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查阅数:102
曲河乡人民政府
唐有新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近年来,曲河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为进一步加快大鲵产业发展,力争在五年内把大鲵养殖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该乡农户早日脱贫致富,该乡新领导班子近期走访了青川县金河大鲵养殖公司及部分大鲵养殖户,就该乡大鲵产业的发展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曲河乡大鲵产业发展现状
曲河乡位于房石河畔,境内溪流纵横,水质清爽无污染,是大鲵原产地之一,也是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大鲵最佳“适生区”之一。曲河乡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2001年,金河公司总经理张金贵从江油市来到曲河乡,建起大鲵养殖基地。2008年11月,张金贵在国内大鲵专家“娃娃鱼之父”阳爱生教授帮助下,取得大鲵人工繁殖技术重大突破,成功催产大鲵幼苗1000余尾。现该公司有大鲵养殖场1万平方米,种鲵500条,幼鲵1.7万尾,是四川省最大的大鲵养殖、繁殖基地,是省内唯一一家拥有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的企业,具有出售商品大鲵(子二代)经营资格。2009年,曲河乡党委、政府争取海宁市援建资金40万元,将大鲵人工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发展,先后两次组织32户农户赴陕西汉中考察学习大鲵养殖,专题组织大鲵养殖技术培训一次,培训农户250余人,2010年上半年成功在青城、王家发展大鲵养殖户50户,养殖大鲵1120尾。在曲河繁殖、发展大鲵产业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大鲵产业的高投入,农户自主发展积极性不高,同时,随着大鲵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疫病、市场等风险,亟待政府引导、规范和解决。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资金投入,农户养殖规模小 根据今年市场综合行情测算,5-6cm幼鲵售价在每尾600至650元之间,按照每户养殖50尾计算,仅购鱼苗一项就需一次性投入3万元以上,目前,我乡农户在农房重建后普遍缺乏资金,养殖(户)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绝大多数只能靠从亲戚朋友筹借,融资数额非常有限,致使养殖规模化小。到现在为止,我乡养殖规模达200尾以上的农户仅有李婷婷一家,而有一些条件、有技术的养殖户如李廷树、张大鹏等,都因资金不足,养殖规模一直徘徊在50尾左右。
(二)农户缺乏投资意识,农户养殖发展慢
大鲵养殖产业是一项高回报产业,但同时也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产业,成品鲵的成长周期一般3-4年,收益见效相对较慢,受市场影响大,具有一定风险,发展大鲵产业,农户必须要有较强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目前,曲河大多数农户虽有意发展大鲵产业,但真正舍得投入资金发展的农户不是很多,造成我乡大鲵产业主要集中在金河大鲵养殖公司,群众参与度低,产业总体发展较慢。
(三)缺乏技术力量,养殖风险大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发病率较高,需要养殖户掌握较好的技术,同时,需要农户加强日常管理,注重预防,如有疾病发生,普通养殖户由于缺乏技术很难防治,大鲵死亡率较高,会给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农户缺乏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目前只有金河大鲵养殖公司掌握了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技术较好的李婷婷养殖户,由于场地环境等条件限制无法开展人工繁殖,而大鲵产业中繁殖利润远远高于养殖利润,且市场风险相对较小。
(四)缺乏政策扶持,服务滞后
曲河大鲵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曲河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及在巨大的效益驱动下的群众积极参与。但目前政策上没有一定的扶持措施,产业尚处于相对自由发展阶段。面对这一新兴特种养殖产业,渔政部门没有建立起技术、疫病防治、流通等服务体系,大鲵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规定,驯养繁殖大鲵需要办理省级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需要办理国家经营利用许可证;销售运输要办省级运输证。我乡除金河大鲵养殖公司外大鲵驯养户属于无证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养殖户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大鲵产业前景分析
大鲵市场需求大,社会风险小,养殖效益突出,养殖技术简单,便于大规模推广。目前,贵州省、湖南省、陕西省部分市、县早已确立了大鲵的主导产业地位,发展力度大,势头猛。我乡发展大鲵起步较早,群众基础较好,位于曲河乡的金河大鲵养殖公司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成功地掌握了大鲵人工繁育、养殖技术,为曲河和青川较大规模发展大鲵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优势明显,目前,曲河大鲵产业走在广元市乃至四川省的前列。
(一)大鲵市场需求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大鲵的消费需求逐年增加,而科学研究、展览、药用等行业对大鲵的需求也有增无减,当前市场上主要以活体商品鲵为产品直接销售至酒店,一般池边价3000元/公斤,餐厅、酒楼则高达5000元/公斤,但由于大鲵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只有子二代才能经营利用,而省内经有关部门认可的子二代繁育成功的单位仅有金河大鲵公司一家,市场上少量商品均来自省外,形成有价无市,供不应求。
(二)大鲵养殖市场风险小
大鲵属于高档名贵水产品,其生长繁衍对生活的自然环境因素要求较高,特别是水源条件,既有资金,又有土地,既有技术,又懂得管理的生产养殖单位,才有能力较好地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子二代才能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查批准,大鲵养殖在短时期内不会发展过快,产品不会形成市场饱和的状态,市场风险较小。
(三)大鲵养殖效益突出
大鲵产业利润极高。据测算,目前金河大鲵养殖公司仿生态繁殖仔鲵成本约为30元一尾,实际5-6cm幼鲵售价在每尾600至650元之间,利润高达20倍。当前农户大鲵养殖,测算养殖1.5公斤大鲵成本为800元左右,实际售价在每公斤3600元左右,利润达6.75倍。非常突出的比较效益,是当前其它所有种养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各地争相发展的根本原因,大鲵产业是曲河乃至青川最具发展潜力、前景的一项产业。
