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5篇

时间:2019-05-13 14: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

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有尾两栖类的隐鳃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也

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物肉白嫩,味极鲜美,可供制做珍馐佳肴、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2] [3]。在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的支流中,大多生活在深山峡谷的溪河之中。由于大鲵身价的珍贵,这些年来使其遭遇了非法灭绝式捕杀的厄运。加之现代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生态污染,农业化肥、农药广泛使用造成水质破坏。包括自身繁殖率低等因素,在大江大河及其支流下游大鲵基本绝迹。全国仅有的几处原产地种群数量急剧衰退锐减,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充和恢复。我县属长江上游流域,由于植被和水质较好,仍有大鲵繁衍生息的空间。

1、大鲵自然资源状况

**县位于**西部,地处鄂西山地向**平原的过度地带,平均海拔**米,东邻荆门,西襟宜昌,南连**,北望**、保康,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1%,县域内有3大河流及43条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长江,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在西河流域、沮河以西等地区,山高水冷,但森林茂密,河网密集,溪流纵横,石灰岩质山体和溶洞、暗河分布较多,水质清澈且资源丰富,无任何工业污染,常年水温在1—20℃之间,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大鲵在远安得以分布,也是重要原产地之一,由于生长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种稀缺资源,在国内外都是不可多得和不能仿造的。

2、大鲵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

**县作为全省重要的大鲵原产地,已建立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典型的高山丹霞地貌,为碳酸盐岩母质,人烟稀少,河流沟谷陡坡,纵横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岩溶地貌发育充分,溪河、溶洞、伏流众多,四周森林茂密,水质清澈冰凉,环境幽静,是大鲵理想栖息地,河内野生大鲵资源丰富,数量多,个体大,同时也在积极向上级申请建立“**县西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进行大鲵原产地地理标志认定。市场监管力度强,农业、水利、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同时监管,禁止在全县范围内从事炸鱼、毒鱼、电鱼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捕捞,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随意捕捉、收购、买卖、伤害娃娃鱼资源等行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一切行为的捕捞生产活动;禁止一切捕捞活动,凡不属于可上餐桌的成鱼一律不准运出境外。

近几年来,一些个体养殖户就看到大鲵的发展前景和**得天独后适应生长环境,依托荆州市水产科研所,充分借鉴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和技术,建立了龙洞坪人工驯养、繁殖场点。经过近十年的艰苦研究和实践探索,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大鲵人工繁殖、驯养技术,建立并发展了天福庙较大规模的驯繁基地。成为养殖龙头带动户,辐射带动西河流域初具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点10户。现全县养殖总量达2万尾以上,年产种苗1万多尾,年产值1.5亿多元。

3、开展大鲵资源保护与利用,开发绿色新兴产业意义重大

3.1、资源优势独特,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大鲵是一种名贵的野生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有尾两栖类资源,自然繁殖极低,由于稀少、珍贵,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着科研、观赏、药食为一体的特种经济动物,是研究动物进化方面现存两栖动物中较为原始的种类,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由于受高额利润诱惑,偷捕滥捕没有有效的保护大鲵资源,导致其成为濒危动物。以原生地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大鲵养殖开发利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推行多种形式、较高层次的生态繁殖、人工繁育,快速扩大提升种群数量,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形成我县绿色经济,大鲵在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品等行业中可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会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养殖效益十分诱人。

3.2、大鲵的经济价值

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产业化养殖的市场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可带动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研发,无论食品、化妆品还是医药品、保健品等,均可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大鲵的生长速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自然条件下快得多,在适温下大鲵从1公斤长到5公斤只需1年时间,经济价值十分可观。随着大鲵产业化的实现,这些开发项目将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品牌。

3.3、产业特点突出,

第二篇:奶山羊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千阳县发展莎能奶山羊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07-01-2

