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成立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论证报告
关于成立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论证报告
根据滁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完善滁州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利用和释放滁州以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申请举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先将有关情况论证如下
一、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必要性。
(一)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是滁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行政区域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434万。滁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条件优越,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大市之一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市探明矿产资源达5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2000余个,非金属矿产是本市的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石英岩、铸型用纱、凹凸捧黏土矿以储量大、品质优闻名全国.2005年生产总值328、1亿,全部财政收入2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83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亿。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机械、汽车、家电、电子、建筑与材料、轻纺、食品、化工为支柱,拥有4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市境拥有一批大中型区企业如扬子、全柴、康佳电子、天大、等知名企业,同时全市涌现了一批如博西华、守塑、行田、科思等知名加工出口企业,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著名品牌应运而生,其中冰箱、家电、内燃机、光缆、原盐、空调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国外都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上半年滁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平稳,滁来全加工制造产业带、定凤明资源深加工产业带、天秦电子制造业产业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板块,如秦栏、汊涧、乌衣、门台等一批沿边重镇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好。截至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5.4%,比上月末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呈快速增长态势。57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达到1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产值超亿元企业个数为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7%,占大中型工业总产值61.5%。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09家,比去年同期净增加1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4.2%,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3.2%。
与经济稳步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滁州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至2006年1月,滁州市在岗职工182201人,而高技能人才只有6500人,只占总人数3.57%,其中技师只有1599人,只占总人数0.88%。‚十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40649人,技师缺口7511人;预计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18125人,技师缺口3645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和信息通信、精密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滁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因而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振兴滁州经济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想的根本举措,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切实需要。鉴于滁州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申办除州高级技工学校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是加大资源整合、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大力发展多层次、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的需要。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和改革,营造为职业教育发展鼓与呼的社会舆论环境。我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如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视为高职高专同等学历,实行同等待遇政策,但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市没有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工学校。众多技工学校和职业中专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技工学校在办学上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强调的是学历阶段的教育,把就业服务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使办学路子变小变窄,没有充分体现应有的办学水平,不能有效为社会和企业服务。全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但因为学院前期主要精力投入办高等职业教育上,本身原有校区面积也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客观原因,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二是高技能人才年龄老化,存在断档。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有的已经出现断档。
三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是技术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尽管 技术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现,但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一些本专科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臵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因此,中央和全国各地已开始采取措施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等,这些措施如能落实到位并长期坚持,技工短缺将会逐步有所缓解。为有效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决定的精神,我市早在2005年制定《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中即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强调指出要创建1-2所高级技工学校。
(三)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拓展培训教育,实现6个面向,提供6类服务,形成6种基地,是经过充分论证,是完全可行的。
滁州市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启动慢,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如工人下岗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等,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面向新型工业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建成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高级技工学校应该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为企业发展服务,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二是面向就业工作,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服务,建成就业培训基地。目前,我市经济还处于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继续变化必然会引起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继续变化。原有的职业岗位在减少,下岗还将继续,新的职业岗位在开发,转岗培训势在必行。总体上看,再就业培训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三是面向城市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建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安徽是农业大省,滁州更是农业大市,滁州434万人口,农业人口占335.26万(2003年末),即近80%以上为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低于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率31%,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发达国家的80%。农村城市化建设,化解滁州农业人口,必须首先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转移培训。技工学校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设备,加大教学的改革力度,实现培训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地方化,适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四是面向全社会,为全社会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建成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的培训基础。
