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经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京财预[20(精)[最终版]
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民政局
关于修订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 管理办法的通知 京财预[2007]3226号 各区县财政局、民政局: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基层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能力,我们修订了《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预[2005]1829号同时废止、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 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村镇,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京政发[2005]16号的要求,我市建立基层公益事业专项补助制度。为了加强对该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区公益事业市级补助标准:按照社区居委会规模大小,2000户以下的每年补助8万元,超过2000户的每增加1户增加补助40元。区(县应根据财力情况,在市级补助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本区(县对社区公益事业的投入。
第三条市财政于每年1月底前,按照上述标准及经市民政局审核确认的社区居委会个数与规模,将补助资金足额拨付各区县。各区县于每年2月底前将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足额拨付各街道和乡镇。
第四条社区公益事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服务项目,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以及开展社区文体、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公益事业活动所需要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械、活动宣传、活动奖品、活动劳务等费用。不得用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人员经费及办公经费,更不得用于组织居委会工作人员外出学习考察费、招待费、会议费支出。
第五条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要按照专款专用、公开公正、勤俭节约原则,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程序:(1社区居委会每年于11月底之前征集居民的意见,做好第二年社区公益事业活动和社区公益事业项目的计划,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年度工作计划之外的项目,经居民会议讨论通过,并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批准,可列入当年计划。
(2社区居委会根据工作计划向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社区公益活动和项目申请,并附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目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员、活动组织、项目预算等。
(3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审批,并指导社区实施。
(4社区居委会或受委托的社区服务组织按照项目计划书负责组织实施。(5项目完成后,由社区居委会向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和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评价考核。
(6社区居委会按照居务公开的有关规定每个季度向社区居民公开活动项目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
(7社区居委会年底向社区居民会议报告本年度社区公益事业计划执行及项目完成情况。当年如有结余,可以结转本社区下年度继续使用。
第六条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乡镇主管领导为副组长,街道(乡镇有关科室负责人、社区居委会代表和部分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公益事业
项目管理小组。社区公益事业项目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1负责审批社区公益事业项目。根据社区居民需求,结合工作实际,优先安排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事业项目。
(2指导社区实施公益事业项目,帮助社区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负责社区公益事业项目评价考核,听取申请项目的社区居民对活动实施的意见,以社区居民的满意率作为评价社区公益事业项目合格的重要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下一年度不再为此社区批准相同项目。
(4制定社区居委会内部的资金申领使用程序。
(5每半年向区县财政部门、社区居委会主管部门报送一次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七条社区居委会要健全完善社区民主理财制度,严格按照社区内部的资金申领使用程序,加强对补助资金的财务管理。
第八条各区县财政部门、社区居委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街道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每半年向市财政、市民政报送一次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接受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九条市财政局、市民政局每年底对各区县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落实、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滞留、挪用专项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负责解释。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执行。
第十二条《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京财预[2005]1829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关于开展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检查的通知
丰台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 丰丰台台
区区
关于开展社区公益事业 专项补助资金检查的通知
各街道(地区)办事处:
按照《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京财预[2007]3226号)的有关规定,区社会办、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将于2月下旬(具体时间待定)对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落实、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方式及时间安排
街道层面的检查以自查为主;区社会办、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层面的检查以抽查为主。各街道(地区)办事处对各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并填写《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检查统计表》(附件),检查工作于2010年2月21日前完成;区社会办、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抽查工作(具
民财
政政
局 局 体抽查名单及时间待定)。
二、检查内容
(一)街道(地区)管理资金情况
1.本街道(地区)2010年收到的资金数额,已支出金额,余额情况。
2.核实每个社区居民户数及应划拨的资金数,资金是否足额到位。
3.是否制定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和申领使用程序。
4.成立社区公益事业项目管理小组,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审批情况,批准后的项目实施情况和使用情况记录。
5.街道(地区)统筹部分的资金。统筹资金的支出情况及结余情况,并说明结余原因;使用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社区之间是否有相互调剂使用资金的情况并作相应说明。统筹资金使用的项目内容,与上一的比对结果。
6.对社区公益事业项目评价考核结果。对于不按规定使用公益事业补助金的社区的纠正指导情况。
(二)社区使用资金情况
1.由社区使用的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数额、项目计划、资金用途类别分析,使用内容是否符合规定。其支出情况及结余情况,与上一的比对结果。
2.资金使用过程中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的各项档案记录;街道(地区)办事处的审批记录。
3.社区居委会专项补助的结算方式,资金使用的财务手续详细记录、报销票据记录及相关人员签字。4.资金使用完成后相关内容公开的情况记录及公开栏资料照片。
(三)总结经验和成效
各街道(地区)认真总结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成效,取得了哪些值得借鉴推广的好经验和做法。
(四)查找问题及提出建议
重点查找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资金结余的原因,认真听取社区居委会、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及居民意见,就扩大使用范围、规范资金管理等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使资金切实发挥实效。
三、检查工作的组织与要求 检查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1.各街道(地区)要严格按照《北京市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着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客观真实的原则,认真做好专项自查工作。
2.各街道(地区)积极利用此次检查工作,进一步调查核实社区居民户数等情况,做到情况清、底数明,便于今后核拨工作的顺利开展。
3.2011年2月21日前,请各街道(地区)将自查报告及《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检查统计表》送区社会办社会建设科(纸质版要加盖部门公章并报送电子版)。同时报送电子版至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科、区财政局社保科。
附件:《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检查统计 表》
区社会办联系人:曹莹 电话:83656846 电子邮箱:ftqshjsk@sina.com
区民政局联系人:齐蕊 电话:63258353 电子邮箱:sqbjczqk@126.com
区财政局联系人:李晖 电话:63892887 电子邮箱:shebaoke_ft@163.com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社区公益事业 资金 检查 通知
丰台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 2011年2月14日印发
第三篇: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财行〔2005〕9号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财政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文 号】财行〔2005〕9号 【颁布时间】2005.01.20 【实施时间】2005.01.2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是指中央财政为加强和促进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设立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必须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或抵顶地方财政预算拨款。
