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4·25多省公务员联考申论拟试卷
2015年4·25多省公务员考试联考申论全真模拟试卷
给定资料
1.随着高分贝的音乐,大妈们踩着轻快的节奏,或移动,或跳跃……在公园里,在空地上,在篮球场……随处可见的舞蹈便是近些年来流行于中国大街小巷的广场舞。近日,有网友调侃道:“早上叫醒自己的不是闹钟,不是老妈,不是梦想,更不是憋尿,而是楼下大妈广场舞的旋律啊。”当然,对于中国近亿的广场舞参与者而言,广场舞确实丰富了她们枯燥的生活,也促进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周围的居民却每天在高分贝的噪音下痛不欲生……
据报道,近年来,因为广场舞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仅以2013年为例,4月,成都一小区几家临街住户由于长期受广场舞音乐困扰,一气之下向跳舞人群扔水弹;8月,北京昌平区,由于邻居跳广场舞放音响过大影响了自己休息,56岁的施某拿出家中藏匿的双筒猎枪朝天鸣枪,还放出饲养的3只藏獒冲散跳舞人群;10月,武汉一小区内正在跳广场舞的人群遭楼上业主泼粪……
高考临近,北京丰台城管向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发放了倡议书,劝导大妈们在高考来临之际和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或者降低声音,为考生营造良好环境。对于城管的劝导,大妈们“并不买账”,待城管走后,大妈们仍然选择调高音量继续跳舞。
2.“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立即停止违法行为!”2014年3月29日下午,在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后,温州市区松台广场上空不断地回荡着这句话。声音是从松台广场对面新国光商住广场C幢4楼平台发出的。平台上架了6个大喇叭,正对着松台广场,目的就是对抗不堪其扰的广场舞。从当天下午2点开始,“警告声”一直播放到傍晚5点多。一些广场舞大妈实在受不了了,陆续打道回府。据了解,由于沟通失败,不堪其扰,业主们最终采取了“远程音响对抗”的方式与广场舞进行着对抗。鹿城区有关部门曾作过一次统计,鹿城区共有900多支文体团队在各个广场跳广场舞,其中松台广场最为典型,活跃着20多支文体团队。
广场附近的住户们说,驱赶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噪音扰民是主要原因。这就让人有些困惑了:从前人们跳广场舞音量也不低呀,为什么就没有人驱赶呢?广场舞受驱赶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广场舞者受驱赶,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老实说,当人们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年代,有谁还会在意广场舞那点噪音?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质,噪音、雾霾、水污染、食品安全以及隐私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始觉醒,这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广场舞者受驱赶,凸显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精神生活领域软件建设、硬件建设的缺位,击中了城市规划的软肋。很多小区缺乏配套的文体活动设施,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小区里的所谓“广场”其实很逼仄;如果小区的广场足够大,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噪音扰民的问题恐怕就没这么突出。
26万“高音炮”驱赶广场舞者,提醒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有超前意识。小区建设过程中,配套的生活设施要建,商业设施要搞,文体设施不能可有可无,更不能一切从简。开发商讲究利益最大化,政府要舍得投入,更要加强监管。
当然,文体设施建设不可能说在嘴上就拿在手上,需要有一个过程,现阶段完全取缔广场舞显然不是很现实。政府要动脑筋,除了在场地上想办法,还可以制定相关公约。小区居民也要相互理解,特别是那些热衷于跳广场舞的居民,能转移场地当然最好,不能转移的,不妨将跳舞的时间稍微挪一挪、压一压,将音量稍微调低,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3.广场舞实际上是中国式城市生活的一种社会交往的表现形式和现象。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广场舞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它极具特色,属于群体式的娱乐活动,弥补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缺失;它不收门票,低廉的价格也符合当下中国人娱乐的特质。正所谓“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年人想找个开阔的地方跳舞,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周围的居民不想被噪音滋扰,同样没有错。这样看来双方都没有错。那么矛盾究竟为何愈演愈烈?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
不管你是否支持广场舞,它噪音大、扰民的弊端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很多广场舞爱好者都理所当然地将公共场所视为广场舞的聚集地,可是小区附近的公共场所,即使是公园,也是离人们住宅很近的,难免会有“噪音扰民”的现象,所以空间问题便是这症结之一。但是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大多数城市的管理者更专注于建设高楼大厦,留给广场的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因此城市的周边再也不会有大片空旷的地方供人们组织诸如广场舞之类的群体娱乐活动。而时间问题则是另外一个症结,广场舞确实扰民了,也的确干扰了别人的休息。但是这原本就应该存在的广场舞究竟什么时候跳、在什么时候跳才会使其他人允许它的存在?
你有你跳舞的权利,我也有我休息的权利。广场舞是你的“蜜糖”,但却也是我的“毒药”。那么怎样才能化解这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通常这种情况下,需要公民之间在相互宽容的前提下,学会自我组织和控制管理。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的开放和社区文化建设。
4.广场舞蹈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集体舞为主体的舞蹈形式而闻名于世。在社会生活中,广场舞应当仅仅是一个名词,至于其背后所反
映的种种社会问题,并不应当让喜闻乐见的这一舞种、临到老来缺乏生活交流的大妈们承担。场地之争、噪音扰民、沟通不便、歌曲庸俗……“广场乱舞”的背后,一系列的问题跃然纸上,如何彻底解决广场舞蹈背后的乱象,成为政府在管理中无法绕开的一项问题。
2014年第二届上交会,复旦大学科学家表示已成功发明出广场舞噪音“逼停神器”——有源定向扬声器。“有源定向扬声器能够把声波控制在特定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内的声波很强,而出了这个区域,声波就会很弱,甚至没有。如果广场舞者使用这种扬声器播放音乐,其扰民‘尴尬’就能迎刃而解。”乐观人士认为,倘能大量上市,或许能解决困扰各地的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
2014年6月24日,西安市法制办发布《西安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于市民关注的广场舞扰民,《意见稿》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及其附近的公共场所进行宣传庆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产生噪声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晚10点到次日7点,居住区不得进行广场舞等产生噪声的活动。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对噪声扰民行为进行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及时报告有关管理部门。《意见稿》规定,如果在夜间,商业经营活动或营业性文化娱乐活动产生噪声严重扰民,单位将面临1万元、个人将面临1千元的处罚。
为了让广场舞能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其带来负面效应,民进兰州市委员会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兰州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规范管理广场舞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广场舞的重视程度,各负其责加强服务和管理。提案建议,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广场舞类型、特征等研究;体育部门要将广场舞作为群众健身性体育项目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城建部门要在新建社区、住宅集中区留有空间,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公共资源,为广场舞提供场地;园林部门做好绿化和场地建设,为广场舞搭建舞台等。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对广场舞发展以法律形式进行引导和管理。“分布在各广场、社区、小区等处的广场舞队,无论阵容大小,领队或负责人需到当地社区居委会备案、编号,服从社区管理。”提案认为,未来兰州市可考虑以街道、社区、镇村文化站为主管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广场舞活动管理,待条件成熟时,对广场舞站点进行登记规范工作。提案还建议加强广场舞的自律,比如成立广场舞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建立组织制度,组织居民代表、广场舞代表、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广场舞公约,对广场舞活动时间、音响音量等进行明确。比如广场舞活动以清晨和夜间为主,时间应限定在早7时以后、晚9时之前,为了避免噪声扰民,音量应控制在60分贝内。
5.来自金色新城社区广场舞队的百名阿姨,主动发出了有关文明跳好广场舞的倡议书,并一一签名。68岁的俞志琴阿姨在社区靠近运河的大转盘上跳了7年舞,既是领舞者,也是舞队音响管理者。在签名现场,她拿出扩音器,向队员们认真宣读了倡议书内容,大家听后纷纷说好,并抢着签名。张萍阿姨所在的广场舞队的20多名队员也踊跃响应。因倡议书纸张尺幅所限,最
后,只有120人在倡议书上签了名。
俞阿姨说,她跳广场舞已10年了,先是参加社区舞蹈队,2007年左右跳广场舞的人多了,她领着一班姐妹来到大转盘处,夏天人最多时有400多人跳。“不能光顾着自己高兴,而吵着别人。”她说,有的广场舞队在小区里面跳,从晚上6点跳到8点,时间太长了,如果再噪声扰民,就太不应该了。她们现在就把时间控制在晚7点到8点;而且,她们已连续多年坚持高考期间不跳。
“今年起,我们打算中考那几天也暂停,逢到期末、小升初之类的,要把声音调到最低。”俞阿姨和她的队友们纷纷表示。
根据中国舞蹈协会会员、中国交谊舞的奠基人杨艺对全国开展广场舞情况的调研,在公园、广场较多的大城市,广场舞扰民问题相对好一些,在公园、广场较少的中小城市,广场舞活动主要在居民小区的空地开展,扰民问题相对突出。
杨艺建议广场舞健身队的规模不宜太大:“一支上百人的健身队跳舞,为了让所有人都听到音乐声,只能把音响开得很大。如果人数实在太多,可以采用多个音响播放的办法,这样也可以降低音响的音量。”
“总之,要想让公众理解和包容广场舞,首先需要广场舞参与者自己建立公共意识。”杨艺表示,“不过,无论广场舞参与者与公众之间能否相互包容,广场舞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职能部门的支持。”“诸如扩大公共健身场地,提供电源、照明等基本条件,都要依靠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解决。因为广场舞健身教练严重欠缺,也导致广场舞在开展时容易出现盲目和不科学的问题,培养广场舞健身教练也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2013年夏天以来,随着广场舞参与者与公众之间的矛盾事件频发,一些地方开始采取强制性措施,限制广场舞在公共场地上的开展。对此,杨艺表示:“其实,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正面引导。跳广场舞是满足现阶段中国广大百姓健身和精神需求的最好载体,我们应该满足老百姓的这一需求,让广场舞发挥它的最大社会价值,而不是采取堵和禁的方式。”
6.新加坡是最为重视总体规划的国家之一,因其空间资源的有限,新加坡的每一寸土地在进行建设时,都做好了长远的打算。规划按照从大到小,从远期到近期,从地下到地上等依次进行。规划初期,首先划设生态敏感地区,避免开发建设,然后确定城市人口的承载规模,根据人口比例,配备公共设施,并且预留土地进行公共空间建设,使居民的生活品质得以保证。大量精确的整体规划,确保了必要的公共设施,创造了大量的开放空间,使得新加坡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优秀,并获得“花园城市”的美称。
哥本哈根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注重将实用、社交与休闲娱乐活动融为一体,考虑不同年龄段使用者的需求,在各类使用人群中寻找一种合理的平衡,使进入公共空间的人,都能找寻到
适合自己的活动。哥本哈根美丽的广场中,有个人的才艺表演,也有小型的音乐会,吸引着人们停下来观看欣赏,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充满了艺术的气息。精美奇特的小商品在广场中出售,吸引了大量的行人和外国的游客,小商品也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特色,为广场注入了商业活力。各种宗教、哲学理念的谈论会在广场中进行,人们各抒己见,讨论友好而热烈,充分显示了城市的民主与自由。各种体育锻炼、棋牌竞赛等活动,充实了市民的休闲生活。
巴塞罗那位于地中海沿岸,阳光、海风塑造了巴塞罗那人民的户外活动情结。当地政府也认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它的公共空间,通过改善公共空间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成为巴塞罗那最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1982年开始的都市空间实验即为“巴塞罗那模式”。
巴塞罗那对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善,是从小型公共空间下手,逐渐提升其空间环境品质,这个方法被称为针灸法。并不是在整个城市空间范围内大兴土木、大搞开发,而是针对每一个小型空间,进行单点设计与改善,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数以百计的小公园、小广场和街道被重新设计与改造,吸引附近的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原本破败的空间重新繁荣起来,周围的环境得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得以优化,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巴塞罗那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就是照顾公共空间的品质。五个市长任职期间,共建造400多个公共空间,并且将公共空间的建设认定为永续的工程与永续的政策。政府对公共空间的建设非常重视,聘请知名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号召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前往巴塞罗那进行艺术设计。它们已成为巴塞罗那宝贵的公共资产。城市空间范围内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公共生活,直接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巴塞罗那因其公共空间而闻名于世。
7.“我们并不想骚扰他人,我们只是追求健康和身心愉悦的生活,这难道也有错?”57岁的杨秀芬在听说记者要采访广场舞扰民问题后脱口而出,她的同伴也在一旁附和。每天早晚,杨秀芬都会与跳广场舞的20多个老伙伴一起行动。“这成了我每天最重要的活动。”杨秀芬表示,“每次跳大约一到两个小时,坚持了近两年时间,血糖和血脂都下来了。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大大改变了,我现在一点点抑郁都没有了,我们这些老姐妹在一起总结出的一句话是,‘活着好,好好活’,每个人都精神焕发的。”
杨秀芬与伙伴们居住在以红领巾公园为中心的方圆5千米范围内,“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5千米不算远,但就算不远也没有在自己的小区里跳得方便。”在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市,小区空地是十分稀缺和宝贵的公共休闲场地,大妈们占领小区空地之后,其他居民连个安安静静散步的地方都没有了。
《江南Style》已经成为历史,《最炫民族风》也不再是潮流,如今《小苹果》成了广场舞大妈们的热门金曲,与舞曲的更新速度相比,周边受扰居民“抗争”形式的升级速度也是不遑多
让,泼粪、放藏獒、高音炮……一边是大妈们对文化活动的热情追求,一边是周边居民面对噪音的忍无可忍。如何处理这种“人民内部矛盾”,一时间成为社会的棘手难题。
“目前,广场舞的矛盾恰恰体现了我国对现代道德的呼唤。当一个人获取积极感受和经验的同时,不能以给别人带来负面感受和经验为代价。”有专家分析称,“目前,国人还是仅仅认同群内感受,而忽视群外感受。广场舞者之间对广场舞的感受都是积极的,他们通常听不进群外‘路人’的负面感受。”
广场舞困境不仅折射着法律建设和公共精神的缺失,还折射着公共文化和公共空间的不足。当我们感慨“陌生人社会”的种种不足时,不能否认,广场舞不仅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而且活跃了邻里气氛,融洽了邻里关系。我们不要只看到广场舞带来的影响,而忽视其积极的一面。即使说有些广场舞确实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影响,也应该通过理性对话的方式解决。不要放大矛盾,对立心态无助于解决问题,只有对话才会让世界更美好。
“广场舞爱好者与公众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北京市东城区第一文化馆广场舞教练段晓彤表示。在担任基层广场舞健身队教练的这几年,她也看到很多健身队因为没有跳舞的场所,只能在小区的空地上开展活动,“场地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小区周边的公共健身场地太少了。”近几年来,一座座写字楼、一片片住宅区拔地而起,而事关全民娱乐健身的非商业性质的公共场所却严重“缺课”,可以说,公益健身场地的紧缺成为广场舞扰民的根源。