(四)曲河发展大鲵优势明显
在曲河繁殖、发展大鲵产业具有生态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一是适鲵养殖的生态优势。青川县曲河乡位于房石河畔,溪流纵横,具有人工养殖大鲵得天独厚的条件,水溶氧5.7mg/L,pH值为6.8—7.2,水质清爽无污染,是大鲵原产地之一。溪河中繁衍着大量的鱼、蟹等大鲵饵料生物,是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大鲵最佳“适生区”之一。二是具有全省最先进的技术优势。金河大鲵养殖公司是省内最早开展人工繁殖、养殖的公司,至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成功首次获得46尾大鲵幼苗,2007年采用防生态方法成功首次繁育大鲵幼苗2218尾,2008年对引进的大鲵培育达到性成熟后,首次进行人工繁育,获得1000尾大鲵幼苗,该公司具备了成熟的人工繁殖、养殖技术。三是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曲河乡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曲河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曲河乡青城、王家发展大鲵养殖示范户50户,发展大鲵已成为曲河一项群众参与面广,发展基础好的优势产业。同时,县政府正在积极申报青竹江大鲵地理标志产品,必将进一步推动大鲵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未来曲河大鲵产业定位及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加强对水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遵循“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水生动物保护原则,按照县委、县府 “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努力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奋斗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大鲵产业;坚持运用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引领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发展大鲵产业,努力做大做强大鲵产业,把大鲵这个最具潜力、最具前景的产业培育成特色优势生态产业,把大鲵打造成青川最重要的一项生态产品,使大鲵产业逐步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大鲵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大鲵养殖规范有序发展;强化项目支持,结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和项目,大力争取大鲵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在水源保护、和补贴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强化金融资金支持,重点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我乡大鲵养殖产业。力争在曲河培育10户以上规范化、规模化,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养殖大户。
(二)建好两大机制
1、建好“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依托青川金河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技术、规模优势,按照大鲵产业化发展要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公司与乡内农户合作,签订订单合同,由公司提供幼鲵,各农户按公司要求养殖大鲵,公司负责“三包”:包技术、包回收、包价格,大力扶持农户发展特种养殖,形成“集中繁殖、分散养殖、联合经营、分级管理”的新型产业运作管理和发展模式,为大鲵产业发展壮大增添活力。
2、实行“技术承包”的养殖机制。大力推进水产科技与大鲵生产相结合,以县畜牧局、水务局、科技局为依托,建立技术服务站,为农户提供快捷、优质的技术服务,鼓励科技人员为企业或养殖户提供有偿服务,对发展大鲵产业作出积极贡献的科技人员应予以奖励。
(三)搞好三项服务
1、搞好技术培训。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按需求引等多种方式,使养殖户尽快掌握大鲵养殖技术。
2、搞好饵料服务。针对曲河房石的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引进、培育大鲵养殖所需饵料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户繁殖环节中的饵料问题。
3、搞好交流服务。引导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大鲵养殖繁育技术和病害防治防控能力。
第二篇: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大鲵产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快我区大鲵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区外发展经验,12月6日至12日,由地委副书记龙德文任团长,地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政协地工委原主任叶明瑞,地委委员、铜仁市委书记李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顾明杰,地区渔业局局长杨频,铜仁、江口、松桃、印江县领导及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赴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张家界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大鲵产业发展考察工作。考察归来,大家深感启发很大,受益非浅。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
展的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
大鲵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栖息地破坏,全国适宜大鲵生存的生态环境区域缩小,资源衰退。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山麓,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溪沟遍布,所属房县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湖南省张家界作为铜仁地区的近邻,同属武陵山区,所产大鲵均为“武陵山”品系,也是我国大鲵四大原种地之一。该市有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设立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集救护保护、人工驯养繁殖、病害研究等于一体的大鲵救护中心。
