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4.24中公教育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最终预测(word打印版)
中公教育申论最后预测资料
第一部分最新研究成果
4.24 联考申论考试一般分为四个题目:第一题为概括,第二、三题一般为分析和对策或为分析和对策在一起的混合题,第四题为文章。关于这些题目的最新应对思路应该把握以下内容:
第一,所有的申论作答都要首先弄清楚“问的是什么”,这个是回答的关键,千万不要“想当然”认为这个题目问的就是分析,问的就是对策,不能这样简单理解,考试实践一定依据实际情况,如果这一点搞错了,回答无论自我感觉“多么漂亮”都得不了什么分数。
第二,弄清楚提问之后,答案一定要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归纳、提炼与整理,脱离材料的答案要点一般都是错的。
第三,对于第一题这类概括性的题目,一般作答要求为“准确、简明”,这时只要直接概括要点即采分点即可,即要多提不同的新的关键词,不要谈多余内容,否则会浪费得分机会。同时在“准确、简明”要求下,一般直接罗列要求即可(第一,第二;
1、2、等罗列方式都行),不用考虑结构或者逻辑思路。
第四,4.24 多省联考题目的采分要点有增多的趋势,以一个15 分的概括为例,采分点,现在可能会增加至7 个,平均2 分左右一个采分点,所以中公学员一定要多总结要点,不能掉以轻心。
第五,关注结构分:4.24 申论阅卷的评分公式:结构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结构分,下文会分析)+采分点得分-字数扣分-错别字扣分-其他扣分(有的无其他扣分)=实得分。其中,3 个错别字扣1 分,最多扣2 分,每超50 个字扣1 分,最多扣3 分。
如果题目要求中有“条理清析”或“有条理”,或者有“结构合理”这是比较可怕的,这道题目一般至少含有5—15 分的结构分。这种结构最常用的就是“总—分”、“总—分—总”、“先宏观再微观”、“现状、原因、效果”或“现状、问题、对策”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体的结构一定要结合要求的具体形式具体分析,不要僵化,比如“调查报告”、“建议”、“发展规划”都有各自较确定的结构。
第六,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与题目的拟定,这基本决定了分数的一半。立意拟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申发论述,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瞎联系。一般必须体现鲜明的观点。
例1:2010年4月25日联考题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阐述。(40分)
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这是立意的关键,从申论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实行阶梯性水价”这是国家改革的主要思想,所以立意必须围绕这点进行才可以。
例2:2010 年9 月18 日联考题目: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立意的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朔州途径”是什么,“朔州途径”的本质是“大进小退”即大的有管理经验、技术优势、资金实力的企业兼并小的、落后的企业,所以文章的立意必须围绕这点展开,其它方面的立意都是无效的、低分的。
第七,文章还要注重作答要求中的“限定性”要求。
例1:2010年4月25日联考题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
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阐述。(40分)
写这篇文章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性要求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还有“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应该对“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得出这种观点不对,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从而呼唤要求,或者必须实行“阶梯性水价”,文章的脉落应该大体上是这样的。
例2:2010 年9 月18 日联考题目: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写这篇文章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性要求即“朔州途径”,文章一般要对“朔州途径”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得出“大进小退”的立论观点。
关于第七点,考试实践中要有这种意识,但仍然要灵活运用,不能学死了。
第八,申论的所说的“申而论之”,千万不要“申而论它”,不要盲目拔高论点,要扣准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即便要超越进行引申,也不能超出材料主旨所规定的范围。这告诫我们不能动不动就“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瞎联系,一定要紧扣材料主旨,在这个基础上提炼主题。
第九,文风切忌“假、大、空”。如何避免假、大、空呢?就必须贯彻的三贴近、三结合原则,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使作答思维在符合题意要求的前提下,同自己的切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和观点论述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要站在一名拟任职干部、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场上,代入角色,切实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作为公务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并援引材料和背景知识中的理论、事实论据来支持,才能使文章的内容真切、丰满、充实,与假大空相对立。
第十,有以下情况下,一般会列为四类卷,或较低的分数。1.没有联系材料(话题)的;2.背诵事先预备的范文的;3.另起炉灶作文的;4.不知所云的;5.字数不够的;6.不分段落、标点的;7.摘抄原文为主的(不要一字不变的抄原文,考试实践中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重新组合语句);8.观点游离的;9.结构混乱的;10.文面错误较多的。
预测之三微搏兴起与网络问政(创新社会管理)
【关键词】 政府微博 官员微博 网络问政 网络舆论监督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媒体问政 全民问政 零距离沟通 理性分析问题理性表达意见 社会管理方式创新 改进政府工作 阳光行政 政务公开 打造透明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背景链接】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0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已达到4.2 亿,上网普及率超过30%。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迅猛提升,中国网民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日渐增强,这在客观上使得互联网成为中国当下社会中“众声喧哗”的主要舆论场之一。从总书记、总理亲自和网民对话交流,到45 位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回复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以及山西、安徽、河南等15 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网络问政的观念正在各地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制度。近期,公安微博、网播庭审、公仆微博、手机信访等成为网民关注的2010 年广东网络问政10 大经典案例。“最受网民关注的广东网络问政年度城市”由河源市获得。近年来,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亲身推动网络问政,以“华哥信箱”、“公仆信箱”、“华哥微博”、“手机短信信访系统”为代表,建立了完善的听取民意、办理、监督、反馈机制,受到网友和媒体追捧。微博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和网站相比,传播速度更快。微博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彻底打破了“人微言轻”的状态,将人们带入了“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被关注”的崭新时代。
微博异军突起,在备受网民追捧的同时也自然受到了政府和官员的青睐。鉴于微博上述特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纷纷进驻微博,抢占阵地制高点,把握舆论主动权。政府和官员扎堆织“围脖”现象,体现了他们对网络民意、网络民心、网络问政的重视。【标准表述】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温家宝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温家宝
要使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公开、透明。只有政府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情况,它才能够进步;也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温家宝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温家宝
为政者亲民,而民亲矣。—《管子·形势篇》 【立意角度】
1、顺应新媒体兴起要求,提高党政机关对公共舆论的反应速度和技巧。在2010 年,随着微博、博客等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又有巨大飞跃,这给各级党政机关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课题,无论在反应速度还是方法技巧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跟上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以负责人的态度,充分利用““b2.0 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积极通过官方微博、领导信箱、网络留言板、网络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强化与网民的互动,争取政府的话语权,是当下值得各级党政机关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2、利用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要打好问政于民这场仗,谱写政通人和新篇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作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借助微博这个载体,站在人民政府和人民公仆的角度,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微博集民智、汇民力、聚民心,做出更加符合民意贴近实际的科学民主决策,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让群众满意、高兴、答应。二要打好问需于民这场仗,谱写党群和谐新篇章。问需于民知冷暖。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通过微博这个渠道,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中,让群众生活的更加有体面更加有尊严,进而赢得群众信赖、拥护和爱戴。三要打好问计于民这场仗,谱写共谋发展新篇章。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于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向群众征询发展之计、稳定之计,富民之计。博采众长,我们就能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环境中攻坚克难、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奋发有为,进而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完善技术手段,引导网民参政议政。借助微博进行网络问政的启示是,新兴技术对推动网络问政走向新高度至关重要。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平台,是网络问政最重要的保障条件。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使广大网民能够在规范、可靠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表达意见,辨识、厘清真正的网络民意与网络“伪民意”。要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测,积极创造条件,让群众说实情、讲真话,确保民意顺畅表达,增加正面内容和积极因素,防止网络“双刃剑”中不利的一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手段建设,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内容监测指挥系统,建立网络民意的收集机制,提高监测效能,担负甄别、筛选网络信息真伪的监管责任,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
4、借助微博平台,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利用网络进行社会管理,正是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创新,它可以最直接、最有效、最广泛地联系群众,达到沟通民意、了解民情、解决问题的目的。广纳民意也有助于科学决策,而网络就是了解真实社会的好渠道。要将网络问政应用于社会管理,以网络问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网络问政是最好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形式之一,不但有利于沟通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更有利于缓和和化解社会矛盾。以微博为渠道,促进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减压阀的作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5、网民自身要培养理性分析问题、合理表达意见的意识,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只有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释放情绪,才能真正推动政府为民谋幸福。单纯用情绪性冲动代替理性认知,最后伤害的还是整个网民群体。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度。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能够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3、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5、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系体。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
6、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国家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六保障性住房建设
【关键词】 改善民生 住房保障 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 房地产调控 房价上涨 土地供应 资金投入 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 蜗居 城市病 公共设施配套体系 【背景链接】“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全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 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不得低于住房用地总量的7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高度集中,城市土地和住房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住房价格急剧上涨等因素的作用,城市70%左右的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仍然无法靠自身能力解决和改善住房问题。
【权威论述】温家宝: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刚性需求,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低收入居民和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立意角度】
第一,保障房建设要确保土地供应。土地供应是保障房建设步履维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要求下,要把加大土地供应作为一个首要的抓手。
第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除了中央政府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外,各地政府还要还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投入,从而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三,要加大配建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各地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将保障性住房安排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便于居民出行和生活。
第四,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考核制度。要形成年初有目标、季度有通报、年中有督察、年终有考核的工作机制。考核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社会满意度,即让百姓参与到保障房的评价当中来。其
二、房屋本身的评价,包括户型、质量和交通配套。其三,分配的公正性,即准入机制的完善。其四,结构问题。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等比例,是否适合老百姓的需求。
第五,应完善保障房法规建设,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条件,健全年度审核,强化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七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背景链接】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8 点意见,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权威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胡锦涛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习近平
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
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强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环节的对接互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刘淇 【立意角度】
第一,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
第二篇:2011多省公务员联考申论
多省公务员联考申论范文: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时间:2011-03-15 13:31 来源:启政教育党史公务员 作者:福建启政教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
真题题本
一、给定资料
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学校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去公办学校上学,至少那里有好的食堂,但学费实在太高。”一想起夏天早上带的饭菜到中午有点变味发馊,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里就有点发酸。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我妈妈很少给我零花钱,我也没有什么新文具,总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所遇到的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都有孤独、自卑的感觉。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研究员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他说,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题词。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并相信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这美好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2.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这一调查历时7天,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向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73名受访者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43名受访者最希望能“降低收费标准”,17人希望能“有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专门学校”。调查同时显示,78名受访农民工表示,通过“朋友介绍”为孩子在城里联系学校;16人表示“从媒体报刊获悉”有关学校信息,5人表示“向城市教育部门咨询”,2人表示由“家乡教育部门推荐”,1人表示“学校主动上门”。