实际上,对于许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广场舞已经成为影响正常生活的噪音来源。但如何诉诸政府部门介入处理,却让公众感到为难。有环保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各个职能部门对噪音的管理范围不同,环保部门管理的是施工噪声,公安部门管理社会噪声,城管部门则负责管理商业噪声,广场舞噪音属于公安部门管理范围。
特别是住宅小区内的广场舞,更是让没有执法权的物业左右为难,城管亦无权限。在实际执行中,相关职能部门常常将广场舞等噪声污染定义为民间纠纷,对产生的纠纷则采取调解的办法。无论是物业、社会工作者还是当事双方均反映,这种劝导和说服的方式很难奏效。
近年来,为社会普遍叫好的“禁烟令”“限塑令”均面临执法难,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几乎只能靠“运动式”执法来保障实施,形同一张白纸。有网民反映,对噪音开罚需要专业人员到现场监测并出具证据,成本颇高,取证较难,《广州市公园条例》会成为“禁烟令”第二吗?
“执行起来确实存在困难,最大难题是谁来执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陈小清坦言,按相关规定,公园噪音等生活噪音应归公安部门管理,而公园管理机构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没有执法权。能否赋予公园管理机构行政处罚权尚无定论。
8.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放松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与交流的地方,它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性的公共生活,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好的公共空间可以改善周边的
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内涵,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公共空间的主角是人,公共空间的主要任务是承载公共生活,促进市民交流。只有用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来充实空间,公共空间才会变得活跃而有意义。因此,空间中的活动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跃的主要因素。同时,公共空间为活动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促进不同阶层的相互理解与共融,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治理的视角观之,社会治理创新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态势,运用或整合现有的社会治理理论、知识、技术、方式等资源,寻求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方式与措施,管理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培育良性运行的“社会生态”,应对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保持社会健康、有序并持续发展的状态。
“广场舞”纠纷是一道公共治理考题。如今,利益群体越来越多元、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很多事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广场舞”纠纷只是其中一例。如何让利益各方协商解决问题,固然需要利益各方提升公共素养、理性精神,更关键的还是要管理者在公共规则层面上动脑筋、想良方、出善策。
作答要求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广场舞乱象”反映的矛盾,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提出化解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20分)
要求:矛盾定位准确、表达简洁,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350字。
二、“给定资料3”提到“广场舞是你的‘蜜糖’,但却也是我的‘毒药’”。请结合“给定资料1-3”,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15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条理清楚;不超过350字。
三、让人快乐的广场舞如今却变成了剑拔弩张的武林大会。为文明跳好广场舞,结合“给定资料5”,请以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名义向全市广场舞爱好者发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 1.格式正确,结构完整;
2.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3.不超过600字。
四、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忧与乐”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1000-1200字。
2015年4·25多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全真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广场舞乱象”反映的矛盾,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提出化解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20分)
要求:矛盾定位准确、表达简洁,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
“广场舞乱象”反映的是广场舞参与者跳舞的权利与公众休息权利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与公共空间紧缺的矛盾。
化解矛盾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注重宣传引导。培养公共意识,引导广场舞爱好者遵守噪音污染相关法律,并对噪音扰民行为进行劝阻;加强自律,成立广场舞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建立组织制度,制定广场舞公约,对活动时间、音响音量等加以明确。二是做好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公众配套服务文体设施;对已建成的公共空间,进行单点设计与改善,以点带面改造。三是部门配合,明确责任。文化、体育、城建、园林部门互相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场地预留等问题;以基层文化站为核心,明确直属负责部门责任。四是注重科研。建议广场舞者使用有源定向扬声器,将声波控制在特定区域内,化解扰民尴尬。
二、“给定资料3”提到“广场舞是你的‘蜜糖’,但却也是我的‘毒药’”。请结合“给定资料1-3”,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15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条理清楚;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广场舞当下的困境,即舞者在享受跳舞权利的同时,侵犯了居民休息的权利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这是两种权利的冲突。
对于广场舞者来说,广场舞是“蜜糖”,可以充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活跃邻里气氛,弥补人际缺失。同时,无门票、低廉的参与价格也符合国人的娱乐特质。而对于周边居民来讲,广场舞是“毒药”,是难以忍受的,如噪音扰民、难以规劝、时间冲突、空间不足等。
广场舞带来不同影响的背后,折射出法律建设和公共精神的不足,也折射出公共文化和空间的不足,即市民精神生活领域软硬件建设的缺位;客观上也能看出群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因此,要彻底解决广场舞问题,需要公民相互宽容、理性对话,自我组织与管理。同时,政府应在公共空间规划、文化投入、监管等方面落实工作。
三、让人快乐的广场舞如今却变成了剑拔弩张的武林大会。为文明跳好广场舞,结合“给定资料5”,请以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名义向全市广场舞爱好者发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
1.格式正确,结构完整;
2.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3.不超过6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文明跳好广场舞的倡议书
各位广场舞爱好者:
广场舞运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但是也引发了不和谐事件,原因就在于广场舞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市广场舞文明健康发展,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地址远一点,文明多一点。选择广场舞活动场地时,要选择较为空旷的地方,尽量远
离住宅楼和学校集中区域的场地。不占用公共道路。因场地有限造成不同广场舞团队场地纠纷的,应本着互相理解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
二、声音小一点,尊重多一点。要限制或降低音乐播放量,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小区居民的干扰。音乐声源音量值应不超过60分贝。多个团队在同一场地或同一区域开展活动时,友好协商控制音量。
三、时间错开点,健康多一点。开展广场舞锻炼,应兼顾他人的正常生产、生活和休息。要限制时段,一般应在上午7时之后开始、晚上21时前结束。另外,学生考试期间最好不要在小区和学校周边跳舞。
广大广场舞爱好者,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同时,不影响他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我们的舞姿扮靓城市,为创建和谐、美丽的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年××月××日
四、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忧与乐”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忧与乐
广场舞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社会活动形式。它可以强身健体、缓解压力、陶冶情操,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的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高分贝的音乐、占用公共场地、打扰居民的作息,让
很多都市人谈“舞”色变。一边是活动者的“乐”,其对文化活动的热情追求;一边是周边居民的“忧”,面对噪音的忍无可忍。如何缓解权利的冲突,一时间成为社会棘手的难题。
广场舞困境只是公共治理的冰山一角,公用自行车、公共绿地种菜等许多公共治理的难题,给政府治理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仅要让民众“乐”在其中,而且要让“忧”无踪无影。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管理者,在公共治理的工作中应合理地分配资源,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和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解公共治理之困境,亦需深究困境之源。以广场舞面临的尴尬为例,从表面上来看,舞者之“乐”是建立在其他公民“忧”之上的,其深层次原因却是公民休息权与公民活动自由权利之冲突,但是在权利冲突背后却一方面折射着法律建设和公共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折射着公共文化和公共空间的不足。彻底解决公共治理的忧与乐并存的问题,管理者要动脑筋、想良方、出善策。
让“忧”转“乐”,需引导公众建立公共意识,提升公共素养和理性精神。政府应正面引导,为相关活动提供专业的人才、科学服务,并且应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在各类使用人群中寻找一种合理的平衡,让社会活动发挥它的最大社会价值。权利冲突的双方应换位思考,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意识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重要性,让真正快乐的理念深入人心。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生命不能承受的是轻,单纯的快乐只会使您的生命失去重量,轻飘飘而无安全感。只有给心灵打上忧患的烙印,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只有让自己的“蜜糖”惠及所有的人群,让更多的人享受“蜜糖”的甘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融洽,这是公共治理所追求的群众自治之效果。
让“乐”更“乐”,需在规划上尽心力、在规则上下功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公共治理工作需规划先行。要做好整体的精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创造大量的开放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公共空间,针对每一个小型空间,进行单点设计与改善,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更为关键的是,管理者在公共规则层面上要下功夫。根
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态势,运用或整合现有的社会治理理论、知识、技术、方式等资源,寻求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方式与措施,管理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应对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健康、有序并持续发展的状态。
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传诵,是“忧”与“乐”最好的诠释,其情怀不仅是爱国更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若是多些包容,少些苛刻,快乐就会随之而来;管理者多些人文关怀,多些良性公共服务建设,忧愁就会随之而去。这也正是公共治理的要义之所在。相信通过多方合力、政府协调,广场乱舞现象必定能得到解决。
第二篇:2011多省公务员联考申论
多省公务员联考申论范文: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时间:2011-03-15 13:31 来源:启政教育党史公务员 作者:福建启政教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
真题题本
一、给定资料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学校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收”;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3.近年来,在发展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过程中,地处西南边境的L县坚持“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国家在L县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通过该工程的实施,L县各乡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L县在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同时,注意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
撤并教学点,意味着自己的子女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来回的交通又不方便,难免会让家长心存疑虑。L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创建”专栏,还利用挂横额、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创建工作。县教育局、乡镇政府干部牵头,带领教师和村干部分头走访学生家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做好摸底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L县把创建寄宿制学校作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重点工作来抓,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充分利用“义教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几年来,共投入资金4379万元,建设了教学用房56幢,学生宿舍楼89幢,学生食堂79幢,学生厕所73间。二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针对农村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况,L县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的原则,把办学的规模效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