湖北房县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在房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建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发展壮大大鲵产业。合作社已建有繁育基地6处,存池大鲵万尾,人工养殖初具规模,有供繁育的大鲵亲本5000多尾,每年可新繁种苗2万余尾,全县养殖量已达70000多尾,新增产值亿元。
湖南省张家界市现有大鲵驯养繁殖企业20个,驯养规模超万尾的有1家,驯养规模超过5000尾的有3家,有5家获得《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挂靠驯养繁殖场的委托代理驯养户近50户,其村级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社员发展迅速。目前张家界市池存大鲵10万余尾,其中亲鲵超过1万尾,拥有大鲵驯养、繁殖专利技术8项。
发展模式
湖北省大鲵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养殖农户,开创了委托驯养繁殖制、亲鲵登记备案制等新方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今年也在发展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
等。
党委、政府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湖北、湖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湖北省渔业要分别以“9条鱼”,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房县的大鲵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房县县委、政府将大鲵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成立大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与兴农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鲵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县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鲵生态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局设立大鲵繁育专项科技经费,每年用于大鲵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该县的白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资金、技术、领导力量上倾力支持,主攻繁育技术,大力培植养殖大户,示范带领农户发展。
湖南省张家界市已把大鲵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发展。省、市积极统筹协调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共同发展。仅大鲵救护中心的建设,国家、省、市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多年的支持与发展还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大鲵产业企业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亲临实地视察了该市大鲵保护、驯养繁殖和利用情况,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十套节目及数十家国内外媒体都对张家界的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渔业部门的作用
湖北、湖南两省和房县、张家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房县渔业部门由过去主要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对全
国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技术指导合作关系,从亲鲵的选育、到养殖池的选点、设计与建造、病害防治等都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张家界渔业部门对大鲵的管理,由过去依法“没收、罚款、放生”变为“引导、扶持、服务”。坚持抓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湖南省渔业部门的倡议下,由湖南省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湖南大鲵救护中心等单位发起,于XX年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创办了全球唯一的公益性的大鲵行业站—“大鲵保护国际协作”。其宗旨为:“保护大鲵,维护生态平衡”,依托it行业最新技术,建起了大鲵行业信息平台。
二、对我区发展大鲵产业的意见
[1][2]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相关文章:新农村建设实地考察总结报告中学
班级管理工作考察后的情况汇报及几点感想乡镇小学参观考察汇报范文2篇关于粤闽京沪部分法院多元化调解工作的考察报告高速公路联监控系统考察报告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家园——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城市文化场馆建设的考察报告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查看更多>> 考察报告
第三篇: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栖息地破坏,全国适宜大鲵生存的生态环境区域缩小,资源衰退。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山麓,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溪沟遍布,所属房县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湖南省张家界作为铜仁地区的近邻,同属武陵山区,所产大鲵均为“武陵山”品系,也是我国大鲵四大原种地之一。该市有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设立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集救护保护、人工驯养繁殖、病害研究等于一体的大鲵救护中心。
湖北房县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在房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建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发展壮大大鲵产业。合作社已建有繁育基地6处,存池大鲵3.5万尾,人工养殖初具规模,有供繁育的大鲵亲本5000多尾,每年可新繁种苗2万余尾,全县养殖量已达70000多尾,新增产值1.6亿元。