调查表明,有46名农民工子女,曾经因为父母务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转学。其中转学1次的有10人,转学2次的有12人,转学3次或3次以上的有24人。在回答子女在城里求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54位受访者表示是“费用太高”,占受访总数的43.2%;46人表示是“没有城市户籍”,占受访者的36.8%。选择“住处附近没有学校”“受城里人的歧视”“毕业后拿不到毕业证”的受访者比例依次为16.8%、6.4%和4.8%。“我本来准备把小孩送到公立学校,但因为不是本地户口,我找的一所学校每学期竟然要8000元的赞助费,另外还要交这费交那费,最终还是没有去。”在N市打工的罗某告诉记者。
调查同时显示,有20名农民工表示孩子在上学时曾“遭受到拒绝”,7人表示“做了很多努力学校才接收”;有19位受访者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但不严重”,3人表示孩子在学校“有过不公平待遇,情况比较严重”。调查还显示,77.6%的受访农民工表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不好”。88名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或“不一定”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占受访总数的70.4%。“小孩只要听话,知道尊老爱幼就行了。我整天忙,没时间想太多,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今年33岁的王某来自南方某县,以帮酒店洗台布为生,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无奈地说。
3.近年来,在发展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过程中,地处西南边境的L县坚持“调整一些不合理校点布局,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国家在L县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本县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通过该工程的实施,L县各乡镇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L县在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同时,注意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
撤并教学点,意味着自己的子女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来回的交通又不方便,难免会让家长心存疑虑。L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辟“创建”专栏,还利用挂横额、张贴标语、出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创建工作。县教育局、乡镇政府干部牵头,带领教师和村干部分头走访学生家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做好摸底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L县把创建寄宿制学校作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重点工作来抓,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充分利用“义教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设施。几年来,共投入资金4379万元,建设了教学用房56幢,学生宿舍楼89幢,学生食堂79幢,学生厕所73间。二是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针对农村校点多、规模小、难以实现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情况,L县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按照人口自然分布、统筹规划学校布点的原则,把办学的规模效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目标。
L县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逐步实施、规模办学,提高了效益,盘活了教育资源。在着力于调整中小学布局、撤并教学点工作进程中,根据当前政府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重点建设一些试点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其一,联村办寄宿制学校。随着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学校生源减少,村村办学校的现象将成为历史,联村办学势在必行。如响水镇棉江、四清、高峰、红阳等村由于靠近设施完善、教学质量好的鸣凤中心小学,L县便利用“义教工程”43万元资金,在鸣凤中心小学建起了学生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和学生食堂,扩大学校规模,将其建成寄宿制学校。其二,创办民族寄宿制学校。L县武德、金龙、水口等三个乡镇同属边境乡镇,部分村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许多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读书,为了解决他们的入学难问题,L县在武德乡中心小学创建了寄宿制学校,招收武德、金龙、水口等三个乡镇部分村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生统一到校寄宿就读,实行封闭式管理。目前,该校有在校生752人,寄宿生532人,近十年来共培养了1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其三,创建边境形象学校。L县抓住边境大会战教育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的机会,积极筹措经费,重点建设一批国门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现在水口镇罗回中心小学、彬桥中心小学在校生均在500人以上,寄宿生达150多人;水口中学、彬桥中学的寄宿生均超过400人。
4.越是上学难,有些农民却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学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以致出现了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有社会学家计算过,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不用说西部贫困地区,连基本脱贫的东部地区的农民孩子的“大学梦也越来越远了”。实际上,新世纪以来,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通过高考,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渠道”正在“缩窄”。贫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当大,也就是说,农民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发展;而现在一旦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贫困农民家庭所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在当下中国农村出现了必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H省的一个调查表明,个别地区的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辍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过去有的还能读到高中毕业,而他们之中有数量可观的人初中还没读完,由此导致的劳动者文化素质的下降,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有社会学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明显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象”,“G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农户,占返贫总数的50%”。农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辍学”之风抬头,用一著名作家的话说,就是用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但也如这一作家所说,这样的选择既显得“荒唐”,又有些无奈。而且也还有许多农民工几乎是孤注一掷地仍然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的第一位,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确实给人以悲壮感。一位乡下的支教大学生说,这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如果不对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以及城市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恐怕很难实现他们可以看到并应享受的教育,即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5.柳延希望小学是李某当村主任的时候筹资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上世纪90年代,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李某所在的枣园镇延店则村,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时隔几年,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柳延希望小学的几间教室已被村委会用作办公室,当年的筹建者,已不再担任村干部的李某,如今也搬到学校住。他的任务是看守校产,清除杂草。
如今,村里还有50多个孩子在邻村的裴庄希望小学上学。由于路有点远,又不能住校,大人们只好每天骑车接送孩子。“现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没了。”在校门外的一堆砖头瓦砾里,李某找到了唯一能见证这所学校历史的一块石碑,那上面盖满了泥土,看不清碑文。他让孙子端一盆水过来浇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样:延店则村希望小学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间„„
和李某不同,同样是校园看护人的向老师不甘心学校就这么闲着,他在已经撤掉的学校里办起了幼儿园。撤校前,向老师是校长。学校原来只有12口窑洞。2004年3月,经联系,香港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先生捐赠20万,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学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这一并,低年级家长的心就动摇了,学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向老师说,“2007年后半年,就没有学生了,学校也就撤了。”于是,几个村民又找到向老师,鼓动他在学校里办一所幼儿园。他雇了一名老师,一名司机,还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孩子,办起了幼儿园。可一年多以后,向老师又开始发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原来,每个孩子一学期1000元,每天上下学接送不说,中午还管一顿午饭。每个月还要给请来的教师、司机开工资,不赚钱不说,还赔钱了。幼儿园再往下办,也很难了。
6.200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希望工程共募集资金56.7亿元,资助346万名家庭困难青少年继续学业,资助建设15940所希望小学,为支持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促进青少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过调查论证后,开始实施希望工程战略重点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失学儿童的普通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而希望小学也由起初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国小学生在校生10564万人,而199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是13953.8万人,9年间减少了3300多万人。伴之而来的是乡村小学数量的锐减,20余年间,中国的乡村小学从1985年的83万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万所。这其中包括部分早期建设的希望小学。
据2010年10月25日报载:截至2008年12月,G省长阳县76所希望小学有53所被废弃。这样的情况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大规模推广,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很多希望小学被撤销,要求与镇小学或中心小学合并,因个别条件无法合并的,直接被闲置。部分校舍被当地村委会再利用,作为临时教学点等,服务于周边村民。但更多是被闲置下来,甚至直接被用作仓库,有的操场被翻垦成了田地,准备种上苞谷,有的学校甚至养起了猪和鸡。
来自Y市共青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4月25日,Y市某区运行的希望小学有119所,撤并38所,其中最早兴建的京温希望小学,已经变成了红枣产品加工厂。这里原来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可如今只剩下3所了。教办主任张某介绍:本世纪初,生源开始锐减,2001年有一个镇在校学生2400多,可现在不到1100人,这个镇流动人口占到一半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部分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异地就读。记者采访过程中见到了不少“空巢村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2001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原来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学校的经费由财政支持。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有效投入降低,于是进行大撤并。撤并之后,留下了大量校舍,在有些村子,学校校舍依然是最漂亮的建筑。可这些校舍有的被用作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或者群众活动室,有的被村集体租赁出去成为厂房或仓库,还有一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
7.乡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与体验。因此,他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消亡与崩溃。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年演出队)的消逝,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使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内涵。赌博、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于是,有研究者产生了更深层面的焦虑:“传统乡间伦理价值体系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一些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于是就有了“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的这一根本性的忧虑。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过程中本土资源的缺失,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对他们又是那样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极易发生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是这样相互纠结着。
这一切,对那些曾经感悟,至今仍依恋乡村文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乡村文化的衰落,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追问的。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根据“给定资料4”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的提高办校效益与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2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400字。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出的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四、给定资料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自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字数800-1000字。
范文精选
一、题干分析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要先谈谈材料。这个材料一共有七个部分,前面六个材料都是在谈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材料七则谈论的是和前面六个材料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乡村文化问题。这就预示着写这篇文章可以和前面六个材料无关。这段材料是目前为止国家考试中出现的最有深度的材料。材料七很明显地用到了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观点,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这本书中对材料七所提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如果看过这本书,对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将起到很好的理论铺垫作用。此外这个材料中提到的“失根”状态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可以说,缺乏了丰富的知识背景不仅写不好这篇文章,连题目都弄不清楚。没有这些基础,无论什么样的培训班,什么样的教材也无法提高申论写作水平。大家看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局限于一些公务员培训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博闻强记,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这一点我在2011年国家公务员新大纲申论教材中已经作了说明。
现在再来看题干。这个题目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到目前为止最开放、最有诗意、脱离材料最远的题目。细心的人会发现题目中有两个要求似乎有点矛盾,前面要求“参考‘给定资料’”后面要求“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有人就会想是材料重要呢,还是不拘泥于材料重要呢?这个问题我们看看2009年国考申论的题目就会很清楚了: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这两个题目中第一个要求“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第二个要求“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两个要求中前者是命令,后者是建议。2011年国考的这个题目中的“参考‘给定资料’”也只是一个建议,并且这个建议前面还有一句“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这段话是有限的,思考是无限的。从“思考”这个词再加上“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的规定,可以看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
“思考”这个词体现了命题者希望考生动脑子来写文章,“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则使得那些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考生有发挥的余地。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这样的题目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个题目充分体现了大纲中“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的说法。体现了国家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背景、社会生活观察和感悟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规定就是要让考生不要千篇一律地抄材料,在避免出现雷同卷的同时,又给了考生展示自己才华的广阔舞台。有人批评我说我写的文章脱离材料。我承认有些文章确实脱离材料,之所以可以脱离材料是因为一些开放式的写作题是比较自由的,只要谈的问题和材料相关,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写。这个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题目如果愿意写可以写出成百上千篇风格各异的文章。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手法写出几篇文章,以很好地展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以免浪费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范文
范文一
教育公平的基础在哪里?