L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模办学,提高了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在着力于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教学点工作进程中,根据当前政府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重点建设一些试点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一,联村办寄宿制学校。随着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学校生源减少,村村办学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联村办学势在必行。如响水镇棉江、四清、高峰、红阳等村由于靠近设施完善、教学质量好的鸣凤中心小学,L县便利用“义教工程”43万元资金,在鸣凤中心小学建起了学生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和学生食堂,扩大学校规模,将其建成寄宿制学校。其二,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L县武德、金龙、水口等三个乡镇同属边境乡镇,部分村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读书,为了解决他们的入学难问题,L县在武德乡中心小学创建了寄宿制学校,招收武德、金龙、水口等三个乡镇部分村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统一到校寄宿就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该校有在校生752人,寄宿生532人,近十年来共培养了1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三,创建边境形象学校。L县抓住边境大会战教育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的机会,积极筹措经费,重点建设一批国门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水口镇罗回中心小学、彬桥中心小学在校生均在500人以上,寄宿生达150多人;水口中学、彬桥中学的寄宿生均超过400人。
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致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过去有的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工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乡下的支教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以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5.柳延希望小学是李某当村主任的时候筹资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上世纪90年代,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李某所在的枣园镇延店则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时隔几年,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柳延希望小学的几间教室已被村委会用作办公室,当年的筹建者,已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某,如今也搬到学校住。他的任务是看守校产,清除杂草。
如今,村里还有50多个孩子在邻村的裴庄希望小学上学。由于路有点远,又不能住校,大人们只好每天骑车接送孩子。“现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没了。”在校门外的一堆砖头瓦砾里,李某找到了唯一能见证这所学校历史的一块石碑,那上面盖满了泥土,看不清碑文。他让孙子端一盆水过来浇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样:延店则村希望小学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间„„
和李某不同,同样是校园看护人的向老师不甘心学校就这么闲着,他在已经撤掉的学校里办起了幼儿园。撤校前,向老师是校长。学校原来只有12口窑洞。2004年3月,经联系,香港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先生捐赠20万,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学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这一并,低年级家长的心就动摇了,学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向老师说,“2007年后半年,就没有学生了,学校也就撤了。”于是,几个村民又找到向老师,鼓动他在学校里办一所幼儿园。他雇了一名老师,一名司机,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孩子,办起了幼儿园。可一年多以后,向老师又开始发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原来,每个孩子一学期1000元,每天上下学接送不说,中午还管一顿午饭。每个月还要给请来的教师、司机开工资,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了。幼儿园再往下办,也很难了。
6.200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希望工程共募集资金56.7亿元,资助346万名家庭困难青少年继续学业,资助建设15940所希望小学,为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促进青少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过调查论证后,开始实施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失学儿童的普通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而希望小学也由起初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小学生在校生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9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人。伴之而来的是乡村小学数量的锐减,2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小学从1985年的83万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万所。这其中包括部分早期建设的希望小学。
据2010年10月25日报载:截至2008年12月,G省长阳县76所希望小学有53所被废弃。这样的情况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大规模推广,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很多希望小学被撤销,要求与镇小学或中心小学合并,因个别条件无法合并的,直接被闲置。部分校舍被当地村委会再利用,作为临时教学点等,服务于周边村民。但更多是被闲置下来,甚至直接被用作仓库,有的操场被翻垦成了田地,准备种上苞谷,有的学校甚至养起了猪和鸡。
来自Y市共青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4月25日,Y市某区运行的希望小学有119所,撤并38所,其中最早兴建的京温希望小学,已经变成了红枣产品加工厂。这里原来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可如今只剩下3所了。教办主任张某介绍:本世纪初,生源开始锐减,2001年有一个镇在校学生2400多,可现在不到1100人,这个镇流动人口占到一半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部分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异地就读。记者采访过程中见到了不少“空巢村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2001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学校的经费由财政支持。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有效投入降低,于是进行大撤并。撤并之后,留下了大量校舍,在有些村子,学校校舍依然是最漂亮的建筑。可这些校舍有的被用作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或者群众活动室,有的被村集体租赁出去成为厂房或仓库,还有一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7.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与体验。因此,他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于是,有研究者产生了更深层面的焦虑:“传统乡间伦理价值体系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于是就有了“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的这一根本性的忧虑。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过程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极易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是这样相互纠结着。
这一切,对那些曾经感悟,至今仍依恋乡村文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追问的。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4”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的提高办校效益与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2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400字。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出的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四、给定资料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自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范文精选
一、题干分析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要先谈谈材料。这个材料一共有七个部分,前面六个材料都是在谈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材料七则谈论的是和前面六个材料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乡村文化问题。这就预示着写这篇文章可以和前面六个材料无关。这段材料是目前为止国家考试中出现的最有深度的材料。材料七很明显地用到了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观点,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这本书中对材料七所提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如果看过这本书,对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将起到很好的理论铺垫作用。此外这个材料中提到的“失根”状态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可以说,缺乏了丰富的知识背景不仅写不好这篇文章,连题目都弄不清楚。没有这些基础,无论什么样的培训班,什么样的教材也无法提高申论写作水平。大家看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局限于一些公务员培训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博闻强记,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这一点我在2011年国家公务员新大纲申论教材中已经作了说明。
现在再来看题干。这个题目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到目前为止最开放、最有诗意、脱离材料最远的题目。细心的人会发现题目中有两个要求似乎有点矛盾,前面要求“参考‘给定资料’”后面要求“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有人就会想是材料重要呢,还是不拘泥于材料重要呢?这个问题我们看看2009年国考申论的题目就会很清楚了: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这两个题目中第一个要求“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第二个要求“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两个要求中前者是命令,后者是建议。2011年国考的这个题目中的“参考‘给定资料’”也只是一个建议,并且这个建议前面还有一句“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这段话是有限的,思考是无限的。从“思考”这个词再加上“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的规定,可以看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
“思考”这个词体现了命题者希望考生动脑子来写文章,“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则使得那些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考生有发挥的余地。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这样的题目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个题目充分体现了大纲中“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的说法。体现了国家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背景、社会生活观察和感悟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规定就是要让考生不要千篇一律地抄材料,在避免出现雷同卷的同时,又给了考生展示自己才华的广阔舞台。有人批评我说我写的文章脱离材料。我承认有些文章确实脱离材料,之所以可以脱离材料是因为一些开放式的写作题是比较自由的,只要谈的问题和材料相关,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写。这个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题目如果愿意写可以写出成百上千篇风格各异的文章。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手法写出几篇文章,以很好地展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以免浪费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范文
范文一
教育公平的基础在哪里?
——论教育中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作为21世纪的人,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基础到底在哪里?在知识,在文化,在教养!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了文化和教养,灵魂就将无处安生,就会穷得只剩下钱。
知识、文化、教养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在教育!谁应该为教育,尤其是为属于弱势群体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负责?很多人都会把责任推给政府。是的,政府确实应该负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能够解决的最多就是让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地进入公立学校。上了公立学校就一劳永逸了吗?事情就解决了吗?同学之间的歧视问题,孩子之间的认同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这能够完全靠政府来解决吗?不能!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无法靠政策,也不能靠投入,要靠什么呢?靠用心!要靠我们每个人的爱心、耐心、真心。
要让流动人口的子女从心理上融入学校的生活,我们必须主动地为他们的融入打开一扇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城市的居民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帮助关心外来人员的子女,如何在能够有效地维护他们自尊的同时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的生活,并让自己的子女去学习农村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外来的父母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和别人的差距,如何建立信心,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老师需要在孩子之间搭建桥梁,做好引导与协调,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关键的是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相互认同,相互了解,相互接受。
心理的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默默的、长期的、大量的奉献。这些工作可能经过长期大量的努力却看不到任何成效,无法像教学一样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可能会费力不讨好。但是心理的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小孩当前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的家长看问题时眼光要放宽一些,放远一些,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为学校和老师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提供空间。
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物质基础重要,心理引导更重要;知识教育重要,精神关怀更重要。要解决心理和精神关怀的问题,政府作用很重要,社会的力量更重要。可以说如果缺乏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做好任何一项公共事业!只有大家广泛参与才能够共同夯实我们的基础,才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上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才能够共同维护和找到我们社会未来的根!
