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7:4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普洱市位于北回归线上,热区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咖啡种植黄金地带。目前,普洱已成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本文从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咖啡历史和现状困难和问题思路和措施

普洱小粒咖啡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其咖啡豆风味独特、质量优异,综合质量超过全国和云南省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类小粒咖啡。近年来,普洱咖啡产量、产值连续增长,出口退税跃居全市加工出口产品首位,现已成为普洱市“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出口创汇”的优势特色产业。

1、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普洱市栽培咖啡有上百年历史,由法国传教士引种至澜沧、江城、景东、景谷、孟连等地零星种植。1956年,普洱从海南调入小粒咖啡种225公斤,在江城、思茅等地试种。江城哈县在康平曼老街创建咖啡农场,种咖啡250亩,1961年收获咖啡豆1000公斤;景东、孟连两县亦有零星少量种植。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管理不善,病虫危害,产量少,加之销路不畅,咖啡生产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开发利用热区土地资源,咖啡生产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1987年,普洱市(思茅地区)与广东省东莞市进行经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咖啡生产。1988年,普洱市(行署)在江城召开咖啡会议,把咖啡列为重点发展的一种热带作物,成立咖啡办公室组织实施。1989年,全球咖啡巨头之一的雀巢咖啡公司进驻普洱试种咖啡,试种成功的咖啡内质成分咖啡因、维生素、氨基酸等含量均达到或超过雀巢总规定的标准。雀巢总部专家菲勒感叹道“这真是世界第一流的咖啡”。1990年,宁洱、江城,孟连、墨江、景东、澜沧、景谷、思茅8个县(区)推广种植咖啡27118亩,采摘面积648亩,产咖啡豆15.8吨。1998年,普洱市出台《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咖啡园建设、水滴灌溉亩增产30%咖啡试验、有机咖啡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等,实现平均亩产商品咖啡米125公斤,最高亩产鲜果2638公斤/亩(商品米400公斤)。根据试验成果,于1999年6月制作了一万份“思茅小粒种咖啡高产优质栽培规程图”。1999年,成立了普洱市咖啡试验示范场,主要负责全市咖啡栽培、加工新技术运用研究及新品种引试。12月下旬,普洱咖啡受到严重的低温霜冻,12万亩咖啡不同程度受灾。针对受害情况,普洱提出了一系列霜冻后的补救措施与防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了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表齐全,既有科普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云南省思茅地区咖啡寒害与对策》。2000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16.58万亩,占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34.404万亩)的48.18%,采摘面积达6.57万亩,咖啡豆产量4603.3吨,占云南省产量(11149吨)的41.29%。2003年,率先在全国组建咖啡产业联合会,以“为会员服务、维护会员共同利益、发挥咖啡产业整体效益”为宗旨,坚持诚信自律,规范咖啡行业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和市场营销行为。2006年,普洱市根据GB/T1.1、GB/T1.2编制了中国咖啡的唯一综合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54.1-10-2006,标准名称是《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小粒种咖啡思茅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考评验收,并申报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1.454万公顷(21.81万亩),占中国咖啡种植面

2.94万公顷(44.16万亩)49.39%,占云南咖啡种植面积2.93万公顷(43.9万亩)49.66%;咖啡产量2.32万吨,占中国咖啡产量3.6万吨64.44%,占云南产量3.5万吨66.29%;平均亩产125公斤,产值44476.26万元,出口2.24万吨,出口额6290.91万美元,而且,2009年/2010年采收季节首次取得了美国纽约期货价中间值之上5美分/磅的价格优势。2010年,普洱市制定了《普洱市咖啡产业“十二五”规划》,并拟定到2015年,普洱咖啡种植面积达60.6万亩,产量

7.3万吨,产值达30亿元。8月、9月,全球的另一家咖啡巨头——星巴克也踏入了普洱,与普洱市政府举行了推进咖啡产业发展洽谈会,并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咖啡鲜果脱皮加工厂153个、脱壳加工厂42个、深加工厂3个,咖啡豆品牌8个:雀巢、桑莱特、北归、澜沧江、阿拉比卡、莱福山、曼老江(汉德)、塞纳,深加工产品品牌3个(曼崖、北归、首品),咖啡馆(室)31个,出口企业9个,咖啡产业从业人员10余万人,涉及农户2万余户。其中:桑莱特咖啡脱壳精选加工厂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咖啡初加工生产设备,年加工咖啡豆1.2万吨(每小时加工10吨),可以同时加工出8个级别的咖啡米,标准化的咖啡脱壳生产线一次完成脱壳、粒度分级、重力分级、抛光、色选、自动称量打包等流水作业,使咖啡一级品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中国咖啡初加工一次性与世界接轨。