——论教育中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作为21世纪的人,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基础到底在哪里?在知识,在文化,在教养!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了文化和教养,灵魂就将无处安生,就会穷得只剩下钱。
知识、文化、教养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在教育!谁应该为教育,尤其是为属于弱势群体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负责?很多人都会把责任推给政府。是的,政府确实应该负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能够解决的最多就是让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地进入公立学校。上了公立学校就一劳永逸了吗?事情就解决了吗?同学之间的歧视问题,孩子之间的认同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这能够完全靠政府来解决吗?不能!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无法靠政策,也不能靠投入,要靠什么呢?靠用心!要靠我们每个人的爱心、耐心、真心。
要让流动人口的子女从心理上融入学校的生活,我们必须主动地为他们的融入打开一扇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城市的居民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帮助关心外来人员的子女,如何在能够有效地维护他们自尊的同时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的生活,并让自己的子女去学习农村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外来的父母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和别人的差距,如何建立信心,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老师需要在孩子之间搭建桥梁,做好引导与协调,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关键的是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相互认同,相互了解,相互接受。
心理的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默默的、长期的、大量的奉献。这些工作可能经过长期大量的努力却看不到任何成效,无法像教学一样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可能会费力不讨好。但是心理的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小孩当前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的家长看问题时眼光要放宽一些,放远一些,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为学校和老师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提供空间。
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物质基础重要,心理引导更重要;知识教育重要,精神关怀更重要。要解决心理和精神关怀的问题,政府作用很重要,社会的力量更重要。可以说如果缺乏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做好任何一项公共事业!只有大家广泛参与才能够共同夯实我们的基础,才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上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才能够共同维护和找到我们社会未来的根!
范文二
论城市的制度包容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人涌入城市。农村人进城往往拖家带口,这样很多人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家在乡下,一个家在城市。但尴尬的是,这两个家都不太像家。他们大部分时间身在城市,但是却没有融入城市,在心理上也从来没有认同城市。农村的家虽然在心理上受到认同,但是却不是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很多人都过着身心分裂的生活,长期“生活在别处”。有人把这称为“失根”状态。
这种“失根”状态的形成和我们的一些城市缺乏包容性有很大关系。这种包容性的缺乏最直观地表现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上。这些制度集中体现在公共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外来人口的子女不能进入公立学校念书,生病不敢在当地的医院看,经济适用房轮不到自己,连住廉租房的资格都没有„„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想要外来人口有归属感实在很难。城市的制度设计难道就不能更具有一些包容性吗?是的,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制度设计包容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外来人口会挤占本地人的公共资源,稀释本地人的福利,此外还会抬高本地人的生活成本、增加本地人的就业压力等等。以广州为例,本地人很多都成了“包租婆”“包租公”,自己却可以住在政府补贴安置房里。如果一旦让外来人住上廉租房,本地人的房子租给谁?
制度设计的包容性其实就是要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在这个调整中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当地政府设计更加包容势必遭到当地一些老百姓的反对。但是如果不包容则有失公平——当地人的良好的福利很多本来就是外地人创造的。面临这个两难我们的政府要有勇气和决心作出选择。政府自己要看到制度设计更具包容性不仅是对外来人口,而且对当地人和整个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让外来人口有安全感,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创造巨大的人口红利。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改变一些当地人好逸恶劳的不良作风,迫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制度设计更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以让城市更加和谐„„广东省的深圳市被称为中国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就和它制度的包容性相关。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制度设计限制少,能够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我们的城市也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我们要把这种包容精神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我们的制度中,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为流动人口找到自己的家园奠定公平的制度基础。
范文三
城市需要拥抱
一位出生于农村但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城市无论是给农村出生的还是土生土长的,无论是给先来的还是后到的都提供了很多机会:是她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是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是她给了我们多彩的人生,是她让生活更加美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爱她呢?!
是的,城市中存在很多问题:比起农村,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城市里贫富差距大,城市消费水平高,有的城市包容性不强,在制度上不公平„„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同时由于城市化的速度过快,国情也错综复杂,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问题一味地消极,悲观,抱怨,推脱。
近几个世纪的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家。我们不能够总是停留在对农村的美好又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而应该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眼光我们才会主动地去接受城市,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当作一个他乡的人,我们将很难融入城市,更加谈不上全心全意地去建设她,爱护她。如果一个人身在自己的家中,却不愿意把这个家当成家,试问他怎么可能有家的感觉,怎么可能得到温暖呢?我们在抱怨外界环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否是由于我们自己关上了心门,把自己关在了家外?
没有任何一个族群一生下来就永远在一个地方生存,如果你有家谱你会发现四川人祖籍可能在湖南,湖南人祖籍可能在河南,农村人以前是城市人,城市人以前是农村人。一些人认为在城市处于“失根”的状态,既有居无定所,进入城市时间短等外在的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怀旧情绪产生的一种乡愁在作祟。如果是由于战争等因素被动地迁徙,这种乡愁再强烈都是不过分的。如果是主动地迁徙,支撑这种乡愁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是消极、封闭、怯懦、悲观、患得患失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城市化就是一种主动迁徙。农村并没有抛弃我们,相反,是我们抛弃了农村。到城市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选择之后就会有得有失,我们不可能既坐享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又想城市有低廉的生活成本,和睦的伦常关系,良好的空气质量„„要获得农村和城市的双重好处并不是不可能,但是这种好处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很多人都在抱怨城市冷漠,想想是不是由于我们自己冷漠。很多人都抱怨不公平,想想是不是由于我们自己努力不够。
面对城市化这个历史潮流,我们不能患得患失,在考虑城市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想我们能够为城市做一点什么呢?只有我们用爱心去呵护,去浇灌,城市才会成为家。请敞开胸怀,与作为家的温馨美好的城市拥抱吧!
