系统现在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共4.14万亩(不包括滩地),其中弃土:1.3万亩;戗台:1.34万亩;护堤地:1.49万亩。目前这些土地资源均已开发,开发主要以种......

    乡镇调研报告

    全县乡镇人大工作的现状和绩效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

    乡镇调研报告

    所谓“三会一课”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

    乡镇有关情况调研报告

    山区乡镇有关情况调研报告区新农办:根据市委农工办《关于山区乡镇有关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对全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镇的基本情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