(二)发展模式
湖北省大鲵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养殖农户(社员),开创了委托驯养繁殖制、亲鲵登记备案制等新方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今年也在发展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等。
(三)党委、政府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湖北、湖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湖北省渔业要分别以“9条鱼”,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房县的大鲵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房县县委、政府将大鲵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成立大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与兴农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鲵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县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鲵生态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局设立大鲵繁育专项科技经费,每年用于大鲵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该县的白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资金、技术、领导力量上倾力支持,主攻繁育技术,大力培植养殖大户,示范带领农户发展。
湖南省张家界市已把大鲵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发展。省、市积极统筹协调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共同发展。仅大鲵救护中心的建设,国家、省、市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多年的支持与发展还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大鲵产业企业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亲临实地视察了该市大鲵保护、驯养繁殖和利用情况,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十套节目及数十家国内外媒体都对张家界的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渔业部门的作用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湖北、湖南两省和房县、张家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房县渔业部门由过去主要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对全国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技术指导合作关系,从亲鲵的选育、到养殖池的选点、设计与建造、病害防治等都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张家界渔业部门对大鲵的管理,由过去依法“没收、罚款、放生”变为“引导、扶持、服务”。坚持抓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湖南省渔业部门的倡议下,由湖南省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湖南大鲵救护中心等单位发起,于xx年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创办了全球唯一的公益性的大鲵行业网站—“大鲵保护国际协作网”。其宗旨为:“保护大鲵,维护生态平衡”,依托it行业最新技术,建起了大鲵行业信息平台。
二、对我区发展大鲵产业的意见
第四篇: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大鲵产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快我区大鲵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区外发展经验,12月6日至12日,由地委副书记龙德文任团长,地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政协地工委原主任叶明瑞,地委委员、铜仁市委书记李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顾明杰,地区渔业局局长杨频,铜仁、江口、松桃、印江县(市)领导及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赴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张家界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大鲵产业发展考察工作。考察归来,大家深感启发很大,受益非浅。
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栖息地破坏,全国适宜大鲵生存的生态环境区域缩小,资源衰退。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山麓,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溪沟遍布,所属房县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湖南省张家界作为铜仁地区的近邻,同属武陵山区,所产大鲵均为“武陵山”品系,也是我国大鲵四大原种地之一。该市有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设立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集救护保护、人工驯养繁殖、病害研究等于一体的大鲵救护中心。
湖北房县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在房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建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发展壮大大鲵产业。合作社已建有繁育基地6处,存池大鲵3.5万尾,人工养殖初具规模,有供繁育的大鲵亲本5000多尾,每年可新繁种苗2万余尾,全县养殖量已达70000多尾,新增产值1.6亿元。
湖南省张家界市现有大鲵驯养繁殖企业20个,驯养规模超万尾的有1家,驯养规模超过5000尾的有3家,有5家获得《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其中有2家餐饮经营利用许可证,1个展览经营利用许可证(中国娃娃鱼博物馆)),挂靠驯养繁殖场的委托代理驯养户近50户,其村级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社员发展迅速。目前张家界市池存大鲵10万余尾,其中亲鲵超过1万尾,拥有大鲵驯养、繁殖专利技术8项。