2莎能奶山羊: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过去,一年种4亩粮纯收入1200多元,等于现在养两只莎能奶山 羊„„”千阳县南寨镇大寨一组吕志芳算账说。2004年,吕志芳购买 了26只莎能奶山羊,承包了南寨镇26亩地种玉米、苜蓿等青贮饲草,当年纯收入1.2万元。去年,羊存栏67只,出售羊奶和羊羔纯收入3万 元。据悉,全县3万多畜牧养殖户中有1.2万户从事莎能羊养殖。

规模和品质位居全国第一

莎能奶山羊(简称莎能羊)原产于瑞士莎能镇。因其体格高大、产奶性能优越、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奶山 羊品种。莎能羊为我国最早培育的优良羊品种。

做为新品种种畜资源,1971年千阳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引入莎能羊进行繁育推广,形成纯种莎能奶山羊群体。1985 年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陕西省莎能奶山羊良种繁育中心”,依托其优 势先后在14个乡镇建立了奶山羊人工授精室,以纯种莎能羊改良当地 羊和进行繁育推广,累计改良本地土杂羊10万多只。其中,有4个乡 镇奶山羊存栏过万只,单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奶山羊1.68万只。改 良后的奶山羊平均单产428公斤,比土杂羊高出一半以上。

莎能羊产业在我省落户之后,曾创造过辉煌:向泰国提供种羊,实现国内该畜种零出口的突破;向全国30多个省、市推广莎能羊万只 以上;改良后的莎能羊售价均高于市场价30%-50%;千阳县以此为 依托,自1985年创建奶粉厂以来,奶农年交售鲜奶300多万公斤,出 售羊羔16万余只,收入7000多万元;其“飞天牌”羊奶粉销往福建、天津、台湾等地,在日本、泰国、巴西等国家供不应求,且价格高于 牛奶粉。去年,美国专家在千阳考察后计划今年将引进莎能羊并向非 洲推广。

据悉,千阳培育的莎能羊多次荣获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和后稷 金像奖,所完成的“莎能奶山羊选育提高”项目,经省科技厅技术鉴 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良种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具 备推广能力的纯种群体。目前,千阳是全省仅完整地保留莎能羊种羊 场核心群,其生产规模和品质位居全国第一。

“硬伤”制约产业持续发展

千阳的莎能羊产业从研发到目前已积累了30多年的经验。但科技 支撑不够,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饲草投入不足等“硬伤”制约着莎 能羊产业持续和健康发展。

首先加工生产规模小,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千阳莎能羊产业以 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虽然小生产和大市场产业链已经对接,但县内仅 有一家生产规模较小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品市场品牌,难以应对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竞争。再有羊奶价格长 期徘徊在0.65—0.70元/公斤,低于牛奶收购价格,影响其产业发展; 二是科技含量较低,推广步伐缓慢。莎能羊生产中如人工授精、同期 发情、配合饲料、青贮饲草饲喂、羔羊的人工培育和断角等实用技术 推广步伐缓慢,使莎能羊整体生产水平较低,难以持续壮大;三是莎 能羊自身缺陷限制了大规模生产。莎能羊生性活泼好动,对牧草要求 相对较高,喜食干净、鲜嫩多汁、无污染、无异味的牧草。封山禁牧 后,不少奶农放牧饲养的习俗没有彻底改变。舍施圈养后因其产奶量 受到下降,饲草和饲料价格上涨,羊奶收购价格低于牛奶,不少奶农 因此放弃养羊,导致莎能羊饲养量由封山禁牧前的11万只下降到9.5万 只。此外,羊奶和其奶产品对加工技术要求较高。羊奶和其奶产品有 膻味,羊奶在常温下容易变质,用通常的灭菌方法容易破坏其营养成 分,目前深加工技术欠缺及收、停奶时间不合理等因素限制了莎能羊 产业的自身发展。