范文二
论城市的制度包容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人涌入城市。农村人进城往往拖家带口,这样很多人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家在乡下,一个家在城市。但尴尬的是,这两个家都不太像家。他们大部分时间身在城市,但是却没有融入城市,在心理上也从来没有认同城市。农村的家虽然在心理上受到认同,但是却不是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很多人都过着身心分裂的生活,长期“生活在别处”。有人把这称为“失根”状态。
这种“失根”状态的形成和我们的一些城市缺乏包容性有很大关系。这种包容性的缺乏最直观地表现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上。这些制度集中体现在公共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外来人口的子女不能进入公立学校念书,生病不敢在当地的医院看,经济适用房轮不到自己,连住廉租房的资格都没有„„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想要外来人口有归属感实在很难。城市的制度设计难道就不能更具有一些包容性吗?是的,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制度设计包容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外来人口会挤占本地人的公共资源,稀释本地人的福利,此外还会抬高本地人的生活成本、增加本地人的就业压力等等。以广州为例,本地人很多都成了“包租婆”“包租公”,自己却可以住在政府补贴安置房里。如果一旦让外来人住上廉租房,本地人的房子租给谁?
制度设计的包容性其实就是要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在这个调整中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当地政府设计更加包容势必遭到当地一些老百姓的反对。但是如果不包容则有失公平——当地人的良好的福利很多本来就是外地人创造的。面临这个两难我们的政府要有勇气和决心作出选择。政府自己要看到制度设计更具包容性不仅是对外来人口,而且对当地人和整个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让外来人口有安全感,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创造巨大的人口红利。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改变一些当地人好逸恶劳的不良作风,迫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制度设计更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以让城市更加和谐„„广东省的深圳市被称为中国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就和它制度的包容性相关。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制度设计限制少,能够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我们的城市也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我们要把这种包容精神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我们的制度中,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为流动人口找到自己的家园奠定公平的制度基础。
范文三
城市需要拥抱
一位出生于农村但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城市无论是给农村出生的还是土生土长的,无论是给先来的还是后到的都提供了很多机会:是她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是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是她给了我们多彩的人生,是她让生活更加美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爱她呢?!
是的,城市中存在很多问题:比起农村,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城市里贫富差距大,城市消费水平高,有的城市包容性不强,在制度上不公平„„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同时由于城市化的速度过快,国情也错综复杂,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问题一味地消极,悲观,抱怨,推脱。
近几个世纪的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家。我们不能够总是停留在对农村的美好又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而应该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眼光我们才会主动地去接受城市,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当作一个他乡的人,我们将很难融入城市,更加谈不上全心全意地去建设她,爱护她。如果一个人身在自己的家中,却不愿意把这个家当成家,试问他怎么可能有家的感觉,怎么可能得到温暖呢?我们在抱怨外界环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否是由于我们自己关上了心门,把自己关在了家外?
没有任何一个族群一生下来就永远在一个地方生存,如果你有家谱你会发现四川人祖籍可能在湖南,湖南人祖籍可能在河南,农村人以前是城市人,城市人以前是农村人。一些人认为在城市处于“失根”的状态,既有居无定所,进入城市时间短等外在的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怀旧情绪产生的一种乡愁在作祟。如果是由于战争等因素被动地迁徙,这种乡愁再强烈都是不过分的。如果是主动地迁徙,支撑这种乡愁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是消极、封闭、怯懦、悲观、患得患失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城市化就是一种主动迁徙。农村并没有抛弃我们,相反,是我们抛弃了农村。到城市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选择之后就会有得有失,我们不可能既坐享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又想城市有低廉的生活成本,和睦的伦常关系,良好的空气质量„„要获得农村和城市的双重好处并不是不可能,但是这种好处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很多人都在抱怨城市冷漠,想想是不是由于我们自己冷漠。很多人都抱怨不公平,想想是不是由于我们自己努力不够。
面对城市化这个历史潮流,我们不能患得患失,在考虑城市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想我们能够为城市做一点什么呢?只有我们用爱心去呵护,去浇灌,城市才会成为家。请敞开胸怀,与作为家的温馨美好的城市拥抱吧!
范文四
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家”的基础
一位出生于农村但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种状态又被称为“失根”状态。这位知识分子没有归属感到底是由于个人的精神气质导致的特例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我们去问问农民工,问问出生于农村已经成为白领的“新城市人”,我们很容易发现:对所在的城市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这位知识分子并不是特例。
什么样的地方才叫家呢?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理想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的家庭,共享天伦之乐。现在的问题则是,很多人虽然身在城市,但是却孤苦伶仃。既不能上养父母,又不能下育子女,过着一种没头没尾的日子。在《礼记·礼运》中给出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我们现在的城市勉强做到了“壮有所用”,但是“老有所终”和“幼有所长”都还做得很不够。要解决好这两点我们需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优化资源的配置。
以教育为例,我们有种错觉,总是觉得农村处于弱势,中西部地区处于弱势。基于这种错觉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停地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如果广州市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向教育部申请额外补贴,向希望工程求援,十有八九都会被拒绝,甚至还可能受到批评。但是现实的状况则可能是广州一个市的入学儿童可能比内地一个省的还要多,只是靠当地的财政很难解决问题。这时候地方政府就必须优先保障本地居民的教育,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即便有心,也只能是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适龄儿童的人数大规模减少,一些学校被废弃。据媒体报道,长阳县的76所希望小学有53所被废弃,一些地方的希望小学变成了养殖场、食品加工厂。这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农村的学校没有学生,农村的老师无学生可教;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孩子没有地方上课,没有老师教学。面临这种情况,政府和希望工程等慈善组织应该及时地调整政策,根据学生当前的分布状况和未来流向来决定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方式。学生流向了城市,对教育的投入就应该向城市倾斜,而不是盲目在农村去搞一些重复的无用建设。这样就能够为城市制度设计的公平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解决城市制度设计的后顾之忧。教育是如此,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也应该如此。
无论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的制度设计势必影响到城市本地人的利益。这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当地人知道城市有美好的今天外地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所有的人都树立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分享、博爱精神,共同开创城市的美好未来。
范文五
只向前看是不够的很多人感觉比起农村来,城市的人更加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城市的人比农村人更差,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其中一个根源就是因为城市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对比的地方。
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越是行色匆匆,同样属于大城市的广州和成都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更别说农村和城市。如果你想在城市立足,你就必须每天都向前看,要不停地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这种永无止境的竞争消耗了人的大部分精力,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哪里还有心情去建立、维护良好的伦常关系呢?这种单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竞争不仅让人变得疲惫不堪,还让人变得狭隘、自私。
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也表现在孩子身上。城市的小孩总体上来说受到的教育比较好,不愿意和农村的孩子交往,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农村孩子。学校里的城市孩子之间也有分化,表现在成绩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在一起玩,成绩差、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一起。一些农村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心灵上受到伤害,宁愿把子女送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也不愿送去公立学校。更有甚者,用辍学来“保护人心,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
出现这种状况跟人本身的片面认识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把自己单纯当作一个谋取成功的工具,一个赚钱的工具。人不是机器,他是有很多面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情感和获得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得到满足,按照道理来说我们应该追求感情和尊重等其他需要。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人永远停留在追求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层次,一味地去赚钱,去买大车大房子,主动放弃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不是自我贬低是什么呢?要获得感情和尊重仅仅靠竞争是不行的。
出现这种状况还和我们对人与人关系的片面理解分不开。首先人类社会不能完全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还可能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提携的关系。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有追求,强调要立志,要进取。但是这种进取绝对不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进取。中国先贤孔子说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自己要想取得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导我们要同情和关心他人„„先贤教导我们要相互关心和爱护他人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要先富带动后富,而不是要先富的更富。
要化解城市的冷漠病,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观念,一改只知道向“前”看的片面做法,要多向左、向右、向后看。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范文六
论读书的成本问题——以舆论引导为中心
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从来都是非常注重读书的,《增广贤文》中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俗语。古人尚且如此重视学习,重视读书,而我们现在竟然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其中的因素很多,教育成本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我们作一个调查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读书“无用论”最盛行的地方是农村地区。农民不是真的认为读书无用,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承受不起巨大的负担。据有关方面统计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这些读书所花的费用还只是直接成本,此外还有一些间接成本。如果小孩不读书,他就可以天天和在城市打工的父母在一起,不用担心没有地方上学,不用担心高昂的赞助费;如果不去读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挣钱,不但没有支出还有收入;如果不去读书就不用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也不用担心工作差受人嘲笑。难怪有人说辍学可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读书的成本既有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既有当前的,也有长远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读书都是属于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的事情。这样,谁还愿意读书呢?
