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 2009 年全县 40 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花开发的现状 怎样,有哪些困难,前景如何?近期,带着这些问题,县委政研室组织人员深入 金银花主产区苏木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进行专题调研。大胆实践: 大胆实践:一本值得算的效益账 一进入瑶乡,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变宽了、变平整了,行驶在蜿蜒崎岖 的乡村水泥公路上,瑶乡的欣喜变化尽收眼间。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金银花的,热 情、淳朴的瑶乡群众顿时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起金 银花,瑶乡群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苏木溪一位叫舒象军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掰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他是 2006 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 10 亩,土地整理、购 买苗木、人工费用等每亩投资 1200 元,共花去 12000 元;第二年,部分开始挂花,刚好保本;第三年每亩收益 2000 多元,除去开发成本等还盈利 8000 多元;第四年,也就是今年,10 亩地让他净赚了 5 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再发展 30 亩 金银花,目前已全部整地成形。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是该乡种植金银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去他家 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 12 点,他正陪同县林业局同志做金银花远景规划。听说我 们来了解金银花情况,急忙骑摩托车赶了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跟我们畅谈了起来,他始终面带微笑,说到收益时更是合不拢嘴。缭田村是苏木溪最早发展金银花种 植的村,从 2002 年开始试种,现该村种植面积有 600 多亩,还成立了苏木溪乡 富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达 46 万元,人均增 收 1080 元。他个人 2002 年发展 5 亩多地,今年收入 4 万多元。他还建立了全乡 第一个规模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 10 多万株,按与乡政府签订的最低价 3 元 1 株销售,今年的收入在 10 万元以上。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他还投资 3 万元购
买了烘干机等设备,搞起了金银花加工,仅此一项,他今年的收入可达 3 万元,并带动“花农”人均增收 120 元。在苏木溪乡政府我们见到了刚下乡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张碧波,瑶乡群众亲切 地称她为“金花”书记。“金花”书记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了该乡金银花产 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该乡从 2002 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到 2009 年,在全乡 13 个行政村“村村开花”,种植面积达 3500 余亩。今年的鲜花价格在去年 4— 4.5 元/斤的基础上涨到 4.5—5.5 元/斤,
全乡金银花的总产值达 200 多万元,花农人均增收 273 元。全乡现有育苗基地 3 个,年产苗木 40 余万株,可满足全 乡种植需求。现全乡上下发展金银花种植已蔚然成风,发展 100 亩以上大户 1 个,20 亩以上的大户 6 个,共有种植户 1153 户。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金花” 书记表示,将深入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 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基 地建设,确保到 2011 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 1 万亩,让金银花变成“金条银条”,使瑶乡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现实基础: 现实基础:一条值得走的好路子 基础 实践证明: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辰溪实际的。用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的话说就是,黄溪口片区地势高 适合种植金银花,金银花开发价值大不愁销路,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再加上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种植金银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好路子。“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黄溪口片区及邻近山区位于雪峰山脉南端,属亚 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无霜期 212 天,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金 银花的生长。据县农业局取样送有关部门检测,该片区土壤与水资源的有毒物质 含量极低,完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标准。“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金银花浑身是宝,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 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 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特别是金银花含丰 富的绿原酸,绿原酸在临床被证明具有抗菌消炎和杀灭病毒作用,黄溪口片区所 产金银花因绿原酸含量高而倍受客商亲睐。今年来该乡收购金银花的外地客商达 200 多人,有些甚至还未采摘就先预付了定金,金银花成了“俏手货”。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能耐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 旱、耐涝,生长期能耐零下 30℃的严寒与 40℃高温。金银花的成活率较高,管 理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易掌握。大部分群众经过组织考察学习和开展短期技术培 训,即可很快掌握金银花栽培技术。“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开发,将其作 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 为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政策。产区各乡镇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苏木溪瑶族乡制定了 《2009 年金银花发展计划》、《