莎能羊何以长足发展

“千阳有养羊的传统习惯,70%的养殖户居住在山区和山塬结合 部,有适宜莎能羊发展的优越生态环境,飞天乳业公司作为莎能羊发 展的‘龙头’已具备一定规模,完全有条件扩大规模把小奶羊做成大 产业”。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斌云教授等三位国内著名的奶山羊 专家,对千阳莎能羊产业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业内人士认为,莎能羊长足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千阳莎能羊原种场的繁育基本上是闭锁繁育,从基因优化组合上说不 利于种质资源最大价值的开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聘 请专家教授联手调配优良种公羊配种,可避免早配和近亲交配。同时 在集中养羊区设置人工授精站或供精点,提供优质胚胎、普及疫病防 治技术等。联户育种,打破农户自繁自养局面,利用优秀基因,实现 资源共享。二是制定羊产业政策,激励群众养殖。可推广立体林牧发 展技术,适当划出放牧区域,或推行草地围栏、划区轮牧,以合理充 分利用当地成林区丰富的树叶和牧草资源,既保证奶山羊活泼习性有 足够的饲草,又能增加产奶量。同时加快发展人工种草面积。三是开 发羊奶制品,提高附加值。除羊奶粉外,加快开发生产有市场的液态 奶、保健奶、功能奶等各种羊奶制品,以提高鲜羊奶收购价格。此外,与西农大食品学院联合和扶持羊奶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对羊毛、皮综 合利用开发,提高产、加、销一条龙水平,让莎能羊中间和终端产品 在市场上创出名牌。

目前,千阳种草面积由12万亩增至20万亩,种植青贮玉米1600亩; 许多奶农开始把粮田改为部分种植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等;山区耕地 较多的奶农变广种薄收为多半种植饲草;县上出台建一个养羊小区由 财政补助7000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新建6000吨羊奶粉生产线;“草

地围栏和划区轮牧”等方案,已提交至去年10月召开的党代会上。只 要立羊为业形成共识,莎能羊产业定会发挥其巨大的潜力。

第三篇:关于某县电线电缆产业调查与思考

一、发展态势

我县现有电线电缆企业160家,从业人员1.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家,已形成了以**镇为中心沿高新大道分布的产业集群,新办线缆企业或增资扩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线缆产值不断创下新高,据统计,全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2000年为6.2亿元,2001年为7.4亿元,增长19%;2002年为9.4亿

元,增长27%;2003年为16.2亿元,增长72%;2004年为37亿元,增长128%;2005年为56亿元,增长51%;2006年为92亿元,增长64%;2007年为142.5亿元,增长55%;2008年约为180亿元。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在迅速扩张,2007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7家,超10亿元企业4家。骨干企业快速扩张的同时,税收贡献突出,处于第一方阵的华菱、华海、江淮、新亚特、华星5家企业,2004-2007年的四年累计上交税金103647万元。

全县现有各类电缆产品规格万余种,“欣菱”、“华亨”、“鸿翔”3种电缆产品为国家免检产品,12种电缆产品荣获省著名商标,19种产品为**省名牌产品,35家企业75个产品获得3c认证,127个产品获得采用国际标准证书。我县已成为全国电线电缆重点产业基地之一,先后被批准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省民营科技园”、“**省特种电缆产业基地”,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产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业内竞争异常激烈。正是一支数千人的业务员队伍常年在外打拼,才保持了我县线缆产业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业务员之间为了同一标的毫不相让,相互压价,甚至互相诋毁;有的不顾成本利润高低先把订单拿到手,然后在产品质量和短斤少两上动脑筋想办法,这种独特的营销方式形成了一把双刃剑。

(二)本土企业各自为阵。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老总们认为各有各的路子,谁也不服谁。小企业由于质量体系不健全,管理成本相对较低,为了生存竞相降点接单生产,以打价格战展开竞争。同时,由于我县电线电缆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出台,不论规模大小办厂成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三)资金链条持续收紧。一方面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另一方面采购原材料现款现货,“料重工轻”资金占用较多。特别是2008年10月份以来,国家宏观调控与全球金融风暴效应叠加,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明显,铜价快速下跌50%左右,企业普遍开工不足,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以致出现了货款难回笼不敢做、铜价下跌不宜做、资金不足不能做、市场萎缩不好做、利润下降不愿做的窘境。

