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我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绿色蔬菜撑起农民收入的钱袋子——关于对**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极少,该县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2004年全县种菜收入1.4亿元,2005年全县蔬菜发展到10.0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9.96%,其中设施蔬菜3355亩,全县农业人
口达到人均1亩菜,种菜收入占农业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培树示范典型,增强导向力。该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实际,决定把蔬菜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从张家口蔬菜研究所引进了生菜籽种,在气候温和的红旗营乡老芽茬村进行了18亩试种,结果亩产生菜5000公斤,亩收入2000元,是传统大田作物的7倍;四台嘴乡在气候冷凉的太子城试种了圆白菜,由于品质好,当年销售一空,亩收入3000多元,从未有过的高效益,不仅坚定了菜农种菜的信心,也得到了全县农民的认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农民种菜的信心空前高涨,蔬菜就像雨后春笋瞬间占有了***大地。红旗营乡老芽茬村196户,种菜面积1000多亩,四台嘴乡蔬菜面积达到1.4万亩,全乡种菜人均增收1300元。
二、提升种植技术,增强生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效益?从发展蔬菜产业伊始,就把配备专业人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提高蔬菜的质量作为重要的手段来抓。县委、县政府在蔬菜种植乡镇配备了熟悉农村工作和蔬菜种植技术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红旗营乡领导班子中有7名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同时,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沉下去教”的三位一体“科技兴菜”战略。先后多次派技术人员到北京中以农场、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培养技术人员50多名;积极挂靠中国农科院、北京中以农场、北京和天津蔬菜研究所等高科技、高科研院所单位咨询信息,引进科技人才120余人次。多次聘请省市专家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仅今年,全县举办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发放材料5万多份。由于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全县蔬菜发展到16大系、40多个品种,8万亩蔬菜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环评认证,“方舟”彩椒、“百丽”西红柿等优质品种,深受广大客商的喜好,特别是“一刀绿”圆白菜在北京大钟市蔬菜批发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后续力。为使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投资重点放在了蔬菜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10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通公路村达到66个,重点蔬菜种植村全部硬化了道路;进行了农电网改选,消灭了无电自然村;开通了程控电话,80%的乡镇开了移动、网通通讯;建成了配有恒温库、住宿、冷饮等设施的蔬菜批发市场6处,简易交易市场8处;今年新打、修复机井215眼,修建防渗渠17225米。由于配套体系的不断建全,全县形成了圆白菜、长白菜、特菜3个双万亩以上蔬菜种植区,基本形成了沟与沟相连,带与带相结的“环”状产业经济带。
四、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扩张力。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综合功能。因此,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2000年县委将红旗营乡500亩大滩租赁给个人进行开发,注册成立了***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在县委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建高标准大棚400亩,建成了300吨恒温库、100平米的蔬菜打包加工车间、2000平米的批发市场和500平米的交易大棚,初步形成了种、养、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全县先后建成了“绿瑶”农贸有限公司、绿丰农林牧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农“字”型企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够合理。菜农为降低风险,同时种植多个品种,致使每个品种面积不大、产量有限,形不成规模,给客商整车收菜带来困难,导致收菜成本增加,出现了“质量好、数量少、效益差”现象。特别是设施蔬菜虽然收益很高,但由于受水利条件、生产观念、市场信息、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今年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技人员与农民缺乏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从根本上影响了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技术服务不能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出现了蔬菜优质品种少、大路货多,甚至导致部分品种老化、连年重茬、病虫害增多和缺素症的发生,直接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
三、市场
信息不灵。由于农户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在调剂种植品种时,想调不敢调,要调不会调,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与市场需求的定向性、多样性矛盾突出。80%的农户安排种植意向时所依据的或是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或是按照传统的习惯进行种植,这种现象常常导致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造成农民损失严重。
四、中介组织薄弱。发展壮大
蔬菜产业,关键是有以营销为主的专业中介组织,到目前,缺乏真正成规模的龙头营销机构。蔬菜协会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对经纪人的管理约束,致使部分经纪人在销售过程中为一己私利压价收购,损害菜农利益。同时,大部分经纪人主动闯市场联系客户能力较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营销手段单一,致使在价格上往往受制于经销商。
五、配套设施不健全。***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56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602万元,仅能维持正常的工资发放。同时,扶贫贷款也因需要担保,门槛过高,难于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资金的制约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如红旗营乡,全乡沿川10个种菜村,共有大小机井和自吸井480多眼,但只有老芽茬和白化沟两个村全部配电,其他8个村的机井配电线路需要重新整修,降低了水利设施的使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进行规划,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必须吃透省、市、县情,摸透市场行情,从本地优势出发,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实施科学规划,实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才能立足根基,处于不败之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避免三方面的盲目性。一是避免产品的同构性,打好“品种差”。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积极培育、引进新品种,逐步对老化的品种进行淘汰,对多年重茬的品种进行茬口对调或使用有机肥、微肥改善土壤成份,提高蔬菜质量。二是避免上市的同时性,打好“时间差”。充分利用区域内小气候的优势,发展壮大错季蔬菜基地,对早、中、晚菜的播种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真正实现错季生产、错季上市,提高蔬菜效益。三是避免市场的同地性,打好“空间差”。要改变传统的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确定种植品种时除依据气候、土壤条件外,还要了掌握各大市场需求,扩大输出半径,避免同一品种、同一时间,争夺同一市场,防止有规模没效益现象的发生。