苏木溪乡拓展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实地 考察,并制定奖励方案,对集中连片 30 亩以上补 3000 元,亩以上补 5000 元,50 1000 亩以上补 10000 元。罗子山瑶族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和技术 培训力度,对新发展金银花种植的农户除县里奖补的以外,乡里每亩还另奖补 100 元。推广开发: 推广开发: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瑶乡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全面推广种植、规模开发积累 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苏木溪、上蒲溪、罗子山三乡为中心,辐 射仙人湾、火马冲大月山一带的金银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 8000 余亩。但作 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导产业,金银花的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调研中,部 分群众也反映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劳力,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投工投劳难以组织;二是缺资金,虽然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金银花种植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资金,部分农 户难以筹集;三是缺加工,目前,我县金银花的加工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花 农”直接将鲜花卖给商贩,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认为,要做好金银花产业开发这 篇大文章,必须从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 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谋划,着力落实。——要舞活一个 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舞活一个“龙头” 科学规划,要舞活一个“ 合理布局。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一方面,要对全县宜种乡镇(重 点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及火马冲、长田湾等乡镇高山地区)“三荒”(荒 的 土地 山、荒地、荒田)进行统一摸底,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约的原则,认真编制我 县金银花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
布局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总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和 目标,把任务目标落实到年度,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激励,认真组织实施。——要把握一个“着力点” 整合资源,壮大基地。——要把握一个“着力点”:整合资源,壮大基地。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要把握一个 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制约基地壮大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从破解要素“瓶 颈”入手,合理整合资源,促进规模发展。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 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多 种形式集约开
发金银花种植基地。要用足用活政策,将开发“三荒”种植金银花 同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荒山绿化及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 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还要协调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金银花种植基地持续发展壮大。——要主攻一个“突破口” 发展加工,延伸链条。——要主攻一个“突破口”:发展加工,延伸链条。农产品要实现增值,要主攻一个 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走现代化深加工之路。现阶段,可利用苏木溪、罗子山、上 蒲溪现有的简易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金银花粗加工,让广大 “花农” 尝到甜头,转变生产观念,坚定加工信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在金银花主 产区或火马冲工业园区引导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加工产 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金银花产业走上“公司+基地+专业合作 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金银花基地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要唱好一个“重头戏” 注重特色,打造品牌。——要唱好一个“重头戏”: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 要唱好一个 就是效益。要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必须加强品牌创建意识,打响辰溪金银花品 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地理生态环境,加强我县金银花生产 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 品认证,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瑶乡“盘王节”、“乡庆”等各种节会活动,把金银花同瑶 乡文化有机融合,加强对瑶乡金银花的整体宣传,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 牌。
第二篇: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2009年全县40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花开发的现状怎样,有哪些困难,前景如何?近期,带着这些问题,县委政研室组织人员深入金银花主产区苏木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进行专题调研。
大胆实践:一本值得算的效益账
一进入瑶乡,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变宽了、变平整了,行驶在蜿蜒崎岖的乡村水泥公路上,瑶乡的欣喜变化尽收眼间。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金银花的,热情、淳朴的瑶乡群众顿时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起金银花,瑶乡群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
苏木溪一位叫舒象军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掰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他是2006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10亩,土地整理、购买苗木、人工费用等每亩投资1200元,共花去12000元;第二年,部分开始挂花,刚好保本;第三年每亩收益2000多元,除去开发成本等还盈利8000多元;第四年,也就是今年,10亩地让他净赚了5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再发展30亩金银花,目前已全部整地成形。
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是该乡种植金银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去他家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12点,他正陪同县林业局同志做金银花远景规划。听说我们来了解金银花情况,急忙骑摩托车赶了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跟我们畅谈了起来,他始终面带微笑,说到收益时更是合不拢嘴。缭田村是苏木溪最早发展金银花种植的村,从2002年开始试种,现该村种植面积有600多亩,还成立了苏木溪乡富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达46万元,人均增收1080元。他个人2002年发展5亩多地,今年收入4万多元。他还建立了全乡第一个规模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10多万株,按与乡政府签订的最低价3元1株销售,今年的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他还投资3万元购买了烘干机等设备,搞起了金银花加工,仅此一项,他今年的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花农”人均增收120元。