(四)质量问题令人担扰。用户选择最低价中标、市场销售机制刺激以及企业原材料进货和生产过程检测不严,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潜规则成为不公开但习以为常的事实,产业快速发展辉煌难掩产品质量低下的忧患。

(五)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总体上产业集群人才增长严重滞后于产值的增长,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紧缺,有些企业采取“拿来主义”相互挖人。问题另一侧面,家族式管理往往让职业经理人难以适从,人才难以把根留住。

(六)税费政策不够宽松。我县已有一部分业务订单流向江苏宜兴市,究其原因是对方税收政策执行较宽松,产业链条相对配套,有关方面服务理念超前,这就构成产业集群间竞争之势。另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征收引起长江大堤内的企业强烈不满。

三、几点思考

未来几年,我国电力、铁路、轨道交通、能源、建筑、通信、船舶、汽车等产业依然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电线电缆产值增长将高于gdp增长水平,但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又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市场需求结构朝着环保、节能、高效、低能耗、高性能方向不断演变,因此,我县电线电缆产业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正确处理加速产业集群膨胀与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关系

我县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集聚效应不断显现,迫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速搞几年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大力弘扬**精神,促进全民创业,鼓励支持有资金有市场的业务员兴办实业,鼓励支持现有线缆企业增资扩模,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重组上市。在重点区域加快征地进程,加大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兴办商贸流通产业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扩大线缆产业膨胀的承载容量和支撑载体,着力打造新**经济板块,构建高新大道电线电缆工业走廊。尽快出台电线电缆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和政策为牵引,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在高新大道两侧,有关部门注重引导新办线缆企业增加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节约集约用

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投资新建和增资扩模企业,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投资方向,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骨干企业要加强对产业政策支持领域的产品研发,根据产品变化情况和企业经营特点,及时调整产品组合、目标市场组合。

(二)实施资金风险防范与改善融资环境并举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加大应收帐款的催缴力度,组

织专人紧盯不放,对逃废债务和业务纠纷的用户及时依法清收;审慎接单生产,严格审核业务合同,防止货款长期拖欠;练好内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开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费用;理性投资产能过剩的低端产品生产,注重前期市场预测和分析论证,力避盲目扩张。总之,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提高产销率、资产周转率、成本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各金融机构秉持共兴共荣的理念,推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扩大信贷投放。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力促金融、保险、咨询、信息、物流、法律、房地产等围绕线缆产业集群的三产服务业加快兴起。

(三)充分保护业务员和生产企业两个积极性

我县电线电缆产业某种意义上说是业务员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拓市场,以客户为中心,业务员围绕客户转,生产围绕业务员转。秉承老一辈业务员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闯市场精神,鼓励更多的**人外出跑业务,设立办事处,搞好传帮带,让更多有知识的年青人崭露头角,培育壮大我县电线电缆业务员队伍。每年县里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业务员,引导他们学习浙商的团结协作精神,塑造**商人在外形象。在企业与业务员确定税费结算标准和产品定价中,协会引导线缆企业订立并诚信遵守自律公约,决弃“低价竞争”策略,回归市场理性,规范行业竞争行为,维护业务员和企业都有合理的盈利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集群整体产能释放。

(四)对企业挖人问题实行标本兼治

协会争取各会员企业支持,收集行业员工名册,分类建档,既注意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又要协调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纠纷。此乃治标,缓解相互挖人矛盾,必须从根本上培养一大批本土熟练技术工人。协会积极主动地整合县直有关部门的劳动力培训、人才培养资源,共同深入线缆企业,在电线电缆人力资源大市场中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邀请专家开展讲座,聘请有关科研院所来基地分批举办线缆企业机电、成缆、挤塑、航车、质检、财务以及法律培训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素质。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引进和重视使用高级技术人才,广招毕业生或送员工委培,开展行业技术职称评审,从而为我县线缆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坚持品牌创建和质量监管两手抓