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普洱小粒种咖啡豆品质好、口感好,著名美籍华人梁厚甫先生曾撰文称:“云南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含油多,还带有果味,是创汇的宝贝。”但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也没有开辟出一块稳定的国内外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宣传不够,价格偏低。近年来,普洱种植的大部分咖啡豆仅靠收购咖啡原料的商贩出售,而且价格被大户控制,良好的品质获得国际市场偏低的销售价格,制约了咖啡的发展。

2.2管理体制不规范,市场服务不到位。在种植环节上,咖农千家万户,咖啡园高度分散,定植、修枝、施肥、灭虫存在不科学不规范问题。在销售环节上,未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仅依赖本市的几家咖啡厂。囿于自身利益,现在不少咖啡厂家已蜕变成中间商,凭借手中资金雄厚这一优势,贱买贵卖,严重损害广大咖农的根本利益。

2.3咖啡产业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短、利润低。目前,全市现有的咖啡企业,基本上以收购原料为主,深加工困难,没有形成咖啡产业链,附加值偏低。

2.4缺乏咖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咖啡产业已发展了20多年,但至今仍无一个能带领全市咖啡行业共同应对国际咖啡市场变化的龙头企业和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共享品牌,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不利于带动消费,产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5最早种植的咖啡树急需更新。咖啡树的生命周期是25年,但由于普洱独特纬度条件和土壤、气候等条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普洱的咖啡一般两年后就开始挂果,比其他地区要快两至三年,这也让普洱的咖啡的生命周期也从正常的25年缩减到了23年。2010年是普洱试种咖啡的第22个年头,新老交替的现实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在最早种植咖啡的农户和企业面前。

3、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普洱是中国咖啡最大的种植基地,咖啡种植环境最好、咖啡品质最优、咖啡产量最大,咖啡产业最具发展前景。普洱市紧紧抓住桥头堡机遇,将以发展普洱茶产业的决心来培植咖啡产业,用发展烤烟产业的机制来加快推进咖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1发展思路。以“抓好标准贯彻、抓好基地管理、抓好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开拓消费市场、延长产业链”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管理,培育龙头,拓展市场,走精品咖啡之路,全力打造“中国咖啡之都”。

3.2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咖啡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7万吨,总产值达15亿元,把普洱建成全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3.3发展措施。

3.3.1加大领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做好原有咖啡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咖啡产业发展,积极研究分析咖啡产业发展形势,制定出台鼓励产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优惠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咖啡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咖啡产业发展。

3.3.2确立品牌意识,加强督促指导。组织有关人员对咖啡产业进行调研,对生产、流通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在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确保普洱市咖啡整体质量;在监督管理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加强对生产、流通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引导大家按《标准》进行生产和流通,确保“思茅咖啡”的优良品质;在流通方面,要求各家出口公司严格按照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中咖啡豆的分级标准进行寄样、报价和出货,低于该标准的应注明是“级外豆”。对申报出口的咖啡,凡是符合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

准》中咖啡豆质量标准的咖啡按所达级别给予粘贴“思茅咖啡”品牌标识,确保“思茅咖啡”的品牌质量,维护思茅咖啡品牌声誉。

3.3.3申报“中国咖啡之都”,打造“普洱咖啡”品牌。抢先注册地域品牌对整个产业的龙头地位、平台搭建和带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德宏州和海南省北海市正在申报“咖啡之乡”,为此,建议市政府积极争取将“中国咖啡之都”这张地域名片落户在普洱,为普洱小粒咖啡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4以科技为支撑,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力争中国咖啡话语权,在积极争取“国家咖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的同时,积极筹备组建普洱市咖啡研究院,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开发档次,推进咖啡产业由资源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由小规模、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建设高起点的生态经济咖啡园区,使咖啡的产量、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促进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坚持走“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三统一”即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加工的模式,对咖啡进行连片规模、标准化种植。

3.3.5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咖啡种植和管理人才。依托普洱热作学院、普洱中等专业职教中心、普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按照“证书式”培训的要求,把职业技术教育延伸到咖啡种植区,对农民群众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咖啡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咖啡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为咖啡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3.6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宣传。通过组织咖啡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宣传或组织会员到世界咖啡生产和消费大国如:巴西、哥伦比亚、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考察学习,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扩大对思茅咖啡的宣传,借鉴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指导普洱市咖啡生产,进军咖啡终端零售市场,引领中国的咖啡文化消费市场。