在苏木溪乡政府我们见到了刚下乡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张碧波,瑶乡群众亲切地称她为“金花”书记。“金花”书记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了该乡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该乡从2002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到2009年,在全乡13个行政村“村村开花”,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今年的鲜花价格在去年4—4.5元/斤的基础上涨到4.5—5.5元/斤,全乡金银花的总产值达200多万元,花农人均增收273元。全乡现有育苗基地3个,年产苗木40余万株,可满足全乡种植需求。现全乡上下发展金银花种植已蔚然成风,发展100亩以上大户1个,20亩以上的大户6个,共有种植户1153户。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金花”书记表示,将深入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确保到2011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让金银花变成“金条银条”,使瑶乡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现实基础:一条值得走的好路子
实践证明: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辰溪实际的。用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的话说就是,黄溪口片区地势高适合种植金银花,金银花开发价值大不愁销路,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再加上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种植金银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好路子。
“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黄溪口片区及邻近山区位于雪峰山脉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无霜期212天,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金银花的生长。据县农业局取样送有关部门检测,该片区土壤与水资源的有毒物质含量极低,完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标准。
“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金银花浑身是宝,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特别是金银花含丰富的绿原酸,绿原酸在临床被证明具有抗菌消炎和杀灭病毒作用,黄溪口片区所产金银花因绿原酸含量高而倍受客商亲睐。今年来该乡收购金银花的外地客商达200多人,有些甚至还未采摘就先预付了定金,金银花成了“俏手货”。“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能耐旱、耐涝,生长期能耐零下30℃的严寒与40℃高温。金银花的成活率较高,管理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易掌握。大部分群众经过组织考察学习和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即可很快掌握金银花栽培技术。
“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开发,将其作为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政策。产区各乡镇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苏木溪瑶族乡制定了《2009年金银花发展计划》、《苏木溪乡拓展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实地考察,并制定奖励方案,对集中连片30亩以上补3000元,50亩以上补5000元,1000亩以上补10000元。罗子山瑶族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对新发展金银花种植的农户除县里奖补的以外,乡里每亩还另奖补100元。
推广开发: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瑶乡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全面推广种植、规模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苏木溪、上蒲溪、罗子山三乡为中心,辐射仙人湾、火马冲大月山一带的金银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但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导产业,金银花的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调研中,部分群众也反映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劳力,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投工投劳难以组织;二是缺资金,虽然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金银花种植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资金,部分农户难以筹集;三是缺加工,目前,我县金银花的加工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花农”直接将鲜花卖给商贩,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认为,要做好金银花产业开发这篇大文章,必须从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谋划,着力落实。
——要舞活一个“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一方面,要对全县宜种乡镇(重点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及火马冲、长田湾等乡镇高山地区)的“三荒”土地(荒山、荒地、荒田)进行统一摸底,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约的原则,认真编制我县金银花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布局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总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把任务目标落实到,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激励,认真组织实施。
——要把握一个“着力点”:整合资源,壮大基地。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制约基地壮大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从破解要素“瓶颈”入手,合理整合资源,促进规模发展。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集约开发金银花种植基地。要用足用活政策,将开发“三荒”种植金银花同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荒山绿化及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还要协调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金银花种植基地持续发展壮大。
——要主攻一个“突破口”:发展加工,延伸链条。农产品要实现增值,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走现代化深加工之路。现阶段,可利用苏木溪、罗子山、上蒲溪现有的简易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金银花粗加工,让广大“花农”尝到甜头,转变生产观念,坚定加工信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在金银花主产区或火马冲工业园区引导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金银花产业走上“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金银花基地壮大,促进农民增收。