特种电缆国家无标,“特种电缆+业务员”形成我县线缆产业的较强竞争力和生命力。协会联合质监、工商、经贸、科技等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一手抓不正当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整治,采取不定期抽查和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让“生产合格产品吃亏”潜规则无市场,一手抓诚信企业建设,树优质创名牌,积极支持优势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实施以时间换空间战略,充分利用宏观经济不确定这段缓冲时间,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内涵改造、技术创新,淘汰耗能耗材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发符合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制造过得硬的线缆产品。另外,学习借鉴宜兴等地做法,加快筹建**国家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形成质检中心、电缆博物馆和特种电缆研究所三位一体,早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六)做到龙头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扶强两方面兼顾

电线电缆生产基本上是大企业仿国外,小企业仿大企业,新企业仿老企业,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要拿出抓两头带中间的举措,首先着力将华菱、华海、新亚特、江淮等企业培育成我国行业一流、能与业内大企业相抗衡的领军航母,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将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内外力量汇集,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其次,县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中确权办证、担保等困难,乡镇政府及时解决征地拆迁矛盾,税务部门灵活执行税收政策,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及时化解业内的矛盾和纠纷,不遗余力地协调“河费”征收问题,共同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第三,企业自身减少家族势力干扰,倡导职业经理人管理,创建企业文化,依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员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开展横向交流,加强技术合作。

(七)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未来几年,电线电缆产业较快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不会变,作为我县支撑产业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格局不会变。这就需要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步调,将线缆产业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开一路绿灯保驾护航,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县直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行业主管单位或多或少的政策资源,汇聚到线缆产业基地建设中来,面向企业在服务中实现有为有位。有关乡镇将做大做强电缆产业集群为已任,按照新**经济板块总体规划要求,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排忧解难。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电线电缆产业发展领导组,定期分析研究产业发展问题,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作者系**县县长助理、电缆行业协会会长)

第四篇: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陕西大鲵资源养护与产业发展

张树明 孙增民 夏广济 魏美乐

714000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30号陕西省水产工作总站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7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J)第14届缔约国大会被列为Ⅰ类濒危物种。为保护大鲵资源,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大鲵驯养繁殖试验,九十年代后,随着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的明确,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由以政府投入、科研单位承担逐步转变为以民间投入为主的多种形式。2002年陕西省大鲵繁殖试验取得初步成果,2005年通过对成败经验的总结探索,形成“原生态保护、仿生态培育、人工繁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路径,基本掌握了从亲鲵培育、产卵、受精、孵化到出苗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显现出秦巴山区大鲵自然资源的商业价值,即养殖的幼鲵成本低、质量优,受到全国各地大鲵驯养户的欢迎。加之对大鲵商品养殖技术的普及,群众自发性养殖大鲵热潮在陕南地区迅速兴起。

一、大鲵的资源现状

(一)大鲵自然栖息地生境破碎,分布区域明显萎缩

当前大鲵自然栖息环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境破碎”。所谓“生境破碎”是指原来一大块连续分布的大鲵生境,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分布面积缩小,或者被分割。这种破碎的生境一方面限制了大鲵潜在散布能力,缩小了觅食、越冬、产卵的区域,从而使其逃避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被捕杀的危险性加大;另一方面使得该物种的基因交流机会减少,只能在较小范围内近亲繁殖。此外,当生境破碎后,大鲵只在很小范围内摄食有限的生物资源,一旦该区域的饵料生物不足就可能导致大鲵个体死亡,导致物种衰退甚至走向灭绝的境地。