范文四
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家”的基础
一位出生于农村但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种状态又被称为“失根”状态。这位知识分子没有归属感到底是由于个人的精神气质导致的特例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我们去问问农民工,问问出生于农村已经成为白领的“新城市人”,我们很容易发现:对所在的城市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这位知识分子并不是特例。
什么样的地方才叫家呢?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理想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的家庭,共享天伦之乐。现在的问题则是,很多人虽然身在城市,但是却孤苦伶仃。既不能上养父母,又不能下育子女,过着一种没头没尾的日子。在《礼记·礼运》中给出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我们现在的城市勉强做到了“壮有所用”,但是“老有所终”和“幼有所长”都还做得很不够。要解决好这两点我们需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优化资源的配置。
以教育为例,我们有种错觉,总是觉得农村处于弱势,中西部地区处于弱势。基于这种错觉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停地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如果广州市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向教育部申请额外补贴,向希望工程求援,十有八九都会被拒绝,甚至还可能受到批评。但是现实的状况则可能是广州一个市的入学儿童可能比内地一个省的还要多,只是靠当地的财政很难解决问题。这时候地方政府就必须优先保障本地居民的教育,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即便有心,也只能是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适龄儿童的人数大规模减少,一些学校被废弃。据媒体报道,长阳县的76所希望小学有53所被废弃,一些地方的希望小学变成了养殖场、食品加工厂。这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农村的学校没有学生,农村的老师无学生可教;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孩子没有地方上课,没有老师教学。面临这种情况,政府和希望工程等慈善组织应该及时地调整政策,根据学生当前的分布状况和未来流向来决定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方式。学生流向了城市,对教育的投入就应该向城市倾斜,而不是盲目在农村去搞一些重复的无用建设。这样就能够为城市制度设计的公平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解决城市制度设计的后顾之忧。教育是如此,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也应该如此。
无论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的制度设计势必影响到城市本地人的利益。这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当地人知道城市有美好的今天外地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所有的人都树立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分享、博爱精神,共同开创城市的美好未来。
范文五
只向前看是不够的很多人感觉比起农村来,城市的人更加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城市的人比农村人更差,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其中一个根源就是因为城市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对比的地方。
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越是行色匆匆,同样属于大城市的广州和成都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更别说农村和城市。如果你想在城市立足,你就必须每天都向前看,要不停地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这种永无止境的竞争消耗了人的大部分精力,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哪里还有心情去建立、维护良好的伦常关系呢?这种单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竞争不仅让人变得疲惫不堪,还让人变得狭隘、自私。
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也表现在孩子身上。城市的小孩总体上来说受到的教育比较好,不愿意和农村的孩子交往,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农村孩子。学校里的城市孩子之间也有分化,表现在成绩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在一起玩,成绩差、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一起。一些农村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心灵上受到伤害,宁愿把子女送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也不愿送去公立学校。更有甚者,用辍学来“保护人心,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
出现这种状况跟人本身的片面认识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把自己单纯当作一个谋取成功的工具,一个赚钱的工具。人不是机器,他是有很多面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情感和获得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得到满足,按照道理来说我们应该追求感情和尊重等其他需要。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人永远停留在追求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层次,一味地去赚钱,去买大车大房子,主动放弃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不是自我贬低是什么呢?要获得感情和尊重仅仅靠竞争是不行的。
出现这种状况还和我们对人与人关系的片面理解分不开。首先人类社会不能完全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还可能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提携的关系。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有追求,强调要立志,要进取。但是这种进取绝对不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进取。中国先贤孔子说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自己要想取得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导我们要同情和关心他人„„先贤教导我们要相互关心和爱护他人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要先富带动后富,而不是要先富的更富。
要化解城市的冷漠病,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观念,一改只知道向“前”看的片面做法,要多向左、向右、向后看。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范文六
论读书的成本问题——以舆论引导为中心
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从来都是非常注重读书的,《增广贤文》中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俗语。古人尚且如此重视学习,重视读书,而我们现在竟然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其中的因素很多,教育成本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我们作一个调查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读书“无用论”最盛行的地方是农村地区。农民不是真的认为读书无用,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承受不起巨大的负担。据有关方面统计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这些读书所花的费用还只是直接成本,此外还有一些间接成本。如果小孩不读书,他就可以天天和在城市打工的父母在一起,不用担心没有地方上学,不用担心高昂的赞助费;如果不去读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挣钱,不但没有支出还有收入;如果不去读书就不用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也不用担心工作差受人嘲笑。难怪有人说辍学可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读书的成本既有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既有当前的,也有长远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读书都是属于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的事情。这样,谁还愿意读书呢?
出现这样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要化解这种风险既需要降低教育成本,维护教育公平,努力促进就业等,也需要端正态度,深化认识。前者属硬措施,大家都看得见,并且很重视,在努力地去做,后者为软措施,往往被我们忽视。如果说降低教育成本等措施是从外部来解决问题,态度和认识的问题就是从内部来解决问题。而要解决认识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舆论导向的问题。
一些舆论的错误引导与不良读书风气的形成息息相关。很多舆论鼓吹机会主义的成功学说,对一些低学历的成功添油加醋地报道。什么李嘉诚只念过几年书,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某某一字不识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这些铺天盖地的渲染使很多人相信成功与否和知识无关。这些报道只选取其中的一面,没有看到在现代社会绝大部分成功的人是奠定在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上的,没有看到很多人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是迫不得已。舆论的错误引导还表现在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肤浅、片面报道。对于农民工就业难工资低,舆论往往没有兴趣,但对于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失业,哪怕只有一个,哪怕比例很小,哪怕这只是暂时的,却兴趣盎然,无限夸大。有很多媒体大肆地报道大学生不如农民工。这是媒体的短视和浅薄。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调查会很容易发现:大学生无论是在工作条件还是在福利待遇上,无论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还是在发展前景上等各方面都比农民工好得多。
我们的舆论报道首先要客观、公正、全面。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进行选择性报道,这样很容易误导公众。比如一些媒体报道念大学4年平均成本至少是20万。而实际情况则是国家有助学贷款补贴,学校有奖学金,学生可以勤工俭学„„只要努力学习,勇于拼搏,勇于奋斗,4年可能只需要几万块甚至更少。此外舆论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起到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起到扭转社会风气的作用。一些媒体在报道一些农村家庭供孩子读书的时候,就把那些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人称为英雄,并且加上引号。这有同情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和不屑。看到这样报道的“英雄”很可能放弃自己的信念,想做“英雄”的人也会打退堂鼓。更为恰当的称谓不是英雄,而是智者。他们现在的教育投入,未来将为他们的孩子换来一个更加有前景和尊严的明天,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保障,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报道,必将催生更多的智者产生。
我们一定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让全社会认识到:抛开别的不谈,单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说,对教育的投入在成本和收入上,总体上来说是成正比的。对教育的投入是收益率高,收益期长,收益保障好的投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找到生存之本,生存之根,避免整个社会处于“失根”状态。
范文七
信心——存在之根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转型就意味着动荡、变化、不稳定,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混乱、迷茫、失落。这种情绪集中体现在农村人身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需要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城市对于他们来说缺乏亲和力,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对于安土重迁的他们来说肯定宁愿选择自己的家乡。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他们想进入城市,但城市又设置了各种障碍,不愿意接纳他们。
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使个人的身心分裂,父辈们和子女们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在精神上使家庭分裂。这种双重分裂使农村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处于失根状态——他们既无处安身,也无法安心。
面对这种失根状态,信心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如果我们深入调查就会很容易发现:这种失根状态在充满信心的人身上是很少见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以教育为例,一些农民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倾家荡产,举全家甚至全家族之力供养孩子念书。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不会失根,因为他们有希望,有信心,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这样的家庭中,绝大部分孩子也不会处于失根状态,有家庭的支持,有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他们知道自己正通过学习,通过念大学寻找一条通往未来之路。这条路可能不会很顺畅,考的大学可能不太好,甚至考多次才能考上。但是只要有信心,只要坚持,就可以在这条不顺畅的路上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为了理想勇于追求的精神,树立屡败屡战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良好品格,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们呢?
一些人不但不为他们的精神感染,反而嘲笑他们是“孤注一掷”,认为他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认为他们的做法是注定失败的悲壮举动。不仅很多农村人这样看,连一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城里人也这样认为。这种短视和悲观的论调不仅败坏了自己,也败坏了社会。社会的经验表明,充满信心的个人是有前途有未来的,充满了信心的家庭是精神抖擞生机勃勃的,充满了信心的国家和民族是根基牢靠的!
当今的转型只是一个小的困难,农村人的失根状态也只是暂时的。生存和生活的根基应该奠定在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曾遇到过无数次的动荡和转型,但是我们的民族坚持下来并延绵万年至今,这和我们民族精神中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心带着我们走过坎坷的昨天,信心也一定能够带着我们走向辉煌的明天!
范文八
读书何为?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古代故事中谈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借光读书,千里借书„„但就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国度里,竟然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读书?他们真的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吗?如果这样想我们就太天真了。绝大部分的古人读书,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书能带来经济利益。宋真宗赵恒就曾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古人这样的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就是要拿来用,就是为稻粱谋,一旦失去了这种功能,读书被认为是无用的也就无可厚非了。
可以说读书的实用性是引导大多数人读书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种实用性,让大多数人读书就成为了一句空话。现代的教育正在丧失这个基础。抛开基础教育不谈,就高等教育来说,很多学校既没有做好专业教育,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也没有做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专业教育是学生直接就业的基础,通识教育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使很多学生在大学念了四年,既没有学到直接动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学到学习方法和理论基础。这两个教育一个都没有做好,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既没有照顾好短期的利益,也没有照顾到长远的利益。念了大学和没有念大学一样,甚至念过大学的人动手能力降低,就业要求提高,就业面更窄,工资待遇也不高,也没有什么长远的发展。这样一来读书就既不一定能带来近期的收益,也不必然能带来长远的收益,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种收益低、风险高、成本大的投资,除非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否则谁愿意来做呢?