第二篇: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将明

发布时间: 2005-6-12

鲁甸核桃、久负盛名,以个大、皮薄、仁饱满而著称。《本草纲目》中记载核桃仁“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具有较高的保健及药用价值。据测:每千克核桃仁中,含脂肪629.6克,蛋白质174.4克,碳水化合物104克,还含有核黄素、胡萝卜素及磷、铁、镁、锰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常用之,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老年人抗衰老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早在明清年间,云南的核桃经南丝绸之路,从鲁甸引种南下而得以推广,鲁甸核桃可谓滇城核桃之先驱。

鲁甸县地处滇东北高原南部,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2.1℃,年无霜期211天,年日照时数193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注:核桃生长最适宜地带为海拔在1100米至2100米,年均气温在13.5℃,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优势的气候资源为鲁甸核桃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农民增收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充分利用核桃的优势条件和营养价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抓好核桃经济林果栽培,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科技含量,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营造招商引资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逐步把鲁甸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一、鲁甸核桃产业的基本现状

鲁甸核桃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自90年代初期以来,鲁甸核桃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面积和产量的发展有增无减,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一是鲁甸核桃品质较好,科技含量高,能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二是随着保健食品风靡全国,特别是对正宗保健原料核桃的需量与日俱增,供不应求,市场潜力较大,销售价格有增无减。三是价格有所上涨,桃农收益较大,每公斤核桃仁价格在18元以上,与其它水果价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四是集中经营,管理方便,投工投劳相对较低,产量高,收入大。五是产品贮运简便,且贮存期较长,一般不会出现烂果、变质等现象。

鲁甸恒远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经营核桃为主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与省内外多家客商建立销售关系,年销售核桃仁800余吨,实现销售价值1000多万元,占全县核桃销售总量的80%,占全市核桃销量的一半以上,收购业务已幅射到会泽、威宁、巧家、昭阳、永善等地,初步形成了全县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核桃产业不仅为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在全县经济林果中,鲁甸有核桃资源面积35150亩,仅次于48562亩板栗种植面积,核桃占林果资源158596亩的22.1%,2004年鲁甸核桃仁商品量为900吨,价值1800余万元,远销京、津、沪、鄂、浙、川和日本、东南亚等地。核桃产业为全县农民创造了财富,每年每户桃农可增收1000多元,核桃产业已逐步成为鲁甸农村经济和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鲁甸核桃种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致使产品很难走出去。

一是意识不强。农户的思想意识得不到进一步的更新,观念还处于陈旧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桃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户对种植核桃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思想统一到抓经济林果种植就是抓经济效益上来,总是沉于有什么种什么、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的思想,对长远利益以及种植的适合程度不加于考虑,没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二是品种老化。我县现在种植的核桃大部份是一些品种老化且比较混杂的树种,原有品种的核桃树相当一部分已过盛产高峰期,质量与产出趋于下降。结实量逐渐减少,并且果实变得小而硬,味道和色泽都较差,因此,进入市场的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

三是技术落后。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从中体现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县核桃缺乏管理,质量上不去,效益提不高。一部份农户在核桃种植之后,任其发展,几乎没有科学管理,有重栽植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大部份农户只等待着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收,而在核桃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管理或管理不当,既使管理,技术也有所欠缺,没有把一些好的方法和高新技术融入其中。生产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产量不高,果实个小,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四是管理欠缺。产品的营销尚未摆脱集市贸易式的出售、收购,作为产地收购主渠道的网点,受外地商户、消费大户的冲击,抬价、压价收购并存,导致桃农随市场销售或受欺诈信息抛售,极大地损害了桃农的利益,从而影响到农户对核桃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经验不足。在引种、育苗、出圃、栽植、管理、采摘、凉晒、果皮分离、包装等整个流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经验进行,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导致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一些相关部门对核桃产业的开发尚未纳入系统研究的议事日程,重视不够,对产品加工较少,没有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六是科技含量不高。核桃与其他经济树种横向相比,科技系列化服务水平和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很难适应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也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核桃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掌握从事树木分类和长期从事核桃研究的人数较少,从而限制核桃的开发和研究。

七是销售渠道狭窄。我县的核桃虽然远销各地,但销售量较少,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此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逐渐形成核桃种植萎缩,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频频出现,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战略中,就全县林业而言,在确保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林果产业的侧重点是有特色的树种,而核桃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具备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把鲁甸核桃作为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之一来开发,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