(二)发展模式
湖北省大鲵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养殖农户(社员),开创了委托驯养繁殖制、亲鲵登记备案制等新方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今年也在发展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等。
(三)党委、政府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湖北、湖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湖北省渔业要分别以“9条鱼”,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房县的大鲵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房县县委、政府将大鲵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成立大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与兴农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鲵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县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鲵生态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局设立大鲵繁育专项科技经费,每年用于大鲵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该县的白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资金、技术、领导力量上倾力支持,主攻繁育技术,大力培植养殖大户,示范带领农户发展。
湖南省张家界市已把大鲵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发展。省、市积极统筹协调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共同发展。仅大鲵救护中心的建设,国家、省、市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多年的支持与发展还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大鲵产业企业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亲临实地视察了该市大鲵保护、驯养繁殖和利用情况,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十套节目及数十家国内外媒体都对张家界的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渔业部门的作用
湖北、湖南两省和房县、张家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房县渔业部门由过去主要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对全国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技术指导合作关系,从亲鲵的选育、到养殖池的选点、设计与建造、病害防治等都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张家界渔业部门对大鲵的管理,由过去依法“没收、罚款、放生”变为“引导、扶持、服务”。坚持抓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湖南省渔业部门的倡议下,由湖南省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湖南大鲵救护中心等单位发起,于XX年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创办了全球唯一的公益性的大鲵行业网站—“大鲵保护国际协作网”。其宗旨为:“保护大鲵,维护生态平衡”,依托it行业最新技术,建起了大鲵行业信息平台。
二、对我区发展大鲵产业的意见
第五篇:正安县大鲵养殖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正安县大鲵养殖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正安县位于贵州地处黔北边陲,襟连重庆市前沿北距重庆220公里、南距遵义130公里、贵阳295公里,辖2596平方公里,沃土津奇诱人。正安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特别是在农作物生产旺盛期正值高温多雨时节,热量和水分的有效性高,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由于地势高差较大,立体农业气候明显,温凉、温和、温暖气候均兼有。年平均温度为16.14℃,极端最高温度38.8℃,极端最低温度零下6.2℃,绝大部分地区在14一16℃。无霜期平均290天,最长337天(1973年),最短246天(1990年)。平均年降雨量1076毫米,多数地区在l000一1200毫米。
正安县水资源十分发达,大小河流 393 条,水域面积 4 万亩,河网密度 0.68 千米/平方公里,阴河暗泉流水、洞穴较多,硅质含量极为丰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域,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为众多水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场所。不但有鲤鱼、鲫鱼、倒刺鲃、大口鲶、泥鳅、黄鳝、石蛙等名贵经济水生动物类,还生长有国家二级动物大鲵、山瑞鳖、虎纹蛙等。事实证明,正安县是水生动物的天然宝库。经正安县畜产办2011年对项目实施地点的水质进行全面化验分析,证明全部符合大鲵养殖用水标准。
正安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正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把大鲵养殖产业作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把大鲵养殖产业确定为特色产业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正安县大鲵养殖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特色养殖产业龙头。
一、发展现状