(二)非法捕捉大鲵屡禁不止,野生资源濒危

目前陕西省野生大鲵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区海拔900米~1200米之间的密林山溪河流里,这里的洞穴、石缝和清凉的溪流是大鲵最佳栖息环境。据调查,20年前在秦巴山区山涧小溪中随处可见成体的大鲵,个体一般在3公斤~6公斤。据资料记载,宝鸡市凤县和太白县,1970年~1978年每年捕捉大鲵量在2000公斤~5000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汉中市大鲵年出口量在5000公斤左右。90年代后,秦岭地区大鲵的黑市收购价曾高达每公斤4000元。在这种利益诱惑下,非法捕捉、收购、运输、贩卖大鲵的链条越发完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捕捉个体的重量也从3公斤~6公斤下降到1.5公斤以下,现在几乎看不到5公斤以上的野生大鲵。严峻的资源衰退形势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群众的重视,许多农民开始自觉参与到保护大鲵资源的行动之中,他们守护大鲵栖息的洞穴,发现可疑人员积极举报,使非法捕捉大鲵活动有所收敛。据当地农民反映,每年春节前后一些洞穴就会涌出1龄幼鲵,一般在200尾~500尾左右,多的可达2000余尾。有专家推测,陕西省野生大鲵的资源量不足5万尾,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有待考证,但足以说明野生大鲵物种的濒危状况。

(三)大鲵资源保护的方式

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保护区和驯养繁殖场。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设施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大鲵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达到保护大鲵种群及其群落的目的。目前,陕西省已经建立的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有10个,其 1

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2个、县级4个,保护区总面积4.36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为陕西省大鲵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立驯养繁殖场,将大鲵从原生境转移到人工建造的环境中进行驯养繁殖,从而使大鲵物种数量得到有效保护。陕西省大鲵驯养繁殖已经成为热点,目前全省已批准建设大鲵驯养繁殖场有67家,饲养亲鲵3万余尾。据统计,近20年来,陕西省累计繁育大鲵幼苗超过200万尾。其中:1996-2002年繁殖幼苗0.6万尾,2003-2005年繁殖幼苗9.9万尾,2006年繁殖幼苗11.5万尾,2007年繁殖幼苗18万尾,2008年繁殖幼苗25万尾,2009年仅汉中市的留坝、宁强、略阳三县繁殖幼苗就超过50万尾,全省繁苗超过100万尾。

二、大鲵经营利用的现状

按照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目前,全省已有8家驯养繁殖场获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但是,还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养殖户,他们过去一直在暗中养殖,对野生资源构成潜在威胁。虽然他们养殖的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繁殖的幼苗,但这些农民养殖户所养大鲵种质来源复杂,有繁殖能力,无防病手段,缺乏必要的档案记录,无法得到合法的销售途径。如何引导这些农民养殖户,陕西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专题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据了解,仅汉中市农民养殖户就有4000多户。其中,具有一定繁殖规模的养殖户300多家(繁殖幼苗数量在1万尾—3万尾之间),勉县、城固、留坝、略阳等县的一些乡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娃娃鱼之乡”。以留坝县武关驿镇为例,全镇养殖大鲵亲本2,000多尾,2009年繁殖幼苗14万尾,销售幼苗10万余尾,形成产值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0%。按照《汉中市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汉中市大鲵养殖户将达到5000户,年养殖大鲵100万尾,年产值达到20亿元。

三、大鲵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大鲵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地理位置等适宜大鲵栖息。陕南秦巴山区的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构成秦岭山脉,具有温带气候特征,海拔多在500米~2000米之间,南部区内分布着嘉陵江、汉江、丹江等长江水系的中小河流;秦岭北麓分布着千河、石头河、黑河、涝河等70多条河峪,属黄河的二级支流;区内小河沟密布,水资源丰富,总量占陕西省水资源量的百分之七十多,且水质优良,无污染;区内森林茂密,植被条件好,号称“中国中央森林公园”;区内物种多样,是国内乃至世界性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之一。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对秦巴山区生态环境进行养护。原来被破坏的大鲵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全省已建成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65.5万亩,大鲵驯养繁殖场67处,养殖大鲵种群数量超过50万尾。目前,陕西省大鲵驯养种群数量和年繁殖幼鲵数量居全国之首。