一是突出区位优势,抓好核桃种植。充分利用全县的气候资源和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核桃自身的潜力。二是抓住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内外销售网络。鲁甸县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通过水富港可直泊上海港,具有十分方便的海、陆、空交通条件,紧抓这一优势条件,积极运作,让县内的核桃产品“运”得出去,让外地好的经验和资源能够“进”得来,真正达到“内外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基地化建设

有一定规模的优良核桃种植地,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和根基。近几年来核桃种植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其优良品种面积甚少。为推进产业化建设,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扩大基地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一是借改造良种之机引进名品苗木,着力提高鲁甸核桃科技种植技术,增加种植户的效益。随着鲁甸近几年来软硬环境进一步的改观,营造了一个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外地客户纷纷拥入鲁甸,核桃价格直线上涨,桃农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是农户脱贫致富的新渠道。二是抓好区域布局。通过大水井、火德红、小寨、梭山、龙头山、翠屏、乐红等主产乡的逐步发展,辐射和带动文屏、桃源、茨院坝区的发展,并按最适生区半适生区进行布局,根据各自的种植现状和发展空间作出规划,力求在3—5年内有快速发展,使全县的核桃总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1公顷以上的核桃园占半数,为核桃产业化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三是抓好品种布局。按主栽品种在本地最适生区规模栽植,充分考虑最适宜的发展条件来引进品种。如国内核桃名品:香玲、中林、西林、温185、新卑丰、新翠丰、西洛等,其品牌表现为:丰产性好、果个大、外表美观、口味香甜、出仁率平均高达60%,高过鲁甸现有品种10—20个百分点,含油率高出20—30个百分点,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将适合鲁甸物候条件的名品,大力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现代高新栽培技术为保障,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四是抓好时空布局。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草)工程及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大好时机,在确保水土不流失的生态效益前提下,加大在退耕还林以及在一些地质较好的土地上连片种植核桃,形成规模,便于管理,同时,把基地布局在乡、村林场,逐步替代在二半山区的其他林种,不仅可以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来发展核桃产业,而且还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

(三)积极培育,着力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

积极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品种,通过科技引进,逐步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在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按规律办事,以政策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积极培养观察力、发展力以及协调处理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恰得其反。要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充分发挥其长处,让农民多得实惠、多得利益,从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同时,让利于民,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利中求活力。二是注重人才在培植核桃资源基础阶段的作用,增强人才意识,充分挖掘在市场条件下的领导企业人才,让他们在发展中增长才干,在增长中去指导和推进产业化进程。三是倡导核桃龙头企业与农科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打破社会范围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关系。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入股,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通过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自下而上建立核桃协会,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指导职能,维护会员和行业利益,促进农产品流通。

(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运转程序

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加强监测,提高产品规格质量,规范价格体系,逐步提高核桃产业效益。一是加大对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

一、以传统经验为主的技术管理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核桃的产业化建设。二是把小生产形式的产品和大市场实行有效对接,即要做好政府行为的组织工作,又要运作好利益驱动机制,同时还要提高系列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司+农户”的完美结合。公司和核桃种植户签约订购合同,购销合同应按标准化商品的要求运作,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保证有序运转。定位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实际超过保护价的部分,公司和农户按比例分成,农户必须按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有关条规交售到收购点,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包装问题经常被忽视。包装是产品的第二生命。农产品要想在生产上档次,在价格上有新突破,就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但包装必须遵守有关条规,过程要严格。收购点则按品牌、等级分装,分装应逐步废除麻袋、编织袋直接装,应改用适合现化企业的标准化纸箱,标明品牌、等级、净重量、产地、条码等。