二、配套建设同步,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必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多种融资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以减少县、乡政府维修和管护费用。二是加强批发市场建设,按照“政府组织管理、部门大力扶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显明的集检测、分级、包装、打冷、运输、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通过走出去引外资、鼓励干部和群众合资等途径建设恒温库、自然通风库等配套设施。三是完善农村信用评估制度。继续推广完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等级的可贷款规模,享受信贷的农户年内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支取,从根本上缓解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应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把积极种植蔬菜的干部也纳入信用等级评估行列,鼓励县乡机关干部承包、租赁农村土地,种植蔬菜,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壮大流通组织,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销售注入生机活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必须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作为活跃产品流通,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等流通机构,按照“组织规模化、经营实体化、运作法人化、服务专业化”的标准,不断完善流通功能。首先要加强对经纪人的培训,让其掌握营销方法,提高主动闯市场、联菜商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经纪人管理,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接机制,加强对经纪人队伍诚信方面的教育管理,做到销售蔬菜公平、公正,既要保证客商的利益,不能以次充好;又要对菜农负责,不优亲厚友,不压质压价,尽快形成“家庭农户搞生产,合作组织促销售”的流通格局。同时,要制定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干部、群众参与到蔬菜销售中,对销售业绩突出的干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且要给予相应的政治荣誉。
四、加强龙头培育,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强势主体。实现蔬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只有唱响龙头发展壮大曲,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拉动力,才能使蔬菜产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为此要大力培育生产、销售、加工等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载休。一是要“内推”。应对现有的龙头企业和蔬菜大户从土地、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和保护,同时协调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力争把企业推大、扶强,带动农户,拉动发展。二是要“外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仅靠县内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善借外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个性化、零距离”的服务和生产成本最低、交易成本最低的政策洼地,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三是要“嫁接”。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小企业,要借力发展,通过“嫁接”的形式,挂靠到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蔬菜产业的“航空母舰”,走节约生产、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路子,让龙头企业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实实在在的致富桥梁。
五、强化服务功能,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架起腾飞桥梁。在农民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的情况下,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充当一个暂时的官方龙头,组建支农服务机构,为蔬菜产业搞好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蔬菜产销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市场需求信息,搞好市场定位和市场预测,指导农民种植。同时,为种菜农户搞好各种农用物资和籽种的调配工作。二是技术服务。严格按照“无公害操作技术规程执行标准”,搞好无公害蔬菜监测工作,特别要加强蔬菜成熟期间农药的管理和使用。同时应聘请无公害蔬菜监督员,负责监督全县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确保绿色无公害蔬菜“零缺陷”。三是销售服务。产前积极跑外,与各大公司、企业接触,搞宣传、签订单,弱化蔬菜进入市场的风险。在签订协议时,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品种的规格、价格、天然灾害等,做到条款清楚,可操作性强。产后在了解全国各地蔬菜市场行情的前提下,组织蔬菜大户、运输户、经纪人到大中城市有规模、有影响的蔬菜市场,发放宣传资料,设立蔬菜展销区,作好产品推荐,扩大销售半径,打开销售通道。
第二篇:白河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为推动设施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白河县由财政出资对建棚户按每棚3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短短一年时间,该县大棚菜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当年新发展大棚600余个,全县设施大棚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50亩,初步建成了城关向荣村、中厂镇宽坪村、茅坪镇枣树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蔬菜种植专业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一、主要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设施大棚蔬菜种植,是一项效益好、见效快的高效产业。过去白河主要靠种露地菜,品种单一,数量短缺,城乡居民吃菜主要靠十堰、安康、襄樊等周边市场调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仅吃菜一项就外流资金1000万元以上。为了尽快将蔬菜这项富民产业发展起来,县上组织有关部门、乡镇及村组干部专程赴十堰市郧县考察学习蔬菜产业发展经验,让县乡干部深受启发,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为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科学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大棚蔬菜栽培对土地、光照、水分要求高,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切忌一而上。县上决定突出发展重点乡镇,确定城关、中厂、茅坪、西营、仓上、冷水为蔬菜种植重点乡镇,在适宜种植蔬菜的村组进行连片规划,形成区域布局,做到集约发展。各重点乡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规划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规划区内蔬菜发展任务的落实。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按规划落实好大棚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3、资金扶持,增强发展动力。设施蔬菜栽培一次性投资大。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性,一方面组织重点户外出参观学习,学习成功经验,支持他们率先启动建设;一方面积极协调信贷部门对建棚户进行信贷扶持的办法,解决建棚户的启动资金问题。县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农户每建一个棚,由县财政奖补300元,此举大大调动了农户建棚积极性,加快了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