出现这样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要化解这种风险既需要降低教育成本,维护教育公平,努力促进就业等,也需要端正态度,深化认识。前者属硬措施,大家都看得见,并且很重视,在努力地去做,后者为软措施,往往被我们忽视。如果说降低教育成本等措施是从外部来解决问题,态度和认识的问题就是从内部来解决问题。而要解决认识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舆论导向的问题。
一些舆论的错误引导与不良读书风气的形成息息相关。很多舆论鼓吹机会主义的成功学说,对一些低学历的成功添油加醋地报道。什么李嘉诚只念过几年书,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某某一字不识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这些铺天盖地的渲染使很多人相信成功与否和知识无关。这些报道只选取其中的一面,没有看到在现代社会绝大部分成功的人是奠定在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上的,没有看到很多人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是迫不得已。舆论的错误引导还表现在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肤浅、片面报道。对于农民工就业难工资低,舆论往往没有兴趣,但对于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失业,哪怕只有一个,哪怕比例很小,哪怕这只是暂时的,却兴趣盎然,无限夸大。有很多媒体大肆地报道大学生不如农民工。这是媒体的短视和浅薄。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调查会很容易发现:大学生无论是在工作条件还是在福利待遇上,无论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还是在发展前景上等各方面都比农民工好得多。
我们的舆论报道首先要客观、公正、全面。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进行选择性报道,这样很容易误导公众。比如一些媒体报道念大学4年平均成本至少是20万。而实际情况则是国家有助学贷款补贴,学校有奖学金,学生可以勤工俭学„„只要努力学习,勇于拼搏,勇于奋斗,4年可能只需要几万块甚至更少。此外舆论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起到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起到扭转社会风气的作用。一些媒体在报道一些农村家庭供孩子读书的时候,就把那些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人称为英雄,并且加上引号。这有同情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和不屑。看到这样报道的“英雄”很可能放弃自己的信念,想做“英雄”的人也会打退堂鼓。更为恰当的称谓不是英雄,而是智者。他们现在的教育投入,未来将为他们的孩子换来一个更加有前景和尊严的明天,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保障,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报道,必将催生更多的智者产生。
我们一定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让全社会认识到:抛开别的不谈,单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说,对教育的投入在成本和收入上,总体上来说是成正比的。对教育的投入是收益率高,收益期长,收益保障好的投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找到生存之本,生存之根,避免整个社会处于“失根”状态。
范文七
信心——存在之根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转型就意味着动荡、变化、不稳定,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混乱、迷茫、失落。这种情绪集中体现在农村人身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需要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城市对于他们来说缺乏亲和力,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对于安土重迁的他们来说肯定宁愿选择自己的家乡。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他们想进入城市,但城市又设置了各种障碍,不愿意接纳他们。
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使个人的身心分裂,父辈们和子女们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在精神上使家庭分裂。这种双重分裂使农村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处于失根状态——他们既无处安身,也无法安心。
面对这种失根状态,信心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如果我们深入调查就会很容易发现:这种失根状态在充满信心的人身上是很少见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以教育为例,一些农民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倾家荡产,举全家甚至全家族之力供养孩子念书。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不会失根,因为他们有希望,有信心,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这样的家庭中,绝大部分孩子也不会处于失根状态,有家庭的支持,有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他们知道自己正通过学习,通过念大学寻找一条通往未来之路。这条路可能不会很顺畅,考的大学可能不太好,甚至考多次才能考上。但是只要有信心,只要坚持,就可以在这条不顺畅的路上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为了理想勇于追求的精神,树立屡败屡战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良好品格,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们呢?
一些人不但不为他们的精神感染,反而嘲笑他们是“孤注一掷”,认为他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认为他们的做法是注定失败的悲壮举动。不仅很多农村人这样看,连一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城里人也这样认为。这种短视和悲观的论调不仅败坏了自己,也败坏了社会。社会的经验表明,充满信心的个人是有前途有未来的,充满了信心的家庭是精神抖擞生机勃勃的,充满了信心的国家和民族是根基牢靠的!
当今的转型只是一个小的困难,农村人的失根状态也只是暂时的。生存和生活的根基应该奠定在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曾遇到过无数次的动荡和转型,但是我们的民族坚持下来并延绵万年至今,这和我们民族精神中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心带着我们走过坎坷的昨天,信心也一定能够带着我们走向辉煌的明天!
范文八
读书何为?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古代故事中谈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借光读书,千里借书„„但就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国度里,竟然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读书?他们真的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吗?如果这样想我们就太天真了。绝大部分的古人读书,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书能带来经济利益。宋真宗赵恒就曾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古人这样的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就是要拿来用,就是为稻粱谋,一旦失去了这种功能,读书被认为是无用的也就无可厚非了。
可以说读书的实用性是引导大多数人读书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种实用性,让大多数人读书就成为了一句空话。现代的教育正在丧失这个基础。抛开基础教育不谈,就高等教育来说,很多学校既没有做好专业教育,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也没有做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专业教育是学生直接就业的基础,通识教育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使很多学生在大学念了四年,既没有学到直接动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学到学习方法和理论基础。这两个教育一个都没有做好,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既没有照顾好短期的利益,也没有照顾到长远的利益。念了大学和没有念大学一样,甚至念过大学的人动手能力降低,就业要求提高,就业面更窄,工资待遇也不高,也没有什么长远的发展。这样一来读书就既不一定能带来近期的收益,也不必然能带来长远的收益,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种收益低、风险高、成本大的投资,除非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否则谁愿意来做呢?
除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外,读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塑造优良的品格。古人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看法。有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很低,只希望学校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尊敬师长,懂得团结友爱就行了”。这个就是家长的一点点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又做得怎么样呢?只要看看很多学校收的高昂的赞助费,看看很多城市为农村的孩子设置的各种障碍,看看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受歧视的状况,看看一些老师变着方式开设补习班,看看一些学校的教室和宿舍状况„„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不让孩子读书是为了“保护人心,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在这种恶劣的教育环境下,怎么去指望我们的孩子学到良好的品格,怎么能指望他们能够尊重这样的老师,团结这样的同学?
读书最大的两个功能就是安身、立命。前者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后者为我们提供精神寄托。我们要把教育做好,要引导良好的读书氛围和风气,更要抓住这两个功能。只有抓住了读书的两大功能,我们的少年,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农村少年才能通过读书为自己谋生活的基础,才能通过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才能为自己奠定生命存在的坚实根基!
第三篇: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
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校车安全
2012-04-11 15:26 华图网校 点击: 67 次
【关键词】
校车安全事故 校车安全管理 乘车安全教育 校车市场
【热点案例】
1、近几年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40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当场造成18名幼儿死亡,司机和幼儿园老师死亡。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逆行,与大卡车相撞。事发路段路况极差,按常理,校车选择逆行应该跟路况有关。时隔不到一个月,12月12日下午5点左右,徐州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西北2公里处又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发生事故的校车核定载客人数为35人,实载人数45人左右。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校车上载有很多小学生。事发地水深只有1米多,发生伤亡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侧翻发生比较突然,孩子们互相挤压,坐在汽车西侧的孩子伤亡比较严重。据了解,在校车治理期间该校车曾经停运,前几天才开始恢复营运。
2、为了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车幼儿、学生的人身安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分析校车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保障校车安全的主要环节,总结一些地方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征求部分地方、单位和专家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为充分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制定《校车安全条例》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立法质量,现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3、虽然目前校车引发了广泛关注,校车的长远发展不可能永远依赖政府补贴,如何建立健康的校车市场运营模式是其中的关键。各地校车经营模式多种并存,主要有学校自营、政府购车学校经营、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有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四种。其中,学校自营和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经营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但是各地情况也很不均衡。某证券分析师认为,“各级政府有望逐渐加大对校车采购的财政支持,安全性能突出的美式长头校车有望逐渐成为校车的主流车型,校车制造商面对的不仅仅是事件性机会,而是行业整体环境的极大改善。”
【考点分析】
一、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校车疏于管理,运营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校车运营少部分是学校出资管理,大部分还是私人承包经营,承包者素质较低。技能高低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对校车的性能、功能等更没有统一的规范去约束。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校车安全的法制法规。
2、贫困地区校车资源匮乏、交通设施差。校车事故多发于城郊和贫困地区,这部分地区道路状况较差,路质破损严重,维修不及时。雨雪天气,又缺乏及时的安全防护和提醒措施,致使安全交通事故频发。
3、学校未重视乘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弱。交通事故临发时,学生因未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慌乱、挤压,造成重大人身安全事故。
二、防范校车安全事故的主要措施
1、健全校车安全法制法规,完善校车安全条例。广泛征集民意,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相关建议,借鉴先进的校车管理经验,结合各地现状,制定普适性强的法制法规和安全条例,提高校车安全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2、政府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探索校车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校车运营监管和监督;加大贫困地区购买校车资金补助和财政补贴。交通部门、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明确分工和责任,提高对校车运营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3、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校车安全性能。建立规范的校车市场秩序,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校车市场运营模式,推进政府购车学校经营,扶持学校自营,鼓励有政府补贴和无政府补贴的营利性组织参与经营。
4、提高校车驾驶标准和要求,加强乘车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乘车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现有校车驾驶员法制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部门要将乘车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育课程安排。
2012年4.21联考申论热点预测之基层民主
2012-04-11 16:18 华图网校 点击: 43 次
【关键词】
基层民主 基层选举基层法制 群体事件 危机处理 社会管理公平正义 村民自治
【热点背景】 1、2011年9月21日上午,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400多名村民因土地问题、财务问题、选举问题对村干部不满,到陆丰市政府非正常上访。2、2012年2月1日,乌坎村数千村民一人一票,推选出村民选举委员会。2月11日,举行推选村民代表和选举村民小组长大会,选出107个村民代表和7个村民小组组长。推选方式均为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据统计,乌坎全村登记参选村民共有7923人,投票共收回村小组长选票6449张,村代表选票6491张,投票率超过80%,超过具备资格人数的半数,选举结果有效。许多乌坎村民用“公平”、“透明”、“公正”等词汇来形容参与此次选举活动的感受。“特别是在秘密投票箱中写票不容易给别人看到,比较保险,可以确保公平民主。”
【考点分析】
一、问题及其原因
乌坎事件反映出当前基层民主和自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1、长期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积累。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冲突显性化。
2、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不到很好落实。有些地方的基层政权相互庇护,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拖拉推诿、敷衍塞责,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长时间在基层无法得到有效纾解。
3、不少村民不懂选举程序,村委选出后,缺乏对其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村内选举被少数人所操纵,选举舞弊严重,选举的公正性,决策的公益性缺乏保障。
二、影响——危害性或意义
1、没有公民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必然导致社会腐败。
2、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3、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有效的途径。
4、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三、对策总结
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1)坚持以人为本,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为
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各项工作。(2)坚持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坚持法律为上,依法依规。(1)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选举予以认真指导和全程监督,防止肆意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为,保证基层自治的公正性、合法性。(2)认真落实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构和有效运行机制。
3、加强选举和法制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2012年421联考申论热点:环境保护
2012-03-30 17:52 华图教育 点击: 1982 次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垃圾处理
【热点材料】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刚刚闭幕,李克强副总理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关注2012年头等实事儿,“PM2.5”成为热搜词之一。它已由一个专业名词演变成治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目前,中国各地开始陆续进入监测和治理“PM2.5”的行动期,一场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没错,上海、广东、天津、山东等地已陆续启动PM2.5的监测,江苏提出计划,实现PM2.5监测点的“全省覆盖”。而北京市政府在承诺市民落实35件重要实事发布一周后,也开始了督察行动。
但涉及PM2.5的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PM2.5主要来源于扬尘、燃煤和机动车污染。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曾表示,在对北京的工业源污染排查之后发现,目前机动车排放已经占据污染总排放的将近2/3。