到“十一五”期间,我国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必将导致大量从业人员需要转移职业。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新。这就要求在岗的从业人员必须参加一定的技术培训,继续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
据媒体报导,近年来,众多大学本科毕业生,怀揣着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求职无门时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能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东西远远不够。因而大学生回炉高级技工学校现象不断升温。这一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企业对技术工人基本技术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对高级技工需求趋旺。同时,企业纯技能型技工需求已经有所减弱,转而青睐“技能+智能”型的混合型技术工人。
因而,作为有培训能力的技工学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讲课模式和内容做适当调整,加强实践操作培训。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技工学校面向大中专学生培训定有广阔的前景。
五是面向中学生,为中学生第二课堂提供服务,建成中学生生产劳动技能的训练基地。据统计,2003年我市的初中生人数有68365人,高中生人数82064人左右。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对劳动实践的重视只是基础知识,而不是基本技能教育,劳动实践基本流于形式。因此,广泛开展中学生第二课堂培训教育事实上是拓宽了他们的就业,甚而是创业之路。
六是面向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建成行业培训和鉴定基地。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虽然起步较晚,进展速度稍慢,但它们的试行已基本得到全社会各行业、各用人单位的认可。拥有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各行业、用人单位招聘和再聘的必要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在职人员和劳动准 入人员必须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和鉴定。
我院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和各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组织各类型的培训和鉴定。我们相信,随着高级技工学校的申办成功,这方面的培训和鉴定是有广阔前景的。
二、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的鼓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热切盼望,为创建滁州高级技工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创建高级技工学校,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现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精神,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支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并要求‚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强调指出要‚着力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争取创办1-2所高级技工学校。滁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滁发“2005”10号)文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建成1所技师学院、2所高级技工学校……重点培养一批 适应我市经济建设需要的汽车制造、机械加工、模具制造和家电制造等专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同时该意见还指出‚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视为高职高专同等学历,实行同等待遇着政策‛。
滁州市政协曾专门来我院调研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建议形成以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等多层次衔接、布局合理、形成网络的具有滁州地方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指出‚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加快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相关部门对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热切期盼着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诞生。有这么好的内外 部环境和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够办好滁州高级技工学校。
(二)由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是经过充分论证的 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属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是经过充分论证研究的,是可行的。
1、经过战略调整、资源优化组合后的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6月,为了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提高办学档次和效益,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滁州市委市政府经过考察论证,决定由原滁州建筑学校、滁州技工学校等六所职技校于合并组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6年来,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抢抓机遇、奋力崛起、乘势而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院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处于前列。
2、滁州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学院多方努力,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物力财力。
早在2005年,市委市政府在核定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编制时,即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立中职部,并允许对外统称为滁州技工学校;并配套财政编制和财政经费拨款。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财政拨款由创建初的270万增加到2006年的1080万。
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财政拨款外,学院更多地强调自力更生,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盘活现有资产,臵换闲臵的校舍,变现资金;二是银行贷款,解决发展周转资金困难。三是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如学院争取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培训基地项目,取得了国债资金支持;四是争取增加财政拨款,争取优惠政策减免扶持,无偿土地划拨等;五是通过职工参股募资,支持学校发展,缓解资金压力;六是积极申报和利用国外政府贷款(目前我院新校区建设即利用丹麦政府贷款1.5亿人民币);七是吸引民间资金,鼓励企业参与,以释放资源市场的巨大能量(如我院与美国微软、ATA公司合作办学,得到获得对方价值200多万正版软件、500台电脑设备以及微软、ATA公司师资培训与智力支持);八是节流降耗,减少开支。3、20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为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创办打下良好的基础
合并前,滁州技工学校等有着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许多毕业生已崭露头角,成为企业部门的业务领导和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学校都先后被授予或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部级重点学校‛、‚国家级综合培训基地‛等,在20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路子,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为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创建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批搞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职业教育一线工作,为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发展提供着有利的智力支持。
4、资源共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将为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提供实训设备、师资力量。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5年中,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知名企业进修深造,并花巨资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研究生来院工作;学院发展过程中,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西门子、康佳、扬子等开展订单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将有利于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壮大,符合‚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滁州市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三、创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基本方案
(一)领导体制
