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行农村合同监管的调研报告
实行农村合同监管的调研报告
**市**区针对农村稳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创新,大胆探索,在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依法实行农村合同监管,规范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行为,超前防范和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加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实行农村合同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纷争逐渐增
多,仅是农村合同管理不规范就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农村发包项目程序不合法,村干部“越俎代庖”、“暗箱操作”等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合同签订不规范,经常出现“口头约定”、“君子协议”,项目承包内容随意变更;合同主体资格不明确,合同内容与法律法规相悖;缺乏熟悉业务的合同管理人员和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合同协议乱扔乱放,损毁丢失现象较多,因换届落选、矛盾纠纷等原因,擅自隐匿损毁合同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也容易引发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因此,实行农村合同监管,依法理顺并完善农村各类集体资产和土地使用权发包、转让、转包、租赁、借贷、买卖,以及建筑、劳务各项工程项目的拍卖、竞标等各种法律关系和法定手续,实现农村合同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规章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区农村合同管理办法》、《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管理制度》、《农村合同监管档案管理制度》等12项工作配套制度,建立了合同公章使用程序化制度。凡是农村集体发包、承包行为所涉及的报批或留存文书资料,全部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审查把关,出具《农村合同公章使用认可书》。5000元以下的经济合同经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主任和乡(镇)分管领导签批;超过5000元的经乡(镇)长签批后,持《农村合同公章使用认可书》到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办理盖章手续,否则不予办理。建立合同监管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根据考核标准,进行半年和年终考核,运用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建立报酬保障和奖罚严明的激励机制,根据《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管理制度》,每村配备1名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其报酬由乡(镇)政府统一核定,统筹发放,人口在100人以下的村每月100元,每增加100人增加10元。
(二)严格监管程序。具体工作中制定和坚持了合同监管“八步工作法”。一是报批发包意向。先由项目村“两委”研究,初步达成项目发包意向,向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提交《发(承)包项目实施申请书》,乡(镇)分管领导审批许可后,向项目申请村送达《农村集体发包项目实施许可告知书》。二是议定发包方案。项目村“两委”牵头,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和其他有关人员对所发包项目的主要事项,如发包土地的坐落四至、期限、底标、发包范围和招投标方式等进行研究,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出初步发包方案。三是报批发包方案。村“两委”组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对发包方案进行酝酿表决,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表决同意后,将发包方案交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审核,通过后报乡(镇)政府和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审批。四是方案和招标公示。方案获批后,将方案和项目招标说明书、招标规则等事项在村内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五是举行招投标仪式。公示期满,在群众无异议的情况下,进行招投标,为确保公平竞争,招投标仪式在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专设的农村合同投标大厅举行,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六是依法签订合同。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严把合同内容的法律和文字关,合同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得与民主议定的内容相违背,然后遵照事先公开议定的项目招标说明书的要求签订合同,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七是规范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后,当事各方需办理见、公证手续的,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协助办理,连同合同文本和发包程序中产生的正本资料统一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保管,应该由村集体方留存的合同由村文书负责归档保存,合同协管员登记造册,建档备案。八是合同跟踪监督。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监督合同履行,如确需变更或提前解除,要按法定程序修订补充协议或签订合同终止协议,其中对可能产生的合同纠纷隐患及早介入,及时调处。调解不成的,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解决,从而确保合同安全顺利履行。
三、取得的成效
(一)规范了合同签订过程。开展农村合同监管工作以来,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认真负责,高效运作,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合同监督管理工作。把住农村项目发包关口,直接参与制定发包方案、办理审批手续、征求群众意见、主持竞标仪式、依法签订合同、监督合同履行等各个环节,使农村项目发包和合同签订真正达到程序严谨、阳光透明、依法签订、规范管理的良好效果。实行农村合同12全文查看
第二篇:实行农村合同监管的调研报告