四、推动大鲵资源养护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对在大鲵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在大鲵开发利用上,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更要与国际上通用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接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积极保护策略,引导大鲵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渔业法制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为大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鲵为国有生物资源,国有资源的猎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理应受到政府监管。如果监管体系的发展滞后于群众性大鲵养殖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国有资源的破坏和流失,这包括大鲵种质资源的退化和栖息地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后果是掠夺性的快速发展带来资源的荒漠化。那

时陕西大鲵产业的优势地位将完全丧失,引发广大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因此,大鲵产业要发展,基层渔政监管体系建设是关键。它们担负着大鲵野生资源的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修复、养殖亲本来源的追溯、商品鲵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督,以及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和指导的重要职能。因此,要加强和完善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经费拨付力度,保证开展工作的经费。

(三)开展大鲵的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系统。重点调查各地野生资源量,研究大鲵驯养繁殖、苗种培育技术。对人工养殖的苗种建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实行对人工养殖、市场销售全过程监管,杜绝对野生资源的捕捉和销售行为。

(四)成立大鲵资源养护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农户的组织化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制定“人工养殖大鲵经营利用的条件要求”和“大鲵经营利用的控制措施”等管理制度,整合大鲵养殖农户,成立大鲵经营利用管理中心,建立养殖大鲵卡片档案,促使大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五)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大鲵的驯养繁殖,首先要从种质资源抓起,尽快建立大鲵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彻底解决大鲵人工驯养繁育中的“种源”问题,并通过放流健康大鲵,从真正意义上恢复秦巴山区大鲵物种资源量,使大鲵资源能够为人类永续利用。

(六)将大鲵资源养护工作纳入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大鲵是一个新兴养殖物种,疫病发生的机理、病因、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都没有定论,有待研究证实。但规模化的养殖已经出现一些疫病的发生和蔓延,且给个别养殖户带来了较大损失,也给大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目前,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内建立大鲵疫病监控系统,有效隔离带病大鲵进入养殖区,对治疗用药进行管理和指导,防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同时,将大鲵列入到水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由财政提供专项的大鲵抽查经费,确保上市销售大鲵的质量和食用安全,促使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开展大鲵机体生化成分深度研究,开发补食、保健、医药、化妆品等高端产品,延伸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其朝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五篇: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大鲵产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快我区大鲵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区外发展经验,12月6日至12日,由地委副书记龙德文任团长,地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政协地工委原主任叶明瑞,地委委员、铜仁市委书记李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顾明杰,地区渔业局局长杨频,铜仁、江口、松桃、印江县领导及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赴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张家界市开展了为期7天的大鲵产业发展考察工作。考察归来,大家深感启发很大,受益非浅。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

展的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

大鲵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栖息地破坏,全国适宜大鲵生存的生态环境区域缩小,资源衰退。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山麓,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溪沟遍布,所属房县是我国大鲵四大原产地之一。湖南省张家界作为铜仁地区的近邻,同属武陵山区,所产大鲵均为“武陵山”品系,也是我国大鲵四大原种地之一。该市有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并设立有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集救护保护、人工驯养繁殖、病害研究等于一体的大鲵救护中心。

湖北房县群众素来有家庭养殖大鲵的习俗。近年来,在房县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建了房县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植发展壮大大鲵产业。合作社已建有繁育基地6处,存池大鲵万尾,人工养殖初具规模,有供繁育的大鲵亲本5000多尾,每年可新繁种苗2万余尾,全县养殖量已达70000多尾,新增产值亿元。