滁州高级技工学校实行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业务上受省劳动厅领导,行政上受滁州市政府领导。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二)、校区规划
滁州职业学院利用丹麦国政府贷款1502万欧元、自筹资金1亿元的新校 区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到2009年,高级技工学校即可整体搬迁至现在的院本部校区(丰乐南路64号)。院本部校区占地170亩,现有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学习、生活配套设施完善。
(三)学校定位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以教学为核心的各项改革,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把学校办成皖东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大做强,成为皖东地区信息、技术、人才中心。
(四)培养目标与规格 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直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毕业生在职业岗位能把科学管理转化技术手段,把工程设计转化为工艺流程,把决策意图转化为实施方案和管理规划,能在生产现场实施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难怪操作复杂精密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合理的智能结构、身心健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五)专业设臵
本着‚立足滁州、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侧重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根据我市支柱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学校办学实力,充分考虑专业设臵的稳定性、灵活性和针对性,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和专业化培养方向,使专业设臵渐臻合理、科学。
学院高级技工班现有专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加工、工业机械、工业电子。
未来,高级技校拟设臵专业:建筑结构施工、模具制造与维修、电气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机床切削加工、焊接、汽车维修、家用电器维修、计算机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加工等。
(六)办学规模
学校以培养全日制高技能人才教育为主,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常规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同时积极探索与其它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地方、行业、企业及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路子。
学校建成后,前三年,全日制在校生4000人,以后逐步发展到近5000人,其他办学形式达到2000人左右。
四、为申办滁州高级技工学校,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部门协调,专人负责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滁州高级技工学校申办工作,由学院和市劳动局共同做好申报工作。学院成立专门机构,各个部门参与,专人负责。
(二)加快新校区的建设步伐,同时在校本部新建一栋宿舍楼加快校本部配套设施建设
为保证2008年底,校本部整体搬迁至新校区,以使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整 体迁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多方筹措资金,规划设计等工作同步进行,加快了新校区建设步伐。学院校本部现有学生公寓和其他配套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高级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的需要,保证2009年滁州高级技工学校整体迁入。
院本部校区占地170亩,现有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配套学习、生活设施完善。其中综合实训大楼2.0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万册,各类期刊98种,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实验室、多媒体室近30个,计算机700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00万元,拥有配套体育场馆如田径运动场、足球、篮球、排球场、健身房、乒乓球馆等,学生宿舍、餐厅层次不同,满足不同需求。
(三)、规范运作,着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学院确立了通盘考虑、科学划分、综合配套、协调构建的指导思想,把专业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的工程来抓,教务处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论证,报教学工作委员会批准。截至2006年7月,学院与博西华、扬子、康佳等企业开展订单教育,为企业开设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加工、工业机械、工业电子等4个专业的高级技工班,2006年上半年为企业培训技师33人。以后随着高技校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新设专业将有所增加,将会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学校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依托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社会各界办学条件和资金,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扎实做强中技教育,大力发展高级技工教育,积极开展技师培训工作。
学院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节,以加强文化素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基础性工作。
(四)优化师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采取一系列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重要举措,以期打造一支师德高、师能强、治学精、育人优的师资队伍。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根据高级技工学校的特点以及学院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制定各个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切实形成有利教师成长发展和吸引人才,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 境。
2、组织教师参加硕士课程进修班。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合工大、安师大开设的硕士课程进修班。同时,学院还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高校受训或攻读研究生课程,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3、注重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实行开放式办学,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设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通过选派教师到生产、管理、服务、经营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积极参与技术、管理、组织和开发工作,鼓励教师参加任职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考试培训等,大力培养一批‚双师型‛的教师,提高教师亲自动手的操作能力。
(五)深化改革,努力办出高职特色。
1、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职业需要为取向,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宽基础、活模块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切实改变高等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体系、轻能力培养的倾向,避免走大专教学的老路,精心打造几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拳头专业。
2、抓好‚五个为主‛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即教学以学生为主,教材以自学为主,课堂以讨论为主,作业以综合为主,考核以能力为主。同时,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角意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智投入、全面参与、个性培养、自主创新、实践应用。使我们的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有灌输变为启发,有重理论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严格教学质量管理,建立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要抓好‚教‛,又要抓好‚学‛。要明确教学要求,严肃教学纪律,端正教学态度,正确评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功效。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证书制和淘汰制,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突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按职业教育的要求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搞好学习。
4、抓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学生中大力倡导‚以德为魂,以能为本,以勤为径,以创为先‛的学习理念和育人指导思想,努力培养思想过硬,能力突出,学习勤奋,创新争先的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六)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科学管理。