**市**区针对农村稳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创新,大胆探索,在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依法实行农村合同监管,规范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行为,超前防范和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加强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实行农村合同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纷争逐渐增
多,仅是农村合同管理不规范就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农村发包项目程序不合法,村干部“越俎代庖”、“暗箱操作”等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合同签订不规范,经常出现“口头约定”、“君子协议”,项目承包内容随意变更;合同主体资格不明确,合同内容与法律法规相悖;缺乏熟悉业务的合同管理人员和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合同协议乱扔乱放,损毁丢失现象较多,因换届落选、矛盾纠纷等原因,擅自隐匿损毁合同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也容易引发农村各种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因此,实行农村合同监管,依法理顺并完善农村各类集体资产和土地使用权发包、转让、转包、租赁、借贷、买卖,以及建筑、劳务各项工程项目的拍卖、竞标等各种法律关系和法定手续,实现农村合同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规章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区农村合同管理办法》、《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管理制度》、《农村合同监管档案管理制度》等12项工作配套制度,建立了合同公章使用程序化制度。凡是农村集体发包、承包行为所涉及的报批或留存文书资料,全部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审查把关,出具《农村合同公章使用认可书》。5000元以下的经济合同经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主任和乡(镇)分管领导签批;超过5000元的经乡(镇)长签批后,持《农村合同公章使用认可书》到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办理盖章手续,否则不予办理。建立合同监管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根据考核标准,进行半年和年终考核,运用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建立报酬保障和奖罚严明的激励机制,根据《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管理制度》,每村配备1名农村合同协助监督管理员,其报酬由乡(镇)政府统一核定,统筹发放,人口在100人以下的村每月100元,每增加100人增加10元。
(二)严格监管程序。具体工作中制定和坚持了合同监管“八步工作法”。一是报批发包意向。先由项目村“两委”研究,初步达成项目发包意向,向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提交《发(承)包项目实施申请书》,乡(镇)分管领导审批许可后,向项目申请村送达《农村集体发包项目实施许可告知书》。二是议定发包方案。项目村“两委”牵头,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和其他有关人员对所发包项目的主要事项,如发包土地的坐落四至、期限、底标、发包范围和招投标方式等进行研究,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出初步发包方案。三是报批发包方案。村“两委”组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对发包方案进行酝酿表决,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表决同意后,将发包方案交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审核,通过后报乡(镇)政府和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审批。四是方案和招标公示。方案获批后,将方案和项目招标说明书、招标规则等事项在村内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五是举行招投标仪式。公示期满,在群众无异议的情况下,进行招投标,为确保公平竞争,招投标仪式在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专设的农村合同投标大厅举行,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六是依法签订合同。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严把合同内容的法律和文字关,合同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得与民主议定的内容相违背,然后遵照事先公开议定的项目招标说明书的要求签订合同,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七是规范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后,当事各方需办理见、公证手续的,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协助办理,连同合同文本和发包程序中产生的正本资料统一由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保管,应该由村集体方留存的合同由村文书负责归档保存,合同协管员登记造册,建档备案。八是合同跟踪监督。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负责监督合同履行,如确需变更或提前解除,要按法定程序修订补充协议或签订合同终止协议,其中对可能产生的合同纠纷隐患及早介入,及时调处。调解不成的,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解决,从而确保合同安全顺利履行。
三、取得的成效
(一)规范了合同签订过程。开展农村合同监管工作以来,农村合同监管中心认真负责,高效运作,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合同监督管理工作。把住农村项目发包关口,直接参与制定发包方案、办理审批手续、征求群众意见、主持竞标仪式、依法签订合同、监督合同履行等各个环节,使农村项目发包和合同签订真正达到程序严谨、阳光透明、依法签订、规范管理的良好效果。实行农村合同
监管以来,村民直接参与农村集体项目发包方案表决人数达25400多人次,在乡(镇)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投标大厅参加招标投标的6268人次。通过公开招标,签订承包合同538份,整理项目发包方案、村民或村民代表签名登记表、项目发包方案审批函件和投标人签名的项目招标说明书、竞标规则、投标标书等具有法律价值的项目招投标资料4927份,集体发包项
目的发包程序、合同签订的每一环节都有资料可查,有据可证。
(二)监督了村干部的行为。有些村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村干部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工作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有的村干部注重“君子协定”和口头说了算,不注重签订书面合同;有的村干部虽然想签合同但是不知道如何签;有的为了个人利益而故意不签,即使签了合同也不履行。随着农村合同监管体系的健全和运行,这些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村干部的行为尤其是经济行为置于监督之下,各项工作规范运行。
(三)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监管,防止了村干部在集体项目承包合同签订中暗箱操作、敷衍了事行为,做到了程序内容公开,操作规范,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平等竞争权,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猜疑,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避免了因项目发包不公开、不民主、不公正等原因而引发的合同纠纷和群众上访问题。如新户乡新立村“两委”拟扩建村文化大院,修建排水沟,概算投资11.9万元。按照程序,招标前要先就招标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当时正值农忙季节,参加会议的村民代表没有达到法定人数。表决通过后,将招标方案进行公示,部分村民向乡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提出异议。乡农村合同监管中心立即进村调查核实,对村干部违反程序的行为进行批评纠正,修缮了发包方案,以户为单位进行表决,最终以全体村民96.6%的高票通过,群众的异议也随之消除。