——要唱好一个“重头戏”: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要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必须加强品牌创建意识,打响辰溪金银花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地理生态环境,加强我县金银花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品认证,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瑶乡“盘王节”、“乡庆”等各种节会活动,把金银花同瑶乡文化有机融合,加强对瑶乡金银花的整体宣传,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第三篇: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南江金银花通过多年培育和近年来的大力发展,已成为我市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产业之一。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促使其对“增收裕民富财政”发挥应有的最大效益,我们于近期对南江金银花产业进行了调查。总的看,产品基地发展势头趋涨,加工开发领域有所拓展,但产业链尚未形成,制约加快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需要认真地加以解决。
一、充分发掘南江金银花产业的发展优势
金银花既是国务院确定的70种名贵药材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管理的38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南江金银花”在我市南江县种植历史悠久(宋朝就有栽培和利用金银花的记载),是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狠抓“三大经济”的战略部署下,南江县将金银花确立为立县产品,制定了《南江县优质无公害金银花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化发展管理办法》,成立了专门机构狠抓落实。规划以明江河流域两岸公路沿线120个村为主,辐射带动62个金银花生产基地乡镇的301个村(8.76万户22.83万人),计划到“十五”期末标准化栽植金银花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万公斤。2002年,该县金银花面积达8.0万亩,40%的面积已投产,产干花11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77.4%;产值1980万元,增长70.4%;加工银花茶3.9万公斤,产值780万元,实现税利326万元,分别增长8.5倍、5.5倍和2.4倍。南江金银花产业,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优化生态环境,品种优势增强。南江县多年来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去年森林覆盖率达49.2%,境内年均气温16.2℃、降水量1200毫米、日照1580小时,无霜期254天,给耐旱喜光的金银花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经多年培育和发展,现已查明有野生、家种金银花品种资源8大类32个品种,是全国金银花原产地之一和主产区;七十年代初南江金银花就享誉全国,1981年被列为全国金银花生产基地县;2001年,川中药基领[2001]01号文件正式批准为“中药现代化科技强县(四川)基地金银花规范种植南江科技示范区”;2001年7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级金银花标准示范区”;2002年2月,四川省农业厅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金银花生产基地县”。
2、强化示范带动,基地规模初具。该县通过典型示范建好金银花“第一车间”,先后在兴马、关路、赶场等21个乡镇,按照“南江金银花”技术规程,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8800亩。兴马乡种植金银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该县最大的“金银花专业大乡”;其中种植300株以上的156户,100株以上的180户,年产1000斤以上的大户26户,500斤以上的187户;该乡去年产干花30万公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2%;瓦池乡木罗坝村、庙坪村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1600亩;石滩乡王光山村建立优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300亩,规范化种植金银花32万株;甘溪乡华营村建立金银花科技示范园300亩;赤溪乡活水村、上两乡洋滩村等村1000亩净植金银花基地已建成。示范基地带动该县新植金银花7万多亩;其中种植金银花5-10亩的农户2378户,人均新植50丛以上的社586个,100丛以上的社128个,投资10万元以上的开发业主12个。
3、创新栽培技术,科技含量提高。该县开发“南江金银花”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推出了“六改三植”新技术。即:改无序零散栽培为水平梯地集约栽培;改乱用肥料为科学施肥;改不剪枝为合理整形修剪;改一次定植为育苗移植;改稀植为规范化密植;改晾晒为多功能烘干机烘干;实行田地内净作、田坎地边套作、乱石窖零星穴作等栽植模式。种苗繁育经过近两年攻关,在强化抗病虫能力、耐瘠耐旱和不易退化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实现了优质大苗移栽。去年该县育苗560亩1800万株,出合格苗1580万株,预计今年可出苗1860万株。2002年,该县制订了《南江金银花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并报经市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发,已被各基地广泛推广。经华西医大、成都市药检所检测,“南江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达8.6%,最低为6.9%,是普通金银花的两倍,是进入《中国药典》中同类品种2-3倍。
4、延伸产业链环,产品开发加快。该县立足市场积极拓展金银花的加工领域,促使产品向较高附加值转化。白院乡七村付政购置加工设备9台,加工金银花茶55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10万元,实现税利9.5万元。县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开发出金银花茶系列饮品,加工金银花茶3.9万公斤,实现产值790万元。南江大河金银花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生产“大和”牌金银花小袋包装42万袋,总产值252万元,实现税利282万元。预计今年该县金银花产量可达到130万公斤,加工金银花茶20万公斤,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
二、清醒认识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基础,但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不够”,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壮大。
1、市场定位研究不够。据《本草纲目》和《药性歌括》所述,金银花主要作药品制剂,同时也可作保健饮料。但“南江金银花”在五年一修编的《中国药典》里没有占据一席之地,按照药品安全生产规则,任何药品加工厂不得使用它来作药品原料。这个“关键证书”限制了南江金银花难登大雅之堂。加之市场宣传不力,导致社会认知甚少,集中表现为南江金银花仍以集团消费为主,价格与价值有所背离,市场空间明显狭小。
2、龙头带动开发不够。该县能成功提取绿原酸的加工厂,因体制和投入等障碍,虽经各级多方努力,但历时一年多仍然停产未“活过来”;虽然该县近年迅速崛起了31家“金银花茶”系列的作坊式加工厂,但调查发现,其中相当部分缺乏应有的加工技术和卫生保障,如果不及时清理整顿,不果断整合资源,其隐患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3、基地机制创新不够。该县的金银花基地,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享受了扶贫开发、退耕还林、以工代赈等政策扶持,表现为政府引导过余,而市场主导不足。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明确专业大户与一般农户,技术人员与农户等方面的利益和风险关系;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专业大户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更是没有及时跟上。
