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张树明 孙增民 夏广济 魏美乐
714000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30号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7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J)第14届缔约国大会被列为Ⅰ类濒危物种。为保护大鲵资源,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大鲵驯养繁殖试验,九十年代后,随着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的明确,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由以政府投入、科研单位承担逐步转变为以民间投入为主的多种形式。2002年陕西省大鲵繁殖试验取得初步成果,2005年通过对成败经验的总结探索,形成“原生态保护、仿生态培育、人工繁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路径,基本掌握了从亲鲵培育、产卵、受精、孵化到出苗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显现出秦巴山区大鲵自然资源的商业价值,即养殖的幼鲵成本低、质量优,受到全国各地大鲵驯养户的欢迎。加之对大鲵商品养殖技术的普及,群众自发性养殖大鲵热潮在陕南地区迅速兴起。
一、大鲵的资源现状
(一)大鲵自然栖息地生境破碎,分布区域明显萎缩
当前大鲵自然栖息环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境破碎”。所谓“生境破碎”是指原来一大块连续分布的大鲵生境,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分布面积缩小,或者被分割。这种破碎的生境一方面限制了大鲵潜在散布能力,缩小了觅食、越冬、产卵的区域,从而使其逃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被捕杀的危险性加大;另一方面使得该物种的基因交流机会减少,只能在较小范围内近亲繁殖。此外,当生境破碎后,大鲵只在很小范围内摄食有限的生物资源,一旦该区域的饵料生物不足就可能导致大鲵个体死亡,导致物种衰退甚至走向灭绝的境地。
(二)非法捕捉大鲵屡禁不止,野生资源濒危
目前陕西省野生大鲵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海拔900米~1200米之间的密林山溪河流里,这里的洞穴、石缝和清凉的溪流是大鲵最佳栖息环境。据调查,20年前在秦巴山区山涧小溪中随处可见成体的大鲵,个体一般在3公斤~6公斤。据资料记载,宝鸡市凤县和太白县,1970年~1978年每年捕捉大鲵量在2000公斤~5000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汉中市大鲵年出口量在5000公斤左右。90年代后,秦岭地区大鲵的黑市收购价曾高达每公斤4000元。在这种利益诱惑下,非法捕捉、收购、运输、贩卖大鲵的链条越发完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捕捉个体的重量也从3公斤~6公斤下降到1.5公斤以下,现在几乎看不到5公斤以上的野生大鲵。严峻的资源衰退形势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重视,许多农民开始自觉参与到保护大鲵资源的行动之中,他们守护大鲵栖息的洞穴,发现可疑人员积极举报,使非法捕捉大鲵活动有所收敛。据当地农民反映,每年春节前后一些洞穴就会涌出1龄幼鲵,一般在200尾~500尾左右,多的可达2000余尾。有专家推测,陕西省野生大鲵的资源量不足5万尾,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有待考证,但足以说明野生大鲵物种的濒危状况。
(三)大鲵资源保护的方式
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保护区和驯养繁殖场。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设施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大鲵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保护大鲵种群及其群落的目的。目前,陕西省已经建立的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有10个,其 1
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2个、县级4个,保护区总面积4.36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为陕西省大鲵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立驯养繁殖场,将大鲵从原生境转移到人工建造的环境中进行驯养繁殖,从而使大鲵物种数量得到有效保护。陕西省大鲵驯养繁殖已经成为热点,目前全省已批准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场有67家,饲养亲鲵3万余尾。据统计,近20年来,陕西省累计繁育大鲵幼苗超过200万尾。其中:1996-2002年繁殖幼苗0.6万尾,2003-2005年繁殖幼苗9.9万尾,2006年繁殖幼苗11.5万尾,2007年繁殖幼苗18万尾,2008年繁殖幼苗25万尾,2009年仅汉中市的留坝、宁强、略阳三县繁殖幼苗就超过50万尾,全省繁苗超过100万尾。
二、大鲵经营利用的现状
按照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目前,全省已有8家驯养繁殖场获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但是,还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养殖户,他们过去一直在暗中养殖,对野生资源构成潜在威胁。虽然他们养殖的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繁殖的幼苗,但这些农民养殖户所养大鲵种质来源复杂,有繁殖能力,无防病手段,缺乏必要的档案记录,无法得到合法的销售途径。如何引导这些农民养殖户,陕西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专题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据了解,仅汉中市农民养殖户就有4000多户。其中,具有一定繁殖规模的养殖户300多家(繁殖幼苗数量在1万尾—3万尾之间),勉县、城固、留坝、略阳等县的一些乡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娃娃鱼之乡”。以留坝县武关驿镇为例,全镇养殖大鲵亲本2,000多尾,2009年繁殖幼苗14万尾,销售幼苗10万余尾,形成产值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0%。按照《汉中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汉中市大鲵养殖户将达到5000户,年养殖大鲵100万尾,年产值达到20亿元。
三、大鲵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大鲵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地理位置等适宜大鲵栖息。陕南秦巴山区的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构成秦岭山脉,具有温带气候特征,海拔多在500米~2000米之间,南部区内分布着嘉陵江、汉江、丹江等长江水系的中小河流;秦岭北麓分布着千河、石头河、黑河、涝河等70多条河峪,属黄河的二级支流;区内小河沟密布,水资源丰富,总量占陕西省水资源量的百分之七十多,且水质优良,无污染;区内森林茂密,植被条件好,号称“中国中央森林公园”;区内物种多样,是国内乃至世界性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之一。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对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进行养护。原来被破坏的大鲵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全省已建成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5.5万亩,大鲵驯养繁殖场67处,养殖大鲵种群数量超过50万尾。目前,陕西省大鲵驯养种群数量和年繁殖幼鲵数量居全国之首。