在一年多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学院从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入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意识;推崇‚灵活、务实、创新、高效‛的管理理念;奉行‚深入而不漂浮,尊重而不伤害,批评而不压制,疏导而不增加,指导而不包办,自主而不失控,示范而不说教,民主而不专断‛的操作原则;构建以学生处为中心,以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生自治为依托,以教师、宿管、后勤、学管人员为辅助的‚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追求‚管为不管,不管而管(自管)‛的思想境界。近年多来的工作实践表明:技校生对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满意的。他们学习热情高涨,思想上要求进步,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没有发生一起因教学与管理工作不善而引发的不良事件。
(七)订单教育,探索‚特色兴校‛的新路
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是职教发展的一条新思路,代表职教发展的新趋势。滁州技工学校早在在20世纪90年代即主动出击,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尝试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新举措。目前,先后与博西华、扬子集团、扬子汽车公司、行田公司、益通摩托、海顿国际大旧点、新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七家优秀企业签订了委培办学协议,在探索特色办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贯通分配‚出口,拉动招生‚进口‛
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是招生与招工同步,升学与就业并举的一条新路子。人常说:‚‘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委培联合办学由于一步到位,解决了学生的分配出路问题,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因而这种形式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与欢迎。实践表明,订单教育保证报到率、入学率、就业率均达到100%。
2、培养急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校企携手、订单教育的职教形式,也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办学模式,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制定教学计划,设臵课程内容,安排实习实训,培养出来的人才适用性、技能性强,毕业后就能够直接顶岗操作,为单位一线服务,可缓解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可以说,这是一种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好路子,进一步完善这种新模式,力争办出实效,闯出新路。
(八)加大投入,搞好教学设施建设。6年来,学院加大了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用先进的装备和现代教育技术武装教学,以适应和满足高等职技术教育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1、新建和扩建若干高标准的实验室。根据学院专业设臵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施效益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分期、分批、有重点、高标准改建、扩建和新建若干实验室,添臵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设备,使实际开出率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同时扩大实验室的功能,努力提高 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教学、科研服务。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既要添臵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实习、实训设备,又要低价购买一批工厂企业闲臵的可以用于实训的设备,已逐步做到每个专业、每个工种在校内都有实习场所和实习设备;另一方面继续与有关单位联合,巩固原有的实习场所,新建和开辟新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供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如订单教育合作企业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德资)专门为学院高级技工学生打造了一个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实训中心。
3完善图书资料建设。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购买添臵图书资料,及时引进能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发展动态趋势的图书资料,一座包括电子阅览在内的多功能图书馆将在十一五期间完工,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计算机化。
4、加强校园网、电教室建设。宽带、高速的多媒体校园网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模拟各种实验和生产流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而且与因特网联结还可以与外界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及各种图书馆作到资源共享。高技校将在这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和兴建的速度,努力用先进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武装教学,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以及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举办的光荣使命,实现滁州职教振兴的又一根本性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第二篇:东明县技工学校.化工专业建设论证报告
东明县技工学校
化工工艺专业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化工行业发展形势及人才需求
1、行业发展形势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
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石油化学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行业需求逐年攀升。就我县而言,化学工业的地位更高,是我县的支柱产业。石化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科学技术依赖程度较大,石油化工发展的快慢和水平高低,取决于石油化工科技进步的程度,而科技进步主要取决于人才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控制手段的自动化,对生产一线的指挥人员、操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从人才培养上解决行业需求,就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2、人才需求分析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经。在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加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安定的重要举措。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以及控制技术的自动化,对生产一线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业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劳动者只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企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为技术密集型,客观上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石油化工行业人才档次不全、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十分严重,在人才档次中,缺乏那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石油化工企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满足不了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新产品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迫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操作技能、能直接上岗的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二、化工工艺专业基本条件及专业优势
1、基本条件
东明县技工学校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于二00八年9月开设化工工艺专业,专业教师18人,招聘专业教师6人,全部具有本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学校建起了高标准化工实验室,目前已投入使用。学校现有化工专业在校生190人。学校的实训楼建设项目二00七年在发改委立项,二000年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扶持资金200万元,二00九年三月开工建设,年底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筹建实训车间,设备考察论证已经完成,资金筹措到位后,就可与实训楼项目同步进行。
2、专业优势
东明县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较快,在东明开设石油化工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是人才优势。目前学校已具备石油化工专业教学师资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兼职实习指导,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需求接轨。第二是实习优势。东明境内化工企业较多,专业分布较广,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生产实习任务可以在企业内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学校的生产实习教学问题,而且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针对性,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顶岗。第三是安置优势。一方面东明县境内化工企业较多,企业扩大规模及新老员工交替,需要大批量技术工人,而目前我县化工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本地就业岗位对学生吸引力较大,工作较定性较高。
三化工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必要性