4、标准规程推广不够。由于主观认识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和面宽量大、基础较差等原因,虽然已颁发了“南江金银花”生产和“金银花茶”加工的技术规程,但调查发现,有的仅将“技术标准”贴在墙上,有的嫌“规程”操作起来麻烦,导致“标准”未能严格执行。
5、产业发展投入不够。据统计,南江金银花近几年来累计仅投入2886万元,其中国家投入占15%。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产出。作为一项立县产业,这点投入显得很不够。
三、做大做强做优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南江金银花的发展,凝聚了南江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无论是从珍惜优势品种和民力投入角度,还是从发展“三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角度,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互动的发展思路,快上龙头,力创品牌,抢占市场,壮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整合优势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实现“五增”。
1、快上龙头,整合资源促增值。加工龙头是产品实现增值的关键力量。无论“南江金银花”作药品还是饮品,都应当在基地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拥有自己的加工龙头。一是要落实责任尽快对原成功提取绿原酸的加工厂进行改制重组。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网络,果断打破一切阻碍产业发展的旧框框,建立适应南江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新型企业,确保今年按期投产运行。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整合现有的金银花茶加工厂。集中优势、集中技术、集中规模,发挥集簇效应,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加工龙头一定要与金银花农户签订利益和风险共担合同书,自觉诚实守信,从而实现龙头和农户的双赢。
2、力创品牌,精心打造促增效。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南江金银花品牌,一是要狠下功夫尽快将其写入《中国药典》。要成立项目攻关小组,邀请省以上专家来实地考察研究,对“南江金银花”主要品种进行科学鉴定,悬奖攻关,确保《中国药典》再版时南江金银花能获取“准入证”。二是要开发利用好现有的绿色品牌,并进一步做好后续绿色品牌的争取和认证工作。要加速实现绿色品牌量的扩张,新品牌开发要放开眼界,比如南江金银花能否与通江银耳合成“双银露”,或者与矿泉水合成“银泉春”等等;要强化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抢占市场,强力拓展促增收。市场需求是产品生产的决定因素。要切实强化市场建设、市场信息、市场管理、市场监督,畅通绿色大道。一是要在现有营销大户中培养一批拓展市场业务的务实型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广的优势,广拓市场,大抓订单,使南江金银花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价格进入流通领域。二是加工龙头要拥有自身的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营销网络。要树立“市场首入”观念,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市场带流通、流通促生产、生产上品牌、品牌扩市场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要敢于让利,降低“准入”,优化投资环境,促使本地资源和外地资金的有效结合。
4、壮大基地,严格标准促增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标准化是产品走向市场化的前提。要继续推行标准化示范片建设,辐射带动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我市与南江相邻的通江、巴州等地,均适宜“南江金银花”生长,应当适度扩张种植基地。要加强标准化制度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确保绿色指标达标。一是要加大标准化宣传、推广和实施力度。增强“搞标准就是搞科技”、“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等意识,自觉严格按照市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南江金银花产业链的全过程;二是要确保产地无害化。实行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区生产资料准入制,严格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化肥和农药,加强对南江金银花基地土壤、水质和大气的监测和保护。
5、狠抓落实,积极支持促增长。各级相关部门要围绕南江金银花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狠抓具体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帮助搭建发展平台,特别是积极拓展投资渠道。要融通银企、银农关系,解决好信用贷款;要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要激励广大群众大胆实现资源向资本的转变。二是及时理顺关系,解决好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改进工作作风,精简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加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先进生产力;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引导建立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使这些“利益共同体”互助互利、共同致富。
第四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农业开始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信息农业、高端增值农业等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直销市场等不断涌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三农”工作,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实效。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大竹县一二三产业发展实践
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活跃三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4?e54.3?e25.3。
1.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
大竹县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施农业“1243”工程,持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壮大粮油、蔬菜、畜禽、苎麻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2万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合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巩固提升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劳务输转稳定在35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保持在35亿元以上。
1.2 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壮大二产业