第三篇:农村药品监管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药品安全监管问题的调研报告
—荆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万”活动工作组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安全,关系到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万”工作组驻扎监利县容城镇,通过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容城镇城区及周边乡村药品市场及村级卫生室等场所药品安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梳理,总的来说,药品安全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但农村药品安全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村医疗机构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基本情况
容城镇地处湖北省监利县县城,滨临长江,位于江汉平原的南端,居长江经济带的中游,是武汉、荆州、岳阳三市经济辐射的三环交叠区,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2万,全镇生产总值4.9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3亿元,工业总产值4.5亿元。全镇共有涉药涉械单位179家,其中农村乡镇(中心)卫生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82家。
荆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都对农村药品市场进行专项检查。通过专项监督检查,农村医疗机构负责人和药房管理人员基本上都能按要求学习药品医疗器械法律法规,规范药品医疗器械购进渠道,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贮存保管的硬件投入,药房的环境卫生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农村医疗机构药械管理逐渐走向正规化,有的还获得了“规范化药房”称号。但在检查中也发现了农村医疗机构在使用药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老百姓用药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当前农村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群众安全用药知识普遍缺乏。受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大多数农村老百姓在就医用药时比较注重方便、便宜,对用药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用药安全知识了解不多,而农村老百姓基本上在乡、村卫生院(室、站)购买药品。但农村售药网点多、分布散、进货渠道不一,还存在着游医药贩,由于监管力量不足和农村老百姓用药知识的缺乏等多种原因,造成药械监管在农村存在一些监管盲区,客观上为假劣药械、过期药械、违法药械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2、农村医疗机构药械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除综合性医疗机构外,许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企事业厂矿医务室没有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药品管理制度,大多数只明确了各级药学人员的职责,没有建立一整套的药械管理制度。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在实际工作中是只注重经济效益,缺乏自律意识。特别是村卫生所(室),在药品质量管理中往往会出现不向药品经营企业索取采购票据、不建立药品验收记录、不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记录、不妥善保管采购票据等问题。
3、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管理的硬件设施较差。绝大多数农村个体诊所、村卫生室没有药房,即使有药房或药柜的,但药品摆放混乱;效期药品不挂牌或标示不清;药品标签不规范,分装药品不加标签注明;防虫、防鼠、防尘、防潮、防湿等“五防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医疗单位重医轻药的现象仍然存在,对药剂科投入不足,药品仓储条件差、设施简陋。部分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存在生活、诊疗、配药场所不分现象,卫生条件不合格。
4、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购进渠道不够规范。根据《药品管理法》等相关规定,乡村个体行医人员和诊所使用药品,应就近从药品批发经营企业或其延伸的经营网点处采购;无药品批发经营企业或延伸网点的,可经县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后,委托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但一些村卫生室、诊所直接从零售药店处购进药品,或者是未经相关部门同意,直接委托所在乡镇的卫生院代为采购。更有甚者,竟从游医药贩的手里购买所谓的“祖传秘方”、“神奇药酒”等等。药品购进渠道不规范给老百姓的用药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加强农村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且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列为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对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农村药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和促进“三农”发展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质量管理,明确人员责任,消除管理死角,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农村用药安全,确保农民群众身体健康。