正县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十分适宜大鲵养殖,县内谢坝乡谢坝河自古以来就有大鲵分布,并且是黔北地区唯一出产大鲵的原产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谢坝乡野生大鲵资源还相当丰富,每年的端午节期间都有许多村民亲眼目睹上千尾大鲵从谢坝河沿岸的泉眼中随水流出。据当地村民介绍,即使进入本世纪以来,每年只要到清明节后,当地一些村民还会经常在谢坝河及其沿岸的泉眼捕获到3~5斤以上的野生大鲵。谢坝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个别农民出于好奇,开始驯养大鲵,并养殖成功。2004年,谢坝乡建立了大鲵养殖场,并探索大鲵生活习性,研究大鲵的人工繁育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大鲵饲养、繁殖经验。2011年,又在谢坝乡建有吉昌大鲵驯养繁殖场、东方大鲵驯养繁殖场、宝莱大鲵养殖有限公司、大鲵养殖保护协会,安场镇建有正安县农业科技大鲵发展公司、凤仪镇建有梨坝大鲵实验基地等规模养殖企业。正安县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干部领养”等发展模式,干部群众养殖积极性高,养殖效果显著。大鲵养殖产业已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发展目标
大鲵别名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腮鲵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生存了约3亿年的物种,是现存两栖类中个体最大的动物。资料记载最大个体可逾100公斤,体长近2米。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濒临灭绝的珍贵稀有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是我国二类保护动物。主要分布黔、湘、鄂、川、秦的狭长弓形地域及长江下游部分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天性好静、昼伏夜出,体外受精、卵带呈串珠状,亲体护卵。大鲵是传统的名贵药用和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已有记载,有提高智力、美容、益肤的显著功能。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大鲵体内富含丰富的金属硫蛋白,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金属离子,可调节人体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大鲵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大鲵又因其体形奇特,体色多样是动物园里用作观赏的特殊动物,1995年被国家定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珍品。大鲵是国际公认和前景看好的绿色食品。市场价格高,销量越来越大,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为大鲵养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发展大鲵养殖产业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正安已先后建成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县,贵州省优质肉牛基地县,贵州省优质肉猪基地县。从2009年起,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贵州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发展机遇,确立了把正安建成生态畜牧业强县的目标,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了专项发展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呈现了畜牧产品产量连年增大,质量连年提高,畜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猪牛羊禽及特色养殖飞速发
展的良好势头。正安水产养殖有着深厚的科技基础,水产特色品种养殖正蓬勃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民间就有群众养殖野生大鲵;八十年代正安县水产公司在贵州省内首家人工繁殖埃及胡仔鲶成功;九十年代人工繁殖南方大口鲶技术填补了贵州省内空白;二OO一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大口鲶稻田养殖技术开发”在正安实施;二OO八年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实施的“棘胸蛙仿生态养殖技术”通过遵义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的鉴定,该技术填补了贵州省内空白。二O一O年至二O一一年,正安建成有四家规模化、标准化的大鲵养殖基地,为省内外众多大鲵养殖单位和个人提供了学习、参观和交流的平台,另有数家大鲵养殖单位正在积极注册入驻正安。
经过多方考查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这一品牌优势和大鲵产品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在全县大力发展大鲵养殖特色产业,把正安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大鲵养殖生产基地。
2010年,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切实抓好特种(大鲵)养殖产业的意见》“正府发[2010]23号文件及《正安县大鲵养殖工“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着力大鲵良繁体系建设,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繁育技术创新,使大鲵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达到70%以上,同时,大力发展商品大鲵养殖,加强商品大鲵养殖技术的创新,到2015年,全县建成商品大鲵养殖基地20个以上,带动发展大鲵养殖2000户以上,全县大鲵养殖年销售量达到10万尾以上,全县大鲵产值突破4亿元。以后逐步扩大规模及发展范围,成为我县的品牌产业。
三、效益分析
根据正安县近几年养殖大鲵的实际经验表明:
1、购买0.1公斤/尾的鲵苗饲养2年可以长到1.5公斤/尾以上,饲养的饵料系数按5计算成本,即投喂5公斤普通鲜鱼可增重1公斤大鲵,普通鱼平均价格为30元/公斤。即两年后每尾鲵苗可创纯收入为:1.5公斤×2800元/公斤-1500元/尾-(5×1.5公斤×30元/公斤)=2475元。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大鲵养殖年销售量达到10万尾,可创产值为:10万尾×1.5公斤/尾×2800元/公斤=4.2亿元(纯收入为10万尾×2475元/尾=2.475亿元)。
2、购买0.25公斤/尾的鲵苗饲养1年可以长到1.5公斤以上,饲养的饵料系数按5计算成本,即投喂5公斤普通鲜鱼可增重1公斤大鲵,普通鱼平均价格为30元/公斤。即一年后每尾鲵苗可创纯收入为:1.5公斤×2800元/公斤-2000元/尾-(5×1.5公斤×30元/公斤)=1975元。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大鲵养殖年销售量达到10万尾,可创产值为:10万尾×1.5公斤/尾×2800元/公斤=4.2亿元(纯收入为10万尾×1975元/尾=1.975亿元)。
四、具体作法