“市民很难想到自己每天开车就是污染最大贡献者。”一位环保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认为,必须调动大众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承担责任。
“好的空气质量是治理出来的,而不是监测出来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的这句话赢得不少认同。公众也在期待,各级政府早日拿出有效治理措施,让天更蓝,让蓝天更多。
材料二
研究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小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全国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垃圾围城问题虽早就提出过,但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很多城市都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走了弯路,当时只是简单堆放、填埋,给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因此,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大中小城市,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步履维艰。
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考点分析】
相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赤潮、沙尘暴、异常气候灾害而言,城市环保问题出现在申论试卷中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快速化发展中面临较多的问题,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也应该引起考生的足够认识。
1、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大有作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成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2、中国环保精神: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3、环保工作总结:“五个必须”,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必须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统筹推进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环保工作;必须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必须坚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4、保护环境的基本对策:
第一,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龙头,全面建构环保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理论体系,理顺健全环境保护职能和组织系统。
第二,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考核。
第三,落实贯彻“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大力推广“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具体有:加强水泥、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治理,加强对燃煤设施、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施工工地扬尘和渣土运输的环境监管,淘汰老旧车辆、垃圾分类、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开放式街区公园、改善居民生活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经营扰民等五类突出问题等。
5、垃圾处理的措施:
第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差距。合理确定生活垃圾处理 设施建设规模,避免过度超前。
第三,科技攻关,技术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与评估体系,指导并促进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健康发展。二是组织技术创新,解决关健技术问题。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第四,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深化环卫体制改革,促进生活垃圾产业化发展。二是完善收费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抓紧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扶持企业发展,减轻公众负担。三是研究开发低成本、长期融资工具。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第五,权责统一,健全管理保障。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争取搞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工作。二是规范项目管理,加快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完善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特别是垃圾填埋渗沥液和焚烧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第六,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公众,营造垃圾分类环境。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要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创新机制,加强监管,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实现垃圾综合处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2联考申论热点:物价飞涨百姓何去何从
2012-03-25 13:41 华图网校 点击: 1770 次
格的波澜不惊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太子参的涨幅最为疯狂。
羊城晚报记者21日从广东价格指数平台看到,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太子参的最新批发价是372元/公斤。但据广州市药材公司介绍,今年3月份太子参的收购价还仅仅只是60-70元/公斤,最近价格一直在360-370元/公斤徘徊,半年多涨幅高达500%左右。
21日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天河北百佳超市看到,仍在做促销的食用油数量已经非常有限,价格优惠也很少,如金龙鱼4升调和油原价是44.8元/瓶,促销价仅为41.9元/瓶。要是在往常,食用油促销一般都会便宜个近10元。
广州市物价局给记者发来的监测数据也显示:中秋节后广州市食用油价格就涨得非常明显,其中散装批发价格平均上涨12%-20%,豆油、调和油、棕榈油每吨均上涨1000元左右;小包装食用油批发价格亦全线上涨,上涨幅度达10%-15%。如鲁花花生油5升由88元升至95元,升幅8%,致美斋调和油5升由45元升至48.5元,升幅8%。但批发商表示,目前都是暂时价,待库存销售完,价格可能还要上涨。若是按供应商目前报价,鲁花花生油5升批发价应涨至99.5元,致美斋调和油5升批发价应涨至52元。
物价的飞涨,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对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县城一级的中低收入城镇居民更是影响巨大。当然,物价上涨的原因也有很多,而且目前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控制物价、保障民生。
二、答题框架
各类物价指数一路上涨是今年经济运行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虽然对于物价涨幅较高有多种解释,但物价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关注价格走势,不失时机地进行政策微调应是决策层的题中之义。
2010年以来,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持续且逐月扩大的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
第二,物价高企导致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
第三,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农民消费雪上加霜。
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收入增加了,农民消费并未大幅增长,1—6月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14.7%,农村低于城市5.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比近年平均水平拉达2.6个百分点。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物价的高增长,是其消费需求没有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民家底薄,承受能力差,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消费的增长。
目前来看,物价上涨,已经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当务之急,各地要尽快采取调控措施,将蔬菜、肉蛋等食品价格,恢复到合理的价位;条件允许的地方,要尽可能多给低收入群众发放一些临时补贴,以解其燃眉之急。
从长远看,有关部门要建立物价上涨与困难群众补贴的联动机制,当物价指数高于一定范围时,要及时给低收入群体发放各种补贴,确保其生活水准不降低。
应对物价上涨,方法有多种,世界各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价格管制,这是最原始简单的方法;二是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金融政策来调控,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三是通过升值本国货币来减缓输入型通胀,这种做法很容易对出口造成影响;四是通过减税以提高经济效率来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中,价格管制以前不少政府都采用过,但很少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因为价格管制在导致市场定价失灵的同时,也否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抑制了生产积极性,这注定了价格管制只能是紧急状态下的紧急措施,不可能成为常态下的正常措施。
应对通货膨胀,必须根据通胀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我国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超发货币引起的,虽然对是否超发了43万亿货币存在争议,但对超发货币的事实本身却是没有争议的。面对物价上涨,人民群众意见很大,根本原因就是百姓本身还没有富裕,却遭遇通胀,导致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下降。
目前,在“调结构”的背景下应对通货膨胀,物价管制并不是最佳选择。目前可以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一是继续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配合加息;二是将人民币适当升值与减税相结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减轻百姓税负;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提高。
2012联考申论热点: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
2012-03-14 11:12 华图网校 点击: 1115 次
【热点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2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收费。为切实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近日,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有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监管手续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农机监理费等22项收费。
通知指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本系统内相关收费单位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的登记备案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使小型微型企业充分了解和享受收费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落实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的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给予处罚,并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银监会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银监会近日出台《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补充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商业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的条件。除需满足金融债发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审慎性监管要求外,对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达到第一条目标的商业银行,可申请发行专项金融债。
除银团贷款外,商业银行不得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考点分析】
1、问题: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但当前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必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2、作用: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对策:包括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等。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政府采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年内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二)努力缓解融资困难。建立小企业信贷奖励考核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外资和国际组织资金参股设立小金融机构的条件,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上市融资。继续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制定防止大企业长期拖欠小企业资金的政策措施。
(三)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中央财政扩大技术改造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完善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支持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以及标准制定。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培育和支持300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
(四)加强服务和管理。建立和完善4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便利通关措施,简化加工贸易内销手续。对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提高小型微型企业管理水平。
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逃回北上广
2012-04-05 16:07 华图网校 点击: 1628 次
【关键词】
逃回北上广 低收入高物价 公共服务 公平公正 结构调整 稳定物价 转型发展 公共资源分配
【热点案例】
1、这两年,有关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话题受到社会关注。最近,媒体报道,当初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逃回来了。当初因为高房价、高物价、限购而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继续打拼,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颇有戏剧性。“逃离”又“逃回”,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能够帮助这些年轻人克服高房价等压力,又再次回到这些非常不易居的城市? 2、2011年5月5日,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市统计局副局长、市人普办常务副主任顾兖州认为,虽然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对城市管理带来挑战,但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也离不开大量涌入的高端人才和服务型人员。另外,大量正值壮年的流动人口进入,降低了北京人口构成中的男女性别比,也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劳动力枯竭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临近。
【考点分析】
一、问题及其成因
1、表层原因:(1)低收入高房价,限购令使一线城市房价有所回落时,二三线城市成为领涨全国房价、房租的“主力军”;(2)地方重人情、关系,办事相对缺少公平公正。(3)二三线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不足,精神贫乏,生活单调,年轻人觉得很孤单。
2、深层原因:(1)二三线城市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依赖投资拉动GDP,高学历人才的岗位和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2)“北上广”市政管理中权力制约和舆论监督相对有力,社会相对公平公正。(3)公共资源分布不平衡,二三线城市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二、影响——危害性或意义
1、加重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资源、环境、城市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负担,使其宜居条件更加恶化;另一方面,补充、优化了一线城市人才资源,有效克服其人口老年化和城市老化,增强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减少了二三线城市转型发展的人才、技术资源,使其发展活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当地就业和社保压力。
三、政策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中小城市要转型发展,就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解决体制问题,营造公平环境。加大内地、小城市和农村的开放程度,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营造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多为社会中低层成员创造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年轻人搭建更大的就业、创业舞台。
3、统筹区域平衡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和金融要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合理分配,着力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
4、国家要始终把调解收入分配和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12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孝文化
2012-04-09 14:48 华图网校 点击: 550 次
【关键词】
孝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二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材料三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材料四
近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
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针对孩子的孝心培养问题总结出了“孝心培养适龄化,孝行养成生活化,过程家庭参与化”的孝心培养工作思路和“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的培养模式,吸收了孔子、孟子、曾子等圣贤有关孝行教育的思想精华,结合了国内外青少年专家和成功培养孩子成才的优秀家长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从养礼仪、育孝行、养感恩、拓智慧入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使孩子在动中学、在学中动。