(五)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效益

从核桃的发展现状出发,要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提供先进技术服务,真正让核桃产业走上科技之路。一是通过对品种资源调查,可为产业区域、品种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市场人才和技术等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效的措施,加大农村核桃实用技术培训,为技术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进得来,切实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并用在关键之处。通过专家引导,逐步组建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二是提高采籽种、育壮苗、多出苗、快出苗以及扦插育苗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快速丰产基地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在提早结实、延缓衰老等关键技术上力求新突破,并不断扩大推广面。四是加大核桃病虫害防治,有效遏制不良趋势上涨。五是提高产品品质、等级、包装和储运的科技含量,塑造公司产品形象。六是引进高新科技,充分利用核桃的营养价值,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创造科技产品,打开销售市场。七是针对优果空间大、核桃结果面积少的实际,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核桃产业化水平。推行“核桃技术服务卡”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上山下乡,抓好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培育自己的技术骨干,包村抓管理,抓老园改造和新建示范园。教育引导群众应用科学的采收技术,合理采收,切实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六)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农户整体进入市场的路子。妥善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创造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前景良好的核桃龙头企业帮扶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通过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加大政策导向作用,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且适合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者,在征用土地、减免税收、申报贷款等方面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二是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而加工环节薄弱、抗市场风险较弱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识,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三是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扶持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把鲁甸所具有的地方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切实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七)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对我县的核桃优势资源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鲁甸核桃真正走出家门,打入市场,走向全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我县核桃品牌新形象。重点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注重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把一些典型经验和优良品种宣传到村到社到户,并把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块,切实做到抓宣传、塑形象、树品牌、促发展。

第三篇: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 2009 年全县 40 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花开发的现状 怎样,有哪些困难,前景如何?近期,带着这些问题,县委政研室组织人员深入 金银花主产区苏木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进行专题调研。大胆实践: 大胆实践:一本值得算的效益账 一进入瑶乡,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变宽了、变平整了,行驶在蜿蜒崎岖 的乡村水泥公路上,瑶乡的欣喜变化尽收眼间。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金银花的,热 情、淳朴的瑶乡群众顿时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起金 银花,瑶乡群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苏木溪一位叫舒象军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掰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他是 2006 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 10 亩,土地整理、购 买苗木、人工费用等每亩投资 1200 元,共花去 12000 元;第二年,部分开始挂花,刚好保本;第三年每亩收益 2000 多元,除去开发成本等还盈利 8000 多元;第四年,也就是今年,10 亩地让他净赚了 5 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再发展 30 亩 金银花,目前已全部整地成形。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是该乡种植金银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去他家 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 12 点,他正陪同县林业局同志做金银花远景规划。听说我 们来了解金银花情况,急忙骑摩托车赶了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跟我们畅谈了起来,他始终面带微笑,说到收益时更是合不拢嘴。缭田村是苏木溪最早发展金银花种 植的村,从 2002 年开始试种,现该村种植面积有 600 多亩,还成立了苏木溪乡 富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达 46 万元,人均增 收 1080 元。他个人 2002 年发展 5 亩多地,今年收入 4 万多元。他还建立了全乡 第一个规模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 10 多万株,按与乡政府签订的最低价 3 元 1 株销售,今年的收入在 10 万元以上。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他还投资 3 万元购

买了烘干机等设备,搞起了金银花加工,仅此一项,他今年的收入可达 3 万元,并带动“花农”人均增收 120 元。在苏木溪乡政府我们见到了刚下乡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张碧波,瑶乡群众亲切 地称她为“金花”书记。“金花”书记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了该乡金银花产 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该乡从 2002 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到 2009 年,在全乡 13 个行政村“村村开花”,种植面积达 3500 余亩。今年的鲜花价格在去年 4— 4.5 元/斤的基础上涨到 4.5—5.5 元/斤,

全乡金银花的总产值达 200 多万元,花农人均增收 273 元。全乡现有育苗基地 3 个,年产苗木 40 余万株,可满足全 乡种植需求。现全乡上下发展金银花种植已蔚然成风,发展 100 亩以上大户 1 个,20 亩以上的大户 6 个,共有种植户 1153 户。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金花” 书记表示,将深入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 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基 地建设,确保到 2011 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 1 万亩,让金银花变成“金条银条”,使瑶乡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现实基础: 现实基础:一条值得走的好路子 基础 实践证明: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辰溪实际的。用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的话说就是,黄溪口片区地势高 适合种植金银花,金银花开发价值大不愁销路,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再加上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种植金银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好路子。“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黄溪口片区及邻近山区位于雪峰山脉南端,属亚 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无霜期 212 天,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金 银花的生长。据县农业局取样送有关部门检测,该片区土壤与水资源的有毒物质 含量极低,完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标准。“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金银花浑身是宝,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 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 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特别是金银花含丰 富的绿原酸,绿原酸在临床被证明具有抗菌消炎和杀灭病毒作用,黄溪口片区所 产金银花因绿原酸含量高而倍受客商亲睐。今年来该乡收购金银花的外地客商达 200 多人,有些甚至还未采摘就先预付了定金,金银花成了“俏手货”。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能耐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 旱、耐涝,生长期能耐零下 30℃的严寒与 40℃高温。金银花的成活率较高,管 理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易掌握。大部分群众经过组织考察学习和开展短期技术培 训,即可很快掌握金银花栽培技术。“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开发,将其作 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 为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政策。产区各乡镇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苏木溪瑶族乡制定了 《2009 年金银花发展计划》、《