第二章 经费的补助范围及分配办法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基本装备、执法办案以及特殊业务等补助支出。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的补助范围如下:
(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基层工商部门的办公用房等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二)基本装备补助经费,主要用于配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检测仪器等必需装备;(三)执法办案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开展缉私打假、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等经济执法任务;(四)特殊业务补助经费,主要用于突发、重大的特殊紧急市场监管执法任务;(五)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分配,按照科学、公开、公平的原则,以“因素法”为主进行分配。具体依据的因素如下:
(一)基本因素,是指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构成情况,包括编制内实有人数、基层工商所实有数量等,一般占分配总额的20%;
(二)业务因素,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执法办案等工作完成情况,一般占分配总额的25%;(三)政策因素,是指国家对有关地区实施的特殊性经济政策,包括照顾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政策因素,一般占分配总额的45%;
(四)其他因素,是指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为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如自然灾害等),一般占分配总额的10%。
第六条 中央财政专项下达的有特殊指定用途的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可以不按前款方式分配。第三章 经费的申请、审批和下达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申请时间为每年5月1日至6月30日。
第八条 申请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应当由省级财政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向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报送申请报告。
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补助的理由、申请补助数额、补助经费的使用方向以及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各省报送的申请报告进行审核,共同确定对各地专项补助经费数额,并于8月底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下达。
第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接到财政部下达的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分配通知后,应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合理安排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支出,及时拨付到位。
第四章 财务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使用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必须接受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审计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应当于每年6月底前向财政部报送上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使用情况报告(一式两份)。
第十三条 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违反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使用及管理的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纠正和处理。
同时,对不按规定报送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的,暂缓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的拨付。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工商行政管理专项补助经费的具体管理办法,并报财政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备案。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9]31号)
【发布单位】财政部 【发布文号】财预[2009]31号 【发布日期】2009-03-31 【生效日期】2009-03-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财预[2009]31号)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宁波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国函[2008]92号)精神,中央财政在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中增加了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补助资金。与此相适应,我部修订了《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现将修订后的《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附件: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促进边境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确保将党中央、国务院对边境地区人民的关怀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主要用于边境维护和管理、改善边境地区民生、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第三条 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边境维护和管理。包括国门建设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界桩、界碑的树立和维护,界河河堤及河道整治,边境管控等。
(二)改善边境地区民生。包括基层政权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民生事项。
(三)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包括边境一类口岸运转,通关条件改善,边贸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安排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技术培训、科研、创新、人才引进、提升服务水平等能力建设。
第四条第四条 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重点。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边境地区承担的中央事权、具有区域特点的支出责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公开透明。资金使用和项目选择应当按照财政规章制度进行,纳入政务公开范围。
(三)注重实效。坚持办实事、重实效,主要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强化绩效考评。
(四)专款专用。资金不得截留或挪做他用,不得用于平衡预算。
第五条第五条 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责由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以下统称省级财政部门)研究确定。
第六条第六条 财政部负责制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政策,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对省级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情况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第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政策,向省以下财政部门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八条第八条 省以下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安排和使用本地区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第九条第九条 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其中专项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行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省级财政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
第十条第十条 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为有陆地边境线、存在边境小额贸易以及承担特殊边境事务的地区。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财政部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当采用因素法,并考虑各地区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结果。补助资金依据陆地边境线长度、边境县个数、边境县总人口、行政村个数、边境一类口岸人员通关量和过货量、边境贸易额等因素分配。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下达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补助范围,同时考虑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情况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结果。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于专项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各级政府不得调剂用于其他边境事项。省级财政部门要将专项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有边境小额贸易的市、县(市辖区)级政府财政部门,由其安排使用。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可以根据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需要,在本级政府预算中按照中央补助额的2%-5%另行安排管理费,用于省级和省以下财政部门委托或聘请有关单位和评审机构进行检查验收、绩效评价等开支。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地方财政部门在研究确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范围时,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在安排专项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时,要征求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意见。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财政部应于每年3月底之前将补助资金下达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应于每年4月底前向省以下财政部门下达补助资金。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下达前,省级财政部门可按照中央财政提前告知的预算,向省以下财政部门分配和拨付补助资金。