坚持工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突出抓好“1+3+10”产业园区建设,以东柳机电轻纺园为龙头,同步推进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月华食品园建设;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发展,推动建设“智慧园区”。持续推进“345”产业培育计划,优化升级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麻纺鞋服等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大力支持骨干型、科技型及小微企业发展,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形成梯次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学研联盟建设,促进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县域工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1.3 实施“1345”战略,活跃三产业
以实施服务业“1345”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一批商贸示范乡镇及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规范发展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稳步推进城市商圈发展,积极打造餐饮、娱乐、服装、文化体育等地方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五大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提升。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工程,60%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
1.4 “一乡(村)一品” 有力实施
大竹县积极落实中央“三农”工作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先后建起了黄家乡和竹北乡的“蔬菜-鱼-果”和“莲藕-鲢鱼-鲫鱼-果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姚市乡建福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庙坝镇的川东“桃花源”、四合乡的“黑五类”(黑花生、黑芝麻、黑米、黑大豆、紫薯)等,石河镇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1.5 产业链条延伸与交叉融合良好
积极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延伸,提升科技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基地建设拓展,以东汉醪糟为主的向上游糯稻生产和向下游的包装、销售的产业链延伸。
二是稳步推进一三产业交叉融合,在县城附近乡镇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融合发展,如庙坝、东柳―朝阳的休闲观光农业,姚市―清水5乡镇的5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以县城附近乡村为主的生态旅游农家乐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等等。
三是实施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发展,以清水镇拱桥坝村林萍核桃为典型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值效益。
存在的问题
大竹县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还存不尽科学。
克拉克法则表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演进过程按照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一三二”型、“一二三”型、“二一三”型、“二三一”型、“三二一”型结构。2014年,大竹县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0.4?e54.3?e25.3,为“二三一”型,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是9.2?e42.6?e48.2,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2.4?e50.9?e36.7,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和“三二一”型差距还比较大。
二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大竹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乡镇的一个村的几个组,或者是邻近的两个乡镇的几个村的部分区间,与发达地区相比规模较为狭小;就全县而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基本上是山前的、与县城邻近且交通比较发达的乡镇,山后及交通相对落后的乡镇发展迟缓。其次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层次不高。大竹县和全国多数西部内陆县一样,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基本上初级的简单融合,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结合不够紧密,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互联网+农业”还处于探索等。
三是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三次产业的融合。
近年来,大竹县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与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相比,增长的差距十分明显。以2014年为例,大竹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与基本现代化标准(50%)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晚、现代化水平较差,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涉农服务发展滞后。
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农、林、牧、渔的服务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竹县与绝大多数县域一样,在涉农服供给上,如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农产品的研究、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农业发展法律服务等,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对策建议思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镇,关键在创新。按照“优农、强工、扩服”的思路,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 优化产业结构,为三产融合创好条件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严重落后,与“三二一”型结构差距较远。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快县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深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构筑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促进三产业健康发展。用好用活相国家关政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三产融合打好基础
通过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国家政策和周边区域的发展态势等方面分析、谋划好县域农业发展。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和发展工业的办法,大力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调结构增效益。坚持把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农业主导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坚持走品质化发展之路,按照国际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
二是抓培育促带动。深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规范培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促进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