4、示范引导,坚持大户带动。示范引导,坚持大户带动。由于过去种露地菜的传统习惯,加之建棚一次性投入大,部分群众心存疑虑。针对这一情况,县上从抓示范大户做起,坚持大户引路,典型示范。在每个乡镇选择积极性高的重点户,精心培育蔬菜种植示范大户,通过示范大户的引导,带动面上的发展。茅坪镇枣树村通过种菜大户谢克敦的示范带动,全村已连片发展大棚100多个,迅速形成了规模。
5、健全体系,强化技术服务。为全面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县乡两级成立了蔬菜产业技术服务队,首先对干部进行全面技术培训,让他们首先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同时,在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村,积极引导菜农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二、取得成效
1、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六个重点乡镇已初步形成规模,培育建成了一批蔬菜种植重点村、重点户,全县累计建成大棚600余个,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3.6万亩,蔬菜产量达3.65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0.93%和19.38%,有效地缓解了境内蔬菜供应短缺的状况,提高了全县“菜篮子”的保障水平。
2、种菜群众收入增长明显。通过严格技术指导,合理搭配品种,我县大棚蔬菜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测算,按目前生产技术水平,一亩地建3个棚,年均每棚收入3000元以上,年亩收入可达1000元,全县大棚蔬菜产值达500万元以上,实现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当年收回成本,是一项群众致富的短平快项目。种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其它农户。
3、干部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乡镇职能的转换,迫切要求乡镇干部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广大干部纷纷上起了培训班,扎扎实实地学起了蔬菜种植技术,通过指导群众发展产业,不仅有效促进了群众致富,而且也增强了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正如一位技术干部说的:“群众发展产业,如果干部连技术都不懂,还谈什么帮助群众致富”。
三、几点启示
白河县蔬菜产业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并迅速形成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是该项产业符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蔬菜产业,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转变观念是先导。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如何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白河县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市场需求,把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放在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上,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获取新的信息,才能帮助群众解决对接市场的难题,加快产业发展才有了不竭动力。
2、搞好规划是前提。兴产业、帮民富是各级干部的共同愿望,但任何一项产业的成功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土地能生长、市场效益好、群众会干。发展农村产业切忌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发展,搞一刀切。白河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做到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促进产业的集中,发挥土地的集约效益。坚持典型引路,大户带头,充分发挥示范大户的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3、资金扶持是关键。广大农民致富慢的根本原因是缺资金。发展任何产业都要考虑到群众的资金承受能力。白河县从实际出发,针对发展设施大棚一次性投资大的情况,由信用社为农户按每个棚发放2500—3000元贷款的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从而为产业的迅速壮大奠定了基础。
4、技术服务是保障。一项成功的产业,在发展初期必须要让群众掌握生产技术,这是产业发展成功的重要保障。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农民越来越需要干部提供技术服务,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基层干部必须尽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真正成为产业技术的行家里手。白河县一方面加大对县乡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让干部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组建蔬菜产业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在合作社内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县乡负责培训合作社领头人,再由合作社组织社员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保证及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第三篇: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赤城县是农业大县,全县29.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4.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全县耕地80.9万亩(退耕24.9万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全县尚有贫困人口
7.19万人(加上面上贫困人口(遇灾还返)2.2万人,共计有9.39万人处于贫困状态),为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寻找赤城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何发展赤城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笔者对全县和周边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供领导参考。
一、赤城县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地处华北平原向内蒙高原过渡丘陵山区,海拔在400-1000米,光照充足,空气清新,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无污染,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全县从北向南各乡镇气候由寒向暖过渡,具有立体多样性气候特征,露天种植、日光温室、温室大棚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县均有可适性。同时,我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水资源总量为3.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其中2.1亿立方米为重复计算量),黑、白、红三条河流域河川区耕地面积达32.4万亩(其中:水浇地11.2万亩、旱地21.2万亩),以上河川区水浇地面积占全县水浇地总面积的71%,且土壤多以棕壤、褐土为主,土质肥沃,热量丰富,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从而使我县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区位优势良好。我县是全省24个环京津县区之一,京津强大的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将给我县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县有4个乡镇与北京2个县4个乡镇毗邻,和北京边界达150多公里,距北京公路里程180公里,天津300公里,是沟通京津、内蒙古、张家口、承德的天然纽带,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由于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县的蔬菜能够与京津等地形成错季。加之近年来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我县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县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菜花、西兰花、西葫芦、圆白菜、白萝卜、食用菌等在京津地区已有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北京市蔬菜消费总量约40亿公斤,因此仅京津地区就有广阔的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