除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外,读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塑造优良的品格。古人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看法。有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很低,只希望学校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尊敬师长,懂得团结友爱就行了”。这个就是家长的一点点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又做得怎么样呢?只要看看很多学校收的高昂的赞助费,看看很多城市为农村的孩子设置的各种障碍,看看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受歧视的状况,看看一些老师变着方式开设补习班,看看一些学校的教室和宿舍状况„„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不让孩子读书是为了“保护人心,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在这种恶劣的教育环境下,怎么去指望我们的孩子学到良好的品格,怎么能指望他们能够尊重这样的老师,团结这样的同学?
读书最大的两个功能就是安身、立命。前者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后者为我们提供精神寄托。我们要把教育做好,要引导良好的读书氛围和风气,更要抓住这两个功能。只有抓住了读书的两大功能,我们的少年,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农村少年才能通过读书为自己谋生活的基础,才能通过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才能为自己奠定生命存在的坚实根基!
第三篇:中公教育申论最后预测资料
中公教育申论最后预测资料
针对2011年4月24日多省公务员考试 最新·权威·内部
第一部分最新研究成果
4.24联考申论考试一般分为四个题目:第一题为概括,第二、三题一般为分析和对策或为分析和对策在一起的混合题,第四题为文章。关于这些题目的最新应对思路应该把握以下内容:
第一,所有的申论作答都要首先弄清楚“问的是什么”,这个是回答的关键,千万不要“想当然”认为这个题目问的就是分析,问的就是对策,不能这样简单理解,考试实践一定依据实际情况,如果这一点搞错了,回答无论自我感觉“多么漂亮”都得不了什么分数。第二,弄清楚提问之后,答案一定要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归纳、提炼与整理,脱离材料的答案要点一般都是错的。
第三,对于第一题这类概括性的题目,一般作答要求为“准确、简明”,这时只要直接概括要点即采分点即可,即要多提不同的新的关键词,不要谈多余内容,否则会浪费得分机会。同时在“准确、简明”要求下,一般直接罗列要求即可(第一,第二;
1、2、等罗列方式都行),不用考虑结构或者逻辑思路。
第四,4.24多省联考题目的采分要点有增多的趋势,以一个15分的概括为例,采分点,现在可能会增加至7个,平均2分左右一个采分点,所以中公学员一定要多总结要点,不能掉以轻心。
第五,关注结构分:4.24申论阅卷的评分公式:结构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结构分,下文会分析)+采分点得分-字数扣分-错别字扣分-其他扣分(有的无其他扣分)=实得
分。其中,3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2分,每超50个字扣1分,最多扣3分。
如果题目要求中有“条理清析”或“有条理”,或者有“结构合理”这是比较可怕的,这道题目一般至少含有5—15分的结构分。这种结构最常用的就是“总——分”、“总——分——总”、“先宏观再微观”、“现状、原因、效果”或“现状、问题、对策”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体的结构一定要结合要求的具体形式具体分析,不要僵化,比如“调查报告”、“建议”、“发展规划”都有各自较确定的结构。
第六,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与题目的拟定,这基本决定了分数的一半。立意拟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申发论述,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瞎联系。一般必须体现鲜明的观点。
例1:2010年4月25日联考题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
价的。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
阐述。(40分)
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这是立意的关键,从申论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实行阶梯性水价”这是国家改革的主要思想,所以立意必须围绕这点进行才可以。例2:2010年9月18日联考题目: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 论文。(40分)
立意的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朔州途径”是什么,“朔州途径”的本质是“大进小退”即大的有管理经验、技术优势、资金实力的企业兼并小的、落后的企业,所以文章的立意必须围绕这点展开,其它方面的立意都是无效的、低分的。
第七,文章还要注重作答要求中的“限定性”要求。
例1:2010年4月25日联考题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
价的。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
阐述。(40分)
写这篇文章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性要求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还有“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应该对“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得出这种观点不对,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从而呼唤要求,或者必须实行“阶梯性水价”,文章的脉落应该大体上是这样的。
例2:2010年9月18日联考题目: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 论文。(40分)
写这篇文章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性要求即“朔州途径”,文章一般要对“朔州途径”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得出“大进小退”的立论观点。
关于第七点,考试实践中要有这种意识,但仍然要灵活运用,不能学死了。
第八,申论的所说的“申而论之”,千万不要“申而论它”,不要盲目拔高论点,要扣准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即便要超越进行引申,也不能超出材料主旨所规定的范围。这告诫我们不能动不动就“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瞎联系,一定要紧扣材料主旨,在这个基础上提炼主题。
第九,文风切忌“假、大、空”。如何避免假、大、空呢?就必须贯彻的三贴近、三结合原则,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使作答思维在符合题意要求的前提下,同自己的切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和观点论述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要站在一名拟任职干部、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场上,代入角色,切实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作为公务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并援引材料和背景知识中的理论、事实论据来支持,才能使文章的内容真切、丰满、充实,与假大空相对立。
第十,有以下情况下,一般会列为四类卷,或较低的分数。
1.没有联系材料(话题)的;2.背诵事先预备的范文的;3.另起炉灶作文的;4.不知所云的;5.字数不够的;6.不分段落、标点的;7.摘抄原文为主的(不要一字不变的抄原文,考试实践中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重新组合语句);8.观点游离的;9.结构混乱的;10.文面错误较多的。
第二部分预测热点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一民生与幸福感
【关键词】
保障与改善民生收入 分配体制 改革调整 个税起征点 提高居民收入 收入倍增计划
提高人民幸福感 幸福指数 生态城市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社会保障 国富民富 国民共富 【背景链接】
2011年的全国两会指出,“十二五”经济发展转型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民幸福指数国富优先我们做大经济总量,民富优先才能给老百姓幸福感提供最重要基础。
“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调查结果将向全国披露,据主办方透露,在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权威论述】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温家宝
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阳光、空气、土壤。
——汪洋
【立意角度】
第一,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幸福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 决好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最终促进社会安定和第二,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尽管中国居民的绝对收入有了大幅度的 谐。
增加,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物价上涨、分配不公、税收不合理是影响居民收入满意度的主要原因。
第三,要持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把提高人民群
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引领创建工作的风向标和立足点,以建设“最有幸福感”的城市为目
标,要让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文明
生态城市。
第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关键的是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要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而不断改变的。现阶段要努力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协
调发展,力争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相适
应。
第五,要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通过加强与创新管理方法、理念与模式,提升公 共安全,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舒心顺气,对提高人民幸福感有很大的作用。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二食品安全与道德建设
【关键词】
保障人民健康权利 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食品质量 诚信缺失 道德滑坡 社会道德 企业
诚信 落实食品安全法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与此成对照的是,“钢城”好人郭明义19年献血5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8倍多,资助100多名贫困儿童读书,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新时代的道德楷模和全民学习的对象。【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温家宝
道德重塑是一项事关国运兴衰、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温家宝
企业家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市场经济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体系建设。——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立意角度】
1、建设经济道德伦理。关部门深入研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 强大舆论氛围。
2、用法治堤坝阻挡道德滑落。
在法治不完善的环境下来谈道德的提升是奢侈的。法治的缺失极大地损害了社会道德文
化,令社会失去方向,民众失去信心。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
法才能迫使企业遵纪守法。一些国家的天价罚单告诉我们,监管不严、处罚过轻、违法成本
过低,非改不可
3、建立可追溯管理模式。
用系统的制度呵护良心,用严苛的法律捍卫道德。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让道德败坏者 受到法律的严惩和社会的唾弃。
4、有法可依还需执法必严。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必须保证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及
时、严肃、有力,避免监管缺位、监管人员失职渎职。要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 长效监管机制。
5、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积极利用媒体和民间力量,建立“无处不在”的监督堤坝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建立群
众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
预测之三微搏兴起与网络问政(创新社会管理)【关键词】
政府微博 官员微博 网络问政 网络舆论监督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媒体问政 全民问政 零距离沟通 理性分析问题 理性表达意见 社会管理方式创新 改进政府工作 阳光行政 政务公开 打造透明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背景链接】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已达到4.2亿,上网普及率超过30%。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迅猛提升,中国网民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日渐增强,这在客观上使得互联网成为中国当下社会中“众声喧哗”的主要舆论场之一。
从总书记、总理亲自和网民对话交流,到45位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回复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以及山西、安徽、河南等15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网络问政的观念正在各地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制度。近期,公安微博、网播庭审、公仆微博、手机信访等成为网民关注的2010年广东网络问政10大经典案例。“最受网民关注的广东网络问政城市”由河源市获得。近年来,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亲身推动网络问政,以“华哥信箱”、“公仆信箱”、“华哥微博”、“手机短信信访系统”为代表,建立了完善的听取民意、办理、监督、反馈机制,受到网友和媒体追捧。
微博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和网站相比,传播速度更快。微博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彻底打破了“人微言轻”的状态,将人们带入了“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被关注”的崭新时代。
微博异军突起,在备受网民追捧的同时也自然受到了政府和官员的青睐。鉴于微博上述特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纷纷进驻微博,抢占阵地制高点,把握舆论主动权。政府和官员扎堆织“围脖”现象,体现了他们对网络民意、网络民心、网络问政的重视。【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温家宝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温家宝
要使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公开、透明。只有政府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情况,它才能够进步;也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
——温家宝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温家宝
为政者亲民,而民亲矣。
——《管子·形势篇》【立意角度】