三是深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深化蔬菜、林果业、畜牧养殖等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提供基础。
四是抓好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各类主体有机连接在一起,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五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
3.3 促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为一产深度发展提供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服务业,构建完善的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加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农业”,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3.4 增强县域经济开放性,为三产融合添动力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更好地利用县内县外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
一是“引进来”。加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推进县域三次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力;把引进外来技术和自主研发结合起来,把引进的资本同县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起来,积极“消化吸收”。
二是“走出去”,中西部地区县域主要是产品“走出去”,建好建强行业协会,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促使产业有序发展;积极走出去广借外力,直接与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生产力对接,发挥“后发优势”,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第五篇:对靖州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无烟”工业的美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加快振兴××旅游产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城市形象、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位于湘西南边陲,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地。境内奇峰秀岭逶迤蜿蜒,河川溪涧流水潺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是人文景观丰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城西飞山庙、地芦回龙观、系列古城遗址、红军长征新厂战役纪念碑等人文景观风景绚丽。二是自然景观独特。有排牙山省级森林公园、2A级文峰塔风景区、九龙山风景区、飞山民俗园、五老峰、杨梅生态旅游区等自然风景区,郁郁葱葱,生态良好,风景独特。三是民俗风情古朴。××是苗侗少数民族聚集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有“桃花节”、“乌饭节”、“芦笙节”、“对歌场”等民间风俗,以及苗侗族的传统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芦笙节。
2、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一是交通网络逐渐健全。枝柳铁路、209国道和1866、1826两条省道交汇于县城,已破土动工的包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离黎平机场70余公里、芷江机场100余公里,逐步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的立体网络交通优势。二是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目前,全县现有旅行社1家,上规模、上档次的酒店、宾馆有国家二星级宾馆鸿运梅林宾馆、鸿运宾馆、绿都宾馆等10余家。
3、旅游产值不断增加。××旅游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全县接待境内外游客4.5万人次,同比增长0.9%,实现旅游总收入8900万元,同比增长93%。
二、××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从管理机制看,由于内部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旅游行业一直处于“弱、小、散”状态。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对旅游要素的管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搞法,不能较好地形成统一规划,整合统一资源,凝聚统一合力;旅游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工作陷入常规性的行业管理,对旅游中长远发展思考不多,措施力度不大。从经营机制看,部分从业人员为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缺乏长期规划,对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投入很少。往往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形成低层次价格竞争,造成旅游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旅游市场发展乏力。
2、旅游产业投入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仍属数量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经营是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小,产业带动作用不突出。一是财力紧张投入少。由于县财政比较困难,而旅游开发需要直接或配套的一次性投入大,政府难以承受;争取上级旅游专项资金又有许多难度,且手续繁琐、资金有限。二是金融机构不敢投入。我县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旅游基础较差、宣传不够、名气不大;投入资金多,风险相对较大,造成金融部门对旅游项目贷款往往顾虑较多。三是民间资本投入甚少。由于对旅游项目包装、宣传不够,民间资本对旅游投入认识不足,对投入回报预期过低,对投资政策信心不足,导致民间旅游投入热情不高。
3、旅游产品无序开发。××至今尚未出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效对接,发展措施不力,造成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存在特色不突出,大众化的多、个性化的少,对客源市场的具体定位较模糊,对市场供需变化的反应不及时等问题。一些景区景点模仿、克隆本地一些成功的做法,使旅游产品陷入同质化的误区,造成客源稀少。这些无序、无特色、不合理的竞争方式,制约了旅游产品的丰富和完善。此外,××旅游的观光线路仍比较单一,旅游线路中知名品牌少,带动性不强,线路设计编排不够合理;线路的单一与旅游景点建设的滞后,造成境内旅游者在××逗留时间短暂。
4、旅游景区交通不畅。近年来,××集中财力、物力,狠抓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干线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但旅游交通目前的制约瓶颈主要是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不高、连接不畅、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旅游产品难以发挥更大价值。
5、人力资源相当短缺。目前,我县从事旅游产业的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此外,从事旅游接待与服务一线人员的职业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与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很不协调。