四是生产潜力巨大。从我县种植业情况来看,全县主要以玉米、土豆为主,常年种植在35万亩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近70%,整个种植业内部结构有较大的调整余地,只要能够实现效益带动,全县蔬菜有20多万亩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县的辣椒、架豆、食用菌、出口菜等特色蔬菜具有国内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种植优势,其规模产量和产品质量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赤城县与先进县区的差距
一是蔬菜种植种类杂,但基地规模小。据统计,我县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不足2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6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上蔬菜种植种类杂,使得科技含量低,新品种推广慢,基地规模小,从而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目前全县只有食用菌总公司和雕鹗信和杏仁加工厂两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刚刚建成的一两个恒温库,尚处于起步与建设阶段,未有效投入使用,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且缺乏品牌,很难进入外地超市与大市场,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服务,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三没有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到目前我县没有一处正规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销售杂乱无章,多数是街头巷尾交易,造成蔬菜销售渠道窄,价格不稳定,甚至出现欺行霸市行为。蔬菜生产方面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特别是制约蔬菜发展的水、电、渠系等问题仅靠一家一
户根本无力解决,加上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无序经营状态,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四是蔬菜面积呈减少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①随着工业经济、劳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种植习惯的改变,多数农民由原来靠种地为主,转而从事其它行业,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加,年轻人员从事二、三产业外出劳动,占90%以上。单个家庭种植蔬菜土地较少、且价格不稳定,从而引起蔬菜种植面积的减少。②随着县内工业矿业、建筑业的发展,为农民从事打小工、搞运输提供了条件,且收入稳定,从而导致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降低。③蔬菜种植用工较多,在蔬菜生产中主要有老弱和妇女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家中主要劳动力基本都从事三产和外出打工,使得一部分面积少的村放弃了蔬菜种植。
五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县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300-500元,温室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在30000元以上。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县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上市时间差异较大,造成销售和价格不稳定,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销售而望而却步。
三、建议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思想,专门成立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工业,但做为一个农业人口占90%以上的县来说,农业不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就难以解决。蔬菜产业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因此,必须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引导,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一是要成立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的要求,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门机构(5-7人),具体抓蔬菜发展的日常工作,年初各乡镇要根据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上报发展计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到村,责任到人,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彻底改变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严格考核,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衡量一个乡镇工作业绩和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全县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三是要结合全县实际,出台发展政策,按照“一年搞示范、两年上规模、三年成产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县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作为指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蔬菜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关键是要抓准产业,选准地理位置,实现蔬菜种植由大众产品向特色产品、相对集中向园区化转变,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的优质蔬菜产业带。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从我县多年来蔬菜种植情况看,应着力抓好几下几个蔬菜园区建设。
一是以样田为中心,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核心示范区。样田乡邻近县城,位于国道112线与省道宝平线交叉地块,是全县三条河流域面积的中心地带,全乡耕地面积1.7万亩,多为河川谷地,加上周边赤城、龙门所、东万口、茨营子、云州、雕鹗等乡镇,水浇地面积占全县水浇地总面积的70%。从以上分析来看,该区域交通便捷,地块集中、河川区面积大、土地肥沃发展高效蔬菜产业潜力巨大。在蔬菜发展中,要在先有基础上,继续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重点,集中规划温室大棚、日光温室、中小拱棚等设施蔬菜种植形成规模,配套建设蔬菜综合批发市场、恒温库等设施,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争取利用1-2年时间,把样田原种场一带建成集精品蔬菜、食用菌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辐射带动赤