苏木溪乡拓展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实地 考察,并制定奖励方案,对集中连片 30 亩以上补 3000 元,亩以上补 5000 元,50 1000 亩以上补 10000 元。罗子山瑶族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和技术 培训力度,对新发展金银花种植的农户除县里奖补的以外,乡里每亩还另奖补 100 元。推广开发: 推广开发: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瑶乡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全面推广种植、规模开发积累 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苏木溪、上蒲溪、罗子山三乡为中心,辐 射仙人湾、火马冲大月山一带的金银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 8000 余亩。但作 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导产业,金银花的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调研中,部 分群众也反映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劳力,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投工投劳难以组织;二是缺资金,虽然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金银花种植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资金,部分农 户难以筹集;三是缺加工,目前,我县金银花的加工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花 农”直接将鲜花卖给商贩,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认为,要做好金银花产业开发这 篇大文章,必须从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 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谋划,着力落实。——要舞活一个 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舞活一个“龙头” 科学规划,要舞活一个“ 合理布局。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一方面,要对全县宜种乡镇(重 点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及火马冲、长田湾等乡镇高山地区)“三荒”(荒 的 土地 山、荒地、荒田)进行统一摸底,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约的原则,认真编制我 县金银花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

布局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总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和 目标,把任务目标落实到,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激励,认真组织实施。——要把握一个“着力点” 整合资源,壮大基地。——要把握一个“着力点”:整合资源,壮大基地。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要把握一个 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制约基地壮大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从破解要素“瓶 颈”入手,合理整合资源,促进规模发展。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 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多 种形式集约开

发金银花种植基地。要用足用活政策,将开发“三荒”种植金银花 同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荒山绿化及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 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还要协调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金银花种植基地持续发展壮大。——要主攻一个“突破口” 发展加工,延伸链条。——要主攻一个“突破口”:发展加工,延伸链条。农产品要实现增值,要主攻一个 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走现代化深加工之路。现阶段,可利用苏木溪、罗子山、上 蒲溪现有的简易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金银花粗加工,让广大 “花农” 尝到甜头,转变生产观念,坚定加工信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在金银花主 产区或火马冲工业园区引导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加工产 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金银花产业走上“公司+基地+专业合作 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金银花基地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要唱好一个“重头戏” 注重特色,打造品牌。——要唱好一个“重头戏”: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 要唱好一个 就是效益。要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必须加强品牌创建意识,打响辰溪金银花品 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地理生态环境,加强我县金银花生产 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 品认证,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瑶乡“盘王节”、“乡庆”等各种节会活动,把金银花同瑶 乡文化有机融合,加强对瑶乡金银花的整体宣传,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 牌。


第四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农业开始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信息农业、高端增值农业等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直销市场等不断涌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三农”工作,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实效。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大竹县一二三产业发展实践

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活跃三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4?e54.3?e25.3。

1.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

大竹县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施农业“1243”工程,持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壮大粮油、蔬菜、畜禽、苎麻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2万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合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巩固提升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劳务输转稳定在35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保持在35亿元以上。

1.2 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壮大二产业

坚持工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突出抓好“1+3+10”产业园区建设,以东柳机电轻纺园为龙头,同步推进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月华食品园建设;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发展,推动建设“智慧园区”。持续推进“345”产业培育计划,优化升级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麻纺鞋服等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大力支持骨干型、科技型及小微企业发展,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形成梯次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学研联盟建设,促进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县域工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1.3 实施“1345”战略,活跃三产业

以实施服务业“1345”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一批商贸示范乡镇及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规范发展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稳步推进城市商圈发展,积极打造餐饮、娱乐、服装、文化体育等地方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五大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提升。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工程,60%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

1.4 “一乡(村)一品” 有力实施

大竹县积极落实中央“三农”工作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先后建起了黄家乡和竹北乡的“蔬菜-鱼-果”和“莲藕-鲢鱼-鲫鱼-果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姚市乡建福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庙坝镇的川东“桃花源”、四合乡的“黑五类”(黑花生、黑芝麻、黑米、黑大豆、紫薯)等,石河镇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1.5 产业链条延伸与交叉融合良好

积极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延伸,提升科技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基地建设拓展,以东汉醪糟为主的向上游糯稻生产和向下游的包装、销售的产业链延伸。