(一)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正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鲵养殖产业建设,为了加强对大鲵养殖特色产业发展的正确引导和高效服务,政府依据产业发展实际,成立了正安县正安县大鲵养殖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由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畜产办、扶贫办等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大鲵养殖产业的规划发展、发动宣传、技术推广,协调搞好大鲵养殖产业
示范建设和进行业务指导等工作,并为各乡镇养殖户提供组织保障措施。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大鲵养殖产业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二)狠抓龙头,推动技术革新
为进一步促进大鲵养殖产业上档次、上规模,实现大鲵养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全县积极鼓励引导大鲵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正安县畜产办印制了《大鲵养殖技术》小册子发放给广大养殖企业或农户,并邀请有关大鲵养殖专家现场进行培训。到2011年底,在全县扶持发展有谢坝乡建有吉昌大鲵驯养繁殖场、东方大鲵驯养繁殖场、宝莱大鲵养殖有限公司、大鲵养殖保护协会,安场镇建有正安县农业科技大鲵发展公司、凤仪镇建有梨坝大鲵实验基地等规模养殖企业。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各重点公司和合作社的设施设备日臻完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大大增强。比如,我县畜产办从贵州大学引进专业大学生1名,东方大鲵驯养繁殖场引进了目前全国最先进的人工繁殖生产系统,于2011年10月突破人工繁殖大鲵技术难关,首次实现人工繁殖大鲵并获鲵苗100余尾。全县大鲵养殖总体生产格局逐步由小规模分散养殖转向集中规模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生产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大鲵养殖生产效率,规模效益进一步得到体现。
(三)培养典型,实现园区化带动
为进一步加强大鲵养殖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全县加快了大鲵养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谢坝乡建设了大鲵养殖生态园区,按照正安县大鲵养殖发展总体规划,打造谢坝大鲵养殖生态园区(即谢坝乡、流渡镇、市坪乡)为核心,辐射带动
安场、凤仪、中观、碧丰、新洲、俭坪、和溪等乡镇的总体思路。在园区的引导下,通过企业运作,辐射带动养殖户70余户(分别在谢坝、安场、凤仪、俭坪、和溪、新州、市坪),建养殖池837口2865平方米,大鲵养殖总量9280余尾。全县现在已累计投入各种大鲵发展资金2000多万元,目前全县发展态势良好,发展速度较快,群众积极性高正在成为正安县大鲵养殖产业焦聚的新亮点。
(四)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践证明,在大鲵养殖生产发展中,适度的规模经营既能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又能避免农户分散经营带来的生产盲目性和产品结构上的趋向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全县的大鲵养殖产业发展中,我们注重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干部领养”、“社会人士领养”等经营模式得到多样化发展,这样,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了企业、养殖农户、在职干部及社会人士多边“双赢”,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新的拓展。
(五)技术创新,养殖生产模式多元化发展
为了探索大鲵养殖生产发展的有效模式,东方大鲵养殖公司建有溶洞养殖模式,建大鲵养殖池373.8立方米(747.7平方米),建生态繁殖池600平方米,孵化池1300平方米,饵料池2600平方。吉昌大鲵养殖公司建有室内养殖模式,建大鲵养殖池201.4立方米(402.8平方米),饵料池8000余平方米。正安县农业科技大鲵发展公司建有废弃煤洞养殖模式,建大鲵养殖池330立方米(660平方米),繁殖池24平方米。
通过以上多种大鲵养殖生产模式的探索,我县大鲵养殖产业发展有新突破,为正安县大力发展大鲵养殖生产发展开拓了空间。
(六)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扶持
正安县政府在《关于切实抓好特种(大鲵)养殖产业的意见》“正府发[2010]23号”文件中,明确了发展大鲵 养殖产业的奖励和扶持政策,在资金协调、项目补贴、土地租赁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大鲵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一是确保财政投入,从2011年起,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大鲵养殖发展基金,以后视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二是解决养殖用地,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安排大鲵养殖用地,将大鲵规模养殖场(小区)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是发展模式,鼓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或科技干部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承包、租赁、入股兴办大鲵养殖和产品加工;四是引资机制,对投资发展大鲵产业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各有关单位要全程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在承诺的时间内办完有关手续;五是激励奖惩机制,(1)养殖贴息补助,根据养殖户养殖数量给予相应的贷款贴息。(2)种苗、养殖设施补助。对单位及个人领办大鲵养殖产业的,给予大鲵苗种和养殖池等基础设施补助。(3)定期评选表彰奖励对大鲵养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4)将大鲵养殖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养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察考核。正安县人民政府按照“一事一论,特事特办”的原则,具体制定项目优惠措施,并与企业及广大养殖农户协商解决所有建设和生产运营中的一切问题,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及广大养殖农户 8
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当前,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和参与到全县的大鲵养殖产业建设中,为实现全县大鲵养殖“十二·五”任务的全面完成,为实现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