城、龙门所、东万口、茨营子、云州等乡镇,建成全县蔬菜生产、加工、销售核心示范园区。二是以区域特色和种植基础为划分,加快四大基地建设。⑴以大海陀为中心,建设2万亩优质架豆生产区,借助“海陀”架豆品牌,辐射带动田家窑、龙关、雕鹗等乡镇,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种植效益,主要品种为青岛、双青、泰国架豆王等。⑵以龙关为中心,建设圆白菜、西葫芦种植基地,辐射带动田家窑、雕鹗、炮梁等乡镇,重点发展大路菜生产区,主要品种为圆白菜、西葫芦、甘蓝、西芹等。⑶以黑河、白河流域光热条件较好的乡镇为中心,建设特种蔬菜生产区,依托定单合作的形式,在后城、雕鹗、龙门所、东卯、茨营子等乡镇,发展益都红辣椒、芦笋、甜高梁特种作物种植,通过今年试种示范,推广红辣椒种植1万亩,并在原种场筹建辣椒出口加工厂,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在雕鹗、大海陀、后城、镇宁堡等乡镇种植芦笋1万亩;在后城、雕鹗2个乡镇发展甜高梁种植3000亩;⑷以样田、城关、云州为中心,发展食用菌基地,就目前来看,我县发展食用菌的潜力巨大,效益可观。现已建起了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有较成功的栽培技术,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研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最佳发展模式,通过出菇补贴、加大扶持等政策措施壮大规模,尽快把资源优势发展成产业优势。
3、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壮大与否,是实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以尚义县为例,在培植蔬菜产业中,尚义县突出建设以恒温库和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龙头企业。2000年利用扶贫资金300万元率先建起储量为600吨的蔬菜保鲜恒温库1座,目前全县蔬菜恒温库达到69座,大型脱水菜、蔬菜加工厂2家,加工藏贮保鲜能力达到3.2万吨。以恒温库为龙头,通过制冷、打冷、加工、包装,使尚义蔬菜“短腿”变“长腿”,有效提升蔬菜的外销能力,今年有2亿公斤蔬菜通过恒温库的加工实现远销,其中1亿公斤蔬菜漂洋过海,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价值升值了三十多倍。而当前我县一家蔬菜产业龙头也没有,这就要求我县必须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做好优质蔬菜原产品的初级加工,努力实现净菜化、包装化上市,进而实现出口目标;二是加强恒温库建设,充分利用原种场恒温库储量大、条件好的优势,提高蔬菜保鲜能力和水平,以此带动样田、东万口、龙关的恒温库发展;三是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出口订单农业,利用今年试点,建设韩国益都红辣椒、芦笋、万亩种植基地,做好投资1.2亿元,年加工泡菜1500吨的韩国泡菜加工厂项目建设。对以上龙头企业项目申报、占地、水、电、路、税收政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国家和上级支持的政策性资金,要重点安排用于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最为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企业来我县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搞活流通,突出市场和中介组织建设。一是加快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要立足我县蔬菜种植基地分散的山区特点,每个乡镇在蔬菜重点种植区规划建设1-2个具有恒温保鲜、蔬菜检疫、交易和餐饮住宿等设施且规模适中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二是加强流通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功能,大力培育规范蔬菜协会和经济人等中介组织,广泛联系全国各地的蔬菜客商,优化服务和市场环境,强化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农业、公安、工商等部门要进入市场进行服务,加大市场治安力度,严厉打击偷盗、行霸、菜霸、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5、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产业贵在培植,从我市坝上蔬菜从无到有、到壮大的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政府对蔬菜产业的扶持,稳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是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切实加大蔬菜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要预算一定数量的产业化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园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等。同时,要整合资源,通过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农口项目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就我县而言,2006年全县扶贫、农开、以工代赈、产业化等资金
达1300多万元,但在资金使用上过于分散,效果不明显。建议今后通过县政府定政策,集中捆绑使用,每年拿出农口专项资金的70%,一般有700-800万元,扶持重点产业、壮大一至二个龙头企业,定能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全县干部职工参与蔬菜生产经营,对投资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冷库和加工型企业,在土地占用,水、电、路配套,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创办、领办蔬菜营销企业或新建大棚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外,每年给予不超过5万元贷款的贴息;承包经营200亩以上的,每年给予不超过10万元贷款的贴息。同时,协调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信贷的投放力度,尤其是蔬菜种植户在发展大棚蔬菜时应给予更大的支持。三是加强对蔬菜产品的宣传和品牌培育。围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与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全面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目前,我县蔬菜商品还没有一个知名品牌,注册的商标仅有“海陀牌”1个。这与我县蔬菜生产规模很不相称,严重影响市场竞争力。培育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当前最重要的是积极推进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完善加工、储运、包装标准,正确使用标志,要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外宣工作,千方百计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效益分析
通过调查,尚义县2006年全县种植蔬菜1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81元,仅种菜一项收入就达到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我县2006年蔬菜种植1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7元(工资性收入893元、家庭经营性收入866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37元〉、其它性收入168元),在种植业收入中农民人均种菜收入不足100元。通过以上对比可以说明,要想尽快增加我县农民收入,必须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发展蔬菜产业的潜力和增收空间巨大。从近年来种植大棚蔬菜来看收入较稳定,温室大棚蔬菜一般亩收入在8000-10000元、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亩收入在3000-5000元。拿与我县相邻的崇礼县为例,其交通、耕地条件虽不如我县,全县耕地面积17万亩,06年蔬菜种植10万亩,全县因规模种植彩椒,效益十分可观,常年大棚每亩收入稳定在7000-10000元,相当于大田作物的20倍,是露天蔬菜的5-10倍。特别是今年蔬菜市场价格十分看好,彩椒的平均价在5元左右/公斤,一般每个一亩大棚收入在20000元左右,最高每亩收入达25000元。崇礼县红旗营乡,现有耕地不足20000亩,2007年全乡种植蔬菜10400亩,蔬菜产量达到4200万公斤,总收入可达1450万元,农民仅种菜一项人均增加收入达1700元,占本地农民人均收入的75%,经济效益十分看好。从对坝上一些县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发展蔬菜产业潜力巨大,按照现在的市场来计算,到2010年,如果全县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5.2亿公斤,可实现产值4亿多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在原来基础上人均增长1000元以上。届时,我县将成为全省蔬菜生产大县、强县和韩国辣椒、泡菜,日本、台湾特菜第一县,蔬菜产业将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第四篇:关于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县把蔬菜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蔬菜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市场不断丰富,品种逐年增多,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为进一步探索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近期,我们选取了我县10个乡镇的20个蔬菜种植户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初步摸清了我县蔬菜生产发展现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全县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蔬菜生产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呈现出了数量足、品种多、质量好、淡季不淡、旺季不烂的良好发展势头。其态势可概括为“一快”、“一高”、“五化”:
“一快”就是发展速度快。据统计,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42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达28万亩。
“一高”就是经济效益高。据统计,年蔬菜总产量达130万吨,产值14亿元,年亩产出值10000(按菜田面积计);年亩纯收入8000元,蔬菜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比重 ;蔬菜产值占农业种植业产值比重 :由此可见,蔬菜生产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已处于举足轻重地位。据调查:全县亩收入5000元以上的达5万亩,主要是以中小拱棚油菜、芹菜、西红柿为主;亩收入8000元以上的达8000亩,主要是大拱棚西葫芦、黄瓜、辣椒、茄子为主;亩收入万元以上的3万亩,主要是以冬暖式大棚西葫芦、芸豆、豆角、黄瓜等。
“五化”就是蔬菜生产已初步呈现生产布局基地化,品种结构优质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品流通多元化的态势:
生产布局基地化:蔬菜种植呈现明显的区域化,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阿城镇为中心的冬暖式大棚西葫芦基地2万亩,以七级镇为中心的拱棚菜基地5万亩,以西湖乡为中心的冬
暖式大棚芸豆、黄瓜8000亩,以高庙王乡为主的辣椒生产基地2万亩,以大布乡、定水镇为主的洋葱、大蒜5万亩,以十五里园为主的优质藕1万亩的规模化、区域化种植格局。
品种结构优质化:积极与山农大、聊城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从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入手,推广了鲜、细、特菜品种和新型种植技术,蔬菜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蔬菜新品种普及率达到80%,推广了秸秆反应堆、大棚种植新模式等新技术10多项,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9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1个。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品牌农业的发展,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数7个,省级农业名牌产品7个。“京运”牌西葫芦、“景阳冈”牌西瓜、“运河”牌小油菜、“祥丰”牌辣椒、“超凡”牌苹果等无公害农产品产销两旺。
生产经营规模化:全县蔬菜生产已打破了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种植经营的传统小生产格局,涌现了一批规模种植、集约经营的种菜大户、专业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涌现了种植面积3亩以上,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种菜专业户3000余户(每户种植3个以上大棚),专业村80余个(蔬菜播种面积占本村总面积60%以上或蔬菜收入占全村总收入60%以上)。
生产手段科技化:全县目前已基本建立了蔬菜技术推广网络。通过抓科技示范园区,搞技术攻关,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先后引进新品种37个,推广应用新技术12项,同时注重发挥菜农的创造力,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示范推广,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模式、光温控制技术等在生产实践得以广泛应用,使我县蔬菜良种覆盖率和科技种植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冬暖式大棚蔬菜的综合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冬暖式大棚蔬菜初具规模。到2008年底,全县冬暖式蔬菜大棚已发展到
5.6万个,总面积达到5.6万 亩,亩均纯收入为1.1万元。
产品流通多元化:通过兴建一批农产品贸易市场,全县建立健全了流通有序、设施配套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蔬菜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目前阿城蔬菜大市场、七级蔬菜批发市场、西湖蔬菜批发市场、高庙王辣椒市场已成为了阳谷农业腾飞的领头雁,其中鲁阳蔬菜大市场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远销北京、上海、东北等地。县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开通了“金农信息网”,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签定购销合同,确保了农产
品产的出、售的出、效益好,基本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
二、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县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喜中有忧,主要表现在:
(一)蔬菜生产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县蔬菜生产虽已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并涌现了一批种菜大户和专业村,但规模都不大。由于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农民难以得到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农民该种什么靠直观感觉,看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必然导致一种产品一窝蜂而上,结果你种我也种,产品货多价落丰产难丰收。
(二)蔬菜品种结构单一。近年来我县对蔬菜品种布局结构虽然有所调整,但至今仍未达到布局合理,传统蔬菜品种偏多,优质高效蔬菜品种偏少。据去年全县菜田种植品种情况看,西红柿、黄瓜、茄子、西葫芦、油菜种植比例较大,彩色甜椒、冬季西瓜等一些新、特、优品种果蔬也有少量种植,但种植面积小、产量少。
(三)缺少带动蔬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据调查,全县只有家蔬菜加工厂,且加工产品单
一、量少、附加值低,蔬菜生产的增值效应难以得到较大提高。
(四)蔬菜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无法应对一家一户的蔬菜生产。同时,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还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不能全力投入技术指导,技术指导推广工作跟不上蔬菜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建议和对策
(一)实行区域化布局,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实践证明,要适应蔬菜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掌握市场变化的主动权,就必须彻底打破分散性、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一家一户“提篮小卖”的状况,实行组织创新,扩大经营规模,通过规模经营,使蔬菜产品进入流通和加工领域,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实施统一规划、连片种养,进行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同时还可以适应市场变化,抗拒
市场风险,维护和提高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建议在阿城、七级、西湖、定水镇尽快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形成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10个,在高庙王乡发展辣椒5000亩,在三年内使我县蔬菜面积达到43万亩,其中保护地面积达到28万亩。使蔬菜产值达到1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5%。