1、顺应新媒体兴起要求,提高党政机关对公共舆论的反应速度和技巧。在2010年,随着微博、博客等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又有巨大飞跃,这给各级党政机关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课题,无论在反应速度还是方法技巧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跟上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以负责人的态度,充分利用““b2.0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积极通过官方微博、领导信箱、网络留言板、网络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强化与网民的互动,争取政府的话语权,是当下值得各级党政机关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2、利用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要打好问政于民这场仗,谱写政通人和新篇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作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借助微博这个载体,站在人民政府和人民公仆的角度,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微博集民智、汇民力、聚民心,做出更加符合民意贴近实际的科学民主决策,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让群众满意、高兴、答应。二要打好问需于民这场仗,谱写党群和谐新篇章。问需于民知冷暖。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通过微博这个渠道,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中,让群众生活的更加有体面更加有尊严,进而赢得群众信赖、拥护和爱戴。三要打好问计于民这场仗,谱写共谋发展新篇章。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于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向群众征询发展之计、稳定之计,富民之计。博采众长,我们就能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环境中攻坚克难、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奋发有为,进而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完善技术手段,引导网民参政议政。借助微博进行网络问政的启示是,新兴技术对推动网络问政走向新高度至关重要。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平台,是网络问政最重要的保障条件。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使广大网民能够在规范、可靠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表达意见,辨识、厘清真正的网络民意与网络“伪民意”。要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测,积极创造条件,让群众说实情、讲真话,确保民意顺畅表达,增加正面内容和积极因素,防止网络“双刃剑”中不利的一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手段建设,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内容监测指挥系统,建立网络民意的收集机制,提高监测效能,担负甄别、筛选网络信息真伪的监管责任,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
4、借助微博平台,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利用网络进行社会管理,正是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创新,它可以最直接、最有效、最广泛地联系群众,达到沟通民意、了解民情、解决问题的目的。广纳民意也有助于科学决策,而网络就是了解真实社会的好渠道。要将网络问政应用于社会管理,以网络问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网络问政是最好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形式之一,不但有利于沟通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更有利于缓和和化解社会矛盾。以微博为渠道,促进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减压阀的作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5、网民自身要培养理性分析问题、合理表达意见的意识,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只有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释放情绪,才能真正推动政府为民谋幸福。如果只是单纯用情绪性冲动代替理性认知,最后伤害的还是整个网民群体。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四 教育改革 【关键词】
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质量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育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强国 【背景链接】
2010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同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权威论述与名言警句】
[教育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温家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教师的重要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温家宝?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礼记·学记》?【立意角度】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打造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未来全球化竞争的新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6.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得以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规范办学行为,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五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关键词】
社会公平
包容性增长
个税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
社会保障体系 大学生就业 完善二次分配
共同富裕
还富于民
国强民富
国民共富 【背景链接】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标准表述】
[权威警句]
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胡锦涛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温家宝
不能让平均富裕水平掩盖掩盖困难群体面临的困境。
——汪洋
[意义]
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肯定劳动价值,实现分配正义,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这不仅是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保障。
【立意角度】
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获取收入的源泉,能够为城乡居民的增收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度。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能够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3,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5、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系体。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
6、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国家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六
保障性住房建设
【关键词】
改善民生
住房保障
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
房地产调控房价上涨
土地供应资金投入 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
蜗居
城市病
公共设施配套体系 【背景链接】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全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 20%,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不得低于住房用地总量的7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高度集中,城市土地和住房供需矛盾日趋紧张,住房价格急剧上涨等因素的作用,城市 70%左右的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仍然无法靠自身能力解决和改善住房问题。【权威论述】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刚性需求,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低收入居民和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温家宝
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温家宝【立意角度】
第一,保障房建设要确保土地供应。土地供应是保障房建设步履维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要求下,要把加大土地供应作为一个首要的抓手。
第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除了中央政府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外,各地政府还要还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信贷资金投入,从而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三,要加大配建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各地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将保障性住房安排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便于居民出行和生活。
第四,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考核制度。要形成年初有目标、季度有通报、年中有督察、年终有考核的工作机制。考核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社会满意度,即让百姓参与到保障房的评价当中来。其
二、房屋本身的评价,包括户型、质量和交通配套。其三,分配的公正性,即准入机制的完善。其四,结构问题。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等比例,是否适合老百姓的需求。
第五,应完善保障房法规建设,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条件,健全审核,强化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七
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
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背景链接】
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8点意见,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权威论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习近平
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
——习近平
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强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环节的对接互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刘淇【立意角度】
第一,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第四,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第六,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八,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第九,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第四篇:中公教育申论最后预测资料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中公教育申论最后预测资料
针对2011年4月24日多省公务员考试
最新·权威·内部
第一部分 最新研究成果
4.24 联考申论考试一般分为四个题目:第一题为概括,第二、三题一般为分析和对策或为分析 和对策在一起的混合题,第四题为文章。关于这些题目的最新应对思路应该把握以下内容:
第一,所有的申论作答都要首先弄清楚“问的是什么”,这个是回答的关键,千万不要“想当 然”认为这个题目问的就是分析,问的就是对策,不能这样简单理解,考试实践一定依据实际情况,如果这一点搞错了,回答无论自我感觉“多么漂亮”都得不了什么分数。
第二,弄清楚提问之后,答案一定要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归纳、提炼与整理,脱离材料的 答案要点一般都是错的。
第三,对于第一题这类概括性的题目,一般作答要求为“准确、简明”,这时只要直接概括要 点即采分点即可,即要多提不同的新的关键词,不要谈多余内容,否则会浪费得分机会。同时在“准 确、简明”要求下,一般直接罗列要求即可(第一,第二;
1、2、等罗列方式都行),不用考虑结 构或者逻辑思路。
第四,4.24 多省联考题目的采分要点有增多的趋势,以一个 15 分的概括为例,采分点,现在 可能会增加至 7 个,平均 2 分左右一个采分点,所以中公学员一定要多总结要点,不能掉以轻心。
第五,关注结构分:4.24 申论阅卷的评分公式:结构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结构分,下文会 分析)+采分点得分-字数扣分-错别字扣分-其他扣分(有的无其他扣分)=实得分。其中,3 个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错别字扣 1 分,最多扣 2 分,每超 50 个字扣 1 分,最多扣 3 分。
如果题目要求中有“条理清析”或“有条理”,或者有“结构合理”这是比较可怕的,这道题 目一般至少含有 5—15 分的结构分。这种结构最常用的就是“总——分”、“总——分——总”、“先 宏观再微观”、“现状、原因、效果”或“现状、问题、对策”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 体的结构一定要结合要求的具体形式具体分析,不要僵化,比如“调查报告”、“建议”、“发展规划” 都有各自较确定的结构。
第六,文章最重要的是立意与题目的拟定,这基本决定了分数的一半。立意拟题一定要结合材 料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申发论述,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瞎联系。一般必须体现鲜明的观点。例1:2010年4月25日联考题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阐述。(40分)
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这是立意的关键,从申论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实行 阶梯性水价”这是国家改革的主要思想,所以立意必须围绕这点进行才可以。
例 2:2010 年 9 月 18 日联考题目:围绕“给定资料 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40 分)立意的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朔州途径”是什么,“朔州途径”的本质是“大进小退”即大的有
管理经验、技术优势、资金实力的企业兼并小的、落后的企业,所以文章的立意必须围绕这点展开,其它方面的立意都是无效的、低分的。
第七,文章还要注重作答要求中的“限定性”要求。例1:2010年4月25日联考题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
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阐述。(40分)写这篇文章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性要求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 是低价的”,还有“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文章的论 述过程中应该对“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得出这种观点不对,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从而呼唤要求,或者必须实行“阶梯性水价”,文章的脉 落应该大体上是这样的。
例 2:2010 年 9 月 18 日联考题目:围绕“给定资料 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40 分)写这篇文章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性要求即“朔州途径”,文章一般要对“朔州途径”进行相应 的分析,从而得出“大进小退”的立论观点。关于第七点,考试实践中要有这种意识,但仍然要灵活运用,不能学死了。
第八,申论的所说的“申而论之”,千万不要“申而论它”,不要盲目拔高论点,要扣准材料反 映的实质问题,即便要超越进行引申,也不能超出材料主旨所规定的范围。这告诫我们不能动不动 就“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瞎联系,一定要紧扣材料主旨,在这个基础上提炼 主题。
第九,文风切忌“假、大、空”。如何避免假、大、空呢?就必须贯彻的三贴近、三结合原则,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使作答思维在符合题意要求的前提 下,同自己的切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和观点论述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 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要站在一名拟任职干部、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场上,代入角色,切实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作为公务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并援引材料和背景知识中的理论、事实论 据来支持,才能使文章的内容真切、丰满、充实,与假大空相对立。
第十,有以下情况下,一般会列为四类卷,或较低的分数。
1.没有联系材料(话题)的;2.背诵事先预备的范文的;3.另起炉灶作文的;4.不知所云的;5.字数不够的;6.不分段落、标点的;7.摘抄原文为主的(不要一字不变的抄原文,考试实践中可 以换一种表述方式,重新组合语句);8.观点游离的;9.结构混乱的; 10.文面错误较多的。
第二部分 预测热点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一 民生与幸福感
【关键词】
保障与改善民生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调整个税起征点 提高居民收入 收入倍增计划 提高人 民幸福感 幸福指数 生态城市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社会保障 国富民富 国民共富 【背景链接】
2011 年的全国两会指出,“十二五”经济发展转型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民幸福指数。国 富优先我们做大经济总量,民富优先才能给老百姓幸福感提供最重要基础。