东明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人口75万,每年毕业生初、高中生达16000人,其中年10000人成为新生劳动力。这些人不具备专业技能,不仅就业机会少。而且工资待遇低,工作不稳定,不得于就业工作的开展。目前,东明县有近10万农村富余劣动力,其中6万人左右年龄在16—25岁之间,他们中90%的人没有授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东明县化工企业发展较快,用工量较大,而当地又没有化工工艺高技能人才储备,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障碍。一方面是大量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因此需要面向企业,开设化工工艺专业,培养企业急需的化工工艺专业技能人才。虽然我县化工行业发展起步较早,拥有较雄厚的人才基础,但存在结构和能力性缺欠,相当多的在职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现代化生产经营活动不相适应,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偏低,具有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就目前情况而言,依据当地石油天燃气和原煤的自然资源优势,经石化集团、洪业化工、玉皇化工为龙头的一批化工企业,发展后劲迅猛,洪业化工煤化工产业的开发,使化工产业链条更长,企业扩张用工和在岗人员培训任务更加艰巨。
2、可行性分析
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两类,即创新开发型和实用技术型,创新开发型人才主要来源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用技术型人才来源于各职业学校。实用型技术人才占企业员工的比例在90%以上。
技工学校在人才培训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一是培养目标优势。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型技术操作人才。二是教学内容优势。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三是就业定位。
技工学校毕业生与大学生相比就业定位低,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就业稳定性较高。以上优势与企业对大量劳动者需求完全一致。只要学校真正按照技工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出体现技工教育特色的毕业生,并认真做好与企业的合作,毕业生就一定会在企业中受欢迎。用人单位对技校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专和实用。技工学校面向企业办学,针对性强,侧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岗位需求的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就业适应能力强。
3、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东明县技工学校开设化工工艺专业(高级班),填补了我市技工学校的空白,扩大了学校的培训规模,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劳动者就业创造的机会,减轻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促进了社会就业工作的开展,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储备了技能人才,有利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经济效益:东明县技工学校开设化工工艺专业(高级班),培养化工工艺专业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节约了企业成本。就目前情况而言,仅东明县石化集团每培训一名技术工人花费2000元,每年按500人计算,培训费用达1000万元,花费更大。照此计算全县几十家化工企业,每年培训费用不少于2000万元,而且因培训周期长,还会影响企业生产,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在职职工培训,可以大幅度节约企业培训经费,促进企业发展。
对劳动者而言,通过在校学习,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增加收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按每年培训1000人计算,每人每年1.8万元,可增加群众收入近亿元。
2008年6月
第三篇:关于申报高级技工学校的可行性报告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申报高级技工学校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和《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2]8号)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天津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指导思想,坚持“规范管理、提高质量、贴近企业、服务社会”为办学理念,坚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服务于生产劳动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的办学方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乘势而上,夯实基础,扎实办学,为天津重点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自2010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以来,在全面落实国重校办学标准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拓展功能,扩大规模,申办高级技工学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现就申报高级技工学校的可行性论证分析如下:
一、办学亮点鲜明,彰显出申办高级技校的优势
1、以素质教育为本,德育工作有亮点。
学校设立了由校长、书记直接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由校领导、科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组成的五级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了一批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德育工作层层定目标,逐级抓落实,已经形成了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紧密结合的全员育人的工作网络,在实现学生成人、成型、成才的教育目标上发挥了强大的合力。
学校实行封闭式和半军事化管理,在严明学校纪律、塑造学生优良的品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同时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如就业指导讲座、开办业余党校、社会服务、心理健康讲座、安全法制宣传、体育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目前,我校已经形成由德育量化成绩、文化 课成绩、技能等级成绩三方面组成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和推荐就业的依据。学生每年的操行考核合格率在97%以上,建校以来无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2、形式多样,以点带面,培训工作有亮点
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开设技工班学历教育的同时,注重办学模式的创新,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类的职工培训。
一是依托求知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广泛开展了“农民工培训”,培训后学员基本达到了中级技术工人水平,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得到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学员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促进农民工就业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推动农民进一步增收探索了一条新路子。近三年为农民工培训达到?人次,获得了农民工和政府的好评,2010年我校职业技能鉴定所被天津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授予“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求知培训中心被评为“西青区先进集体”。
二是针对职工上岗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多项“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职工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工的技术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职工培训有声有色,几年来,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中高级技能人才。如与天津一汽华利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入职职工的岗前培训;与天辅机电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天车工培训教材,并应用于公司员工实际培训中;与海华技术开发中心合作了职工的无线电装接工培训;与理洋泽有限公司合作了职工的车工培训;与高速集团合作进行了驾驶员培训等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势,为企业度身打造急需的培训项目。如应天津市银龙预应力刚才集团有限公司的要求专门调研编写了《银龙集团员工电工培训方案》和讲义,并对公司30名职工进行了维修电工的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培训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实现了校企双赢,以点带面,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校多项工作上水平,我校也被确定为“天津市滨海新区职工素质培训基地”。
3、就业渠道通畅,校企合作有亮点
本着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的原则,学校发起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经过长期的努力,学校先后与市内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聘用企业人员到校任教、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安排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等形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融合。同时,学校建有供学生综合实习的附属工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学校成立了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按专业性质实行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比例达到47%左右。多年来,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