湖南省张家界市现有大鲵驯养繁殖企业20个,驯养规模超万尾的有1家,驯养规模超过5000尾的有3家,有5家获得《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挂靠驯养繁殖场的委托代理驯养户近50户,其村级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社员发展迅速。目前张家界市池存大鲵10万余尾,其中亲鲵超过1万尾,拥有大鲵驯养、繁殖专利技术8项。

发展模式

湖北省大鲵发展模式,主要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管养殖大户,养殖大户带养殖农户,开创了委托驯养繁殖制、亲鲵登记备案制等新方式。

湖南省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模式,是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今年也在发展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如:永定区后坪镇荷花村农民大鲵养殖合作社

等。

党委、政府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当地资源,湖北、湖南两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十分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调研提出了湖北省渔业要分别以“9条鱼”,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房县的大鲵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房县县委、政府将大鲵产业列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成立大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优惠政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与兴农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鲵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县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扶持大鲵生态繁育基地建设。科技局设立大鲵繁育专项科技经费,每年用于大鲵科研经费达10万元以上。该县的白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培植大鲵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资金、技术、领导力量上倾力支持,主攻繁育技术,大力培植养殖大户,示范带领农户发展。

湖南省张家界市已把大鲵产业发展作为当地旅游的特色项目发展。省、市积极统筹协调张家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共同发展。仅大鲵救护中心的建设,国家、省、市已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多年的支持与发展还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大鲵产业企业湖南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分别亲临实地视察了该市大鲵保护、驯养繁殖和利用情况,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十套节目及数十家国内外媒体都对张家界的大鲵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渔业部门的作用

湖北、湖南两省和房县、张家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能、职责,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推动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依法管理,有序发展。房县渔业部门由过去主要以“堵”为主转变为以“疏”为主。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对全

国较大的大鲵养殖基地和公司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先后与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水产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技术指导合作关系,从亲鲵的选育、到养殖池的选点、设计与建造、病害防治等都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张家界渔业部门对大鲵的管理,由过去依法“没收、罚款、放生”变为“引导、扶持、服务”。坚持抓公司带大户,大户带农户,使其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湖南省渔业部门的倡议下,由湖南省润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湖南大鲵救护中心等单位发起,于XX年2月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创办了全球唯一的公益性的大鲵行业站—“大鲵保护国际协作”。其宗旨为:“保护大鲵,维护生态平衡”,依托it行业最新技术,建起了大鲵行业信息平台。

二、对我区发展大鲵产业的意见

[1][2]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相关文章:新农村建设实地考察总结报告中学

班级管理工作考察后的情况汇报及几点感想乡镇小学参观考察汇报范文2篇关于粤闽京沪部分法院多元化调解工作的考察报告高速公路联监控系统考察报告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家园——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城市文化场馆建设的考察报告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查看更多>> 考察报告

下载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鲵产业兴起的调查与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一、十堰市和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水域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些年来,受各种不利因素......

    大鲵产业发展学习考察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大鲵产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快我区大鲵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学习借鉴区外发展经验,12月6日至12日,由地委副书记龙德文任团长,地委农村工作领......

    发展竹子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竹子属禾本科植物,一年种植多年收益,其品种较多,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全国竹林面积达***万公顷,年产毛竹*亿根,其它竹......

    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大鲵产业的调研报告查阅数:102 曲河乡人民政府唐有新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近年来......

    正安县大鲵养殖产业发展典型材料[最终定稿]

    正安县大鲵养殖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正安县位于贵州地处黔北边陲,襟连重庆市前沿北距重庆220公里、南距遵义130公里、贵阳295公里,辖2596平方公里,沃土津奇诱人。正安属中亚热带湿......

    关于发展大鲵养殖产业的意见

    关于发展大鲵养殖产业的意见州渔业局大鲵是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在食用、药用、观赏和科研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市场前景广阔。我州气候温和湿润,溪河及地下水资源丰富,发展......

    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赤城县是农业大县,全县29.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4.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全县耕地80.9万亩(退耕24.9万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全县尚......

    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