“CCTV2010 经济生活大调查”调查结果将向全国披露,据主办方透露,在 8 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 11.1%。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 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权威论述】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温家宝
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儿一样,党委政府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阳光、空气、土壤。
——汪洋
【立意角度】
第一,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幸福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好衣食 住行等民生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最终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第二,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尽管中国居民的绝对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 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物价上涨、分 配不公、税收不合理是影响居民收入满意度的主要原因。
第三,要持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 福指数”作为引领创建工作的风向标和立足点,以建设“最有幸福感”的城市为目标,要让一个“天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文明生态城市。
第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关键的是转变政府 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要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断改 变的。现阶段要努力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力争使公共教 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第五,要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通过加强与创新管理方法、理念与模式,提升公共安全,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更加舒心顺气,对提高人民幸福感有很大的作用。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二 食品安全与道德建设
【关键词】
保障人民健康权利 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食品质量 诚信缺失 道德滑坡 社会道德 企业诚信 落 实食品安全法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当前文化 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 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 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与此成对照的是,“钢城”好人郭明义19年献血5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8倍多,资助100多 名贫困儿童读书,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新时代的道德楷模和全民学习的对象。【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 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 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 土壤。
——温家宝
道德重塑是一项事关国运兴衰、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关部门 深入研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温家宝
企业家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市场经济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体系建设。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立意角度】
1、建设经济道德伦理。
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 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
2、用法治堤坝阻挡道德滑落。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在法治不完善的环境下来谈道德的提升是奢侈的。法治的缺失极大地损害了社会道德文化,令 社会失去方向,民众失去信心。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迫使企 业遵纪守法。一些国家的天价罚单告诉我们,监管不严、处罚过轻、违法成本过低,非改不可
3、建立可追溯管理模式。用系统的制度呵护良心,用严苛的法律捍卫道德。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让道德败坏者受到法 律的严惩和社会的唾弃。
4、有法可依还需执法必严。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必须保证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及时、严
肃、有力,避免监管缺位、监管人员失职渎职。要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5、建立舆论监督机制。积极利用媒体和民间力量,建立“无处不在”的监督堤坝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建立群众举报
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 市场。
预测之三 微搏兴起与网络问政(创新社会管理)
【关键词】
政府微博 官员微博 网络问政 网络舆论监督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媒体问政 全民问政 零距离沟通 理性分析问题 理性表达意见 社会管理方式创新 改进政府工作 阳光行政 政务公 开 打造透明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背景链接】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 2010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已达到 4.2 亿,上网普及 率超过 30%。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迅猛提升,中国网民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日渐增强,这在客 观上使得互联网成为中国当下社会中“众声喧哗”的主要舆论场之一。
从总书记、总理亲自和网民对话交流,到 45 位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回复人民网“地方 领导留言板”,以及山西、安徽、河南等 15 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 固定工作机制,网络问政的观念正在各地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制度。
近期,公安微博、网播庭审、公仆微博、手机信访等成为网民关注的 2010 年广东网络问政 10 大经典案例。“最受网民关注的广东网络问政城市”由河源市获得。近年来,河源市委书记陈 建华亲身推动网络问政,以“华哥信箱”、“公仆信箱”、“华哥微博”、“手机短信信访系统”为代表,建立了完善的听取民意、办理、监督、反馈机制,受到网友和媒体追捧。
微博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和网站相比,传播速度更快。微博的出现,给人们提 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彻底打破了“人微言轻”的状态,将人们带入了“人人都能发声、人人 都被关注”的崭新时代。
微博异军突起,在备受网民追捧的同时也自然受到了政府和官员的青睐。鉴于微博上述特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纷纷进驻微博,抢占阵地制高点,把握舆论主动权。政府和官员扎堆织“围脖” 现象,体现了他们对网络民意、网络民心、网络问政的重视。【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 行。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温家宝
——温家宝
要使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公开、透明。只有政府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情况,它才 能够进步;也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
——温家宝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温家宝
为政者亲民,而民亲矣。
——《管子·形势篇》
【立意角度】
1、顺应新媒体兴起要求,提高党政机关对公共舆论的反应速度和技巧。在 2010 年,随着微博、博客等新兴媒体的迅速普及,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又有巨大飞跃,这给各级党政机 关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课题,无论在反应速度还是方法技巧上都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能否跟上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以负责人的态度,充分利用““b2.0 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积极通过官方微博、领导信箱、网络留言板、网络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强化与网民的互动,争取政 府的话语权,是当下值得各级党政机关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2、利用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要打好问政于民这场仗,谱写政通人和新 篇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作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借助微博这个载体,站在人民政府和人民公仆的角度,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好群众的知情权、参 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微博集民智、汇民力、聚民心,做出更加符合民意贴近实际的科学民 主决策,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让群众满意、高兴、答应。二要打好问需于民这场仗,谱写党群 和谐新篇章。问需于民知冷暖。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通过微博这个渠道,去倾听 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解决 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中,让群众生活的更加有体面更 加有尊严,进而赢得群众信赖、拥护和爱戴。三要打好问计于民这场仗,谱写共谋发展新篇章。知 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 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于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向群众征询发展之计、稳定之计,富民之计。博采众长,我们就 能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复杂环境中攻坚克难、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奋发有为,进而发展好、维护 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完善技术手段,引导网民参政议政。借助微博进行网络问政的启示是,新兴技术对推动网 络问政走向新高度至关重要。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平台,是网络问政最重要的保障条件。政 府应发挥积极作用,使广大网民能够在规范、可靠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表达意见,辨识、厘清真正的 网络民意与网络“伪民意”。要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测,积极创造条件,让 群众说实情、讲真话,确保民意顺畅表达,增加正面内容和积极因素,防止网络“双刃剑”中不利 的一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手段建设,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内容监测指挥系统,建立网 络民意的收集机制,提高监测效能,担负甄别、筛选网络信息真伪的监管责任,使网络民意最终在 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
4、借助微博平台,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利用网络进行社会管理,正是适应时代变化的一种创新,它可以最直接、最有效、最广泛地联系群众,达到沟通民意、了解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民情、解决问题的目的。广纳民意也有助于科学决策,而网络就是了解真实社会的好渠道。要将网 络问政应用于社会管理,以网络问政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网络问政是最好的公众参与社会管 理形式之一,不但有利于沟通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更有利于缓和和化解社会矛盾。以微博为渠道,促进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减压阀的作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解决影响社 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5、网民自身要培养理性分析问题、合理表达意见的意识,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只 有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释放情绪,才能真正推动政府为民谋幸福。如果只是单纯用情绪性冲动 代替理性认知,最后伤害的还是整个网民群体。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四 教育改革
【关键词】
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质量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育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强国
【背景链接】
2010 年 6 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这是进入 21 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 10 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同年 7 月 13 日至 1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 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 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 大贡献。
【权威论述与名言警句】
[教育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 一流国家。
——温家宝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教师的重要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温家宝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礼记·学记》
【立意角度】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 的实践能力。
2.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 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
3.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打造适应社会用人需求和 未来全球化竞争的新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 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 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 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 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6.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 核办法,不得以升学率考核评价学校和教师。规范办学行为,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学校要把 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家 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五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关键词】
社会公平包容性增长 个税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 社会保障体系 大学生就业 完善二次分 配 共同富裕 还富于民 国强民富 国民共富
【背景链接】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 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标准表述】 [权威警句] 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胡锦涛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 “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不能让平均富裕水平掩盖掩盖困难群体面临的困境。
——温家宝
——汪洋
[意义]