【考点分析】
一、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二、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四、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2012联考申论热点之实体经济的困境
2012-04-09 14:52 华图网校 点击: 312 次
【关键词】
实体经济 商业精神 企业转型
【热点背景】
1.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2.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冒险和创业精神,还有创新精神,这次两会特别关注的还有企业家的实业精神。但现在,企业家的实业精神正在衰退,这令人担忧。”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指出,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空心化———实体经济太弱,而虚拟经济特别是场外衍生品过度膨胀。从日本至今“失去的二十年”来看,其原因也是在于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房地产泡沫化。
3.我国历史上有晋商、徽商、潮商、浙商等多个以实业兴邦的经济团体,而现如今在金融、资本、服务等虚拟经济的浪潮下实体经济急剧衰退。在这一过程中商业精神由“实干、创造”向“投机、炒作”转变。由此引发出商业诚信缺失、资产泡沫化严重、产业空心化等经济问题。
【考点分析】
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资本大量逃离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经营、技术等面临困境;
2、实体企业家跑路、移民现象严重。企业家的实业精神在衰退,心态浮躁、急躁,急于挣快钱、大钱;
3、实体经济平台上得到融资最后投入非实体经济。大量实体经济从主业转向房地产、从实业转向投机。
二、实体经济弱化的原因
1、国际市场冲击、国内不完善的市场秩序制约。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上升;国有实体经济用料廉价,市场竞争不平等;
2、金融二元结构,利率双轨制。繁重的税收、利息负担,利润空间小,束缚民间实体企业融资;
3、虚拟经济挤压生存空间。民间借贷利率高,融资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机制,闲置资金借机涌入,催生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
三、强化实体经济的对措
1、国家层面。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国有与民营实体经济平等的市场进入机制;对于投资实体经济给予政策、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鼓励中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2、地方层面。优化实体、小微企业行政审批程序;鼓励投资兴办实业,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打造实体经济基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3、企业层面。实体企业应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夯实立身之本;创新管理,科学决策,依靠科技,尊重人才。
4、舆论媒体。宣扬发展实体经济,引导企业家投资实业;披露、监督恶意投机炒作行为;弘扬实干、艰苦创业精神。
5、企业家。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管理水平;培养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挥实干精神,坚守实业;依法纳税,合理投资,不炒作,不投机。
第四篇: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
公务员联考申论热点:县域经济发展
2010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素瓶颈、基础设施等问题,引导县域产业突出特色、参与分工,增强县级统筹发展能力。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标准表述】
内涵概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纵观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它特有的属性,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它有着特有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内涵。
对策措施
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农村公路硬化建设,争取到年底,提前两年基本实现2010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目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扩大中低产田改造规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达专项资金,对福建南平、三明等地粮食主产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支持,促进粮食产量提高。
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动物防疫、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监控、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信息等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重点支持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山海协作、“造福工程”搬迁等项目。三是支持县级中小企业发展。
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企业信息化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和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补偿,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培训、企业管理咨询诊断、闽港台合作平台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中小企业
第五篇:2012年421公务员联考申论预测试卷:雷锋精神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参考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以下是《雷锋日记》部分节录:
1958年11月13日:我们在建设焦化厂当中,住不好、吃不好和工作环境不好等,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
11月20日:我在鞍钢开推土机时,车间主任给了我一个任务,要我带3个学员。自己的技术不高,又怎能教好学员呢?可是,我想到这是党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坚决完成。在驾驶和学习机器构造原理时,我和他们互相研究,我不懂就去请教其他师傅,而后再告诉他们。他们只用4个月就学会了开推土机。
1962年5月2日:今天下午我在保养汽车,突然天下大雨。我正在盖车的时候,见到路上有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小孩,右手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左肩上还背着两个行李包,走起路来真是很吃力。我急忙跑上前,问她从哪来?到哪去?她告诉我说:“兄弟呀!我今天遭老罪了,带两个孩子,还背一些东西,天又下雨,现在天快黑了,还要走10多里路才能到家。现在我都累迷糊了,我哭也哭不到家呀……”我听她这么说,心里很过不去。我跑回部队驻地,拿着自己的雨衣给那位妇女,我又抱着她的孩子,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在路上,我看那小孩冷得发抖,我立即脱下自己的衣裳给他穿上。走了1小时40分钟,终于把他们送到了家,那妇女激动地对我说:“兄弟呀,你帮了我,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我对她说:“军民一家嘛,何必说这个呢……”离开她家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想着: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5月8日:今天部队发放了夏天的服装,本来每人发两套军服、两双胶鞋……我想,当前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再说,我们门的国家还很穷。党和人民对我们这样好,我们也得力党和人民着想。为了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减轻人民的负担,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我只领了一套军服,一双新胶鞋,其他用品也少领了。以前用过的东西,我都修补好了,继续使用。穿破了的衣服补好了再穿。
8月5日:今天是星期日,本来应该休息。可是因为任务重、工作忙,再加上汽车行驶里程到了二级技术保养期间,我想:完成任务要紧,保养好车辆重要,牺牲个人休息嘛,没有什么。因此,我还是照常工作。
X月X日: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2.2007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的张秋香,带着满腔热情和实干决心,来到了泗阳县三庄乡邵道社区,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邵道社区是省级经济薄弱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占40%。上任后,张秋香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入户调查。在对村情和民情有了初步了解后,张秋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希望找到一条道路能够突破邵道社区发展的瓶颈。考虑到邵道社区村民大多数是留守人员,大都以传统农业种植维持生计,张秋香将强村富民思路聚焦到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上。
拿着跟父母借的5万块钱,加上从银行贷来的5万块,张秋香联合原村党支部书记孙建华、当地种植大户蔡登善共同投资20万元,创办了“七里香瓜园”,引种日本西甜瓜。
成功的道路总是一波三折。由于管理经验不足、种植技术不成熟,到了收获的季节,张秋香的果园并没有多少收益。第一次创业虽然没有甜头,但是张秋香没有放弃种植园。第二年,她又大胆地追加了投资,将种植园扩大到了80亩,园里还引进种植荷兰百利、台湾金光等多个蔬菜新品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摧毁了她所有的创业成果——不仅让她赚来的20万元打了水漂,还负债近6万元。
身处逆境,她没有灰心丧气、止步不前,而是积极奔走、多方筹措资金,把自己的竹架大棚全部改造成了钢架大棚,及时补种上了蔬菜。那年初冬,许多农户的蔬菜由于防护不当被冻死,而张秋香塑料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硕果累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享受着创业的丰收与喜悦,张秋香并没有满足,她开始盘算着如何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2009年,张秋香把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华富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经拥有蔬菜种植户168家,带动全村和周边1000多名农户从事蔬菜生产,人均实现增收3000元。
小小一村官,真诚为民富。张秋香的努力,老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如今,张秋香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成长为邵道社区党总支书记、三庄乡副乡长、泗阳县妇联副主席(不驻会)。张秋香还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也成为第一个获得省级劳模称号的大学生村官。
3.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纪念日,也是雷锋逝世50周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8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倘若都能成为雷锋那样“滋润土地”的一滴水,“照亮黑暗”的一缕阳光,坚守岗位的一颗“螺丝钉”,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定能够历久弥新,一个政党的先进品质方能更加彰显,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3月5日,中铝山东企业启动主题为“学习雷锋精神,共建幸福家园”的学雷锋集中行动月活动,近百名志愿者参加,观看了雷锋事迹图片展览,点燃了广大员工学习雷锋精神,掌握过硬本领,争做好学上进,直面挑战,勇于创新创业,建设幸福家园的热情。同时,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做义工,经过认真体检,60余名志愿者无偿献血2万余毫升。通过活动,形成了企业上下弘扬先进文化,争做文明山铝的良好氛围。
共青团中央把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近年来,许多地区组织青年在3月5日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青年教师D认为,从“学雷锋活动”到“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和升华。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是将短期的个人学雷锋行为转变为经常化的组织活动。
4.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为上,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却偏离了轨道。比如老人摔倒了,不敢去扶;学生落水了,不愿意去救,要救也得先谈好价钱;还有令人震惊的“小悦悦事件”。每当看到这些报道,大家心里就很难受,都希望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民的道德水平也能上新台阶,渴望雷锋精神能够被传承发扬好,盼望出现千千万万的新时代雷锋。
雷锋生活工作过的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一名普通的公路管理员郭明义,30年如一日,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身边弱势困难群体化解矛盾,给300余个濒临绝望和无助的困难家庭带来新的希望。他还是180多名特困中小学生的资助者,他无偿献血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从身边小事做起,好事多得数不清。郭明义闪光的人格感动了无数追随者,成为引领钢城浩然正气的一面旗帜,温暖人心的一股洪流。人们在赞扬这位共产党员雷锋传人时,呼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春风吹遍神州。2010年10月20日学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号召,深入宣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广发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努力形成崇尚先进、追求崇高的浓厚氛围,形成奉献光荣,助人为乐的浓厚氛围,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凝聚起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5.2006年11月,南京一位老太太赶乘公交时摔倒在地,一位叫彭宇的小伙子,将其挽起送入医院,后来,老太太却指认是彭宇撞了她。2007年9月5日,当地法院按“推理分析”,作出彭宇赔偿摔倒老太太4万多的判决。如果说南京“彭宇案”还只是动摇了人们道德判断标准,那么08年河南“李凯强案”则让人们摇摇欲坠的信念几乎彻底倒塌。
2008年8月21日,大学生李凯强帮助一位受伤倒地的骑自行车妇女,而这位妇女却一口咬定是李凯强的电动车撞到了她,由于没有相关证据证明,最终09年底河南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判决原告损失合理部分由双方各承担50%,李凯强需赔付共计7.9万余元。
随着南京“彭宇案”,郑州“李凯强案”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社会上“苦于助人”的风气开始蔓延开来。面对危难之中需要帮助的人时,很多人的道德观念都被这种“苦于助人”的哀怨所替代。有网友说:“帮助别人之前,先看荷包里有没有7.9万”,“扶人之后会发生什么啊?现在的好心人都被没有良心的人吓怕了……”。
在这种消极态度影响下,2009年1月9日下午,一位八旬老人突然倒在杭州南宋御街头,谁也没有上前扶起。2月7号下午,一位女子在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购物中心地下一层上至一楼时,突然摔跤,随后躺倒在地,周围的市民都在几米之外围观,无人上前搀扶。
2010年1月18日晚,武汉武珞路中学的初一女生晶晶热心搀扶老人回家,却遭到父母亲友的集体批评,她抹着眼泪,觉得十分委屈。
对此,一些家长表示,学雷锋做好事是一种美德,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说,如今学雷锋做好事确实会有一些 “风险”,所以要求孩子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是无奈之举。特別是从各种媒体上看到有人做好事反被诬陷的一些事情后,更是担心孩子的热心肠会惹到麻烦。
五年级学生刘海静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同学之间借个笔啊什么的,当然可以借,但如果在大街上,一位陌生老太太摔倒了,谁又会去扶她?万一被讹上怎么办?”刘海静说,“一打开电脑,网上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不看都不行。”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速转型期,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青少年和成人都有影响,但是不能因为一些阴暗面而不能从“被诬赖”的阴影中走出来,更不应该放大、强化。
夏学銮说,“助人为乐”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珍视的雷锋精神,是历久弥新的。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基础的时候,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通过专题教育或者开展活动把这种精神做在平常,同时也要和孩子们分享,告诉孩子在帮助别人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6.今年2月,《今日早报》在杭州10所中小学开展“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大型调查,共有1000名同学参与。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七成同学知道并很清楚雷锋的故事。
针对“你觉得现在应该学雷锋吗?”的提问: 1.8%的同学表示不应该,现在是商业社会,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4.4%的同学表示学不学无所谓;93.8%的同学表示,现在仍然应该学雷锋,而且现在这个社会更加需要雷锋精神。
在进行本次调查时,记者还跟同学们聊起学习雷锋活动的具体体会和看法。
黄昊悦说,“过年前的那段时间刚好是春运高峰,火车站有很多急着回家的人,妈妈单位组织了送姜茶的活动。听妈妈说起后,我主动提出要一起去。在车站,我看到有个阿姨坐在地上,旁边摆满了行李,怀里还抱了个孩子。我给她端过去一杯姜茶,她马上笑了起来,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真诚的话语,自己心里也觉得暖暖的,觉得特别开心。”
黄之彦说,“去年12月,和妈妈在吴山广场看到有帮扶我国教育事业的„彩虹计划‟在做公益活动。我了解了一下,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些小朋友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不能读书。经过和妈妈商量,我们一起给一个小朋友捐了一年的学费。平时也会做一些事情,尽职尽责做,如果同学有不会的作业,她会主动帮忙,公车上会主动让座,也会帮小区里有困难的老人做点事情,能帮助别人,自己感到很开心。”
王泽英同学说,她之前看过关于南京儿童福利院年前遇到“突击献爱心”的报道,有时候他们一天要接待二三十批献爱心的人。王泽英认为,这样的献爱心就有些形式主义:“就像学雷锋一样,献爱心也应该放在日常的每一天,从点滴做起,而不是一种口号,一种形式。”
黄天泽同学认为应该批判地吸收雷锋精神,“乐于助人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但我觉得雷锋的有些做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比如送别人回家,在现在社会可能并不需要。”
对此,太原市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班主任老师王蓉说,现在学雷锋已经演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了,就是转化成近期网络上读到、生活中见到的“活雷锋”,这样辐射力更强,在活动和讨论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学习了雷锋精神。
8.2008年5月22日,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文章提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对此,人民网论坛发表评论《范美忠给国人出了个难题:我可以不做英雄吗?》,文章认为:范美忠的诚实让我们很为难,既要赞许其诚实的可贵,又要谴责其对“争当英雄”传统美德冲击。这怎么办呢?难道为了维护传统美德的尊严,而把范美忠的诚实一块谴责?这也不行!因为诚实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南方都市报发表评论《自由理念不容亵渎——我看范美忠之跑》,文章认为:范美忠宣称“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去一个是一个”是荒诞的,范美忠的行为会破坏人们传统的道德观,会让后来的人不幸福,范是“打着自由之理念,打着自由的旗号否定美德与高尚,不仅是对自由的严重误读,更是对自由的亵渎!”