二是稳步推进一三产业交叉融合,在县城附近乡镇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融合发展,如庙坝、东柳―朝阳的休闲观光农业,姚市―清水5乡镇的5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以县城附近乡村为主的生态旅游农家乐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等等。

三是实施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发展,以清水镇拱桥坝村林萍核桃为典型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值效益。

存在的问题

大竹县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还存不尽科学。

克拉克法则表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演进过程按照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一三二”型、“一二三”型、“二一三”型、“二三一”型、“三二一”型结构。2014年,大竹县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0.4?e54.3?e25.3,为“二三一”型,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是9.2?e42.6?e48.2,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2.4?e50.9?e36.7,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和“三二一”型差距还比较大。

二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大竹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乡镇的一个村的几个组,或者是邻近的两个乡镇的几个村的部分区间,与发达地区相比规模较为狭小;就全县而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基本上是山前的、与县城邻近且交通比较发达的乡镇,山后及交通相对落后的乡镇发展迟缓。其次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层次不高。大竹县和全国多数西部内陆县一样,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基本上初级的简单融合,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结合不够紧密,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互联网+农业”还处于探索等。

三是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三次产业的融合。

近年来,大竹县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与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相比,增长的差距十分明显。以2014年为例,大竹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与基本现代化标准(50%)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晚、现代化水平较差,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涉农服务发展滞后。

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农、林、牧、渔的服务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竹县与绝大多数县域一样,在涉农服供给上,如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农产品的研究、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农业发展法律服务等,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对策建议思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镇,关键在创新。按照“优农、强工、扩服”的思路,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 优化产业结构,为三产融合创好条件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严重落后,与“三二一”型结构差距较远。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快县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深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构筑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促进三产业健康发展。用好用活相国家关政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三产融合打好基础

通过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国家政策和周边区域的发展态势等方面分析、谋划好县域农业发展。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和发展工业的办法,大力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调结构增效益。坚持把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农业主导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坚持走品质化发展之路,按照国际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

二是抓培育促带动。深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规范培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促进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

三是深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深化蔬菜、林果业、畜牧养殖等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提供基础。

四是抓好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各类主体有机连接在一起,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五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

3.3 促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为一产深度发展提供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服务业,构建完善的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加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农业”,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3.4 增强县域经济开放性,为三产融合添动力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更好地利用县内县外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

一是“引进来”。加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推进县域三次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力;把引进外来技术和自主研发结合起来,把引进的资本同县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起来,积极“消化吸收”。

二是“走出去”,中西部地区县域主要是产品“走出去”,建好建强行业协会,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促使产业有序发展;积极走出去广借外力,直接与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生产力对接,发挥“后发优势”,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第五篇: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2009年全县40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花开发的现状怎样,有哪些困难,前景如何?近期,带着这些问题,县委政研室组织人员深入金银花主产区苏木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进行专题调研。

大胆实践:一本值得算的效益账

一进入瑶乡,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变宽了、变平整了,行驶在蜿蜒崎岖的乡村水泥公路上,瑶乡的欣喜变化尽收眼间。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金银花的,热情、淳朴的瑶乡群众顿时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起金银花,瑶乡群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

苏木溪一位叫舒象军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掰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他是2006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10亩,土地整理、购买苗木、人工费用等每亩投资1200元,共花去12000元;第二年,部分开始挂花,刚好保本;第三年每亩收益2000多元,除去开发成本等还盈利8000多元;第四年,也就是今年,10亩地让他净赚了5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再发展30亩金银花,目前已全部整地成形。

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是该乡种植金银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去他家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12点,他正陪同县林业局同志做金银花远景规划。听说我们来了解金银花情况,急忙骑摩托车赶了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跟我们畅谈了起来,他始终面带微笑,说到收益时更是合不拢嘴。缭田村是苏木溪最早发展金银花种植的村,从2002年开始试种,现该村种植面积有600多亩,还成立了苏木溪乡富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达46万元,人均增收1080元。他个人2002年发展5亩多地,今年收入4万多元。他还建立了全乡第一个规模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10多万株,按与乡政府签订的最低价3元1株销售,今年的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他还投资3万元购买了烘干机等设备,搞起了金银花加工,仅此一项,他今年的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花农”人均增收120元。