我校隶属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明显的优势。学校未雨绸缪,成立了顶岗实习科和就业科,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就业网络,同时做好了毕业生跟踪管理。近年来,学校与天津钢管集团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丰田发动机公司、天辅机电有限公司、中电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华北电力建设公司、华为(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等42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用人关系,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生等不到毕业就已经提前被用人单位预订,就业渠道十分通畅。
工作扎实有效,彰显出申办高级技校的充分自信
1、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实力日益雄厚。
学校创办于1972年,是国家级重点技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50所,学校占地面积267亩,建筑面积57000平方米,开设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现代物流等12个专业。在校生3286人,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任教师161人,企业兼职教师28人;学校建有机电、数控、汽修、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五大类校内实训基地;拥有电力拖动与PLC、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网络维护等实训实习室;实训实习设备总值2125万元。经过几十年 的拼搏发展,学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天津市技工学校系统先进学校、天津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2010就业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技工院校系统示范课评比优秀组织奖,全国技工院校德育教学大赛优秀组织奖,并连续多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学校”荣誉称号,为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创新发展有力,拥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
现校领导班子6人,全部本科以上学历,均具备副高级职称,年龄结构合理,都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管理经验。
一是领导班子在事关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始终能坚持集体议事制度,推行校务公开,保证重大问题决策无失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理念先进。领导班子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在专业建设、培养规格、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基本思路。确定了“规范管理、提高质量、贴近企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服务于生产劳动一线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三是不断更新办学观念,规划学校未来。近年来,学校主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走出了一条先外延,后内涵的发展之路。领导班子在学校规划建设中着重实施了三个战略:
质量提升战略。根据天津重点发展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机制;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以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能力提升战略。积极营造校企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着力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 设,全力打造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服务提升战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为我市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近三年,学校为天津重点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了5000余名技能型人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技能水平等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已成为天津市企业技能型人才重要的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
2、培养措施得力,造就了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
学校在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校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出台相关政策,注重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现有在职教师161人,其中技术理论课教师90人,实习指导教师27人,一体化教师 人;兼职教师28名。学校教师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能够满足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工作。
为了打造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出台激励政策,促进教师学历能力的提高。除了坚持新引进 的教师必须具有大本以上学历和能力,加大从职业高校毕业生中招录新教师的力度之外,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专门负责的师资队伍建设小组,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进修高一级学历,学习毕业后学校报销 1/3的学费,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深造的积极性。
第二,多项措施并重,促进教师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为了提高教师 实践教学能力和办公能力,近三年,学校有计划的安排6名教师参加国 家级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利用寒暑假的实践安排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和调研;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带学生进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教学业务竞赛和教研,每年开展技能训练展示活动,选拔教师带学生训练并组队参加天津市职业 技能大赛,对获得成绩的教师学校予以表彰。利用业务时间或寒暑假刚放假前的几周时间,在学校实训中心进行不同内容的校内培训,结束后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教师人均培训学时超过40学时等。通过对教师进行科学严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为教师提供了提高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使教师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适应了高级技工教育发展的需要。近三年,学校有计划地安排42名教师下企业进行为期1—6个月的实践,占教师队伍总数的26.1%;周峰、李卫国等5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和市级优秀教师称号,39名教师在国家级和市级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如
——2010年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比赛活动中,于忠武老师获一等奖,肖艳云老师获二等奖;在天津市信息化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项目中,杨晓明老师获得二等奖,张芳芳老师获得三等奖;
——2011年尚玉凤老师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市级一等奖;杨璐铨老师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创新杯”教师课件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市级二等奖;苏国芬的《语文》课在天津市技校系统“示范课”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示范课”,并获得说课比赛一等奖;在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说课比赛中刘振艳老师荣获二等奖;在天津市技工院校系统优秀教案、课件评选活动中,魏忠芳老师荣获教案一等奖;
——2012年刘楠老师在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课件类一等奖,在“劳动社杯”全国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大赛中荣获说课二等奖;杨璐铨老师在“劳动社”杯全国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示范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王海东和李欣老师在“劳动社”杯全国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课多媒体仿真课件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天津市技校系统“示范课”评选活动中,赵燕杰老师荣获说课比赛二等奖;李欣老师在数控加工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中的论文《车工实习中“切断与车槽”课题的教学方法浅析》获得答辩一等奖。
第三,依托学校就业科,不断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坚持聘 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 师,并对我校专业建设给予建议和指导。近三年,我校共聘请兼职教师28人,已成为我校相对稳定的专业兼职教师,这大大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也带动了我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了学校的师资能够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所开办专业的师资需求。