四、推动大鲵资源养护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对在大鲵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在大鲵开发利用上,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更要与国际上通用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接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积极保护策略,引导大鲵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渔业法制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为大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鲵为国有生物资源,国有资源的猎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理应受到政府监管。如果监管体系的发展滞后于群众性大鲵养殖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国有资源的破坏和流失,这包括大鲵种质资源的退化和栖息地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后果是掠夺性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的荒漠化。那
时陕西大鲵产业的优势地位将完全丧失,引发广大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因此,大鲵产业要发展,基层渔政监管体系建设是关键。它们担负着大鲵野生资源的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修复、养殖亲本来源的追溯、商品鲵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督,以及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和指导的重要职能。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拨付力度,保证开展工作的经费。
(三)开展大鲵的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系统。重点调查各地野生资源量,研究大鲵驯养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对人工养殖的苗种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实行对人工养殖、市场销售全过程监管,杜绝对野生资源的捕捉和销售行为。
(四)成立大鲵资源养护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人工养殖大鲵经营利用的条件要求”和“大鲵经营利用的控制措施”等管理制度,整合大鲵养殖农户,成立大鲵经营利用管理中心,建立养殖大鲵卡片档案,促使大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五)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大鲵的驯养繁殖,首先要从种质资源抓起,尽快建立大鲵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彻底解决大鲵人工驯养繁育中的“种源”问题,并通过放流健康大鲵,从真正意义上恢复秦巴山区大鲵物种资源量,使大鲵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
(六)将大鲵资源养护工作纳入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大鲵是一个新兴养殖物种,疫病发生的机理、病因、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都没有定论,有待研究证实。但规模化的养殖已经出现一些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且给个别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也给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目前,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内建立大鲵疫病监控系统,有效隔离带病大鲵进入养殖区,对治疗用药进行管理和指导,防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同时,将大鲵列入到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由财政提供专项的大鲵抽查经费,确保上市销售大鲵的质量和食用安全,促使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开展大鲵机体生化成分深度研究,开发补食、保健、医药、化妆品等高端产品,延伸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其朝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二篇: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大鲵产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快我区大鲵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区外发展经验,12月6日至12日,由地委副书记龙德文任团长,地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政协地工委原主任叶明瑞,地委委员、铜仁市委书记李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顾明杰,地区渔业局局长杨频,铜仁、江口、松桃、印江县领导及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赴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张家界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大鲵产业发展考察工作。考察归来,大家深感启发很大,受益非浅。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
展的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
大鲵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栖息地破坏,全国适宜大鲵生存的生态环境区域缩小,资源衰退。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山麓,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溪沟遍布,所属房县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湖南省张家界作为铜仁地区的近邻,同属武陵山区,所产大鲵均为“武陵山”品系,也是我国大鲵四大原种地之一。该市有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设立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集救护保护、人工驯养繁殖、病害研究等于一体的大鲵救护中心。