6、旅游促销力度不大。由于我县财力困难和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少,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偏低,在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营销等方面,大部分只是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形成较为系统、长久、高效、密集和较大规模的促销。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宣传活动相对较少,旅游宣传与产品经营呈脱节状
态。形式于一些节庆活动,长期效果不明显。同时,有经验的宣传促销人才缺乏,也使得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在旅游产品包装策划宣传时,没有把周边市的旅游产品很好地融入,进行组合包装,形成有机整体,资源和客源共享度低。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旅游产业的科学规划。要高起点、高水平的编制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各项生产要素,构建县域旅游经济的框架体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规范的管理体系,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大旅游”的观念,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市场主体培育相结合,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二是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突出区域特点,加强联合构建,体现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旅游特色,根据市场需求,把休闲度假旅游纳入其中。三是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不仅要考虑旅游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商贸、住宿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更要注重提高旅游业与地方工农业产业的关联度。
2、创新旅游产业的管理机制。旅游部门要通过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胆略和气魄,确立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旅游发展目标,创新旅游发展的管理机制,把理顺体制与优化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大旅游”、“大市场”的要求,实施全方位的、权威性的“大管理”,解决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重叠”与“真空”问题,实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深度结合,协调发展。同时,加强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之间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最佳利用,加速各精品景区和黄金线路的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和优势叠加,获取区域旅游生产力的乘数效应。按照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娱乐购物场所等各类旅游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服务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内外结合、社会联动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
3、加快旅游产业的基础建设。要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整体素质。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切实改善景区的路、水、电等设施,拉近重要景区的时空距离,形成“1-2小时旅游圈”,提高游客对景区的可进入性。二是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完善已有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上,结合××特色、景区特点,推出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实现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多方位满足旅客的需求,延长旅游时间。三加快旅游配套产业建设。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商品购物、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建设,使旅游产业各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充分展示“美丽××、开放××、诚信××和文明××”的××旅游形象。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中介。积极引导发展旅游策划、旅游规划以及旅游网络信息等中介业务。
4、强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开拓。根据旅游市场的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推进大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对市场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的旅游新形象。一是准确定位××旅游目标。针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围绕“飞山文化”这个核心品牌,以苗侗民族风情旅游为旅游主打产品,建成人文自然,融合城市和乡村的综合性新型旅游城市。二是全方位宣传××。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通过各种媒体、各种“节会”活动、宣传画册、旅游指南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三是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对全县的重点景区(点)进行精心编排,统筹规划,推出×ד一日游、二日游”等中短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旅游的技术含量。四是提供优质旅游服务。根据旅游市场的不同结构特征,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合理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注重研究旅游市场的潜在消费趋势,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迎合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影响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从而引导旅游市场的科学消费、合理消费。
5、重视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要制定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围绕旅游行政管理
人员队伍、导游员队伍、服务员队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员队伍等四支人才队伍进行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使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熟悉有关的法规与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一方面抓好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水平的培训提升,加强专业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对人才机制的完善,积极引进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素质好、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共同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定期的派出骨干人员外出考察学习。
(作者系怀化××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