1、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加大投入。药品安全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18号)的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要加强组织领导,把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有领导负责分管,切实担负起保障本地区药品安全的责任。要定期评估和分析本地区药品安全状况,针对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采取相应措施。支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同时,要增加对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结合实施《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落实并增加对药品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国债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加快药品监管行政执法部门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基层监督执法条件。要加大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投入和保障,确保药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深入开展药学服务工作,为农村老百姓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牵头,以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为主体,乡镇(街道)政府及村(居)组织联动的组织形式,免费为农村老百姓提供药学服务,宣传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指导广大农村群众正确、合理地购买、使用药品、医疗器械,提高他们对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相关知识及安全使用的认识。同时,借助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中药品监督网络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好社会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作用,努力把药品监管的触角伸入到最基层,最大限度地消除监管盲区。
3、突出关键环节,深化专项整治。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工作部署,以消除农村药品安全隐患为重点,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管理,深入开展农村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保障药品安全的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卫生部门要严格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工商部门要严厉查处发布虚假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行为,依法严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关,查处药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商标侵权和虚假违法药品广告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经营活动。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制售假劣药品案件和虚假广告宣传案件,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和虚假广告宣传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监察部门要严厉查处有关行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乱纪现象,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新闻宣传部门要做好加强药品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4、加大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工作力度,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证农村市场上流通药品的质量。一是要建设和依靠农村药品监督网络体系,真正规范好药品批发、配送以及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行为,将监督管理关卡前移,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控,从源头上把好药械的质量关。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堵住不合格药械流入农村市场。建立查源治本机制,打击根除农村流动药贩。二是要搞好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采取灵活的方式和方法,加快推进农村供应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合法药品经营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将合格药品配送到农村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三是与卫生主管部门协作,加大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创建工作的力度,推动其药品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第四篇: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报告
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
报告
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报告2007-12-12 14:43:5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
一、现状 今年以来,我局纪检组在区纪委、监察和市局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党纪条规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立足发挥职能,积极取得派驻单位党组支持,通过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各级在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结合群众和服务单位行风评议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以政府采购为重点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大力推进
公务用车“一识两证”和招待费用审批“两单一票”制度,严格执行公务用车试用管理规定。参与组织开展涉农政策落实、预算外资金检查等专项治理活动,参与乡财区管乡用、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等改革工作,推进社会制度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强化对权力(人)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一方面,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无法监督同级党委包括党政一把手;另一方面,纪检组按分工形成只能对其分管范围内的人、财、物实施监管,各党组成员、分管领导分管一摊,划地为营,作为同样是党组成员的纪检组长无权过问,无法实施监督。
2.纪检组自身人力不足,由于各单位纪检组只有纪检组长一人,开展工作还要协调临时抽人,善始善终完成工作比较困难。
3.对派驻单位财、物监督存在空白点。
按现行体制规定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事权由一把手负责,财、物均由主要领导安排专门股室专人管理,无需经过同级纪检监督部门,因此,纪检监察部门无法对单位财物实行有效监管。
三、对策和建议