湖北房县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在房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建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发展壮大大鲵产业。合作社已建有繁育基地6处,存池大鲵万尾,人工养殖初具规模,有供繁育的大鲵亲本5000多尾,每年可新繁种苗2万余尾,全县养殖量已达70000多尾,新增产值亿元。
湖南省张家界市现有大鲵驯养繁殖企业20个,驯养规模超万尾的有1家,驯养规模超过5000尾的有3家,有5家获得《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挂靠驯养繁殖场的委托代理驯养户近50户,其村级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社员发展迅速。目前张家界市池存大鲵10万余尾,其中亲鲵超过1万尾,拥有大鲵驯养、繁殖专利技术8项。
发展模式
湖北省大鲵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养殖农户,开创了委托驯养繁殖制、亲鲵登记备案制等新方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今年也在发展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
等。
党委、政府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湖北、湖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湖北省渔业要分别以“9条鱼”,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房县的大鲵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房县县委、政府将大鲵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成立大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与兴农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鲵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县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鲵生态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局设立大鲵繁育专项科技经费,每年用于大鲵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该县的白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资金、技术、领导力量上倾力支持,主攻繁育技术,大力培植养殖大户,示范带领农户发展。
湖南省张家界市已把大鲵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发展。省、市积极统筹协调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共同发展。仅大鲵救护中心的建设,国家、省、市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多年的支持与发展还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大鲵产业企业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亲临实地视察了该市大鲵保护、驯养繁殖和利用情况,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十套节目及数十家国内外媒体都对张家界的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渔业部门的作用
湖北、湖南两省和房县、张家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房县渔业部门由过去主要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对全
国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技术指导合作关系,从亲鲵的选育、到养殖池的选点、设计与建造、病害防治等都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张家界渔业部门对大鲵的管理,由过去依法“没收、罚款、放生”变为“引导、扶持、服务”。坚持抓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湖南省渔业部门的倡议下,由湖南省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湖南大鲵救护中心等单位发起,于XX年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创办了全球唯一的公益性的大鲵行业站—“大鲵保护国际协作”。其宗旨为:“保护大鲵,维护生态平衡”,依托it行业最新技术,建起了大鲵行业信息平台。
二、对我区发展大鲵产业的意见
[1][2]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相关文章:新农村建设实地考察总结报告中学
班级管理工作考察后的情况汇报及几点感想乡镇小学参观考察汇报范文2篇关于粤闽京沪部分法院多元化调解工作的考察报告高速公路联监控系统考察报告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家园——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城市文化场馆建设的考察报告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查看更多>> 考察报告
第三篇: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栖息地破坏,全国适宜大鲵生存的生态环境区域缩小,资源衰退。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山麓,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溪沟遍布,所属房县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湖南省张家界作为铜仁地区的近邻,同属武陵山区,所产大鲵均为“武陵山”品系,也是我国大鲵四大原种地之一。该市有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设立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集救护保护、人工驯养繁殖、病害研究等于一体的大鲵救护中心。
湖北房县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在房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建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发展壮大大鲵产业。合作社已建有繁育基地6处,存池大鲵3.5万尾,人工养殖初具规模,有供繁育的大鲵亲本5000多尾,每年可新繁种苗2万余尾,全县养殖量已达70000多尾,新增产值1.6亿元。
(二)发展模式
湖北省大鲵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养殖农户(社员),开创了委托驯养繁殖制、亲鲵登记备案制等新方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今年也在发展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等。