(二)加快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打造蔬菜品牌。蔬菜生产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其品质是决定销售量的关键,而品牌是产品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促质量,以质量保品牌,才能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市居民对蔬菜产品的质量、营养、新鲜度、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各类名、优、新、特、稀蔬菜品种,加快更新传统品种和劣质品种。在保护、管理好“京运”牌西葫芦、“景阳冈”牌西瓜、“运河”牌小油菜等已有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名、优、珍、稀、特蔬菜品种,创建更多、更好的蔬菜品牌,形成自己的名牌产品、拳头产品。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把更多的蔬菜品牌打向全国市场。
(三)积极发展带动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蔬菜产业能否发展的关键是市场,蔬菜生产除了满足市场的鲜活品需求外,要以蔬菜加工企业和运销组织为龙头,以订单的形式发展几个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原料基地、鲜活菜配送基地等,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之路。一方面要扶持或新建数家像露易莎等规模较大的蔬菜加工企业,努力发展脱水菜、酱菜、半成品菜、冻干菜以及蔬菜粉、蔬菜汁、蔬菜饮料等新兴蔬菜加工产业,使之成为蔬菜产业新的增长点,以带动我县蔬菜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营销组织,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营销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加强蔬菜技术人员的培训,健全科技推广网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有偿服务,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建议每个乡镇配备 名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并在村级,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
(五)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蔬菜基础设施建设、无公害蔬菜检测体系建设、新品种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科技人员培训等进行投资,促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六)建立健全全县农业信息网络,为政府决策、市场开发、先进技术和新品种引进等提供有效服务。充分发挥现有政府公务网的作用,扩大网络覆盖面,加强与全国各大城市、主要农产品市场及全区各地市场的网络联系。建立及时、便利、可靠的农产品信息发送和反馈系统,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安排生产等提供信息。
第五篇:2006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蔬菜产业从2001年起步,经过连续6年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2006年,整个***蔬菜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总产量20万吨,[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实现总产值近亿元,人均蔬菜收入1600元,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蔬菜产业已成为***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年,全省“一村一品,产业强村”工作现场会在曾家山成功召开,与会的省农业厅领导、各市、州农业局局长及专家学者齐聚***参观指导,对***通过抓建蔬菜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小康新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省委常委、副省长***专门作出了“***模式值得推广”的重要批示。一时间,***蔬菜在省内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巨大反响,先后有30余个市、县、区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形成了一股“***热”,***蔬菜产业经历了一次全方位检阅,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古老的***也因蔬菜产业的崛起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之不易的成绩
两大考验,检验曾家山蔬菜产业的综合实力。一是市场的考验。曾家山蔬菜产业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四年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面积、产量、效益逐年递增,2006年,面积及产量增幅更大。据统计,全年整个曾家山商品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了6.5万亩,比2005年净增了1.5万亩,其中:涨幅最大的海椒比2005年净增了5000亩,其次是早秋甘蓝比2005年净增了近2000亩,同时,今年大部份菜农积极推广使用种植新技术,改进施肥方法,大力施用测土配方肥,加强病虫害防治,蔬菜单产普遍较往年提高10左右,从而使2006年蔬菜供应总量比往年大幅增加。但是,今年相邻的陕甘渝黔等省竞相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蔬菜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尤其是早甘蓝连续多年高价位运行之后,今年突然大面积滞销,市场销售形势十分严峻。这无疑也是对曾家山蔬菜产业的一次严峻考验。二是自然灾害的考验。今年,曾家山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夏伏旱连秋旱天气,严重影响蔬菜正常生长,个别品种日灼病严重发生,病虫害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是,曾家山蔬菜终因其优越的品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经受住了两大考验,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三大突破,曾家山蔬菜产业再上新台阶。2006年是曾家山蔬菜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与往年相比,实现三个新突破。一是产业发展规模有新的突破。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较往年有大幅增加,蔬菜产业重点乡镇由过去的5个增加到现在的7个,重点村由过去的27个增加到现在的35个,户均种植蔬菜达10亩(含洋芋)以上的户达到5000户,占总户数的36左右。二是产业效益取得了新突破。2006年,除了近2000亩春甘蓝出现烂市,但所占的比例不到5,而且,在同一地块内通过种植秋甘蓝等品种,其效益较往年大幅增加,大大降低了前期损失,其它品种如海椒价格较往年同期下跌,但产量普遍高于往年。因此,总体经济效益仍然良好。根据调查统计:2006年全片区蔬菜产值近亿元,人均蔬菜收入1600元,较去年增加200元,户均蔬菜收入达4000元的有6175户,达8000元的1589户,达1万元278户。2006年全片区蔬菜亩收入平均在1000—1500元左右,晚秋甘蓝亩收入达到了2000元以上,如李家乡青林村四组王本科一家4口人,2006年种植秋甘蓝12亩,总收入27000元,人均达到6700元。今年,该组蔬菜总收入58万元,户均达1万元,其中:户均1万元32户,2万元的18户,成为远近闻名的甘蓝村。三是市场开拓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曾家山蔬菜市场的开拓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通过采取南下北上,南占北挤的营销策略,使南充、遂宁、巴中、阆中、汉中等原有的市场销量有增无减,成都、绵阳等市场占有额大幅增加。据业内人士介绍,2006年,成都一级批发市场曾家海椒的销量占同类产品的50以上,日销售量达300吨,而且左右着同期的市场行情。而泸州、资阳、宜宾、达州等新市场也已逐步打开,使曾家山蔬菜走遍了大半个四川,并逐渐向重庆、西安等省外一级批发市场进军,市场营销半径大幅扩展,使今年趋于饱和状态的夏秋蔬菜得以成功销售。