3、专业设置合理,满足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顺应天津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商贸服务等重点支柱产业和今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形势,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成立了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面向市场,加强调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开设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会计等专业为核心的13个专业,专业设置与我市的重点支柱产业基本接轨。目前,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加工高级技工专业办学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增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我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为依托,形成了以重点专业为核心带动专业群发展和专业水平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从而带动了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4、教改不断深化,贴近了企业岗位需求。
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依据教学突出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不断探寻和完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各专业课程建设本着为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按照“宽基础,大口径,淡化课程界限,突出素质和能力”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训项目三个系统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方 法,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下,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创新教育内容,同时加强了校本教材建设,参编教材、自主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15本,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和数控加工专业,把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合并进行,改善了理论与实习脱节的情况,实训实习场所与课堂融为一体。最终的课程综合设计实习,以专业岗位所面临的实际工作为导向,组织综合性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运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建设上,关注实习设备与相关教材的配套,采用校企合作开发的,将理论知识与实习训练合二为一的校本教材。在教师配备上,“一体化”课程均由兼具理论和实习教师资格并且具有相关职业技能水平的教师担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场景教学法,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习实训场所,围绕课题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学校推行了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将教学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相结合,将技能考核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学校每年举办技能训练展示活动,以专业为单位,组建技能训练小组,开展初级培训、强化培训、技能展示和比赛,同时依托学校实习工厂开展生产性实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培养效果显著,近年来,有39名学生在国家级和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不同奖项。
三、建设基础雄厚,彰显出申办高级技校的良好保障
1、学校拥有可靠的经费来源
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是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学校是全额预算单位,经费来源由财政拨款、学费收入、上级主管部门专项拨款、同系统单位单位赞助等四部分组成。近三年的生均经费分别为6308元、5672元、7853元。学校经费除满足人员工资、日常支出、常规教学支出等需要外,每年均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师资培训、改善办学条件、更新实验实习设备,新增建筑面积等。学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重视,每年均支持学校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多,稳中有升,能够充分满足学校办学和发展的需要;学校建设发展快,教学条件好。
2、学校管理规范,拥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学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同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强化各项工作。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监督和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学校坚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研究处理学校重大事务;定期召开教代会,充分听取民意,决策学校发展大计。学校评优评先、干部任免、职称评聘等工作严格执行公示制度。
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首先,《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对教学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如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管理、实习教学、教学基本规范、教学事故处理等;第二,坚持教学校长参与,督导室和教务科负责的听课小组集中听评课活动,教学部主任每月听评课活动,建立了学生信息员制度,邀请对口企业献计献策,实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构建了校长--教务科、督导室—教学部--学生四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第三,制定实施了《教师教学督导评估办法》,全面评价教师授课质量、教学工作量、学术科研工作和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内容涵盖教师教学工作各方面,综合评定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的主要依据。
3、学校拥有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
学校目前有机电、数控、汽车、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五大类实训基地,拥有机电实训楼、汽修实训楼,机加工、钳工、电工实习场,还有电工电子、电力拖动与PLC、数控编程、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物流实训室、会计电算化等25个实训室,实习设备1305台套,现共有实习实训场地15405平方米,设备总值2125万元,能够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需 要,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较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机电实训基地拥有2个实训车间及变频调速系统实训室、工业自动化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气动液压基础实训室等11个实训室,工位总计409个;数控实训基地拥有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刨磨锯等机器、气动液压基础实训装置等主要设备设施和数控模拟软件50套;汽车维修实训基地配置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设备、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设备、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实训设备、整车实训设备等总计119台套,工位总计207个;学校建有计算机房8个、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1个、计算机局域网组建实训室1个、动漫工作室1个。上述实训设备设施为学校拟开设的高级技工专业积极有效地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相应工种的社会培训搭建了平台,可确保拟开设的四个专业每个学生都有规定的实习工位。
综上所述,学校借助周边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的发展优势,满足高 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有边建设边使用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条件;学校自身有多年技工培养经验,有合作企业广泛的人才技术力量支持,学校规划已纳入上级主管部门总体规划之中。从以上多方面分析、论证,我校申办高级技工学校是可行的。
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72年,隶属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995年晋升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五十所,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技工系统先进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306.7亩,建筑面积57446.5平方米,实习场所10405平方米,拥有机电实训楼、汽修实训楼,机加工、钳工、电工实习场,还有电工电子、电力拖动与PLC、数控编程、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等25个实训室,实习设备1305台套。现有在职教职工337人,教师16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90人,中级职称教师27人,技术理论课教师90人,实习指导教师27人,学历教育在校生3286人。学校开设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会计等13个专业,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同时,学校每年还承担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近三年共完成培训6000余人次,完成技能鉴定2500余人次。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已有了很大发展,为建设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篇:高级技工学校宣传片解说词
启
航
—河北·**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一座以“义”而蜚声寰宇的文化名城,一座充满时尚与先锋气质的京南新城,在传承与创新中致高致远!