在苏木溪乡政府我们见到了刚下乡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张碧波,瑶乡群众亲切地称她为“金花”书记。“金花”书记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了该乡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该乡从2002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到2009年,在全乡13个行政村“村村开花”,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今年的鲜花价格在去年4—4.5元/斤的基础上涨到4.5—5.5元/斤,全乡金银花的总产值达200多万元,花农人均增收273元。全乡现有育苗基地3个,年产苗木40余万株,可满足全乡种植需求。现全乡上下发展金银花种植已蔚然成风,发展100亩以上大户1个,20亩以上的大户6个,共有种植户1153户。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金花”书记表示,将深入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确保到2011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让金银花变成“金条银条”,使瑶乡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现实基础:一条值得走的好路子

实践证明: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辰溪实际的。用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的话说就是,黄溪口片区地势高适合种植金银花,金银花开发价值大不愁销路,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再加上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种植金银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好路子。

“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黄溪口片区及邻近山区位于雪峰山脉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无霜期212天,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金银花的生长。据县农业局取样送有关部门检测,该片区土壤与水资源的有毒物质含量极低,完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标准。

“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金银花浑身是宝,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特别是金银花含丰富的绿原酸,绿原酸在临床被证明具有抗菌消炎和杀灭病毒作用,黄溪口片区所产金银花因绿原酸含量高而倍受客商亲睐。今年来该乡收购金银花的外地客商达200多人,有些甚至还未采摘就先预付了定金,金银花成了“俏手货”。“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能耐旱、耐涝,生长期能耐零下30℃的严寒与40℃高温。金银花的成活率较高,管理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易掌握。大部分群众经过组织考察学习和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即可很快掌握金银花栽培技术。

“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开发,将其作为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政策。产区各乡镇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苏木溪瑶族乡制定了《2009年金银花发展计划》、《苏木溪乡拓展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实地考察,并制定奖励方案,对集中连片30亩以上补3000元,50亩以上补5000元,1000亩以上补10000元。罗子山瑶族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对新发展金银花种植的农户除县里奖补的以外,乡里每亩还另奖补100元。

推广开发: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瑶乡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全面推广种植、规模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苏木溪、上蒲溪、罗子山三乡为中心,辐射仙人湾、火马冲大月山一带的金银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但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导产业,金银花的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调研中,部分群众也反映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劳力,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投工投劳难以组织;二是缺资金,虽然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金银花种植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资金,部分农户难以筹集;三是缺加工,目前,我县金银花的加工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花农”直接将鲜花卖给商贩,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认为,要做好金银花产业开发这篇大文章,必须从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谋划,着力落实。

——要舞活一个“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一方面,要对全县宜种乡镇(重点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及火马冲、长田湾等乡镇高山地区)的“三荒”土地(荒山、荒地、荒田)进行统一摸底,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约的原则,认真编制我县金银花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布局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总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把任务目标落实到,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激励,认真组织实施。

——要把握一个“着力点”:整合资源,壮大基地。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制约基地壮大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从破解要素“瓶颈”入手,合理整合资源,促进规模发展。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集约开发金银花种植基地。要用足用活政策,将开发“三荒”种植金银花同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荒山绿化及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还要协调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金银花种植基地持续发展壮大。

——要主攻一个“突破口”:发展加工,延伸链条。农产品要实现增值,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走现代化深加工之路。现阶段,可利用苏木溪、罗子山、上蒲溪现有的简易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金银花粗加工,让广大“花农”尝到甜头,转变生产观念,坚定加工信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在金银花主产区或火马冲工业园区引导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金银花产业走上“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金银花基地壮大,促进农民增收。

——要唱好一个“重头戏”: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要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必须加强品牌创建意识,打响辰溪金银花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地理生态环境,加强我县金银花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品认证,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瑶乡“盘王节”、“乡庆”等各种节会活动,把金银花同瑶乡文化有机融合,加强对瑶乡金银花的整体宣传,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下载对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靖州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无烟”......

    发展竹子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竹子属禾本科植物,一年种植多年收益,其品种较多,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全国竹林面积达***万公顷,年产毛竹*亿根,其它竹......

    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民快捷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它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我县全面实现“县乡光纤联网”后,农村广播电视骨......

    对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5篇)

    关于加快推进**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研究农业产业化亦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

    对加快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对加快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一支新军。随着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特别是欧美金融危机以来,......

    关于对我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绿色蔬菜撑起农民收入的钱袋子——关于对**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县是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极少,该县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

    对衡东旅游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县域旅游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李志康衡东县委党校07年科干班学员 对县域旅游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07年度科干班李志康2002年,罗帅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衡东旅......

    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根据**安排,最近,我们先后深入**、**县,通过视察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与有关专业人士座谈等形式,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