(三)党委、政府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湖北、湖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湖北省渔业要分别以“9条鱼”,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房县的大鲵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房县县委、政府将大鲵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成立大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与兴农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鲵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县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鲵生态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局设立大鲵繁育专项科技经费,每年用于大鲵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该县的白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资金、技术、领导力量上倾力支持,主攻繁育技术,大力培植养殖大户,示范带领农户发展。
湖南省张家界市已把大鲵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发展。省、市积极统筹协调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共同发展。仅大鲵救护中心的建设,国家、省、市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多年的支持与发展还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大鲵产业企业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亲临实地视察了该市大鲵保护、驯养繁殖和利用情况,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十套节目及数十家国内外媒体都对张家界的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渔业部门的作用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湖北、湖南两省和房县、张家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房县渔业部门由过去主要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对全国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技术指导合作关系,从亲鲵的选育、到养殖池的选点、设计与建造、病害防治等都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张家界渔业部门对大鲵的管理,由过去依法“没收、罚款、放生”变为“引导、扶持、服务”。坚持抓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湖南省渔业部门的倡议下,由湖南省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湖南大鲵救护中心等单位发起,于xx年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创办了全球唯一的公益性的大鲵行业网站—“大鲵保护国际协作网”。其宗旨为:“保护大鲵,维护生态平衡”,依托it行业最新技术,建起了大鲵行业信息平台。
二、对我区发展大鲵产业的意见
第四篇: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大鲵产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快我区大鲵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区外发展经验,12月6日至12日,由地委副书记龙德文任团长,地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政协地工委原主任叶明瑞,地委委员、铜仁市委书记李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顾明杰,地区渔业局局长杨频,铜仁、江口、松桃、印江县(市)领导及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赴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张家界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大鲵产业发展考察工作。考察归来,大家深感启发很大,受益非浅。
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栖息地破坏,全国适宜大鲵生存的生态环境区域缩小,资源衰退。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山麓,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溪沟遍布,所属房县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湖南省张家界作为铜仁地区的近邻,同属武陵山区,所产大鲵均为“武陵山”品系,也是我国大鲵四大原种地之一。该市有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设立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集救护保护、人工驯养繁殖、病害研究等于一体的大鲵救护中心。
湖北房县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在房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建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发展壮大大鲵产业。合作社已建有繁育基地6处,存池大鲵3.5万尾,人工养殖初具规模,有供繁育的大鲵亲本5000多尾,每年可新繁种苗2万余尾,全县养殖量已达70000多尾,新增产值1.6亿元。
湖南省张家界市现有大鲵驯养繁殖企业20个,驯养规模超万尾的有1家,驯养规模超过5000尾的有3家,有5家获得《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其中有2家餐饮经营利用许可证,1个展览经营利用许可证(中国娃娃鱼博物馆)),挂靠驯养繁殖场的委托代理驯养户近50户,其村级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社员发展迅速。目前张家界市池存大鲵10万余尾,其中亲鲵超过1万尾,拥有大鲵驯养、繁殖专利技术8项。
(二)发展模式
湖北省大鲵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养殖农户(社员),开创了委托驯养繁殖制、亲鲵登记备案制等新方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今年也在发展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等。