1.抓好教育,筑牢防线。行为腐败,始于思想腐败。纪检组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务,及时发现,提前防范,针对部门单位存在的不良风气开展宣传教育,切实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积极作用。结合广大干部工作人员的思想实际,开展谈心活动,了解新形势下财政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努力克服“攀比”、“侥幸”心理,了解其亲友圈、交际圈,经常帮其分析贪欲之害,教育其常怀律之心,常修为政之德。2.健全制度,规范行为。纪检组应立足于区委、区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的整体部署,结合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要求和具体工作安排,主动协助所驻单位制定出责任清楚,分工措施有
力,便于操作和考核,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各项工作的分管领导,责任股室。做到年初有布置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同时要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在此基础上,各纪检组还要学会用制度建设牵住牛鼻子,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要根据所驻单位特点,制定完善各项廉洁从政的纪律和规章,如“财政干部十不准”、“财政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等,形成用制度管理和约束所在单位人、财、物,形成管人、管财、管物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工作需要,善于探索和创新,建立新的制度,使监督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
3.把握监督重点。派驻纪检组第一位工作职责就是加强监督,各派驻纪检组作为所在单位党组成员,在参加所驻单位的党组会、行政领导办公会、重要业务工作和重大经济活动时,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如政府采
购、预算拨款、财务开支及大额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实施重点监督、从严把关,力求权力运行到哪里,跟踪监督到那里。同时要加强效能监督,完善行政效能流程,加强对所派驻单位工作的效能监察。4.加强全过程监督。从财政资金的申报、立项、调整、拨报、实效都应吸收纪检组参加,重大问题经纪检组审核方为有效,并实行备案制度,避免片面强调行业规定,将纪检监察置于监管之外,发生违纪违规行为。
5.加强纪检组自身建设,要认真系统学习所驻单位的所有业务知识,正确处理好纪检监督工作与派驻单位中心工作的关系,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违纪违规行为,纪检组要勇于抵制,克服工作中的经验主义、“老好人”思想。
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报告
第五篇: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的调研报告
对所在单位人、财、物实行监管
一、现状
今年以来,我局纪检组在区纪委、监察和市局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党纪条规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立足发挥职能,积极取得派驻单位党组支持,通过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各级在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结合群众和服务单位行风评议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以政府采购为重点的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大力推进公务用车“一识两证”和招待费用审批“两单一票”制度,严格执行公务用车试用管理规定。参与组织开展涉农政策落实、预算外资金检查等专项治理活动,参与乡财区管乡用、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等改革工作,推进社会制度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强化对权力(人)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一方面,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无法监督同级党委包括党政一把手;另一方面,纪检组按分工形成只能对其分管范围内的人、财、物实施监管,各党组成员、分管领导分管一摊,划地为营,作为同样是党组成员的纪检组长无权过问,无法实施监督。
2.纪检组自身人力不足,由于各单位纪检组只有纪检组长一人,开展工作还要协调临时抽人,善始善终完成工作比较困难。
3.对派驻单位财、物监督存在空白点。按现行体制规定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事权由一把手负责,财、物均由主要领导安排专门股室专人管理,无需经过同级纪检监督部门,因此,纪检监察部门无法对单位财物实行有效监管。
三、对策和建议
1.抓好教育,筑牢防线。行为腐败,始于思想腐败。纪检组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要务,及时发现,提前防范,针对部门单位存在的不良风气开展宣传教育,切实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积极作用。结合广大干部工作人员的思想实际,开展谈心活动,了解新形势下财政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努力克服“攀比”、“侥幸”心理,了解其亲友圈、交际圈,经常帮其分析贪欲之害,教育其常怀律之心,常修为政之德。
2.健全制度,规范行为。纪检组应立足于区委、区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的整体部署,结合反腐倡廉工作任务、要求和具体工作安排,主动协助所驻单位制定出责任清楚,分工措施有力,便于操作和考核,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各项工作的分管领导,责任股室。做到年初有布置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同时要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在此基础上,各纪检组还要学会用制度建设牵住牛鼻子,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要根据所驻单位特点,制定完善各项廉洁从政的纪律和规章,如“财政干部十不准”、“财政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等,形成用制度管理和约束所在单位人、财、物,形成管人、管财、管物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并根据工作需要,善于探索和创新,建立新的制度,使监督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
3.把握监督重点。派驻纪检组第一位工作职责就是加强监督,各派驻纪检组作为所在单位党组成员,在参加所驻单位的党组会、行政领导办公会、重要业务工作和重大经济活动时,要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如政府采购、预算拨款、财务开支及大额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实施重点监督、从严把关,力求权力运行到哪里,跟踪监督到那里。同时要加强效能监督,完善行政效能流程,加强对所派驻单位工作的效能监察。
4.加强全过程监督。从财政资金的申报、立项、调整、拨报、实效都应吸收纪检组参加,重大问题经纪检组审核方为有效,并实行备案制度,避免片面强调行业规定,将纪检监察置于监管之外,发生违纪违规行为。
5.加强纪检组自身建设,要认真系统学习所驻单位的所有业务知识,正确处理好纪检监督工作与派驻单位中心工作的关系,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违纪违规行为,纪检组要勇于抵制,克服工作中的经验主义、“老好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