四项举措,成就产业的重要法宝。曾家山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围绕产业发展,我们重点落实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曾家山蔬菜产业被列为全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年初,区委、区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产业工作会议就是专题研究部署曾家山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区委向书记等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冒着严寒亲临曾家山,各有关部门及乡镇一把手悉数到会,会上明确除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外,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仇群成为直接牵头领导,各乡镇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凸显蔬菜产业在全区农业农村工作方面的重要地位,为今年蔬菜产业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产业抓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地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区农业局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指导,区两
办督查室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宣传、广电等部门同时加大了对曾家山蔬菜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更是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曾家山从上到下形成了全党抓产业,全民种蔬菜的热潮。二是进一步加强技物配套服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全力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组织乡镇农技人员通过开展科技赶场等活动,举办技术培训班,技术推广现场会,新品种观摩会,印发技术资料,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技术宣传和指导。全年共开展科技赶场活动9次,举办田间培训50余期,建新品种展示园5个,引进示范新品种45个,印发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2000余份,农技人员深入实地现场指导100余人次,为广大菜农解决了许多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为进一步创新技术服务方式,提高技术指导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方便群众,不误农时,我们力所能及开展技术物资配套服务,受到了广大菜农的欢迎。三是进一步重抓市场营销。2006年蔬菜生产规模大,产量大幅提高,加之相邻省市蔬菜大发展,导致市场普遍疲软,销售形势异常严峻,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销量,努力实现全部外销,成为今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面临的头等任务。为此,区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及时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蔬菜营销,大打蔬菜营销攻坚战,区农业局由局长带队,远赴成都、重庆、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行程上万公里,联系客商,推销蔬菜,并成功在南充、泸州、重庆、西安、汉中等城市设立了曾家山蔬菜直销点,在销售高峰时期区农业局派出6名干部亲自组织蔬菜销售,新的市场缺口不断打开。通过努力,今年曾家山蔬菜在成都一级批发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左右,较往年翻了两番。此外,泸州、达州、资阳、重庆、西安等新市场得到开拓,使今年外销蔬菜量大增。四是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曾家山蔬菜已成为川陕渝黔等地区夏秋菜市场的一块响当当的牌子,精心维护,提高品质,改善服务,强化品牌建设,是曾家山蔬菜保持强劲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我们通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我们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对违禁的农资产品禁止上市流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净化生产环境。今年,南充市桑园坝蔬菜批发市场多次抽检曾家山蔬菜质量全部达标,成为该市场首批蔬菜直供基地之一,曾家山蔬菜占其夏秋菜份额达90,日供量达2000吨以上。在今年全省组织的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过程中,曾家山生态环境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全部达标,已成功申报为全省绿色产品认证基地,海椒、甘蓝、萝卜等主要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必须破解的难题
当前曾家山蔬菜产业初具规模,已跻身川陕渝黔等地区越夏蔬菜生产大县(区)之列,产业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菜区内水淹地、藏水地等中低产土地较多,农田基本建设欠账大,尤其是作为蔬菜产业建设窗口的平溪乡大竹村,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河道狭窄,行洪不畅,极易遭遇洪水淹没,十年九涝,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主产区道路交通条件普遍较差,柏李路、曾两路、沙曾路、汪麻路等几条通乡公路路况差,运输极不方便,菜农反响强烈。二是技术推广力量薄弱。现有的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专门技术人才缺乏,一些技术骨干未经主管部门同意,纷纷调离蔬菜技术推广行列,导致技术到位率、到户率低,种菜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与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三是营销方式单一。产地无集散市场,收购网点少,交易条件差,无冷库设施,极大地限制了远距离运输,市场销售半径难以再取得大的突破。产业龙头少,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蔬菜协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营销秩序难以规范,菜农利益难以保护。
以上这些问题已成为曾家山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必须要下决心逐步切实加以解决。
迎接新的挑战
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的曾家山蔬菜早已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朝天,走向了更大更远的大世界,曾家山蔬菜不但成为当地群众的一棵摇钱树,也成为了朝天乃至广元的一张外宣名片。但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做。一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曾家山蔬菜产业发展要坚持与日俱进,做到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紧密结合,与曾家山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按照“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协会带村,人才强村”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力争5年内,总规模达到15万亩,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越夏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川北地区最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加快高产稳产标准化菜地建设,力争达到80以上比例,菜区内道路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增强,力争建成曾家山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一个,蔬菜收购交易场地50处,兴建日处理百吨蔬菜的冷藏库1座,大力发展远距离运销,逐步向东南沿海市场扩展,进一步扩大市场半径。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新型产业链。技术服务体系要从配齐配强乡镇农技人员入手,切实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支持鼓励广大农技人员创新服务方式,开展技物配套服务。大力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蔬菜营销大户,完善蔬菜协会,做强营销龙头。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扶持鼓励包装、加工型龙头企业进入曾家山蔬菜产业领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曾家山蔬菜产业发挥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