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肯定劳动价值,实现分配正义,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 会的发展成果,这不仅是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保障。
【立意角度】
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会。这是获取收入的源泉,能够为城乡居民的增收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来提供就业岗位。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度。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能够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3,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加大税收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努力扭转 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5、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系体。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 保障。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
6、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国家通过财政扶持、减税等鼓励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将作为重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六 保障性住房建设
【关键词】
改善民生 住房保障
住有所居 居者有其屋 房地产调控房价上涨 土地供应 入 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 蜗居 城市病 公共设施配套体系 【背景链接】
资金投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全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3600 万套,使保障性 住房的覆盖率达到 20%,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不得低 于住房用地总量的 7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高度集中,城市土地和住房供需矛盾日 趋紧张,住房价格急剧上涨等因素的作用,城市 70%左右的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仍然无法 靠自身能力解决和改善住房问题。
【权威论述】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刚性需求,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低收入居民和困 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温家宝
中公教育内部资料
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 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 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温家宝
【立意角度】 第一,保障房建设要确保土地供应。土地供应是保障房建设步履维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政府
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要求下,要把加大土地供应作为一个首要的抓手。第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除了中
央政府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外,各地政府还要还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信贷资 金投入,从而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三,要加大配建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各地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将保障性住房安排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区域,便于居民 出行和生活。
第四,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考核制度。要形成年初有目标、季度有通报、年中有督察、年 终有考核的工作机制。考核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社会满意度,即让百姓参与到保障房的评价 当中来。其
二、房屋本身的评价,包括户型、质量和交通配套。其三,分配的公正性,即准入机制 的完善。其四,结构问题。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等比例,是否适合老百姓的需求。
第五,应完善保障房法规建设,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条件,健全审核,强化公 开、公示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申论最终考点预测之七 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思想 道德建设 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背景链接】
2011 年 2 月 1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8 点意见,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权威论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习近平
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
——习近平
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强政府负责与社会协同环节的对
接互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刘淇
【立意角度】 第一,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
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 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 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 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第四,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 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 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第六,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 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第九,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第五篇:中公教育申论
审题方法
1、判断题型(概述或原因、或对策等)
2、对象(哪方面,如:焦点)、3、材料范围
4、格式要求
5、字数要求(不超过300字(270—300字)不少于300字(300—330字)1000—1200字(1000—1200字)))
阅读方法
1、数据(看数据前后的观点)
2、案例(主体、处境、做法、结果、推论)
3、观点(主体、对象、观点、原因、推论)
讲话
1、领导干部
2、学者
3、社会名流
4、群众
理论材料
1、政府文件
2、法律条文
3、理论著作
加工要点
1、紧扣题目要求
2、要点间逻辑关系
(合并或是有限的扩充)
演绎式加工(由简到繁,一句话扩充成一段话,在提出对策、综合分析、申发论述中用)归纳概括
1、并列加工法(在概括主要问题的时候用,核心问题+具体表现)
2、递进式加工法
(1)常规性主要内容(问题+影响+原因+对策)
(2)分析或概括原因(思想层面、监管层面、制度层面、利益层面)
3、转折加工法
归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争议性材料)(问题+一方面观点+另一方面观点)
概述题题目识别(简述、概述、概括、述要、整理、情况反映、报告、摘要)要求(全面、准确(不扩大主体的范围)、客观、简洁)忠于给定材料、忠于题目要求
书写要点:首句要重要、要点要鲜明
对策
1、角度要求
2、内容要求(针对性、可行性*(伦理、政治(不越权、不反动)、经济、技术可行))
3、可操作性(具体可行(主体、客体、手段、内容、目的))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原因、问题、教育、经验、材料中已有(观点)、紧扣材料自创
加强行政管理、相关部门、系列措施。
1、培训手段(如:加强培训)(P30—P34)
2、行政手段(如:规范驾驶行为)(1)出台内部规定(2)提出明确要求
(3)一般情况下还有奖惩措施
禁用相关部门、系列措施、出台相关政策等词。
1、经济手段(如:加大基建投入。主体:财政部门)(1)财政:财政补贴(2)税收:减免税收(3)金融:优惠政策(4)价格:维持稳定
2、监督手段
(1)权力监督(监督者:党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上级监督下级))(2)社会监督(监督者:人民监督(举报、检举、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舆论监督(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监督、网络监督(手段:曝光)),经济监督(审计、价格))
3、立法手段(人大立法)
书写要点(铺垫+序号+大的方面(最重要)+具体做法)
铺垫的写法:
1、针对….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针对…..问题,作为。。部门,本着。。的原则/思路/方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具体哪种视字数而定。序号: 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再次。(要点不要超过四个,不然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调整逻辑顺序(潜入深:思想放前面,制度、法律放后面,剩下的放中间); 丰富对策内容;
完善要点表述(表述尽量对仗,如: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安检工作、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法律体系)。
对策有效性分析
1、首先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确保针对性
2、按照可行性要求进行检查 第一段,指出错误:上述对策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针对性不强。。。二是可行性不强。。三是节约用粮观点不全面。。。
第二段,修改如下: 对策答复(解惑题)(P110)
1、找出答复对象(C主编的观点:原生态、发达国家停建)——确保针对性。
2、明确政府态度(支持开发)——确保可行性。
3、提炼相关要点(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美国有合理开发的先进经验,G所长的观点(怒江实际情况),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内容充实。
4、进行规范表述——文面规范。修改对策答复(P111)
1、致富问题(经济问题):率先保障库区和移民就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实行生态资源入股。加大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
2、污水问题、泥沙堆积问题(环境问题):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3、未考虑少数名族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个材料没有,要引申发挥):针对有群众对水电开发可能影响名族独特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实行整体搬迁。
4、原生态:
5、发达国家未建:
综合分析
5、代替材料观点
6、本质:归纳概括,与概括题的区别:逻辑以递进式为主,需要少量的引申发挥,且观点要正确。
1、题型判断:要求里面出现观点鲜明,分析得当等词。
2、分析对象:如G所长。
3、选择要点:
(1)按照相关程度选择:概括(凡是与题目相关的要点全部概况出来)(2)放在材料大背景下理解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P141)。
原因性综合分析题(从观点、管理、制度、利益等方面分析)。注意是否有特殊格式要求。
概念综合分析题(注意提炼关键字,注意标志性词汇,如:所谓、本质上是指)(P39关键字:建设用地、用地紧张、供给不能满足需求)、(P139关键字:鱼虾等水资源灭绝,赤潮等灾难频发,影响人民生产生活,自净能力有限)。
启示分析题
作比较找不同(不同即启示)(P41)。
启示:
一、在水电开发过程中,注重帮助当地群众发家致富,防止由于水电开发造成移民收入不仅没增长,反而更贫困。
二、率先保障移民和库区群众的就业。
三、水电开发过程中,体制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成果经验,适当吸引私人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水电开发要注重植树造林,做到先规划后开发,水电开发环保先行。
五、专门成立的机构,全权负责水电开发过程中的一切事宜,防止出现责任不明确,而且处理后水电开发中老百姓的上访问题。
解析分析题(G所长)
1、直接点名本质含义(G所长的话的本质含义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反对照搬外国经验)
2、紧扣原话解释含义(怒江水电是否开发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怒江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回到材料深入阐述(怒江地区资源有限,缺乏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困难,当务之急是要开发利用水电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帮助当地人民摆脱困难)
4、做出最后权威结论(因此G所长的观点是进行水电开发。)
评论分析题(如:粮价上涨。。)
1、概括评论对象(针对目前的粮食问题,有人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
2、进行辨证分析(此观点一方面有其合理的一面,提高粮价确实是部分农民的意愿,而且提高粮价比发补贴更受农民欢迎,同时给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能抵消部分粮价提高的影响。。。但不容忽视的是此观点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贸然涨价破坏经济规律,粮价上涨给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大而且可能影响政局,而且粮食作为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3、做出最后结论(因此,我们更应该维持粮价稳定)
4、提出更好对策(依靠政策,保护承保经营权,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判断分析题(对策的变形题)(倒扣分制)AD错误。
申发论述题
1、体裁要求:
以议论文为主,公文写作为辅(行政公文13种,函、通知一般不考,通告可能考,千万别加名言警句)。
2、语言要求:
(1)规范(书面语+机关常用语)
(2)生动(名言警句、适当用些修辞手法(对仗,排比))(3)结构要求
1)文章结构要完整(实在写不完了,写:总之,一定要解决问题!2)匀称(主体部分要突出,开头结尾要精练)结构一
第一段:开头(150字)第二段:分论点1(220字)第三段:分论点2(220字)第四段:分论点3(220字)第五段:结尾(150字)结构二
第一段:开头(150字)
第二段:综合分析(300字)第三段:对策分论点1(200字)第四段:对策分论点2(200字)第五段:对策分论点3(200字)第六段:结尾(150字)结构三
第一段:开头(150字)第二段:分论点1(220字)第三段:分论点2(220字)第四段:分论点3(220字)第五段:对策结尾(150字)
议论文只能有一个论点 论点要求:
1、正确:不反动、不落后(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此题早已过时)、不跑题
2、明确:总论点出现在标题中,出现在开头(最好是第一段),分论点应该出现在段首句。
3、新颖:
4、深刻:角度选择(角度越小越深刻)
慎用哪些名言警句:
1、慎用活人的话(江胡温除外),2、慎用洋人的话(翻译成汉语非常直白,没有什么文采),3、国内刚刚仙逝不久的人的话(钱学森、邓小平除外)。
论证方法
1、理论方法(推荐指数六颗星)(参考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2、引证法(推荐指数五颗星)引用名言警句,引用语言故事(短小、合适)(参考南方周报)
应用名言警句的作用:增加说服力、增添文采 运用哪些名言警句(治国平天下):
1、中国古人的话(尤其是孔子),孔子云(为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比如,李商隐云(政绩):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王充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韩非子: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毛(文化与经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与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作用于社会与经济)、邓(关于制度,制度具有长远性,前举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江(登黄山七言绝句,且持梦里书奇景,日破万里红。关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胡(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温(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关于公平正义的,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3、例证法
4、归谬法(反证法)(假设(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推理(使得本来严重的贫富分化更严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社会不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符),再归谬(因此,在当前形式下,收入分配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在保障效率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公平))
5、喻证法(如,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论据 充实:
引经:从材料中找论据 据点: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