新华网发表评论《看“范跑跑”和媒体贴面热舞》,文章认为:“范跑跑”能在凤凰卫视的演播厅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这本身就会让受众分不清对错善恶。如果只要反人性,不道德就会得到媒体青睐的话,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会步“芙蓉姐姐”,“凤姐”和“范跑跑”的后尘。
9.几十年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为传扬,涌现出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今天,雷锋的名字已经超越了国界:美国专门成立了“学雷锋研究会”;巴西人说:雷锋应是精神领袖;泰国政府也专门翻印雷锋图书发给国民学习;在新西兰,有“雷锋”组织,经过培训才能上岗成为“职业雷锋”。
新世纪的“雷锋热”如火如荼。不料,在建党90周年之际,凤凰网资讯于2011年7月4日发出一组以《被“修改”的雷锋:8月捐款穿棉袄》为题的老照片,图片说明写道:“1961年2月,解放军各部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活动,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为补拍雷锋照片做出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时为大尉军衔的张峻,负责补拍雷锋的照片……”。随后,凤凰论坛先后发表300多份跟帖,共2万多人参与讨论和点击。在“被„修改‟的雷锋”这样的标题引导下,一大批借“打假”污蔑雷锋的帖子蜂拥而来,一时间,“反方”压倒了“正方”!
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雷锋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其故乡——中国,竟然遭到质疑,声称雷锋事迹都是假的,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1.根据给定材料,分析归纳雷锋精神的当代内涵。(15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材料,分析指出,弘扬雷锋精神对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10分)
要求: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材料反映了学雷锋活动在当今社会的一些困境,请你仔细阅读“给定材料”,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15分)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
(三)“给定材料5——6”反映了中小学生学雷锋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假定你是X县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配合本市中小学校更好地开展学雷锋活动,请你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X县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3)不超过500字。
(四)“给定资料9”划线句子写到“雷锋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其故乡——中国,竞然遭到质疑,声称其事迹都是假的,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请你结合给定材料,联系实际,以“自由·真实·美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联系实际恰当;
(2)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回答下面两个小题。
1.根据给定材料,分析归纳雷锋精神的当代内涵。(15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爱国精神:爱党、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奉献精神:服务人民、助人为乐;
三、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四、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五、创新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2.根据给定材料,分析指出,弘扬雷锋精神对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10分)
要求: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社会主义道德,匡正道德失范,倡导文明新风。
二、能激发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
三、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凝聚干部群众的力量;
四、有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激发爱岗敬业和创新创业热情;
五、有益于推动公益事业,形成互助团结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给定材料反映了学雷锋活动在当今社会的一些困境,请你仔细阅读“给定材料”,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15分)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敏感案件仓促判决,社会影响恶劣。对此,要以政府用人导向、荣誉制度和法律援助等加强对好人好事的嘉许保护。
二、媒体为求影响,对个别不良行为过分渲染,瓦解社会信心;对此,应对媒体加强指导监管,增强其责任感。
三、某些学雷锋活动短期突击,有口号化、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对此,要创新形式,并使之组织化、日常化。
四、部分家长和孩子的疑虑过多。对此,要加强教育引导。
(三)“给定材料5——6”反映了中小学生学雷锋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假定你是X县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配合本市中小学校更好地开展学雷锋活动,请你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X县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给X县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同志们:
你们好!
我县历来珍视雷锋精神,广大家长和孩子崇尚学雷锋做好事,热情乐天,邻里相爱。但近来,受南京“彭宇案”,郑州“李凯强案”的影响,一些家长担心“被讹上了”,对“助人为乐”疑虑重重,有的家长甚至批评孩子搀扶老人回家。
家长们,你们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学校也是始终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开展学雷锋活动,我们都会做好仔细的组织工作,会有专门老师带队,负责每一个孩子的安全和快乐。同时,我们会和公安法检机关密切配合,决不允许讹诈事件发生。请各位家长放心!
家长们,今天的学雷锋活动已不再是做做好事而已!而是拓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付出的快乐,学会爱,增强自信心;增长见识,增强责任感。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利无害的。
家长们,信心就是力量!丧失爱,丧失积极奉献的信念和勇气,胆怯懦弱的孩子是没有力量托起我们家长和国家共同希望的。希望广大家长积极配合我们,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一起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坚持到底!
X县教育局2012年4月21日
【赋分说明】
1、结构8分:全文由背景交代、解除顾虑、陈述利害和发出呼吁四部分构成,结构完 整、逻辑顺序正确给8分;少一个环节扣2分;有结构但逻辑顺序不正确扣2分。
2、内容8分,按点给分:
(1)担心“被讹上”(1分),对“助人为乐”疑虑重重(1分);
(2)安全放在第一位(1分),仔细的组织工作(1分),和公安法检机关配合(1分);
(3)拓展素质教育(1分),学会爱、增强自信心(各0.5分,共1分),增长见识,增强责任感(各0.5分,共1分)。
3、语言4分:
(1)用语得体,通俗易懂,说服力强给4分;
(2)有说服力,但用语可读性不够强,酌情给1——3分;
(3)词不达意,完全没有说服力,为0分。
4、其他减分项目:错别字每个扣0.5分,最多扣2分。
(四)“给定资料9”划线句子写到“雷锋在国外备受推崇,在其故乡——中国,竞然遭到质疑,声称其事迹都是假的,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请你结合给定材料,联系实际,以“自由·真实·美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联系实际恰当;
(2)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3)不少于800字。
【主题要点】
1、追求自由和真实是公民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应该赞赏的;
2、但追求自由和真实,与追求美德、崇尚英雄品格不相冲突:(1)自由的真谛就是为了追求美德,美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恰恰是人性中最大的真实;(2)不能以自由、真实为借口否定道德英雄,更不能以此给自己的软弱和堕落找借口。
3、雷锋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创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化身,是当代社会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可贵的资源。要大力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
【参考范文】
真实的自由——美德
华图教育 罗成兴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自由”为旗号,矢志建立新中国。自由,一时成为我们的立国精神和社会集体意识。
但我们的自由意念有先天缺陷,任性叛逆有余,合理建设不足。“新文化”在传统政教礼法崩溃,传统美德已然破碎凋零的时候,奋起追求自由。这样的自由指向难免空洞虚妄,成了单纯反传统家训政教,反法律,反社会的口号,成了一些人恣意妄为,回避责任的借口。虚妄的自由,含混纷扰,湮没了华夏美德的最后余晖。
真正的自由当以美德为归宿,美德才是人性中最大的真实。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的枷锁就是无处不在的懦弱和伪诈。唯有具大慈悲心者得大自在。真诚的人,必定是矢志于爱与奉献,并因此勇毅无畏,自由自在的人。
由此反观“范跑跑”,他是懦弱与伪诈的俘虏,他以虚幻的自由口号,以虚伪的“真诚”来否定美德,推脱责任,只不过是为了求心安,求社会的理解,找回失去的自我认同。他不自由,也不真实,只是个懦弱无德而又善于狡辩的人。
再反观最近那些在凤凰网上质疑雷锋事迹真实性,进而否定雷锋精神人,也无非是一些因胆小懦弱,不敢自由践行内心道德主张,自甘堕落,逃避责任,从而失去真诚自我,倍感空虚和恐慌的人。他们激烈地以“真实”为借口否定雷锋,无非是为了寻回可怜的自我认同。这样的自我认同缺乏真实,终不可能在当今社会畅行无阻。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奉献、敬业、创业、创新。这是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化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这是政府爱民清廉、企业上下奋发有为,社会各界团结互助的精神基础。政府和社会各界若能认清真实自我,在各自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必能生机勃发,自由奔放。
同时要看到,以“自由、真实|”的名义否定美德,否定高尚已成为当今社会流毒。它腐蚀传统美德,并使一切积极提升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活动极难有效开展。从台湾、韩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其后果就是政府只能在一些只要权利、不担义务的利益集团之间疲于奔命,从而丧失了坚守政治使命,构建道德社会的能力。
个人道德责任感和政府政治使命感的丧失,会使国家在价值混乱中政息人亡。守住真实,留住美德,赢得自由……今天,我们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