大北京经济圈紧密层;“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合作伙伴;南资北移、南企北扩,劳动力资源进京枢纽。深植这方充满无限魅力与希望的热土,**市高级技工学校,青春活力与深厚底蕴相融合,承天时顺势而起,据地利如虎添翼,通人和冠绝全城。
春
生
这是一所书卷飘香的学府;这是一个创造未来的摇篮;这是一座仁爱涌动的校园。**市高级技工学校,全日制国办学校,遵循党的十八大关于“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工作之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示精神,沐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春风,满载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与着力扶持,以校长鲁清海及其精英管理团队为引领,二十四年栉风沐雨,二十四载上下求索,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
科学定位,长远规划,大气的外观,环保与功能性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与先锋气质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的墙壁会说话,砖瓦有内涵,步步有文化,处处有知识。底蕴、气质、魅力融于一身,教学、培训、实训、文体、生活功能汇于一体;完美、人性化
理念立校、质量建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46个校内外实训基地;219位专职、121位一体化、170位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2万年在校生含量,1.1万人次年培训能量。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电气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模具制造、农业机械化、计算机应用、园艺、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等20多个专业设置,目标专注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兼顾就业、创业、阳光工程、企业在职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及“送教下乡”工程。让这座238亩高标准、现代化校区阳光与朝气共存、活力与自信相伴!
夏
长
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一种使命,是一份承诺。字幕:(“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在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能力为主,将学生的文化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改革为动力”,学校构建全面的办学与师生评价体系,实施名师、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三项工程建设,锻造优秀的班主任及“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实现校园的数字化管理。持续加强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与探索。重点打造数控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4个知名度高、优势明显的一流品牌专业,不断深化“教学工厂、“产学一体、学岗直通三段式”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导入式”、“订单式”、“324”等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校园文化与合作企业文化紧密对接。“上学就定岗、毕业即就业”。学校先后与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北京长征高科技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30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形成订单培养,达成三方共赢格局。
职业教育是农民工实现有效就业的可靠保障,“送教下乡”、“按需设教”,学校全面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及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打造农业科学技术与就业、创业技能对接平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建设行程。
依托领先的区位优势及政策支持,遵循发展集团化、专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办学思维,融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学校全力整合多方资源优势,以市政府为主导,联合华北铝业、航天信息集团、市农广校及阳光计算机学校共同组建**市劳动技工学校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持久深入开发与集团成员之间的项目合作,在数控、电气技术应用、计算机等骨干专业的建设、教学、实习、就业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助推**市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进程,积极践行“京南教育服务中心”规划目标。
秋
收
红色的热情,绿色的生命,蓝色的深邃,这里有阳光的温暖,运动的乐趣;这里是成长的摇篮,生活的家园。24个春夏秋冬,24
个春华秋实,精诚团结、勇于开拓、奋发有为、敬业奉献,高级技工学校,挥洒播种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铸就教育的丰碑!“国家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数控机加实训中心”及国家级模具实训基地;河北省:“重点技工学校”“职业技能人才实训培训基地”、“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训定点单位”、“阳光工程百家品牌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合格单位”、“优秀办学单位”、“进京务工人员培训基地”;保定市:“青年创业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市:“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乘务员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精神文明单位”;河北省技工学校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位;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加代表队团体三等奖;校长鲁清海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河北省劳动模范、技工学校模范校长、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保定市第十届党代会代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人民网海外版、环渤海新闻网;保定市政府网、保定日报等诸多新闻媒体给予的广泛关注,3万多名中高级技能人才,100%学生双证书取证率及就业安置率,95%以上成功上岗率。赞誉如潮的社会美誉度,让高级技工学校激情满怀,无上荣光!
校长同期声(待定)
冬
蕴
今天,高级技工学校以持久不懈的努力赢得异彩辉煌。明天,高级技工学校必将心怀高远,以打造河北省最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航标,乘风逐浪,卓然奋进,倾情谱写一曲更加精彩的旷世华章!
第五篇:福建中华高级技工学校
福建中华高级技工学校地处福建省会城市——福州,美丽的左海之畔,是全国著名的宜居城市之一。其前身为创办于 199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 “ 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 称号的“福建中华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4月升格为“福建中华高级技工学校[1]”
福建中华高级技工学校由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经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学校自1998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中华职教社“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办学宗旨,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办学方针,以“文明守纪、勤学苦练、手脑并用、金的人格” 为校训,以“有业、乐业、精业、兴业”为质量目标,是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重要办学基地,也是我省技工教育的中坚力量。
学校设有机械加工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信息、交通运输、商贸服务、农林等7大类近三十五个专业。在籍学生近2万人,办学规模在全省技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校企合作良好,就业服务完善,管理目标明确。自创办以来,注重办学质量,关注社会效益,先后获得“教育部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国职业培训机构先进单位”、“福建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第二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首届清海杯黄炎培职业教育学校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传承中华职教百年文化传统,致力于中华职教优良品牌铸造,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已全面有效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和持续发展,向更优、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