(三)党委、政府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湖北、湖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湖北省渔业要分别以“9条鱼”,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房县的大鲵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房县县委、政府将大鲵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成立大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与兴农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鲵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县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鲵生态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局设立大鲵繁育专项科技经费,每年用于大鲵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该县的白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资金、技术、领导力量上倾力支持,主攻繁育技术,大力培植养殖大户,示范带领农户发展。
湖南省张家界市已把大鲵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发展。省、市积极统筹协调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共同发展。仅大鲵救护中心的建设,国家、省、市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多年的支持与发展还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大鲵产业企业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亲临实地视察了该市大鲵保护、驯养繁殖和利用情况,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十套节目及数十家国内外媒体都对张家界的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渔业部门的作用
湖北、湖南两省和房县、张家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房县渔业部门由过去主要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对全国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技术指导合作关系,从亲鲵的选育、到养殖池的选点、设计与建造、病害防治等都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张家界渔业部门对大鲵的管理,由过去依法“没收、罚款、放生”变为“引导、扶持、服务”。坚持抓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湖南省渔业部门的倡议下,由湖南省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湖南大鲵救护中心等单位发起,于XX年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创办了全球唯一的公益性的大鲵行业网站—“大鲵保护国际协作网”。其宗旨为:“保护大鲵,维护生态平衡”,依托it行业最新技术,建起了大鲵行业信息平台。
二、对我区发展大鲵产业的意见
第五篇: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查阅数:102
曲河乡人民政府
唐有新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近年来,曲河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为进一步加快大鲵产业发展,力争在五年内把大鲵养殖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该乡农户早日脱贫致富,该乡新领导班子近期走访了青川县金河大鲵养殖公司及部分大鲵养殖户,就该乡大鲵产业的发展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曲河乡大鲵产业发展现状
曲河乡位于房石河畔,境内溪流纵横,水质清爽无污染,是大鲵原产地之一,也是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大鲵最佳“适生区”之一。曲河乡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2001年,金河公司总经理张金贵从江油市来到曲河乡,建起大鲵养殖基地。2008年11月,张金贵在国内大鲵专家“娃娃鱼之父”阳爱生教授帮助下,取得大鲵人工繁殖技术重大突破,成功催产大鲵幼苗1000余尾。现该公司有大鲵养殖场1万平方米,种鲵500条,幼鲵1.7万尾,是四川省最大的大鲵养殖、繁殖基地,是省内唯一一家拥有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的企业,具有出售商品大鲵(子二代)经营资格。2009年,曲河乡党委、政府争取海宁市援建资金40万元,将大鲵人工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发展,先后两次组织32户农户赴陕西汉中考察学习大鲵养殖,专题组织大鲵养殖技术培训一次,培训农户250余人,2010年上半年成功在青城、王家发展大鲵养殖户50户,养殖大鲵1120尾。在曲河繁殖、发展大鲵产业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大鲵产业的高投入,农户自主发展积极性不高,同时,随着大鲵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疫病、市场等风险,亟待政府引导、规范和解决。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资金投入,农户养殖规模小 根据今年市场综合行情测算,5-6cm幼鲵售价在每尾600至650元之间,按照每户养殖50尾计算,仅购鱼苗一项就需一次性投入3万元以上,目前,我乡农户在农房重建后普遍缺乏资金,养殖(户)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绝大多数只能靠从亲戚朋友筹借,融资数额非常有限,致使养殖规模化小。到现在为止,我乡养殖规模达200尾以上的农户仅有李婷婷一家,而有一些条件、有技术的养殖户如李廷树、张大鹏等,都因资金不足,养殖规模一直徘徊在50尾左右。
(二)农户缺乏投资意识,农户养殖发展慢
大鲵养殖产业是一项高回报产业,但同时也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产业,成品鲵的成长周期一般3-4年,收益见效相对较慢,受市场影响大,具有一定风险,发展大鲵产业,农户必须要有较强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目前,曲河大多数农户虽有意发展大鲵产业,但真正舍得投入资金发展的农户不是很多,造成我乡大鲵产业主要集中在金河大鲵养殖公司,群众参与度低,产业总体发展较慢。
(三)缺乏技术力量,养殖风险大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发病率较高,需要养殖户掌握较好的技术,同时,需要农户加强日常管理,注重预防,如有疾病发生,普通养殖户由于缺乏技术很难防治,大鲵死亡率较高,会给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农户缺乏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目前只有金河大鲵养殖公司掌握了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技术较好的李婷婷养殖户,由于场地环境等条件限制无法开展人工繁殖,而大鲵产业中繁殖利润远远高于养殖利润,且市场风险相对较小。
(四)缺乏政策扶持,服务滞后