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对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具体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7年5月14日财政部公布的《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7]59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3]116号)、《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财预[2015]70号)等法律法规和财政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和文物事业发展。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坚持“规划先行、保障重点、省级补助、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采取“项目申报法”进行分配,省文物局负责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财政、审计、文物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补助范围主要包括: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主要用于省级及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与保护,包括:保护规划和方案编制,文物本体维修,抢险保护,安防、消防等保护性设施建设,陈列展示,维修保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等。对非国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可在其项目完成并经过评估验收后,申请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与保护,确需上级资金补助的,原则上由中央资金解决;急需抢险且地方资金筹集困难的,可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二)考古发掘与保护。主要用于经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包括: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资料整理以及报告出版,重要考古遗址现场保护以及重要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修复等。
(三)可移动文物保护。主要用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保护,包括:预防性保护,保护方案设计,文物技术保护(含文物本体修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出版等。
(四)博物馆维修与展示。主要用于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的维修与展示,包括:重点博物馆和重点中心文物库房的维修、陈列展示、保护设备购置、安全等。
(五)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数字化保护、管理体系建设等其他项目。
第七条 专项资金支出内容包括:
(一)文物维修支出,主要包括勘测费、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设备费、施工费、监理费、劳务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管理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二)文物考古调查、发掘支出,主要包括调查勘探费、测绘费、发掘费、发掘现场安全保卫费、青苗补偿费、劳务费、考古遗址现场保护费、出土(出水)文物保护与修复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三)文物安全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费、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施工费、监理费等。
(四)文物技术保护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费、测试化验加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五)博物馆和重要中心文物库房维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费、监理费等。
(六)文物陈列布展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费、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施工费、监理费、专家咨询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七)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支出,主要包括规划及方案设计费、培训费等。
(八)其他文物保护支出。
第八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各种工资福利性支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九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库分为三类,即总项目库、备选项目库和实施项目库。
纳入山西省中长期文物保护规划或计划,并按照规定由省文物局同意立项或保护方案已经批复的项目构成总项目库。
总项目库中已经申报专项资金并通过评审的项目列入备选项目库。
备选项目库中省财政厅批复下达专项资金预算并予以实施的项目列入实施项目库。
第十条 列入总项目库项目的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文物行政部门批复意见制定或者修改完善保护方案并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资金筹集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报专项资金。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需填报《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预(概)算文本》(见附件1)。
第十一条 省文物局负责组织总项目库中项目评审工作,评审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对项目实施单位申报信息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二条 省文物局对评审意见进行审核确认,将审核通过的项目列入备选项目库。
第十三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备选项目库中下一需要申请资金的项目按照重要性和损毁程度,区分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填报《20××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申请表》(见附件2)并提交申请报告,于当年9月30日前报送省文物局。
第十四条 省文物局依据有关方针政策和项目的轻重缓急,结合地方文物保护工作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合理排序,提出项目资金分配计划报省财政厅。
第十五条 省文物局提出的项目资金分配计划经省财政厅复核后,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行文,下达预算。
第十六条 省文物局应在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分配程序和方式、分配结果以及绩效评价等信息。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文物部门收到省财政厅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通知后,应当及时将专项资金预算下达至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支付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各项支出必须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严禁随意改变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用途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确需变更具体项目使用方向和调整资金规模的,由省文物局报省财政厅批准后予以调整变更。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按照规定需要实行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的结转和结余管理,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管理规定执行。已纳入实施项目库的项目,从专项资金下达之日起超过两年仍未实施的,由省文物局、省财政厅对项目予以注销,收回已拨付资金或者调整用于其他文物保护项目。
第二十二条 国有项目实施单位使用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管理、使用和处置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当按照国家相关知识产权和专利法律法规执行。专项研究成果(含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总结、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应注明“山西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实行财务报告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终了后,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向省直有关部门、市级文物行政部门报送《20××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决算表》(见附件3)。省直有关部门、市级文物行政部门对专项资金决算进行审核、汇总,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20××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决算汇总表》(见附件4)报省文物局。
第二十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结项财务验收制度。项目实施完毕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要求编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结项财务验收表》(见附件5)和项目决算报告,在6个月内逐级向文物行政部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由省市文物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可以结合工程验收一并进行。
第二十五条 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的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根据财务验收意见进行整改,在一个月内重新提出财务验收申请,按规定程序再次报请验收。
第二十六条 项目通过财务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省文物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检查或评价结果作为以后专项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县财政和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安全、规范。
第二十九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暂停核批新项目、收回专项资金等处理,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资金;
(四)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五)擅自变更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
(六)未按规定处理专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成批施工材料;
(七)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八)不按期报送专项资金决算、财务验收报告和报表;
(九)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6年 6月 1日起施行,执行期5年,到期后即终止执行。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制定发布的《山西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晋财教„2005‟192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