曲河大鲵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曲河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及在巨大的效益驱动下的群众积极参与。但目前政策上没有一定的扶持措施,产业尚处于相对自由发展阶段。面对这一新兴特种养殖产业,渔政部门没有建立起技术、疫病防治、流通等服务体系,大鲵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规定,驯养繁殖大鲵需要办理省级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需要办理国家经营利用许可证;销售运输要办省级运输证。我乡除金河大鲵养殖公司外大鲵驯养户属于无证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养殖户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大鲵产业前景分析
大鲵市场需求大,社会风险小,养殖效益突出,养殖技术简单,便于大规模推广。目前,贵州省、湖南省、陕西省部分市、县早已确立了大鲵的主导产业地位,发展力度大,势头猛。我乡发展大鲵起步较早,群众基础较好,位于曲河乡的金河大鲵养殖公司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成功地掌握了大鲵人工繁育、养殖技术,为曲河和青川较大规模发展大鲵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优势明显,目前,曲河大鲵产业走在广元市乃至四川省的前列。
(一)大鲵市场需求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大鲵的消费需求逐年增加,而科学研究、展览、药用等行业对大鲵的需求也有增无减,当前市场上主要以活体商品鲵为产品直接销售至酒店,一般池边价3000元/公斤,餐厅、酒楼则高达5000元/公斤,但由于大鲵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只有子二代才能经营利用,而省内经有关部门认可的子二代繁育成功的单位仅有金河大鲵公司一家,市场上少量商品均来自省外,形成有价无市,供不应求。
(二)大鲵养殖市场风险小
大鲵属于高档名贵水产品,其生长繁衍对生活的自然环境因素要求较高,特别是水源条件,既有资金,又有土地,既有技术,又懂得管理的生产养殖单位,才有能力较好地从事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其子二代才能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查批准,大鲵养殖在短时期内不会发展过快,产品不会形成市场饱和的状态,市场风险较小。
(三)大鲵养殖效益突出
大鲵产业利润极高。据测算,目前金河大鲵养殖公司仿生态繁殖仔鲵成本约为30元一尾,实际5-6cm幼鲵售价在每尾600至650元之间,利润高达20倍。当前农户大鲵养殖,测算养殖1.5公斤大鲵成本为800元左右,实际售价在每公斤3600元左右,利润达6.75倍。非常突出的比较效益,是当前其它所有种养殖项目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各地争相发展的根本原因,大鲵产业是曲河乃至青川最具发展潜力、前景的一项产业。
(四)曲河发展大鲵优势明显
在曲河繁殖、发展大鲵产业具有生态优势、技术优势、价格优势和品牌优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一是适鲵养殖的生态优势。青川县曲河乡位于房石河畔,溪流纵横,具有人工养殖大鲵得天独厚的条件,水溶氧5.7mg/L,pH值为6.8—7.2,水质清爽无污染,是大鲵原产地之一。溪河中繁衍着大量的鱼、蟹等大鲵饵料生物,是四川省为数不多的大鲵最佳“适生区”之一。二是具有全省最先进的技术优势。金河大鲵养殖公司是省内最早开展人工繁殖、养殖的公司,至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成功首次获得46尾大鲵幼苗,2007年采用防生态方法成功首次繁育大鲵幼苗2218尾,2008年对引进的大鲵培育达到性成熟后,首次进行人工繁育,获得1000尾大鲵幼苗,该公司具备了成熟的人工繁殖、养殖技术。三是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曲河乡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曲河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曲河乡青城、王家发展大鲵养殖示范户50户,发展大鲵已成为曲河一项群众参与面广,发展基础好的优势产业。同时,县政府正在积极申报青竹江大鲵地理标志产品,必将进一步推动大鲵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未来曲河大鲵产业定位及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加强对水产品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遵循“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水生动物保护原则,按照县委、县府 “以人为本,生态兴县,艰苦奋斗,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努力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奋斗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大鲵产业;坚持运用市场机制、招商引资,引领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发展大鲵产业,努力做大做强大鲵产业,把大鲵这个最具潜力、最具前景的产业培育成特色优势生态产业,把大鲵打造成青川最重要的一项生态产品,使大鲵产业逐步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大鲵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大鲵养殖规范有序发展;强化项目支持,结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和项目,大力争取大鲵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在水源保护、和补贴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强化金融资金支持,重点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我乡大鲵养殖产业。力争在曲河培育10户以上规范化、规模化,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养殖大户。
(二)建好两大机制
1、建好“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依托青川金河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技术、规模优势,按照大鲵产业化发展要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公司与乡内农户合作,签订订单合同,由公司提供幼鲵,各农户按公司要求养殖大鲵,公司负责“三包”:包技术、包回收、包价格,大力扶持农户发展特种养殖,形成“集中繁殖、分散养殖、联合经营、分级管理”的新型产业运作管理和发展模式,为大鲵产业发展壮大增添活力。
2、实行“技术承包”的养殖机制。大力推进水产科技与大鲵生产相结合,以县畜牧局、水务局、科技局为依托,建立技术服务站,为农户提供快捷、优质的技术服务,鼓励科技人员为企业或养殖户提供有偿服务,对发展大鲵产业作出积极贡献的科技人员应予以奖励。
(三)搞好三项服务
1、搞好技术培训。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按需求引等多种方式,使养殖户尽快掌握大鲵养殖技术。
2、搞好饵料服务。针对曲河房石的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引进、培育大鲵养殖所需饵料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户繁殖环节中的饵料问题。
3、搞好交流服务。引导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大鲵养殖繁育技术和病害防治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